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0:36:16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6 00:36:16     小编:曼珠

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一些来自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教案范例,它们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一

《陋室铭》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陋室铭》

课文的题目叫“陋室铭”,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选自《全唐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名]:出名。[灵]:灵验,神奇。

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通“洪”,大。[往来]:来。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形]:身体。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这四句描写陋室的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清幽。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上”“入”二字,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陋室的自然环境,显得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地映衬手法。不过“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王朝一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二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活动2【导入】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活动3【导入】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文意串讲。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三

陋室铭(刘禹锡)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 学生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四

一、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二、交流预习体会。

课前都叫大家预习过课文,那么下面我想提问几个同学,你是怎样预习这篇课文的?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出来。)。

三、确定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能简要概括课文的大意(主要写了什么:如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写陋室?)。

4、思考:学了课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5、熟读,力求能背诵课文。

四、指导学生自学。

1、让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五、深入学习。

1、本文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请找出相关句子。

2、你喜欢陋室的主人公吗?为什么?

3、从陋室的主人公身上,你学到什么?

六、拓展思维。

七、品味语言,练习背诵。

1、让学生朗读,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觉得这篇文章好读吗?为什么?)。

2、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上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名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3、练习背诵。

八、课文总结。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五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六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七

师: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当时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我是从图中看出来的.。

生:我从”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也看出了作者当初是个很小的孩子.。

生:她不懂为什么摆弄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

生:她不懂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生:她不懂外祖父讲的话的真正含义.。

......。

生:作者明白了老人的心,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看出来的.。

师:请你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终于懂了的时候老人已经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师:诗句里是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读诗的人何尝不是这样!你体会得很深刻!

生:我从外祖父的另外两次哭中也看到了他眷恋祖国的心.当得知可以回国,而自己却不能回祖国时,他放声地哭了起来,并且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面前.看来,他是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这正说明他多么想和孩子们一起回祖国去啊!当送孩子们上船时他坚持送到船上,并且泪眼朦胧,一方面可以看出是舍不得孩子们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多么想和我们一起回祖国呀!

生:我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外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热爱祖国.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了孩子的妈妈.他轻轻的刮去梅污,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地花,梅花跟祖国紧进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师: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读?

生:读”这梅花,是我们......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生:我体会到外祖父对作者这样说,是要她也成为有梅花精神的人.。

师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词好吗?我想这也是外祖父的心声: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反思〕。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八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知识点)。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读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背诵全文。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发展。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记*铭*说*志四篇》的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来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课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教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提问法。

学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分析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2、介绍常识,初读课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4、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5、分析课文,体验感情6、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课前老师先讲一个故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篇传世之作。

(说明:通过故事了解刘禹锡其人,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常识,初读课文。

除了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还了解那些与刘禹锡有关的情况呢?

1、找同学补充介绍刘禹锡的情况。

2、了解“铭”这种文体。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种文体是用韵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学听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文中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找出韵脚。

4、学生个别读。找三、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

(说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文章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但这些文字究竟蕴含怎样的深意呢?我们来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在课本上标出。

2、解决疑难。(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2)两三个同学为一组,合作解决。

(3)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教师点拨。

3、同学翻译整篇课文。

五、分析课文,体验感悟,归纳板书。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板书设计。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一

朝阳区东坝学区体育教研组上周对全学区所有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一次检查,能看到所有教师的备课都有余粮,而且比较之前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尤其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很是下功夫进行备课,在这里对青年教师提出表扬:长店小学陈国颖王嘉;东坝中心小学李鑫王晶晶;平房小学教师;这几位教师的'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学习!在这里我还想向大家谈一下关于教案的问题:1.教案是在钻研教材、设立目标、制定策略等一系列操作后反复斟酌修订而成的.它既要忠实于整个设计的过程与结果,又要在行文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编写教案时决不可图简单而照抄别人的教案或照搬参考书上的教案(青年教师可借鉴)。2.教案必须科学规范,应做到内容准确无误,材料真实可靠,方案切实可行,书写工整规范。3.教案要简明清晰,便于使用。教学目标要准确醒目,切实起到教学中的导向调控的作用。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关键、要点、警句等处可以“特写”的手法表现出来,以便一目了然(例如:王嘉老师教案的安全措施、养护帮助写得很醒目)。4.教案应因人而异。一方面不能强求形式上的统一,应各具特色,在追求高质量前提下可以各显神通。另一方面对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老教师,他们经验多,善于根据学生临场行为来进行教学决策,其教案可写得简要一些。而对于新教师,则要求写得详细一些。5.教案书写要留有余地,以便完成教案后产生的新思路、新措施能随时添补进去。教案必须在上课的一周之前完成,应尽量早有准备。朝阳区东坝学区黄杉木店小学黄琳2010-5-19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二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三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29课,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应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门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资料,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包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资料,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英子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状况”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情绪感。

理解课文资料,明白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帮忙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忙。

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资料,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英子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同学们,这天我们到阶梯教室来上课,而且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谢谢你们欢迎的掌声!同学们,这天换了地方上课,还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紧张吗?但是老师很紧张!我想,你们能给我一些掌声的话,我会不那么紧张……谢谢你们鼓励的掌声!同学们,你们明白吗,掌声不但能传递出欢迎、鼓励、更能传递出欣赏、赞扬、和爱。这天,我们就学习“掌声”,师书写课题:掌声(师:同学们写的时候,掌的上半部分是尚的变形,高尚的行为表此刻手上,那就是掌声。)

如果我讲的好的话,期望能再次得到你们的掌声。

师:在学习全文之前,我们一齐来扫清课文中难读的词语。

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师指导。

师:老师也个性喜欢这篇课文,个性是文中的英子,所以我也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范读的同时提问: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性格的一个孩子?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了解到,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一个女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忧郁)

师:是啊,掌声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怎样理解忧郁?(抽生回答)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词语“忧郁”,我们来找一找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表现英子的忧郁?(抽生读)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英子的忧郁和自卑的?(生:默默的)

课件出示此句

师:我们把这一句话打上横线,把“默默的”圈起来。你回答的很好,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当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一齐把这句话读一遍,一齐走进这个忧郁的英子。(生读)

师:是啊,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而英子只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我们在音乐教室愉快的唱歌、跳舞时,英子总是……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英子总是……

师:我相信这时同学们都能够体会到英子的情绪,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词语“默默的”的含义,谁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生:静静的)你能把它放在句子里读一读吗?(生读)

当我们高高兴兴的背着书包,拍着路队放学的时候,英子总是静静地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当我们在唱歌时……(英子总是静静的小声跟着其他同学哼唱)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生齐答:他得过小儿麻痹症)

师:是啊,英子是个忧郁的孩子。她每一天早早的来到教室,却是最后一个离开。她多想和其他同学一齐游戏啊,但是她没有。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掩饰自己身体的残疾,来保护自己那脆弱的心。这样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新老师来了,她请英子给全班同学讲故事。我们一齐来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师:“轮到英子的时候,他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的心里此刻十分的……(生补充:紧张,害怕)。但就是在这天,英子却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几次?(2次)

师:请那位同学来找一找第一次掌声的经过?(抽生读)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的经过

师:让我们一齐走进当时的情景,“英子犹豫了……眼圈红红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上横线,并把“犹豫”圈起来。

师:你明白什么叫“犹豫”吗?(抽生回答),不明白的话,请通过查字典查一查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汇报)

师:似乎字典里的解释也让我们似懂非懂,那我们来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此时的英子心里必须很矛盾,他在想什么?(抽生回答)

师用犹豫的语气读出英子此时的内心独白。

师:在那里,我们不仅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到“犹豫”的意思,还能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英子他着急啊,所以她……。谁来读读这句话?(抽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句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述。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描述,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出人物的情感。

师:假如这个小英子就坐在你的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抽生,师此时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或补充)

师:就在这时,英子迎来了第一次掌声。这掌声,是什么样的掌声?(鼓励的掌声)是啊,你们的鼓励和话语,都坚定了英子走上讲台的信心,所以“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他最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间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抽生读)

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英子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同时也顺利的讲完了故事。当故事讲完,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课件出示“故事讲完了……掌声”(生读)

师:第二次掌声包含的不仅仅是鼓励,更多的是什么呢,孩子?(欣赏)

师:这时,你想对英子的表现说些什么?(师扮演英子,回应学生鼓励的话)

师:这第二次的掌声,不仅仅仅是鼓励,更包含了同学们对英子的欣赏。其实英子除了身体有些残疾,其他地方和我们是一样的,甚至比我们更好,比如他的故事就讲的很好。你们的掌声,也让英子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想大家深深的……(生补充)

经过了两次掌声的英子,性格变得?(开朗)师板书“开朗”

师:变得开朗的英子生活有什么变化?

师:同学们给他的掌声不仅仅仅是掌声,这一切,都化成的是他们的一片“爱”。因为同学们的爱,使英子从忧郁变的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所以他开始鼓起勇气,应对生活,就如他给我的来信中说到的一样“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如影随行,只是我们没有擦亮发现爱的眼睛。回忆一下,你身边有关“爱”的故事。

师:是啊,我们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和英子的命运。同学们,你们也在无时不刻的理解着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的爱,不要忘记了把我们的爱带给别人,让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四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秋季公开课说课稿(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确立依据:文言文距离当下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着不同,学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必须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定位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且课后要求学生能默写,本篇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班是平行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学生成绩在98至108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故在教学当中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以符合学生情况。

五、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讨论法: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导入,图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初步感知,通过物件与使用者的关系,引出题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与主人刘禹锡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的两对“物-主”关系一致。)。

(二)诵读: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有目标地读,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语: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所积累文言词汇进行翻译,教师适时地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此环节既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所讲的“托物言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芍髦?br。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此环节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去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七)朗读、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将本文中感受到的伟大情怀,运用到自身,体现出本文的现实意义。)。

八、说板书。

陋斯是陋室。

陋主人品德高尚。

室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铭不陋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内容是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可以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邓厚甜。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五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师:刚才xx同学根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课文非常完整地复述了一遍。(教师指着板书说。)。

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生略)。对!围绕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的。

那么,这位我们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略)。

师:哦,有的同学说他是个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学说他是坏蛋、流氓、无赖,有什么依据么?xx你说。

(生:略)。

师:好,你真会发现。因为叔叔决定还钱,买别墅给我们,还要和我们过好日子,所以他是个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总而言之,他是我们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流氓、坏蛋、无赖呢?xx你说。

(生略)。

(生略)。

师:哦,你反应真快!是他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这致使我们家陷入了困境,这才是关键!所以他简直是我们家的恐怖(教师边说边板书)。

(生略)。

师:这个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这个小子”、“那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当希望破灭时这个“救星”又成了“恐怖”、“灾星”。(板书)。

(二)追究根源。

师: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略)。

师:因为叔叔的贫穷和富有!(教师边说边板书)。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奖励你,那就请你上来把这两个字写出来吧!

师:

好,大家看黑板。(教师边画边说)当叔叔贫穷时,他是我们家的恐怖,父亲甚至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而当他发财了,他又成了我们的希望;最后当我们发现叔叔是靠卖牡蛎为生的穷光蛋时,我们离开了他。

同学们,这条曲线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略)。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它还告诉我们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看到这东西时,你们想说什么呢?

(a生略)。

师:好,请坐。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他们的态度……xx你说。

(b生略)。

师:哦,他说是金钱使其乐融融的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很好,请坐!中国也有这么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教师边说边写)。

那么有钱不好么?xx你说。

(c生略)。

(d生略)。

师:可算一语道破天机!钱很可爱,但我们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像菲利普夫妇这种崇拜金钱、金钱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义”。文中的“拜金主义者”还有谁?(生略)。

师:小职员,你怎么看出来?

(生略)。

师:你真细心!小职员和二姐结婚也是因为这个东西!(教师指着板书说)。

是啊,连世间最圣洁的爱情也沾染上铜臭味儿,你们说这个社会不可悲吗?

陋室铭片段教学教案篇十八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1、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点阵图中的部分图形,将其余图形发给小组内的学生,请他们玩找朋友游戏,将手中的图形在黑板上对号入座。(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2、请小组派代表按点阵中的规律贴图,并说一说想法。

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通过互评将规律补充完整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想计算每个点阵中有多少个点子该怎么办呢?”“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该怎样快速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4、以正方形点阵为例,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规律抽象成算式。

5、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正方形点阵有多少点,试着画出图形,并说一说想法。

6、同理,请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点阵的规律,并列式计算。

7、请学生继续寻找三角形点阵的规律,并写出算式。适时引入划分法,让他们说说三角形点阵有没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8、让学生用划分法将第五个正方形点阵图进行划分,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灵活的出示“折线划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三)课末设疑,兴趣犹存。

1、按下面的方法划分点阵中的点,并填写算式。

(请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图中的划分可以轻松列出算式。)。

2、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并填空。

(此题是总复习中练习,让学生寻找规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观察下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一个图形。

(为了使有困难的学生生动地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我采用了不同颜色标出了每次的变化情况。)。

第五部分:拓展应用。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节课表现的怎样?”或者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

(这种开放式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评与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归纳概括的全过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0966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