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毛概论文(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8:43:03
最新大学毛概论文(优质12篇)
时间:2023-11-05 08:43:03     小编:ZS文王

总结是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个人的成长找到突破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创新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大学毛概论文篇一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三大理论成果,而且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其理论源流和思想脉络,各有重点和逐步深入地解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接续形成和共同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内容。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源流、脉络,有助于我们坚定思想信仰和提高行动自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进步问题,先后完成了两次成功结合,实现了两个历史性飞跃,解决了两大历史性任务。第一次飞跃,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实践上指导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引领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和中国人民达到小康。中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和半个多世纪的自立崛起,所完成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蕴涵着极为深刻的真理。归结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人民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链条和逻辑演绎,说明两次飞跃是一个分阶段的完整过程。两次飞跃各自经历深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不仅决定了本身的成就,也为下次飞跃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而第一次飞跃能否真正实现向第二次飞跃的过渡,同样取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适时国情的正确结合。

第一次飞跃始自上个世纪20年代之前。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传人中国,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且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具备了科学的思想前提、坚强的领导力量、雄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单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照搬苏俄成功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崭新的革命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们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的工人阶级同与其有天然联系的、又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结成最广大的革命同盟军,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中国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条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经济恢复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逐步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被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准备了思想条件和提供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开始思考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尽管毛泽东没有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但是。他已经明确地提出要“以苏为鉴”、不能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成功地开展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根据这样的思路,毛泽东领导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创建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制度文明基础;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重要的物质文明基础;总结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治国理政思想――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不要迷信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好;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各种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按照“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统筹兼顾,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关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独立自主,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等,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有力的精神文明基础。这些思想理论成果,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来源。

然而,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导致毛泽东的探索没有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局限和困扰着他的探索最终走上歧途:一是始终没有明确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始终沿用革命思维和斗争方式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问题。结果产生社会问题政治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偏差。而革命思维、斗争方式与过渡时期思想的融合,便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这样的理论和路线,使毛泽东的探索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渐行渐远,直至伤及和危害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应该说,毛泽东的探索,初衷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开端是良好的。即使他的失误,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积累了重要经验,留下了深刻启示。邓小平说过,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创和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深化,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伟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次飞跃始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出现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中国发展主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应时代变迁和人民诉求,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锐意创新,经过30年的伟大实践,逐渐显现出存在价值和发展优势,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相应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相继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大发展,取得了相互联系、步步深入的三大成果。在此基础上,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继组成和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在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有整体性,又有发展的阶段性。

邓小平理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初走向系统化的重要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从生产力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矛盾。它用改革思维取代革命思维,用发展方式取代斗争方式。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现时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那么,改革和发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基本观点与最核心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毛概论文篇二

[摘要] 企业文化理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石,现代企业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

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它以自发或自觉的态式存在着。中国的老字号同仁堂和瑞福祥正因为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传承至今。但是,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时尚和热潮。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继人才、物质、资金、知识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而备受企业重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科学权威和领导科学权威科特教授预言:未来十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财富》杂志也曾指出: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胜出其他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不断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凭借企业文化,使它们保持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理论初始阶段代表作,被称为“美国工商管理圣经”的《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比德斯就坦言,绝不再版这本书,因为“现在的境况和当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企业文化理论虽然起步较晚,也是在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共同宣扬“以厂为家”,而职工则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很少有个性的企业文化,而且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均处于自发阶段。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觉地企业文化建设才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但由于思想的局限,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更侧重管理,例如“以职工为本”、“管理出效益”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涌现出海尔、联想、宝钢等一批被世界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现在,中国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必须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创建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文化,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石,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曾庆红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所谓以人为本,首先强调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人是世界上惟一具有主体性的动物,人可以根据需要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激发人的能动性。其次就是对人的尊重,人不是机器,而是有独立情感和个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关心、爱护、尊重每个个体,让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再次,强调个体的价值意义,每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通过劳动表现出来,以人为本就是创造机会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提供条件满足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者主张经济增长的模式靠4个因素: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要建立在这4个轮子之上,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主张是有缺陷的,因为他缺少了人,知识经济也就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对人的态度,没有了人才,一切将无从谈起。传统经济重资源,轻视人,而现代经济则重视人,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泰勒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的管理,由于“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理论的出现,现代的管理更强调尊重,激励,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是上级和下级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团结、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尊重的关系。对人才的态度更加宽容,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给你最大的自由空间。二是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就是以顾客为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使顾客的自我尊重得到满足。“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真正将这种观念内化提升为企业文化,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它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第二、共同性原则,即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全人类通力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三、公正性原则即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即要求代内公正也要求代际公正。针对目前我国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利用现状,现代企业文化应高瞻远瞩,立足人类整体利益,创建绿色生态型企业文化,使企业在谋划全局,制定发展战略、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而且防治污染、回收资源、节约能源的绿色技术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与之保持一致,最终只会走下坡路,被时代抛弃,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欧美许多大企业都带头生产绿色产品,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科技,绿色科技要求绿色管理,绿色管理要求绿色文化,但我国的绿色文化远没有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内化为企业的约束力,更没有成为企业职工的自发约束力。

再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重要原则,全面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任何社会的进步,经济是基础,但是仅仅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真正进步,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经济和政治、人与自然、国际和国内、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结构比较合理、速度和效益比较契合的良性运行状态。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体现全面协调发展,不能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惟一的目的,社会效益也是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砝码,体现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成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重视利润目标又超越利润目标,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把企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终极价值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注重并不是相矛盾的,如诚信经营,反对欺诈、恶意重伤、诽谤等恶性竞争手段既是现代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又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倡导诚实、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资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爱心和情操,更凸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这样的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自然会团结一心,努力向上,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总之,现代企业文化在21世纪的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力,这是取得共识,毋庸置疑的。所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就是方向性的错误。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理念,它应该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企业文化虽然是“舶来品”,但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我们的责任。

大学毛概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

信仰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深层次反思和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构建、把握理想信念的精神机制,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因此信仰对人类精神、心态、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引导意义。是否坚定科学信仰是全人类都在关注的问题。目前,由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上由“经济人”效应导致的信仰物化、信仰冲突、信仰缺失等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为培育公民社会主义信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的灵魂则是信仰。“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1]价值观念是人的观念的一种,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的系统。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并发生作用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价值经验和知识的结果,是主题、人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在李德顺看来,价值观念的来源和本质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他的深层精神面貌,决定人的深层面貌的不可能是人的某种知识观等,而只能是“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历史方位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同等功能的信仰。

信仰就是人们对人生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认,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形成特定的终极价值观念。正是信仰的终极性,使得信仰居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地位。价值观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从观念形态的抽象水平和系统程度上,人们认为价值观念大体可以包括信念、信仰、理想和目标等几种形态。为了说明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就要分析信仰、信念、理想三者的关系。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当他人的一定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确立时,信念就成为信仰。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的确信。正像信仰和信念都有“信”一样,不相信的东西当然不会成为信仰对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形式。就像“仰”和“念”两个字的不同一样,信念只是一种意念,信仰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因此,信仰的实际功能强于信念的功能。

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它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未来的实际形象为标志,它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及其结果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是知识逻辑和情感、愿望、目的等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价值预测、价值导向的统一。理想的形成和对理想的把握与持有靠的是信仰。因为,信仰本身不仅具有理想所具有的目标性意义,而且它是理想所不具有的一种人类把握和持有知识以外的特别是关于未来的精神机制。信仰依靠它的终极性,能够将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动力的功能而占据价值系统的鳌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

价值观念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往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仰。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内在条件之一。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导向机制,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能没有信仰。重建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央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转型期间重建信仰联系起来了。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引领和调解。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与信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信奉的理论。因此要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必须要和信仰联系在一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和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属于道德的范畴,更要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人人都信仰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才能和谐。这四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能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就可能升华为全社会的信仰。

“法制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被信仰,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精神家园。从价值论角度阐释,认为信仰是“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3]。信仰在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价值观念中的最高形态,确定了价值世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意义,成为了人类价值活动的向导和价值选择的依据。无论是当代中国具有转型期特点的信仰危机还是世界范围内主要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信仰危机,其本质都是人类价值活动中的选择冲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信仰既是基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基于现实与超越现实之间的张力就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共同的信仰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上的凝聚力。共同的信仰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团结起来的精神基础、精神动力。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就可以使人们在行动上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

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价值观念的反思、变革和冲突,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必然包含和预示着价值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将其内化为公民的共同信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

首先,信仰的形成并不神秘,都有其后天形成的实践机制。列宁指出,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作为规定的主体的存在中所具有的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4]。人们的信仰是离不开现实和实践的。心里想的和口头上说的,如果没有现实的东西不断地加以证实和强化,就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的最坚实和宽广的本体论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展开的现实总是具体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践也不断将其消极的方面显现出来,要做到巩固信仰就要依靠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前进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来确立,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合理性中展开。

其次,要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信仰也有科学与不科学、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错误的违背科学的信仰会造成人生道路上的根本方向性的错误。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为确立个人信仰为基础,是形成正确信仰的根本保证。人类最好、最有效的信仰只能来自科学、依靠科学,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不能抽象化、口号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人民,教育和引导人们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时我们不要不断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地“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5]。

最后,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重视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整合功能。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实践社会信仰控制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从主观环境上令歪门邪道无机可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尊重信仰多元化,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共享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任何社会、国家和执政党来说都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袁贵仁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极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大学毛概论文篇四

目录

关键词:产权制度、个人所有制、高科技企业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入手。探索新时期下,高科企业的新型产权制度对其生产和所有制的影响与优势。通过高科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新时期新背景下中国社会主页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新思路。

一、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马克思本人关于社会主义下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

1、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看法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曾遭到了杜林的攻击。他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决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恩格斯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时指出:处于‚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列宁在《什么是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也引证恩格斯的解释,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品的个人所有。

但从恩格斯的对杜林的反驳理解来看,似乎可以将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消费品个人所有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实际上,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论工人还是资本家,都存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会主义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呢,马克思本人将私有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剥削体制的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中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指的实际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个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的到了充分发展。在这期间,我国也根据国内现状进行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探索。例如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其生产成果负责并按产量或产值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与马克思提到的每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很接近。

3、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设想

马克思的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首先收回大资本家手中的大工厂等资本,然后在重建个人所有制。让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生产资料,以此来完成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

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制就可以满足马克思的设想,但其实不然,在资本主义下,持有大量股份的依然是大资本家,大资本家通过股份制这样一种手段收敛大量资金,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在企业中的生产者并没有按照马克思设想中的那样拥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在这样的体制下,剥削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因此单纯股份制并不是马克思设想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现行的高科技公司为了拉拢技术人员,采用了员工持股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股份制本来的情况。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介绍英美日等国员工持股计划

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路易斯〃凯尔索认为,生产要素只有资本与劳动两种。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少数拥有资本的人却能获得大量财富,这势必造成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的迅速扩大而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的隐患。凯尔索为此提议,建立一种使产权分散化,让员工都能获取生产性资源,实现劳动收入和资本收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案。

1、英美日三国的情况

近40年来,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获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全美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有14000多家,包括9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排名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有3000多万员工持股,资产总值超过4000亿美元。据美国的一项专题调查证明,实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与未实行员工持股的同类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出30%左右,利润大约高出50%,员工收入高出25-60%。90年代末,英国约有1750家公司、200万员工参加了政府批准的员工持股计划。日本92%以上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

2、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体制

通过研究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体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种类似每人有份的所有制。

首先可由独立于公司外的体制进行管理,如建立员工股份所有权托管机构,专门负责持有和管理企业员工的股份。该机构是一个独立于公司外的法人实体。在通常情况下,托管机构为每个员工建立帐户,并将从公司取得的股份记人员工的帐户上。当员工离开公司时,由托管机构负责把股票兑换成现金。

其次可以依托银行等机构进行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当员工以个人形式认购时,可由公司在3年内从他每月工资中逐步扣除,作为分期交付的股票认购金额(不得超过本人1年所交社会保险费的50%)。当员工以集体形式认购时,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员工所持有的企业股票帐户和股票进行统一管理。员工每人设有一个账户。

最后由企业全体股东推选设立的内部机构进行管理,如设有全体业主与员工参加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社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员工持股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乃至股票管理和分配等重大问题,都由全体大会讨论决定,具体由监事会实施,管理理事会分管监督,社会委员会负责维护员工股票管理和分配的权益问题。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员工持股对的缺陷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员工持股计划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将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所有权转移到生产者身上。但在程度上还明显不够。它依然拜托不了作为大资本家意图压榨劳动者劳动力的一种手段的身份。

此外,虽然员工持有不少的股份,但是依然没有能够在公司决策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在写大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中尤其突出。并为零散的员工集体建立能够表达意志的集合组织是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员工持股计划的缺陷之一。

三、中国高科技企业股合作制实践

高科技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员工的技术力量在企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相反,生产资料的低成本容易获取在这里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员工本人在环境稍差的地方依然可以独立进行生产。因此高科技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制度改革。

1、高科技企业关于股份合作的特点

如前面提到的,高科技企业主要的动力核心在于员工本身而不是生产资料,员工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资料创造极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员工本身的地位提高了,话语权也提高了。高科技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生产效率,调动生产积极性,将自身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分给员工,将自身与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加速企业的发展。

2、以华为公司为例介绍中国高科技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实践

华为公司作为我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其管理模式和发展都是备受关注的。华为的股权合作制度主要是其‚内部股‛制度。下面进行相关介绍。

华为的内部股制度对吸引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过去华为有种‚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是相当的。而其中股票是当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来进行派发。

一般是用员工的年度奖金来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还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会贷款给员工。而员工也是很乐意于这种贷款。因为,分红的比例历年以来都保持在70%的高位。

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由员工拿着现金到一个叫资金事业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一块钱买一股。公司要求员工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是购买股权的一个必然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来自己的股权数。

华为也曾发过股权凭证,分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据说当时的华为为了规范股权发放,给当时的员工发了一个叫‚员工股金情况书‛的东西,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公章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但此后,公司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持股凭证。

3、中国高科技企业股份合作的得失

除了上述提到的华为,今年来中国新兴的各大网络公司科技公司都有相应的股份合作的尝试。在他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尝试的一些得失。

优势方面,这些公司在将生产资料分给员工的同时,也起到了笼络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目的。员工持有的内部股,不仅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同时使得员工与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元老级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他们也拥有更多的公司股份,甚至作为公司有一定话语权的股东出现。公司的生死存亡对于他们也十分重要。这极大促进了我国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发展。

劣势方面,由于制度体制不健全,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时候,股份合作制度反而会引起公司发展,比如华为公司的原始创始人离开公司之后因为利益问题将华为公司告上了法庭。这说明我们对于高科技企业产权制度革新的建设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建设股份合作制度中进行实践探索。

四、关于高科技公司产权制度的想法

1、高科技公司产权股份合作制对公司与个人发展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时代,我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任何一个高科技企业想要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如上文分析到的,在以科学技术人员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中,股份合作制可以恰当的笼络人才,将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绑定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可能目前员工与公司掌控者之间的地位依然不够对等,但随着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拥有尖端技术的员工将以一种合作式而并非雇佣制的平等地位进行公司发展。

对于员工个人来说,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制度,自身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而且这些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公司发展状况,公司已经不是剥削自己的工具,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从心态和地位上都会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一样,利用集体与个人的结合实现了共同富裕。

2、从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合作制看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建设

从理想状况来看,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合作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马克思对于重建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的设想,尤其是后期员工将以平等的身份与投资者合作共同富裕的阶段。因此高科技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首先,通过股份制的办法真正将生产资料分给员工,而不是利用这一手段剥削员工是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的股份制的明显区别。因此这是个人所有制重建中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的程度与方式是这种方案成功的关键。从经验来看,改革股份制是一种不错的手法,为了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我们还应建设第三方机构来负责监管生产资料的股份化,确保生产者的分红利益不被侵占,避免资本家恶意圈钱的行为等等。

其次,真正的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的精髓不只是将生产资料个人化,更重要的是给予员工与其所占生产资料成比例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所以制度方面来说,我们应从法律层次上健全帮助员工发表话语权的组织,帮助他们行使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从企业发展也可以看到国家发展的缩影,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作为个体对与国家的发展更加的重要,这正是建设马克思设想中的社会主义下的个人所有制的绝佳机会。

从经济与政治地位上加强以人为本的概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制度建设是建设我国个人所有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刊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毛概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之间具有共同的一致性,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关系

党的十七大 政治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发展状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就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二者的建设之间具有共同的一致性。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政治 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思想文化领域正处在多元思想的交融碰撞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解放,导致传统道德体系逐渐瓦解,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别上模糊不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趋于弱化,甚至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高校的这种状况表明,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在价值观上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体系,以这一体系为核心,引导广大师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也就把握住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充分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校园”,“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问题,要求高校必须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使其为每一名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并自觉遵守和奉行,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广泛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建设和谐校园从而也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二、建设和谐校园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求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要求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具备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从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机制。

(二)优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 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又对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从事教育和教学等活动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也就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努力营造高校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建构高校青年学生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创建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奠定坚实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价值基础。

(三)促进和谐校园制度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制度的创新,建立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抓好基层、落实责任、凝聚人心、合力推进、共促和谐”和履责究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协调 发展的制度平台。

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领和谐校园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人们思想观念,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全过程,明确“建设什么(上接第28页)样的和谐校园”、“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宗旨,要求将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宗旨,转化为高校建设目标的价值判断标准上来,用以规范、指导人们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并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首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的思想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之路,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安定型校园建设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将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要求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励他们特别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能够积极钻研创新。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确立荣辱观的道德思想,能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了和谐校园建设,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凝聚了社会主义力量,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了社会主义道德。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学生头脑,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不光要从思想道德观念上来贯彻,更要从实践行为规范上来贯彻。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上和教材的编写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布局,并结合多种形式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达到入耳、人脑、入心的目标,同时还应加强开展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从多角度多途径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高校各级党组织。高校各级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成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导力量。党员应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不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发展。

大学毛概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两人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后,重点比较了他们在战略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逻辑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与政策,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能否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

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关于机械化问题,党内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当时刘少奇认为农业合作化离不开工业化,农村只有配备机器、农药、化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生产的效率,才能引导农民由小生产者向社会主化大生产过渡。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1)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单个的农民不具有购买机械的能力;(2)机械化并不是集体化的前提条件,可以先进行农业合作化。他举例说,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明机器生产之前,是通过工场化手工作坊促使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此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时至今日我们再来看这场争论,究竟是先机械化还是农业合作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毛泽东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农业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更高层次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与此同时,提出了粮食是农业这一基础的基础,并且把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解放之前,因为战争、灾荒,到处饿殍遍野;建国之初,因为粮食短缺,与投机商进行“米棉之战”。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为了保证百姓有饭吃,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这样产生了。随着粮食的年年丰收,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毛泽东提醒说,“粮食是多了,从1949年到1956年增加了1400亿斤。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增加这1400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而正式提出“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是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尽管是在“大跃进”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政策,可是“全面发展”、“按比例发展”执行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将“以粮为纲”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农村未来的平均主义情结

在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中其实对农村未来也有自己的憧憬,那就是共同富裕,但要绝对的平均。面对农民的忍饥挨饿,毛泽东会眼含泪花,自己半年不吃肉,拿野菜当粮食吃;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毛泽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反映出毛泽东既希望农村走上快速富裕的道路又不希望农村出现贫富差距的矛盾心理。在他的理解看来,搞平均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须平均,这其实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说共产主义了。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

(一)“不管黄猫黑猫,那种方法有利于农业,就用那一种方法”

邓小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体制存在的内在矛盾,这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农村体制改革问题。他说,“所有的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的好。不管黄猫黑猫,哪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邓小平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要以农民看得见的利益为出发点,至于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首先看的是实际效果,其次看农民意愿,采取试的原则,试验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强求一样。此时的“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这就是著名的“猫论”思想,也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到80年代被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

(二)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两个飞跃”

1990年3月,邓小平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此后他一直思考并探索新的农村发展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邓小平在推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分散经营的不足,家庭承包后还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他在深入总结和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第一个飞跃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思想,第二次飞跃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致富不是罪过”,先富带动后富

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历来是一项棘手的问题,在农村中显得更加的敏感和复杂。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就明确表示要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重视物质利益,他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随后又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但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有日益拉大的趋势,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对此,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就注意到了,对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让发达地区和先富者多缴利税、技术转让、鼓励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包扶等方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两极分化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命题。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邓小平说过,“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这就决定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毛泽东和邓小平贡献都是相当大的。虽然他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正如前面两章所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从属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但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当我们对毛邓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比较时,我们既要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看不见这种继承关系,就会否定或忽视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看不到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超越,就会低估甚至抹杀邓小平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当时的农村发展战略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弱点。而邓小平是有一定经验可循的,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毛泽东制定农村战略政策过程中他都有参与,可以说基本上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所有成功与失败。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在制定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政策时就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虽然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农村发展的道路也依然存在着坎坷。

(二)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发展战略问题上的差异

1、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并提出短时期内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国当时所处的阶段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处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并明确指出“三步走”战略理论,与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两步走”有一定的区别,去掉了其中不现实的成分,保留了可以利用的部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2、对农民阶级性的理解差异

农民的阶级性问题历来是毛泽东关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广大农民虽然仍然是小生产者,但他们都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集体化是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农民的对于集体化道路的热情问题,毛泽东把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视为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村直接可以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农民过早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作为小生产者的积极性被抹杀掉了。而邓小平认为,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有单干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之前,是不应该过早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的。这种对农民阶级性或积极性的不同理解上使他们在农村发展道路上产生了不一致,后来农村中发展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证明农民还有单干的积极性。

3、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定位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想发展生产力,这是他发动“大跃进”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在于他夸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唯生产关系论”。这种认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关注角度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也对农村发展产生了不同效果。

大学毛概论文篇七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09级(2)班

学号:090730xx

姓名:xxx 《复兴之路》片场宏大、感人、激动。主要讲述着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曲折艰难崛起的历史长河。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9年来中国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从这条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长河中,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在这160多年的艰苦历程中,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灭亡,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政府……然而,到了20世纪初,华夏大地的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革命之势如星火燎原,到了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要正确走向,真正的走向富强繁荣,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个时代,各种思潮交相激荡,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走“中体西用”之路;自由主义者又欲行全盘西化行日本之强盛之道;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则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此时兴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道: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由此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时光机器走到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端,然而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然而,中国的先进人士向来不惧怕威胁,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结束到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

当我看完《复兴之路》后两集,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变革的时代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 98洪水泛滥、2003非典入侵、2008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到今年的gdp世界第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在不同时期,最我们国家的高领导人出现在最前线,鼓舞我们要有战胜一切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精神,足以让国人自豪,足以震撼世界。从这里,我看到了不屈,学会了坚强。这就像人生,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切变故,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要学会坚强与镇定。

每个人是都是有精神的。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国,我们从舞台上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

每个人都是有理想的。历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完美展现在《复兴之路》里的每一分钟。历史提示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有一种信念叫理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虽然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生活方式,但对祖国的热爱却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每一个国家存在,这也是每一个人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今天,可以告慰我们的先辈们,我们一直继续着他们的光荣与理想。

我们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和民主,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学习者先人那样为理想坚持不懈,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

大学毛概论文篇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以及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文化领导权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学者从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究毛泽东文化观的热潮,对毛泽东文化观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对毛泽东早期中西文化观的研究

1.2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特征研究

这一阶段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趋于成熟、稳定,且侧重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这一时期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论述毛泽东文化观,牟岱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目的出发,对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与其家庭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受马列关于文化论述的影响、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必然要求。[13]张慧明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为目的出发,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方针。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细致丰硕,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关系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陶红霞等人的研究最为典型。关于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的研究,陶红霞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都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都主张中西合璧创造中国新文化。[17]管晓莉则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对于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中西文化都进行辩证的否定,均认为中国新文化源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2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学者试从微观入手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譬如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民俗文化观、民主行政文化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覃梦早对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进行了讨论,作者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价值观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质的定义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运作原则和方法,指出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观,对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7]吴燕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进行分析,阐述了毛泽东法制思想的要点和党的法制方针以及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探讨了毛泽东法制文化观对当今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周直对毛泽东革命文化观进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泽东革命文化观的内涵、特点,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对毛泽东的革命文化观进行了反思,提出在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毛泽东革命文化观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除以上学者外,还有学者从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潘娜从建构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视角出发对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分析,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指出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亓娇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指出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杨成敏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创新思想,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这一时期学术界渐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孙宏健等人。康渝生认为梳理毛泽东有关文化问题的理论建树,透视浸润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毛泽东文化观的精髓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33]孙泽学在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时提出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应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新文化建设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等思想,为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孙宏健在分析毛泽东文化观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文化观关于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成功经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积极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及相关问题探讨深刻而广泛,研究成绩斐然,但还有一些研究薄弱环节需加强。笔者认为纵观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对于现实价值还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泽东文化观对现代文化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价值;二是笔者发现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影响论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7]张文联,王炯华.试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色[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琼.简论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3.

[12]牟岱.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5(2):4.

[13]孙铭有.试论毛泽东的文化学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

[16]杜艳华.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3(1):6.

[23]周直.毛泽东革命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1-5.

大学毛概论文篇九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案例呈现:

中国的飞速发展。

联想———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中海油———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tcl———法国汤姆森公司;海尔———美国美泰公司。

这仅是近一两年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事件,在此之前,首钢曾因收购巴西的铁矿和当地钢铁公司而一举惊世。眼下,国际舆论已经不再惊讶‚中国收购‛,而是议论纷纷,甚至渲染气氛,刻意把中国资本输出行为说成‚洪水猛兽‛。资本输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在全世界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凭什么对中国‚初出茅庐‛的举动大惊小怪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从‚三来一补‛内线作战到资本输出外线作战,即使经济外行人士也不难看出其中的战略性变化。外国人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战略转轨来得这样快。现在外国人也在琢磨,我们自己也不乏忧虑。这一步是否迈得太快了,风险考虑是否充分了?中国资本全面出击时机是否成熟了?应该承认,至少从经验上看,我们是严重不足的。海外收购行为要比在国内‚三来一补‛或深度的合资合作复杂得多,涉及的法律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加上‚人生地不熟‛,很可能会‚水土不服‛。首钢在巴西的首例收购就曾遇险无数。其次,我们‚财力‛不足,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结构合理,各方面人才,经验都很丰富,尤其在管理和技术两大因素上优势尽占。而我国公司,即使如中石油、联通,中国工商银行这些可以在世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公司,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和劣势。我们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其中‚奥妙‛之一,正是以有形资本换取其经验,管理和技术等无形资本。这正是我们的资本输出与当年西方的资本输出本质上不同的一面。因此,一个巨大的风险蕴藏其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调教好‚海外媳妇‛?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还不到火候。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是‚破冰之旅‛,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开始。失败和教训都是难免的,但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比西方国家当年资本输出少走许多弯路。一是wto时代,为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铺就了黄金大道。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比20世纪、19世纪、18世纪强100倍。我们只要尽快学会、用好wto的相关游戏规则就行了;二是我们具备发展中国家低成本起步的诸多优势。当前,全世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轨的速度加快,为‚中国收购‛创造了极好的历史契机;三是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外汇储备极为雄厚,是‚中国收购‛的最大‚担保‛。四是我国企业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多年的反倾销作战也使我们认识到单靠国内市场是难以做大做强,更难以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上所述,‚中国收购‛利大于弊。当‚中国收购‛逐渐被国际普遍认可,接受并欢迎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形象才会全面正面地树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才名符其实,中国的对外开放才算彻底实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称得上完美、成熟。

案例思考:1.结合案例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断的加速,海外并购加速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案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说明了什么?案例解析:

如今,中国大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已不鲜见了,近期的事例就包括:中信证券宣布,与法国里昂证券大股东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达成协议,将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中油海宣布以151亿美元100%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中石化同日表示要以15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加拿大油气公司。

不夸张地说,‚中国收购‛时代已然来临。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昂斯也指出,‚我们的世界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收购的都是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所派的前去收购的经理人至关重要。该经理人要懂得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要有洞见,不但会讲当地语言,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他必须既是管理者,又是外交官,可以与当地领导人互动,博取对方好感。

同时,经理人应该有野心,而不是只抱着在异国安顿妻儿,偏安一隅理想的经理人。

遗憾的是,目前央企派驻国外参与收购的经理人,没有雄心壮志者不乏其人,有些人甚至就是为了捞得一些海外镀金的经验,争取回国后借此再往上爬。

文化的融合尚不待言,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英语水准连日常交流都有困难,对当地人的文化和西方人流行的商业交往模式更是不愿深入了解。

在中国收购时代,经理人还不是关键问题所在。最关键的是央企在进行海外收购时往往个人意识太重,拍脑袋的决定屡见不鲜。有一家央企在收购国外某公司时,都没有到这家被收购的企业进行详细调研,其后派过来进行收购的小组,也只是到被收购企业走马观花地巡视了一下。这家被收购的企业里面有一些中国员工,他们原以为收购小组会找他们聊天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结果却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收购方人员和他们联系。后来才知道,收购小组每天被送到不同的景点游玩,哪有时间真地做些功课。

这个收购小组临走时为了感谢被收购企业老板的热情款待,还赠送了好几箱五粮液。后来收购结束,这家央企的大老板亲自飞过来主持兼并仪式。据知情者说,这家央企付出的收购价格是被收购企业合理价格的好几倍。在收购仪式上,央企老总在上面侃侃而谈,底下行内人嘲讽不断:被人家卖了还帮着数钱。由于付出的价格太高,企业自收购之日起就一直亏损,几年下来还没有扭亏。

如果收购之初就有问题,后面派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就是再能干,也很难有办法让被收购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

教学建议: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从‚中国制作‛到‚中国收购‛,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的事例。通过本案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必须充分的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我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飞速的发展!

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部分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主要是描述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讲课的引子开头。也可以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证。但是不要让学生有骄傲的心里。因为目前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对全世界,仍然还处于不利地位。仍然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引导学生追求更高。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

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二、问题的提出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三、正文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作为“假日经济”的一种延伸,长达两个月的暑期成为不少商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假期却十分难过,他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又会给他们报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对此,家长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通过对所的数据的频数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学生的课外时间最多,平均达到每天六小时,而大三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每天两小时。如图课外时间柱状分析图。

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课外生活自我安排的态度可以看出,50%同学都是稍微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余下的部分,约有10%是仔细安排,而大多数都是无所谓或者不安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生活都是没有自主安排得,由此窥视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质量出于一个不理想的水平之上,亟待解决。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睡觉、玩手机、体育运动等也分别占55%、445和35%,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对课余生活的利用情况

大学生课余生活脱离了社会,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做兼职、义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很少,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不利于大学生在个方面能力与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以上的种种数据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课余生活的状况,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比比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其中在购物和健身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购物这一项上女生占36%,而男生只有16%;相反,在健身一项上男生占22%,而女生则7%。通过性别之间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男女生之间的课外生活所存在的差异极大程度上是受各自性别因素上的影响。

2上网的学生多,使用时间长,上网目的不一。

从调查结果看,约40%的学生每天花2-3小时上网,占其所有课余时间50%左右,且12%的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68.6%的时间用于聊天,上校内及论坛,看影视剧。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越来越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学习方式。但仅有12%的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其余大部分用于聊天,冲浪,游戏和看影视剧。可见,大学生的网络的学习价值和功能有待开发和提高。

3、上网的主要内容分析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范文

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2016财务报告分析的概主要形式「解读」

个人简历中的内容一概而论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毛胚房租赁合同范本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精选论文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一

“三下乡”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践行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赴河北承德社会实践团

学 院

理学院

班 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1101

任课教师

任鹏

姓 名 施家胜

学 号 20111376

2013 年 10 月 3 日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践行志愿者精神

——“三下乡”

作者 施家胜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1、深入贫困农村,在支教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当地孩子带去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他们求知和走出农村的愿望,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2、真正的去接触实践,理解实践,充分领悟社会实践的“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创造一个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3、充分利用志愿者的社会宣传作用,呼吁社会,将贫困地区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反映给社会,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教活动,并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加盟和联合,将此活动传承下去。

4、弘扬东北大学教学之风尚,通过支教,使更多人了解东北大学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传递给农村的孩子们。

5、充分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行义务教育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2、河北省近年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的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发展因子,例如,经济上区域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区域民主不普及,文化上区域水平不达标等等诸多问题。只就最基本的教育问题来说,城乡的差别就非常的大,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在河北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而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义务教育。

3、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家庭的期待、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服务意识,树立奉献观念,增强团队精神,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4、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我们决定从最底层最根本的教育入手看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向当地教育机构提出自己对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建议,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切实需要帮扶的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当地学生切实感受到受教育长知识的幸福感,在感染教育中,为学生找到理想信念的支撑点,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真谛的内涵,以点带面,以求普及全国。

1.3应用价值:

1、通过此次下乡教育帮扶,深度了解了教育水平低下的县乡级地区的教育困难,将实践 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以展示的形式公开化,让局部封闭信息透明化,达到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义务教育普及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此次实践可为东北大学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提供一定借鉴,即可与教育水平低下的县乡级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的考察,使我们始终能够了解现今部分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状况。

2、此次义务支教这种实践方式将使团队成员亲身体会到农村地区的教育困难,进而对当地教育机构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建议,并以亲身经历感染周边同学。搜集的可靠性数据可以用作日后教育体制改革参考的小部分依据,为教育上存在的隐晦性尖刻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第一手资料。

3、深入农村地区的支教必将实现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奉献精神,锻炼自己的身心,让实践队员了解农村,认识国情;培养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扩大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4、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和支援农村教育,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拓宽知识面;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和确立孩子们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5、本次考察会涉及对外宣传方面工作,因此会达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一方面,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带到农村地区,希望学校在软件上与外界联系。将教育水平低下县乡级地区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教育问题上,同时引起当地教育机构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东北大学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招生宣传工作。

1.4开展实践的重点:

1、不拘泥于形式的教育,着重抓好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连接点,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帮扶的活动过程中。

2、任何实践所产生效果的最佳状态就是要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次实践要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此次实践活动要对当地教育现状资料进行采集,进行整理后开展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现状。这一点是为解决部分地区教育顽固性弊端而服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为其解决比较本质的问题。

1.5开展实践的难点:

1、当地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施教的内容较难把握,在施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进度不一难以深入的状况,以致于实践效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

2、对接团委对我团各项实践安排的辅助不确定度较大,由于实践地距离沈阳较远,难免会出现由于沟通不及时,信息传达不准确而出现行程延误现象,在实践配合上有可能会稍微有点欠缺。

3、暑期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学习难度较大。由于成员经验不足,实践的时间有限,所以很难深度挖掘信息,难以对政策进行深度分析。

4、实践地是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且是团队的集体的外出考察,成员的安全保障工作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另一难点。

1.6主要创新之处:

1、采用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此次教育帮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将现代教育的新鲜血液——素质教育引入,让当地学生切身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实践效果增添色彩。

2、采用综合性的施教模式。教育帮扶的形式多样,包括书本教育、素质拓展活动、座谈会等等,降低了活动的枯燥乏味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让当地学生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采用适时反馈的帮扶机制。在活动进行到一段时间,团队会针对帮扶情况适时开展座谈会交流会,旨在进一步加强了解教育形式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可以比较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团队是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团队的名称是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赴河北承德社会实践团,我们团队所选择的的立项主题是“三下乡”,团队成员一共有六人,我是队长,其他的成员有:信息学院 栾宏斌,宋思文;文法学院 聂琦,张红伟;外国语学院 李晓月。

我们8.14号从沈阳出发,8.15号早上到达河北承德兴隆县,进行我们的特色支教。在去兴隆县之前我们就对兴隆县做了一定的了解,整个兴隆县到处都是山,这一因素决定了他们闲的交通并不发达。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兴隆县目前在大力的建设之中,但是在农村教育资源还是先当的匮乏。在与当地的教育部门交流之后更加印证了我们之前了解的情况,从而感觉我们这次算是来对地方了。由于当地的小学在进行翻修,我们这一次的素质教育的支教就安排在当地的一户村民家中,因为他家有相对宽敞的地方。我们首先向孩子们播放了我们带去的介绍东北大学的视频,并在视频播完之后说了一些关于我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激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努力走出大山。每天的上午我们跟小朋友们进行一些素质拓展类的游戏,下午就对他们的课业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我们发现有好多小朋友的基础特别差,应该是他这个年级会的东西,他都不会做。但是我们在对他们的暑假作业进行辅导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超纲的题目,我问过小朋友们,他们说有这门课但是从来没上过,因为学校没有老师会,那些题目中最难的要数生物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都不见得会。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跟小朋友们一起看一些励志的电影,我们一共播放了三部,分别是《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小朋友们在看完之后都很有感触,跟我们聊了许多。我觉得我们实践初期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

我很遗憾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一周,交给小朋友的也有限。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东北大学的学生有机会再去那个地方,去帮助那边需要帮助的学生。

3.实践感悟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 4 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 5 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部分照片展示

大学毛概论文篇十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

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习近平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7722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