莫言的书读后感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22:49:10
莫言的书读后感大全(20篇)
时间:2023-11-04 22:49:10 小编:笔砚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达。写读后感要注意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清晰,使文章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一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三

读了莫言的《红高梁》,心中激昂澎湃。顿时对东北高密乡,渗透着热血的黑土地,敬仰万分!

小说以家乡红高梁做为背景,描述了以“爷爷”、“奶奶”为代表的家乡人民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兼具土匪头目和抗日英雄双重身份的“爷爷”粗野狂暴却极富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刚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则敢作敢当、蔑视传统伦理、大胆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他们周围的乡民以朴素,诚恳的民族感,爱国热情,以及愤怒的报仇心里投身于激烈的对日抗战中。在血与火的冲撞洗礼中,在哺育生命的红高梁黑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张扬生命的自由,高贵和激情。血腥地活剐,英勇地伏击,残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让人过目难忘的画面构成小说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艺术上,比喻、通感、拟人、象征等各类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使小说意象丰富,感性十足,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梁”世界。另外,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它以14岁豆官的“童年视角”进行主体叙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补充,使不同的时空相互扭结,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而又艺术斑斓的艺术世界。

被小说浓烈的感染着的神经,仍停留在东北高密乡那片红高梁里,停留痛失母亲的豆官身上……伟大的祖**亲躯体已被隔离的支离破碎,血迹斑驳。国已破,折断的翅膀被异族人无情地欺侮摧残着,践踏着!不敢想象当时状况下人们是如何挣扎着生存下去的!祖国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们失去了母亲的怀抱!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教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天,我们拥有了幸福,就要努力创造更完美的未来。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四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莫言《香水》无疑是这样一本书,聚斯金德无疑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以气味为线索,以追逐气味为情节,这位德国作家为我们展开了一段充满罪恶的“芳香之旅”。

小说讲述了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格雷诺耶出生后就被遗弃。在当时的臭气之都巴黎,他在充满丑恶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奇怪的是,虽然他自身毫无人类的气味,他却拥有极为发达的嗅觉,可以分辨超过10万种以上的味道。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一种味道,一种能征服世界的奇异之香。为此,格雷诺耶谋杀了26个少女,最终他把自己也推入了地狱。无疑,气味,是格雷诺耶唯一的生存形式。他没有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丝毫的情感意识。他就是为香水而存在的。为了获取绝世奇香,他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然而当他研制成功他梦寐以求的香水后,在他微笑着看着世人被他的香气所迷惑屈服后,他却选择了自我毁灭。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人的所有生命追求是找寻自我。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一直处于被人疏远、鄙夷、厌恶的心理状态,他没有身份,没有归宿,缺乏尊严,缺乏温暖,缺乏爱。

他的内心只剩恐惧,孤独和迷惘。他唯一拥有的是他自己的气味世界。因此,对于香气,他热爱、痴迷甚至疯狂,为了制香他还夺走他人生命。然而,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格雷诺耶真正追寻的是对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其实现形式就是通过香气。在他独居七年的'时光里,他尽情地沉浸在神奇的香水中,发现追寻的过程让他充实而幸福。最后,他享受到了成功的荣耀,走到了顶峰。然而,此时的格雷诺耶发现,就算世人任他摆弄,世界由他操控,一切看似都臣服于他,自己仍是一个孤魂,仍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他重新陷入了彷徨和失落,他最终还是得不到解脱而毁灭。人类追寻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最初的我们对一切感到恐惧和茫然,于是,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证明,渐渐的,我们沉浸于探索中,而当我们处于追逐的顶端时,往往又会陷入了再一次的自我反思和心灵空虚,又将进入一场追寻,最终,我们才会体会到,结局依然绝望。格雷诺耶的疯狂和所犯下的罪恶是极端化的,这是对自我追寻的欲望的反面的后果,展示的是在此过程中人类可能犯下的错,包括对美的掠夺,对道德的破坏,甚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无视。但是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呢?我认为就该是这一场场追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或快乐,或痛苦,或宁静,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内心不可抹灭的印迹。

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这个血腥糜烂的悲剧所要给予我们的某些启示吧。《香水》一书确实是气味十足,弥漫了存在与死亡,散发着美丽与罪恶。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五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六

《檀香刑》是目前看过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莫言作品里感觉最好的一部。

评论里有人感叹这是魔幻现实,我却觉得它能给我如此大震撼的原因在于魔幻气息小,真实气息大。

其他书里莫言像个魔术师,用花哨的文字编织出一个个超出常理认知的炫目故事,让人震惊的同时时刻能明白这终究是魔术,是幻象。但在这个故事里,莫言是个外表演实验的科学家,文字在他手里是一个个酒精灯、长颈烧瓶、直流漏斗、球形冷凝管,借此来完成爆炸、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等化学反应,首次观看是啧啧称奇并且心里清楚这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莫言在后记称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后撤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别的故事里,莫言对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无论是《生》的六世轮回,是《丰》的曲折命运还是《蛙》的特殊工作,莫言都没有像《檀》里一早就丢出故事的结局—赵甲与孙丙的死亡结局。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和中期故事的走势上,像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

但这种命题写法非但没有限制莫言的发挥,反而让他更肆意地泼洒笔墨。前三本中由于在故事情节上费了太多笔墨,落在人物上的描绘就稍少了一些,因此书中的人物尽管真实而荒诞,但尚未到超凡脱俗的地步。《檀》里,莫言的文字显得邪性而癫狂,他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个场景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叙事更是任意穿插轻松写意。各条人物线齐头并进,赵甲的成长历程与几次大刑、孙丙的颠沛命运、钱丁的内心纠葛、孙眉娘对钱丁的内心情感变化不断填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甚至还暗藏了袁世凯身上的一天线与叫花子们身上的一条支线。

至于立意更是繁多而深刻,孙眉娘对爱的追求、赵甲对“法理”的敬重,孙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在洋人侮辱下奋起反抗象征着的农民觉醒、钱丁为民请愿的慷慨和难抗上命的无奈、袁世凯对洋人的讨好、清政府的溃败,有太多引人深思的感情足以去挖掘,以至于刚看完时无法分辨出哪一条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感情这种东西哪里需要灌输,他不过是用自己狷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魔幻又真实且群魔乱舞的清廷末世,它真实到我们能闻到那里飘来的泥土香气,能看到那片如水月色,能听见钱丁为民请命那晚粗重的马儿喘息,能尝到孙眉娘庙中极速吞下的四个包子,能为那个纷乱的时代流下一滴眼泪。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七

《莫言

散文

》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若对莫言那样的大作家评头论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众多作品是要人读的,我就是读者之一,发点“读后感”似不为过。当然,假若莫言先生从此剥夺我作为他的读者的权利,我也无所谓——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对咱哪屑一顾。

因了张艺谋一部电影,才返回头去看莫言的小说,感觉平平。那天去书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设计、纸张、字体都是我喜欢的那种,便买了来。

名作家的书似不需要序的,谁有资格为其作序呢?文人相轻么,要序也是自己序。这本散文集就没有序。全书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为别人所写——以次也或证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先后几次去过日本,对日本“朋友”不乏溢美之词,对日本似有特别感情,其实也正常。但作为一个遭到日本屠杀过的民族的后人,心里除了不舒服,还是不舒服——但愿是我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作祟。对胡兰成的汉奸行为,我是深恶痛绝的,即便他是风流才子,即便连张爱玲都甘愿为他“低到尘埃里去”。

昨天,到日本开始“暖春之旅”。“暖春”是我们的初衷,至于日本方面怎么想,有待观察。日本这个民族,自有其可恨之处,比如,一旦强大起来,就有可能伺机向外扩张。对此,希望国人,包括莫言,千万不要盲目乐观。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八

我是一边躺在床上一边淌着眼泪看完这部小说的。我从来没想过看中国作家的小说能把我看过,毕竟古典小说里面的桥段在电视剧里看多了便麻木了,顶多为了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动容;现当代小说虽然看得有点纠结,但是不至于掉眼泪,毕竟看张爱玲我没哭,看张恨水我没哭,琼瑶什么的我根本不看也不屑于看。看村上片山本多乔伊斯蕾秋的小说倒是让我在纯洁的故事情节中湿润了眼睛。

昨儿看莫言的《蛙》,看到王仁美死的时候眼泪居然不知不觉的便流了出来,我一直觉得大师是什么,大师就是不动声色的让你情不自禁。莫言平淡的语言,看似水到渠成的情节,看似顺理成章的死亡——他做好了铺垫,没有一件事情来的突兀,依旧让我情不自禁。这部小说里面,我最欣赏的也是唯一欣赏的便是王仁美——可能是因为她的寿命相对较短,还没来得及表露出人性的阴暗丑陋部分便魂归九泉,留下美丽的侧影在人世间,在蝌蚪的心里,虽然蝌蚪不久就和小狮子结了婚。说实话,这部小说里面最让人难以认同又最难以让人反对的便是姑姑。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她酒神就充满了矛盾,年轻时候还好,矛盾不够尖锐,但是她的经历越多,活的时间越长,自身的矛盾便越突出。年轻时美丽善良天不怕地不怕,充满了正义感,中年的时候简直就是中了愚忠的毒药,并且这毒药已经深入骨髓,浸透到姑姑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一次脉搏,无孔不入的毒药让她自身的矛盾不断突出,最后的结局是从东北向女神的位置跌落到东北向瘟神的位置,她的毅力让人佩服,但是她的手段却让人咋舌,不得不称奇,却万万不敢忍痛,手下毕竟有几千条生命啊。在姑姑眼里,出了锅门的是生命,享有国家的权利,没出锅门的呢就不值得一体,两个字:做掉!坚决做掉,没出锅门的也是生命呀,又不是简单的精子和卵细胞,更不是水里的蝌蚪,那也是命。姑姑知道,但是她在计划生育的号召和愚忠的磨合下,用许多莫名其妙有义正言辞的借口取了那些可怜虫的生命,同时还带走了许多母亲的生命。王仁美,王胆,哪一个该死?现在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事实却证明在死的规矩下还死了一大片人。姑姑老的了时候被自己手中愈加浓烈的血腥味搞得神经兮兮,理所当然,人一定要为自己做出的事情付出代价,不管是自以为是的正义,还是忠肝义胆。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人很多时候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小狮子这个形象我就更不喜欢,或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觉得她对姑姑的好就是献殷勤,她其貌不扬,还对蝌蚪有情,但是蝌蚪明显不喜欢她的粉刺,所以他就对蝌蚪的姑姑下手。姑姑就是她的党。姑姑说他不喜欢王肝,是因为王肝为了追求小狮子甘愿出卖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的亲妹妹,她还说王胆和王仁美都是王肝害死的。这一点我要为王肝打抱不平,他对小狮子一见钟情还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小狮子看做东北乡里一枝花。谁都知道爱情这个东西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王肝巴心巴肝的对小狮子好,为了他甚至不惜出卖朋友和亲妹妹,他不爱他的亲妹妹吗?作者只是省略了王肝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挣扎,爱情有错吗?没错,因为小狮子愿意为蝌蚪孤独一身——虽然不一定真的孤独一生,连姑姑都嫁给了赫大手,她小狮子还不定怎么样呢,所以爱情没错,那就是王肝错了。多亏姑姑这个看王肝,撮合了小狮子和蝌蚪,以至于王肝看破红尘,认识不值得被爱的,人要爱自己,想怎么爱就怎么爱。

蝌蚪这个任务形象娿塑造得非常好。在他身上矛盾没有表现得多么强烈,但是很明显他身上的矛盾也非常多,应该非常强烈的矛盾为什么变得无声无息了呢?因为任性的弱点,他带着不断流失的善良生活在姑姑的阴影之下,基本上他的命运掌握在姑姑手里。结婚,生孩子,移居北京,二婚等等。蝌蚪就是典型的那种将错就错的性格,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事情的荒谬之处,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软弱,想改却不会改,因为等待姑姑或者小狮子或者任何一个朋友给自己一定借口,说白了就是做好准备等待别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只要别人给出了这个台阶,不管是谁,他都是理所当然的走下来。或许,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蝌蚪这样的,姑姑这中烈性子较少,王仁美这中胆大无心眼的人更少,将错就错的人占绝大多数。

欣赏莫言的小说就是以为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单纯的哪一种,毕竟像王仁美那号人物短命,连在小说中都死的特别早。人性的弱点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只是说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九

说实在话,我对作家莫言并不是特别了解,直到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形形色色的评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受一位朋友的推荐,找到他的代表作《檀香刑》,抽空读了它。

一段行刑场面的回忆,一场血雨腥风的起旋,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开头,竟然插在凤头部分,我不太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仅用“粗俗淫荡”作评价显然是冤枉了这部作品,至于黑色幽默倒是有点。因为写实,所以震撼,我终于鼓足勇气看完了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

眉娘的浪、小甲的傻、知县的伪共同支撑着作品前半部平衡而又稳定的生活格局,偶尔的小风小浪不外乎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地方乡绅的礼尚往来和乡野村民的哭笑唱跳,他们总体封闭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折射的是清朝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状态。然而,赵甲的到来像一颗石子,在这样平静的圈子里激起一堆浪花,并随着事件的发展越荡越大,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还是很有名气的侩子手,他亲手葬送了数不清的人命,这样的人物出场,暗示着惨剧即将上演。紧接着,窃国者袁世凯粉墨登场、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也奏响了大清灭亡的悲歌。

一根虎须看出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色彩,豺狼虎豹驴蛇猪……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按照动物界的特性给每个人物对号入了座。通过小甲这样一个看似傻帽的人物来透视其他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虎须给小甲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境,也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透了一些人的嘴脸,不知是小甲的幸运还是小甲的不幸。

大清朝的腐臭之气从刽子手回忆的一点一滴,上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洋鬼子的狂妄自大中弥散开来,近乎变态的残忍刑法,媚上欺下的镇压手段,趾高气昂的侵略姿态,在这样的晚清悲歌里,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思想救国,平民百姓们开始了暴力抗洋,戊戌六君子是维新派代表,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然而终究变法失败,自身难保,轰轰烈烈地死在了刀口下。以孙丙为代表的农民也揭竿而起,企图暴力抵抗洋人的侵略行径,可惜带着愚昧色彩的义和神拳抵不过先进的洋枪洋炮,甚至抵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他们失败了,引来了更多的镇压和杀戮。戏台、刑台、升天台,台上台下,无不在唱着同一台戏,大清快亡了,甚至像受刑人一样任人宰割,苟延残喘。

猫腔戏的喵呜喵呜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整部戏的线索。眉娘对钱丁的爱恨情仇,小甲看似不解风情的胡言乱语,赵甲的麻木残忍,袁世凯的阴冷残暴,钱丁的无可奈何,一群叫花子的热血仗义,孙丙的顽强不屈,串成了一部精彩大戏,悲壮的历史厚重感令人不忍翻阅却又不得不仔细回味。维新派之悲,悲在自身的软弱和不切实际,农民英雄之悲,悲在愚昧落后,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有人的悲,抹上了时代烙印,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一句“戏……演完了……”我如梦初醒,故事到此算是结束了,而灵魂深处的悲歌,似乎没有一唱到底,最后一群人的觉醒中,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升起。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

前几天一个朋友送我一本莫言的《檀香刑》,昨天事情不多,一个晚上把他给速读了一边,读过之后感觉不坏,但是没有想象的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在理解的层面上有点困难。

这本书获奖很多,首届“鼎钧文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获得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榜眼。在同朋友对这本书交流中我得知,作者这本书上是在创新,其实作者在后记中已经明确表明了“《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作为著名的当代中国作家,作者或许正在尝试突破禁锢,或者说以退为进,还魂小说本来的面目,就像作者说的读这本书“这是一种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

我喜欢读小说,一直以来这么认为:小说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个人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回顾这几年来,小说真的有点烂了,或许是由于我们的物质充裕、效率越来越高,小说的制造更加方便了;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写小说的、看小说的越来越多了;读者多起来,小说的范围以及题材越来越大,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开始上路了,甚至开始修路了,这条路能通到那里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能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小说是消磨时间的快餐,看完一遍就可以扔的远远的,还有的小说就不值得购买,甚至有的小说从印刷成册后就成为垃圾,论斤叫卖,我不会翻,更不会买,买了之后浪费自己空间、时间,卖废纸还嫌麻烦。还好,现在一个“猫腔”(猫腔是《檀香刑》中的旋律)一个《秦腔》(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买了,刚开始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多看几遍。

《檀香刑》这本书我仅仅过了一遍,但是书中流畅的猫腔,让我感觉很棒,那是一种浅的可以一眼看到底的韵文,但是又是那么精准的刻画当时的情景,甚至我有这种感觉,看过一遍这本书后,猫腔就在耳边浮现,尽管我从来没有听过那种腔调。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真的值得一看。

以上基本都是在瞎胡扯,最近一段时间听朋友说小说的发展,再加上自己的感悟随心记录,只怕时间长了忘掉了,留待自己回头看。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一

1.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2.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3.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4.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臊。

5.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7.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和猛兽。他们要抢那只耳朵,也许是为了那只挂在耳垂上的金耳环。师傅见势不好,风快地旋下失足妇女的另外一只耳朵,用力地、夸张地甩到极远地方。疯狂的人群立刻分流。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二

对于我而言,莫言和我有太大的距离:天才般的感觉,我没有;超凡的想象力,理解不了;宏大的视野和更加宽广的意蕴,看不懂;山东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不了解。总之,《檀香刑》读起来吃力,难怪有的人说,《檀香刑》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人才能读,“看《檀香刑》,可能要做好受刑的准备,因为满纸都是既魔幻又写实的粗野文字,看过就如让人让人被粗砂纸打过一遍。”自认为不是内心强大的人,即使我硬着头皮读完了,也是看不懂。

以后读书,不能跟风,要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三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四

说实话,对于莫言的作品大众褒贬不一,尤其是《檀香刑》。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所谓的道德标准、精神境界,毕竟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若仅仅着眼于《檀香刑》的文字以及人物也是可以说上许久的。

故事梗概:

19前后,赵甲是京城甚至是全国最“专业”的刽子手,行刑人数近千人,执行过“戊戌六君子”的斩首和凌迟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因此而受到皇上和慈禧的嘉奖。他在进京前曾在东北乡高密县生育一男,是一个半傻子,名赵小甲,职业屠夫,后娶了猫腔曲艺的掌门人孙丙的女儿孙媚娘,此女是东北乡第一美女,因丈夫职业缘故开了狗肉店,因而也被称为“狗肉西施”。后来县城来了新的县长钱丁(前面钱雄飞的兄弟),此人长相俊朗,一表人才,其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但却相貌丑陋,无法生育。后来钱丁与孙媚娘一见钟情,遂在一起私通,钱夫人后也默许。孙丙在与知县钱丁的胡须比试中落败,后被暗算拔除胡须,无法继续唱猫腔,在钱丁的资助下改开茶馆,并娶妻得来一子一女。不久要在东北乡通铁路的德国人当街调戏孙丙的妻小,被孙丙当街打死,气急败坏的德国人将包括孙丙妻小在内的当地二十七人杀害。孙丙出逃,投靠义和团,归来后,组织乡民对德国铁路进行破坏,惊动了朝野,德国人与袁世凯合力将孙丙抓获,要求赵甲对孙丙实施“檀香刑”,并维持五天不死直到铁路正式建成庆祝那日。最终良心发现钱丁在庆祝前夜结束了孙丙的生命并自杀。

小说全部内容如戏文般区划为三块: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和豹尾部分由4(5)个主角的主观视角,结合个人的性格语言特点来完成,就像戏文上的单腔。猪肚部分则基本由“记录者”的客观视角来完成,负责群戏部分的描画。整部小说的形式就像一出戏文,由单腔开场,再到群戏铺成,最后回到独白点睛结束。主要讲述了孙眉娘和她三个爹爹和一个丈夫之间的故事,从生活最底层的乡野趣文讲起,折射出了时代的大背景。三位爹爹:一个亲爹,猫腔戏子转行开了酒馆;一个公爹,太后老佛爷钦点的大清刽子手状元;一个干爹,两榜进士外放的知县,典型的士大夫,又是眉娘的情夫。这三个爹爹各自的身世反映了末代王朝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立场,这三个爹爹之间的精彩碰撞更是让故事的可读性骤然提升,让高密县东北乡这个王朝的一角立体感十足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高密知县钱丁,孙眉娘的干爹,是王朝的普通官宦和道德标杆的代表。他,知书达理,报答乡里:上任伊始,就一改县衙的颓唐局面,开始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士大夫治理一方的事业,同乡绅把酒,与戏子斗须,都体现了他是一个心系乡里道德品行过硬的好官。他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骑行何其窝囊,得到的结果却是知府的冷遇;为了东北乡的民众放下架子,与民同乐,在坊间传为佳话。他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看到清王朝在洋人的欺侮下生灵涂炭,尊严扫地,痛心疾首;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只能选择顾全大局,多次出入生死劝降义和拳;当言而无信的洋人使得求和的理想幻灭,苦于报国无门的官宦阶层则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这些都反映了作为典型封建士大夫的钱丁品行与风骨,以忠孝仁义为道德目标,心怀人民,力图报国。同时莫言笔下的钱丁也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悲情正义形象,他在含辛茹苦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为了一己情欲同孙眉娘这个有夫之妇行苟且,虽然说是两情相悦但是也有因此而徇私枉法的情节,也是其不算光彩的一面。另外,因为担心其仕途前程,不免懦弱求全与无可奈何。总体上来讲瑕不掩瑜,他可能不是一个清官但一定是个好官。

大清刽子手赵甲,孙眉娘的公爹,大清朝王法和皇权的代表。赵甲是一个出身贫寒,由于入了刽子手一行并最后做到了姥姥(一朝刽子手的状元)这个位置而身份地位陡然崇高起来的角色,可以说他代表了皇家的尊严和骨气。这个角色揭示了刽子手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定位。出身微寒,而身份下贱,同时又可以代表皇权藐视一切臣子。这样的矛盾定位造就了这个特殊的职业:赵姥姥出身微寒,所以有着那个时代人民的淳朴秉性,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当学生时跟着师傅余姥姥好好学习、当师傅的时候好好传授侄子本事;以贱民自居,对于达官显贵卑躬屈膝;却有恩必报。赵姥姥是钦点的刽子手状元,这就是他代表了王朝的司法权和皇权,正是在这样的位置上练就了他的冷酷无情,他杀人近千,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劳碌终身,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赵甲同钱丁的斗争更是体现了皇权同文臣、臣子同贱民之间的纠结斗争的关系。对于赵甲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好了他的本质工作,人品和道德上亦无可厚非。而他背后代表的皇权则应该为赵甲刀下的条条忠烈冤魂负责。虽然制度的陈腐造成了时代的悲剧,但皇权的威严和王法的骨气却在这个铿锵铁血硬汉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

猫腔(茂腔)戏子孙丙,孙眉娘的亲爹,大清朝广大热血底层民众的代表。孙丙是一个对艺术有热情有能力的猫腔弘扬艺人。相比于仕途出身的钱丁、刽子手赵甲,他品质上的缺陷似乎最多:嫉妒钱丁的胡子、酒后乱性、寻花问柳、对妻子没有责任心等。但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劳动人民的骨气,最后迸发出了善良的光芒。在妻子受到欺负时,当乡里受到涂炭的时候,依然揭竿而起,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东北乡义和拳运动。但是农民起义的天生局限性却将这一出激烈的运动演绎成了一出闹剧。孙丙,代表了农民的淳朴天然、无知愚昧、坊间陋习,是一个生动立体的农民形象。孙丙更是猫腔戏的代表,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浓缩,这就更加加深了这个角色在整部文本中的地位。可以说猫腔戏,是一方艺术的代表,是一方民众的骨气,那凄切的悲鸣,仿佛道尽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可悲可叹之处。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一场浪漫的梦。赵甲尊秉着大清,做的梦是自己和家族和侩子手这一行业能够跟随大清千秋万代的流传下去。孙眉娘的梦是自由的爱情。六君子的梦是革新社会重振中华,袁世凯等人的梦是利用乱世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孙丙的梦则是被逼上梁山后的反抗,到了精神痴妄的地步。而这小说中最大的梦,就是人们对于自由对于抵抗后恢复自己应有的生活的痴心妄想的梦。然而,这仅仅是梦,因为历史的滚轮已经来了,新一场世界格局的改变正在铺开,英雄和枭雄辈出,不知道天下鹿死谁手,而不管谁得手,这鹿,这高密县,这滚滚红尘中隐藏着猫叫声沉默起来了的大多数,都是必须要死的。

莫言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歌剧、俄罗斯芭蕾同台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为了适合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我有意地大量使用了韵文,有意地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

最后以他人写的《檀香刑》的一段书评结尾:

莫言写活了以山东高密为表象的华夏众生,

虽不若鲁迅之笔针砭入骨见血入髓,

场景之宏大社会感之强却尤有过之。

朴质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土壤气息,

绝不标新立异,

却滋生出荒唐辛酸的百态万物,

氤氲起古今如一的末世之相。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五

从图书馆借回后就开始看,看了几章后,感觉不怎么样,语言很有当地特色,但内容感觉很粗俗,就没再接着看。去看一起借回来的另一本书了。后来因为孩子住院,我请假在医院全天陪着,就又拿起来细读。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书如同人一样,人不可貌相,书也要细读;书也跟人一样,不能因为刚接触时第一印象分不高,或是只通过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都是太武断的行为。读书如读人,要静下心来,不带任何杂念,任何急攻近利、囫囵吞枣、虎头蛇尾、走马观花的读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亵渎。

莫言文笔流畅,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其中一些猫腔非常押韵,甚至可以用唱来代替读。有一段我竟然读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周星驰拿着筷子边边唱的感觉。从文字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感觉是行云流水般的痛快淋漓;读后直击灵魂,拷问灵魂。每个人物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富有特色,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与国外诸多名着,如《红与黑》等媲美,有过及之而无不及,毫不逊色。真的是行行出状元。多年的文学研修,多年的文学创作,多年的奋笔疾书,在中国诸多文学家与诺贝尔文学家擦肩而过后,终于花落莫言。从不相信任何行业的所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始终相信老话,厚德载物、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让我再一次想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尾的一句话:当你追求卓越时,成功就会找到你!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六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七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 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八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九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二十

说到我们国家有什么事是影响深远,大到关乎国运,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记忆属于它。在那个年代,它夹杂着无数的秘密,用沙土掩盖,怕被外人知晓,在往后岁月中,偶被提起,嘴里念叨着,感慨着,哀叹着。随着16年计划生育政策新规的实施,过去那段历史又被人们忆起。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文革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年青一代,对传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许多。每一段历史都不能被磨灭,那段曾带给人们创伤的岁月,成为一个特别的标记,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5711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