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23:43:07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3-11-04 23:43:07     小编:雨中梧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经历,总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把握总结的重点和关键,突出重要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级学生.)。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三

大家知不知道,离我们太仓很近就有一个叫“沥江农场”的农业生态园?从地理方位看,从我们校区翻过高速公路就到了,它属于上海嘉定,具体有多少面积我也说不清,走过一次,只知道很大很大。

一进去,下车的地方就是酿酒坊和酱油坊。我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可以用谷子来酿的,只见工人们忙忙碌碌地工作着,清冽的酒香四溢。旁边的大晒场里排列着几排大缸,上面用竹笠罩着,也有几口缸没罩,我们凑近一看,哇,满满的黄豆,酱味已经很浓了。听说酱是晒出来的,果然如此。

我们朝池塘走去,那里很是热闹。途经一片果林,果树还不是很大,但仔细一看,已经挂满果了,是梨子。小小的青果藏在绿叶里,已经可以想象秋天丰收的场景了。

池塘到了,水面上一个渔夫正带着几只鱼鹰捕鱼。两岸树阴里站满了观看的人。只见鱼鹰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一会儿嘴里就叼着一条鱼浮出水面,引得两岸的人一片叫好声。咦,它怎么不将鱼吃了呢?仔细一看,原来每个鱼鹰脖子上拴了一根细绳子。渔夫将竹竿往鱼鹰面前一横,鱼鹰跳上竹竿,将嘴里的鱼吐进船舱。“哎,白忙活咯!”有人大声说,哈哈,幸亏它们听不懂,不然准会气疯了。

我们又到别的地方转了转,我发现这个农业生态园里还有不少小动物,各种只闻其名的农作物也被我亲眼见识了,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

作者:学霸。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四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因此有千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因此而形成的旅游资源就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了。尽管我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较晚,但目前中国已有31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然而依托这些资源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也将会是是推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但是因此产生的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是一定要面对的了。

1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那么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就引起了各个部门的争论,但是其主要的焦点是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其中实业界强调开发,重点发挥它的经济能力,要把它的所有和经营权分开,建议由地方或者相关的企业去管理;其中学术界则主张保护,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着重其精神功能。应由国家来管理,这样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做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么对于旅游资源市场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旅游资源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

看看已经实施市场运作化的旅游资源发展,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首先解决了一些区域旅游资源保护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次从管理体制上看,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旅游资源发展,使那些官商经营的模式带来的服务质量差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促进了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重要的是促进了一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对落后区域更有帮助。

但学术界则认为,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片面地强调具有多种精神文化功能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把她当做摇钱树,竭力的投资,开发,修建设施,毁掉了原有的景色,从而牟利,就在这期间把传世的资源遗产破坏了。无节制的旅游开发,不仅破坏了其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损坏了他的人文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

2解决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

既然看到旅游业的一步步的发展,也就要面对带来的相应问题,正确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是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永久开发利用的需求,也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就是说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的时候要以发展为基点,开发和保护是不能独立分开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

只有在不但生活富裕,又能够留下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只有在认真保护的原则下审慎开发才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所以对于保护旅游资源的态度,我们要对创造人类文明的祖先负责;对现在人负责,因为那些世界级旅游资源不仅是中国人的,还是全世界人的;对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为了短期的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取的。

3.1加快立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需要的是国家的直接管理,但是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这样才可以有执行力,所以就要加快建立国家旅游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传世性的法规,如果不能很好地实施和建立法规,所带来的后果将会不可想象,正是这样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国家公园也是有法律的,所以旅游资源是要靠法律保护更需要法律管理的。

3.2改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我们要注意到旅游资源是社会公共财富,这就需要代表着大众利益的国家来实施监管,成立国家旅游资源管理局,直接管理各种旅游资源。调查得知,现在的景区和遗产地大多存在多部门的管理,而那些实际的决定全力在当地政府手里,造成了相互干扰,多方的困扰,而没有科学的决策方法。

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要追求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由国家统一管理旅游资源,也便于协调区域以及行业间的发展。这样国家就可以从宏观角度去进行统一调控,只有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放在一起,合作才能同时促进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这样就拿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权利,退一步说宏观调控的能力他们也没有,国家的调控才能达到目的。当前,我国除了要投资的教育、医疗、保险、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应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3.3进行科学规划,区别保护才是硬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要区别来看。对于重点的旅游资源就要重点保护和利用,尤其是世界及国家级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是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旅游资源是可以适当的'开发但是不是要放弃保护的方面,也可以转让其经营权。但是转让的同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在资源转让前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价格,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价值流失;第二,对于机制管理的加强,在转让期间的经营要监督,这样保证合理正确的使用资源,如有不合理的,可以解除合同;第三,转让时间适当延长,这样经营者就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资源;第四,一旦转让时间结束后,资源的价值要重新来定,这样才能避免对于利益追求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不可持续利用的结果。

3.4多个利益体通力合作国家、当地政府、经营企业、当地居民等各利益体通力合作,国家管理、宣传、教育,旅游资源保护很重要。但是这不是几个人或者少数人就能完成的,这是需要教育的,只有民族和社会的力量才能做到,真正的办法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全民族的保护资源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这点加强了,资源保护的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居民要参与监督、管理、经营旅游资源这项工作。

3.5倡导专家、新闻媒体的检查,监督机构完善。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需要很强的科学性的,而且要有相应学科的国家级、世界级专家参与才能鉴定、评价、监察和保护利用。所以,需要虚心的学习国外的经验,还要加大科教的力量投入,要注重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中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

3.6对于重点的旅游资源保护的投资。说道保护就要知道破坏,其实破坏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人为的破坏,这也不排除在利用和开发的时候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破坏;其二是自然的破坏,因为自然因素而得到的破坏。保护的投入就要实行统一的管理,政府加大投入的时候,不但要成倍的加大,重要的是社会也要参与,因为社会企业获得利润的时候也是要回报社会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于资源保护的回馈。地方政府不能把景区作为摇钱树,要知道正确做法是“保区内景,兴区外商,富当地民”,政府收区外利税,来养护区内风景,互动发展,才是正道。

3.7整治破坏性开发。由于原来的不够重视,对于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使得我国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价值受到了威胁,所以要进行必要的抢救性的保护、整治和复原,尽可能恢复其原作的风貌。

一句话,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历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需要保护的,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来讲真实的完整的才是重点,才能在吸收对自然风光欣赏和对文化遗产看重的人们对其的欣赏,这样必然会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更能促进相应的产业发展,这才是旅游资源精神功能与经济功能空间上的优化连锁效应。

参考文献。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02.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五

2.1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

从建筑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不太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建筑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培训过程中让建筑管理人员明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实现方式,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建筑施工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2]王东红.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及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经贸,,(21):164.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六

参考文献:

[1]王炳梅.试论水利经济与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06.

[2]王青.基于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11.

[3]王武芹.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

[4]田莹.浅谈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02.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七

自然生态保护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加大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全国人民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的自觉性。2.引入科技技术,加强对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研究[2].3.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行政规章以及法律法规,并且将这些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各个地区的责任部门和组织机构。

2.2实施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

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1)改变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我国传统污染治理强调末端治理,这种末端治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的污染治理上并不适用,我国使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污染,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并且还要消耗很多的物料和能源,其次,我国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如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3].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人员首先的转变治理观点,可以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杜绝污染产生,还节约了治理成本。(2)对现存的相关规章和法律进行修订。有效的规章和法律法规能够推动污染的预防,而错误的规章以及法律发挥会阻碍污染的预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与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污染防治,因此,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应当对这些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加强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再根据我国当前的污染现状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3)鼓励环保部门参与到污染的预防之中。污染问题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尤其是环保部门,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污染的防治效率,还能降低污染的防治成本。污染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离不开环保局,如执法监督、检查许可、制定标准、污染防治指导以及审批等,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污染防治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实施预防技术的革新计划和预防信息社会化。预防技术的革新能够对污染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是技术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污染预防信息的社会化推动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污染预防之中,如公共团体、地方当局和地方团体等,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笔者站在一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的角度,通过本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八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够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实行的资源有偿利用的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资源能够随意使用,或者是过度使用,应该在秉持适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气以及水分等,一旦这些物质受到了污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摄取中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也是对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这些问题,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保证人们在的身体健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间,导致现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紊乱,物种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种进化的速度缓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却远远地快于其进化的水平。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具有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内涵。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环境保护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为人们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保护,因此,不能单独的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各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资源、环境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与人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对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结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期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

[3]胡敬斌。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吉林大学硕博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九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当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发展缓慢,面临着诸多威胁,如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以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短缺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清除这些威胁因素,落实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1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1.1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不断的破坏,地球上很多物种在不断消失,而且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将会有更多的物种遭遇灭绝。多样性的生物是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逐渐走向灭绝,将会给地球带来世界性的灾难,这对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1].

1.2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

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等,还有一些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挥发物,导致目前我国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3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淡水资源存在短缺的问题,我国有很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水污染问题,很多企业为了生产和发展,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向河流中排放,导致河流中的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4土地面积的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如水涝和沉陷、化学现象如污染以及盐化、还有风蚀和水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面积在不断退化。除此之外,还有土地的沙漠化问题,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上亿人口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面积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让中国的粮食生产量大大减少,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本文对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相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工业转型,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环境体系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将会遇到重重阻碍。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一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作者:黄林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初级中学,贵州,金沙,551803刊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年,卷(期):21(15)分类号:x-01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二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作者:苍松作者单位:铁力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铁力,152500刊名:活力英文刊名:huoli年,卷(期):2010“”(12)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三

建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但是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影响到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建筑行业以及建筑企业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发展建筑经济的同时也要确保社会环境的和谐,也就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建设,有效解决资源消耗过度,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期限当中,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是避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节约各项自然资源和能源,注重建筑设备以及技术的创新改革,倡导环保绿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进一步优化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最大化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相关资源的耗费,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品质,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可以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经济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倡导在推动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避免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以全面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为核心的建筑经济,就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经济,而这样的经济类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需要在实际发展当中提出相应的策略。

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当中必须要坚持以及落实的创新理念,而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恰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会增加建筑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运用十分昂贵的技术以及材料,反而是要恰当选用绿色环保的适用性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如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当中使用,进而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第二,评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仅要在设计以及建设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当中节能环保的情况以及建筑寿命终结之后能否进行循环利用等。第三,创设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等创造健康环保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这样生产以及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挖掘,为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有力根基。第四,加强可再生资源应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保障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

(一)政府加大引导培育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成熟时期,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市场当中,绿色建筑市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也就是直接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反映出环境以及社会价值。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元素,进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无论是开展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强调效益最佳。但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进步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而如果单纯的从环境保护的活动层面看,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环保活动的实施当中拥有巨大的内驱动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及时给出干预措施来弥补市场缺陷,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经济补贴。政府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就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履行环境监督的职能,积极的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市场。

(二)有效加强市场宣传

国家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大力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绿色建筑经济,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绿色建筑,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意识,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支撑,起到对绿色经济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对此,要让绿色建筑经济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市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来进行市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当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价值,能够高度的认可绿色建筑,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大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当中,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市场宣传责任,做好市场引导的相关工作,使得广大建筑企业能够加大绿色建筑的建设,投身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市场宣传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更是需要将绿色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时代以及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以及循环利用都能够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性目的,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足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节约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材料、能源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要实现多种资源节约的目标,那么要确保多个目标的实现就要求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快新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并尽快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能够快速在市场上进行实践推广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的规范,也就是将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标准规范范围当中,并形成完善化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做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在对绿色建筑的材料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色材料方面,保障这些材料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回收率,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并且能够实现有效降解。

(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

当前对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相关建设标准尚处在推荐阶段,在落实当中的难度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使得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和长远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并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竞争进行约束,构建良性竞争机制。首先,强制性的条文立法需要选准重点实施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示范区和示范建筑,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安置工程的建设着手,逐步构建起绿色建筑强大的影响力,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面地进行拓展,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让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的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其次,强制立法当中需要在规定当中逐步提升绿色建筑达标比例。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更新换代较快,在强制法律条文的年限设计方面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定期修订的方式,做到法律制度的及时更新,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最后,强制性的推广绿色建筑的相关适用性技术。适合于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技术以及材料都可以选用强制立法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大在技术以及材料方面的审查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使得绿色建筑经济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五)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从全国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正处在基础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较为缺乏,使得政策体系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例如,有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以及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实践应用的价值还有待继续考量和修正;在相关的政策规定当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经济激励策略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的绿色建筑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上面提及到的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而形成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远的发展,造成了政策障碍问题。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完善和推进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而且在政策体系构建当中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评价标准以及推广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了各种建筑资源,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政策的建设必须要兼顾激励性和强制性,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设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的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及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加大引导培育,有效加强市场宣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从全面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实施着手,增强绿色建筑的生机活力,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和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石。

[3]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8):8-11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四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一直以来偏重于科研目的的定位令采矿工程实验室的教学意义弱化,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实验室从科研型向教学型转化的措施,认为实验教学应当从培养采矿工程人才出发,紧密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趋势,满足科研发展需求。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科研型;教学型;转化。

1前言。

高校实验室近年来蓬勃发展,各有特色,但从基本功能出发仍然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两大类[1]。两类实验室均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重任。但由于定位不同,科研型实验室和教学型实验室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科研型实验室以充足科研基金保障、专业人才负责、科学制度管理等条件为依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孵化场所。而教学型实验室以教学为出发点,承担高校实验教学任务,致力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验实践、增强创新创造、夯实科研能力,是培养优秀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教学型实验室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定位模糊、课程不完善、设备老旧、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采矿工程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主要侧重于地下岩土体的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矿方法设计等,对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为明显,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好地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本文基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2“科研型”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面临的问题。

2.1面向本科生开放程度不高,支持创新不足。

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之外,还要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型实验室具有优越的硬件条件和资金支持,理论上一旦向本科生开放,将能够提供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但由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相互独立存在,科研实验室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角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实验教学的重任主要由传统教学型实验室承担。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体系,不仅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科研实践能力训练也浅尝辄止,学生们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2本科生教育与科研型实验室设备条件脱节。

纵观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除了一些经费较多的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实验设施相对较齐全,大多数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没有设备较为齐全的采矿工程实验室,这与采矿工程建设和日益增长的采矿工程实验的需求不符,将会极大地影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2]。目前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老旧的实验课程,掣肘当今的本科生实验训练。科研型实验室与本科生教育的结合离不开本科生课程的准确引导,否则即便将科研型实验室中的先进设备开放给本科生,也会面临设备利用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系列问题。

2.3科研型实验室教学队伍培养。

科研型实验室拥有众多的知名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等,承担着科研课题等科研任务。他们身在科研创新一线,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方向,对先进设备仪器的使用也较为熟练。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经验,但面临数量庞大的本科生,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会成为科研人员的难题。传统的教学型实验室仍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师资队伍也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往往受传统高校教育方式的限制,对原有的实验课程较为熟悉,而难以接受新的实验条件。如何调动科研型实验室中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提高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

2.4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采矿工程专业涉及面较广,且采矿工程现场环境较复杂,很多矿山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来提供技术支撑,而这些科研项目都需要将现场情况与实验进行结合。一方面,受高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性的实验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采矿工程实验室设备较少,本科生教学任务较重,不能很好地平衡科研与教学的管理问题,影响科研实验的有效利用率。

3拟采取措施。

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3.1整合设备资源,履行教学职能。

实验室开放现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现代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科研型实验室拥有的大量先进实验设备一旦向本科生开放,有助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型实验室往往相对封闭,与传统教学型实验室相比也更加难以协调,高校应当与科研型实验室所在的学院进行沟通协商,按照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合理调整实验室布局,实现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合理布局。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除了保障正常的科研需求外,将部分设备资源整合到实验教学资源中,加强协作、发挥优势,促进实验室资源在本科生教育中得到合理应用,有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3.2依托先进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教程及相关教材是本科生实验训练的关键。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本科生数量庞大,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仪器资源紧张,限制了实验课程内容的发展。科研型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其实验装置、仪器设备大都为国内外先进的产品。将先进设备利用好,有利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此外,大多数科研实验室不仅承担一些重大纵向科研项目,而且积极与地方和国外进行横向合作。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并依托科研型实验室的优良条件,合理有序地使用试验设备,并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成果,这不仅使得实验课程更具活力,也会极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培养教学队伍,优化用人机制。

实验教学人员是实验室正常履行教学职能的重要基础,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人为核心,要想形成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学氛围,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科研人员的教育能力,使他们既能为教学服务,又能完成科学研究。科研型实验室具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型仪器设备、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等优势资源,将科研人员纳入到教学队伍中,鼓励他们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每年选派2名实验技术人员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学习国外高校实验室先进的实验技术与管理经验,形成了高水平实验队伍。目前,矿业工程实验室拥有专职实验教师5人,其中博士3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

参考文献。

[1]王永超.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7-9.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五

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怎样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二者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9。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21。

[5]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史妍嵋.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新远见,,11。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六

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2、专利法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有效武器。

3、只有创新才有突破,只有突破才能强国。

4、知识武装你和我,创新改变全社会!

5、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6、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8、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9、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0、人生因创造而精彩,民族因创造而永恒!

11、全民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

12、你因科技而精彩,科技因你而腾飞!

13、留心生活,创新无处不在!

14、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15、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16、接轨广佛圈,融入珠三角,促进科技大发展。

17、坚持科学发展,突出自主创新!

18、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9、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20、加强科普惠农兴村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加强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2、集天下智慧,创无限财富,促世界进步!

23、绘制新世纪科技蓝图,展现新时代学生风采!

24、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业能力。

26、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1、科技创造超越梦想。

2、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科技之光,创造未来!

4、注重科技创造传奇。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7、展开科学的翅膀放飞科学的梦想。

8、今天的小发明家,明天的大科学家。

9、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10、科技--雏鹰飞翔的翅膀。

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2、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13、激扬创想的天地。

14、努力学习科学,迎接未来挑战!

15、科学理想浩瀚创新之星璀璨。

16、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走开放型科技发展之路。

18、触发青春灵感点亮科学生活。

19、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21、不当科技成果的享受者,要当科技探索的实践者!

22、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实现我们的梦想!

23、科技创新----激扬创想的天地。

24、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25、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26、绘制新世纪科技蓝图,展现新时代学生风采!

28、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29、你因科技而精彩,科技因你而腾飞!

30、人生因创造而精彩,民族因创造而永恒!

31、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3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34、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35、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

36、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37、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促进科技大发展。

38、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经济发展。

39、加强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0、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42、生活需要科技,科技改善生活。

4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区域技术创新。

44、专利法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有效武器。

4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科技发展环境。

46、大力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

47、加速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8、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49、体验科学,快乐成长!

50、凝心聚力,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5901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