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应该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教案前,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针对性。希望这些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促进教学改革。
月光曲课教案篇一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月光曲课教案篇二
1、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事物联想。
所闻(时虚结合)大海。
时间: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juan,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恬——刮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月光曲课教案篇三
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学习目标(一)。
1.出示1“学习目标”,指名读。
1.我要学会8个生字,掌握相关的重点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学习贝多芬为兄妹俩弹琴的经过;
3.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他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2.出示2“自学提示”
二、先学(一)——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三、后教(一)——评价与指导。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3——“重点词语”,检查生字、重点词语。
指名读,重点词义交流。
重点释“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引深,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2.检查自学课文情况。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提示,读第一自然段)。
(旨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即《月光奏鸣曲》,或叫《月光》,传说是贝多芬谱写的。)。
先交流资料,再出示4“贝多芬的生平资料”,指名读后,“请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的生平,我们更要走进他的美丽的心灵。”
(3)这一段中出现了一个词“传说”,什么叫“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4)《月光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待交流后,出示6“文意”)。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从同学们总结出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来看,第一段属于总起(也就是总的介绍),作用是——?为了引出下文——《月光曲》的传说。那么第二段(从第二自然段起至尾),主要写几件事?提示文意中的两处蓝色加粗的字。第一件事:“为他们弹琴”;第二件事:“即兴创作《月光曲》”(快速找出相关的段落)。
这样同学们就非常明晰了课文的层次。再指名讲一讲。
小结:分两段:第一段(首段),总的介绍;第二段,写《月光曲》的传说,又先后写了两件事。
同学们,还有需要交流的地方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段中的第一件事。
四、学习贝多芬为兄妹俩弹琴的经过;
1.出示7“自学提示”:
2.先学(二)——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后教(二)——评价与指导。
4.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简要的经过,并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你体会出什么?
先简单地交流,引导:
指名读描写第一件事的第一节后,问:“你读出了什么?”
理解“幽静”
——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板书)的小路上散步。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的感觉是既——(美丽),又——(静寂)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5.引导“贝多芬为什么给穷兄妹弹曲子?”
(1)追问“贝多芬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琴声?(好奇——“走近”板书)。
理解“断断续续”。
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断断续续”(板书)是什么意思?能体会出来什么吗?(时断时续,琴声不连贯。弹奏者弹得不熟练)。
(2)引导: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喜欢自己的乐曲,而且生活一定不富裕。)。
(3)引导: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又听到什么?(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听到哥哥说音乐入场券太贵,家里太穷。板书“听——太贵 太穷”)。
试着男女生分角色读。
(4)读后指导:
姑娘说了几次话,第一次(出示8)指读,体会出什么?(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谁能把这“渴望”的心情读出来。第二次说话(出示9)是真的“随便说说”(板书)吗?(不,而是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什么这样说?(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理解此时哥哥的不安和痛楚的心情,对刚才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能把妹妹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读出来吗?那么,这是一对怎样的穷兄妹?(相依为命,互相体谅)。
——同座对读。
——指名分角色再读。
——推开门“走进”(板书)去。又是怎么说的?(板书“说——弹曲 再弹”)这也就充分说明他“同情穷苦人民”(板书)。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失明)。
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同桌分角色读贝多芬和兄妹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9.指名分角色读描写第一件事的4、5两节的对话。
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她是那样激动地说(出示句子10)。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板书):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10.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两个“您”读起来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会是谁呢?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而后来她作出了判断,既然能弹得这么好,就只有贝多芬了,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教师示范,指名读。
五、当堂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语段(三个人物的话语)。
2.抄写词语。
月光曲课教案篇四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月光曲课教案篇五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月光曲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
2、体会作者围绕“知音”这个主题来组织安排材料的组材方法。
3、感悟艺术家用艺术为人民带来快乐的情操。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意思;自读课后资料,了解贝多芬;了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上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读课文情况,随着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特点。
二、读书,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侧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况,指导学生思考:
在读书时,将穷兄妹两个联想与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内容大致读懂,并练习概括出来:创作了一首表现“月光下,海面从优美平静到波涛汹涌发生变化”的曲子。
三、研读月光曲“意境部分”,体会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过渡:这个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
1、读书,进一步体会这段话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月光曲剪辑(能够表现变化的几个部分的剪辑)。
2、体会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写哥哥想到的内容是想象,因为他听了曲子,联想到了大海的景色,从而想象出了“月光下,海面从平静到波涛拍岸的景色变化”,而写妹妹则是哥哥的,一个盲女孩,没看过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联系起来、再现出来,是哥哥看到妹妹得神态,联想到的,所以,写妹妹“仿佛也看到了”。
初步认识:不行,这样的话,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现出来了,那么,到底这首曲子是什么样的,文章也没讲清楚,文章的课题是《月光曲》,这里应该介绍一下,就像过去学过的《二泉映月》一样,本单元要体会艺术的魅力,不写这段话,就不能表现出“音乐作品《月光曲》”的艺术魅力了。
(之所以说是初步认识,是因为,这里仅仅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魅力,而在本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要体会“贝多芬、穷兄妹”他们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当中表现的是这个主题。
课下作业: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月光曲的意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来的。
请学生介绍课下所思考的内容。(如果两节课连着上,干脆不留这个作业)。
一、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将本来陌生的贝多芬和穷兄妹写到一起来的。
学生读书,找到“走近”——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讨论从这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作为贝多芬的角色,来思考——感觉非常亲近。
学生读书,找到“走进”:听到他们想亲自听,但是没钱,于是“走进”。
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活动:太令人感动了,这样穷,竟然爱音乐,这样穷竟然爱我的曲子。感觉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经学过了“伯牙绝琴”,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知音这个话题,如果没学过,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的曲子,这让贝多芬非常感动,感觉他们是非常亲近的,能够读懂自己的。)。
学生找到:贝多芬弹了一首刚才盲姑娘弹得曲子之后,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太纯熟了,感情多深啊!
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让贝多芬感觉到,盲姑娘虽然穷,虽然弹的断断续续,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情感,而且猜测到这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奏出来——这真是知音!(如果学生没学过《伯牙绝琴》,教师直接可以点出来:读懂对方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思想和情感,这就叫知音。)。
二、引导学生设想贝多芬再次弹奏一首曲子的内心所想:
作者接着写贝多芬又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么,此时此刻他内心想了些什么呢?他想通过曲子来传递一些什么呢?再读穷兄妹的联想,再听曲子,猜测,贝多芬此刻在传递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读书,听曲。讨论,交流: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赞美,对命运不平的愤怒等等。
三、研究写穷兄妹想象与联想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写这一部分,与表现他们是知音,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穷兄妹的表现,结合他们联想和想象到的内容,体会到:他们能够真正听懂贝多芬的作品所传递的内容,他们能够真正欣赏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魅力,真正能被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连乐曲停下来都不知道,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讨论:“不写这段联想和想象,行不行”这个“老”话题,深入体会“这部分对表现他们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总结:作者就是以贝多芬的曲子为纽带,将贝多芬和穷兄妹从陌生人写成了相互能够读懂内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开始是空间距离的接近,后来是心灵世界的无限靠近,纽带是艺术,音乐艺术!。
四、朗读、背诵这一部分,享受知音之间美妙的`感情,享受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月光曲课教案篇七
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月光曲课教案篇八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光曲。
3、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找
分析言行 问。
议
说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学习体会第三节。
1、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6、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板书设计:
听:谈话(感动)。
贝多芬看:贫穷(同情)。
弹:一曲 又一曲(激动)。
记:曲子(兴奋)。
月光曲课教案篇九
[情景说明]《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专家点评]本案例通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美,通过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六年级最后一章节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
生1:10的平方等于100。
生2:8的平方等于64。
生3:7的平方等于49。
生4:3的平方等于9。
生5:9的平方等于81。
生6:5的平方等于25。
生7:4的平方等于16。
生8:1的平方等于1。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学习过的奇数和偶数有哪些呢?
生9:像1、3、5、7、9这样的数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奇数。
生10:像2、4、6、8这样,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偶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再来看一看,谁是计算小能手呢?
生11:1+3等于4。
师:好,请坐,下一题。
生12:1+3+5等于9。
师:好,下一题。
生13:1+3+5+7等于16。
(学生开始计算)。
二、独学质疑,合作探究。
师:我们根据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这里,老师手上的是?
生合:正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来抢答,正对着你们的面,有多少个正方形?
生13:正对着我们的面一共有1个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14:这个面一共有4个正方形,其中红色的一个,黄色的3个。
生15:老师,我发现这个面是一个2×2的大正方形,所以一共有4个小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17:老师,我发现这个面是一个3×3的大正方形,所以一共有9个小正方形。
(老师转动立方体)。
师:那现在这个面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生5:老师,我发现这个面是一个4×4的大正方形,所以一共有16个小正方形。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一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交流啊,我们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月光曲的创作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呢,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月光曲齐读)。
二.预习交流。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吗?
盲姑娘琴键恬静。
汹涌安详陶醉。
二.初读感知。
师过渡:那课文写了什么事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想一想。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生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事。
师:是的,很会读书。谁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3:传说有一天傍晚,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了兄妹俩的对话,他被感动了,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小结:这篇课文讲了,有一天傍晚,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到一位盲姑娘在弹他的曲子,又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了,于是走进茅屋为他们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三.品读感悟。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感动了贝多芬,让他创作出“月光曲”呢?
(一)师:你从兄妹俩的对话里听出了什么呢?
生1:贝多芬听到了盲姑娘很渴望听到他的曲子。
生2:贝多芬还听出了这个小姑娘很喜欢音乐。
师: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
师:哦,你是从这句话感受到的。
生1读。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谁再来读。
生2读。谁能把姑娘的愿望表达的更强烈一点。
生3读。、
师:感情更浓了,来,让我们一起把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渴望之情送进去,读。
生齐读。
(二)师:好,从这段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们家很穷。
读读句子。
师:哦,是哥哥的话让你感受到他家里很穷,那你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他们家很穷?
生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对,低矮的房屋,确实很穷,谁还想说。
生2: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面目清秀的盲姑娘。
(三)师:你从这段话里还能听出什么呢?
生:姑娘很懂事。
师: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师: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要说成随便说说呢?
生:姑娘嘴里说是随便说说,其实她心里并不是随便说说。她想安慰哥哥。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二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教学片段: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案例评析:。
从这节片段中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感弥漫在整个课堂,简直是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了极致。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一、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会使语言的体会、感悟直白而平静,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课堂上蒋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
二、设身处地,走进贝多芬的心。
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双重的,学生在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把自己与贝多芬融合起来,从而走进贝多芬的心,在听楚盲姑娘的善良的基础上也感受到贝多芬“让自饥的音乐为穷人造福”的志向,和对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贝多芬此时感动正是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学生此时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内心受到了一次人间美好情感的洗礼。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三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四
《月光曲》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第一次上这篇课文,听同事们说很难上,他们都说本课重在结合《月光曲》旋律理解第九自然段。我也没有深挖文本,当时上完觉得失败在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主要理解了课文的体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最终学生可能只是知道这件事,并不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这次是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通过重新备课,我对这篇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
一、没有必要深挖他的体裁。这篇课文中写的事只是一个传。
说,不是真实的故事。
二、找文中的偏正短语,理解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学习短。
之后我们发现贝多芬和穷兄妹俩有共同之处,用一句话说就是:虽然生活贫困但却热爱生活和音乐。我想这也是编故事的人的初衷。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共同之处。体会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贝多芬和兄妹俩对生活和音乐无比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排练了课本剧,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每个细节都表演的到位,还做了一些道具。
三、欣赏《月光曲》,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和音乐旋律。
的变化,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了解第九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听《月光曲》,体会贝多芬情感变化及兄妹的感受。同时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理解《月光曲》成为名曲的价值。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的美。在听《月光曲》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有自己的联想。如:有同学想象两人依偎在月光下的海边欣赏美景。有同学想象在月光下划着小船等。说明他们对《月光曲》也有自己的认识。
四、本单元的主题是音乐,学生还应联系单元主题,联系。
单元中前后的课文学习。
受贝多芬人格魅力。3感受《月光曲》之所以成为名曲的魅力和价值。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五
师:真是一个懂事的姑娘!
(四)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男女生1:读对话。
男女生2:读对话。
师:听到你们深情的对话,贝多芬怎能不感动呢?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读了她们的对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
生2:盲姑娘看不见,为什么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3:贝多芬是个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生4: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回答?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师:读一读句子。
谁来读一读?
生齐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过渡:真不错,盲姑娘就这样猜出了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师:那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呢?
师:贝多芬,你在想什么?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师:多么美的月光曲啊!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杰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感受《月光曲》那美妙的艺术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六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月光曲课教案篇十七
张燮林祖籍江苏镇江,1940年生于上海,从小喜好打乒乓球。作为乒乓球运动员,他曾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团冠军;在第27届世乒赛上与王志良合作首次为中国队夺得男双桂冠;第31届世乒赛,他又和林慧卿合作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混双冠军。1972年至1995年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率队获得十届世乒赛团体冠军、1988年奥运会女单前三名、1992年年奥运会女单、女双冠亚军。培养了邓亚萍、焦志敏、黄俊群等一大批世界冠军。1996年被国际乒联授予第一位“世界最高教练员荣誉奖”。
目录简介轶事乒乓心荣誉奖项收缩展开简介。
张燮林,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十八岁时在上海市乒乓球比赛中获男子单打亚军。直拍长胶削球打法,削球旋转性强,变化多,以守为攻,积极主动。1961年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第三名。1963年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双打冠军(与王志良合作)和男子单打第三名,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1965年在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双打冠军(与王志良合作)和混合双打亚军(与林慧卿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1971年在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混合双打冠军(与林慧卿合作)。196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3年起六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2年起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1979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同年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在任教练期间,率领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多年,战功累累,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冠军,为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各种表彰。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李富荣进行乒乓球表演。1996年被国际乒联授予第一位“世界最高教练员荣誉奖”,2008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荣获国际乒联杰出贡献奖,现任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乒协副主席。张燮林挂帅的中国女队参加世乒赛,一共夺得10次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而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赛,女单冠军从未旁落。国际乒联在第四十六届世乒赛期间给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顾问张燮林等5人颁发了奖牌。此前,国际乒联下属的斯韦思林俱乐部已将他们列为该俱乐部名人堂成员。与张燮林一起进入名人堂的还有梁戈亮、郭跃华、曹燕华、江嘉良。张燮林,前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在他的培养和率领下,中国女子乒乓球涌现出葛新爱、曹燕华、童玲、焦志敏、邓亚萍等一批批世界级强手,使中国女子乒乓球长时间占据世界女子乒乓球的顶峰。从主教练位置退下后,张燮林并没有轻松,又担任了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球管理中心的副主任,继续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忙碌着。上海的人口比较密集,张燮林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体育活动,有一个乒乓球台就算是不错了。但当时是有规定的,3年级以上才能上球台打,张燮林没上到3年级的只能在地上打着玩。上海的黄昏,在街旁商店微弱的灯光下,放学后的张燮林和小伙伴们用粉笔画个乒乓球台,开始了自己的乒乓之路,而这一刻的情景又是让人如此的熟悉。或许,许多人有过相同的经历,不同的是,张燮林将自己以后的岁月全部给了这个跳动着的小球。1958年,张燮林到了上海闽行区的上海汽轮机厂技校。在技校里很少有机会打乒乓球。当时,上海市正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张燮林也参加了,一直没有被淘汰。他只好向技校的老师请假,每天下午3点从汽轮机厂技校坐长途车到市里比赛。那时的路是泥地,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单程估计要1个半小时,来回就要3个小时,就这样来回奔波。说起来很有意思,当时家里反对张燮林打球,说他每天跑这么长的路,还要花车马费,就不许他再打了。想让他学一门技术,将来混一个3级工、4级工的也好。而上海的比赛是淘汰赛,张燮林想,如果他被淘汰了就不再打球了。可是他打一场嬴一场,居然打上了名次。这里面有个故事:汽轮厂有一个会计是乒乓球迷,他听说汽轮机厂有一个叫张燮林的在上海市的比赛里打得不错,于是他就在厂里到处找,后来问到张燮林的师傅,说:“咱们厂有一个叫张燮林的你知道吗?”他师傅奇怪地说:“张燮林不就是我徒弟吗,他还会打乒乓球?”后来上海市发了个通知到汽轮机厂,老师傅告诉他:“哎,你带上脸盆、牙膏、牙刷,到市里集训去。”就这样,张燮林离开了汽轮机厂,一直到现在。
轶事。
魔术师的魔术。
1961年的北京,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张燮林的直板削球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对手。赛后,日本名将星野说:“张燮林的球就像打不断的杨柳。”日本的另一名选手三木则说:“我总觉得张燮林的削球像是火,呼地一下烧起来,一点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日本人说的这些话都是瞎吹捧,他们比赛输给我了,把我说得厉害些,面子上好过点。我们在张燮林面前提到当年的辉煌,张燮林依然谦虚。给我们讲了他当年改打削球的经过。我原来是打攻球的.,一次,我看见上海的一些老将打削球,姿势又潇洒又优美,于是我就弃攻为守,改打了削球。打了一段时间的削球后,我进了上海队,偶然间发现了一种胶皮,这种胶皮的颗粒比一般的胶皮长了一点,再加上我平时削球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打了所谓的“长胶”。回想起自己的运动生涯,张燮林的故事中难言轻松。那是在27届世乒赛的单打比赛中,有一天我总共打了30来局比赛。打到最后一场比赛,我的对手是日本的荻村,一位老世界冠军。这场球打得非常精彩,大家不光是比体力,而且比毅力、比智力。荻村的战术用得非常好,他知道和我常磨吃亏,便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发完球便一扳强攻,我要么救不到这个球,要么就接过去他也打不到,看起来球不是很精彩,但比分咬得很紧,这场球我嬴得十分艰苦。打完后我已经筋疲力尽,眼睛虽然睁着,脚也在走,但周围的事情都记不得了。第二天,大使夫人问我,“你打完了,我打你头你知道吗?”我说记不得了。她又问:“是谁给你拿的包你知道吗?”我说我也不知道。后来,她告诉我,是荣高棠主任给我提的包。
好脾气的指导。
每次和张指导见面,张指导都是笑眯眯的,于是私下里认定张指导是个好脾气的人,在张指导手下当队员一定是很幸福的一件事。真的是很奇怪,我爱人和队员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问:“张指导这个人脾气很好,人很好的。家里两个小孩他也从来不打的。你们为什么老怕他呀?”对于这点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可能是我这人有一条规矩,只要在训练场上,一拿起球拍,就必须认真对待。在比赛上,就必须顽强的拼搏。假如队员不好好训练,比赛负责任,那咱们该开会就开会,该站队的站队,一定进行批评教育。做教练的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让队员心服口服。恐怕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较真,让队员在慈眉善目的张指导面前总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不能松懈的动力。也正是如此,从葛新爱到邓亚萍,在张燮林的带领下,中国女子乒乓球一直站在领奖台的最高处,问起张燮林有没有计算过带队拿过多少个世界冠军,张燮林不好意思地说,心思全放在训练比赛上了,自己的队员究竟拿过多少个世界冠军,竟真的没有计算过。每次大赛,其实我的心里也紧张。坐在教练席上,镇静是装出来的。因为大家都在看你,不光是我们自己的队员,和我们交手的队员和教练也在看。如果沉不住气,人一看你心里没底,斗志就上来了。所以紧张也不能表现出来,要有自控能力,要控制自己。因为场上的运动员已经很紧张了,这时回头一看教练,哎,教练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自然踏实了。这样就坚定了队员在每一个球上的信心,把技战术水平发挥来。每到大赛,换了环境,场地、灯光、球台都变了,伙食也不一定习惯,虽然对每个队员的实力心里有底,刚开始比赛时也不免紧张,等到看队员打了两三场比赛,就大概知道下面的球能打到什么程度,我们能拿多少牌子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于是,我们在赛场看到的,总是那个镇定稳重、面授机宜的张燮林。
乒乓心。
从小迷恋乒乓球,对这个旋转多变的小球的爱伴随着张燮林走过了自己一半的人生路途,张燮林心里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着自己亲手调教的队员站在世界冠军的奖台上。从队员到教练,到管理者,张燮林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在做人上,对党要忠心、对父母要有孝心、对公共事业要有爱心,做人要宽心、对人要诚心、对事业要有责任心、对不义之财不要贪心;在管理上,对队员反复出现的错误,要做到苦口婆心、同志间发生矛盾要谈心、对别人新的打法要有好奇心……正是在这许许多多心的指引下,张燮林把自己无私地交给了乒乓球,这个国人为之振奋和欣慰的事业。而面对自己的家人,说了许多次要还感情债的张燮林至今依旧是借债人。
荣誉奖项。
中国乒乓球队在49届世乒赛团体赛中高歌猛进,中国乒坛也再得殊荣。张燮林和孙麒麟获颁“国际乒联贡献奖”,其中孙麒麟是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裁判。“国际乒联贡献奖”是用来奖励在世界范围内为乒乓球运动做出积极贡献以及在本国、本地区的乒乓球运动发展中有突出建树的人,此前国内乒坛名宿庄家富、许绍发等人都获得过这项荣誉。昨天进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决定授予张燮林和孙麒麟这个奖项。张燮林是老一辈的世界冠军,外号“魔术师”,后成为中国乒乓球女队的主教练,率队多次夺得过世界冠军,战绩彪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81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