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23:05:02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优质17篇)
时间:2023-11-04 23:05:02     小编:翰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经常写报告来整理和交流我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当使用术语和专业词汇,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与可信度。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报告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表达。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xx新城形象,既是深入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加强城区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区按照“展示天津的窗口、天津发展的桥头堡、京津之间的明珠”的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全面加快新城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形象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1、xx新城规划修编工作步入正轨

一是规划理念得到提升。吸纳了区域竞争、京津冀经济带等理论,由注重规划技术向注重规划意识、规划思路、规划的可操作性转变。二是规划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区建立了“规划牵头、部门参与、公开招标、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的规划运作机制,形成了以xx发展战略研究为指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区总体规划为骨架的规划体系,城市详控规划覆盖率达到了75%。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及环保、环卫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了城市第二水源地,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吨。建设了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和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完成了华北燃气入区工程,新建了一批高标准垃圾中转站和公厕。路网工程全面实施。103国道完成拓宽改造,京沪高速公路正线、京津城际铁路竣工通车,新建、改造了前进道、雍阳道、振华道、新华路、团结路等20多条城区主干道路及配套工程,城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3、城市功能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103国道沿线等重点区域近6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中信广场投入运营,大运河城区重点段文化景观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初具形象。城区住宅建设进展迅速,形成了20余个成规模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撤村建居取得重大进展,10个村街拆迁工作基本结束,68万平方米的亨通花园小区投入使用,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英华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寄养中心、广电中心、综合医院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相继落成或启动建设,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有了新的提升。

4、城市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环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环卫专业监理队伍,初步实现了“干管”分离,有效提高了城区环卫作业质量。所有非农平房居民区和道路两侧经营门店全部实现入户免费收运垃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穿越城区的国道、河渠、绿地的保洁作业权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程序向区内企业发包,承包收入与作业质量直接挂钩,克服了因多头管理造成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现象,有效提高了国道、河渠、绿地的清扫保洁质量。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实现了城市执法权的相对集中,避免了原来多头执法给城市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总之,近年来虽然我区在城市管理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按照现代化、高品位城市标准和市委、市政府给xx新城的发展定位,城市管理上还有不少差距或不适应的地方。如:城市规划、建设档次不高,未形成城市主景观,城市特色不明显;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城市管理工作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倾向;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环境秩序不够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民习气重、市民意识差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1、坚持科学规划,走集约化、品质型的城市发展道路

应按照“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要求,努力抓好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上做文章,使xx城区规划充分体现xx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同时完善城区规划制定机制。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技术审议、领导决策”的四位一体规划机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

2、加快城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按照“改东建西,开发南北”思路,加快推进以翠亨路为主线,纵贯城区、连接南北站口的西部发展框架,建成北部物流和南部客流为主的服务产业功能区;加大103国道开发和城区东环建设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旧城改造,力争用若干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区大面积平房改造,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二是按照现代化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主干道路新建和改造,形成完善的城区道路骨架;同时应同步实施市政管网及强弱电明线入地工程。三是严把审查关,确保基础设施配套。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同步考虑公厕、垃圾中转站、公交车站、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其数量足够且分布合理。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开工前的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对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3、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城市基础建设投入

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逐年增长机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建设所需费用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较强的科学性,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措施。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管委会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城区管理形势进行分析,制定和审定城区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办法,决策城区管理的相关事项,统领全区的环境秩序治理工作。

二是城区各街办成立城市管理办公室,落实区政府关于城市管理的各项任务,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决策,对环境治理和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按照“统一规划,权责一致;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强化城区,立足社区”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管理任务落实到街道和居委会,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管理为基础,各有关部门的职能管理为支柱,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协调作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指导思想,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管,全民共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为城市管理提供根本保证。

从目前城区管理现状看,当前尤其要搞好四个方面的专项整治,不断优化、净化城区环境。

1、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坚持疏堵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运营体系,方便群众出行;同时,要重点治理城区大型车辆乱行乱停、电动三轮车、出租车非法运营等严重影响城区交通秩序的问题,公安交管、执法局、交通局等部门应紧密配合,加大巡查和处罚力度,促进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2、进一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以泉州路市场、大光明市场、招商场等集贸市场为重点,有关部门应在今年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店外经营、马路市场和集贸市场内脏、乱、差问题。

3、进一步治理违法违章建设。执法部门要依照有关法规,耐心有效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群众能做到自动拆除,对经过反复工作的仍拒不拆除的要依法强行拆除。

4、抓好新的环卫管理办法的落实。城区各街道应按照有关标准,配齐环卫作业和监理人员,所有平房居民区都要全部实现入户收运垃圾,从源头上解决垃圾乱泼乱倒现象。

1、高标准建设城市夜景灯光和户外广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提高标准、打造精品”的要求,在迎奥运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对城区主干道路两侧夜景灯光和广告牌匾全部进行改建,在城区主干道路沿线和重点区域规划建设若干个光区、光带和若干灯光组团。在改建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在户外广告设置时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光源、新工艺,使夜景灯光和户外广告做到造型美观、装饰新颖、技术先进,且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

2、高水平、高品位、高标准建成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的“眼睛”,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表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建筑之一,是城市形象和品位的一种反映。根据我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可以考虑在城市主要入口、广场、主干道、重点区段建设体现城市标志、历史主题及人性化装饰的城市雕塑,以达到完善现代都市氛围,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反映我区悠久文化的目的。

3、积极推进城区绿化工程。在全社会积极开展创建花园式家庭和花园式单位活动,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为绿化城区做贡献;进一步完善大运河城区段两侧绿化景观;完成城区重点道路绿化。

1、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喉舌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对群众进行深入、广泛的文明行为和社会责任教育,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市民意识。区“两台一报”要配合综合整治工作,开辟专题栏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曝光。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搞好多渠道教育。

2、要抓载体。要把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主动融入到城市管理大格局之中,采取灵活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城市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到城区建设之中,努力形成人人是城市管理的主人,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区人民热爱xx、建设xx、发展xx的责任感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紧紧抓住当前全社会对环境建设高度关注的有利时机,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xx新城形象,努力将崭新的xx新城展示在世人面前。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并逐步相互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六是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专用仓库。

4、服务集中度高。

新加坡港口、机场附近均设有自由贸易区(保税区)或物流园区,提供集中的物流服务,在园区内就能找到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物流商,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联系业务。樟宜国际机场附近的物流园,吸引了数十家大型物流公司进驻,达到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效果。

5、实力雄厚。

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物流公司,纷纷把亚洲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包括全球物流业巨头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和联邦快递公司(fedex)。这些全球物流巨子在资金、运输工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雄厚实力推动了新加坡本地物流业迅猛发展。同时,新加坡政联大企业,如新航、胜科集团等也都斥巨资发展物流产业。

6、服务周全。

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二、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物流业发展主要做法

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该国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为了把新加坡建成亚洲物流中心,新加坡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规划物流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其中包括海关、经济发展局、民航局、生产力及标准局、资讯发展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等,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在该计划获得成功之后,新加坡政府又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这些计划主要包括下面4个内容。

1、流程改造。

为了开发高效、科学的物流流程,新加坡政府出面委托专家顾问进行多项研究,同时鼓励业界人士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新加坡政府顾问成功地完成了对”物流业挑战及商机”等课题的研究,而业界完成了”货盘标准化”等研究计划。

2、基础设施。

后,致力于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一方面引进高新技术,包括电子入闸系统和全自动化桥式吊机;另一方面,在樟宜机场附近开设物流园,吸引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新设立总部及地区性物流中心。

3、人力资源。

1999年,新加坡政府以物流讲座的形式介绍了物流技术知识的最新发展,并推出了政校合作、国际交流以及鼓励有潜力的其他行业人才转投物流门下等多项物流人才培训计划。那一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亚太物流学院,并提供双硕士学位课程。20**年,第一批亚太物流学院的学生毕业并获得”认可物流专业证书”(cpl)。

4、物流科技。

1999年,政府制定了物流业的科技发展纲领,以建设公共电子走廊、促进该行业的低成本电子数据交换为目标。到目前为止,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网络”、”贸易网络”等公共电子平台,并将推出空运业电子发票及电子付款系统及空运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

5、航空物流。

宜机场内设有樟宜航空货运中心,面积达47公顷,是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这个一站式的服务中心,提供了装卸航空货物所需的设备和服务。每天,无论何时,从飞机卸下的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前后只需一小时。

6、港口物流。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新加坡港务集团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最大的单一箱运码头经营机构。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港口最近采取了新举措。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7、陆路物流。

入中心区的车辆在经过该系统时,均会被自动扣除一定费用。

三、新加坡物流业电子政府建设现况

新加坡物流涉及的多个环节实现了无纸化和自动化,为商家节省了人力和财力,也提高了政府运作的效率。目前新加坡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网络有5个:

1、贸易网(trade net)。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电子数据交换(edi),连接了海关、税务、军控、安全、经济发展局、企业发展局、农粮局等35个政府部门,与进口、出口(包括转口)贸易有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全部手续均通过贸易网进行。该网24小时运行,自动接收、处理、批准和返还电子申报。商家通过电脑终端10秒钟即可完成全部申报手续,10分钟即可得到批准与否的答复。

2、港口网(port net)。

用户包括港务局、船公司或其代理行、货主集装箱中转站和卡车运输业等1300多家。该网融合了航运界和港口的专业经验,利用高速的数据交换和通讯将航运业的各方面连接起来,简化点到点的信息流程,使港口用户获得船只进出港信息、舱位安排、货物在港所处的状态、预订舱位、指定泊位、起重机布置、集装箱实时跟踪等信息。

3、裕廊港口网站(jurong port online)。主要为裕廊化工岛物流提供服务。

4、海事网(marinet)。

为800多家船运公司提供与船舶相关的海事服务,以电子方式处理和传送船舶文件,并提供网上船只燃料采购、船舶追踪等信息。

5、空运货物社群网络(cargo community network)。

通过这一电子平台,空运货物代理可直接与全球20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其他货运代理联系空运货物事宜和处理相关单证,并与世界其他同类型系统相连,提供区域和全球空运货物服务。目前新加坡95%的空运货物代理使用该系统,每月处理空运货物交易400万次。

四、我省与新加坡物流合作建议

1、加强政府规划与指导。以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现代物流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2、以企业发展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引导、推动、扶持。

3、积极组织省内企业赴新加坡考察物流企业,洽谈合作。加快推进省内物流企业与新加坡物流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进奖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4、发挥理事会人才培训合作的作用,举办物流合作培训班。组织政府监管部门、机场、港口、园区以及重点企业相关人员赴新加坡深入学习了解新加坡物流运作管理经验。

5、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组织省内有关监管部门、机场、港口和物流园区考察、学习新加坡电子政府发展情况;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我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科学制定管理流程,并逐步相互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提高运作效力,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1、规模扩大。截止到20__年底,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人数由成立时的12人增加到98人,股金由成立时的9.5万元注册资本增加到19万元。

2、机构健全。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章程,组建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机构并规范运行,完善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且严格执行,运作有序。20__年被县委农工部定为县级示范社。

3、服务全面。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对成员开展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品牌(“__红”商标已经工商部门受理)、统一销售(与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五统一”服务,全面提升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

4、亩产翻番。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红薯平均亩产量由过去传统种植的20__斤左右,提高到现如今良种、良法、良育、良方、良治生产的5231斤,亩均产量翻了一点五番有余,并出现了喜人的“三最”,即春红薯最高亩产量实现了9860斤,烟薯套种最高亩产量达到了6513斤,单个薯块最重超出36.5斤。

5、效益明显。20__年,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栽种红薯650亩,收获鲜薯1700吨,实现销售收入91.1万元,创造可分配盈余9.7万元,分两次全部返还给成员,成员亩平增收550元(即烟薯套种与烟后种植水稻收入对比);以合作方式带动农户812户,栽种红薯962亩,亩均增产322斤,亩均增收80余元,大大激发出群众栽种红薯的积极性。

1、外出参观,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组建初期,理事长李__组织全体成员:一是深入到__市__乡红薯种植大户那里现场参观红薯生产场景,让成员亲身感受红薯产业发展的蓬勃景象,体味生产技术和管理素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和巩固成员对红薯产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二是前往__山峰薯业有限公司和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参观红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空间,进一步坚定成员全身心投入红薯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营模式,先期签订购销合同,消除成员的后顾之忧。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先期与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洽谈并签订了红薯最低保护价(0.25元/斤)销售合同,合同约定当红薯的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时,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以市场价收购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的鲜薯,反之,则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的鲜薯。然后,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再与成员签订红薯生产合同。这样一来,成员就只要专心致力于红薯的生产与管理,提高红薯产量与品质,既不要愁销路,也不要担心价格,断绝了后顾之忧。

威牛或2%甲维盐防效好;烟薯套种田锄草施肥可施一边,又节省劳力、又能明显增产;烟薯套种施用自配36.6%红薯专用肥,投资少、效果好;薯苗完全可以越冬,能提早移栽时间20-28天,减少亩生产成本40-60元等。试验田面积共计72亩,红薯总产量达到199.3吨,亩均产量5536斤。通过试验示范,举办技术培训4次,印发技术资料2800余份,大大提高了成员栽种红薯的技术,带动了全乡红薯产业的`发展,刷新了红薯的亩均产量与产值。试验证明烟薯套种是当前我县农业生产上的较好种植模式,其亩均产值可高达4300元以上。

1、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区域种植,红薯的产业效益在短时期内很难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2、农民守旧思想较为严重,一时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种植大户不多。

1、学会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壮大红薯产业链。一是继续抓好淀粉红薯的生产,做好红薯品种提纯,进行红薯脱毒处理,提高红薯品质,再创亩均产量新高;二是继续抓好试验示范,解决食用红薯外观问题以及食用红薯产量与小薯化的矛盾,引进紫色红薯、红心王、早熟红薯等新品种,开辟食用红薯生产新天地,走出销售鲜红薯的路子。

2、推广配方施肥,提高机械化耕作率,继续降低红薯生产成本。

3、加强宣传引导,继续发展新成员,适当增加成员出资,解决运营经费紧张的矛盾。

4、兴办薯粉加工厂,自创薯粉品牌,解决红薯销售受制于签约企业的瓶颈问题。

各级政府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宣传指导,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范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激励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一个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万元,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

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

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

总结

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发布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

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

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0.8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发布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

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六、总结

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模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大王镇党委书记这样说:“发展现代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作支撑,走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路子。”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五

根据单位的安排,我于8月30日到xx村进行为期两天的走访和体检农村生活,通过走访农户,了解全村实情、发展思路、发展情况,更加深入地去体会农村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集镇西部3公里处风光旖丽的洛甸河畔,是一个少民族杂居的高寒二半山区,最高海拨1360米,最低海拨1100米,四季雨水均匀,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c,年降雨量902.2mm。全村所辖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22人,其中劳动人口2465人。村党总支1个,党总支下设农村党支部5个,产业发展协会联合党支部1个,煤矿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136人。

人均有粮146公斤,人均纯收入1633元。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xx村虽离集镇只有3公里,但整体地貌是由两座大山架沟形成,坝区所处地理环境优势明显,条件较好,而两山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全村土地少,人口多,农业生产技术陈旧,村民有技术的人才少,缺乏谋生手段,集体经济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带领村民致富的办法不多,以致经济发展缓慢。

(二)群众思想认识薄弱,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调研,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具体表现在: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农民生活垃圾在门前屋后乱倒乱放;河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的垃圾成堆;一些养猪场没能及时按要求做好污染治理,直接将粪便倒入河中,严重污染河水。

(三)精神文明建设欠缺,村民生活单一

村里建有文化大院一个,但平时要到里面看书看报、休闲娱乐的村民很少,没有真正发挥起文化大院应有的功能,群众经常聚在一起看电视、打牌,偶有赌博现象,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精神支柱。

三、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经济生产力

xx要想发展,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思维,鼓励基层干部带头致富;二是强化以公路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一事一议项目,力争把村组道路进行维修;三是打牢水利基础,争取资金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安排专门的水利管理人员,全面保障群众用水。四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进行河道疏浚、机耕路修造、水渠加固等建设力度,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教育工作的投入,提高种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教育管理,塑造小康社会新形象

一是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对过境河流全面实施保护,4-

适宜的优势,做大做强以生猪、水产品饲养为主的养殖业;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全村富余劳力较多的实际,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组织群众参加培训,根据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技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并鼓励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努力实现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从总体来看,xx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发展机会很好,只有紧紧抓住时机,立足村情,把握好发展规划,顺应发展新形势,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和希望,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xx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六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范文内容地图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七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近年来,我镇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数量和质量并举,原则和标准兼顾”的发展思路,突出“五个抓”,使发展党员工作呈现“四明显二改善一增强”的特点。“四明显”即党员队伍明显壮大;妇女党员明显增多;致富能手入党人数明显增多;空白村发展党员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改善”即党员文化素质有了改善;党员的年龄结构有了改善;“一增强”党员的致富能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了明显增强。据统计,上半年全镇共发展农民党员2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名,消除党员空白村3个,其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17人,在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发展农民党员共4名,致富带头人入党10人。

抓调查找根源选准工作突破口

全面掌握农村党员思想状况和发展党员工作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组织观念较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较好,这部份农村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5%左右;二是组织观念一般,模范作用不够明显,这部份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0%左右;三是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意识还不如一般群众的占5%左右;四是在引导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入党方面方法简单。根源来自于:一是受“打工热潮”的影响,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在农村发展党员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农村党员由于外出打工,造成党组织培养难、教育难、管理难的“三难”现象;二是部分青年对党组织缺乏认识,入党观念淡薄,积极性不高;三是党员结构不够合理,仍存在“两偏三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妇女、知识分子、生产一线党员少)状况;四是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是个薄弱环节。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基础非常薄弱,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流动量大,加之多数企业主为非党人士,对党建工作了解较少,给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调研,找准了发展党员的难点和重点,为发展党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培训提高素质

近年来,镇通过狠抓党员的培训,着眼于提高党员的素质。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的培训。为使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和有关规定,我镇重点抓了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等知识。同时,镇党委每年对各村组织委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主要以发展党员程序、电教设备使用与管理、党费收缴的有关标准、党员的发展、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等知识,通过培训,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了认识,掌握了做好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了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培训后,既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又学到实用技术,调动了党员干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党员模范带头的自觉性,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一支学用科技的标兵,争当致富的先锋,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感化广大青年,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形成“要我入党,变成我要入党”的良好氛围。

抓队伍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

1、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制度,注意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一是大力实施了启蒙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启蒙班和正面教育,积极启发、引导他们靠近党组织;二是根据系统培训,利用业余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教育。三年来,全镇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6期200人次;三是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和考验入党积极分子,促进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

2、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把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来抓。一是在党务工作者的选拔上重点把好三关,就是在选拔各村村党支部成员方面把好党性关、业务关、思想关。使党务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一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抓教育管理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我镇近三年来,加大对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一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定出外出党员管理制度、流出党员报告制度、外出党员情况调查、联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规范党员行为,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为入党积极分子作出了表率;二是加大党建目标管理,为保证新党员的质量,镇党委把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和把好每道关口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来抓。首先是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其次是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一是进行严格的考察,把好政治素质关,在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前,坚持做到培养人考察,党支部考察,党委考察。二是把好培训关。各党委每年都必须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三是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把好程序关。在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和考察档案后,严格按规定的入党程序和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四是严格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把好转正关,入党介绍人在新党员预备期内,继续承担培养任务,并按要求经常与预备党员开展谈话,预备党员个人也定时或不定时地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支部负责将考察、谈话等情况记录整理,作为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主要依据,由于严格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3年来,全镇预备党员的转正率达100%。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镇党员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由于新发展的党员具有年轻、有文化、有代表性等特点,使我县镇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和分布等都有了新的改善,并逐步趋向合理,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年来,我镇针对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青年、妇女偏少的状况,结合实际,抓住“六个重点”,即就是重点发展农民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妇女党员、年轻党员、在空白村中发展党员、在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中发展党员,并实现发展党员工作的创新。首先,注重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把好第一道关口。建立了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在知识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是否具备致富能力或潜力作为发展党员的条件之一,尤其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纳入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并适时举办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同时积极把退伍军人、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纳入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共发展党员60名,培养考察对象8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0名,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解决了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其次是把优秀的年轻党员培养成村后备干部。今年的村级换届工作中,选举产生的6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致富能人50名。经过努力,三年来,全镇在各条战线上的党员都得到发展,党员队伍的专业分布逐步趋向合理。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八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xx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xx-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作为重点示范镇支柱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两个产业园已引进xx金泰铭、中央粮食储备库榆林直属库等18家企业,园区现代果蔬、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等产业迅速发展,吸纳就业人员4500余人。

3、沙河子镇。沙河子镇位于商洛市主城区东侧,镇域面积11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3.61万人,镇区人口1.04万人。xx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8.36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7.3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7.67%。目前,新区路网骨架已经形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移民搬迁工程、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基本建成,新区建设初具形象。老区环境同步提升。

沙河子镇在重点示范镇建设中,稳步推进“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现代材料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和旅游观光业为主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全镇已发展私营企业17家,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6家,提供就业岗位1万人以上。沙河子第三产业也发展较快,镇驻地商业网点已发展到320家,逐渐形成了以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二、主要做法。

三镇在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中,特别注重城镇产业培育,以产业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是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眉县县委县政府为保证重点示范镇建设,把太白山旅游区管委会作为示范镇建设的实施单位,形成了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新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快速推进态势。靖边县定期召开重点示范镇建现场督办会,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商洛市委、市政府、商州区委、区政府,把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作为首要重点工程,整合资源,强力推进,成立了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三名区级领导进行包抓,抽调70余名业务骨干参与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深入建设现场检查不少于2次。1名副县级领导长期在重点镇建设现场驻守。

二是高起点编制实施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好城镇产业规划对提升小城镇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三镇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发展产业,使人感受到了小城镇发展的巨大潜力。汤峪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通过规划,打造成西部国际会议中心、关中西部旅游集散地,全国知名软饮产业聚集地,全国修养养生度假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旅游产业已成为汤峪镇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坑镇按照重点示范镇、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四位一体”发展路子,努力打造西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沙河子镇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以吸引非公经济经营主体800余家,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三是城镇产业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相融合。三镇将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向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业一体化。通过产城融合,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生产方式随之转变。

四是通过完善城镇功能和发展产业聚集人口。人的城镇化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三镇在强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产业,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和进镇人员就业问题。汤峪镇目前已吸引人口8千多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三年后将聚集2万人以上。东坑镇仅农业产业园区吸引劳动力1千多人,随着“一区、两园”建设的发展,可吸引劳动力1万多人。沙河子镇目前已吸引5千多人劳动力转移,随着现代工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会转移更多的人口。

通过调研,三镇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也反映了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予以加强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东坑镇是以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农牧业作业范围在20万亩,居住区与生产区之间需要配套相应的快捷交通设施。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城镇建设急需懂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镇上干部对土地通过“招拍挂”筹集资金的政策不熟悉,致使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三是镇级政府责任大权利小。一些干部反映,重点示范镇建设不仅仅是搞一些新区建设项目,还涉及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投融资等工作,涉及面广,仅靠镇级政府,难以完成任务。

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把我省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xx,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不断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业城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是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带动作用。按照有利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发展,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按照xx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扩大城镇规模。

三是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一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以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向小城镇靠拢。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使进镇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策划包装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小城镇参与各类招商引资会,通过小城镇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同时,注重城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三要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求,把小城镇的住房建设纳入全省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按照各地小城镇的实际需求量,下达各类保障房计划指标,满足进镇居民服务产业居住的需求。

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今后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的同时,充分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刚性考核指标。省财政设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大、建设成交显著的小城镇,省上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有效引导激发调动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二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捆绑整合发改、交通、建设、环保、扶贫、水利、教育、文化、体育、旅游、文物、民政等部门各类资金,向小城镇集中投入。三要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在全省重点示范镇中,选择人口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发展后劲足的建制镇,建立镇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地方税费,除上缴省级以上的规费外,其余部分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返还省级规费。四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融社会资本用于小城镇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对于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补助财政投入的不足。

五是以重点镇建设为抓手,打造全省小城镇集群。xx年,省委省政府启动31个重点示范镇建设,通过两年来的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工业支撑型、旅游带动型、商贸物流型等各具特色的支撑产业,示范引领效果初步显现。下一阶段,应进一步调动市、县积极性,继续抓好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抓好8个沿渭河小镇、31个旅游文化名镇规划建设,示范带动全省小城镇集群。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在编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将省、市重点镇纳入重点支持区域,加大资金、土地、项目等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完成投资、建设规模、整体形象等,建议省上每年评出5-8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先进镇,奖励资金和土地减挂钩指标,调动激发市、县推动重点镇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目标考核。将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名镇纳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每年分别评出10个重点示范镇给予100万元奖励。

六是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市民化。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落户政策,制定出台低门槛落户、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鼓励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到城市落户、创业。二是政府部门要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管理上的各项管理职能,使户口登记能真实反映居民的个人身份、家庭关系、常住地址及变动等情况,减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三是加大力度对过时政策的清理。对实际居住在城镇,但暂不具备进城落户条件或暂不愿意迁转户口的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按照《xx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制度。四是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使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户。五是完善人口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创造条件。推动各地完善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登记,加快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各地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统筹考虑常住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实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目标。

七是以“镇级市”试点为突破口中,实施扩权强镇改革。目前,已有岐山县蔡家坡镇、南郑县大河坎镇、神木县锦界镇、黄陵县店头镇、城固县崔家山镇、商州区沙河子镇、兴平市西吴镇等一批省级重点示范镇,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强、发展后劲足,为进一步提升重点示范镇建设档次,增强重点示范镇发展后劲,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开展“镇级市”试点。通过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其成为县辖的“镇级市”,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大用地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计划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镇级市。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建立镇一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全额用于镇级市建设。县与镇级市的财政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几年不变的办法。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时向镇级市财政倾斜。三是下放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九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权”和“知情权”。

3、重视制度创新,整治执法环境。一是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的作用,认真推行检查准入制。建议对新上建设项目推行“封闭运行”的制度,进一步减少随意性检查、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风评议监督机制。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真正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给企业多服务、多沟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烦,“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着经济干”的良好氛围。三是建议推行一次投诉查实惩戒制度。企业或群众投诉执法人员有不规范执法行为等问题,经调查属实,被投诉人确有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调离直至辞退。

4、重视文明创建,进一步整治人文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二是继续加强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整顿,认真清理乱搭乱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实现“四个深泽”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给外来投资企业进一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

对于影响我县投资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县人大会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做法,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作出不懈的努力。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

摘要:金桥镇是原万盛区唯一的纯农业乡镇,镇内耕地面积41608亩,林地面积41783亩,是中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拥有全区唯一的万亩优质稻基地、万亩蚕桑基地和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金桥镇平均海拔700米,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具有发展养蜂业的诸多优势,但在我镇现有的蜂业发展模式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我镇蜂业发展的优势,结合夜郎贡米和蔬菜基地的知名度,

总结。

和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金桥蜂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可再生资源结合金桥夜郎贡米产业绿色蜂产品。

一、金桥蜂业发展的现状:

1.1地理及蜜源概况。

金桥镇是原万盛区唯一的纯农业乡镇,镇内耕地面积41608亩,林地面积41783亩,是中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拥有全区唯一的万亩优质稻基地、万亩蚕桑基地和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我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是理想放蜂场地。金桥镇蜜粉源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面积大,花期长,从早春3月到11月都有植物相继开花吐粉泌蜜,尤其是3~8月份的油菜、柑橘、玉米等大宗蜜源,花期衔接紧密,持续时间长。我镇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体,结合土地流转工程,重点实施了陡坡耕地还林和坡耕地改造,多年来我镇一直保持良好的农业传统,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我镇水稻基地和蔬菜基地的发展,蜜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必将促进我镇蜂业的发展。

1.2金桥镇的蜂群和生产水平。

五、六个月无蜂产品销售。当前的我镇蜂业生产模式所产的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二、金桥镇蜂业概况。

2.2机构和品牌。

我镇蜂农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推选了社长,正准备注册蜂蜜商标。

2.3金桥特色蜂产品。

2.3.1。金桥土蜂蜜,是金桥土蜂采集森林野山花蜜充分酿制而成的蜂蜜。蜜色泽深、口味独特、香甜味浓,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被誉为“蜜之珍品”。其蜜色泽金黄、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润肠、润肺、解毒、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老人、女士、小孩最好的保健品、美容品。

2.3.2油菜蜜,蜜蜂采集油菜花酿造而成,色呈浅琥珀色,略混浊,有油菜花的香气,性温,有清热润燥、舒张血管、行血破气,消肿散结、和血补身。常用于肝胆系统病变患者及脾胃虚弱者,疗疮热疖患者食之相宜。

三、金桥蜂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蜂业管理一直处在非常薄弱的环节,由于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蜂业管理工作一直不能顺利开展。

3.2组织化程度低,蜂群数量少,规模小,养殖分散,蜜源利用率不高,蜂业生产效率低,产品供不应求,蜂产品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3专业合作社刚成立,各方面不完善,未形成合力,产业化程度低。

3.4蜂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3.5政府扶持力度不大,政策导向不明确,资金严重匮乏。

3.6金桥蜂蜜口碑推广渠道匮乏,品牌知名度低,目前养蜂户一般单卖、零卖,客源少,收益低。

四、金桥蜂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4.1建立健全养蜂机构是金桥蜂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养蜂业在解决农村就业、为减轻土地压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金桥蜂业处于起步阶段,蜂业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落实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管理。

4.2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是金桥蜂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励蜂农引进先进的养蜂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蜂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蜂产品品种开发力度,使蜂农实现增产增收,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4.3加强蜜蜂病虫害防治是金桥蜂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在设立养蜂管理部门专门机构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蜂病虫害防制体系,为养蜂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镇内外积极开展蜜蜂病害病原检测、与比邻市镇区开展联防联检,确保蜂业安全。

4.4强化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是金桥蜂业发展的必要约束。

据消费者反应,我镇蜂产品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由于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消费者缺乏产品鉴定的知识,以假乱真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说明我镇蜂产品在市场上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要打造金桥镇绿色蜂产品品牌,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提高质量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要视蜂产品质量为生命线,自觉抵制非正当竞争。同时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效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蜂产品的恶劣行为。

提高蜂农及广大农民的绿色无公害安全生产意识,加强蜂农与种植业主间的沟通,全力以赴确保金桥蜂产品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特性,切实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

4.5促进同夜郎贡米产业融合,提高品牌知名度是金桥蜂业发展重要途径。金桥夜郎贡米已获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品牌知名度已享誉国内外,每年来金桥采购夜郎贡米的客户络绎不绝,金桥镇正全力打造农产品集散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农产品展销会,吸引周边居民前来购买,通过这些渠道,进一步推广金桥蜂蜜。

4.6加强金桥土蜂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是金桥蜂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业以中蜂的喂养为主,意蜂的数量稀少,意蜂蜜奇缺。金桥土蜂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应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建立金桥土蜂培育基地,大力推广饲养技术,逐步扩大改良面,提高金桥土蜂产品生产效率,丰富金桥蜂产品的市场,弥补蜂产品产量的不足,缓和蜂产品的供求矛盾。

4.7、加大养蜂科技和养蜂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是金桥蜂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镇养蜂业生产水平低,蜂产品品种单一,不能合理高效的利用蜜源植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养蜂技术和观念落后,加大养蜂科技和养蜂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蜂农的科学素养,以求证经济、高效的蜂源种类,达到优质、高效的蜂业生产,是金桥蜂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环境影响评价。

养蜂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授粉维持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对生态环境没有不利的影响。

5.1养蜂业发展与生态农业目标一致。

养蜂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只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开展养蜂生产。蜜蜂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主要来自生态系统内可再生的植物花蜜和花粉,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为植物传授花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2“以蜂养蜂”的蜂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闭合生态产业网络,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将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实现农业的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金桥镇有发展养蜂业的诸多优势,发展养蜂业不仅可为广大蜂农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而且对于我镇农林业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产业链的运转,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我镇蜂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让我们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克服蜂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我镇养蜂业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步伐,走出一条打造金桥绿色、特色蜂产品品牌之路,让我们在养蜂业---这一甜蜜的事业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一

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具有巨大市场空间与广阔发展前景,为大家分享了服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为完成好市政协关于服装加工业调研工作任务,推动我市服装产业(不含裘皮)二次创业,为打造实力、和谐灯塔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通过走访服装加工户、召开服装加工户座谈会、赴浙江织里镇考察服装业发展、与我市驻织里镇服装企业座谈、组织委员到服装加工点视察、听取市经济信息化局介绍相关情况等方式进行调研,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形成报告如下:

我市服装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工户多为此类。一类是生产加工床上用品,自行负责销售,但此类加工户占比不大。

服装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服装加工户(企业)分布零散,没有产生集聚效应。我市服装加工户呈星状零散分布,更多小业户散居在民房和居民区内,给政府指导、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分布分散,没有产生积聚效应。服装加工受规划、土地、自身等因素的制约,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以及扩大规模受到严重影响,布局局促,车间、库房等过于紧凑,空间狭小,人员又密集,消防始终存在极大的隐患,一旦失事,后果将十分严重。

2、服装加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备。服装加工户大多观念落后,很多小厂仍然沿袭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了增加利润进行逃税,甚至不办理营业执照,进行地下生产销售。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意识和高端技术,利润更多来自于贴牌加工,效益偏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弱。服装加工没有形成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及相关产业集中完备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行业内部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招工的问题上表现的愈来愈突出,通过买工人的手段,相互拆台犹为严重。

3、政府扶持力度小,规划和服务滞后。由于经济占比小,全行业的总税收不及好的时期一个选矿厂的税收,政府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小,缺乏持续的服装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了服装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服装企业发展,尤其是有些规模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规划和土地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借鉴浙江织里镇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浙江织里镇在改革开放之初,镇区仅仅是0.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不足2300人的一条“扁担街”,但通过重点扶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童装产业为支柱、金属新材、新型纺织共3大特色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4.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650亿元,有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规模企业101家(其中过亿企业37家,上市公司1家),成为20平方公里建成区30万人口的大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列浙江省乡镇五强。

“一业兴百业兴”,扶持和发展好一个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区域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灯塔服装与织里同时起步,甚至在初期规模和影响超过了织里,灯塔童装曾经享誉东北甚至国内市场,目前在辽宁西柳、五爱市场以及浙江织里镇仍然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尤其是童裤在全国服装中依然独领风骚。因此,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具备基础和条件,扶持发展也十分必要。

建设了童装精品园、童装科技园和童装创新园等三大产业园区,吸引了本地和国内童装企业进驻园区,逐步形成“家庭作坊—精品园区—工业规模园区”的阶梯式集群发展格局。服装产业的发展使镇区集聚了本地人口10万,外来人口20万,镇区也随之不断扩大,建成区达到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城镇(城市)。

2、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为全民创业、就业和再就业搭建平台,促进“创业型城市”的创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数万农民失地进城,就业才能安居,安置他们就业就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服装产业是安置农民就业和城市居民再就业的一个主要产业。服装产业门槛低,投资可大可小,只要有创业梦想的人都可以参与,对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实现就业,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可为能人创业、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是市政府打造“创业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织里通过规划建设园区扶持发展服装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企业家,实现了全镇80%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转移,服装产业成为全民参与的百姓产业、富民产业。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大批有创业梦想的人到织里发展,全国大批的产业工人到织里工作和生活,为织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市现在就已有40多家服装精英企业落户织里,而且发展的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年销售额超过了亿元,灯塔服装企业牵头正在织里积极筹备组建辽宁商会,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大多保留了在灯塔的部分生产能力,对家乡发展服装产业保持着很高的期望值,为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发展服装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打造实力灯塔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各行业普遍进入低谷,我市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我市服装行业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可以通过培育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织里通过发展服装产业,培育了全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截至201x年,织里镇共有童装企业8577家(含个体户总计近20000家),年产童装8.7亿件套,占国内市场1/3,年销售额超350亿元,居全国之首。共集聚为童装配套的印花、绣花、罗纹、辅料企业2316家,物流、设备租赁、房屋租赁、劳力、融资等市场也随之不断成熟。服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产在织里经济占比达到了42%。

佟二堡的皮革、皮草已经成为享誉国内甚至世界的产业,中国佟二堡已经成为灯塔的一张名片。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有利于解决服装加工户的生产安全问题、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服装行业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对服装企业进行集中指导、管理和服务,集中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再造灯塔另一张名片,进一步扩大灯塔的知名度。

关于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和扶持发展的建议。

鉴于我市服装产业的基础和当前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市政府扶持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再造灯塔经济有力支撑。

1、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发挥积聚和规模效应。由政府牵头,专门去织里考察,深入听取业户意见,就建立服装工业园区进行充分调研、深入论证。可以参照佟二堡和织里模式,在城区北外环附近规划再建一个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园区总体规划300亩(当然规模具体多大合适还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论证),一期建设100亩,可采用单元模式,按容纳30个工人每层200平共3层计600平(一层店面,二层车间,三层宿舍)为单位,建筑面积总计60000平,统一规划建设,供100家企业入驻;二期200亩,建筑面积总计120000平,供200家企业入驻。土地以工业企业用地招排挂模式,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服装企业自建、政府和服装商会共建、服装商会自建等模式。企业可采取购买或租赁方式入驻,购买价格定位以开发企业微利为原则,并协助服装企业贷款;租赁可参照织里镇做法,现在织里镇租赁一个单位店面(1000平左右)15万左右/年,要综合考量服装企业的承受能力,避免服装企业流动资金固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规模企业可以根据政府要求自己规划设计,自主建设。在园区内建立一站式服务和发展诸如餐饮、物流、房产等相关配套产业,主打集中、集聚牌。集中提供所需的布料、辅料和物流,逐渐发展成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配齐园区配套设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和服务上始终上下齐心,始终坚持实行养护和服务,尤其是对待一些小业户,除了侵权举报予以严厉处罚外,税费几乎是实行申报、自愿缴纳原则,甚至可以视企业经济状况不缴纳。相关部门执法实行内严外宽的做法,对外来客商甚至极为宽容,目的就是吸引外来客商集聚。近年,为推进织里童装产业升级,湖州市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织里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每年匹配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因此,如果市政府决心规划建设服装工业园区,即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规划的实施,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改进政府及部门的服务工作,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成立并长期保持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问题。在行业低谷时期和企业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政府更要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搭平台,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度过困难。成立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与服装加工业相关的工商、税务、质检、消防、交通等部门,提供入园企业的行政服务和统一的行政执法工作,并统一协调全市服装企业发展的行政执法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吸引外来客商、扶持服装企业的发展。要在注重管理和引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业户的发展激情和热情,为服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且相对宽松的环境。

3、组建服装行业商会,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商会凝聚服装加工户,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引导服装加工户登记注册,打造服装整体品牌;牵头加工户与政府协商园区建设和企业入驻事项,协商解决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协调企业用工以及职工养老保险等事宜。政府不断加大对服装商会指导,支持商会加强与全国各地服装商会(协会)和服装企业的联系,开展合作交流等事宜,发挥好政府与商户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园区建成后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逐步取缔分散在居民区的加工点和黑加工点。

4、培育龙头,实施品牌战略。为提升服装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可按照“扶大扶强择优”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导业户不断转变观念,扶助服装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实施现代化管理,改粗放式生产经营为精细化经营。整合灯塔服装的品牌资源,积极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由政府组织或委托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行业商会进行园区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组织宣传和招商工作,创中国“灯塔服装”品牌和不断扩大服装工业园区的影响。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二

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调查研究工作分四个重点,由校党委委员分头开展调研。校党委书记、校长邓文云负责联合办学的调研;校党委副书记侬孝芬负责教学改革的调研;副校长邱丽克负责科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调研;副校长秦瑞云负责招生就业的调研。调研工作于4月15日-4月27日期间开展,采取召开座谈会、中心组学习及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一)联合办学。

1、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8月,1997年被省教委评定为“省合格中专学校”,xx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05人,专兼职教师72人。办学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2万人,其中,学历教育2.1万余人,非学历教育4.1万余人。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计算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营销、文秘、法律、旅游等二十一个专业的财经类职业学校,学校现有资产10600余万元,在校生36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

xx年4月以来,经xx人民政府,经与云南财经大学多次协商,达成了依托我校开展的“州校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协议,云南财经大学与xx人民政府合作办学项目,依托我校组建“云南财经大学文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文山学院”);建设地点及建设规划用地为文山县城南三角塘,用地面积为1350亩,其中首期征地500亩;学校建设以财经类为主,兼有法律、工业、旅游、文化及生物工程等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日制本专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山学院用两年时间建成并达到规模,中远期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其中高职本科7000人,高职专科3000人;另有—3000人的中职中专学生;文山学院力争于xx年开始招生及教学,规模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个班100人。按照云南省财经大学与xx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协议书的规定,文山学院合作项目模式为股份制合作办学,采取招商投教的办法筹资。

2、联合办学的基本经验。

(1)高瞻远瞩,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时机顺势而发。当前,正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会议精神,委、州人民政府已对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意见和改革的具体目标:调整教育结构和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州已于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年的初中毕业生在5万人以上;按照州教育发展规划,到20xx年,全州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9.88万人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抓住这个时机发展职业教育是有广阔前景的。

(2)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我校对联合办学的市场前景及可行性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撰写了项目分析报告,积极主动向州委、州人民政府及主管局州财政局请示、汇报。多次与云南省财经大学沟通联系,进行项目自荐,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促成了州校联合办学。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三

仙女镇地处枝江市北部,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1公顷,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万余人。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以建设“工业强镇、物流重镇、生态休闲旅游名镇”为目标,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服务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园区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扎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我镇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1-6月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659.88万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04.88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18.13万元,地税完成611.75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7900万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34.5%。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新增规模企业1家(宏昌公司),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4家。另外,瑞克实业、雅丰公司、强劲公司3家企业正积极筹备进规。1至6月,全镇生猪出栏46100头,同比增长3.04%;家禽出笼105612只,同比增长6.2%;夏粮总产量2871吨,同比增长2.94%;油菜总产量7576吨,同比增长1.54%;蔬产总产量7328吨,同比增长4.79%。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年出栏1000头肉牛养殖大户达到3家;柑橘打蜡、销售大户达到2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按照市政府规划我镇主要以建材、包装为主的工业园。目前我镇招商储备的项目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大项目少,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税收贡献率的项目更少,很难形成定向招商。未能把良好的交通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在三大特色农业方面投入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

2、城镇开发经营处于规划阶段,相对比较滞后。

3、由于仙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村与村之间差异较大,农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4、园区建设方面的困难。镇级财政收入压力较大,无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配套建设落后,往往是项目在前、配套在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临主干道两侧的房屋拆迁难以推动,导致项目落地进度慢。企业招工难,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做法

1、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镇以李家茂为会长的肉牛养殖大户已达到3家,以周代年为代表的柑桔打蜡、销售大户已达到200多户,以胡光平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2、今年来我镇加大了老周场集镇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启动“示范一条街”建设。完成了枝当路与仙一路交叉口至老周场集镇三公里的路灯架设,安装高杆路灯68盏;投资34万元,对老周场集镇新正街两侧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铺设新型人行道板1400米;启动老周场集镇街心花园和仙女经贸区仙女农贸大市场建设,并更新老周场集镇和仙女经贸区的环卫设施。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努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紧依托仙女工业园平台,围绕新型建材、包装产业进行定向招商,进一步把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

2、稳妥推进城镇开发经营。积极顺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仙女新区发展规划,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紧临枝江主城区的实际,适时提出了高速公路以南激活“一方热土”,建“工业新区”;高速公路以北保持“一方净土”,建“生态新区”的思路,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仙女。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的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老周场集镇和仙女新区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意识,打破城乡壁垒,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对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与覆盖,努力形成产业互动、城乡共荣的良好局面。

4、加大拆迁力度、加快仙女工业园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强仙女工业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内道路网络日趋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对现有在建项目,重点有国泰科技、日威食品、仙女服饰等三家企业,要采取倒排工期,加压紧逼等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四

工业是新余立市之本。多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中央、省委二个1号文件的连年实施,xx市农机工业发展较迅猛,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已进入了战略发展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至目前,xx市有农机生产企业13家,其中xx区6家、高新区5家、孔目江区2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从业工员1500余人,生产总值近5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二)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至目前,已有机动脱粒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割晒机、养猪围栏、水帘降温设备、固液分离机、钢架大棚、金属粮仓、太阳能杀虫灯、农用提水机、花生摘果机等产品。亿丰牌稻麦机动脱粒机、增鑫牌养猪围栏、漏缝地板等品牌全国有名。

(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以新余亿丰农机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稻麦机动脱粒机传统制造企业群体、以江西开昂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太阳能杀虫灯新能源新型农机企业群体、以xx市增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养猪定位栏养殖设施企业群体、以江西爱荷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园艺设施企业群体。

(四)创新能力逐渐强。近年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今年,上国家和省级推广和补贴目录的产品有20余个,生产流水线、自动化制造设备已在不少企业出现。

(五)资本关注度较高。由于规模的增大、效益的提高、前景的看好,农机生产制造领域已成为自由资本、工商资本、风投资本关注和流入的重要洼地。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新余地处江西中西部,是赣西交通最发达的设区市,赣粤高速、沪昆高速、大广高速、浙赣铁路贯穿境内,具有明显地理交通优势。

2、人才优势:新余是军工转民企重要基地,传统制造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3、技术优势:新余传统制造业较发达,制造设备、制造技术先进、丰富。

4、产业优势:现代服务业、钢构制造业、机械加工业、职业教育业等较发达。

5、部门优势:农机主管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及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健全、队伍壮大、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

(二)发展机遇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连年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和多年的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

(三)发展前景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了农机服务领域、延伸了农机服务产业链;

三是农民纯收入的增加、购买力的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六是光伏农业异军突起,农机产品品种大幅增加,生产、服务领域迅速扩大。

一是企业规模小:多数为小型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多数企业工人都在100人以下。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如粮仓、钢架大棚、机动脱粒机等产品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是企业产品单一:多数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过于单一,只有1——2个品种,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还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升级潜力较小;同时,不少企业法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眼光。

五是物流成本较高: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农机配送物流中心,企业物流成本较高。

(一)积极争取政府重视

农机工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产业,是农业生产装备的制造阵地,没有农机工业,就没有农业机械化。工业是xx市的立市之本,钢铁、新材料、新能源是xx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xx市农机工业发展较迅猛,农机工业在xx市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行业地位也越来越高,对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xx市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坚持一手抓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一手抓推进农机工业发展,要把抓农机工业引向政府层面,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将农机工业纳入当地支柱产业当中,抓农机工业就象抓钢铁、新材料、新源能产业一样强势推进。

(二)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1、改善投融资环境。要加强xx市的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包括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要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配套投资的引导示范,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工业的支持。要降低农机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给予适当优惠利率信贷支持。要鼓励农机工业企业直接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对初期、种子期的农机工业企业进行投资,拓展农机工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鼓励在职工人员以技术、资金等参股支持我市农机工业发展或创办农机工业企业。

2、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农机工业是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其服务和受益对象最终是农民,农机工业相对其它工业产业来说是低收益产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对农机工业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能减免的要减免,能缓征的要缓征。同时,对农机工业企业办理税收减免、发票核领等手续要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统筹xx市财政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专项资金,对农机工业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把抓农机工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给予大力扶持。要将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的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xx市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基金、发明创造基金、农机发明家基金等,对xx市开发成功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同时,要把农机工业企业纳入到农业产业化扶持的龙头企业范围内,实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级扶持管理,并对农机工业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

(三)增强创新能力

1、坚持人才兴企战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各企业要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抢市场、抢效益、抢财富的理念,立足厂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精、尖人才,突破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制约。要改善用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大胆引进、培养一批农机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政策咨询等人才,壮大投资、理财、决策人才队伍,抢占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2、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聘请高校、科研机构高级人才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在企业中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教学培训基地和研发室、试验室,抢占现代农机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解决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要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及时把握国内外农机技术创新发展动态,争取部分国内外农机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新余农机工业企业孵化。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坚持项目强企战略,在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申报立项中应对农机工业企业有所倾斜,如xx市的节能减排、资源枯竭城市、城市矿产资源再生利用等项目中可考虑安排项目;对农机工业企业在项目立项、征用土地等方面要实现最优惠待遇;xx市重点科技项目要对农机工业企业重点倾斜。

(四)创建现代农机产业园区

新余农机工业要发展若不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备的现代农机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要做大做强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新余现代农机产业园区要建成集现代农机制造、现代农机科技研发、农机博士工作流动站、现代农机展示、现代农机交易、现代农机仓储、现代农机配送、信息搜集发布、现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将分散的农机生产企业全部引入园区中,共享资源、信息、技术成果。园区建成后,要通过定期申办国际农机会展活动,扩大园区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入驻新余,推进xx市农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并以此全面提升xx市现代农机制造业、现代农机会展业和现代农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五)发展配套产业

xx市农机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路子。产业集群具有专业性、合作性、集中性、网络创新性等特征。要充分利用新余的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优势,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集群规模经济优势、劳动力市场共享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创业资源优势、共同的文化基础、创新优势、网络优势等,大力发展农机产品原材料、零部件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农机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集群产业链。

(六)推行兼并重组战略

在我市现有的农机工业企业中,要积极推进现代公司制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强强联合,扶优限劣,兼并重组,示范引导,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要策划举办新余农机工业招商推介会或者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讨会,瞄准国内外知名农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大招商、广招商,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落户新余,与新余农机工业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打造新余农机工业企业集团军。同时,要积极与证券公司联系,条件成熟时,及时包装上市。

(七)打造自主品牌

要树立高起点、差异化发展理念,瞄准新领域、立足高科技、胸怀大中型,不断推进产品更新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要大力推进产品由小型向大中型转型、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型、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粮食生产机械向农林牧副渔生产及加工机械转型、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型、传统能源型向清洁能源型转型。

(八)克服固步自封思想

要对xx市现有农机工业企业主进行深造,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管理能力。要采取各种鞭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农机工业企业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奋起直追,让他们树立雄心壮志,破除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使他们拥有一种不创一流农机生产企业不罢休的狠劲、决心,把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企业作为他们的人生追求、自我价值体现,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更大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九)夯实公共服务平台

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农机工业企业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xx市农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培训、资源整合等服务。要在重点农机工业企业中建立帮扶制度,安排专人挂点帮扶,为农机工业企业在项目申报立项、产品申请鉴定、产品申请上推广目录和补贴目录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五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镇##村积极响应旗委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镇##村沼气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沼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开展以沼气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实用的有效方法。

1、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个大、色鲜、味美,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用沼液和沼渣种植的蔬菜产量高,色泽鲜嫩,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高效清洁的沼气燃料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杆、不锈钢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替代了电饭煲、电池炉,节约了电。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配备沼气热水器的水冲式厕所,蚊蝇满屋的猪圈改成了粪水自流入池的洁净猪圈,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煮饭满屋烟,粪水满庭院”的状况。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长,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1、1998年德大养鸡在我村落户德大养鸡13户,每年为市场提供12万只肉鸡。鸡粪的处理是一个难题。2003年蒙牛入驻兴安,##村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养牛户有320户,由最初几十头奶牛发展到如今1210头奶牛,牛粪的大量堆积,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粪便不断的增多对村里环境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发展沼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变废为宝。

2、##村耕地面积7611亩,绝大部分都用于种植玉米,秋天的秸秆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有的用不了的就在地里烧了,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秸秆也是沼气很好的原料,农村秸秆用于沼气可以节约存放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多种一些菜,多植一棵树,美化了庭院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地政府重视沼气建设,推广和管理机构健全,技术先进,为沼气实施和跟踪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

对策及建议。

按照旗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在规划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解决农村污染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按照高起点,有特色,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统筹协调,整村推进。建沼气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综合效益。若仅仅只建一口池子,不进行改厕、改圈、改厨,不进行相应的管网的建设,沼气池应有的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把握好,既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切不可一轰而起,先以村领导先建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与进度,不讲求实际效益。

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六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推进解决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丛培卿带领下,9月下旬起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市卫生计生委、文登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市疾控中心、市中心医院、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家疃医院和美辰口腔医院,召开了有关部门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卫生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全市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健康基础和卫生保障,群众对卫生计生系统行风建设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共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资金69.7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3倍,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体系建设稳步协调推进,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626个,从业人员25050人;千人口拥有床位数6.22张,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8%和11.6%;创建三级医院9家,保证每个区市至少1家三级医院;新建、扩建和改造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2处,镇卫生院52处,社区卫生机构29处和村卫生室1025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构建了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1394万人次,出院病人45万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1.1岁,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和5.02‰,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优化。医疗保障实现高标准,广覆盖。相继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及配套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在全省较早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医保体系。参保职工和居民分别达到91.9万人和157万人,共248.9万人,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7%和80%,最高报销限额分别达到50万元和3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大幅拓宽,门诊慢性病病种达到74种,整体保障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快,效果好。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以来,26所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纳入试点范围,10所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医药、医疗、医保改革为核心,以加快医疗管理、医保支付、药品供应、分级诊疗等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系优化管理,增收节支,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1-7月,市县两级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分别增加10.8%、14.6%,出院患者分别增加14.6%、4.9%,收入分别增长15.8%和6.6%,药占比分别由去年同期的34.2%、33%降至28.2%和30.9%,门急诊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下降13.7和6.6个百分点,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下降9.1和5个百分点,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了患者负担比例不增逐减,医疗机构收入不减逐增的共赢局面。

(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出台优惠政策和支付方式改革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取消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个人先自付比例,并在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上享受优惠。加快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共推出36个中医优势病种,实行定额结算或定额包干收费。加强资金扶持,“十二五”期间筹集专项资金3394万元,推进中医药“三名工程、三进战略”项目(名医、名科、名院,中医药服务和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快速实施。中医医疗体系建设逐步加快,创建三甲中医院3处,二甲中医院1处;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9个,省级重点专科20个;“十二五”期间培养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名;聘请9名国医大师带徒,培养骨干人才20名;到今年底,80%以上的中心卫生院、65%以上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建成达标国医堂。

(四)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等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切实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机制,落实防控措施,重点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均达99%以上,聚集性疫情处置率达100%,重点传染病连续多年保持低发状态。推行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适龄儿童八苗全程接种率达96.01%,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设立了应急救助专项基金,新建和改造农村急救站23处并全部投入使用。启动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了“一片通”、“一单通”、“一本通”、“先诊疗后结算”等便民惠民措施。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了卫生计生四级信息专网和市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卫生计生综合监管,稳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

(五)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展开。2016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健康城市的意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改善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营造健康文化、发展健康产业的目标任务,协同配合,分工负责,全力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稳步协调推进。健康民生工程和健康细胞工程明显加快,建设了一大批健身休闲和健康卫生公益项目;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实施了12大类46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推动健康进机关、企业、医院、学校、社会、家庭;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实施了31个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8.8亿元。

我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随着各级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但从医疗机构分布看,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度较高,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客观存在,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任度不高,趋高就医现象比较普遍,大医院患者“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少”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12至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从8.4万降到6.4万,降幅明显。从结构上看,专科医疗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机构仍然偏少。从发展水平上看,综合医院不够强、专科医院不够专,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较少,整体医疗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医院举债经营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所需资金大部分由医院自筹和贷款解决,普遍存在负债经营。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医疗财政补助,减轻了部分负担,但医院债务压力仍然较大。2014年,财政补助收入占各类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医院总体资产负债率达48.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个别医院甚至高达90%。医院靠自身发展偿还债务困难较大,不利于积极性调动和长远发展。

(三)生育政策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须引起重视。老年人口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养老医疗的社会需求增长很快,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体量、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新出生人口将大幅度增长。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市年均出生新生儿2.5万-3万之间,远高于十二五期间年均1.8万人水平,对各大医院尤其是妇幼、儿童医院将带来很大压力。

(四)薪酬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积极性。公立医院层面,我市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重偏低,奖励性绩效与周边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医生流失风险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面,基层医疗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收入低、年龄高“两低一高”问题,有能力医生“引不进,留不住”现象比较突出,全市乡村医生平均年龄56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一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8%。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统筹协调发展。一是调整优化医疗机构建设布局。在市域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同步推进医疗机构的规划和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医院、外资多渠道参与医疗卫生建设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政府落实办医职责并加强宏观管理、大型医院建设分院、多方投资参股共同经营、社会力量办医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模式,扶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二是突出办医特色。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医疗资源,切实做强重点医院,做精专科医院、巩固基层医疗,建立大而强、专而精、小而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医院要在膨胀扩张上寻求突破,在能力建设上寻找出路,在转换机制上挖潜增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和优秀学科人才,鼓励开展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国内外知名学科,提高重特大疾病治疗水平,打造城市医疗知名品牌。专科医院要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自身业务特点,集中精力向“专”、“精”、“优”方向拓展,保持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叫响专科特色;要加大对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诊急救、传染病等专科医院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快速发展。三是推动要素资源向基层医疗集聚。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设松散型、紧密型、集团型等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吸引力和信任度;要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起符合基层实际、满足实际需求的基本药物运行机制和补偿制度;要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镇村两级任务分工,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拓宽基层医务人员交流培训渠道,提升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基层医疗承担起分流常见病、多发病的职能,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合理就医格局奠定基础。

(二)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要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抓住国家建设“健康中国”,推进全民健康的机遇,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认真做好项目筛选、上报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扶持;对已争取到的政策,要抓好项目落地和资金落实,尽早开工建设,让人民群众尽早受益。二要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要牢固树立保障卫生健康就是保障发展的理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意见》提出的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的要求,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继续提高财政保障标准,提高财政拨付比例。继续妥善解决医院负债率高的问题,采取政策解决一块、财政负担一块、医院解决一块的办法,将医院负债率逐步降低到合理水平。三要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力度。要牢固树立防优于治的理念,综合运用媒体宣传、手册宣传、看板宣传等多种形式,延伸宣传触角,丰富宣传内容,广泛开展保健、健身、卫生、养生知识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特定行业及特定人群易发疾病的预防科普教育,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加快提升妇幼、养老医疗等专项服务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新生人口增长需求,加快推进妇幼医疗机构建设,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改扩建一批医疗服务网点,增强接纳服务能力,缓解未来一个时期人口增长加速带来的就医压力。把握国家推进医养结合的机遇,吃透上级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我市医养结合产业;研究配套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联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产业;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特色的医养结合道路,依托公共服务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元化,探索建立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合作、签约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真正使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构建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公立医院层面,适当放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总结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经验,探索推广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模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公立医院可根据内部绩效考核制度自主进行收入分配;研究完善采购费用降低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性收入占比,使医院有能力改革薪酬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面,改革基层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分配自主权,增强机构内部活力;制定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津贴制度,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岗位吸引力。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

20xx年10月。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七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人力资源社保局、市总工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走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行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大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制订实施《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金,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入500-600万元,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自xx年,我市启动网点调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工会办),在校学生近万人,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生数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6300平方米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二期工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工程;将控制普高招生人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目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xx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毕业学生深受各行各业欢迎,专业对口率超95%,就业率近100%,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工18000名左右。仅xx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人。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白领”,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的持续支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高技能优秀教师尚缺,高学历、高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工培训,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目的,广大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力却成了其次。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对全日制职校生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生还任重道远。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踪报道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联动力量,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发改、财政、人才办、人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二要建立考评制度。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推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使用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三要加大财政投入。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高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水平。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工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学生公用经费等方面,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要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支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要加快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工。

。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滨海新城成立专门筹建班子,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大平台。一是易地新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绍兴文理学院下属高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大增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二是在职教中心基础上设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筹)。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入到技师学院(筹),做大培训市场,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心。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一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一体,为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格局。

。一要创新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行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实效。要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措施,吸引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生源的同时,解决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的问题。二要推行就业准入。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应立足实际,加大力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具备一定危险性和较高技术难度的工种,要先行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工种推广。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整治力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专项检查。三要完善人才政策。要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由人才办牵头,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xx市技术能手,并享受政府津贴或一次性奖金。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资制度。对优秀职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要出台教体系统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制订专门政策,设立名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高级技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5766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