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个人发展规划方向。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掌握一些好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会让你的总结更有说服力。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一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来看看《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凡卡。
师板书:凡卡).
生1读第8自然段。
生2读第10自然段。
生3读第15自然段。
生:第8段。
师(电脑出示表格):老师设计了一份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8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进一步感受小凡卡遭受的苦难。(发表格)。
找出重点词语。
谈谈你的感受。
遭遇。
哀求。
生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师课堂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各小组都完成得不错!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好,就请杨矗他们小组来。请把你们的表格拿上来。
生1(第1小组代表)汇报:(上台投影展示表格)写凡卡悲惨遭遇的词有……。
师:对不起你先停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听。
生1继续汇报:写凡卡悲惨遭遇的重点词语有:
揪着、拖到、揍、直戳、捉弄、吃的简直没有、别想睡觉。
写凡卡向爷爷哀求的重点词语有:
发发慈悲、受不住、跪下、祷告上帝、就要死了。
我们小组认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中,受到百般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真是可怜!
师: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很成功!(指着展示卡上的词语)我们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凡卡在学徒生活中就是这样经常挨打、挨饿、没法睡。(板:挨打、挨饿、没法睡)。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谈谈你们的感受呢?
生1(第3组代表):我觉得这位老板简直没人性!竟然这样折磨一位年近9岁的小孩。
生2(第4组代表):老板对凡卡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还不给他吃,不给他睡在床上,对他如此虐待,我们很想拯救他。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凡卡的那种悲惨遭遇,把我们对他的同情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第8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生1:从“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读到“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2评: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语感也很好,但是如果他把哀求爷爷的那种语气读强烈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的评价恰到好处!你愿意试一下吗?
生2读生1读过的句子。
师:你读得太好了!如果爷爷听到了小凡卡的哀求声,他该多么难过呀!大家向她学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学生齐读。
生3:读凡卡挨饿的部分。
生4:读凡卡挨打的部分。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老师也相和大家一起体会一下这份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第8段。
师:凡卡的悲惨遭遇远远不止这些,在10自然段、15自然段也描写了。谁来读?
生1:读第10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2评:他读得十分流利,但语气感情很平淡,我想来试一次。
师:好,敢于挑战!
生2读生1读过的部分。
生3读15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4: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有个字读错了,把“昏倒”的“昏”读成“晕”。
师:你听得真仔细!是呀,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下面同桌互相练习朗读第10.15自然段。注意读出凡卡哀求的语气。
同桌练习读。
师:同学们一定练习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一个男女生朗读比赛,男生读第10自然段,女生读第15自然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我们在读中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师(电脑出示第4、5、6、13、14自然段内容的配乐朗读及相关的画面):其实,作者在凡卡写信的过程当中还穿插了往事的回忆,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生:凡卡回忆了爷爷守夜,爷爷带他砍圣诞树的情景。(师板:爷爷守夜、砍圣诞树)。
师:在写爷爷守夜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乡村下雪时的景色。(师板:乡村雪夜)。
师:你们认为这些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
师:你们知道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你们想象一下。(师指着板书中“挨打、挨饿、没法睡”及“爷爷守夜、乡村雪夜砍圣诞树”)。
生:这样写说明凡卡十分想念爷爷,想念在乡下的生活,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师板:快乐)。
师:其实,乡村的生活并不好过。可是在凡卡心目中,乡村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的学徒生活就更加悲惨了。(板:悲惨)。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凡卡写信给爷爷,可是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他没写清楚地址,没贴邮票。)就算他写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能解救他吗?(生:不能)因为在当时沙统治的饿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非常苦的。可是凡卡不知道,所以他回去睡觉,还做了个……(生:好梦,美梦)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
生:……“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到最后。
师:在当时,对劳动人民来讲,凡卡的这种甜蜜的希望只能在梦中出现。同学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分组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电脑出示)。
1.凡卡梦醒以后的那个晚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凡卡说吗?
3.圣诞节前,爷爷也可能给凡卡写了信,他会怎样写呢?
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就请同学们今晚选择一个问题写下来。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二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三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生:好!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
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
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生:民族精神。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
[生齐读朗诵词]。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四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联。
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
选择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五
师:窗外阳光明媚,清风徐徐,春暖花开,一句话,如今已是满园春色。这是我们眼中的春天,那么在诗人王维的眼中春天别有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鸟鸣涧》。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读准确,读通顺,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先解决。
生:(自由读)(老师板书)。
师:那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读。
生:读。
生:在“月出”后面停顿。
师:大家和她的一样么?
生:(摇头)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应该在“惊”后面停顿一下。
师:这次一样么?
生:一样。
生:我觉得这里面有桂花、山、鸟、山谷、涧。
生:还有月。
师:还有么?——我似乎听见一个同学说还有人。人能算一个自然景物么?
生:不能。
师:我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是正确的。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人在自然之中才能体现出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
师:(出示课件)课下有一个注释大家看什么意思?涧——。
生: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师:我们来看这里有人、桂花、夜、山、月、鸟、涧。这些自然景物有几种?
生:七种。
师:这七种自然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画。你能不能读出来呢?体会一下。读一遍。
生:读。
生:交流。(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生:夜晚,当人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清风徐来,桂花纷纷落下,安静的夜晚,山显得非常空寂,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中正在休息的鸟儿,常常的在流水(山涧)中鸣叫。
师:这里是“常常的”在鸣叫么?这里有一个“时”的意思是——。
生:时而。
师:请你再说一遍。
生:时而在春涧中鸣叫。
生:自由读。
师:那个同学读一遍?
生:指名读。
生:由远到近。
师:是由远到近么?
生:从近到远。
师:还有其他的么?看老师的手势——。
生:我觉得是从低到高。
生:景物的特点是静,还有美。
师:你说出了总的特点,很好。他们各自的特点呢?
(老师板书,引导全体同学一同回答)。
师:还有么?月的特点——用文中的字回答。
生:“月”的特点是“出”,“鸟”的特点是“惊”。“春涧”的特点是“鸣”。
师:春涧的特点是鸣么?鸣应该是谁的特点?
生:(齐答)鸟。
师:很好,春涧是流水,它的特点应该是流动的,诗中没有写到,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同学找的非常完整。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那个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
师:尤其是这里面有一句,我听到了很好,是“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应该怎么读?
生:轻。
师:而且要读出来什么味道?
生:静。
师:哪位还要读?
生:读。
生:我觉得鸟发出的声音更加衬托了山的空寂。
师:你说的是鸟惊还是鸟鸣?
生:我说的是鸟鸣。
生:时鸣春涧中。
师:刚才老师说的是惊字,月出怎么惊动山鸟呢?
生:我的理解是月亮出来了,有了光,本来鸟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惊吓了它。
师:是月光,很好,你很善于联想。你要补充——。
生:因为月光让鸟受惊了,更加衬托了这里的静。
师:很好,我们大家一起读出来这首诗的静。读——。
生:齐读。(师板书:静。)。
师:我们学习一首诗歌,不是在简单的看这段文字,还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时代。王维在早年的时候也有着很大的政治抱负,很想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可是,由于政局的混乱,他的这种意志逐渐的消沉下去了。于是就在长安东南购置了一处别墅,和自己的知己好友在这里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且在这里长期做一件事,就是诚心奉佛。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种写照。因为他的信佛,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佛”。你能不能读出来佛心里的静呢?自己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读的非常到位。我们来齐读一遍。读诗要有味道,听我读:鸟鸣涧——有味道么?
生:(摇头)没有。
师:鸟——鸣——涧,有味道么?
生:有。(齐读。)。
师: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朗诵内容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生:配乐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偶尔传来的鸟叫声,听见了水的流淌声,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界里。
生:我仿佛看见了月亮缓缓上升到了空中,鸟儿从树枝上飞走,鸟儿的鸣叫声回旋在空中。
师:因为夜静春山空,所以才有了鸟叫声的回旋。你的联想真丰富。
生:我看见了桂花飘落的情景,月亮升起来,把树上的休息的鸟儿惊醒了,它们在空中飞着,地上有流水在不停的流淌。
师:说得很好。前面有一句话——桂花落地作者能看见么?
生:桂花落地可以听见。
师:你们同意么?
生:同意。
生:突出出来。
师:这就是用这样的动态来——。
生:衬托静。(老师板书)。
师:再一次感受这种静,读出来你眼前的美景。开始——。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生:空?
师:是么?诗中的空是描写山的,哪个字写作者内心的静呢?
生:闲。闲的解释是安静,
师:怎么才叫闲呢?
生:因为他没有什么事情,很休闲——。
师:我感受到了你能体会刚才老师介绍作者经历的时候,这是他半官半隐的生活写照——。
生:是因为他信佛,所以他有四大皆空。
生:在诗人杜甫的眼中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在苏轼的眼中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在杜甫的眼中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在杜甫眼中还是“春夜喜雨”。
生:在唐代杜甫的《绝句》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在叶绍翁的眼中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师:春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触摸春天,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下课。
附录。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六
课前,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观看相关黄河的声片视频。上课伊始,由班内负责本课的预习组长组织学生完成“预习展示”内容,目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掌握字词情况和了解本文的作者与背景。
师:谈谈听《保卫黄河》歌曲后以及看到黄河图片后的感受?
生: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师:出示课题,亮出学习目标:
1、激情诵读,读出气势;
2、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要求结合内容试读,怎么把刚才谈到对黄河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朗读的,有边读边交流的,有注音释词的,课一开始就把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班里共9组,有8组学生陆续举手试读)。
师:听读后依你的理解与思考谈谈怎么样去读?
生:有些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生:动词重读“掀”“劈”“奔”……
生1:重读朗诵词部分,质疑“啊”字不知怎么读?
生2: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全部内容都大声的读。(师问其感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读的太费气力了。呵呵……)
生3:我想点评:朗读时不能一味地用同一声调语气去读,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除了抑扬顿挫调整合理外,刚才把九曲连环中的“曲”读成三声。
读准字音很关键。
生5:我觉得“望”字不该重读,但应拉长。因为这里是远望,所以要将“望”字的读音拉长一些。“奔”向东南的“奔”应该读的急一些,(急促)因为是“奔”可以感受到黄河急流与气势,(师补充:若换成“流向东南”一定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6:不能因要读出气势,语速都快反而听不出感觉,所以我们认为诵读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读通顺,声音洪亮,读正确,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同桌起立补充也要注意抑扬顿挫。
师板书:字正腔圆,轻重缓急。
(课后校内工作坊成员张晓玲老师评价说:这个环节由学生评价到老师精准板书,强调朗读要求。龙艳老师评价:朗读指导到位,王亚丽老师:重朗读巧渗透,蔡华丽老师:老师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师回头指着课件显示的学习目标激情诵读;读出气势,要求班内各小组开展诵读展示,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多种形式朗诵方式:
人员数量搭配——二人、三人、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组合,给予奖励。
师讲解: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结合背景材料(链接在ppt)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师: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同学们获得了启发,那么有什么困惑不解吗?
生:朗诵词中“啊”的读法不解。
歌词中三个“啊”的读法区别。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带着疑惑看着老师)。
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教室里安静极了,唯能感受大家期待的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他们一定在听读中,观看中,体味中寻找答案。
生1:三个“啊”的读法在视频中显得很深沉,为什么?
师让大家讨论找出相关修辞进行讨论。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生2:黄河是母亲,面对母亲唱出颂歌这种情感当然要深沉。
生3:赞美黄河像巨人,读的要坚定。
生4:赞美黄河拥有民族精神读得更激昂——师补充,这样诵才有“颂”的味道。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读出韵味,这是教参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就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师出示课件:诗歌里写道“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请小组交流“劈”字的妙处,用下边句式联系全文内容说话: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让我听到,
让我感到!
语文课训练学生听说写的素养,才是回归本真的语文——曹公奇
整堂课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生1:
一个“劈“字让我看到九曲连环的形状。
听到惊涛澎湃的气势。
感到不可抵挡的力量。
生2:
让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
听到的是黄河水带着雷电风雨带着不屈的精神。
感到黄河奔涌向前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风景。
生3:
让我感到伟大是力量。
让我感到黄河缔造的博大。
让我感到有黄河的“劈”就有华夏儿女决不让列强欺辱的斗志。
(工作坊成员秦竹霞评价:以“情”为魂,从心灵发出感情,课堂的情感美、音乐美、力量美铸成时代战斗的号角,以读为主线,由形悟神,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生1:是用伟大坚强铸成民族屏障。
生2:是用坚不可摧铸成民族屏障。
生3:是中国人的骨气、手挽手的血肉之躯,拳拳爱国心铸成民族屏障。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从诗歌关键字词“劈”“筑”多角度解读文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依托进行语文教学字词导读的尝试,师生共同发掘语文之美。)
学生的回答与书写(直接板书)让我想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啊,我们不缺有民族气节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是、的魂灵!
《诗经》里说:“忧心如醒,谁秉国成。”辛亥革命家徐锡麟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女作家冰心说:“我们都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这些朴素的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浩如烟海的语言宝库中人散发着清香,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爱国、爱民族,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使人读起来情绪情绪慷慨激昂,黄河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今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通过这样的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铸就了华夏灵魂!自豪我是中国人,就让我们大声的唱起黄河的赞歌吧:
全体起立用“字正腔圆”“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的方法高速诵读全文,在读中再次感受黄河的气魄。
下课。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七
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作为课堂语感教的支点,引导启发学生,定能品味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再别康桥》首段三次用了一个形容词“轻轻的”,奠定了全诗离别康桥时温馨烂漫的情调,接着就是展示不同的意境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情怀。
第一个意境就是“那河畔的金柳”。康桥的柳树在诗人的视觉上是“金柳”,在心觉上却是“夕阳中的新娘”。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成了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第一步台阶。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阅读了很多文章,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不能征服我的内心。有代表性的阐释是这个比喻“给人大胆的想象,使无生命的景色,化作有生命的活物,给人温润可人之感”,这样贴标签式的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能靠老师“灌”给学生,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语感思维活动。我认为“金柳”“新娘”就应该是这首诗进行语感教学的一个语言支点,把握好了这支点,就可以撬动语感教学这个大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这一意境呢?为此,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我认为这个比喻绝不是诗人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金柳”“新娘”外形上的相似,触动诗人情感上的相似。更何况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这是一句只有中国的诗人才能写得出诗句。
为此,我在课堂上抓住“金柳”“新娘”这个语言支点,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去品味两者之间外形的相似之处,进而品味出诗人对康桥以及新郎对新娘在情感上相似点,从而理解到这一意境所蕴藏的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爱恋之情。
由此,我也想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感教学之艰难。语感教学首先是品味语言的教学,教师要在课文中找到品味语言的支点确实要投入很多功夫。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课讲是讲尝试语感教学的魅力,却见不到语感教学的语言支点,接触不到具体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即使涉及了具体语言,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好看着教案,把标签贴到学生的笔记本或书上,即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的自问自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语感教学思路出了问题。正确的思路我认为应该是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然后从教材走向生活,而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从我听课的经验中,我就发现,凡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从教材走向生活的课,课堂气氛就活,凡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从教材走向教案的课,课堂气氛就沉闷。
其次是教师进行语感教学时寻找语言支点的意识不强。感知语言文字中的丰富信息,不仅要诵读,更要在诵读中找到蕴含作者思想或情感的语言支点。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课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涵咏,寻找蕴含作者思想或情感的语言支点的意识。一篇课文只划分一下层次,概括一下段意,点明一下主旨,分析一下手法,完成几道练习就算完了,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要摒弃的教学思想。语感教学没有几个生动的品味语言的支点,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不起来。说实际的,语文教师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中去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认识自己。语文教师的魅力也就是能自己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觉,对人生的热情。
第三是教师在备课时发现语言支点的灵敏度不高。他们总是受教学参考书的约束,凡是教参上有解读的地方,他们就能教;而教参上不曾顾及的地方,他们就不能教,即使学生问到了,他们也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语文教师对语言支点的感悟,并不完全取决于对教材钻研,它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我教学实践中很多语言支点其实都是来源于学生的提问。比如《再别康桥》第五节中的“寻梦?”,学生就问到为什么这里要点问号,而这是任何一本教参不曾解说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去品味揣摩这一语言支点,去把握作者的情思。首先从诵读上去品味,这句是读升调,还是读降调?然后揣摩作者是问自己还是问别人?最后推测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问?明确是康桥的美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是诗人要读者在这里与他一起分享过去那美好而快乐的时光。可见,语感教学要有语言的指向,没有语言的指向,语感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八
生:好!
(播放歌曲《祈祷》,音乐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歌曲好听不好听?
生:好听!
师:还想听不想听?
生:想听!
师:如果这节课同学们提前完成任务,我们就听完,否则就拖堂,好不好?
生:好!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刚才歌曲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只剩下哪个季节了呢?
生:春。
师:(板书课题)春天怎么就那么好,连歌曲中都想让四季少了夏秋冬?
生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嫩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
生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给人希望。
生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风就换不来秋雨。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眼里、口里的春天那么美好,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师板书作者。)。
生:想!
师:那我们就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生闭眼,师播放《春》的配乐录音。录音停止时,学生们仍然闭着眼睛,沉浸在如画的声乐中。)。
生1:我感觉自己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春风轻吻着我的脸。
生2:我感觉自己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身边有蜜蜂嗡嗡叫,有蝴蝶在飞,有鸟儿在叫。
生3:我听到了牧童的笛声,好像自己骑在牛背上,和小伙伴们玩耍。
生4:我感觉到春天的小雨滋润我,雨中农民忙着种地。
生5: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在草地上玩耍。
(生简单讨论后。)。
生1:草、花、风、雨、人。
生2:我有不同意见,人不能算景物。
生3:我认为人应该算,因为人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一道景观。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文章开始写的春山、春水、春日为什么不算?
生:那不是祥写的景物。
生:好!
师:有一个要求,在读的时候,尽量读出情感,同时把生字和生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到笔记上,看谁做得最好。
(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边朗读,边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师到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声音逐渐减小。)。
师:看来同学们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1:因为朱自清描写春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特征,所以描绘得非常逼真。
生2:因为朱自清恰当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让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
生3:因为朱自清的语言生动形象,所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我们从品味语言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好吗?
生:好!
师:我们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挑选一种,共同来研究好吗?
生:好!
师:选择哪一种呢?
生:就选择春草吧。
师:好,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读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
生1:春草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生2:春草柔软,可以坐着、躺着。
生3:春草生命力旺盛,是钻出来的;不易被人发觉,偷偷的。
生4:春草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打球、赛跑、捉迷藏。
生5:偷偷的钻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秘藏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亲切,琅琅上口。
生:好!
师:老师给同学们计时,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大家讨论。
师:讨论也解决不了呢?
生:和老师研究。
师:共同研究!开始。
(师加入学生讨论的行列,特别注意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七、八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自学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
生1:我来说春花。春天的花朵特别多,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也很多,有红的、粉的、白的。
生2:花的味道很甜,因为招来了蜜蜂。
生3:这里也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
生4:花的种类也特别多,遍地都是。
师:说得好,说得对,让我们齐度这一自然段,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和学生带有感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春风,看作者选择了哪些角度来写春风?
生1: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
生2:味觉,新翻泥土的气息。
生3:听觉,鸟的叫声和牧童的短笛。
生1:春雨很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2:春雨滋润万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种轻柔和湿润,那种安静和祥和。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需要品、读、悟的。还有什么没出场?
生:春天里的人。
师:人们都忙什么呢?
生1:孩子们放风筝。
生2:老人舒活筋骨。
生3:三句话连起来还是个排比。
(生开始议论。)。
师:(进一步引导)看看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
生1:娃娃是新生的。
生2:姑娘是美丽的。
生3:青年是有力量的。
师:好,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板书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天。(生齐读。)。
生:想!
师:描写什么呢?就描写老师的外貌好吗?
生:好!
师:描写本人有点小小的要求,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我的特征,用语言表现出来,可以加进修辞手法,写出来后获得我的认可就是成功。
(师走进学生们的中间,让同学们观察。)。
生1:老师带着一副近视眼镜。
师:你描写眼镜想表达我什么特征?
生1:老师课讲的这么好,有学问啊。
(众生笑。)。
生2:老师黑头发里面夹着很多银丝。
师:还用了修辞,你想表达什么?
生2:这么年轻就有白头发了,一定是为学生操心累的。
师: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让你们的老师的操心啊。
(众生笑。)。
生3:老师的皮肤黝黑。
师:你描写这个特征想说明什么?
生3:老师可以问个个人隐私的话题吗?
师:可以。
生3:老师您是农村走出来的吗?
师:正确,我是农民的儿子。
生3:那我写您皮肤黝黑想表现您农民本色。
师:说得好!
生4:老师您总是面带微笑。
师: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4:我想表达的是好的老师总是给与学生微笑的。
师:由表及里了,非常深刻。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今天观察到的写下来,邮给老师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歌曲还没听完。
师:那我们把歌曲就听完。
(音乐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你们就是希望的钟,老师就敲钟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去创造健康、幸福、成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长时间的掌声。)。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九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一坦克的实际应用一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同时,这篇课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词句简洁易懂。课文题目以“集合”二字为眼,最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进行文题照应,再次点题明义。而且文章结构紧凑,如第二自然段描述紧张危急的关头,用“如雨点般”说明攻势凶猛,无法招架。有了前一句的缘由交代,才可能有后面的急中生智,进一步产生智慧和发明创新的思维。第三自然段顺利地诞生合二为一的思想。第四自然段思维进一步发散,最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诞生发明成果――坦克,写发明过程到说理顺理成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这是矛,这是盾,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同样,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甲骨文的“盾”,后面一人双手拿盾,非常形象,这是金文,再是小篆,最后是楷体,再请看“矛”字……(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生自由练写)。
再请看“盾”字,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横钩,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一起再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翘舌音“戳”。(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看来读这些词语呢,左边读“矛”,右边读“盾”;左边进攻,右边自卫,试一试。(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右边是“盾”,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课件演示集合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完成学习单,(生默读课文,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谁再来读读?(指名生读)。
师:对方的矛越刺越快,越刺越猛,一起读――(生有感情齐读)。
师: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发现的问题是――生接:盾太小。
师:解决方法是――生接:造铁屋。
(师在黑板上画铁屋)。
师:接着往下看。他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进攻。我们看,这是铁屋,可是(演示铁屋变乌龟动画),拿起书本,一起读读这段话:可是――(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这位同学的“矛”字没有双引号,书上的“矛”字有双引号。
师:真会发现。“矛”在这里为什么又加上双引号?
生:这里的“矛”不是真正的矛,而是指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在这里“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师在黑板上画枪口或炮口)没有引号的同学请加上。
师:发明家最后发现的一个问题是――?这位同学填的是“不能动”,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会跑。
师:解决方法是装轮子,安履带。(在黑板上画轮子和履带)。
师:请把自己的表格修改得尽量简洁。(生自由修改表格)。
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对关联词,谁发现了?
生:是“如果……就……”。
师:他继续发现铁屋予无法进攻啊!请你还是用“如果……就……”来说说他的解决方法。
生:铁屋子无法进攻啊!如果在上面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枪口或炮口就可以进攻了。
师:最后,他发现铁屋子不会跑呀!请你再用“如果……就……”来解决。
生:铁屋子不会跑呀!如果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就可以跑啦!
生:不是!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里面装个检测距离的设备,就可以发现远处的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坦克顶部装上望远镜,坦克就有了一双“千里眼”啦!
师:真有想法!发明家们,你们从坦克身上还会发现什么问题,又会如何解决?请你还是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说说,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发明家先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飞,如果能装上一对翅膀,坦克就能在空中自由飞翔,更好地攻击敌人了!
师:想法不错,但老师发现坦克很笨重,不太容易飞起来,怎么解决?
生:如果在坦克上加装一个强劲助推飞行器,坦克就很容易飞上天。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发现敌人的地雷,如果给它装上扫雷探测器,作战人员就更安全了!
生:这样的坦克还不够先进,如果给它穿上特殊服装使它会变色,比如在沙漠里或其他地方,坦克就可以更好地隐蔽自己了!
师:想法太棒了!给他掌声!
生:这样的坦克不会隐身,如果我们用一种特殊材料制作坦克使它会隐身,坦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敌人,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啦!
师:很好!比刚才变色的坦克更先进了!
生:这样的坦克能源不够用,如果在上面加装一个太阳能转换器,坦克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能源,就能更大威力地攻击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攻击力还不够强大,如果它能很好地利用核能源,就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了!
师:不简单!如果能同时考虑怎么使坦克更环保,就更好了!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坦克不仅仅是矛和盾的集合,更是多种事物的大集合。
师:请打开“课堂作业本”第43页,先完成第4题,再完成第1~3题。
生完成作业,师巡视,现场批改二比较两个句子,引导学生知道前面先写发现的问题,再用“如果……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句子意思更完整生修改自己的句子。
师:同学们,生活中关于“集合”的奥秘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理性十足。我反复在思考。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我应该通过课文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初看课题,不禁想问这矛和盾的集合指的会是什么?读完文本恍然大悟,原来课文讲的是坦克的发明过程。内容虽然简单,但细读之后却令人回味,我想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吸引学生们阅读思考,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而唤醒童真童心,领悟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是本堂课的首要任务。
(一)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它们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有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字词教学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只是浮光掠影,一读而过,只停留在读“音”阶段,词语的意味没有得到开掘。本堂课上,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起步,以生为本,正确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和规律,从了解汉字演变到指导书写,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词语进行了分类比较,在两个圆中的两组词语分别说明了矛的长处――进攻,盾的特点――自卫,重叠部分写上“集合”二字,巧妙地把数学中集合的知识运用于语文之中,学生对课文中“集合”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印象深刻,而且对课文也有了一个正确的整体感知。
(二)阅读理解,童真童趣。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而阅读是个性的行为。课上,让学生紧扣“集合”一词,思考“发明家发现司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深入地默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如果……就……”的形式说说发明家的想法,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在读书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质疑解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拓展,活跃思维。
这样的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文本科学精神,教会学生具有科学思想的头脑,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司题。本堂课的设计,在学生领会发明家是如何一次次地发现司题、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拓宽思维,想想坦克还会存在什么问题,准备如何解决,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激活的同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落实“半小时课堂”理念,力求扎实有效。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32)。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生:假如……翅膀,让我飞起来。
生:……给妈妈画一身漂亮的衣裳。
生:……画小虫给小鸟吃。
生:……给缺水的地方画很多的水,那里就不缺水了。
生:……。
师:请大家再说一遍,老师把学生的话语输入电脑。
生说,老师输入。
师:大家都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相信有一天这些美好的愿望都会变成现实。假如……(音乐响起,《爱的奉献》)让我们欣赏这首歌曲。
下课。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一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生:阅金经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二
一、导入:
生:我姓沈,“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的“沈”,沈园虽然已经不似当年,但我对你的真心永远不变。
师:沈同学很真诚,再发言时声音应当更洪亮些。
生:我姓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金”,与你相逢的那一刻,我感觉异常幸福。
师:金同学的“金”字诗异常有含金量!
生:我姓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我期望每个春天都陪你看依依杨柳。
师:杨同学的情诗出自《诗经》,情话很动听,令人心生向往。(众笑)。
生:我姓牟,教师我没找到含“牟”字的情诗,就自创了一句,“波上寒烟青,牟家少年已长成”的“牟”,我已逐渐长大,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声音洪亮,满含自豪,全班自发鼓掌)。
师:牟同学自创的情诗更是饱含着真情、深情、盛情!孩子们,我们的姓氏里都藏着最美的情诗,而这些美丽情诗的源头大家明白吗?它就是《诗经》!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东方大地上的那些先民们虽然没有留下姓氏,但他们却在用最古老、最原始、最凝炼的腔调歌唱着感情。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感情箴言。
二、读诗。
师:古人说读诗要“高声朗读”也需“密咏恬吟”,接下来请大家先高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高声朗读诗歌)。
师:谁第一个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生:读诗歌。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情景?
生:他读的字音准确,语速太快了。
师:那你能试着用略微慢一点儿的语速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诗歌。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语速适中,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了重音的变化。相信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学习你必须会读得更好,大家也会读得更有情味。
三、知意:
师:根据同学们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教师发现咱们八年级三班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我的“专利问题”,很了不起!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金苏燕同学:君子为什么喜欢淑女?周芝林同学:淑女身上有什么特点?君子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淑女喜欢?王梦圆、许凯同学:君子追求淑女,最终成功了没有?君子和淑女最终在一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班有31名同学提出。
(屏显:动画展示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记录单”)。
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诗中的一个字上,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
生:嗯……(沉默)。
师:看来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不要紧,你先坐下再找一找。
生:我认为是一个“求”字,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
师:你同意这位小牟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我也认为是“求”字。
师:好,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整合。
屏显:因何而求,如何追求?
君子——淑女,
下头我们就一齐来探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大大的“求?”)。
请大家“密咏恬吟”这首诗,圈点勾画,从中找答案。
(学生认真品读、吟咏诗歌,圈点勾画)。
师:请这位女同学与大家分享她探求的成果。
生:我觉得因为淑女是“窈窕”的,所以君子喜欢淑女,要追求淑女。至于如何求的,诗中也有答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是指文静完美的样貌。
师: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觉得文静完美指她的内在美还是外在美?
生:我认为是外在美,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肯定是长得很漂亮,暂时还看不到内在美。
师:嗯,有道理。
生:教师,我不一样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淑女也是具有内在美的,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能够看出来淑女一向在捞取、采摘、挑选荇菜,异常勤劳,君子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才喜欢上淑女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是有一颗慧心的孩子!那我们一齐来深究探源一下“窈窕”的词义吧。
屏显: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窈窕:(宫廷、山水)深邃幽美。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貌。
窈窕: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经过这个词的释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原先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啊。
师:是的。“窈窕淑女”这个我们词此刻还用吗?
生齐答:用。
生纷纷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师:从《关雎》中还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琴瑟和鸣,梦寐以求,参差不齐等等,请大家做一下标注。我们继续来探“求”。
生:君子追求淑女用了很多心思,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友”是表示友好,“乐”是使她欢乐。
生:上扬一些好。
师:是的,“琴瑟友之”,他对着心爱的姑娘弹琴鼓瑟,要读出欢欣愉悦的心境来。“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欢乐,语调就更应当上扬轻快。
生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读得抑扬顿挫,全班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用自我的声音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咏出了诗歌的情味。
生:教师,我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
师:欢迎有新的发现,无论对错都是有价值的,你说吧。
生:我感觉这个“芼”的意思是“挑选”,好像是一语双关,字面上的意思是淑女在挑选荇菜,但也有在挑选自我意中人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确实很有价值,教师也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古人说“诗无达诂”,读诗读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异常重要。探“求”继续。
生:我认为君子追求淑女十分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能够看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寤寐思服”如何理解?
生:指白天黑夜思念,“思”是思念,“服”也是思念。
生:对呀教师,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思”“服”连用,太想太想了,思念泛滥成灾了。
师:真是一个痴情的君子。
生:我再想想除了弹琴鼓瑟我还有什么才艺能引起她的注意?
师:想多练就一些才艺与本领。
生:我在想我的心上人,随手写下一封情书,情书的资料是“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你与我必须要在一齐”。(笑声)。
师:这位多情的君子不得了,他的情书一不细心又成了《诗经》的另一首经典,“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文化积淀很深厚!大侠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木婉清,据说就是出自这首诗。
生:我辗转反侧,想啊想,我做了一个梦,娶到了美丽的好姑娘。(笑声)。
生:应当慢一点,君子追求不到,很煎熬。
生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感觉她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我觉得“悠哉悠哉”语速还能够更慢一点儿,语调还能够更低一些。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理解精准,读得到位,能够“以声传情”,有未来播音员的潜质!请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情味来。
(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诗)。
生:看到窈窕淑女然后追求,先心动后行动,很勇敢,并且他一向在追求,坚持到底。
师: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君子很真诚很专一,不朝三暮四,君子的品德好。
师:在对待感情上,专一是最必备最重要的品质。
生:君子喜欢淑女,却不贸然前去打扰,只是琴瑟友之,感觉很彬彬有礼,也很多才多艺。
师:哦,原先君子对待感情真挚专一,才德兼备,勇敢执着。即使求不到也不气馁,求不到也不疯狂,有礼有节,“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屏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
此时此刻,大家明白“君子求淑女,因何而求,如何追求”的了吗?
生:明白!
(师完善板书:在“求”左边一撇、右边一捺上分别书写君子、淑女特点,在“?”旁写上一大大的“!”号。)。
师:君子和淑女的情感如此真挚、热烈、圣洁、完美,像春日初阳般让人感觉到明朗而又温暖,似碧水清波般让人感觉到澄澈而又悠远。下头,教师想用自我的声音传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咏诵诗歌。
师配乐咏诵诗歌。(掌声)。
师:感激孩子们对我的鼓励,相信你此时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请大家配乐齐读,读出自我的感悟和理解。
(生高声咏读诗歌)。
四、明言:
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语言很有特色,影响深远。在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中,咱班有27名同学关注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及写法特色,提出了很多专利问题。郑子涵同学:写君子追求淑女,开头为什么写雎鸠鸟?张熠同学: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参差荇菜”?写荇菜之后和淑女君子有什么关联?那我们就思考一下:这首诗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能够吗?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屏显动画展示学习预习单)。
屏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组热烈交流)。
生: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我感觉缺少了画面感,也缺少了美感。没有了环境的支撑,好像就不能表现出君子的追求的持之以恒。
生:去掉“参差荇菜”这几句,淑女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看不出她是那么的勤劳朴实了。
生:去掉的话节奏感和韵味就降低了,太直白,不够含蓄,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让教师都佩服不已。是的,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含蓄隽永富有美感的。
屏显:中国诗歌自《诗经》始,就具有了含蓄、隽永、生动、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我感觉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为了引起下文做铺垫的。
师:你说得十分好!这句话运用的写法叫做比兴,比是比喻,兴是兴起、引起下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写“关关雎鸠”是把“君子淑女”比作“雎鸠”,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显:《关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表现。由景到情,外部事物触发内部情感又含蓄蕴藉表达。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具有含蓄隽永之美。
(学生齐读以上资料)。
师: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直接表达对淑女的倾慕之情。这种写法叫做赋。《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屏显:“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是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资料。是烘托氛围的语言艺术。
师:你能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山写水为的是引出陋室,把自我比作“仙”和“龙”为的引出“德馨”。
生:还有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作比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及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生:《虫儿飞》中有。哼唱“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掌声)。
生:思念。
生:《鸿雁》里也有,借鸿雁比游子,写鸿雁往南飞是为了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师:是的,你举的例子也很准确,由景及情,含蓄生动。如果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适当运用一下比兴写法,相信你的文章定会更加文采斐然。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四字为一句。
师:对,这叫四言格式。四言格式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异常和谐。大家在七年级学的《观沧海》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屏显:四言格式。二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如:曹操《观沧海》。
生:教师,我还有个发现,诗中重复性的句子十分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具有音乐美。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三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藏戏》(板书: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说到戏剧,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聊一聊你们知道的戏剧。注意请你用一句话把你想要说的表达清楚。学生:(1——2名)
老师:知道的挺多的。那老师考一考大家,长袖一甩,就能变出个脸谱,是什么戏?学生:“川剧!”
老师:“还有一种戏,它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最高处,它叫?” 学生:“藏戏!”
老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 学生:“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屏显:
……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老师:“哪两个词揭示了课文的重点?” 学生:形成和特色
板书‘形成’和‘特色’
老师: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哪些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啊?4-7(板书4-7)
老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段,自己练习借助关键词来复述故事。
老师:请你用上关键词,可以加上动作,老师来给你起个头:(屏显)要说藏戏戏神,那就是伟大的唐东杰布,下面由我来介绍他的传奇故事。
老师:其余同学请认真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听听是不是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老师: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交流(2-3名)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的读一读吧(生谈感受后接着读相关部分)
老师:从年轻的僧人到凶险的自然,从一无所有到58所铁索桥,从僧人到藏戏的开山鼻祖,屏显,齐读:“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老师:说了这么长时间的藏戏了,那你们知道藏戏的特色是什么吗?
板书 : 戴面具 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老师:在哪找到的?
老师:自由读前三段,说说除了藏戏的这三个特色,你还读出了什么(藏戏剧中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老师:能试着读出自豪感吗? 指名读 2名 齐读
老师: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藏戏的特色呢?8-20屏显问题:填空自学
交流
1.面具部分
a.概括:多样 夸张 形象鲜明
c.如果我本身就是戏剧里的一个角色,你准备给我佩戴什么面具,为什么?或者是送给任何一个人什么面具,为什么?(体会颜色象征意义)
2.舞台部分
a.概括:没有固定的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起
b.读了这一段,有没有特别的感受?谈对艺人的敬佩
老师: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屏显,读:“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受下去。”
3.演唱部分: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老师:哦,原来……屏显:“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老师:学了《藏戏》这篇课文,藏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全班交流
1.详略得当,举例子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
2.排比、反问,抓住了读者的心、埋下伏笔板书:排比、反问
3.老师:同学们看,1-3和8-20都写的是藏戏的特色,那3和8段中间插入
叙述了藏戏的形成传说。这种叙述方法就叫插叙。板书:插叙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领略了藏戏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正如我们上课伊始了解的那样,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课下(引出作业)搜集藏戏以及其他戏曲艺术的图片、文字或者音像资料,先和小组同学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资料展览会。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汉字的执笔方法,注意写字笔顺。
2.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钢笔。
教学过程:
一、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二、细观察、找规律。
1.出示例字。
2.学生观察字形,说说笔顺规则。言字旁的点位侧点,横着提的横要稍向右上斜,竖要略带弧度向左凸出。点与横折提中的竖在一条直线上。
3.学生交流,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总结。
4.师生进行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写。
三、出示练写的字,自己观察找一找规律。
四、学生按照要求临写以上字。
五、练习,学生根据所写字的规律来练习书写以上钢笔字,教师要巡视指导。
双人旁尸字头。
教学目标:
1.掌握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字的占位比例的写法。
教学准备:
范字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写内容。
二、引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1.出示范字,学生观察。
2.观察找出规律,小组讨论总结。
“循、徐、屋、届”书写时,要调整平衡,避免出现重心偏离的现象。
3.打开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照一照字的规律,先进行临写。
4.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石字旁竖心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
2.通过练习,把不同结构的字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1.同学们,谁能说说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
(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的画面。
2.一起做一做。
二、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的写字课和上学期一样,间周上钢笔字课和毛笔字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上钢笔字课。
三、学习新课。
1.打开书第1页,指名读字。
2.(出示课件“确”“悟”)。
(1)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
(2)教师相机介绍:“确”“悟”为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些,右边较舒展。“石”字在字的左边做字的部件时,下面的口横折及下面短横都要向右上斜一点。竖心旁的左右点不同:左为“左点”,下部稍向左斜;右为侧点。左点略低,右点略高。
(3)各学习小组讨论其余的字。
四、学生练习。
1.学生描描、临写。
2.请学生上黑板写。
五、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总结。
我们在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时,不仅要注意左中右和上中下的宽窄,而且要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将笔画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五
生1: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
生2: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
生1:就是歌颂的意思。
生2:我们曾经学过一首骆宾王的《咏鹅》我想咏柳的意思是就歌颂春天的柳树吧。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读古诗。
师: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生自读生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下面请文文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1读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
生1:老师,我发现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
生2: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
生3: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
生自学古诗。
师: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
生3:我从绿丝绦看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生4: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
师:你理解得真好,还有补充吗?
生4:我觉得这两句话中,把新长出的绿叶比作碧玉,把千万条柳条比作丝带,写得特别美。
师:这两行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下面我们就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读第三第四行诗句的意思
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
生5:我觉得这句话把春风当成了人,它会裁剪柳叶。
师:这两行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是作者自问自答。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大家都自学得很认真,诗的大致意思就都清楚了,在刚才的学习中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1:在这首诗的第二行中有表示数量的词“万条”那么万条是不是就代表一万条柳枝呢?
生2:我认为“万条”表示的是有很多条,看上去满目都是,数也数不清。
生2:我们学过《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中的三千尺是形容瀑布很长。
生4:这看到岸边一排排柳树,萌发出新的绿叶。就像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垂挂下来。
生5:我眼中的这幅画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柳树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美丽。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师:是啊,多美的画面。
生6:我觉得这幅画面上还应该有春风姑娘,她在天空中微笑着,把绿色泼洒给大地。二月春风,万条柳枝,组成了一幅这样美丽的早春图,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柳树的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生自背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看着这幅画面来背一背《咏柳》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穷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二、听读范文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优美
人——交往人物不俗
事——生活情趣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83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