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松鼠说课稿(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8:01:14
课松鼠说课稿(专业21篇)
时间:2023-11-05 18:01:14     小编:念青松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规划,它帮助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轨迹。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应用。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总结写作中,实现个性化的创作。

课松鼠说课稿篇一

本次习作内容是看图编故事《小松鼠》,是一种“给材料作文”,是换一种表达方式的练笔,进行这种形式的练习,要尊重画面的原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图画情节具体化。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去构思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看得出来,学生非常喜爱这种练笔形式,觉得不难,容易成功,越写越有自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三年级习作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及本册教材的特点,我上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和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编故事。

2、技能目标:通过谈话交流,先引后放,培养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并愿意将自己的文章读给他人听,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构思,相互评改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说学情。

针对三年级学生刚由低年级的写话转向中年级的习作,对习作还颇具陌生感,学生一下子还不能转变,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图中景、图中物,图中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我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点拨引路,自选材料等一系列充满童心童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完成“思维—文字”的转化,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通过语言的训练,锻炼他们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通过谈话、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开拓学生思路,为编故事作铺垫。

3、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编童话的方法,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4、分组合作法。学生分成4人小组进行交流,畅所欲言。

(二)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应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口头修改作文能力,在相互修改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4、联想法。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内驱力,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开始我兴奋地告诉学生:”孩子们,听说班上有许多的故事大王哦,看过很多的故事书,老师今天也带了许多的故事,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这就是什么故事。”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好奇的,兴致一下子便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是什么故事、并说出故事的名称。接下来我会出示一张特别的图,这幅图上面写有《小松鼠》的故事名,右下角的作者正好是他们班的.全体上学生。“这本故事看过吗?作者是你们,没关系,没有看过,没有写过我们今天就把它补上,让更多的孩子也看看你们的故事。”这几幅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对后面的习作内容做好了铺垫,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编故事)。

1、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后,我便出示第一幅习作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与故事相关的地点,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一句话,一段话。“孩子们,看看这幅图,不是说写小松鼠的故事吗?怎么这上面连小松鼠的影子也没有呢?猜测一下这幅图和小松鼠有什么关系?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在这一环节便仔细观察图片展开他们的想象。

2、我接下来便出示第二幅带有主人公小松鼠的图片,“还在们瞧瞧,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松鼠啊?”孩子们便会说出愁眉苦脸、难过等词语。我便追问“小松鼠发生什么事情了?”孩子们的想象便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3、范文是最好的示范。教学中,我先引出范文,让学生读范文,并仔细、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范文点评来探究内容,了解范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编故事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说通顺,词语说准确。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于是在这我便会说“孩子们,老师看到小松鼠的表情也猜了猜他发生了什么样事情,想不想看?”出示老师的故事。

4、我让学生编好自己的故事,在小组内交流,说给同桌听,接着我让学生讲故事,其它同学注意听,并提出了说和听的要求,学生说中评,评中说,在互议互评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编故事的自信心。

(三)起草成段、编写故事。

在学生积极构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写作实践,有利于学生大胆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体验习作的愉悦。“同学们,生活是离不开想象的。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看到你们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接下来就把你们创编的精彩故事写下来吧!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

2.提示: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应该有的与众不同的题目。学生自由书写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修改、展示、分享故事。

好作文有个条件,那就是要千锤百炼地改。我告诉学生要好好修改,要一遍一遍地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学生完成习作后,我指名学生读草稿,师生一起倾听、交流、评价、修改,我适时对写得好的地方提出表扬、肯定,继续渗透引导习作方法。

给家长、老师、同学读一读自己的杰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建立学生写作信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课松鼠说课稿篇二

1、教材简析:《松鼠》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关于动物的说明文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动物世界”单元。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更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一个“摹本”。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七年级学生接触说明文还不多,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又容易混淆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语)。

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悉它,它是谁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让学生改正故事中的错误,并说说松鼠的“驯良”表现在那里,。

【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解更深刻。

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乖巧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乖巧”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

【设计说明】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总说特征:漂亮、驯良、乖巧1)说明要抓住事物特点。

外形——漂亮2)要言之有序(总——分)。

二、分说特征习性——驯良3)运用拟人手法。

性格——乖巧4)仔细观察事物。

三、补充其它特征。

课松鼠说课稿篇三

大家好。我是安达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范伟华,说课的题目是《松鼠》。

(打出幻灯片2)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先整体感知--再阅读赏析--后迁移训练。阅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导读引路法,重点赏析第二段,导读点拨第三段,放手自学四、五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2.说教法:

由讲读到导读再到自学,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改错误,动手帮助小松鼠搭窝,编写小松鼠儿歌等教学过程和方法。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

根据初一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2.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

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课松鼠说课稿篇四

《松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是精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可以讲述自己遇到的事情、见到的现象,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驯”等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我的教学重点,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用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朋友想和我们见面,请看大屏幕。看过之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你喜欢它的什么特点?想知道松鼠更多的祕密吗?有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写了一篇有关松鼠的说明性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松鼠,去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然后让同学们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依据教参中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所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方法,让学生读导读中的一段话,找出向我们提出了哪三个问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做到学习不盲目。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很快的走进文本。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级要求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此环节,让学生围绕“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向我们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时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时间,让他们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做到读有实效性。通过学生充分的读课文,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一边读书,一边汇报。抓住问题的主线,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四)自主阅读,体会喜爱之情。

此环节教学,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对小松鼠喜爱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教学时,我把介绍松鼠外形特点和搭窝过程两个内容作为重点,多媒体出示内容和松鼠图片,使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帽缨形的尾巴的样子。此时再一次读书,使学生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点拨,鼓励,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五)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小学生边读边思考:《鲸》这篇课文和《松鼠》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这两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汇报时可以从说明的角度(内容)、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三方面进行比较。此问题是三个大问题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所以,教学此环节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小组力量,使问题迎刃而解。

(六)拓展延伸。

小松鼠非常可爱,相信大家都很喜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小松鼠?也可以把你眼中的小松鼠话出来,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七)小结作业。

小结:小动物非常可爱,我们都非常喜欢,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作业: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课松鼠说课稿篇五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以“益智”为主题,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仔细观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是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好方式。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2、是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1、重点:

(1)通过《小松鼠找花生》这个故事,启发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道理。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2、难点:

(1)理解“奇怪”“自言自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3)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特点。

1.一年级孩子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小松鼠的疑问也就是孩子们很想解决的问题。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朗读能力都很弱,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体验法:通过表演对小松鼠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4、探究法: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积极探讨。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小松鼠找花生》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小朋友,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更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4、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然后揭示题目《小松鼠找花生》,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鼠”“找“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鼠对话,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语气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没看见一颗花生“,从重点词语的读中,感悟出小鼠松的疑惑。这样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出让学生随小松鼠一起思考。

2、老师指导有些长句的朗读。

3、谁愿意来比赛?(各小组选一个学生分自然段进行朗读比赛)。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里的“格外”一词,应怎样理解?可以换成哪些词?

设计意图:直观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换词理解“格外”“鲜艳的()”的教学,注重了低年级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2、这些花真美,我们看到了,小松鼠和鼹鼠也看到了,听他们在说什么呢?

3、带上你做好的头饰,当一当小松鼠和小鼹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加以指导。)。

4、哪只小松鼠准备好了,可以上台表演呢?(请学生表演读。)。

5、听了鼹鼠的话,小松鼠可真高兴,这时它可能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花生成熟后的情景,树上长满了花生,小松鼠津津有味的吃花生)。

6、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第三、四自然段。

1、理解“每天”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想象理解,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每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2、等了多久啊?一天?两天?大家看看小松鼠等到什么时候了?

第五自然段:

等了这么久都没有看见一个花生,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小松鼠做了什么?理解“自言自语”

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理解运用“自言自语”这个词。

1、是谁摘走了小松鼠的花生啊?帮小松鼠想一想,希望大家说的时候要注意说出你的理由。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出示资料: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我国栽培极广,黄河下游各地最多。

(四)、再读课文、回归整体。

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小松鼠心情的变化。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避免逐段逐句地进行,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学习的主体性.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芋艿、红薯、藕……)。

2、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予以点拨指导,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给别人以补充和帮助,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但由于能力有限,会有许多遗漏与不足,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我一定会虚心接受。

看到——花生开花了。

小松鼠等啊,等啊——没看见一个花生(花生长在地底下)。

自言自语——谁偷走了花生。

课松鼠说课稿篇六

《松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是精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可以讲述自己遇到的事情、见到的现象,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驯”等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我的教学重点,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用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朋友想和我们见面,请看大屏幕。看过之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你喜欢它的什么特点?想知道松鼠更多的祕密吗?有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写了一篇有关松鼠的说明性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松鼠,去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然后让同学们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依据教参中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所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方法,让学生读导读中的一段话,找出向我们提出了哪三个问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做到学习不盲目。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很快的走进文本。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级要求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此环节,让学生围绕“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向我们介绍松鼠的。”这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时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时间,让他们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做到读有实效性。通过学生充分的读课文,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一边读书,一边汇报。抓住问题的主线,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四)自主阅读,体会喜爱之情。

此环节教学,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对小松鼠喜爱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教学时,我把介绍松鼠外形特点和搭窝过程两个内容作为重点,多媒体出示内容和松鼠图片,使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帽缨形的尾巴的样子。此时再一次读书,使学生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点拨,鼓励,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五)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小学生边读边思考:《鲸》这篇课文和《松鼠》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这两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汇报时可以从说明的角度(内容)、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三方面进行比较。此问题是三个大问题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所以,教学此环节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小组力量,使问题迎刃而解。

(六)拓展延伸。

小松鼠非常可爱,相信大家都很喜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小松鼠?也可以把你眼中的小松鼠话出来,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七)小结作业。

小结:小动物非常可爱,我们都非常喜欢,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作业: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课松鼠说课稿篇七

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搜集、使用信息。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2、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识字、阅读。

第二课时:指导书写、处理学生搜集的信息。

本次说课说的是第一课时。

1、在字词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随文识字。

2、在阅读方面,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第一自然段:采用了想象读。

第二自然段:采用分角色、表演读。

第三自然段:采用悟读。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字、记字。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4、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及向别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半课题,留下悬念。目的: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课题中指导“生”的书写。目的:突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的特点,分散识字重点。

(二)在阅读中识字、积累、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以识字、学词为主,进行想象读。(用两个训练引出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

(1)理解“旁边”,训练说话“谁的旁边是谁”。学习文本第一句话: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2)积累词语:abb式词语(一朵朵)。学习文本第二句话: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目的:这样设计体现了随文识字的好处,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不但认识了本课生字“旁、种、许、格、外、艳”,而且理解了“旁边、叙多、格外、鲜艳”等词语的意思。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学习第二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读。

(1)自渎,用不同线画出松鼠和鼹鼠说的话。

(2)进入角色引读。

(3)学生表演读。

目的:学习疑问句和感叹句,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3.学习3~5自然段,悟读。

第3自然段抓住“每天”体会小松鼠盼望的心情。

第4自然段抓住“他等啊,等啊”体会小松鼠急切、渴望的心情。

第5自然段抓住“奇怪”“自言自语”,体会小松鼠的失望与疑惑。

目的:这样,通过抓重点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体现了课标中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这一精神。

(三)多元开放、调查延伸。

通过小松鼠的疑惑“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把课题补充完整。一个疑问,一个“找”首尾呼应。

1、设计开放的问题,组织讨论。(三种可能)。

(1)被鼹鼠摘走了。

(2)不是被摘走,是花生本来就没结果。

(3)花生结果了,没被摘走,而是结在土里了。

2、如果你是小松鼠打算怎样弄懂这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向别人了解等学习方法。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在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花生在土里结果这一特点。

3、布置课外调查: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果实也是长在泥土里的?

目的: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课松鼠说课稿篇八

今天听了李倩老师的《松鼠和松果》一课,我们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十分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十分活跃。如课一开始,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引出本课的“主角”——松鼠。

二、在学习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再分段去深入学习,符合认知规律。

三、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聪明”“活泼”、词“那么……那么……”时,让学生口头造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并学会了运用。

四、朗读指导很到位,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学习第一自然段时,要体会小松鼠愉快的心情,先让学生找到了重点词语“高高兴兴”,老师先示范读词语,然后学生练习读好词语。在读好了词语的基础上,再将词语放入到句子当中进行朗读训练,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五、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蒙蒙细雨过后,这片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课件展示出春雷、春雨和小树生长的画面,学生想象丰富,还会用上“茂密、挺拔”等词。将课文的内涵展现的十分明白,使学生理解的非常透彻。

六、整节课把常规习惯教育贯穿于教学中。读书时,强调读书姿势;读完书,用端正地坐好来告诉老师你读完了等。

之外,我们认为有两点不足:“好主意”在读的时候应该把“主”变成二声;课件在最后展示茂密的松树林,却展示了一副白桦林的图片。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对本节课的认识,说的不妥请见谅。

课松鼠说课稿篇九

《松鼠的尾巴》是一篇常识性的科学童话,通过3个故事把小松鼠在不同的情况下三次发挥尾巴不同的作用,解决了问题。其中二、三、四小节具体描写了小松鼠尾巴的作用。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性强,能够吸引孩子,同时语言浅显,又便于独立阅读。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低年级的语文,字词教学仍是重点,在第一教时已经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及字形,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词义的理解放入到具体的语境,结合故事的学习进行理解,如紧追不舍、无影无踪等词,将词语的理解和朗读结合起来,和读懂课文结合起来,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对词义有比较深的印象。这样的学习必将牢牢地铭记在学生的心间,此外,本课出现了较多的多音字,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切实做到,将语文课上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

小松鼠从一开始找不到扫帚而困惑,到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很高兴;又在危险时刻,在妈妈的提醒下,及时发现自己的尾巴能做降落伞,因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到最后寒冷的冬天来临,自己一下子就知道尾巴可以当作被子。从困惑到经过提醒明白到一下子知道自己的尾巴的作用,一步步感受到自己尾巴的顶用,这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

学习这三个故事,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故事情境中去,第一个是通过对话朗读感受当时小松鼠的困惑到最后发现扫帚的惊喜,第二个故事是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着急地向妈妈求救,读出小松鼠遇到困难的紧张和着急。第三个故事是通过教师的引读感受尾巴的神奇。整节课引导学生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主题,读中升华人物的情感,切实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在本节课我进行了尝试,在本课的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划一划,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基本上掌握了圈画语句的要点,个别几个在同桌的帮助下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体会得成功的乐趣,还有在第四小节的学习中,经过了二、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有能力自己从第四小节获取知识,于是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获取新知,异质分组,让学困生也能有所提高。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智优生只借助板书就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为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为其搭建了一个脚手架,通过完成填空来完成此学习任务。既是对课文的再次梳理,也是让学生有条理、连贯的表达。

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谢谢!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松鼠》,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者布丰,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本单元我们将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有条理地观察和介绍小动物。

学习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其中学习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5、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7个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学生猜对后,幻灯片出示一组松鼠的图片,请学生联系谜语和图片说说松鼠的特点。

你想进一步了解松鼠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布丰的《松鼠》。

(这个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创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用直线划出文中概括松鼠特点的句子。

2、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三)明确作者思路。

思考:“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会到根据事物的特点来组织材料的重要性,得出“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的启示。)。

(四)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个方面,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的。

(提示:可从词语、修辞、情感等方面来考虑)。

2、除了课文的介绍,小松鼠还想让同学们更多地认识它,了解它。请看《辞海》中对它是怎样说明的(投影)。

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语言?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

(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小结:作者喜爱松鼠,他把这份感情融进了人格化的描写和富含感情的语言中,所以把小松鼠写得非常可爱。,希望你们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抓住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

(五)拓展。

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你是怎么看的,请说说理由。

(这一部分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学生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这就达到了本课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个目标。)。

(六)请你帮助我。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爱的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请你为保护松鼠行动设想一个好办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代小松鼠谢谢大家。作家刘墉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人生的大爱’,爱人群,爱大地,爱宇宙,爱每一个小小的生灵。’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松鼠这一可爱的小生灵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吧!

(七)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法,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450字左右。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亲切可爱,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仿效。而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又是“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借此水到渠成地进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是在学习课文基础上的学以致用,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一

这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课堂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时拟订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愿意参加植树活动,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目标重点落实在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底蕴。难点则是养成爱绿护绿的行为。

(一)看图导入

首先采用的是常用的看图导入法。

1、出示一幅图(松果),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它,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文中的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抓准语言训练点,用“那么……那么……”说话,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规范表达的技巧是很必要的,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生命。

2、然后再出示另一幅图,学生看图说说松鼠们在干什么?自然导出课文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学生初读感悟句子后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想知道什么?”阅读中的质疑一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二则摸清了学生此时的思维层面,有助于“以学定教”。

(二)朗读感悟

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理念》,都十分强调引导学生阅读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我紧紧围绕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

1、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边读边划“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的句子。这种在学生阅读时不忘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的学习方法犹如一股甘泉滋润着课堂,日积月累,学生便能厚积薄发。

2、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再读……特别是后一句,以省略号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小动物的担忧。

3、再读深悟。当学生明白除了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也同样离不开森林,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文章内涵。此环节“读——悟——读”相得益彰,本文情感起伏,扣人心弦,以“埋下的松果,能张出松树吗?”一问,引领学生进入一片“更茂密的森林”,去体会那种播种后得到大自然的回报的喜悦。

(三)课外阅读

我们说,在课堂上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学习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阅读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此时,及时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树的好处》,重视扩大学生阅读量。

(四)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老师巧妙地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身边。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小树呼救图。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准备怎么做,指导学生明理,加入爱绿护绿的行列,提升文本价值。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二

《小松鼠找花生》是小学教科版第二册第13课这一单元以“益智”为主题,编选了有趣、又有道理的主体课文和扩展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任务,突破难点和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

结合低年级学生任知特点,从图画入手,很好地再现课文中的插图,放大图片的事物花与人物,从传神的动画、色彩艳丽把花朵引学生入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进入故事片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读到课文内容等几个自然是第一幅图分清,即在图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双把课文内容通过学生感观与大脑的想像再现出来,这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就明白了课文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来写,多读是最主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体会内容;图文对照,再次读,重点语句,体会读;对话分角色读,体会人物心理。读书百变,其义无需再讲就会自见。比如:小松鼠和鼹鼠对话,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语气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没看见一颗花生“,从重点词语的读中,感悟出小鼠松的疑惑。这样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出让学生随小松鼠一起思考。

从课文最后一句“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引导置疑,通过学生的问,找资料,寻找答案,解开谜底,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兴趣,开拓视野。在拓展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吃的食物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还有生在什么地方,学生各尽所能,荟萃了知识,彼此增长生活经验,最后让学生再读故事《花生找到了》,培养学说话表达,组织材料的能力,同时出正是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总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操动中,因为个人能力有取限,会有很多遗漏与不足,希望领导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及时改正。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三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着眼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要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在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4、思维目标: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这里又容易混淆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我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松鼠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整体感受松鼠的可爱。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 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它(动物)感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采用整体交付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整体上感知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点语句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种自我介绍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这两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出示一些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激情。

学以致用,作业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点,布置学生回家自行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板书旨在学习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条理的说明,因此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所以本课我设计的板书设计如下:

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生理特性、经济价值

1,抓住事物的特点。

2,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语言形象、生动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四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即与课文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学生读顺了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了。本课难读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前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实不是结在茎上的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是谁把花生摘走了?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及对花生的了解应该能够感知。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认识12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格外”、“自言自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我采用了法进行教学。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学《礼物》我在一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让学生参与猜谜,激发学习情趣。

谜语学生对花生比较熟悉,而且又是最喜欢参与的活动,通过谜语唤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引导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1、谜语导课

我认为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如一开始我会问学生:喜欢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猜猜是什么?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近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一起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大意,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3、字与文相结合,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一)注重识字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告诉我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小松鼠过河游戏”、“花瓶开花”等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同时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把字带到文中去,理解生字在文中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习中也加入了合作学习,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识字在理解中升华。

(二) 注重在合作学习中朗读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人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章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教师应把握住的。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刚入学不久,就把学生的独到意见扼杀在摇篮里。在教案中,我只设计了教师的导语,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为加强小组的合作性,我设计了每组辅导一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组织记者招待会让优胜学生谈体会,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习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教案中,我还设计了续编故事和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5、学会观察

写一块“观察日记”下节课看看谁观察地最仔细,评一为“小小观察家”。引导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做个有心人。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五

1、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小松鼠》是生本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第六单元的课文。整首儿歌仅仅五行三句话;16个要求会认字;4个要求会写字以及9个词语。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儿歌,朗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本实验教材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因此,教学总的原则是: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识字上。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及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松、鼠、乖、巧”等16个生字。

(3)体会小松鼠的活泼可爱,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课外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有序、有趣、有效的游戏中识记和巩固生字。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难字的分析与识记。

生本教育的理念中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而有趣的游戏中快乐识字,领略汉字的魅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意义识字,推进阅读”是生本教育实验教材研究的主题,所以识字就是教学重点。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经意间有趣,有效识字。基于学生意志力薄弱,易分神的原因,学生很难一节课保持高昂的兴致识字,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有序、有趣、有效地识字。在教学中,我以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为线索,创设了与课文相关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在小松鼠的陪伴下轻松识字;而且我设计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激活学生识记难字,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为了能让学生有趣,有效识字,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个人学,小组学,玩游戏,反复认读,达到有趣、有效识字的学习效果。

本课教学,我将侧重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以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为线索创设活泼、欢快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小松鼠的陪伴下轻松、愉悦地学习,让识字课堂走进童话世界。

第二,“自主阅读、游戏识字”的教学方法。一心一意奔识字,充分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进行识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激趣导入

1、看彩图说话

2、读课题。

(用彩图开课,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彩图的描述,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认识了“松、鼠”两个生字。)

二、读文展示

1、教师范读,学生手点着字。

2、四人小组读

要求:

a、采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

b、小声一点,组内同学听得见即可

3、请两组上台交流(评价)

(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正确的感情范读在前,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感,帮助学生模仿标准读音,让学生有样可循。小组内读,充分发挥小组成员资源,读得好的带动不太会读的,并且形式由学生自选,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展示是为了向全体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三、词语过关

“要想和小松鼠成为好朋友就得先过词语桥,有信心吗?”

1、粘贴词语,让学生自由读

2、小老师上台来领读

3、分男女生读

(词语是认读记忆生字的语境之一。先过词语关,能够为识字做好铺垫。“小老师”是学习的先行者,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带领学生认读词语,能让快生更自信,让慢生树立想当“小老师”的目标,从而积极学习,争取当上光荣的“小老师”。)

四、游戏识字

“恭喜大家,小松鼠已经答应和我们成为好朋友啦!它钻到了我们的抽屉里,快去看看吧!”

1、小字卡,两边分,左边我会认,右边问别人

(每个生字读三遍,读完后将不会的生字拿去请教小老师)

2、收小松鼠(拿起一张小字卡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即可收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生本教育的一大任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因此给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自主识字,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教师采访,组长汇报,粘贴难字,进行分析“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a、请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b、齐读难字

4、开火车读字(带上拼音)

(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组长在游戏中进行检测并汇报,找出学生普遍觉得较难记的几个生字,将生字游离出课文,突出字形,整体摄入,形音联系,形成识记生字的形体支架,找出记忆方法,能够加深对难字的印象,突出并解决教学重难点。再通过一轮带拼音“开火车”读,进一步巩固。)

5、“小松鼠送给我们一个小礼物,它就是……快乐魔方,转转转”(教师转动魔方,学生读生字)

6、小组玩识字魔方(组长扔魔方,哪面朝上,小组里的同学就齐读那一面的生字三遍。)

“冬天快到了,小松鼠必须储存很多的松果才能熬过寒冷的冬天。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我们去帮松鼠摘松果好吗?”

7、玩接力赛游戏(将字卡发给学生,学生拿字卡上台来带全班同学读,教师相机将字卡粘贴在黑板上。)

8、玩摘松果游戏

(a组学生站台上,b组学生在台下。b组问:“松字松字在哪里?”a组指出生字答:“松字松字在这里!”其他学生拍手答:“摘到啦!松松松,松鼠的松)

9、送松果回家(小组轮读生字)

(郭思乐教授说过:玩和学是不矛盾的,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在于把学转为玩,让学生在玩中学。这特别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而把“学”转为“玩”,就是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创设快乐的识字活动。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多个游戏让学生来巩固识字。在游戏中会照顾到每位学生,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鼓励大家来帮助他(她)。不光是比赛中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识字的快乐!)

五、拓展练习

1、出示短文

2、学生自由认读

3、齐读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3课课文《那只松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那知松鼠》这篇课文作者按发现松鼠——逮松鼠——放松鼠的顺序来叙述的。文中紧扣一“逮”一“放”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的“我”和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人物情感跌宕起伏,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松鼠深深的喜爱之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灵活劲、异乎寻常、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蔑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的可爱和作者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表演法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灵美,使他们受到美育熏陶,懂得“爱”不仅在于拥有,更重要的是给予付出。具体运用体现在我下面的教学流程之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之后,去讨论交流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同时得到团结合作能力的锻炼。最后,我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主要内容的概括必须是完整的句子,让人明白你是说谁在干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怎么样。因为本班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经常出现句子不完整的现象。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作者对松鼠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再小结反馈情况,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松鼠及我的动作的词语,在理解这些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逮松鼠的情节。这样一来迎合了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二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词语,如蹑手蹑脚,蹿,瘫坐,喘着粗气等等,三来使学生把文字描述跟场景再现统一起来,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感情的朗读和音乐氛围把学生带进文中的情境,使学生与进行激情交流,初步体会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例如“逮住了一只松鼠的我,心里当然异乎寻常的高兴。”

这一句的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出示的第二个句子是“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及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朗读,“绝望”“乞求”要感受到作者对动物的怜爱,“蔑视和抗议”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不满,这一切情感变化都于作者对松鼠的爱。

第三个句子是: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些缩回原处。

让学生交流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松鼠的目光”去体会作者的心理,这时的“我”再也开心不起来了,在松鼠的目光中,我的心被震动了。

第四句: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

为了小松鼠能( ),我把它放了。

为了小松鼠生活得( ),我把它放了。

为了我们生活的大自然( ),我把它放了。

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捉”一种自私的爱,而“放”是一种高尚的爱。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作业布置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的立意是简单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 爱 松鼠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七

教材简析:《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说明文,在这组"说明性文章"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说明方法,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它以准确性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更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一个"摹本"。

课文共5个自然段,每1段总体介绍了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的特点;第2段从它的活动范围--树上;活动时间--夜晚;性格特征--驯良。每3、4段侧重介绍它的行为特征--乖巧。第5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喜欢洁净等生活习性。在课前过渡语中本文又针对性地提出了本文的要求: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绍松鼠的;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何异同;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激发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比较《鲸》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比较与《鲸》在表达上的不同。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1、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具体为: 1、情境教学法:准备有关图片或影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迅速进入情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鲸》的表达方法,加深对本课说明方法的认识,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3、快速默读法:依据本学段中"默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阅读文章,捕捉重要信息。

4、合作控究法: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学习阅读性文章,提高学习效率。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低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动物王国的成员可真多呀,昨天我们认识了身形旁大的鲸鱼,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再去认识一种体形娇小的小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树上,喜欢吃杏仁、榛子等,而且能把自己的尾巴当作帆来使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厉害哦,这样都难不倒你们,那好吧,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所讲的小动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介绍后随机出示多媒体展示松鼠图片)。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相互正音识字。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自主学习,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或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问题一:本文共有几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目的: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问题二: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三: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

2、再读课文,分组品读

问题一:课文导读中提出几点要求?

目的:让学生在认真品读课文中能快速抓住重点,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组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要求,仔细阅读并得出结论。小组内自先分工(有主讲者、记录者、参考者、整理者等)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理清课文结构,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以学生四人一组的讨论合作形式展开,解决三个问题:

3、交流展示,自主学习

第一小组:作都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

总体--漂亮、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外形漂亮

活动范围和时间--驯良

行为特征--乖巧

生活习性--生育、洁净

当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时,可把问题留给学生,构建讨论式学习方法,调动参与面,一起解决

第二小组:从哪里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教师随机出示学生提到的句子,在重点字词上加上着号。

点拔: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可以通过字词来体现,这就是所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三小组:比较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学生先回顾〈鲸〉的表达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教师引导,我们是否还能发现在说明角度、语言同格上有何不同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能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科学小品文与普通说明文的不同。领悟抓住事物特征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三)|拓展迁移,发展思维

1、: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2、:(课件出示)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乖巧的动物,理由是 "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乖巧"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八

随班就读对象菲菲,先天智力发育有欠缺,性格内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由于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较低,家长对她比较保护,因而导致她缺少足够的生活积累,也影响了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词汇量的缺乏、词语积累的不足,更造成了她在阅读和写作上的困难。同时,还存在上课思想不容易集中,使得她和普通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中的学习,受到更多的困扰。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适时多为菲菲提供学习机会,在课前与课后要更多地关注她,帮助她尽可能地跟上班级同学的学习进度,使她真正地融入到集体学习中。

《松鼠》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六年级(沪教版)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课文通过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突出松鼠的令人喜爱。

本单元是围绕“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选编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文章准确地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善良情怀。

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及菲菲现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指导铺垫

菲菲在阅读速度方面非常地慢,就必须在课前作知识性的指导,利用课前的时间让她先学一步。我指导菲菲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并基本把握课文的大意,解决了她在初读课文时所遇到的问题。

(二)落实教学重难点,培养提高复述能力

学会复述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方法的指导。

课堂上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介绍松鼠特点的概括性的句子,并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漂亮、驯良、乖巧

然后请菲菲重复。

继而再请学生从文中圈划出具体介绍松鼠这三个特点中关于“漂亮”的关键句子并板书:(如下)

面容--------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漂亮(2节)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吃食姿势----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复述这部分的课文内容,最后请菲菲复述。这样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复述出这部分的课文内容。

学生圈划出了松鼠的三个特点中的一个特点的具体介绍,就不难圈划出其余两个特点的具体介绍了。于是我仍然请同学根据板书的内容复述课文,再请菲菲及时地模仿同学复述一遍课文的基本内容,她也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既可以让她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她学习的自信心。

(三)课外知识的交流互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课文是通过介绍松鼠的特点,来突出松鼠的令人喜爱。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也是像松鼠一样,我就请学生选择所熟悉或喜爱的动物来介绍,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请菲菲先仔细地听同学们的交流讨论,然后鼓励她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动物来介绍,可以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进行口头的表述。

作为随班就读学生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既要考虑班集体教学的整体性,更要兼顾到理解能力欠缺的个别学生的教学与辅导。制订出个别教学计划,采取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程序上从开始到结束,都要给学习能力欠缺同学以充分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营造对他们的认同和友爱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其学习信心,挖掘其记忆与表达的优势,促进她的理解、思维等能力的持续发展。

课松鼠说课稿篇十九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着眼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要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在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说明事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4、思维目标: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这里又容易混淆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步学会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我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松鼠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整体感受松鼠的可爱。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它(动物)感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采用整体交付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整体上感知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点语句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种自我介绍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这两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出示一些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激情。

学以致用,作业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点,布置学生回家自行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板书旨在学习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条理的说明,因此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所以本课我设计的板书设计如下:

松鼠。

漂亮驯良乖巧生理特性、经济价值。

1,抓住事物的特点。

2,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语言形象、生动。

课松鼠说课稿篇二十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以“益智”为主题,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我将这篇课文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1、帮助学生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认识偏旁“夕”“母”;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中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认识这些生字,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教学生写会3个字。

(一)一年级孩子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小松鼠的疑问也就是孩子们很想解决的问题。

(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朗读能力都很弱,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趣导入。

通过向学生展示花生实物,引出这篇课文,这可以吸引学生探知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通过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并标出生字及不会读的字。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字音教学

4.复习生字,并用生字组词,主要通过开火车、苹果乐园两个游戏来进行。

(四)全班朗读课文,使学生再一遍熟悉课文。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学习过的生字,进入第二课时。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2自然段

让学生自读1自然段,并起来说读到了些什么;通过展示花生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理解“鲜艳”(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并通过提问“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么问鼹鼠的?鼹鼠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老师从旁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切身的感受小松鼠与鼹鼠当时的对话场景,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5自然段 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没见到花生,小松鼠心里觉得怎么样?(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小松鼠的奇怪和失望,并要求学生能用这样的语气读该句子) 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疑问?(换位思考,引出句子“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

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生”“里”“果”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师范写,并提出每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描红;叫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练习,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写这三个字,老师最后进行评析。

1.将三个生字写在作业本上,每个字抄写5遍,要求整洁、规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

2.通过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课件、花生、生字卡片和小黑板。

课松鼠说课稿篇二十一

《松鼠和松果》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由吃松果想到种松树的故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以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通过用心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使学生感受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可爱的小松鼠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很亲切,蕴含的道理易于接受。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重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难2、书写“以、后”等6个生字。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

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

3.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家的方法可能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4 .小组合作识字:如、活。不要求统一方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愿望。

5 .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 .逐段指名读、齐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指导识记、书写“以”、“后”、“更”。

1、以,会意字,同私。到了楷书在右旁加一人字,写成以,所以,以、私同义。其后以字借声表示用来、将要等义。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后,会意字。其古文字是一只手放在口边,表示那人在发号施令。其本义指国君。由发号施令的人引申指尊贵者,如皇后。又作后的简化字,表示前后、先后。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更,形声字,其古文字由丙、 攴二字构成,攴形丙声。攴是手持工具,用工具劳作就可以改变事物的面貌,所以更的本义是改变,常常连称为“更改”。指导书写的时候注意观察,关键的一笔是竖撇,一定要做到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意”。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设计意图:在这一为环节中通过对字形的字理分析、教师的范写指导、学生的描红练写、教师的巡视提醒等手段,落实教学目标“在田字格中按笔顺规则的书写生字”。 )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 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79619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