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做语文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规范和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是通过提取事物的本质或核心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议论文摘录,希望能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一
鉴于本文的目的是要分析财政政策中的各类支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本文将财政支出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jcss、科研创新支出kycx、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支出jyww和民生与社会保障支出mssb,并分析它们与民间投资mjtz的影响。所以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取自然对数后的民问投资真实值inmjtz,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取自然对数后的基础设施支出真实值injess、取自然对数后的科研创新支出真实值lnkycx、取自然对数后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支出真实值lnjyww、取自然对数后的民生与社会保障支出真实值lnmssb。
以上变量有可能是非平稳序列,在实证检验中,首先采用单位根检验检验各序列是否平稳,再用johansen检验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看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并给出协整方程,最后用granger检验方法,检验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二)平稳性检验。
出于对相关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考虑,首先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通常情况下的经济变量都不是平稳的,存在或多或少的序列相关,但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如果不考虑变量的平稳性而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我们在进行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前,必须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一。
说明:d表示一阶差分处理,d2表示二阶差分处理;检验类型中,c表示包括常数项,0表示不包括常数项,t表示包括时间趋势,n表示不包括时间趋势,n表示滞后阶数(根据sic准则确定)。
从以上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mjtz、lnjcss、lnkycx、lnjyww、inmssb在其水平值上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它们的二阶差分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可判断它们均显著平稳,因此,它们均为二阶单整i(2)序列。
(三)协整检验。
平稳性检验发现lnmjtz、lnjcss、lnkycx、lnjyww、lnmssb各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通过协整检验,确定各时间序列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各序列是同阶单整,而所选取的五个时间序列恰好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具备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二所示。
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拒绝了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而从检验结果可以认为民间投资与基础设施支出、科研创新支出、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支出、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0.121360.428380.419040.146131.02768。
说明:上式中,每个系数下的数字为标准误差。
从上式可以看出,民间投资与基础设施支出、科研创新支出、教育医。
疗文化卫生事业支出和民生社保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以下依次对各系数的含义做适当的解释。首先,lnicss的系数是正的,表明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增加民间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民间投资的增加。这印证了王小鲁等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中得出的结论。lnkyex的系数是负的,说明科研创新支出的增加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加。lnjyww系数是正的,这表明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增加。inmssb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民生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不利于民间投资增加的。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有了数据上的相关关系,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知变量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谁是因谁是果。为了找出投在哪个领域的财政支出是有利于带动民间投资的,在上述协整检验之后,有必要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三。
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民间投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因为民间投资也能参与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2)民生与社会保障支出是民问投资的原因。而从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这种影响是负的。(3)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是民问投资的原因,而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这种影响是正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支出能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民间投资的增长也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中的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科研创新投入是一项长期工程,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应重点投人经济建设中。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支出,一方面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能较好地缓解经济下滑,很好地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本文的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投入能较好地带动民间投资,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除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上的投资也能很好地带动民间投资,协整方程中,其系数远大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系数,可见,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果要好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教育医疗文化卫生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它们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则能有效地增加消费者的社会福利。分析也表明,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对民间投资具有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园晨.“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经济研究,(8)。
2.郭庆旺,赵志耘.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财贸经济,1999(6)。
3.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2)。
4.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9(1)。
5.曾令华.近年来的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3)。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二
在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毕业论文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实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并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来验证或推翻我们的研究假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进行实证分析时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选题和数据收集
首先,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非常重要。对于我来说,我选择了探讨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作为我的论文选题。在确定选题后,我开始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我使用了多种方法,如在线调查和访谈,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这也为我的后续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其实是非常灵活和多样的。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作为我的主要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分析教育背景对就业成功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就业的变量,并确定教育背景对就业的实际贡献。此外,我还使用了一些辅助的实证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我的数据。
第四段:实证分析中的困难和挑战
进行实证分析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数据收集可能是非常耗时和困难的。有时候,我需要追踪和联系许多不同的调查对象,以获得足够的数据。其次,在实证分析中,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也是一个挑战。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和使用统计软件,以保证我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段:实证分析的重要性和收获
在毕业论文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分析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实证分析通过数据的力量帮助我验证了我的研究假设,而不仅仅是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见。这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并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和结论。此外,实证分析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使我更具竞争力。
结束语:
总结起来,毕业论文实证分析是一项挑战性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为论文提供可靠的结果和结论。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我的实践和体会,我深切认识到了实证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三
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是指城市工商业者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利润的驱动下以资本形式注入农村,使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与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相结合,以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方式参与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农业产业各链条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年中央1号文件则进一步提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特别指出“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目前,城市工商资本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分析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现状,一方面可以丰富关于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理论,为我国政府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从现实的角度来探讨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优势,为促进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
非农化倾向以及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且工商企业在进入农业后所带来的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此外,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效益偏低。贺雪峰认为,当前中国资本种田几乎无成功案例,涉足种植领域尤其是种粮领域的资本几乎都是“非死即伤”,最后败退而走。涂圣伟认为工商资本投资大田生产不易获得成功。吕军书和张鹏,则认为,既然是政府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领域,从资本逐利的角度看,非粮化是必然的且是允许的;但非农化是禁止的,即使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也要受到严格限制。
尽管现有文献已对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文献偏重于分析工商资本下乡务农的利弊,而缺少对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工商资本典型进行研究;二是现有研究倾向于理论分析,而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则比较少;三是目前的文献也多局限于对宏观数据的研究,而缺少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人们对工商资本下乡导致非粮化这一现象的态度如何,种粮的效益偏低是被很多学者所认可的。但本文认为工商资本下乡种粮能够增收,那么工商资本进行土地流转、投资种粮的增收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领办的合作社相比,工商资本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通过对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来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以便为我国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流转土地种粮、实现增收提供借鉴和参考。
1理论框架。
技术、资本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是工商资本能够在粮食生产经营中增收的关键因素。城市工商业者正是凭借着其在以上各方面的优势实现了规模经济,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获得了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了增收。具体来看,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种粮的增收节点主要包括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环节。下面将从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延伸的角度对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增收机制进行解释说明。
1.1规模经济的角度。
规模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工商资本通过降低产前的生产资料成本以及提高产中的田间管理和要素投入水平得以在增加粮食产出的同时降低了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是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工商资本粮食经营规模一般偏大、农资使用量较多,因此在农资采购中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有助于降低农资价格,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粮食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工商资本在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比较及时和全面,也有利于其购买到质量较高的生产资料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于所有类型的粮食规模经营主体而言,几乎都可以降低单位面积农资成本,如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等。
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由小农主导的农民合作社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商资本能够以远优于小农的田间管理和技术等要素投入水平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很多研究都认为,土地规模与土地产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并认为小农农场的土地产出因比资本主义农场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更高。贺雪峰则指出,工商资本规模经营的粮食单产都远低于小农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生产是精耕细作,可以灵活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规模农业却很难做到灵活精细的农业生产管理。但是随着日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小农生产已逐渐摆脱了内卷化和过密化的困境。甚至现在很多小农由于外出务工而对农业投入和管理不足,导致了粮食生产效益的低下。但趋利性是资本同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本质区别,这种趋利性体现为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然的本能,提高资本效率是资本趋利性的内在要求。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可知,工商资本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而雇佣农业技术专家和种粮能手对大田作物进行精细的规模化管理并增加技术等要素投入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1.2产业链延伸的角度。
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但是在学术研究中,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概念往往混为一谈,本文暂不对此进行明确地分辨,而着重关注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增值。关于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带动相关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三是增加就业。其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必须以产业链延伸为前提,如水稻价值链的增值主要在碾磨和零售等环节。曲峻岭和孔凡丕研究指出,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粮食产业链,使其不断增值,能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农收入。
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加工、仓储、流通等产前和产后领域,有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延长,同时也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业发展打开了更大市场。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工商资本在粮食生产的产后环节的农业产业链延伸。通常情况下,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由小农主导的农民合作社在粮食收获以后,直接卖给食品加工厂或粮食储备库。很明显,统一销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价格,帮助农民增收。但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无论灾年或丰年,直接销售所获收益都比较受限。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只有通过产业链延伸,开展粮食深、初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切实地促进增收,使工商资本下乡种粮变得有利可图。
2数据来源与案例筛选。
本文将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增收机制。yin指出,多案例研究可以被看作是多个相关实验,其研究设计中的每个案例都要能用来服务于某一目的,而且每一个案例都要经过仔细挑选,挑选出来的案例能产生相同的结果(逐项复制)或者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差别复制)。根据需要,我们选取了4家农业经营主体,均来自于2015年8-9月在山东、河北和安徽等地的调研。
选择这4家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依据有如下两点。首先,这4家经营主体全部从事粮食作物种植业,其中2家进行小麦和玉米的轮作,1家仅种植水稻,另外1家则进行水稻和小麦的轮作,这样的案例能够用来服务于同一个目的——比较粮食的收益。其次,由工商资本参与投资的两家合作社都开展粮食的加工业务,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便于进行平行对比分析(逐项复制);而非工商资本,即由小农投资的农业经营主体,其业务范围则仅限于粮食的种植与销售,有助于进行反面的对比分析(差别复制)。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所起的作用更大。
1、学生的篮球基础。
由于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nba、cba及cuba的宣传影响,篮球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情况良好,非常普及。但据调查统计得知,5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篮球基础一般,4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篮球基础较差或很差;在学生自我篮球基础评价中,有多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篮球基础一般或较差。可见,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篮球基础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学生篮球基础较差。
2、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动机。
俗话说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篮球运动在大学生中具有广阔的开展空间和美好前景。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常以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技能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篮球普修课教学条件状况。
1、篮球普修课教材使用状况。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对象。它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考察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起着中介和对象的作用。根据调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而高校采用的教材多以体育学院通用《篮球》教材为依据,各校根据自己学校情况由本校体育部篮球教师自己编写。这些由本校篮球教师所编写的篮球普修教材能结合本校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篮球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2、学生上课人数。
从调查的20所高校来看,篮球普修课的上课人数最多为36人,学生上篮球课人数的多少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篮球实践课,过多的人数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讲解示范、管理指导及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篮球教师的人数不能完全满足上课的需要;学生增多使教学因有限的篮球场地、器材设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克服人数多给上课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大对场地和器材的投资力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加上课教师,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篮球课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作业条件为实现课的任务所采取的各种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教学常规、分组教学及教师行动的计划性等。篮球课的组织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课的组织是否严密、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调查得知,高校篮球普修课上课基本是根据班级上课人数来进行男女分组进行教学。目前高校采用的以班级为群体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但不易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有区别性的教育与培养。为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应不拘一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要全方位、多变化的形式,使学生在适合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
三、高校篮球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
随着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逐渐显示出在高校运动队的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和制定出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运动发展的需要。其中篮球队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篮球队的管理工作牵涉到学校的许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领导对篮球队发展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员管理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篮球运动队的发展相当困难。所以,学校和体育部领导应提高认识层次,争取更多的支持,扩大篮球队的自主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完善和健全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学习、奖惩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力度。
2、训练与管理科学化程度低。
由于大学生篮球队属于业余性质的球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训练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想在有限的时间提高篮球队的运动成绩,必须提高训练与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每次训练的质量,从有限的时间里要高效率,在提高硬件保障的同时,重视软件水平的提高。目前从高校篮球队的训练情况来看,训练缺少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手段的应用。教练员缺乏对训练工作的深入研究与总结,运动员缺少对篮球及相关理论的学习,造成运动专业知识的匮乏。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校每年只能向篮球代表队提供有限的经费,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的需要,使得实现高水平训练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另外,从各队经费来源途径看,大部分学校篮球队单纯依赖学校拨款,而学校的体育经费普遍不足,也不可能挤占其他项目的资金供给篮球队以补充训练与比赛经费的不足。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各篮球队很少有经营和自我创收的打算和行动,更谈不上建立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紧张,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途径和贫乏的自我发展观已成为限制队伍继续发展壮大的障碍。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中利益均等的原则,把篮球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困难势在必行的办法。
4、教练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好坏与教练员素质和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真才实学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训练工作的成败。部分教练员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也不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缺少有关的业务培训和研讨,对待训练不因人而异,不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方法单一,使大学生篮球队的训练质量上不去,影响了篮球队的成绩和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与教练员的敬业精神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及钻研精神有关。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张又新,郭荣,高晖.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五
[摘要]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差异,能使教师更好地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具体指导。文章运用自尊量表对广西民族大学29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forwindowsll.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探索大学生群体中不同自尊水平的性别、年级、民族、学科、城乡之间有无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水平;自尊量表。
一、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激进和敏感的青年群体,成长中的成功体验和经历决定了其较诸同辈群体具有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的特点。由于大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和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由于其所处的高竞争、高对比的环境,加之认识水平、价值取向上的不成熟,自尊敏感也就成为一个明显的现实问题。因而,对于大学生自尊状况的研究更具典型性和必要性。本研究拟从自尊水平方面着手,探索大学生群体中不同自尊水平的性别、年级、民族、学科、城乡之间有无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此,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五个分目标:第一,分析大学生自尊状况的性别差异;第二,分析大学生自尊状况的年级差异;第三,分析大学生自尊状况的学科差异;第四,分析大学生自尊状况的民族差异;第五,分析大学生自尊状况的城乡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从广西民族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90名学生中采用随机的原则发放问卷进行测试,最后有效被试为238名。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16人;来自城市的有111人,来自农村的127人;自然科学96人,社会科学142人;大一到大四分别为47人、43人、60人、88人;汉族111人,少数民族127人;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26岁,平均年龄为21.73±1.46。被试在各个变量值上的分布基本符合要求(见表1)。
(二)测量工具: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在国内修订引用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有关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o.82,内部一致性信度为o.84。该量表是近数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经常使用的两个主要自尊问卷之一。量表共lo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法(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4=很不符合)。“自尊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10--40分,分数越低表明自尊程度越高。区分标准为样本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量表分数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为高自尊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低自尊组,其余归为中间组。
(三)研究程序:研究的施测时间为11月;要求被试回答“自尊量表”中的所有问题。指导语如下:“同学,您好!我们的问题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之用,并无他意。请尽量按照您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回答。下列描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定,请根据符合你的情况的程度完成以下问题,同时把相应的数值写在题号前。谢谢您的协作和贡献!”
(四)统计学分析:问卷回收后,由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再统一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处理,采用spssforwindowsll.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总体自尊状况及其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根据表2的结果,大学生自尊总平均分为20.7353分,最高分为37分,最底分为12分,标准差为4.0888,标准误为0.2650。对自尊水平做频数分析,其中,分数大于或等于25的有41人,占样本容量的17.2%,为低自尊组;分数小于或等于16分的有42人,占样本容量的17.6%,为高自尊组;分数在17到24分的有155人,占样本容量的65.1%,为中间组。结果显示,低自尊组和高自尊组的人数占总体样本的百分数大抵一致,绝大部分大学生都集中在中间组,不过大学生的总体自尊水平大部分都在平均值以上,即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都处于中上水平。
0.05)、民族(t=-0.178,p0.05)以及学科(t=0.309,po.05)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在低、中、高三组自尊水平上各个变量的差异比较。
1.低自尊组大学生自尊总分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对低自尊组大学生进行性别、民族、学科以及家庭所在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低自尊组的被试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123,p0.05),而在民族(t=1.053,p0.05)、学科(t=-1.171,p0.05)以及家庭所在地(t=-1.177,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中间水平自尊组大学生自尊总分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对中间自尊水平组的大学生进行性别、民族、学科以及家庭所在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中间组的被试在家庭所在地(城市和农村)上存在显著差异(t=-2.528,p0.05)、学科(t=0.115,p0.05)以及民族(t=-o.547,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高自尊组大学生自尊总分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对高自尊组的大学生进行性别、民族、学科以及家庭所在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自尊组的被试无论在性别(t=-1.849,p0.05)、民族(t=1.247,p0.05)、学科(t=-1.548,p0.05)以及家庭所在地(t=-1.84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不同年级大学生自尊分数差异的比较。
1.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总分比较。
对年级进行总分的一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无论在年级间还是年级内都没有显著差异(=1.259,po.05)。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低、中、高三组自尊水平的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自尊水平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低、中、高三组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低f=0.224,p0.05;中f=0.889,po.05;高f=0.250,p0.05)。对年级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低,且这两个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三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高,四年级的自尊水平又有下降,但与三年级差异不大。
四、讨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总体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但是,在低自尊组中,男女大学生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但是,在低自尊组的t检验中,男女大学生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hatter的研究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报告内部冲突,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际关系、情感联系;而男孩则朝着更加独立和自主的道路发展。女孩致力于维持这种多重的关系,并保持其协调,自我中心矛盾品质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在大学校园中,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从事学习等许多活动是共同的。虽然社会期望对女生的要求不如男生高,但女大学生内心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与占优势地位的男生相比较,对自己存在较高的期望,然而社会传统赋予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社会角色,并在对她们的培养中强化了这种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某些方面的发展,从而她们对自身的期望与其实际成就的差异造成了她们的低自尊。
(二)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o.05)。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低;二年级略有升高;三年级最高;到四年级又有所下降。我们认为,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一、二年级大学生自尊水平较低的一个原因。学生进人大学,远离了父母.,进入陌生的环境,来自新的同伴的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大学中教师的作用也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对大学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不适应也是他们自尊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三年级大学生对环境已经完全适应了,他们发展起了新的友谊,来自同伴的社会支持完全建立起来了;对于大多数学生,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与内容,而就业的压力还没有开始,他们开始发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华。因此,三年级学生成为明显的优势群体。四年级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的问题,而现阶段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的大学生在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的体验,这无疑会降低四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
(三)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p0.05)。在对不同学科进行t检验时,社会学科为142人,平均分为20.80分;自然学科96人,平均分为20.64分。在平均得分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学生作为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其在各方面接受教育的程度都相差不大,而且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院校,其办学规模也不是很大,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有比较多的机会相互学习、借鉴,在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方面都比较接近,因此,在自尊水平方面也就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po.05)。本次调查是在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它是一所典型的民族高校,校内的学生大多来自广西不同的地方,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交往也比较多,在优势方面相互影响着交往的双方,因此在各方面融合得比较好,特别在为人处世方面甚至是相一致的,在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及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自尊方面也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五)本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因素在总体自尊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5)。在所有被试中,城市学生自尊心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我们认为,城乡差异主要来自两者被试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差别。西方有研究者发现,个体的自尊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自尊存在差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总体上仍与城市存在很多的差距;这种城乡差别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个体的社会化经验历程的差异是导致学生自尊差异的主要原因。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里的生活及环境,而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限制了来自农村学生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他们无法在大学里获得优势地位,这加大了他们的自尊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差异。此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与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有巨大差异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茫然,他们感到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似乎变小了,这种体验也会直接导致他们自尊水平的降低。
在中间水平自尊组的t检验中,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低自尊组和高自尊组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三个自尊水平组进行频数分析,其中,低自尊组有41人,占样本容量的17.2%。高自尊组有42人,占样本容量的17.6%;中间组有155人,占样本容量的65.1%。由此可见,低自尊组和高自尊组的样本容量相对较小,而这两组的被试在各方面的行为和认知比较一致,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差异比较时就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处于中间水平组的被试有155人,样本容量较大,被试的各方面差别也相对较大,经过比较分析,被试在自尊水平的显著差异.也就体现出来了。
此外,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男女大学生中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性自尊。假性自尊是指通过不良获得方式或途径得到的虚假的自尊幻像。它是一种非理性、自我保护的手段,其目的是要消除焦虑并创造出虚构的安全感,是要缓解我们对真实自尊感的欲望,而同时却让其缺憾的真正原因丝毫不受触动。大学生是一个高自尊群体,但缺乏相称的积极、成熟、稳定的自尊获得方式和应对方式,其间的反差便是假性自尊存在的明证。积极的自尊感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成就,是意识演化过程中的一场胜利;它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价值、重要性和生存意识的真实体验,缺乏这种体验的自尊必然是假性自尊。假性自尊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在男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高期望值导致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失当;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态和虚荣心、争强好胜、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高竞争、高抱负水平的群体环境压力所引发的不恰当的自尊获得方式、应对方式。由于男女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差异,假性自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假性自尊的实质是缺少自尊,这会使个人表现出敏感、脆弱、易激惹、任性、固执等不合群行为,对重构自尊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另外,假性自尊对男女大学生的直接影响便是人际敏感和更大的社会不适,在这方面应引起重视。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六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领域,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在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而隐性知识又是知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员工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包括经验和经验化形态的技术,以及隐含于教师所认同的理念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柱,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隐性知识管理,转化高校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共享其知识,将有利于高校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更重要是有利于知识的增值、裂变、聚合,从而使高校真正完成其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将知识服务于生产,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使命。
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学习传递沟通,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不易被窃取或复制,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全面、更能创造价值,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校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高校的知识势能极高的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让他人获知的知识。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学术研究经验、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于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高度的个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促使其在高校内部流传与共享,从而创新高校知识,增加高校知识存量,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优质良好的知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以实现个人和高校知识价值最大化,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巨型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在知识储备、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步伐缓慢,笔者认为,其中主要的障碍有:。
1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刚刚起步,大多数尚未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知识地图”、“电子讨论系统”、“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2.高校传统组织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组织体制的弊端是中间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组织内部的沟通有着难跨越的层级鸿沟,阻断了教职员工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淡漠,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3.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以“性善论”为前提,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师拥有过高的期望,一般对知识的转化不实施激励。另一方面,高校的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高校的知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
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三、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针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障碍,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流动、转化知识势能高的个体在创新知识、开发知识时需要在智力、体力、财力等面给予大量的投人,如果在转化、共享其成果时不能有所收益,甚至连回收其成本都困难时,势必影响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限制知识的转移,也将造成知识的浪费;同时,知识接受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越高、知识存量越大,则知识转移率越高,知识转化也越充分。二者都需要激励,只有激励两者才会积极参与其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两者都是高校组织为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而必备的制度。物质激励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作为重要手段,组织要建立“学历提升奖励”、“知识开发补偿”、“按知识贡献分配”等制度,从物质上激发教师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积极开发知识,转化个人隐性知识。精神激励则包括环境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
环境激励主要是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教师员工的热情,为其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所需的资源;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则通过建立平等互敬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且与教师员工实际需要相符合的奋斗目标,激发其使命感,进而形成其内在的动力。这样,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激励高校教师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使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
2.重视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
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所以在高校要尽快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组织文化,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在学校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鼓励教职员工积极贡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经验,加快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重构高校管理机构和体制。
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渐汇报,不能超越,从而给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设了障碍,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撤销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和冗员,实现管理层的纵向缩减和管理人员的全面精简,从而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级沟通顺畅,信息充分流动,教师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权力,易于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创造激情,因而有利于知识交流、转化、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进行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利用互联网、内部网、群件技术、知识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在互联网上应用专家系统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教职员工技术、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教职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除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四、结束语。
虽然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在我国尚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不展,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七
论文摘要:区域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间的知识转移能力是区域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关键。但由于创新主体间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知识资本的功能。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要素间的知识转移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委托一代理关系;知识转移。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某一地理经济区域内,在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一个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学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因此,学习型区域本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一、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要素为区域内强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网络内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学习、沟通建立简单的关系,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知识流动的加速,在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以及强化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对区域主要行为主体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形成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开放边界、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区域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网络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作用机理。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是区域科学研究体系,是知识的生产网络;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的应用网络;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过程中担任区域创新资源的催化剂功能,是知识的传播网络;政府机构是区域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他们处于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是网络平台的一个节点,通过互动、集体学习而形成一个复杂创新的网络。网络内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学习型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网络构成了基于一种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问知识转移的委托—代理关系。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是衡量区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客体从一个知识主体向另一个知识主体的移动。所转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表达和传送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占知识总体的20%左右,是知识冰山之一角,而隐性知识才是知识的主体内容。知识转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活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资本的总量得以扩张知识资本的功能得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和壮大。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第一层知识转移是指区域创新主体企业之间互动学习流程,它包括了企业和企业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和相互作用模式。第二层次的知识转移是通过区域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的知识流动。第三层次的知识转移是指学习型区域的外围网络向区域内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在这里地方政府起着纽带的作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协调活动以及特定企业活动。这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相互补充和衔接,构成了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要素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知识转出方拥有私人信息(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消耗一定的成本(知识转出方的精力、时间和转化费用以及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垄断效用损失),需要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知识转入方不拥有私人信息,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获取一定的利益(知识转移价值),在软性约束条件下需要对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以确保知识转移。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或是知识转移之前,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契约(或制度)来激励和约束知识转出者,使其选择对知识转入者最有利的行动。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博弈过程,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即达到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内,知识转移在多个创新主体间发生,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博弈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两个创新主体问进行。在分析过程中把参与主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实现自身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在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有四种选择策略:诚信合作与诚信不合作,不诚信合作与不诚信不合作,如表1所示。
在模型中r表示科研机构预期收益,是个外生变量,科研机构知道而企业不知道;a表示双方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损失;n表示多次博弈次数,在交易主体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每一次不诚信的合作都会加大心理预期的数值,即an是递增的;c表示双方知识转移时的成本支出,如果企业和学校都不互相信任,双方都采取自私行为,则认为没有任何合作,知识转移也就不会产生,此时双方的支付都为0;t表示双方诚信合作时的收益。
设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策略分别为x、y,则:
假定企业以q表示不合作的概率,则合作的概率为1-q给定q值,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和非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这表明,如果企业实际合作概率qq’,选择诚信合作。假定科研机构分别以p和1-p表示诚信纳税和非诚信合作的概率。给定p值,企业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8)左边表示企业选择合作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科研机构所采取的混合策略x,必须使得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解式(8)得:
这表明,对于给定的p值,如果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
p.,选择合作为最优策略。从以上模型我们知道,当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合作;选择非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诚信合作;企业选择不合作时,学校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即不存在使双方预期收益都最大的均衡点。在这一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双方都想猜透对方的策略,而每一方又不可能让对方猜透自己的战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两个不同的纯策略都有正的概率来形成均衡中的混合策略,均衡时这两个策略一定给他带来了相同的报酬,构成了所谓的混合纳什均衡。
由式(2)、(6)、(7)得出企业的预期收益是:
代入式(9)即求得在纳什均衡时的企业的预期收益:
四、博弈的结论和建议。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参与主体的动态策略选择过程,各参与主体基于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贡献各自的知识资源而协作创新,根据前面的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网络知识转移的创新:
1.增加信任,提高经济互补性的合作次数。
在网络内,企业合作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知识转移行为,一定会给各方带来大于不合作时能获得的利益。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企业合作的概率可以得出知识转移主体间合作次数越大知识转移的主体就越能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默契,减少了策略的不确定性,进而逐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合作双方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提高合作效应。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与知识转移的成本有关,由可知,当知识转移成本越高,诚信合作的比率越低。通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合作效应系数,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可能性越高。知识转移成本降低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合作方式,二是改善合作的结构,三是重视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四是加强合作过程的管理。
3.公平的利益分配,提高知识转移主体的预期效益在合作中,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得多,表现在合作中的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它要求双方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给获益较少的一方一定量的利益补偿。
4.提高激励因子,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激励因子越大,企业越有合作愿望。我们应该从加强合作双方信息交流、建立公平机制、培育良好的合作环境等方面来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八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即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与该资产产出数量之间的比率。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时候,资产的投入主要包括建造以及购买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购买产品、设备的开销。固定资产的产出指的是利用该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由此产生的新资产,以及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同时还包括利用该部分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新利润、税收等等。能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益指标分为微观、宏观两种。微观主要包括了工程所花费的工期、投资的回收率、资产的产值率等等。微观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投资产生的直接信息效益,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在该投资当中,所消耗的资源数量,以及在投资结束之后,所产生的供给能力。宏观指标包括了整个投资的周期、投资率、投资的效果系数等,集中反映了不同建设项目之间的关联,同时相互之间产生的连锁效益。
1.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特征。
固定资产的投资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其效益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间接性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来分析该投资效益,其包括了从固定资产最初的投入,到该资产最终的产出全过程;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原本的资产实现增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当中各种需求。比如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文化生活丰富等。上述的`不同改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在不同地区的gdp中有所反应。
2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据了很大比例。如果投资没有取得较好的收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统计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通过指标来正确反映这一数值,成为了对经济发展监测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践当中,对该效益进行衡量的各项指标,与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改进。
2.1效益指标反映不全面。
在实践当中,投资效益的衡量指标重点放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当中。这一衡量方式,仅仅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进度如何,但是对于该固定资产的投资究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很难反应出来。从实践上来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出长期性、多样性、阶段性的特点,因此仅凭某个单一的项目来判断该投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应当从多个方面展开,能够反映出投资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准确反映该投资行为对经济产出带来的影响。
2.2效益评价指标过于静态化。
正如上文所述,投资效益是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实践当中,我国采取的是每年度编制下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这显然是一种静态型的指标,无法对投资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不能准确反映效益情况。
2.3效益指标缺乏应变性。
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应变能力,指的是我国制定的效益评价指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投资与经济增长方面,重点讨论的是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帮助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为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估,都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效益。
2.4评价结果片面化。
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评价仅仅从单方面讨论,投资是否取得良好的效益,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稳步提升。换句话来说,如果想更加全面地监督目前的投资情况,全面分析投资的效益,对投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投资中的各个要素,找到与投资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展开重点研究。
3完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途径。
3.1规模效益合理规划。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规模效益,可以从该投资的规模,以及该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帮助两个方面展开。换句话说,在某一段时期当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与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能够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3.2投资结构效益的正确界定。
我们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具体界定投资的结构效益。详细地说,我们应当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去探讨结构效益。一方面,从静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可以了解该投资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否存在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指标是“投资边际产出效益均方差”;另一方面,从动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是具体研究该投资结构发生的变化,会对其它领域、其它部门的投资产生的影响。
3.3把握投资效益的整体性。
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投资的效益,具体从质量、关联性、直接效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建立,通过“房地产销售率”这一指标的制定,能够反映出在房地产领域中,开发与最终经营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关联效益的指标,寻找与固定资产相关联的其它要素,比如就业率、环境指数等,来评价投资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在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通过合理的评价来确保各项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毓,陈小娟,裴丽娜.石家庄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基于-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15).
[2]李博.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滞后效应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九
我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位快速运行之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资本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但对河南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内陆省份来说,短期内要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
目前,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对全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很滞后,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消费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外贸依存度不高,相对比较封闭。可以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投资拉动,尤其是民间投资拉动。因此,研究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1]。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河南民间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投资额、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特征,对加快河南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河南民间投资发展特征。
1.投资总量不断上升,和全社会投资基本一致。
河南全省民间投资总额达8579.83亿元是1991年的76.48倍大大高于全社会投资(53.44倍)和政府投资(35.52倍)。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1年的44%上升到20的63%与政府投资占比由56%下降到37%形成鲜明对比[2]。
民间投资总量不断上升,说明河南民间投资十分活跃,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民间投资总体趋势和全社会投资基本保持一致,如下页图1和图2所示。
2.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当前,民间投资主要由个体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集体企业投资和其他投资构成。近年来,河南民间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各类投资十分活跃,民间投资由个体和集体为主逐渐向股份制经济投资转变,股份制经济投资成为民间投资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3.投资领域和行业不断拓宽。近年来,河南民间投资已涉足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林牧渔业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既有竞争性项目,也有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在多数行业投资中,民间投资占较大份额且增势强劲。
1~2月,全省工业完成投资278.36亿元,占民间投资的59.0%;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13.92亿元,占民间投资的24.1%;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17.25亿元,占民间投资的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6.11亿元,占民间投资的3.4%;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1.76亿元,占民间投资的2.5%[3]。
4.投资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民间投资需求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民间投资也随之扩张;经济处于收缩期时,民间投资也随之收缩。
这表明民间资本发展还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明显下降,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4]。
二、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下面选取河南一定时期内样本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对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目前,对民间投资尚无统一的定义,因此只能根据经济学界相对主流的定义来计算民间投资,即按照资金来源来区别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包括集体经济、私营个体、联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及其他经济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区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网,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计算,选取河南省1991~年各年民间投资(ci)数据和gdp数据,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二)变量处理。
gdp和民间投资ci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着很明显的上升趋势,直接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着“伪回归”关系,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首先要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进而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来研究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对ci和gdp数值取自然对数。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异方差的影响,使得数据更易于建模,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得到数据lngdp和lnci。
2.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对上述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lnci和lngdp的adf值均小于其临界值,表现出平稳特征,从而不需要对其进行协整分析,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三)自相关检验和模型建立。
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lnci和lngdp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方程通过t检验,拟合优度达到97.87%,拟合程度较高,但dw值仅为0.30。于是,判断可能存在自相关性,进一步做lm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方程确实存在自相关。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得知,如表4所示,存在一阶自相关。
用广义差分法消除一阶自相关,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ols回归估计。
进一步做lm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知方程消除了一阶自相关。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得知,如表7所示,一阶自相关消除。
根据以上相关检验和分析,可以得到估计的模型为:lngdp=5.34137461438+0.499971306367*lnci+[ar(1)=0.767919546863](12.48160)(10.11733)(10.26614)r2=0.997639r2=0.997324dw=2.029908从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河南民间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中,ci的乘数为0.49997,即ci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使gdp增加0.49997个单位,说明了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且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面模型估计的结果只说明了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未体现出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关系。下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可见,当时滞后期为4时,原假设的概率值为0.6648,表明拒绝的概率小,认为ci促进了gdp增长;原假设的概率值为0.0684,表明拒绝的概率大,认为gdp增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ci发展。从granger检验结果可以判定,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一)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回归分析可知,民间投资是河南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能达到将近50%的乘数效应,成为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协整关系可知,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由granger检验可知,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民间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推动的建议1.更加优化民间投资环境。由于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民间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壮大,发挥投资与增长的乘数效应。另外,民间投资需求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民间资本有其内在的脆弱性,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为此,河南要综合采取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2.合理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尽管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但这种作用不能一味放大,否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研究表明,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民间投资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一般情况下,政府投资主要是投向公共产品和非竞争性领域,相应地,民间投资应该多投向竞争性领域[5]。“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倾向,应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3.提高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不能完全依赖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不但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也是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经理人,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
教育要引导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更应如此。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帮助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在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在经济帮助的过程中他们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主动帮助他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心理上根本摆脱贫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通过抽样调查、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问卷时间5月。问卷对象笔者所在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基本数据结果如下。
由于受到自身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较往往更加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现状。然而,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现实环境贫富差距的影响,自身体会、理解能力的不同,特别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往往内心压力很大。就会使他们的心理特征以矛盾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极度的敏感自尊与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
贫困大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差异,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比较敏感,容易偏激。能够考上大学并且顺利入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并且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由于经济的拮据、家庭背景的差距,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渐渐地自我否定缺乏自信,敏感的自尊心很容易就被触动,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农村贫困学生与城市贫困学生相比尤其如此,由于社会接触少、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刻苦努力的程度更大。敏感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盲目地与别人比较,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嫉妒、仇富心理[1]。贫困大学生的这种消极而冷漠的状态很容易使他们在思想上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焦虑浮躁、自我压抑、思想负担重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起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问卷中体现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47%的人不愿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还会采取逃避的态度,38%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15%的人选择看情况而定。“在与同学间产生矛盾时,你会怎样表现”,13%的人选择愤怒,35%选择不知所措,27%选择内疚,21%选择积极解决。由此看来自卑的心理与敏感的自尊相互冲撞,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人际交往的渴望与自我封闭之间的矛盾。
贫困大学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在进入大学之初,都希望能够有崭新的学习生活,希望能够结交新的朋友,能够有机会在缤纷的校园生活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往往又因为自身的贫困,缺乏与他人接触的勇/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气,害怕别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就会看不起他们,因此阻碍了他们参与沟通和交流的脚步,慢慢退缩退回到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筑起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和外界割裂开来,让其他人觉得难以接近,性格孤僻,不敢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敏感而又脆弱的自尊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一种不主动、不参与、不关注的态度,把自己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有时候即便是走出去了,也会因为一个小的不经意又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自立自强与过度依赖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因家庭经济一时的困难而退缩,而是以自立、自强的态度,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期望通过勤工助学、打工等方式缓解生活学习的窘迫,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中也存在着自我放弃,既不勤工助学又不愿接受帮助的放任思想,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和家人;还有一部分人确实被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迷惑,把贫困补助和家人辛苦节省下来供他学习的钱,用在了铺张浪费上,被大家所不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其实与他们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极为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贫困大学生个人不求奋斗而仅仅寄希望于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知感恩和回馈认为自己家庭困难受到帮助是应该的,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自强的精神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获得回报和改善生活。
在问卷调查中男生30人,女生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女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略有不同,女生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加鲜明;大一14人,大二23人,大三24人,大四18人,由于年级的不同所得数据结果也有所差异,高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对待以上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成熟,能够适当调节好好自己的心里矛盾,而低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心理矛盾更为突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此外,城乡差异对调查结果也产生一定影响,农村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相对较弱,但自立性相对较强,而城市贫困学生依赖性相对稍强,但社交性相对更为开放。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社会价值导向、学校教育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形成的。
(一)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是出现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源[2]。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直接受到其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情况如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以及单亲贫困家庭的区别,使得孩子在形成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于培养起学生的坚毅、积极向上的性格,反之如果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极端的心理问题。
而且经济上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他人的认可并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来减轻家里负担,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这样又会影响到学习,这种矛盾的出现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
当今社会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也不乏混杂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同时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就业难等等负面影响之下,由于学生的阅历不足,缺乏足够的理性辨析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社会上还存在着打着慈善的旗帜,实际却行炫耀之举的别有用心的现象,他们在进行高调捐助的同时却极大地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感恩回馈的想法。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关注。但在注重素质教育与发展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就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贫困大学生还在为自己的生活费而四处打工的时候,其他非贫困学生已经在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拓展人际交往了。所以相比之下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看来要弱势一些,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
问卷中多选题“你认为学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选择较多的有,高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定的依据也就是贫困证明的票据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性[3]。有些地区开具的证明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只要申请人填写就给盖章,由于现在国家资助的政策以及金额比较多,甚至是出现了一些并不贫困的人托关系也能交上手续齐全的证明的现象,而往往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却未必能开出有效证明来,但是就目前来看各高校也只能依据申报材料进行下一步的评定;在评审小组讨论中,有时候贫困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少,大家对他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而且存在着主观的判断,所以在认定贫困生时也会出现偏差;还有一些贫困生因为其自卑心理不愿意申报困难,就形成了部分的隐形的贫困生群体,使得贫困生认定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可靠性也大打了折扣,未能尽到切实的助困作用。
(四)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正确调整自身的矛盾冲突。经济的拮据、学习的压力、自我成长的困惑以及就业形势的紧张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过于低估自己的潜力,无法用自己的调节实现内心的平衡。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正视自己的困难,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引起自我逃避,不能积极应对出现在面前的困难,而是采取极端的消极对抗,如自我封闭、逃离校园和人群的手段,回避问题。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而又不主动寻求帮助,一味地回避,只能使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还会引发系列的严重心理问题。
各高校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阵地,如何能够更好地减轻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经济难题,使他们能够没有负担地顺利毕业,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
首先,应建立起明确的科学合理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的、合理的制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书面上的证明材料及认定小组的意见,为增强认定结果的可靠性,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应深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家庭贫困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
第二,应建立全面、准确、翔实的贫困生动态信息库。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使有限的资助能够帮助到最需要的人群。比如说原本的贫困学生,因为家里的经济好转起来不需要学校的资助了,或者是有的学生家庭原本经济条件很好但是突遭变故需要得到帮助,这样就可以使资助资金流向到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那里,形成一个动态的资助环节。
第三,应不断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但可以解决一定的生活费,使学生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得到合理的报酬,更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立、自强、自助的信心,克服心里的不良反应,能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要规范管理,避免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
第四,助学贷款的办理应结合不同高校实际进行有区别的办理贷款数额。无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生源地信用贷款都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学费情况、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等指数办理贷款。以师范院校来说,根据在网上的调查,各地高校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平均为5000元左右,目前每个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贷款可申请的最高额度为6000元,也就是说除去必要交的金额对于师范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还可以有一定的富余;而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平均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在15000元左右,除去6000元的助学贷款自己仍需要筹集9000多元的学费,这里所提供的费用还不包括学生的生活费及日常其他开销等等,对于那些经济困难家庭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区别地办理助学贷款能够更好地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以助学金作为助学贷款的有力补充,使资助覆盖更为全面。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可以鼓励和培训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以丰富和发展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实际发挥的作用[4]。
(二)全方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发挥课堂、专题讲座、案例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5]。以同龄人的榜样力量、优秀贫困生代表的事迹,带动全体贫困学生积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正视困难的态度以及自助的勇气充满信心地化压力为动力,自觉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同时也应该在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通过高校建立的校园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以及周围身边的人带给他们的关怀与温暖,通过开展贫困生学习技能、工作技能比赛增强他们的信心。
2.心理教育。
由于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矛盾冲突的心理特征,为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扰,就要对贫困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动态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及时跟踪反馈心理问题严重贫困生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帮助措施。让贫困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积极乐观地对待各种困难,科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使他们不再有各种心理压力,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咨询手段开展便利的心理咨询活动。
3.感恩教育。
学习机会,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自信昂扬、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展现出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风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回馈他人。
(三)积极拓展社会资助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资助途径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资助覆盖不够全面,因此在完成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工作之外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面支持,积极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加强校企联合,一方面吸引社会资金帮助解决助学资金有限的问题,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从资助企业来讲也可以从高校直接获得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在校园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措施才能去解决,更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全面的、多角度的关心、关爱、关注贫困大学生体系,才能培养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起到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炯,王权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社科纵横,,(1).
[2]范俊丽,王小琴.浅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3]黄兴寿,吴宝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对策与困惑[j].沧桑,2011,(1).
[4]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7).
[5]卫红伟.高校贫困学生的激励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一
一方面,选材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基础。选材对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不仅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同时还有小事物的表达。具体可以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反映日常劳作方面的题材,二是突出表现社会斗争方面的题材;三是重点表达爱情婚姻方面的题材;四是有关传统故事方面的题材;五是革命斗争方面的题材。另一方面,题材的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可以按照歌词或是曲调的不同进行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题材的广泛性突出表现在许多方面。以嫁令阔为例,主要是赫哲族男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涉及山歌和号子等多种题材。在歌词内容的表达上,可分为古歌、神歌等多类型题材。
2.民歌主题的全面性。
主题可以看作是文艺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简称。在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中,主题不是一个相对赤裸的抽象思想表达,更是与具体的题材或所设定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关系。主题作品应具体描绘出其所应有的相关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各要素间的组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表演者、创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不同,对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有关爱情主题的表达上,赫哲族民歌所表达出的内容不仅有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同时强调爱情的忠贞性,如《河边情歌》等;还有一些是歌颂新生活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其中有感谢毛主席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如《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更有表达出对家乡赞美的赫哲族民歌,如《唱响家乡乌苏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赫哲族人民受长期以来的渔猎生活的影响,将民族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在民歌创作中,有关民族精神主题的民歌较多,代表了一种民族性格。一些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更加突出的是对赫哲族民族英雄性格的表达,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更加宏观和令人震撼。
3.民歌形象的多元性。
音乐形象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不具有直观与空间性,但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作为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结合体,具有一定的塑造性。其整体上可以调动听众的丰富想象力,使听众真正感受到民歌表演所带来的强大震撼力,实现头脑中的审美再创造。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民歌形象创造更加凭借歌词和曲子相互结合,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形象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人物、景物等形象充分引入到赫哲族传统民歌中,开始成为现代艺术特征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赫哲族人民所演绎与传唱的主对象。首先,赫哲族传统民歌形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常见的《囚妇泣》,就表达出了赫哲族女性所具有的鲜活形象。还有一些民歌是对人物英雄形象的表现,如常见的《额直汗别姬》等。众多赫哲族人物形象的表达构成了赫哲族人民发展的历史画卷,进一步闪烁着赫哲族人民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其次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动植物形象的表达。如《蛇儿》,就是通过运用一定的动物形象,通过拟人化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赫哲族民歌的情感。通过生动的动植物形象,更好地丰富了赫哲族民歌的表达内涵。再次,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景物形象的表达。这点在《三月的乌苏里》中有所体现,将江、河等形象进行具体描述,使其更加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展特性。最后,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器物形象的表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小桦皮船》中的桦皮船的形象表达,更加代表着赫哲族民族特点的器物形象。综上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更加趋向于选择能够展示出其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音乐素材。整体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4.民歌事件的独特性。
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事件表达可以看出,这与赫哲族所经历的渔猎生活密切相关。这点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打猎歌》中有鲜明的体现。其直接描绘出了赫哲族人民打猎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此相反,《择婿》等赫哲族传统民歌则是更多地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信仰;《渔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表达的是捕鱼事件的整个过程,虽朴实无华,但更具有代表性。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现代发展的艺术特征。赫哲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发展“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两个字为满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的人们”。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赫哲族有不同的叫法,主要有那贝、那乃等。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人民在劳作中产生的。由于赫哲族人民的劳作方式,其鲜明地体现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更加具有本民族发展的时代代表性。对于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还可以对民歌所表现出的精华加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夏颖杰.试析赫哲族民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4).
祁海燕.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j].北方音乐,2013(12).
任昆.赫哲族音乐文化特征[j].剧作家,2015(01).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16.
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4.
邢容,邢铁红,邢铁志.赫哲族民歌情感蕴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二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能够“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反思与发展”专业能力之重要标准。然而据调查,仅仅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常用方法,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对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以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厅级课题申报情况为例,农村幼儿园近三年申报课题立项成功率仅为25%左右,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更落后于相关高校教师团队申报情况。
当然,在当前科研培训领域我们也曾作出某些改进:批判那些不顾幼儿教师的需求表达,填鸭式、霸王餐培训模式,把菜单式培养推崇备至的方式。但是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还是继续遭遇“三动”尴尬局面:之前“心动”,当时“激动”,事后“不动”。
此外,笔者曾在一次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班做了前、后调查。其结果是:参训教师培训前与培训后表达出的“培训需求内容”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对“儿童教育哲学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培训需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完成上述课程之后);“教育现代化技术”“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有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单纯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素养信息、评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包括科研培训)的方式,值得反思。
所以,我们拟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并就相应的需求评估机制提出建议。
二、本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申报书》《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献,自主研发了《幼儿教师科研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素质(含1~2二级指标)、科研素质(含3~6二级指标)、管理素质(含7~9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标准见表1。据测试,本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其次,邀请“四川省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精品课程两位专家,分别就近三年由农村幼儿园提交于“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师研究中心”的省厅级项目申请书37份予以评审,并与随机抽取的城市幼儿园申报书予以对比分析。
最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挖掘37份农村园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并以此作为相关培训评估机制构建的信息基础。
三、研究信息与结果
(一)基本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见,农村幼师的8项科研评价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其中绝对水平最低的三项分别是成效管理、语言与写作、领导与管理;城乡差距最大的是文献综述、科研选题、语言与写作。
由此可见,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处于全面不利地位,原本游离于我们视线之外的要素(比如写作、管理、规范、教育基本素质)却是导致农村幼师科研素质不高的核心要素。
备注:每个单项最高分(满分)为10分。
(二)典型问题
1.农村幼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语言与写作”范畴:农村幼师对专业性名次词义把握不准确;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较多;写作的谋篇布局、段落内部等科学逻輯性都不太强,出现不周严的`论证。在“教育理念”范畴,农村幼师不能很好地跟上最新学前教育理念;在对核心概念做“操作性定义”时缺陷更大。
2.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项目选题”范畴,科研题目过大且明显超出其团队能力、条件;所申报的项目题目表述不科学、标点符号滥用乱用,部分采用了口号式题目;在“研究方法”范畴,基础性科研方法执行设计缺位或者设计不科学,由此导致可执行度不高;对“行动研究”“质性研究”的理解不深、且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文献综述”范畴,农村幼师所运用的检索工具是非专业的;文献检索范围存在明显漏洞、不周全,从现有文献析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献综合评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伦理与规范”范畴,部分农村幼师引用、注释不规范,甚至有从网络下载粘贴(抄袭)的情况;个别研究团队在科研设计中未能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3.农村幼师(科研)管理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领导与管理”范畴,农村幼师对具体主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与亮点;大部分农村幼师团队对教育科研课题中的关键事件缺乏合理规划;部分预期研究成果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在“成效管理”范畴,农村幼师普遍对教育科研成效缺乏意识和设计;他们过分倚重个案作为科研成效展示的途径。
四、分析与建议
(一)关于农村幼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建议
第一,我国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缺陷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应该积极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立法形式保障职后幼儿教师科研培训的时间、经费、质量。
第二,农村幼师科研培训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构。当前农村幼师教育科研培训目标过于“高大上”,没有落实到农村幼师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培训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农村幼师科研培训应该向“普适性、基础性、系统性”回归。
第三,造成农村幼师科研竞争力处于不利位置的因素不仅仅是科研素质本身;“管理素养”和“教育理念”亦应该是农村教师科研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效管理”更是需要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幼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的建议
目前,幼儿教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存在两方面冲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培训评估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即完全由农村幼师独立判断自己的科研培训需求。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力劣势的“马太效应”、把握信息的不充分,农村幼师自身还不能在科研培训需求领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者与他们进行“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等,提高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培训者应该加强农村幼师科研作品(科研论文、课题申报书等)的深入分析,以此夯实相应科研培训评估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沙莉,庞丽娟.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科研:美国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
[2]张志坚,蔡伟.以对话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3).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三
实证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收集、整理和解释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理论是否成立的方法。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详尽的数据分析来支撑我们的结论。在我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实证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设置,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内容分析方法的价值。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实现以下几点:
3.验证、验正假设:实证分析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来验证理论或者是假设是否成立;
4.预测未来的趋势:实证分析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来预测未来的社会趋势。
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一定数量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定量分析所得结论相对客观,可以与其他数据进行量比较,但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数据的选择。
在我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支持我的研究。虽然实证分析方法相对较为复杂,但是我必须使用合适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来获取可靠的结论,并从数据中检验理论。另外,在实证分析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数据来源不全、数据处理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等。最后,我的实证分析获得了一个让我满意的结论,我发现实证分析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第五段:总结。
实证分析方法可以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揭露社会现实,验证理论和假设是否成立,预测未来的社会趋势,并且可以比较各种理论和学说。然而,实证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来源不全,数据处理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要谨慎处理数据,使用合适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论。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四
实证分析是一种基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辅导方式,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在我参与实证分析辅导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
段落2:拥抱数据收集。
实证分析辅导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我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利用问卷调查、个案记录和观察等工具,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背景信息、问题和需求。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学生对于填写问卷不够积极,或者在个案记录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偏见。然而,我学会了利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段落3:数据分析与变量控制。
数据收集后,我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我运用了统计学的知识和技巧,通过计算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同时,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其他变量的干扰,我还进行了变量控制,将分析的焦点集中在最相关和显著的因素上。通过数据分析和变量控制,我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学生的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为我提供了科学且有力的辅导依据。
实证分析辅导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依据,可以有效地帮助辅导员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它不仅帮助辅导员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况,还能够为辅导员提供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实证分析的局限性也不可忽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结果可能受到诸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实证分析辅导时,我们需要权衡其价值和局限性,灵活应用,并结合其他辅导方法。
实证分析辅导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领域,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希望能继续深入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证分析能力,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辅导工作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促进实证分析辅导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使更多的辅导员和学生受益于此。
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辅导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辅导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辅导员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实证分析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用,并结合其他辅导方法。我对实证分析辅导的未来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并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证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五
实证分析是一种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和推理来证明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我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选择了实证分析来研究我的课题。在辅导和实施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深有感悟。本文将分享我在实证分析辅导中的心得和体会。
二、了解背景和目标。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标。背景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总体了解和前期研究的情况,目标则是具体描述你希望找到的答案或解决的问题。对于我的研究课题来说,背景是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前期研究已经表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产品品牌声誉的影响。而我的目标是找到产品品牌声誉与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
三、收集数据和变量制定。
实证分析的核心在于收集并分析实证数据。在我的研究中,我选择了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收集方法。为了获取足够的样本量,我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同时,我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了变量,包括产品品牌声誉、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决策。
数据分析的准备包括数据清洗和变量测量。在数据清洗中,我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筛选和清理,剔除了一些无效或重复的数据。变量测量是为了使得数据可以被实证分析所接受,我使用了标准化的测量方法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在数据收集和准备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数据分析。我使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如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分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以下结论:产品品牌声誉与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较小。
在结果解释中,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解释,并提供统计学上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结论。在我的研究中,我通过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来证明产品品牌声誉与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这些结果来解释为什么产品品牌声誉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面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
在实证分析辅导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实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个过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的研究领域,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然而,实证分析也有一些限制性的因素。首先,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只能表明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可以探索其他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及更深入地研究产品品牌声誉和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具体机制。
总之,在实证分析辅导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用数据来支持我们的研究结论,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依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水平并为学术界作出贡献。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六
:作为咨询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咨询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研究管理咨询业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这对促进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咨询;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八十年代初我国咨询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咨询业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我国管理咨询业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入起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发展,管理咨询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管理咨询业经过十余年的培养和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且还面临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管理咨询市场扩大艰难。
首先,企业界对管理咨询业了解不够。管理咨询业因为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的知识仅限于对报刊上爆炒的报道了解上。其次,企业家顾忌太多。不少企业家虽然希望借助外脑提高管理水平,但是顾虑外界及企业员工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虽然承认管理咨询服务的价值,但却不愿投资于经营管理。再次,企业界的暴发心理及短期行为严重。由于企业迷信“点子”神话,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管理咨询市场的扩大。
(二)管理咨询业整体咨询水平不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咨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咨询和企业管理经验,因而难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目前国内从事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顾问师数量应该极为可观,但整体质量却并不乐观。
(三)管理咨询行业人才奇缺,制约着行业发展。
管理咨询是一高度智力化的服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咨询经验。而这样的人才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mba教育的兴起,虽然对缓解这一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其产量高,合格品少,作用极其有限。因此,管理咨询人才匮乏的状况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
(四)过度追求“明星”效应,潜在着危机。
追求“明星”效应,是因为产业发展之初缺乏可以依托的品牌资源,于是已经成型的传统品牌就成为一个可以合理借用的资源,而著名学府和明星个人就自然成为首选。追求“明星”效应,已经成为这个产业最普遍的作法。而偏偏咨询业是一个高度倚赖智力资源的行业,靠着明星效应快速积累起来的品牌力度也会随着明星的离去而快速消逝,和君创业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总之假如北大纵横被剥夺了“北大”的招牌,这些公司会遇到怎样的打击不难想像。只是提醒咨询业者:借助明星资源只是一个工具,赶在这些明星效应彻底消散之前把自己的品牌树立起来促成良性发展,才是目的。
(一)提高企业对管理咨询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积极主动的加深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正确选择管理咨询服务,避免盲目投入。目前,管理咨询市场的竞争无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管理咨询的价值和规范程序缺乏了解。因此,企业认识的提高是未来我国管理咨询业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找准为企业服务的定位和基点,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管理咨询业服务的内容来看,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上,以及政府的投资、决策、管理行为上。管理咨询行业也将形成无数个细分市场,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管理咨询才会有自己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定位在企业形象策划上,把cis精做活;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主要业务定位在财务咨询管理上,在这方面做得炉火纯青;还有的管理咨询公司把主要业务定位在信用资料调查上,帮助客户规避信用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行业管理。
面对中国管理咨询业十分弱小的现状,政府要对这一行业采取政策性扶持措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的经验和做法,尽力为国内管理咨询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使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技术基础。
2.抓紧制定和完善管理咨询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入行考试因管理松散,使不少素质低下的人员从事了管理咨询行业,影响了管理咨询业的良好形象。
3.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在高等院校有系统地培养自己的人才。另外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规范行业运作,防止恶性竞争。
(四)优化整合管理咨询业,增强竞争力。
从咨询业发展来看,大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全球咨询业收入的50%来自于位列前30位的大型咨询公司。我国管理咨询业要走连横合纵之路,才会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这种联合可以弥补智力或个体智力的有限性,易于多学科联合作业,易于实现多层、多级、多段、多派的专家合作,从而集约智力,实现作业及其成果的规模化。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合伙制经营模式,走股份制、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之路。这种联合可以是松散型的,也可以是紧密型的,关键是产生几个可以和麦肯锡、安达信、波士顿等相抗衡的咨询公司品牌,全面提升我国管咨询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管理咨询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总体数量继续增多,不仅有来自国外的,而且有来自本土的,特别是从高校演变的会继续增多;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而且会逐步向原点回归,业内的合作和区域整合逐渐开始;新的理论会不断提出,逐步向行业、方向等专业化方向迈进。咨询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竞争愈激烈,对咨询业的需求愈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可以预言,管理咨询产业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具希望的朝阳产业。
[2]王唤明.对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展望的探讨.20xx.3。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七
实证分析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作为一名学生,我在研究中充分体会到了实证分析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证分析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段: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在实证分析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研究中,我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大量数据,并利用Excel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在收集数据时,需要确定清晰的研究目的,并使用可靠的资源来进行数据收集。此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正确地处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现象中的传统模式并发现隐藏的趋势和模式。
第三段: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在实证分析中,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确定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在我的研究中,我利用Excel和SPSS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这些工具在确定数据之间的关系时非常有用,特别是在检验相关性和确定预测模型时。同时,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过度解读和夸大数据结果。
第四段:实证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
虽然实证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研究方法,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首先,实证分析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的影响。其次,实证分析往往会把社会现象局限在一个完全的、统一的和简化的框架中。最后,解释数据所显示的趋势和模式通常需要深入了解社会背景和历史。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必须清楚了解这些局限性和挑战。
第五段:总结。
总之,实证分析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施实证分析时,我们需要清楚地定义研究目的,收集可靠的数据,并正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以确定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尽管它有其局限性和挑战,但实证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非常有价值。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八
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张先生婚后拥有一套房屋,最近他们为了购置新房决定将房子卖掉。张先生与中介公司签订了《房屋买卖居间合同》,委托中介公司寻找买家,挂牌价为230万元,签约后张先生就到国外出差一个月。刘先生通过中介看了这套房子觉得非常满意,但希望价格再能便宜一点,通过双方几次协商,李女士最后同意以138万元卖给刘先生,双方又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合同》,为此刘先生支付了定金20万元。谁知签约后半个月,张先生就从国外回来了,当他得知房价为138万元,觉得太便宜了,于是找到刘先生,告知刘先生这是他们夫妻的共同财产,李女士一个人无权处分,要求解除合同,但刘先生认为李女生有权签订合同,且已经交付了定金,坚决要求履行这份合同。
双方协商不成,为此刘先生起诉至法院,要求履行《房地产买卖合同》。
法院认为系争房屋系李女士和张先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同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对共同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应为无效。法院判决购房合同无效,李女士返还刘先生定金20万元及其利息。
所谓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对全部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共同共有财产关系一般发生在互有特殊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较为典型的是基于夫妻关系而发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有等共同共有财产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部分共同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擅自处分共有房屋的,
要看事后该处分行为是否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的追认。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追认的,该处分行为合法有效。没有获得追认而擅自处分共有房产的,合同无效。
目前法律实务中存在着如下几种共有形式:
1、家庭共有:夫妻是一种人身关系。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另有约定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员相互之间,也是人身关系,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关系。不能把亲属关系都当成家庭关系。如张某与其妻、子一同居住,其父、母单独居住。张某的家庭成员就只有3个人,而不是5个人。家庭共有财产,属于家庭成员共同共有的财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于农村共同生产生活而产生几代同堂的现象,其共同居住人对家庭财产是共同共有。
3、尚未分割遗产形式的共同共有:共同继承的财产,在继承开始以后,遗产分割之前,数人(相互之间是亲属,是同一顺序继承人)对遗产享有共有权的财产。一般认为,这种共有是共同共有。
在购买房产时,一定要核实所购房产是否属于共有,买卖共有房产的一定要取得全体共同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为规避最终认定为共有房产而产生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购房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如果是房产证上的产权人是多个人的,一定要核实每个人的身份,并由每个人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除非有公证的委托书,否则不同意代签字。
2、如果房产所有人是在婚状态,且房产证上产权证为一个人名字的,也需要其配偶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或者由其配偶出具房屋并非夫妻共同共有财产的声明。
3、如房产所有人系单身,且房产证上产权人为一个人名字的,需要该所有人到民政局开具单身证明。
4、为防止出卖人故意隐瞒其他共有人,买受人可以让出卖人出具一份无其他共有人的承诺,并明确约定违反承诺的违约责任。
1、《合同法》(1999年)
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
89.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xx年)
第十七条婚姻法第十七条关于“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的规定,应当理解为:
(一)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十八条婚姻法第十九条所称“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夫妻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4、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二手房”买卖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20xx年)
追认的情况下,应认定买卖合同无效;但买受人有理由相信出卖人有代理权,符合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应确认买卖合同有效。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十九
摘要:个人理财其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财富的梳理与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文章通过分析个人或家庭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理财规划,实现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
关键词:理财;时期;规划
此期处于单身阶段,收入低,花销大。理财目标是提高收入及购房筹款;注重积累,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和方式,增加储蓄,从细节开源节流、定期定额买基金。均衡成本、分散风险。陈先生,27本科,石家庄市某房地产策划部经理。目前住公司宿舍。家庭资产总计30000,负债总计10000,收入合计40000,支出合计24000,有单位提供的社保,理财目标是3年后买房结婚,清还债务,5年后打算每月1000元做基金定投,1000元做银行存款。
分析陈先生理财规划:从陈先生提供的个人财务报表看,家庭的日常消费开支占比不大,储蓄意识很强,家庭资产的可规划空间很大。陈先生年轻,抗风险能力强,喜欢高风险的一些投资。可以拿一部分资金做一些股票投资。但建议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权证、黄金,以分散风险。房产方面,20xx年随政府政策变动,出现大城市房价下跌的现象。自住购房消费,仍将会受到政策的影响。陈先生主要购房主要是居住。根据他目前收入分析一年后购房没有问题。石家庄市目前房价大约在6000元/平米,以购买80平米的房子,首付30%,按揭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房款总额=6000元/平米*80平米=48万首付48*30%=14.4万元。每月还贷2515.03。陈目前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收入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可以利用保险的杠杆原理,规避家庭及人身的重大风险。尽量增加意外伤害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房贷是家庭的重大支出项目出,风险大。所以他一旦买房需要购买定期寿险。他目前有负债10000元,其中信用卡负债5000元,应尽快归还,然后再进行其它理财投资。陈先生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应增加家庭主动收入部分,改善家庭收入结构,增加家庭抗风险能力。另外家庭结余可购买理财产品,陈先生没有投资经验,应选择一些基础性理财产品,比如银行理财产品。
处于刚成家阶段时,收入增加且稳定,客户的理财重心是负担家计、清偿放贷、教育基金;合理控制支出,积极投资,做好现金流管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稳健的积累家庭资产。这一阶段应着力培养家庭理财意识,耐心做家庭理财计划。30岁的刘某现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月薪税后5000元左右。太太从事出纳工作,月薪税后3000左右。由于刚结婚不就暂时没有购房租住居住,房租1000元/月。每月净现金流量2400元,刘某一家没有购买保险也没有进行投资。刘某理财规划的短期目标是希望今年去海南旅游大约需要费用5000元;中长期目标希望5年后生孩子。5年后购置住房80平米一套;长期目标30年后退休,可以得到有保证的晚年生活。
根据刘先生提供的个人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的理财规划:家庭备置一定的流动资金以防不时之需大约3万元;孩子方面,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大学前其家庭的月支出将增加20xx元。19岁孩子上大学,若按照2万元/年的费用水平,考虑现值因素,24年后方刘先生需要准备大约23万元。住房方面,如果刘先生要在5年后住房,不贷款的情况下,每年将结余全部投入,还要很高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才能实现理财目标,因此建议方先生采用7成20年的按揭购房,不建议完全自付。按照城市市价7000千元,购置80平的房产总价56万。5年准备30%,16.8万元的首付款,每月还款2934.2元,在刘先生家庭的承受范围内。另外还应准备6大约万元的装修费用。接下来进行在退休方面理财规划,假设刘先生夫妇的寿命均为85岁,假设市场投资率与通货膨率相当的情况下。在刘先生58岁时大约需要准备超过一百万的退休款;因此我们建议将旅游费用一块可以缩减开支。综合分析刘某一家没有投资经验,风险偏好较弱,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强。可以购买一些保本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
该阶段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期,子女自立债务逐渐减轻,理财重点是增加收入和退休基金;稳健增值及准备退休;享受生活和规划遗产。以下理财规划案例:
天津的王先生今年57岁,夫人已经退休。二个女儿均已自立,王先生的家庭财务状况如下:42万元人民币包括活期存款2万元,20xx年12月底到期的活期存款20万;20xx年10月底到期的两年定期存款20万;黄金及收藏品为33万。房产大约在80万元左右。资产净值为155.5万元,王先生每月家庭开支大约5000元。.收入为每月4000元,年终奖金5000、存款、债券利息8000。太太退休金为20xx元。年度结余25000。
理财规划分析如下:年度收入总额为110600元,工资收入为85000元;投资收入为27200元,占总收入比为25%,家庭以工资收入为主。年度可剩余6万元左右的资金。基本属于较高质量生活水平。王先生的总资产155.5万元,没有负债;其中固定资产80万元,占总资产的51.4%,房产资产流动性较强,安全系数高,但是受政府政策影响也较大,尤其当前房产环境下,建议可以抛售。王先生将近退休,面临的问题是收入将大幅缩水,退休后计划出国旅游费用8万元。预计退休后寿命都是35年,每月的支出5000元来算,估计需要养老金133万元。以王先生目前的资产和退休后的收入估算,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并留下遗产。考虑老两口没有子女在身边,医疗费用和看护费用会大幅增加,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投资,让资产增值。王先生的流动资金充足,建议仍保留2万元作为流动应急金,部分活期存在银行、部分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生活保障用的流动资金。规划遗产时王先生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可以在咨询相关法律人士的基础上通过立遗嘱的方式订立。手中的黄金产品处于增值状态可以继续持有。
每个生命周期的特点不同,因而每个时期制定的理财规划也不同。重点是针对各个家庭现有财务状况分析其适合的理财规划。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使得资产保值增值。(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1]齐天翔.中国居民储蓄的倒“u一曲线假说―不确定性与居民储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xx,(2)
[2]李江.王宏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细分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4)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二十
简单讲,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资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或技术,说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办法。所以,一篇完整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目的);(2)对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对象);(3)如何进行分析(方法);(4)能够得到什么重要发现(结论);(5)这些重要发现的深层次含义与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解决方案)。
2统计分析的作用
(1)开展统计分析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定性地研究问题,而且更注重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2)开展统计分析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只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综合加工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这三大功能。
(3)开展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核算方法、指标口径、数字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及时的进行改进。
(4)开展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迫切要求。不但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要研究统计数字的内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既要熟悉统计业务,还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水平和写作能力。
论文的实证分析篇二十一
《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制作的被世人称作是他的精神自传的一部电影。可以说这是黑泽明在经历了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遍世态炎凉人间百态后,在80岁高龄时创作出的一部集大成的影片,传递出黑泽明对现今世界、社会、人生最坦率的看法。这部灌注了黑泽明一生心血的电影结构精致巧妙,内容发人深省,放至今天依然有着警醒世人的作用。
影片《梦》由相对独立的八个短片组成:《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这八个梦分别描述了八个光怪陆离、互相毫不相关的梦境。心理学家雷奈·泽若指出,梦的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因此在理解这种类型的电影时就需要我们适当运用影视艺术心理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组织原则。当我们从整体的影片叙事结构看,发现八个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导演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晚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思想成长的反映,体现了黑泽明在不同时期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看法。
童年时的希望之梦前两个梦描绘的是黑泽明童年时期所看到的世界,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起,就营造着梦境与现实相交融的氛围。《日照雨》中那栋在太阳雨中伫立的小房子模仿的是黑泽明儿时在小石川的家,门边甚至挂着一块铭牌写着“黑泽”,而少见的太阳雨、朦胧的水雾汽、天边的彩虹等元素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童真和幻想梦境。母亲所说的不要乱跑,下太阳雨时看到狐狸嫁女是日本传说中的禁忌,并没有阻止黑泽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真的看到狐狸新娘后,选择拿起短刀继续寻找彩虹下狐狸的窝的行为,将孩子具有探索精神的性格呈现出来。这和黑泽明小时候出生于武士家庭,做过军官的父亲对他的严厉家教是分不开的。在强大的压力下黑泽明有着一颗叛逆的心,才会有冲破禁忌的原动力,以及日本武士所具有的勇敢面对挑战的坚定和勇气。
《桃田》讲述的是在三月三桃花节(也叫女儿节)的一天,“我”被一个小桃仙引领着看到了被砍的桃树在人偶帮助下再次盛开的场景,同样是还原着黑泽明童年时期的经历。那位纯洁美好的小桃仙则是黑泽明早早夭折的小姐姐的化身,这个姐姐在他心目中,“身上有一种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损、令人哀怜的美”,这个姐姐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了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初和姐姐过人偶节时的欢乐气氛让他难以忘怀,这也是这个梦境产生的深层内心原因。同时这个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旨,只有内心仍拥有最纯真的童心才能够看到再度盛开的桃花,控诉了人们为满足私欲把树木砍伐殆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黑泽明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和借鉴日本传统音乐,以及扁平化的画面构图将人偶们跳的那段舞以及桃花的盛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更有力地传达出导演对人们不敬畏自然行为的谴责。
成年时的坚持之梦随着情节的发展,从第三个梦到第七个梦都可以算作是黑泽明成年时的梦境,相比于之前童年的两个梦风格和内涵上都更加严肃而深刻。在这个阶段,黑泽明的人生几经波折,从《姿三四郎》的一举成名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几经起伏,高到数次问鼎奥斯卡金像奖,低到公司破产无片可拍。各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以及战争、核爆炸等灾难黑泽明都体验过,却仍然坚持着最初的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坚持着自己精益求精的理念。
一、对自然的态度。
在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这个永恒话题上,黑泽明一贯有着鲜明态度。他坚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改造自然甚至战胜自然。在第六个梦《富士山》和第七个梦《鬼哭》中,人们对自然的掠夺已远远不是童年时期乱砍滥伐那么简单,已经恶化到过度开采使用核能源,导致核电厂爆炸,人们只能走近海边,走向死亡;泄露的核辐射使动植物开始产生畸变,甚至产生了食人魔这一由人类演变而来的新物种。导演通过令人恐怖的弥漫的黑雾和怪异的红沙来加强观众对核辐射的恐惧程度,表现他对战争对核污染的厌恶和反感。将未来可能导致的后果用夸张的镜头画面具象化,比如比人还高的蒲公英,核电厂爆炸时殷红如血的富士山,还有食人魔痛苦地在血水边嚎叫挣扎的剪影等,以极具形象直观的镜头语言,将导演对不善待自然、过度开采开发核能源的无知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战争的态度。
黑泽明是在战争阴影下痛苦生活的一代人,他认为战争是黑泽家族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也曾在父亲的帮助下逃过兵役。然而,越是厌恶就越是躲不掉,在和女演员加藤喜代结婚的当天他们的新房就被美军轰炸夷为平地,他的电影事业也因为战争而一度停滞不前。他的第四个梦《隧道》就用十分梦境化的故事讲述着“非梦”的内容———第三小队长作为唯一生还的'人在战后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隧道时再次见到了生前的士兵,并从他们的对话中体现出战争对人们的迫害,无论生与死,都是一样的不幸:死去的人们留恋人世间,希望能够与亲人重逢;活着的人们被负罪感所束缚,在世而不得安宁。更痛苦的是象征着战争的那条黑洞洞的隧道仍然充满着危机。还有那只极富象征意义绑着手榴弹的狗,身上时隐时现的红光似乎随时有可能爆炸。这是一个对战争反思的梦,黑泽明希望能够用这种象征手法让人们醒悟,战争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三、对理想的态度。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无论是经历过什么挫折,破产也好,失去亲人也好,一直以来的心血流产也好,在残酷的社会和生活面前,黑泽明一直没有放弃过他自己的理想,并且不愿屈服于世俗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黑泽明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都挺过来了并且重新站了起来,甚至站得更高。第三个梦《暴风雪》就反映了战胜死亡的过程。登山队员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雪中寻找营地,一度试图放弃挣扎,甚至还有雪女“温柔乡”的吸引,但队长最终推开了诱惑,带领着队员在放晴之后找到了营地。第五个梦《乌鸦》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导演对艺术对理想的追求。黑泽明从小就喜爱画画并且最爱梵高,在这个梦中他进入到了梵高的每一幅画作中,构成了这八个梦中最为绮丽明亮的梦。在梦中黑泽明一路追寻着梵高的步伐,配乐中不断穿插着火车“呜呜”的鸣叫声,仿佛在催促着梵高前往下一幅画的步伐,“我埋头苦干,像火车头一样驱策自己。”黑泽明通过梵高的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只会觉得时间不够,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哪怕是世人暂时无法理解也要竭尽全力把它呈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无论是黑泽明还是梵高才能够不顾一切地追赶着象征着时间的火车。这就是他们对理想的态度,不管前方是否布满荆棘,依旧忘我而炽热的追寻理想。
晚年时的回归之梦在经历过世间沧桑百态后,黑泽明一门心思想着的就是怎么才能够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只有最纯粹的心灵才能够做出最纯粹的梦。第八个梦讲的就是“我”来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坚信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连死亡都可以像节日一样欢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经历世间劳苦后重回自然怀抱。这种“回归”从黑泽明晚年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八月狂想曲》《看海》《雨晴了》等远不及之前作品的华丽,在绚烂之极回归于平淡。就像最初偷看狐狸嫁女的黑泽明,又找回了纯洁美好的童心,回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黑泽明的八个梦,不但记录了他一生中生理与心理成长的过程,更承载着太多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对爱的希望与失望。在《梦》中,经历了童年过后的成年时期就是一个不断把美梦撕碎的过程。在暴风雪、战争、核辐射等摧残之后,本以为将会堕入人间地狱的人类突然又找到了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方式,重新找回了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用惨痛的现实引起人们的思考,再用一丝希望去鼓励人们改变现实的勇气。这才是黑泽明《梦》的意义所在,也是黑泽明所希望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意义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00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