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和整理所学知识。最后,我们要对总结进行仔细的审阅和修改,保证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推荐以下几篇阅读材料,希望能给大家的总结提供一些启发。
读孟子心得篇一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士林在厦门大学给我们讲授的《孟子与中国文化精神》,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赵士林教授学识渊博,尤其对国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听了赵士林教授的国学讲课,让我们寻回了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由此,有如下体会和收获:
读孟子心得篇二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读孟子心得篇三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读孟子心得篇四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孟子所编写的一本政治哲学著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论述而闻名于世。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体悟到了人性的善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孟子》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进行总结和探讨。
首先,我对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悲悯之心和伦理道德的基因。他以春秋时期的孟子为代表,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似乎得而复失之,其恶者似乎得而复失之。”(《孟子·离娄下》)这句话即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之善与恶,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内心的修炼。同时,孟子也提出了“四端五常”的道德伦理标准,即“仁、义、礼、智”和“忠、信、礼、义、廉”,他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来强调人性中的善良,使人们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孟子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孟子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身才能齐家,而齐家则能治国。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内心混乱和情绪浮躁,就无法带领家庭成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家庭幸福稳定,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孟子还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君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有着高尚的情操,以身作则,能够影响他人并建立和谐的政治秩序。
第三,孟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够追求真理,并为人民谋福祉;小人则只关心自身利益,对他人毫不关心。孟子提出了“以身训人”的理念,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他人。他的言辞和社会活动应该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而小人则只关注个人利益和享乐,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幸福。通过孟子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进而激发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四,孟子还提出了君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和权力合法性的问题。他认为君主必须保障人民的福祉,而人民也有义务服从君主的统治。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为人民谋福祉。同时,人民也应该顺从君主的统治,不得反抗或造反。孟子强调了一个健康的统治和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君民责任和权力合法性的论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权力的合法性和政治的稳定性。
总之,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性的善恶并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我也能够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孟子》的思想的体悟,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修炼自己的内心,与他人形成和谐的关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孟子心得篇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____被捕,舜虽不会利用____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____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__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今日供鲁迅亦如此。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孟子心得篇六
作为传统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后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即使我的视野和眼识短浅,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虽然读《孟子》的时间不长,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
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
成语
,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共
2
页,当前第2
页1
2
读孟子心得篇七
第一个原因是孟子在乱世中很难实行自己的主张。春秋时期已经很乱了,战国更没有给孟子留下施展的舞台,所以孟子这个时代应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但是在乱世之中,国君必须富国强兵,才能一统天下。不然今天你在这里行仁政,搞王道;明天别国就兵临城下了,我觉得这也是许多君王拒绝采用孟子的主张的原因,诸侯在乱世之中,只能记住一个词:生存。
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孟子做不了实事。当年子贡一使变五国,是孔子为了鲁国而策划的。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自己去呢?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口才不好,应变能力不好。孔子都做不好,何况孟子呢?如果齐宣王让孟子做外交官,孟子肯定不干;就算孟子干了,也可能会弄僵两国的关系,说不定另外一个国君还给他唠叨个半死。对于国君来讲,那些受重用的人都是提出了对国家来讲可以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政策并能够加以实施的,孟子的理论是对于他们来说有用的,所以齐宣王只对这个贤者进行供养,并不让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孟子就没有孔子谦虚,孔子“不知为不知”,孟子吧,丢不起面子,非要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才罢。孟子就没有孔子谦逊,没有能像孔子一样这样的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这些原因孟子得不到君主的重用。
这些因素让孟子得不到君王的重用,而只是摆摆架子,也体现了孟子对仁和义的执着,和无法实现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孟子这个人和《孟子》这本书中所记载的他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的印象。
读孟子心得篇八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深入学习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教诲,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我对孟子思想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石。孟子强调人性的善与罪,认为只有恢复善的本性,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相比于荀子的“性恶论”,孟子更加强调人性的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但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差异所导致的习惯不同。因此,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正确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谐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善心和道德品质,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我深刻领悟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修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关键作用。他提到,“所以患乎人者,皆得于修身之道也”,意思是人之所以受到苦恼,往往是由于缺乏自我修养所致。这使我明白,人的内在修养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思想情操,我们才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首先反思自己的修养,并且积极锤炼自己的品德,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最后,我对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孟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观点,强调了仁爱和恻隐之心对于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同情心和善良的品德,以身作则,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人民。我深受孟子情感教育的触动,从而明白了世界之所以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心中缺少了仁爱之心。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和关怀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孟子情感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孟子的教诲对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取得积极的进步。
读孟子心得篇九
茫茫江海,潮起潮落。在杈儿枝儿顶端拱出嫩嫩柔软的蕾儿,粉红的,紧紧地抱在一起。我想,别的地方都没有了吧。一番赌气后,逞强过后,我们还是忘不了对方——最真挚的朋友。今年的国庆节已来临了,虽然每年都有国庆节,但是今年的国庆节似乎很重要,可能是因为电视上经常播放阅兵式游行等开国庆典这个缘由吧!也可能因为今年庆国60周年这个特殊意义吧!从古到今已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的人。生活可能是平平淡淡、幽幽暗暗,也可能是轰轰烈烈,一鸣惊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一样,天真的以为靠自己的.力气、或者说靠着武力加上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一开始就错了,错的一塌糊涂。(猜测的)或许他们觉得无所谓了,大家都这样,何必自己非要做个不一样的呢,何必自己非要那么有个性呢?慢慢地有了一种习惯。作为一个男子汉,顶着“有泪不轻弹“的帽子,实在也很少落泪。祖国的大好河山呈现一片美好的风光,不仅有鬼斧神工的碧水青山,而且有巧夺天工的清奇俊秀,但还有被撕碎的河流的咆哮,有发疯的黑风暴的猖獗,有黄皮肤的土壤的坠落,有加了盐的土地的咆哮,有无发丘陵的哭泣。忠魂埋骨青山之中,可悲,可叹!而山对于山里人,却是一个很神秘的名词。之后的日子里,只要你一回到家,我便愤愤地关上房门,以睡觉为借口将令人心碎的争吵拒之门外。有意必有功,蒙古部族归乡万二千里;留发不留头,江阴百姓守城八十一日。
读孟子心得篇十
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著名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人心向善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特征,好比植物向阳而生都是一个道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读孟子心得篇十一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读孟子心得篇十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读孟子心得篇十三
在教授《孟子》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体会到了跟学习《论语》时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学生们收获到许多自信与知识,而我也收获到了许多现实的快乐与精神的富足。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人能创造出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现代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基于对经济活动方式的摸索与路径依赖,对人性善恶交织的深刻认知,对社群整体价值观的认同维护,并有效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统统被称为——制度,在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它被称为周礼,或叫“礼乐制度”。承载着我们中华先人这一政治与立世思想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始,在孟子这里,因其灼灼其华、雄辩滔滔的精彩华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到后面的《大学》《中庸》,是哲人反复论证这一治世处世理想在思辨上留下的余韵。所以,《孟子》承前启后,在备课时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有时为了查证一些思想的缘起,会重新学习整理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资料。
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作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管男生女生,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认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本质、架构它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东方学院的小学员从现在就开始已经在做的功课。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儒家思想最迷人之处——对自我、他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已”和“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警醒的社会意识,并且要积极地维护这种关系。那么在《孟子》的学习中,除了继续认识和熏陶礼乐治国这一传统文明的基石,我们又接触了同时代农家“与民并耕”、墨家“爱无差等”、杨朱“为我”之说、于陵仲子“清高于世”等先秦诸子的社会人性意识,同时还能获取另外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太会有、但也极为难得的视角——帝王家的视角,帝王之家观念意识形态如何,为何出言必“言利”,孟子如何漂亮地反驳引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上种种,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极大的冲击力,不仅仅使其认识到先哲思想领域的丰富性,还能从对比中去感知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去思考个人的价值观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读孟子心得篇十四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孟子不仅师承儒家文化,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为后世尊称孔孟之道,这也是我暑假期间对《漫画孟子》感兴趣的原因。
《漫画孟子》分为三大篇,分别是学习篇、修养篇和立志篇。文中主要讲了孟子周游列国的事情。他先遇到了认真好学不知道灵活运用的滕文公,接着遇到了好面子的`齐宣王,最后遇到的是爱惜人才的梁惠王。
学习篇章中《大王的百科全书》讲到了认真好学的滕文公走到哪里都带着先王的百科全书,遇到事情都照搬先王的百科全书。一次滕国有些年收成不好,百姓叫苦不迭,大开国家粮仓放粮救济百姓,半个月后造成国库粮食放尽,军队无粮可吃,士兵挨饿,无力抗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照搬书里的东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孟子的庄稼哲学中不为农时,不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工作、长大、成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成长。
其他篇章中孟子爷爷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读完这本书,我学习到,我们游历历史,与古人对话,并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更有机会将古人的智慧和现在的生活建立联系。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06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