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时代新思想前沿热点网课篇一
第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增长核算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包括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四大类,其中tfp可以细分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理论和国际经验均表明,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然而,我国在过去三四十年的高增长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驱动,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低。不仅如此,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我国难以继续依靠资本积累拉动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则使得我国难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拉动经济增长。在此境况下,只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提高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质量。第一点所述的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不再关注资本和劳动投入,而是不再追求资本积累的规模和劳动人口的数量,转而追求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质量。就资本质量而言,最近一二十年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由此形成的是非生产性资本积累,再加上产业结构有所失衡,还有不少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我国资本积累的质量并不足够高。要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亟须改善资本质量。就人力资本质量而言,高校扩招以来的二十年里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但由于部分高校过度扩招导致招生规模远超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教育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未来应深化市场化改革,让民间资本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质量。
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财产差距。由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一般低于低收入群体,所以贫富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居民整体消费倾向趋于下降,从而减少全社会的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既需要缩小收入差距,又需要缩小财产差距。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等举措来缩小收入差距。
第四,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表明,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将会给经济体带来严重冲击,因此要高度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并且在去杠杆、抑制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泡沫化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与隐患。比如,企业偿债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风险和隐性化问题较为突出。降低金融风险才能够为经济与社会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人民更有安全感。因此,要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往我国的财政支出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上项目、搞投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相对偏少。“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因此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强调的是,增加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还有助于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减少他们为应对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持续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开始接近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20xx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污染防治作为未来三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央高度重视污染防治,这为“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综上可知,上述六大突破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把握好这六大突破口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利转变。不过也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制定“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些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要做好打长期战、持久战的准备。
新时代新思想前沿热点网课篇二
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从那时起,白求恩这个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白求恩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永恒丰碑,跨越时代,历久弥坚。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早在少年时代,白求恩就立志从医,1934年当选美国胸外科协会五位理事之一,跻身北美洲著名胸外科专家行列。1935年11月,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并将之作为余生的奋斗目标。1936年,白求恩奔赴正在抵御法西斯入侵的西班牙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美国、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白求恩一行三人组成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1月来到中国,同年3月到达延安。在延安,会见了白求恩。见面时,白求恩掏出党证交给,郑重说明:“我是来向你报到的。”热情回应:我们应该将你转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你和这个国家就密不可分了。他们之间的谈话长达3个多小时,热情赞扬了白求恩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敢行为,对他为改善八路军医疗条件的计划予以支持。当晚,兴奋的白求恩难以入睡,在日记里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奔赴晋察冀边区,投身战火纷飞的敌后战场,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救护负伤的抗日将士,为建立和改善晋察冀边区医疗工作作出巨大贡献。1939年10月底,在河北涞源县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他不幸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殉职。12月1日,延安举行追悼白求恩大夫大会,献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在边区民众对白求恩持续的纪念活动中,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将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文中回忆与白求恩的见面与交流,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之情,对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文章的末尾,号召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学习,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后来编入《选集》,题为《纪念白求恩》。文中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有力推动了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史上重要的典范,也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一座永恒丰碑,深刻影响着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思想与实践。
白求恩的光辉之路:从人道主义者到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白求恩是在加拿大选择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但他成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光辉之路却起始于延安。从延安出发,他将自己所有的技术、才华、健康以至生命,全都献给了那些在晋察冀和冀中抗战中受伤的将士们,从一位信仰选择者成为真正的信仰践行者进而达至所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从一位秉持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者,走向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是对“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最好诠释。
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遇到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他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用全部的精力与才能去对抗他在那里遇到的巨大工作困难。条件之艰苦,设备之简陋,远远超出白求恩的想象。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晋察冀边区根本没有真正的医院设施,在边区的那些后方医院里,他面对大量因为缺医少药或者护理不当而导致感染的腐烂肢体,他甚至不得不用锯木头的锯子为伤员做截肢手术。如何才能降低伤亡率?他号召医生们:到伤员那去,不要等他们来找我们!他组织战地医疗队,亲自率领这支由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将手术台设在距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在我国最偏僻落后的村庄里,他建设正规意义的战地医院,开设卫生学校,举办医疗卫生实习周,努力为这支军队培养真正的医护人员。利用自己在西班牙的战场经验,他在我国的战场实现战地输血,并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用行动说服百姓建立“流动的血库”。自己动手设计各种医疗器械,编写画满医学图解的战地教材……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华北战场,白求恩所有的才能都最大限度发挥了作用。
1939年10月,为了解决药品和器械短缺的严重困难,白求恩决定回北美进行一次募捐。回国之前,白求恩计划将晋察冀所有的医疗机构巡视一遍。巡视工作尚未结束,日本人就发动了残酷的“冬季大扫荡”,白求恩决定推迟行期。10月27日,白求恩率领医疗队来到距前线仅有5华里的孙家庄,在一间小庙里搭起手术台开始手术。第二天下午,医疗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撤离,但白求恩坚持将剩下的十几台手术做完,他要求助手同时准备3台手术,最后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腿部受重伤的小战士,不停劝白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对他讲:我的孩子,谁也没有权力将你留在这里!为了加快手术进度,白求恩将左手伸进伤口掏取碎骨,结果中指被刺破。3天后,不顾轻度红肿的手指,他亲自给一个头部感染的伤员手术,不幸感染致命病菌,患上了败血症。此后的十多天,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他的巡视工作,不停地给伤员做手术,高烧39.6度还嘱咐身边工作人员,遇到头部、胸部负伤的伤员,必须叫醒他……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劳累,早已夺去了他强健的体魄,这一次他没有能够敌得过病菌,在中国北方严寒冬日的凌晨,白求恩同志停止了呼吸。
当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来弘扬白求恩精神、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时,白求恩之于中国社会,就早已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奉献精神、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以及令人钦佩的职业操守,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纪念白求恩》树立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光辉榜样,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三次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深深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今天的中国社会更需要像白求恩这样的英雄人物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80年前,为了帮助遭受战火蹂躏的中国抗日军民,白求恩舍弃优雅的生活方式,不顾名医的职业前途,辞去工作,写下遗嘱,义无反顾。在生命的终点,他写下这样的文字:最近的一年多,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我非常的快乐!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在经济高速发展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白求恩的人生选择堪称全体共产党员的楷模,而他对于幸福的理解则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引领意义。
白求恩大夫在前线战地医院为伤员做手术 吴印咸摄
其次,《纪念白求恩》树立了追求理想信念的光辉典范,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纪念白求恩》开宗明义:“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回望白求恩的人生历程,白求恩之所以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是因为他相信,共产主义可以改变医生职业的社会意义,可以建立让所有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共产主义的信仰与白求恩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相契合时,他不仅有勇气在当时的加拿大公开选择共产主义信仰,更勇敢付诸行动,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白求恩对信仰的执着、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正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用信仰凝聚党心民心,更需要广大党员为信仰而奋斗的行动力。白求恩曾在遗嘱里写道:生命很美好,的确值得我们为她走一回,但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了某一个目标为她死一回!这句话既是白求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感召和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第三,《纪念白求恩》树立了医者仁心的光辉形象,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在评价白求恩的工作态度时连续使用了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身为医者,白求恩面临的医疗环境显然并不比今天好,但他勇敢面对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晋察冀边区的每一天,他都在用行动践行服务患者的神圣职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患者的健康。他的敬业精神,堪称所有医生的典范。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职业操守成为敏感话题的今天,白求恩大夫的医者仁心无疑可以在医疗以及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标杆作用,为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新思想前沿热点网课篇三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实质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已进入由大向强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经济总量仅排在世界第十一位。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由大向强转变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明显提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数量不足,需要“快”字当头,那么,在新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好”字当头。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各方面工作都要配合和服从快速发展经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原来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尖锐、生产效率性问题突出、社会民生建设滞后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侧即人民需要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等。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才能为全面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可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客观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8项重点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也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二是提高金融部门本身的资产质量、经营质量和运行质量,二者不可偏废。为此,金融就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这些政策措施都是要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实质上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含义
高质量发展标定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是有着科学内涵的理论概括和发展要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具体含义。
微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微观层次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生产经营者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1993年,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并于20xx年、20xx年两次进行修改,为我国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生产经营者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其次,生产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最后,要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勇于创新、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将微观创新创业小溪汇聚成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河的必由之路。
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在新时代,只有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保持总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第二,提高总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把各项成本特别是各层次的管理成本切实降下来。重点是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第三,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进一步增强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外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各类经济风险的预判和识别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形成,化解风险冲击或减缓风险影响。第四,进一步增强应对经济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能力如应对能源、粮食、外汇储备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政策反应能力如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预案储备等。在对风险的预判、识别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宏观调控水平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居民的需要。第二,能够创造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基本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使居民总体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基本消除贫困。第三,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氛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第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美好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面临更艰巨的任务,需要义无反顾的决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服务和开拓创新的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从长期看,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双方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决好供给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无论微观层次还是宏观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是提供这种大环境的重要保证。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宏观调控工作来说,坚持稳中求进是制胜法宝。当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积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上门实行保护主义,或不敢到国际市场去拼搏,都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进出口实力,更表现为本国产品标准成为国际行业标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更好发挥理论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微观经济学主要围绕经济效率展开,宏观经济学主要聚焦于总量分析。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技术,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上对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是新时代提出的经济理论创新课题。这种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于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1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