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成果等进行回顾和归纳的方式。在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偏见和情绪化的表达。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鉴。
大学毛概论文篇一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正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科学文化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对外关系上,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前进。
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的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推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内容都是产生在: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中国国情没有改变,理论主题没有改变,实践基础没有改变的基础上。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中国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论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经过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理论根据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
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中国社会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大学毛概论文篇二
摘 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追求的执政理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执政理念;思想意蕴;实践意义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党依靠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实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深邃理解和全面把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是革命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所在。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他还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孜孜求索,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系列思想。他指出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他一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各方面工作的“压倒一切的标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从长期执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鲜明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反复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建立起党执政的最坚实阶级基础和最广泛群众基础,才能无往而不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对“最广大人民”的理解从主客体的关系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并作出了新世纪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注解。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不先进,执政能力强不强,不仅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看它有没有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领。总的来看,经过这些年开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与先进性要求不符和执政能力不高的问题,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和信心,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以科学执政促进发展,以民主执政凝聚人心,以依法执政化解矛盾,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执政实践中,努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
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足、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表明,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得快,什么时候人民生活改善就大,国势就强,社会就稳定;相反,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国家就困难,人民生活的改善就受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出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极度贫穷的人民生活状况很快改变,国力增强,社会稳定、团结、祥和,全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20世纪50年代末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脱离实际的偏差,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爆发,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不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导下发生了““””,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正是洞察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作为首要关注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紧紧抓住不放。邓小平作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紧抓不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据统计,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左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
发展是有规律的,即是有方向、目的和方式、途径的。发展的方式、途径关系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它们受方向制约而为目的服务;发展的方向、目的决定着发展的方式、途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的目的指向;发展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不明确或不正确,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不合理或不恰当,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综合发展效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腐败销蚀党的肌体、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如果我们党对腐败现象不能有效地遏制,任凭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就会丧失民心,葬送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洁,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亿万人民的福祉。从当前看,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来讲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国际国内的压力,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从国内情况看,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在给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思想文化方面,少数党员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导致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
在体制机制方面,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从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还不规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滋生腐败现象的空间和漏洞。
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一些经过多年整治的老问题仍时有反弹,又出现了一些案件易多发的新领域;有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稀缺、监管薄弱的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腐败案件的类型的形式以及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教育医疗收费、国有企业改制、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由很小的矛盾纠纷酿成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作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国际情况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总体态势对我国是有利的,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党员队伍的情况看,随着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结构和队伍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0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党员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
现在,党员已达到7800多万,其中70%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党员成分越来越多样化,流动党员增多,党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通过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和惩治腐败分子,不断净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2.
大学毛概论文篇三
[摘要]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思想教育;监督体制。
反腐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身体力行,为正确而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进行过一系列艰辛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和指导原则,反腐败思想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他在总结执掌政权的经验和教训中,探索出了一条控制公共权力腐败,避免“周期率”重演的反腐败之路。
(一)思想入手,教育防腐,长抓不懈。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是少数的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剥削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腐蚀的结果。“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1]因此,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上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意义。从井冈山时期的要求红军对百姓的秋毫无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坚决反对贪污浪费;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要求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肃清贪官污吏;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主张思想建党优于组织建党。在进城前后,他又一贯坚持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旗帜鲜明的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腐败,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政治生涯。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全党深入持久地反对腐败,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以党性自警、以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始终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整风整党,民主监督,群众路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反腐败问题,主要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来思考,也就是以党风问题来处理的。整风整党,就是不断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借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在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反腐败的防线。为此,中共先后于延安时期,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运动,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当时的高级干部进行思想和生活教育,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思想和作风。
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等在访问延安数日后,曾就廉政问题同毛泽东有过深入的讨论。黄炎培曾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至一国,大都跳不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腐败,要充分依靠群众,以民主的力量治理腐败。要实现民主治腐,就要强化监督。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会上讲道:“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说明民主治腐,强化监督是毛泽东反腐防腐思想的重要点。这种监督,一方面来自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3]毛泽东认为有了民主党派监督对我们更为有益。
毛泽东高度重视依靠人民监督,毛泽东认为反腐败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群众路线,能否发动群众,能否依靠群众。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他认为没有群众监督,就不可能对包括腐败分子在内的反动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无私利可言。他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4]共产党有毛病需要“内外夹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和方针,正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反映。
(三)从严治党,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从严治党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防止和克服党内发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进一步加强了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古人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西方学者霍尔巴赫指出“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下,恶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要求党政领导干部搞好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毛泽东是全党的光辉典范,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毛泽东对自己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从不为其谋取私利。毛泽东率先垂范,在党内多次强调谦虚谨慎,反对以功臣自居,搞特殊化。毛泽东极力主张干部低薪、勤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认为这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1957年整风开始时,他提出“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地发扬起来。”60年代初,他又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进一步提出勤俭建国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严格要求。在经济困难时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艰苦生活,给全国人民极大鼓舞。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党的建设和加强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要求的,使我们党保持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同心同德的血肉联系,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党员干部群众,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极大鞭策和激励。
二、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腐败寻因。
毛泽东主要从腐败者个人的思想道德角度来寻找腐败产生的原因。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主义影响,毛泽东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共产党内少数人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受到了封建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是政治上革命意志衰退、进取心丧失所导致的。这种思考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泽东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认识。可以说,腐败的产生首先应该是制度上的问题,邓小平就曾说“腐败的存在首先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反方向。”[5]在现行的腐败寻因中我们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住腐败产生的深层次条件。
(二)群众运动。
毛泽东的廉政反腐实践,十分强调群众运动这个形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更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整风运动来惩治腐败。经验表明,这种运动形式,虽取得过一定成效,对腐败分子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却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运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民主,利用战争年代的经验,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发动广大群众同腐败分子进行斗争,借助运动的声势、群众的力量,通过斗争、批判来防治腐败,将官僚分子、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一扫而净。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反腐败客观上会使我们忽视对制度上的重视,群众运动的方法缺乏一种有机运行的监督机制,而且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容易控制,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且在群众运动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当时法律法条的不确定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虚无性”,对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拘束力。可以说,群众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而只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我们应该更注重监督体制的完善,法制建设的制度化,从制度上深层次防腐,从法律上严惩腐败。
三、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反腐败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指导。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反腐防腐实践经验和教训总结,对现阶段党的反腐工作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注意方式方法。
思想教育是增强人们抵制腐败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是非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反腐倡廉自觉性的根本措施。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变,保证我国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反腐败的必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毛泽东廉政思想中居重要地位,对党的成长,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但要注意方法方式。邓小平曾说:“反腐败不是一次战役,要常抓不懈。”[6]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自律,它必须是本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借助外力来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如何,值得我们考虑和反思。大字报宣传,铺天盖地,群众面对如此宣传会产生视觉疲惫和反感,必须重视在反腐败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而且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进行思想教育防腐,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调整、充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坚持群众路线,完善监督体制。
反腐败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廉洁的执政党,要澄清吏治,完成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群众,但不能单一依靠群众。反腐败要靠法治,要靠党纪党规,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解决了法仅仅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改变了以前“人治”,“人言代法”的状况,而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其关键在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监督是反腐败的关键,这种监督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基础上的党内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因此,要真正切实有效地解决反腐败问题,靠人民群众切实有效的监督,靠规范性法律的有效实施,靠健全的监督体制有效运行。
(三)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深化改革。
反腐败要依靠教育和群众监督,更要靠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邓小平认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因此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改革。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使腐败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权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或管理过程集中于少数人而导致的权力腐败现象。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减少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腐败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的结合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0:9。
[2][3]《八十年来》黄炎培文史资料出版社[m]。1982:148、149。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1:809。
[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38、33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m]。2007:54。
大学毛概论文篇四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级xx班的xxx。在授位之际,非常荣幸能代表xx届毕业生在此发言。
20xx年的6月,到了我们的毕业季,到了就要和母校话别,和同学老师们说再见的时刻,心中的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四年的时间转眼即逝。从第一次踏上到大学的求学路,到如今学成授位的时刻,四年的时光历历在目。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这些时刻,见证了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学校的侧门与滨河路相连,青旧的砖楼变成了如今的五教,二教门前的操场矗立着大大的视屏,老操场的看台也改建为通往后校门的大路,这些改变,展现了校园的发展。然而,就是这些时刻和改变延伸出我们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怀念。
大学给了我们一方锻炼自我和成长自我的平台,老师们不仅传授给我们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给了我们装上了奋飞的翅膀。他们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教会我们为人处世。我们由当初进校时的天真无知、懵懂迷茫,到今天的成熟稳重、壮志满怀。这都是老师们辛勤培育和耐心引导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之恩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今天,我们即将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在社会的浪潮面前,我们有些忐忑。我们该如何传承母校文化,不断超越呢?
母校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是权威的理论,不是枯燥的课本,而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信仰和由衷热爱。当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如数家珍给我们诠释学术概念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挥洒自如地展现他们恢弘的风采时,我们看到的是追逐理想的光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里严肃而自由的氛围,勤奋好学的风气,悠久的传承,厚重的积淀,已经在我们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记。三分信仰,三分思辩,三分历练,教育出了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理论和实践同样出色的学生。我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时刻秉承艰苦创业的品性,这将给予我们负重自强的勇气。
此时此刻,我们四年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学校的肯定。我们已经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智慧,健康,向上。我们已经充分的做好准备,迎接明天的到来!
大学毛概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两人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后,重点比较了他们在战略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逻辑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与政策,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能否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
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关于机械化问题,党内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当时刘少奇认为农业合作化离不开工业化,农村只有配备机器、农药、化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生产的效率,才能引导农民由小生产者向社会主化大生产过渡。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1)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单个的农民不具有购买机械的能力;(2)机械化并不是集体化的前提条件,可以先进行农业合作化。他举例说,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明机器生产之前,是通过工场化手工作坊促使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此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时至今日我们再来看这场争论,究竟是先机械化还是农业合作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毛泽东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农业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更高层次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与此同时,提出了粮食是农业这一基础的基础,并且把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解放之前,因为战争、灾荒,到处饿殍遍野;建国之初,因为粮食短缺,与投机商进行“米棉之战”。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为了保证百姓有饭吃,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这样产生了。随着粮食的年年丰收,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毛泽东提醒说,“粮食是多了,从1949年到1956年增加了1400亿斤。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增加这1400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而正式提出“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是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尽管是在“大跃进”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政策,可是“全面发展”、“按比例发展”执行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将“以粮为纲”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农村未来的平均主义情结
在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中其实对农村未来也有自己的憧憬,那就是共同富裕,但要绝对的平均。面对农民的忍饥挨饿,毛泽东会眼含泪花,自己半年不吃肉,拿野菜当粮食吃;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毛泽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反映出毛泽东既希望农村走上快速富裕的道路又不希望农村出现贫富差距的矛盾心理。在他的理解看来,搞平均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须平均,这其实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说共产主义了。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
(一)“不管黄猫黑猫,那种方法有利于农业,就用那一种方法”
邓小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体制存在的内在矛盾,这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农村体制改革问题。他说,“所有的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的好。不管黄猫黑猫,哪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邓小平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要以农民看得见的利益为出发点,至于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首先看的是实际效果,其次看农民意愿,采取试的原则,试验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强求一样。此时的“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这就是著名的“猫论”思想,也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到80年代被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
(二)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两个飞跃”
1990年3月,邓小平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此后他一直思考并探索新的农村发展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邓小平在推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分散经营的不足,家庭承包后还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他在深入总结和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第一个飞跃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思想,第二次飞跃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致富不是罪过”,先富带动后富
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历来是一项棘手的问题,在农村中显得更加的敏感和复杂。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就明确表示要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重视物质利益,他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随后又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但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有日益拉大的趋势,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对此,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就注意到了,对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让发达地区和先富者多缴利税、技术转让、鼓励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包扶等方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两极分化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命题。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邓小平说过,“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这就决定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毛泽东和邓小平贡献都是相当大的。虽然他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正如前面两章所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从属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但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当我们对毛邓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比较时,我们既要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看不见这种继承关系,就会否定或忽视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看不到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超越,就会低估甚至抹杀邓小平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当时的农村发展战略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弱点。而邓小平是有一定经验可循的,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毛泽东制定农村战略政策过程中他都有参与,可以说基本上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所有成功与失败。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在制定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政策时就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虽然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农村发展的道路也依然存在着坎坷。
(二)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发展战略问题上的差异
1、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并提出短时期内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国当时所处的阶段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处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并明确指出“三步走”战略理论,与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两步走”有一定的区别,去掉了其中不现实的成分,保留了可以利用的部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2、对农民阶级性的理解差异
农民的阶级性问题历来是毛泽东关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广大农民虽然仍然是小生产者,但他们都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集体化是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农民的对于集体化道路的热情问题,毛泽东把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视为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村直接可以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农民过早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作为小生产者的积极性被抹杀掉了。而邓小平认为,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有单干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之前,是不应该过早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的。这种对农民阶级性或积极性的不同理解上使他们在农村发展道路上产生了不一致,后来农村中发展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证明农民还有单干的积极性。
3、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定位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想发展生产力,这是他发动“大跃进”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在于他夸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唯生产关系论”。这种认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关注角度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也对农村发展产生了不同效果。
大学毛概论文篇六
摘要:对于《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巧妙地运用课堂情景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以灵活的安排课堂内容,能增强《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景 毛概 互动 素质
1 前言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纲领以及经验教育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深切的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降低。现在,怎么样提高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了目前各大高校的重要问题,要让学生逐渐的接受这门课,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2 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 教材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教材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把握这门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不仅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还要全面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近年来党所取得的创新理论,这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从古到今,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文化到经济发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一课程有所涉及。一般而言,具有自己专业特长的教师都很难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的全部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难度,对书本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很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问题都很难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吻合,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腐败现象及就业问题等等,这些与教材上所讲述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开始学习这方面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就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样不断重复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这门课产生了厌烦感,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学生缺乏对政治的认识与兴趣
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学生在对待学习上过于急功近利,对于那些专业课或是对自身未来事业前途有用处的课程,他们就会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而认为对自己没有用的课程就不去学。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是有很大差距的,专业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未来事业的基础,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相对而言,《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政治课只是一门政治的说教课,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动力,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显而易见或是重复的,对其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及情感障碍,他们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政治方针等都是当官者的义务与责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基本的认识。
2.3 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很多学生都一致认为对于他们学习兴趣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确实是有些老师的上课方式比较能够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上课就比较枯燥。每个教师的上课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
有的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结构缺乏专业的认识,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教材的内在逻辑以及精神实质,讲课内容不连贯,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加模糊,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领会,这也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政治老师思想比较保守落后,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只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心情去教学,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只管自己在讲台上讲解,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会传达一些错误的观念给学生,造成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这都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结果。
3 实施课堂情景化教学的重要性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最核心的课程,综合着历史、哲学、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对这门课有着很大的偏见,觉得其实用性弱,跟就业没有关系,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大多数都只是持着考试合格的心态在学习而已。为此,教育部与中宣部对各大高校提出了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师应该怎么讲好这门课,为学生构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实施课堂情境化教学,不仅将这门枯燥的课程理论知识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4 实施情景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1 将图、文、音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多样性与形象性,很难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心理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大约只有30分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这门课程属于公共课,以往的教学方式所能传达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图、文、音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教学课堂上接受知识,能够很好的弥补教学缺陷。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再现教学内容,用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很好的使教学内容实现情景化,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极大的扩展了教材的表现形式。其将文字合理、形象的具体化,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将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毛概知识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经典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优秀的指挥以及红军的英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改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水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其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不仅可以将纵贯古今与横跨中外的知识相联系,还可以将动态的大量知识运用超文本技术进行联系,不断刺激学生的视野。例如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将相关的资料做成课件,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从而亲身体验与领悟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符合大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培养他们的政治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线性输出,还发展了开放性空间输出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设计情景与悬念,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同时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3 鼓励学生利用情景参与学习活动
这门课的另一教学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与记忆意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有关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听觉能够记忆20%,从视觉能够记忆30%,而从视听二者结合能够记忆 75%。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对感官的激发,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情景化教学对于增加学生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魅力,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意识,激发他们的逻辑能力。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这门课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探索和总结中,提升这门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而负责任,热爱教育事业,根据教学规律来开展课程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氛围,使《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门课具有最大的特性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这种理论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发展这门课的情景化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燕琼。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6)。
[2]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3]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
[4]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毛概论文篇七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
信仰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深层次反思和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构建、把握理想信念的精神机制,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因此信仰对人类精神、心态、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引导意义。是否坚定科学信仰是全人类都在关注的问题。目前,由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上由“经济人”效应导致的信仰物化、信仰冲突、信仰缺失等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为培育公民社会主义信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的灵魂则是信仰。“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1]价值观念是人的观念的一种,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的系统。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并发生作用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价值经验和知识的结果,是主题、人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在李德顺看来,价值观念的来源和本质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他的深层精神面貌,决定人的深层面貌的不可能是人的某种知识观等,而只能是“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历史方位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同等功能的信仰。
信仰就是人们对人生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认,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形成特定的终极价值观念。正是信仰的终极性,使得信仰居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地位。价值观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从观念形态的抽象水平和系统程度上,人们认为价值观念大体可以包括信念、信仰、理想和目标等几种形态。为了说明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就要分析信仰、信念、理想三者的关系。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当他人的一定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确立时,信念就成为信仰。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的确信。正像信仰和信念都有“信”一样,不相信的东西当然不会成为信仰对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形式。就像“仰”和“念”两个字的不同一样,信念只是一种意念,信仰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因此,信仰的实际功能强于信念的功能。
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它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未来的实际形象为标志,它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及其结果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是知识逻辑和情感、愿望、目的等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价值预测、价值导向的统一。理想的形成和对理想的把握与持有靠的是信仰。因为,信仰本身不仅具有理想所具有的目标性意义,而且它是理想所不具有的一种人类把握和持有知识以外的特别是关于未来的精神机制。信仰依靠它的终极性,能够将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动力的功能而占据价值系统的鳌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
价值观念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往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仰。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内在条件之一。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导向机制,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能没有信仰。重建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央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转型期间重建信仰联系起来了。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引领和调解。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与信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信奉的理论。因此要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必须要和信仰联系在一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和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属于道德的范畴,更要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人人都信仰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才能和谐。这四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能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就可能升华为全社会的信仰。
“法制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被信仰,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精神家园。从价值论角度阐释,认为信仰是“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3]。信仰在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价值观念中的最高形态,确定了价值世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意义,成为了人类价值活动的向导和价值选择的依据。无论是当代中国具有转型期特点的信仰危机还是世界范围内主要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信仰危机,其本质都是人类价值活动中的选择冲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信仰既是基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基于现实与超越现实之间的张力就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共同的信仰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上的凝聚力。共同的信仰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团结起来的精神基础、精神动力。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就可以使人们在行动上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
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价值观念的反思、变革和冲突,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必然包含和预示着价值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将其内化为公民的共同信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
首先,信仰的形成并不神秘,都有其后天形成的实践机制。列宁指出,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作为规定的主体的存在中所具有的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4]。人们的信仰是离不开现实和实践的。心里想的和口头上说的,如果没有现实的东西不断地加以证实和强化,就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的最坚实和宽广的本体论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展开的现实总是具体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践也不断将其消极的方面显现出来,要做到巩固信仰就要依靠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前进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来确立,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合理性中展开。
其次,要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信仰也有科学与不科学、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错误的违背科学的信仰会造成人生道路上的根本方向性的错误。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为确立个人信仰为基础,是形成正确信仰的根本保证。人类最好、最有效的信仰只能来自科学、依靠科学,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不能抽象化、口号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人民,教育和引导人们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时我们不要不断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地“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5]。
最后,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重视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整合功能。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实践社会信仰控制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从主观环境上令歪门邪道无机可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尊重信仰多元化,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共享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任何社会、国家和执政党来说都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袁贵仁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极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大学毛概论文篇八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案例呈现:
中国的飞速发展。
联想———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中海油———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tcl———法国汤姆森公司;海尔———美国美泰公司。
这仅是近一两年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事件,在此之前,首钢曾因收购巴西的铁矿和当地钢铁公司而一举惊世。眼下,国际舆论已经不再惊讶‚中国收购‛,而是议论纷纷,甚至渲染气氛,刻意把中国资本输出行为说成‚洪水猛兽‛。资本输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在全世界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凭什么对中国‚初出茅庐‛的举动大惊小怪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从‚三来一补‛内线作战到资本输出外线作战,即使经济外行人士也不难看出其中的战略性变化。外国人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战略转轨来得这样快。现在外国人也在琢磨,我们自己也不乏忧虑。这一步是否迈得太快了,风险考虑是否充分了?中国资本全面出击时机是否成熟了?应该承认,至少从经验上看,我们是严重不足的。海外收购行为要比在国内‚三来一补‛或深度的合资合作复杂得多,涉及的法律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加上‚人生地不熟‛,很可能会‚水土不服‛。首钢在巴西的首例收购就曾遇险无数。其次,我们‚财力‛不足,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结构合理,各方面人才,经验都很丰富,尤其在管理和技术两大因素上优势尽占。而我国公司,即使如中石油、联通,中国工商银行这些可以在世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公司,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和劣势。我们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其中‚奥妙‛之一,正是以有形资本换取其经验,管理和技术等无形资本。这正是我们的资本输出与当年西方的资本输出本质上不同的一面。因此,一个巨大的风险蕴藏其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调教好‚海外媳妇‛?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还不到火候。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是‚破冰之旅‛,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开始。失败和教训都是难免的,但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比西方国家当年资本输出少走许多弯路。一是wto时代,为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铺就了黄金大道。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比20世纪、19世纪、18世纪强100倍。我们只要尽快学会、用好wto的相关游戏规则就行了;二是我们具备发展中国家低成本起步的诸多优势。当前,全世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轨的速度加快,为‚中国收购‛创造了极好的历史契机;三是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外汇储备极为雄厚,是‚中国收购‛的最大‚担保‛。四是我国企业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多年的反倾销作战也使我们认识到单靠国内市场是难以做大做强,更难以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上所述,‚中国收购‛利大于弊。当‚中国收购‛逐渐被国际普遍认可,接受并欢迎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形象才会全面正面地树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才名符其实,中国的对外开放才算彻底实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称得上完美、成熟。
案例思考:1.结合案例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断的加速,海外并购加速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案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说明了什么?案例解析:
如今,中国大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已不鲜见了,近期的事例就包括:中信证券宣布,与法国里昂证券大股东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达成协议,将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中油海宣布以151亿美元100%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中石化同日表示要以15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加拿大油气公司。
不夸张地说,‚中国收购‛时代已然来临。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昂斯也指出,‚我们的世界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收购的都是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所派的前去收购的经理人至关重要。该经理人要懂得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要有洞见,不但会讲当地语言,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他必须既是管理者,又是外交官,可以与当地领导人互动,博取对方好感。
同时,经理人应该有野心,而不是只抱着在异国安顿妻儿,偏安一隅理想的经理人。
遗憾的是,目前央企派驻国外参与收购的经理人,没有雄心壮志者不乏其人,有些人甚至就是为了捞得一些海外镀金的经验,争取回国后借此再往上爬。
文化的融合尚不待言,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英语水准连日常交流都有困难,对当地人的文化和西方人流行的商业交往模式更是不愿深入了解。
在中国收购时代,经理人还不是关键问题所在。最关键的是央企在进行海外收购时往往个人意识太重,拍脑袋的决定屡见不鲜。有一家央企在收购国外某公司时,都没有到这家被收购的企业进行详细调研,其后派过来进行收购的小组,也只是到被收购企业走马观花地巡视了一下。这家被收购的企业里面有一些中国员工,他们原以为收购小组会找他们聊天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结果却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收购方人员和他们联系。后来才知道,收购小组每天被送到不同的景点游玩,哪有时间真地做些功课。
这个收购小组临走时为了感谢被收购企业老板的热情款待,还赠送了好几箱五粮液。后来收购结束,这家央企的大老板亲自飞过来主持兼并仪式。据知情者说,这家央企付出的收购价格是被收购企业合理价格的好几倍。在收购仪式上,央企老总在上面侃侃而谈,底下行内人嘲讽不断:被人家卖了还帮着数钱。由于付出的价格太高,企业自收购之日起就一直亏损,几年下来还没有扭亏。
如果收购之初就有问题,后面派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就是再能干,也很难有办法让被收购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
教学建议: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从‚中国制作‛到‚中国收购‛,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的事例。通过本案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必须充分的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我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飞速的发展!
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部分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主要是描述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讲课的引子开头。也可以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证。但是不要让学生有骄傲的心里。因为目前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对全世界,仍然还处于不利地位。仍然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引导学生追求更高。
大学毛概论文篇九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各方面,并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各种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全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国民的生产力,把百年来受八国联军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解放成了独立自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场被誉为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的工农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斯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第一次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全党又探索了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相结合。在苏维埃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大后,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以苏为鉴”,并指示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并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召开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的解读了关于全会的解读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的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
会议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各方面,并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各种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文化建设是全民族、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更是国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垂范,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在大会中也强调了,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并学习和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了成功;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其次它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二十一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说过,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曾在在一九八七年时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它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对当下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有着指导意义。本文从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出发,探寻其创立过程,并简略分析其主要内容,指出它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本;毛泽东;群众观;现实意义;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党群关系以及人民群众的作用等方面的总结及认识。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领导群众的一系例论述。毛泽东群众观结合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它贯穿于整个毛泽东思想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
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 程 实 践
姓
名:学
号:学
院:班
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邵伟敬
2010132144
计信学院
10级电子1班 张寒梅
2010年 5月日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关键字:大学生,考研,动机。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愈加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考研作为追求人生发展的重要选择。那么,大学生的考研动机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调查,探究大学生考研抉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学习目标、人生追求,有利于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从而有的方矢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对象与方法
鉴于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次调查采取现代的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照顾到性别、年龄、学科等项目的平衡同时,提高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的做到调查对象的全面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三、大四学生,也有部分大
一、大二学生和少许的研究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职业发展、更好更多的教育、换专业、家庭要求、朋友影响、随大流、学术研究、为实现自我价值等十项。
二、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具有很高的考研热情。
从文字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倾向于考研的同学占绝对优势。85人中有53%明确表示考研,23.75%表明不会考研,而是选择就业、创业或者出国留学,23.25 %还在犹豫是否要选择考研。从年级看,大二学生基本上徘徊于考与不考之间,仅有16%左右的人坚决选择了不考研;大三的被调查者中有48%的人已经决定考研;大四选择考研的人数过半,表示曾经有过考研意向的人更高达89%。
(二)诸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考研的选择。
从网上问卷的调查来看,有48%是为了以后的就业考虑;22%为了受更好更多的教育;8%是因为职业发展的需要;12%的人想去更好的学校和2%想换换专业;家里的要求和朋友的影响仅各占1%;还有8%是因为随大流;17%是学术研究的渴望;18%为实现自我价值。影响大学生作出考研选择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大学生决定考研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因素是大学生选择考研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富有生机、朝气蓬勃,思想积极向上,但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社会
压力,如就业压力、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专业的“冷”、“热”变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也成为衡量考研与否的重要砝码,“找到一个好工作”和“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确定考研的动力和诱因。在社会因素的激励下,部分大学生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长及其人生发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路而只是在压力的迫使下要盲从地赶潮流、不切个人实际地一味加入考研队大军。考研的前提未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上,考研的目的也不是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求发展的正确选择之中,造成考研过程中出现不能良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易形成为共同的学习营造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氛围。
三、积极关注,主动投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对策建议)
(一)积极关注,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考研行为,通过班会、学生干部会议、深入学生宿舍和与学生谈心等途径,及时了解大学生考研动机与心态,掌握大学生考研行动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全面介绍和综合分析考研的意义、考研对不同人的得与失、是否适合个人的长远发展等诸多大学生关心考研的热门话题为媒介,提高大学生对考研热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价值选择;通过抓主要矛盾,重点针对占主要因素的考研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扭转和更正大学生中“为了那一个高学历”而选择考研等各种不成熟、不科学的的动机和心态,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实现其价值选择的科学化、长远化,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与成才、个人的科学发展。
(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考研行动的科学化。
大学生既要准备考研,为考研付出自己的艰辛劳动,同时又要合理规划个人的经济、精力,做到综合与协调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情况的、较为合理的考研计划,既做到考研过程中经济、精力与情绪的健康运行,把考研的各种要素与行动控制在个人的承受能力之内,又能够正确地处理考研与专业学习、考研与个人生活、考研与个人综合发展等各个层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并进,做到学业与事业的双丰收。同时还要关注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的心理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与心理活动规律,从大学生的选择出发,分析不同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及其产生原因,确立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及时满足其合理的心理与思想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入心、入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主动投入,为大学生考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注视野,为大学生的考研选择提供选择参考;在教学楼开设专门的考研自习室,为备考研究生的同学提高固定、安全、良好的学习地域和学习环境,并以学生干部为抓手,加强考研自习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和大力提高考研自习室的综合功能;邀请已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为即将和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分享其考研路上的经验、教训与感悟,回答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的疑问和咨询,使得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对考研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较少不必要的精力、经济和情绪的消耗,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清晰的头脑投入考研行动之中。
(四)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考研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大学生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高校应当大力营造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校园文化,不但要体现学校特色、注重促进学生发展,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而且还要经常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融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精神、竞争意识,增强其个性发展,增强自我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帮助他们作出更加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人生选择。
大学生考研动机问卷动机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现在就读的科目更偏向于哪一科目 a文科 b理科 c工科
3、就目前来说,您更倾向于 a考研 b就业 c其他
4、您是什么时候决定考研的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5、您现在就读的是什么类型的大学
a211、985高校 b普通一本 c二、三本 d专科
6、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前景
a非常满意 b一般满意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7、家庭支持度
a反对 b一般 c支持 d非常支持
8、您考研的动机是
a3个月 b6个月 c一年 d更久
10、对现在学校的满意程度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二
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二、问题的提出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三、正文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作为“假日经济”的一种延伸,长达两个月的暑期成为不少商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假期却十分难过,他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又会给他们报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对此,家长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通过对所的数据的频数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学生的课外时间最多,平均达到每天六小时,而大三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每天两小时。如图课外时间柱状分析图。
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课外生活自我安排的态度可以看出,50%同学都是稍微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余下的部分,约有10%是仔细安排,而大多数都是无所谓或者不安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生活都是没有自主安排得,由此窥视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质量出于一个不理想的水平之上,亟待解决。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睡觉、玩手机、体育运动等也分别占55%、445和35%,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对课余生活的利用情况
大学生课余生活脱离了社会,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做兼职、义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很少,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不利于大学生在个方面能力与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以上的种种数据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课余生活的状况,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比比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其中在购物和健身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购物这一项上女生占36%,而男生只有16%;相反,在健身一项上男生占22%,而女生则7%。通过性别之间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男女生之间的课外生活所存在的差异极大程度上是受各自性别因素上的影响。
2上网的学生多,使用时间长,上网目的不一。
从调查结果看,约40%的学生每天花2-3小时上网,占其所有课余时间50%左右,且12%的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68.6%的时间用于聊天,上校内及论坛,看影视剧。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越来越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学习方式。但仅有12%的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其余大部分用于聊天,冲浪,游戏和看影视剧。可见,大学生的网络的学习价值和功能有待开发和提高。
3、上网的主要内容分析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范文
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2016财务报告分析的概主要形式「解读」
个人简历中的内容一概而论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毛胚房租赁合同范本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精选论文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三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09级(2)班
学号:090730xx
姓名:xxx 《复兴之路》片场宏大、感人、激动。主要讲述着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曲折艰难崛起的历史长河。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9年来中国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从这条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长河中,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在这160多年的艰苦历程中,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灭亡,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政府……然而,到了20世纪初,华夏大地的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革命之势如星火燎原,到了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要正确走向,真正的走向富强繁荣,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个时代,各种思潮交相激荡,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走“中体西用”之路;自由主义者又欲行全盘西化行日本之强盛之道;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则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此时兴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道: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由此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时光机器走到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端,然而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然而,中国的先进人士向来不惧怕威胁,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结束到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
当我看完《复兴之路》后两集,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变革的时代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 98洪水泛滥、2003非典入侵、2008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到今年的gdp世界第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在不同时期,最我们国家的高领导人出现在最前线,鼓舞我们要有战胜一切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精神,足以让国人自豪,足以震撼世界。从这里,我看到了不屈,学会了坚强。这就像人生,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切变故,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要学会坚强与镇定。
每个人是都是有精神的。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国,我们从舞台上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
每个人都是有理想的。历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完美展现在《复兴之路》里的每一分钟。历史提示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有一种信念叫理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虽然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生活方式,但对祖国的热爱却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每一个国家存在,这也是每一个人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今天,可以告慰我们的先辈们,我们一直继续着他们的光荣与理想。
我们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和民主,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学习者先人那样为理想坚持不懈,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以及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文化领导权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学者从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究毛泽东文化观的热潮,对毛泽东文化观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对毛泽东早期中西文化观的研究
1.2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特征研究
这一阶段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趋于成熟、稳定,且侧重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这一时期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论述毛泽东文化观,牟岱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目的出发,对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与其家庭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受马列关于文化论述的影响、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必然要求。[13]张慧明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为目的出发,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方针。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细致丰硕,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关系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陶红霞等人的研究最为典型。关于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的研究,陶红霞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都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都主张中西合璧创造中国新文化。[17]管晓莉则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对于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中西文化都进行辩证的否定,均认为中国新文化源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2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学者试从微观入手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譬如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民俗文化观、民主行政文化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覃梦早对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进行了讨论,作者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价值观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质的定义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运作原则和方法,指出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观,对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7]吴燕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进行分析,阐述了毛泽东法制思想的要点和党的法制方针以及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探讨了毛泽东法制文化观对当今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周直对毛泽东革命文化观进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泽东革命文化观的内涵、特点,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对毛泽东的革命文化观进行了反思,提出在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毛泽东革命文化观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除以上学者外,还有学者从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潘娜从建构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视角出发对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分析,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指出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亓娇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指出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杨成敏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创新思想,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这一时期学术界渐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孙宏健等人。康渝生认为梳理毛泽东有关文化问题的理论建树,透视浸润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毛泽东文化观的精髓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33]孙泽学在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时提出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应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新文化建设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等思想,为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孙宏健在分析毛泽东文化观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文化观关于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成功经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积极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及相关问题探讨深刻而广泛,研究成绩斐然,但还有一些研究薄弱环节需加强。笔者认为纵观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对于现实价值还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泽东文化观对现代文化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价值;二是笔者发现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影响论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7]张文联,王炯华.试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色[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琼.简论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3.
[12]牟岱.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5(2):4.
[13]孙铭有.试论毛泽东的文化学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
[16]杜艳华.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3(1):6.
[23]周直.毛泽东革命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1-5.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五
“三下乡”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践行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赴河北承德社会实践团
学 院
理学院
班 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1101
任课教师
任鹏
姓 名 施家胜
学 号 20111376
2013 年 10 月 3 日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践行志愿者精神
——“三下乡”
作者 施家胜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1、深入贫困农村,在支教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当地孩子带去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他们求知和走出农村的愿望,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2、真正的去接触实践,理解实践,充分领悟社会实践的“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创造一个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3、充分利用志愿者的社会宣传作用,呼吁社会,将贫困地区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反映给社会,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教活动,并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加盟和联合,将此活动传承下去。
4、弘扬东北大学教学之风尚,通过支教,使更多人了解东北大学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传递给农村的孩子们。
5、充分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行义务教育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2、河北省近年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的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发展因子,例如,经济上区域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区域民主不普及,文化上区域水平不达标等等诸多问题。只就最基本的教育问题来说,城乡的差别就非常的大,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在河北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而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义务教育。
3、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家庭的期待、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服务意识,树立奉献观念,增强团队精神,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4、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我们决定从最底层最根本的教育入手看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向当地教育机构提出自己对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建议,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切实需要帮扶的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当地学生切实感受到受教育长知识的幸福感,在感染教育中,为学生找到理想信念的支撑点,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真谛的内涵,以点带面,以求普及全国。
1.3应用价值:
1、通过此次下乡教育帮扶,深度了解了教育水平低下的县乡级地区的教育困难,将实践 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以展示的形式公开化,让局部封闭信息透明化,达到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义务教育普及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此次实践可为东北大学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提供一定借鉴,即可与教育水平低下的县乡级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的考察,使我们始终能够了解现今部分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状况。
2、此次义务支教这种实践方式将使团队成员亲身体会到农村地区的教育困难,进而对当地教育机构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建议,并以亲身经历感染周边同学。搜集的可靠性数据可以用作日后教育体制改革参考的小部分依据,为教育上存在的隐晦性尖刻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第一手资料。
3、深入农村地区的支教必将实现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奉献精神,锻炼自己的身心,让实践队员了解农村,认识国情;培养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扩大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4、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和支援农村教育,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拓宽知识面;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和确立孩子们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5、本次考察会涉及对外宣传方面工作,因此会达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一方面,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带到农村地区,希望学校在软件上与外界联系。将教育水平低下县乡级地区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教育问题上,同时引起当地教育机构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东北大学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招生宣传工作。
1.4开展实践的重点:
1、不拘泥于形式的教育,着重抓好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连接点,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帮扶的活动过程中。
2、任何实践所产生效果的最佳状态就是要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次实践要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此次实践活动要对当地教育现状资料进行采集,进行整理后开展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现状。这一点是为解决部分地区教育顽固性弊端而服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为其解决比较本质的问题。
1.5开展实践的难点:
1、当地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施教的内容较难把握,在施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进度不一难以深入的状况,以致于实践效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
2、对接团委对我团各项实践安排的辅助不确定度较大,由于实践地距离沈阳较远,难免会出现由于沟通不及时,信息传达不准确而出现行程延误现象,在实践配合上有可能会稍微有点欠缺。
3、暑期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学习难度较大。由于成员经验不足,实践的时间有限,所以很难深度挖掘信息,难以对政策进行深度分析。
4、实践地是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且是团队的集体的外出考察,成员的安全保障工作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另一难点。
1.6主要创新之处:
1、采用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此次教育帮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将现代教育的新鲜血液——素质教育引入,让当地学生切身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实践效果增添色彩。
2、采用综合性的施教模式。教育帮扶的形式多样,包括书本教育、素质拓展活动、座谈会等等,降低了活动的枯燥乏味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让当地学生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采用适时反馈的帮扶机制。在活动进行到一段时间,团队会针对帮扶情况适时开展座谈会交流会,旨在进一步加强了解教育形式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可以比较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团队是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团队的名称是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赴河北承德社会实践团,我们团队所选择的的立项主题是“三下乡”,团队成员一共有六人,我是队长,其他的成员有:信息学院 栾宏斌,宋思文;文法学院 聂琦,张红伟;外国语学院 李晓月。
我们8.14号从沈阳出发,8.15号早上到达河北承德兴隆县,进行我们的特色支教。在去兴隆县之前我们就对兴隆县做了一定的了解,整个兴隆县到处都是山,这一因素决定了他们闲的交通并不发达。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兴隆县目前在大力的建设之中,但是在农村教育资源还是先当的匮乏。在与当地的教育部门交流之后更加印证了我们之前了解的情况,从而感觉我们这次算是来对地方了。由于当地的小学在进行翻修,我们这一次的素质教育的支教就安排在当地的一户村民家中,因为他家有相对宽敞的地方。我们首先向孩子们播放了我们带去的介绍东北大学的视频,并在视频播完之后说了一些关于我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激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努力走出大山。每天的上午我们跟小朋友们进行一些素质拓展类的游戏,下午就对他们的课业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我们发现有好多小朋友的基础特别差,应该是他这个年级会的东西,他都不会做。但是我们在对他们的暑假作业进行辅导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超纲的题目,我问过小朋友们,他们说有这门课但是从来没上过,因为学校没有老师会,那些题目中最难的要数生物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都不见得会。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跟小朋友们一起看一些励志的电影,我们一共播放了三部,分别是《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小朋友们在看完之后都很有感触,跟我们聊了许多。我觉得我们实践初期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
我很遗憾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一周,交给小朋友的也有限。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东北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再去那个地方,去帮助那边需要帮助的学生。
3.实践感悟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 4 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 5 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部分照片展示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
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习近平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57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