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文(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5:07:31
西方经济学论文(优秀22篇)
时间:2023-11-06 05:07:31     小编:雁落霞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怎样过好每一天。在总结的语言上,要简明扼要,不过度展开。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范文参考和写作灵感。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一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类教学模式首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办法。《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是对实际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来做出不同的经济抉择。比如通过市场均衡价格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相关经济理论,这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进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学生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其团队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生活热点,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案例讲解中融入有关经济理论。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教师可以从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轻人是纳税人,他购买了车票,理应有座位;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将座位给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则。但是长远来看,老年人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如果不让座给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选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讲商品效用时,可以讲大学生看电影的效用来的快,时间短暂;而努力学习的效用来得晚,时间长久。将机会成本时,可以给大学生算一下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二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一)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3,(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7]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三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住房金融业发展最发达的旧家,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形式多样,不仅有政府自己设立的机构,还有政府本身并不投资但是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机构组成:

(一)住房金融一级市场的政府保证机构。

美国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fha)、退伍军人管理局(va)等机构,对特定人群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或保险。fha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贷款信用保险,va设立面向退伍军人的住房贷款支持和担保计划,凡fha和va保险的抵押贷款,由担保机构承担因借款人无力偿还或房屋贬值造成损失的全部责任,保证银行不受损失。这样不仅保护了金融机构的利益,稳定了一级市场,而且为中低收入家庭和退伍军人等特定群体解决住房需求提供了有效金融支持,减小其贷款风险。

(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

该体系是依据1932年《住房贷款银行法》建立的,这一体系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12个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及其会员(储蓄贷款协会)等组成。该体系通过吸收私人资金,为住房开发建设和住房购买提供资金来源,是政府调节管理住房金融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在稳定住房金融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资金的流动性,提供住房开发建设资金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了联邦政府层面的住房金融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外以外,美国在州和地方层面也设有专门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用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1975年成立加州住房金融局(cahfa),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首次购房者提供低利率按揭贷款和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帮助加州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为多户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低利率融资。

自1976年成立到2007年,加州住房金融局累计为州内13万首次购房的家庭发放共计121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截至2007年底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41.9亿美元。

(三)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政府保证机构。

目前美国住宅金融抵押二级市场中发挥主要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

一是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nma),于1938年由联邦政府组织成立,目的是从贷款者手上购买联邦住房协会贷款,增加抵押贷款的流动性,2008年9月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

二是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nma),于1968年从fnma中分离出来,是住宅和城市发展部的附属机构,其信用完全由美国政府担保,目的是发行以抵押贷款为担保的长期债券。

三是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hlmc),1970年经国会批准成立,作为二级市场机构,其成立宗旨在于为提供房屋贷款的储贷机构供给稳定的资金。它从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处购买抵押贷款,并向它们提供用于发放新贷款的资金,尽管1988年后已私营化,但是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让其获利的同时也承担了部分政策功能。

结合美国住房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美国联邦政府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目标通过fha保险、联邦住房贷款体系、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和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等证券化机构来达到,使美国居民能拥有自住房产。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设计中,既充分发挥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也通过政府支持有效促进了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发展。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2012年美国住房自有率达到65.5%,高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德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了以契约储蓄制度为核心,自愿互助性储蓄为主和政府奖励为辅的住房市场融资机制。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建立的多渠道融资系统和多样化贷款方式,不断推进德国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和开发,有效促进了政策性住房目标的实现。

在德国,为居民购建房和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有很多,呈现出多样化、多类型的发展趋势。德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一)属于联邦政府的州立银行或者是储蓄银行。

作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负责制定颁布全国性的住房市场法规制度,依据联邦政府颁布的《民房建设资助法案》。德国地方的16个邦,基本上每个邦政府下都会设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帮助社会贫困家庭和中低收入人群获得购买住房的贷款资金,金融支持方式包括为中低收入家庭建购房和私人投资建造低租金住房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资助。这部分抵押银行的资金有一半左右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拥有大部分股权,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提供资金保障,是德国重要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

(二)多元化的合同住房储蓄贷款融资服务体系。

1972年德国颁布《住房储蓄银行法》,并于1991年进行修订,从法律层面上对住房储蓄银行的组织形式、监督管理机制、业务经营范围、从业准则、住房储蓄合同标准条款、住房储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方向、风险规避、贷款担保方式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倾斜的背景下,形成了主要包括储蓄银行和建房互助储蓄信贷社的住房金融机构,为中低收入群体和普通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提供金融支持。德国的储蓄银行大多是政府背景的国营银行。它在住房领域的主要业务是吸收个人存款、发放房地产贷款,为个人买房、建房筹集资金,在德国共有600多家。德国储蓄银行金融集团是德国金融市场的领导者,集团下属430家储蓄银行,10家州立建房储蓄银行。

合同储蓄模式以自愿性和契约性为主导,居民连续几年存入一定金额的定期储蓄存款作为获得购房时贷款的前提条件,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相挂钩,资金实现先存后贷、封闭运作,政府对居民住房储蓄进行奖励和税收优惠。系统内资金封闭运作,它只向住房储蓄客户吸存,也只向自己的住房储户发放购建房贷款,存贷款利率具有一定稳定性,不受市场利率影响,资金运用的平衡性和国家配套的奖励政策也使得市场利率无论如何变化,住房储蓄贷款合同下的住房贷款利率都能保持固定及稳定,按公司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来运营,形成了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合作储蓄模式实现了住房市场效率的整体帕累托改进。

新加坡住房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主要表现为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1953年,新加坡颁布了《中央公积金法》,1955年成立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初期只是单一的养老储蓄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的制度。

中央公积金局是由政府组建的用于管理居民所缴纳的公积金的专门性政策住房金融机构。其通过实施公积金制度吸收存款,筹集资金,在使用公积金时除应付会员提取之外,主要用于向住房发展商发放社会住房建设贷款,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中央公积金局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购买由政府发行的长期债券的方式向建屋发展局(hdb,新加坡公共住房的建设主体)提供资金。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帮助政府发行债券,中央公积金局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这样前者就可以从中央公积金局获得巨额资金,使公积金变为可以被政府利用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主要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建设。另一种方式是向住房建设发展商提供贷款的方式提供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开发商需要资金融通时,可以通过向中央公积金局借款来缓解资金的压力,使得闲置的中央公积金转为用于开发建设公共住房,从而保证公共住房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居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中的公积金也有两种用途。一是可以用来支付购房的首付款。目前,公积金会员一般约用3年的公积金存款即有能力缴付相当于房价20%的首付款。二是可以用来偿还购房贷款的本息。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新加坡83.3%的居民居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中(80%的居民是购买的组屋,3.3%的居民是租住的组屋),政府兴建的组屋共计有98万套,占到新加坡住房总套数的76%,私房仅占全部住房套数的24%。政府主导型的住房金融业务为公共住房的建设和消费都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四

一、自然之物与劳动、资本的通约——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

分工和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起点,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分析层面。马克思经济学和以正统自居的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从这里着手开始经济理论体系的搭建。两者都遇到了同样的技术性间题:为使交换成为现实,必须构造出相互交换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体系。除去两者所被赋予的不同意识形态,其实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决定财富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的三位一体;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从逻辑上讲只能是自然和劳动的产物,所以在这些要素中,只有土地和劳动才是有关财富形成的终极要素。

认为价值是由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的第一人是配第。配第在考虑价值量的决定时企图把土地和劳动通约,他用土地的面积、自然年生产力和劳动者的谷物工资及劳动时间来进行劳动和土地之间的换算。川但是他受到了重农学派的影响,没有解释作为土地之外的自然之物与劳动之间的通约。为克服这一间题,斯拉法也作了解答。假定商品是用商品生产出来的,即a商品的价格由生产a的劳动以及为生产a所耗用的b,c,d……z商品来决定,这样就得到一个方程;同理b商品的价格又由生产b的劳动以及为生产b所耗用的a,c,d……z商品来决定。依次推理,c,d……z商品都可以作出如上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物质生产的投人一产出方程组。加上劳动变量,消去一元,求解该方程,就得到了一种相对价格体系,川也就是李嘉图苦苦追求的“不变的价值尺度”。这个理论完美地实现了劳动与物质的通约。斯拉法通过“标准生产体系”,用数学证明了利润与工资分割经济剩余的比例不会对价格体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通约后的价格体系可以换算成以劳动时间计量的单位,并且不再受资本构成的干扰。这就提高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纯洁度,解决了李嘉图面临的难题。但是斯拉法的生产体系是线性的,意味着这种价格体系只是在固定不变的技术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在一个动态的技术可以变化的社会里,价值尺度将会受到影响。

人类社会之初,假设自然资源是充沛并可自由支取的,如阳光与空气,必定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它们不是交换的对象。一旦出现了稀缺,就会有先占权或暴力创制的种种产权。马克思写道:“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看作隶属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些产权的取得,显然是来自于先于生产和交换的非生产的制度因素,它赋予自然资源以垄断价格,使“不具价格的东西也获得了价格”。简化掉开采成本的影响,它是权力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再分配,它的量的决定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即维持资源产权的资本化费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从而获得地租的过程。所以诺思称赞马克思所强调的所有权在经济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贡献。

自然资源的资本定价理论是由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索罗较早提出的。他试图深究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把资源视为资本,扣除开采成本和供求的影响后,当预期的资源市场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利率时,业主就倾向于较早开采,反之亦然。这样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所达到的均衡,按照现实的开采量和利率,就可以倒求出现存资源的价值,完成自然资源与资本的通约。然而资源存量的勘察开采和转换替代取决于不确定的技术条件。一般来说,资源存量是未知量,而存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价格体系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使得情况更加错综复杂。

用现金流资本化的方法把资源与资本通约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要假设利率不变,还必须假定现金流是永续和稳定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垄断利润和租金在长期中不可能保持稳定。不确定的技术和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将对现金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两大经济学范式都试图把自然之物通约掉,使用的方法不同,是为了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新古典经济学把一切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的东西统统资本化,是为了论证给这种现金流带来保障的制度的合理性;而马克思要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增殖的社会过程中的矛盾,所以必须把规模报酬递增内生化。报酬递增的规律只有在价值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然世界受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制约,不可能产生报酬递增,所以马克思要抽象掉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影响。无论如何,把自然之物通约掉,可以使我们集中讨论劳动和资本这个更为核心的问题。

二、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实践尺度与理论尺度的背离。

劳动价值论必须解决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之间的计量及可加性的通约问题。马克思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同质的抽象劳动,但对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的换算通约却没有过多涉及。

马克思排除了劳动者的察赋差异,认为人类抽象的劳动是同质的。斯密也是这样。他认为:“人们天赋资质的差异实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人们到了壮年,分别选择不同的职业,好象是由于不同的天资,但在多数场合,天资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因此他们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工厂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工资制度”。

马克思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来说明不同等级的具体劳动之间的通约,“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至于这种换算所必须的自乘系数又是什么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没有详细论证这种“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从而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庞巴维克对此进行质疑:“依照什么比例复杂劳动产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简单劳动,这是不确定的,不可能预先根据复杂劳动所固有的任何性质加以确定。它只是实际交换关系所决定的实际结果。”这个批评可以说是切中要害。要把现实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在理论上用简单倍乘系数固定地表达出来,无疑是极其困难的。对此,希法亭辩护说,庞巴维克把揭示价值规律的“固有性质”的“理论尺度”同作为“实际结果”的“实践尺度”混同起来了。在希法亭看来,理论尺度似乎没有必要和实践尺度相吻合。希法亭为马克思的辩护,如同麦克库洛赫为李嘉图的辩护,并没有为劳动价值理论增添有分量的理论价值。这种价值尺度的两分法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两种尺度之间的背离。要想取得理论上的进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理论尺度,使之与实践尺度相符合。

对于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新古典经济学用供求理论来解释,认为劳动力等级和工资体系,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均衡的结果。但是结构上的均衡无法解释总体上的非均衡—失业。虽然凯恩斯极力反对劳动价值论,他却站在西方经济学立场上第一个从总量的角度上思考劳动就业量的决定的问题,用失业的现实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的供求理论,从而与马克思有了相通的地方。

凯恩斯写道:“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及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次性,后者可变为齐次性。因为只要各种劳工以及助理员之间之相对报酬相当稳定,则为计算就业量起见,我们可以取一小时普通劳工就业为单位,而一小时特种劳工之就业,则依其报酬之大小加权。在凯恩斯看来,构成总量的不同劳动之间是可以通约的,这个通约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劳工”的劳动时间来作为劳动就业的基本计量单位;二是利用市场上形成的报酬体系作为加权来换算不同种类的劳动。以“新剑桥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凯恩斯的第一层含义,认为“工资率决定物价水平”,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只是使得工资率围绕一个基准上下波动,而工资率的决定力量只能在“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中寻找,从而把目光转向习俗、历史、法律等长期社会因素,以及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对比。他们不自觉地涉及了价值的“绝对尺度”,猛烈抨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劳动价值论,但是沿着这些观点可以找到两大经济学范式之间关于价值理论的融通的线索。

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囿于市场理念和均衡思想,把目光集中在第二层含义上,就连以研究劳动价值论著称的米克也写道:“(各种不同的劳动)在理论上必须换算,在实际上换算不是根据准确的尺度,而是根据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米克认识到了不同劳动之间通约的理论困难,却又试图用理论和实践两种尺度进行调和。这个做法不过是对希法亭的回应。

三、劳动与资本的通约—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资本与劳动是两大经济学范式的基本概念,而越是基本的概念越是深奥复杂。资本在不同语义里歧义颇多,没有统一的解释。本文认为,资本定义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完全抽象掉具体物质的内容,我们已讨论过对“终极之物”的通约问题。第二,包含有时间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利息的时间性质。第三,包含有生产力的技术性因素。这是资本的传统语义里的基本内容。

最传统的观点就是认为资本是实物资本,是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工具或是过去积累的物化的劳动。这显然不满足上述条件一。认为资本是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总和等观点,虽侧重历史的演化,但是内涵过于宽泛,无法做时间上的分析,不能说明利息的产生,不满足条件二。西尼耳的“节欲论”是纯心理的概念,节欲一年与一个月显然是不一样的,它包含了时间因素,并且排除了物质因素。但是单纯的“节欲”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储蓄不能够自动地转化为投资。所以,他的观点不满足条件三。庞巴维克的“迁回生产”是最接近满意程度的资本概念。他的迁回生产过程又是和时差利息论密切相关,迁回生产在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后能够带来更大的生产力,所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按照他的定义,资本是一种迁回的生产手段,所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按照等级排序,处于迁回生产顶端的是高级资本。

虽然庞巴维克极力反对劳动价值理论,但是“迁回生产”与马克思的资本定义也有相通的地方。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处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从自身出发并以加大的量回到自身”。资本在形式上表现为可变与不变资本,其实质功能却是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的循环来实现自身不断增殖的终极目的。马克思和庞巴维克都继承了欧陆哲学的思维传统,在资本定义中彻底排除了实物概念,重视时间和技术的因素,强调再生产循环的社会过程,认为资本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的更大产量或价值,而不是对已知的过去的盘点。

于是,迁回生产和复杂劳动也就有了融通的地方。劳动过程不是简单的物质能量的转换,最鳖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人类使用实物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复杂劳动,也是迁回生产的开始。复杂劳动与经验、技能、知识、资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的知识越多,操纵的资本越高级,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斯密最早对此有所认识,他把“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也算做与实物等同的资本;而舒而茨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更加贴近了复杂劳动的概念。它们的形成都需要“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其目的都是为了递增的报酬或增殖的剩余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迁回”,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越来越大,“整体工人”的劳动程度也越来越趋于复杂,社会生产力也越来越大。马克思认为在劳动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紧密结合的,“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器官……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这种延长了的肢体,或者说,由人类所掌握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外在地转化的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就成为社会平均的复杂劳动程度的标志。不仅如此,个别劳动越是复杂,所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也越高级。这里的操纵不是直接的操作,它指的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处于迁回生产过程中的较高地位,掌控着所有下游的低级实物资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在再生产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生产出更多的产量和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还担负着进一步技术创新的任务,使得迁回生产的链条继续延伸。因此,复杂劳动通约为简单劳动,应该按照它们在迁回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系数折算。

至于系数折算的具体方法,本文只能作出粗浅的尝试。如果按照复杂劳动所掌控的实物资本量进行折算,存在着上文讨论过的实物资本的加总悖论,使得这个方法并不可行。我们可以尝试按照复杂劳动在下一个生产周期所带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进行折算。产量和使用价值可以用货币量加总,同时在技术上也可以预期。通过技术上的统计,就能为实际折算提供现实资料。当然这只是近似地换算,是价值决定因素中的实践尺度。这并不意味着使用价值量决定价值量,归根到底,这个系数是在迁回生产的过程中复杂劳动的特性所决定的。诚然,产量和使用价值并不是再生产的唯一目标,理论尺度与实践尺度仍然有偏离;但是通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实践尺度,比在市场中形成的尺度较少地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理论尺度。

有人用复杂劳动所耗费的时间和培训、教育等费用为基数来进行系数折算。这些时间和物质耗费是一种沉没成本,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只有通过对复杂劳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衡量,才能够揭示动态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因为人类的学习、技术的进步是加速度的变迁过程,复杂劳动的折算不仅仅是简单的倍乘,而是非线性累积的指数乘积。也只有在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中,依据未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才能够反映这种系数的指数特征。

复杂劳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在劳动价值论中占据关键地位。在迁回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态,反映了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特性和劳动对资本(生产资料)的利用程度,是劳动与资本通约的桥梁。所以,价值量是对复杂劳动的计量。对于同等程度的复杂劳动,可以用劳动时间计量;对于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必须先折算它们的换算系数。从以上论述可知,这个系数必然也包含了技术的因素。所以说,时间与技术是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四、通约的量纲——一种新的理论尺度。

由此可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矛盾不能依靠单纯的时间标准来解决。如果以劳动时间为单位,则人寿期百年,所有人创造的价值就大致等同,这与现实显然不一致。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并且不受技术变动的影响,但是这样就不能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如果要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就要折算它们之间的技术含量,承认技术对价值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利用综合时间和技术的复合单位来定义价值是惟一的出路。正如牛顿在自然哲学里对质量的定义表述为每单位加速度的力,价值的量纲应该表述为时间与技术的复合单位。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庞巴维克的话:“马克思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一种思想,即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在交换的场合,事情是以商品所有权的变化为结束。这宁可表明存在某种导致变化的不均等和优势。当某些复合体彼此密切接触时,就会产生某种新的化学组合..…事实上,在现代政治经济学家看来,古代经院学者关于被交换商品中存在某种等同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庞巴维克的原义是批评马克思逻辑“三大步”的第一步,即相互交换的商品中包含有等量的质。他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交换,就像是能量的流转,总是由“不均等和优势”肇始,并且终结于这种“不均等和优势”的消洱。这个说法是有启发的。不同的分工造成了不同的技术和察赋差异,从而具有了李嘉图式的“相对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仅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同样可以解释国内的一般性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流通,正是基于这种相对优势,从而使得买卖双方有利可图。

这样,价值的复合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找到根据。在交换中,出于对相对优势的衡量和比较,人们一方面需要计算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相互之间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机会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马克思写道:“不同部门的生产力水平不能直接比较。我们不能因为生产一盎司金与生产一吨铁需要同量劳动时间,就说金的生产力低于铁。可见,时间与技术因素必须综合地考虑在一起才能在交换中进行相对优势的比较。当金与铁交换时,生产铁的工人会计算在自己现有掌握的技术下生产一盎司金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样生产金的工人也会计算由自己来生产一吨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当各自都估算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时,交换就发生了。估算中依据的时间和技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

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供求的数量、讨价还价的势力等等。但是它的决定性的因素,是能够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xxx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而生产费用,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是不同的。只有把劳动时间和技术条件结合考虑,才能判断出一宗交换“值不值得”,判断出该商品的价值能否保证它的再生产。

马克思定义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构造一种标准的社会平均技术条件。对于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这是合理的,而对于资本构成不同的众多品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就不太现实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斯拉法的“标准生产体系”一样,排除了技术变动的可能性,不能够反映动态的社会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也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和技术。

时间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哲学家思考的对象。伯格森区分了“真正的时间”和“科学的时间”,认为人类生命延绵的真正时间是不可衡量的。至少,这句话启示了单纯用钟表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过去一小时的劳动与现在一小时的劳动即使在生理上是无差别的,在社会意义上也会有极大的差别。时间并不是均衡的流程,因为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总是加速度的。如果说价值量是单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这个时间是过去生产该商品的时间还是现在再生产同种商品的时间呢?可见,时间和技术关系的理解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等量劳动时间创造等量价值,是在不变的技术条件下起作用的规律。当社会呈现整体的技术进步,或者个别劳动中所包含的技术因素起了变化,价值的衡量就要考虑重新计算。

从两大经济学范式相互通融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理论,不仅解决了复杂劳动的通约问题,而且长期困扰劳动价值论的其他难题也都迎刃而解。同时,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两大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它们各自坚持了价值尺度的时间维度和技术维度,“新的理论尺度”为它们的通融搭建了桥梁。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五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基于民办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分析了课堂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实验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以博弈论为例设计总结了课堂实验在教学改革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民办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政府政策调节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使用等现实经济问题。该门课比较重视对相关数据模型的分析,而中国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走进实验室,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预测与分析,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一方面,它通过大量研究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或产生的矛盾,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还运用抽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对现实经济情况常常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公式、图形,却很少注重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较弱。

(二)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1.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上难度大。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低,主要原因为其学习习惯懒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学生多为文科生,其数学知识较弱,对定量分析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习惯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2.缺乏学习兴趣,常常“知难而退”

《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理论性、逻辑性知识,而学生往往对逻辑性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例如,在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相关概念时,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决定时便失去兴趣,不是很专注地听课。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该门课意义不大,故他们只要保证考试能够通过即可,学习动力不足。

3.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其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和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将经济理论与学生熟知的经济现象相联系,学生往往会发表独到的见解。针对此种现象,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非常普遍且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

《西方经济学》中的教学实验是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模拟,设定特定场景,通过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等角色,从事相关经济活动,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一定决策,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特定场景中的特定角色,亲自进行解读经济现象、数据分析与整理、做出经济决策、分析决策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分析方法,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一)实验准备。

需要进行两方面准备,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实验课前详细讲解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准备好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实验资料。

(二)实验过程。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多为学生在模拟市场中进行自由交易,从而得到相关实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宣布实验规则、解释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指导,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做好相关数据、结果的记录。

(三)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阶段,教师需对本次实验进行点评、总结,重点分析前期预测与实验结果中存在差异的地方,找出差异的大小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非常重要,其比较注重逻辑与数学的推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尤其是民办高校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博弈实验:

(一)协调博弈实验。

许多现实经济问题中都会涉及协调博弈实验,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合作的困难、给各位参与人可能增加的福利。该实验是采用分组抽取扑克牌的形式,在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中各选一名学生作为“囚徒”,每位学生可拿到两张扑克牌,一张为红色(红桃或方片),一张为黑色(梅花或黑桃),然后进行配对。实验规则为:配对过程中,倘若都是红色,每位学生获得3分;倘若都是黑色,每位学生获得2分,倘若一张红色、一张黑色,出红牌的学生不得分,出黑牌的学生得5分,每轮结束后,学生记录自己的得分,实验进行若干轮,教师决定具体在哪一轮宣布结束,结束时得分最多者获胜。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之间不能进行任何方面的交流。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囚徒困境”,加深对“囚徒困境”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对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推理过程及推理结果。

(二)选美博弈实验。

选美博弈实验是通过不断测量重复,删除较劣策略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博弈过程中是否具备完全理性。实验具体规则为:首先,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0,100]中任选一个数字。然后,将学生所选的数值进行平均,得出平均数,最后,将平均数乘以2/3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与哪位学生选择的数越接近,该学生就获胜。此实验进行若干轮,每次实验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更新自己的选择策略,然后进行下一轮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有以下两种思维:一种是最大平均数思维;另一种是随机平均数思维。游戏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所有人都选择了0,得到了纳什均衡,即每个人都取得了胜利,并且没有意愿再去改变猜测的结果。

(三)最后通碟博弈实验。

该实验主要用于检验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实验规则为: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两人,一名提议者,一名响应者,给每组学生一笔钱,提议者思考如何分这笔钱,并提出分配方案,接受者有权接受或拒绝提议者提出的方案。如果选择接受,则二名同学按照方案获得约定的金额。如果选择拒绝,则他们都无法从中获益。根据完全理性假设,提议者按最小出价份额出价,响应者也会选择接受,因为响应者知道选择永远都比拒绝好,选择至少可以获得一些,拒绝将会一无所获。但现实生活中,均衡的出价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有当给响应者分配足够资源时,方案才能通过。在准备采用上述实验时,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实验实施的时间点,在讲解完相关理论后及时插入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具体开展实验前,教师需要对该实验的目的、规则进行清晰地解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提醒其注意规则与其他事项,实验结束后,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调动其积极性,并提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当然,《西方经济学》课程还可设计出其他有意义的实验,如柠檬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经济学原理。

现有《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讲授法虽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实施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进行模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六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授课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重点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消化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身边新颖的、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经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如“蛛网模型”可以利用农民生产的实例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以外,还要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给学生介绍主流经济学网站,多了解掌握经济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浏览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我院学生与经济学大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学校邀请专家讲学作报告以外,要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接触获取相关信息,就要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书上的内容。

再次,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知识点具有相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学生的基础比国内某些一流院校学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反应稍微慢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尤其是某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且都是凸向原点,收入预算线与等成本线等,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多做习题,巩固学习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强,各知识点衔接紧密,且有较多的图表,需要一定地数学基础,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部分要多复习,能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经济学上来,用数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如一阶倒数与边际分析方法。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课堂认真听讲外,在课后要多做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要多布置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另外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我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平时上课不重视,专等老师期末划重点,然后把老师的重点一抄一背,保准能通过,这也成了学生们的考试法宝。因此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首先教师在上课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期末绝不会划重点,重点就在平时上课内容中;其次考试题目多样化,除了常规习题外,还要有开放式的论述分析题,让学生利用经济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督促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端正态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七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亲身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思考。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授课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重点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消化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身边新颖的、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经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如“蛛网模型”可以利用农民生产的实例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以外,还要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给学生介绍主流经济学网站,多了解掌握经济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浏览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我院学生与经济学大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学校邀请专家讲学作报告以外,要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接触获取相关信息,就要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书上的内容。

再次,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知识点具有相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学生的基础比国内某些一流院校学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反应稍微慢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尤其是某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且都是凸向原点,收入预算线与等成本线等,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多做习题,巩固学习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强,各知识点衔接紧密,且有较多的图表,需要一定地数学基础,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部分要多复习,能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经济学上来,用数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如一阶倒数与边际分析方法。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课堂认真听讲外,在课后要多做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要多布置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另外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我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平时上课不重视,专等老师期末划重点,然后把老师的重点一抄一背,保准能通过,这也成了学生们的考试法宝。因此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首先教师在上课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期末绝不会划重点,重点就在平时上课内容中;其次考试题目多样化,除了常规习题外,还要有开放式的论述分析题,让学生利用经济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督促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端正态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2)。

[2]陆辉。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三点体会[j]。科教文汇,2008,(1)。

[3]王彬,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3)。

[4]张岩。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八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侧重制度分析,通过考察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来解释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从现象层面进行经济分析,运用个量和总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和动态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数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对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突破都离不开方法论的变革,深入了解不同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是把握好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关键。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比较,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基础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通过考察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对经济制度、经济权力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分析个体的经济行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从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并使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一种范式与其它的经济学流派区别开来。马克思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而且在于其方法。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视为一般和永恒的范畴,从总体上看,其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并以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在这一哲学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运用个量和总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和动态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数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并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可见,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出发,侧重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虽然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也没有使用过相同的名词。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总量研究方法和个量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个量研究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其特点是把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排除掉,突出个体经济主体的现状和特征。这种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主要分析单个企业中要素的投入量、产出量、成本和利润的决定及单个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单个居民户的收入合理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单个市场中商品供求的决定、个别市场的均衡等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将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局部特征表现得非常清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注意到宏观经济对个量关系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二是研究结果常常是有条件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排除一些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问题,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些外部因素却常常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时还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而且研究结果往往与现实不符。

总量研究方法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及后果和个量都看成是不变或已知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研究主体,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如,在研究消费时,只着眼于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总投资、总储蓄的相互关系,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及其变动则不予关注。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抓住经济运动的总体状况及总体结构,因而其研究结果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往往忽视个量对总量的影响。

作为分析经济的具体方法,不论是总量研究方法,还是个量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有些经济现象从总体和个体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运用了总量与个量研究方法。关于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有时以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有时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在对魁奈的《经济表》中运用的总体的研究方法,曾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无数单个的流动行为,从一开始就被概括为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但由于魁奈“有限的资产阶级的眼界”,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进行错误的划分,因此,他虽然天才地应用了总量分析的方法,却不能得出完全科学的结论。从马克思对个量和总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中,不难发现:第一,马克思的总量分析总是以个量分析为前提,因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分析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贯性。而二战后以凯恩斯主张的以总量分析方法建构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却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这也是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界为之修漏补缺的重要原因。第二,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作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量或总量的研究方法。而西方主流经济学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则往往忽视甚至抹煞了现实的阶级关系。

(二)均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均衡分析方法是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如何趋于平衡的方法。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曾借用机械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经济均衡。因此,均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各种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和均衡实现稳定的条件。虽然,由于影响均衡的条件经常变动,以致难以达到均衡,但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研究各种力量的均衡方向,仍然极为有用。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将经济事件分为若干部分,集中考察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存而不论。一般均衡分析法则侧重用各种经济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重视不同市场中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产量和价格的相互关系。如果资源供给状况、消费者偏好、技术函数已知,一般均衡理论便能从数学上证明通过资源和商品价格的自行调节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的水平即均衡状态。

均衡分析法侧重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其科学性不容怀疑。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时都往往忽视量的平衡背后质的关系,甚至用量的平衡取代质的同一性,这往往会掩盖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如,马歇尔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确立了供求相等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并以此代替价值关系。但他从来不回答为什么供求相等时的价格恰好处在这一水平,而不会处于其他水平。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缺乏对价值实体的分析。从均衡方法的具体运用来说,决不能用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的分析。函数分析是量的关系的研究,而因果关系的分析是质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不能用量的分析代替因果关系的研究。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将经济规律和一切规律分为三类,即因果律、同时律(或结构律)和函数关系律,并指出:“最基本的是因果经济律,因为其他两类经济规律都可以转化为因果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也完整系统地运用了均衡分析法,在分析供求时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竞争如何使供求趋于一致,同时也着力分析在供求一致时的价值决定问题,这实际上是分析价值实体问题,因此,马克思能科学地揭示价值是价格变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均衡分析,他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再生产平衡发展的实现比例或均衡条件,但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是均衡的,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达到均衡,并且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静态和动态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静态研究方法是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而静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需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当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均衡会由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只着眼于前后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考虑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均衡点的移动过程和经济变化中的时间延滞,则被称为静态的研究方法。动态分析方法是对经济体系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研究,通过引进时间的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从前到后的变化和调整过程。汉森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引用拉格纳·佛里舒的话说“不但考虑在某一时点的系列数值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要考虑在不同时点某些变数的大小,同时我们引用某些足以在同时属于不同时刻的其中数值的公式,这是动态学说的重要特点。只有通过这种学说,我们才能解释一种情况怎样从前面的情况中产生出来。”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指出:“我把那些我们并不计较日期的经济理论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把那些对每一个数量都必须注上日期的理论称之为动态经济学。”

由此可以看出,用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来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如何将根据有无时间的变化与有无增长来区分的动态和静态分析统一起来?阿克利在《宏观经济学》中指出:“静态分析,不论简单的或比较的,都只集中在均衡位置上面。它既不涉及达到一个均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涉及各个变量向均衡状态所经过的路线。这是一件关系动态分析的事。”“如果均衡是在时间推移中没有变动的一种状态,那么只要均衡保持着,一种关系的时间维度就可以略而不论。”按阿克利的意思,尽管均衡是在时间中变动的,但量上没有变动,可按静态来处理。瑞典学派的林达尔在《货币与资本》中认为:“没有经济事物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如果要具体考察动态与静态,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一般方程,然后又将具体的经济量值带入方程中,如果在量上不变动,这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如果有量上的变动,就称为特殊的动态。”

西方经济学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法各有所长。静态分析可有效说明均衡的条件,而动态分析可观察到经济变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例,并且认为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但决不允许用静止掩盖和替代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必须在质量互变中研究动态与静止。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局限在数量关系上。

(四)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比较与评析。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实证分析这个方法论术语,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强调的只是规范分析。其实,马克思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规范与实证有机结合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是“动态实证”。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事实的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马克思很重视实证分析,如,马克思对分工、生产、交换、市场、利润、利息等范畴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实证分析,他的经济研究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五)数理模型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可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研究的表述更简洁清晰,推理更直观、方便和精确,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与英国的斯密、李嘉图,法国的魁奈、西斯蒙第及德国的李斯特等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相比,马克思是当时经济学大师中运用定量分析最多和最好的。《资本论》在数学方法上,除运用简单的加减乘除之外,还有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xxx认为:“单靠数学演绎就确定一个论断为真理的事,这种情况几乎从来没有,或只是在非常简单的运算中才有。”而且列宁也指出:“数学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说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各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可见,马克思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把数学当成一种目的,以数学化的程度来评价经济学达到的水平。

(六)制度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做深入分析。但在许多情况下,经济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复杂得多。因此,制度经济学家创立了将制度作为变量,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用,采取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方法论。总体来看,制度分析方法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动态化特征。即用进化或演进的眼光看待经济世界,这是制度分析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制度分析方法特别看重制度的演进,而且认为促进制度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技术的变化或技术的能动性,同时还认为技术变化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必须在制度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制度分析方法始终坚持一种信念:社会经济是一个整体,经济系统中一切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既考虑“经济因素”,又考虑“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把法律、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研究的内生变量中。第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特征。从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种途径: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二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正统经济学是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基础,而制度经济学则带有强烈的方法论集体主义色彩,他们认为对制度这一集体行动的考察和描述才能最好地理解个人的经济行为。第四,具体化特征。制度经济学家使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及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的特点,侧重研究微观经济制度,并更多地从现象上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较少进行内在矛盾的分析和考察。其理论核心总是围绕制度的内涵和构成、制度变迁和创新、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这些具体的制度范畴。

制度分析方法不是西方制度经济学家的独创,其实马克思就是一个制度经济学家,他的生产关系分析实质就是制度分析,与西方制度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从本质上来进行制度分析的,西方经济学家则是从现象上进行分析。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注重从现象和形式上进行制度分析,因而具有客观实用性,所以它针对当代外部性经济问题的解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三、结论。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感悟事物所形成的理性结论。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方法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并以个人主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区别的标志,它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

(三)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中,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这是我们在创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如,数学方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运用,确实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变得更加精确。从当前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情况来看,数理方式已被引用到一些经济学的研究中,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的进步和方法论的创新。但在应用中,既要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添经济数量的成份,又要防止走西方过度数学化的另一个极端,防止数学方法的滥用,把科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一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不健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靠传统经济理论所提供的办法难以解决,因而制度分析方法对研究转型时期的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九

1美元走高挤压美国公司利润影响经济增长。美元走强在众人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荣誉勋章”,折射了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但对美国企业界的大多数公司来说,这对其业务的开展却是背道而驰。众所周知,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公司都驻扎在海外,主要是欧洲和亚洲地区。对于欧洲地区的美国公司来说,当美元兑欧元汇率上涨时,就会以两种方式对企业造成损害:一是美国向欧洲出口的产品价格变得更贵,二是从欧洲进口到美国的产品在换成美元后则会变少。这两股力量直接导致欧洲地区的美国公司的营收和盈利下降。以雅芳为例,这家公司近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于拉美客户。上周雅芳公布财报称,该公司的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2%,调整后利润同比下滑41%。但是,如果去掉美元兑外币汇率变动的影响,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营收会变成同比增长5%,调整后利润更是会变成同比大幅增长29%。抱怨美元走强导致其业绩受损的公司几乎覆盖了每个主要行业:微软、谷歌及其他科技巨头都因此受损,甚至就连在上个财季中创下180亿美元盈利纪录的苹果公司也表示,美元上涨导致其销售额减少了20亿美元。据上周公布的财报显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销售额均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不计入美元汇率上涨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原本下降的销售额就会突然变成增长了。从上面的有些公司来说,美元走强所代表的是盈利与亏损之间的天壤之别。

2美元走强给美国出口带来影响。“美元走强真的导致公司盈利受到了打击。”bmo私人银行的首席投资官杰克阿布林(jackablin)说道。美元走强会伤及海外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因为海外销售额折回美元时会缩水。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美元兑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已经上涨了18%,美元上涨意味着美元定价的农产品对海外买家变得更为昂贵,因此不利于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美元走强成为压在美国出口商肩上的重担,美元升值使得美国进口的产品更加便宜,让业已疲软的通胀承压,而且对出口商构成挑战,因为这使得美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变得更贵,使美国的出口遭到重创。

美元走强就仅仅是给美国公司带来了困扰吗?我们把视点转移到国内。尤其是2012年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维持其强势走势,伴随着强势美元趋势的确立与扩大,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观察和分析强势美元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两方面影响。

1、全球对美元的避险需求突然激增,这是引发目前美元不断走强的重要影响原因之一,也突出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已经出现流动性紧缩。对中国而言,美元走强,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进出口增长将遭遇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会降低出口竞争力,因为人民币兑其他非美元货币汇率有望走强,但美元走强也有助于降低目前的贸易顺差规模;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欧债危机的再度升级、主要经济体国家增长放缓及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势必会提高避险需求,触发部分资金持续撤离中国而买入美元及其美元资产。结果是将大大减少"外汇占款",进而会因为降低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引起国内流动性的不断紧缩。

但是,强势美元也有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美元走强意味着未来美元有上涨空间,从而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进一步升值压力,对贸易顺差规模下降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其实,美元走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似已体现,从国内来看,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中国房地产、原材料行业,以及大中华地区及印度的公用事业公司最容易受到美元走强的影响,因为对冲外币债务在这些行业并不常见。从最近几个月份的外汇占款增长下降、m2同比增长低于调控目标、进出口增长大幅下降等经济数据变动中可见一斑。

2、强势美元,导致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弱,也有利于降低未来中国的通胀压力及其宏观风险。确实,由于美元是目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计价和支付货币,美元走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美元的走强,如果同时又出现大宗商品需求的大幅萎缩,这种需求萎缩可能反映了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趋势,那么大宗商品价格自然就会不断下跌。从目前来看,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挫与美元的持续走强,其实早已反映了这一负相关性关系。这也表明,美元走强,的确是影响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重要影响之一。至于美元走强对降低中国通胀压力的影响而言,一方面是在人民币对美元此轮凌厉的贬值周期中,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无风险收益‘一降一升’会让投资者降低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持有意愿,从而增加美元计价资产的持有的整体意愿,从而投资者会适当配置美元资产,引起资本外流,美元走强将促使热钱撤离,从而有助于缓解国内的物价和经济过热压力;另一方面是避险需求导致短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元及其美元资产,势必会导致资金撤离国际大宗商品,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调整,从而也有利于降低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从这个角度观察,美元走强存在对降低中国通胀压力的潜在正面影响,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宏观政策不断调整的较大空间,如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总体而言,个人觉得美元走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相对正面的,关键是政策的制定者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美元走强的市场机会,制订或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宏观政策,如面对流动性紧缩现状应加快宏观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松动节奏,使中国经济能尽快走出超预期下滑困境。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

要筹划建设西方经济学的络共享平台,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金需求量增大,学校要健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短期内无暇顾及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相应的网络硬件设备采购和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这些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就只能是无水之源。

民办高校现有网站主要是针对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与现实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同行教师相互借鉴。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方法与经验,因为种种原因该老师离开现在的教学岗位而没有将其宝贵的教学资料保留下来,很是令人感到遗憾。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前辈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的保留下来,避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支持西方经济学新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该平台能够提供给教师强大的在线备课环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教学探讨与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讨论与设计,拓展教师教学思路。第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讲授经济学的原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实际经济生活的经验不足,造成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与技术难于接受,通过合适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知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第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在线资源与人机交互系统的支持,使学生得到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上合班课的大课堂,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同学的情况,该平台可以在课后弥补对于课堂上没有照顾到的群体,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个体的学习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学平台资源主要由文本、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七种媒体类型组成,资源划分纵向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主线组织;横向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师生互动、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经济学阅读推荐的资源为主线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支持资源的查找、链接、更新、上传、下载,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在线管理功能,学生在线学习及动态资源调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部分。

1、基础软件部分。

基础软件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共五个子模型。分述如下:教学视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形势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资源。视频类素材使用四种存储格式: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pc平台上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单独欣赏较大视频素材用mpeg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视频数据以sql数据库存储视频文件属性和路径。在数据库之外独立设置视频服务器,存放视频文件,提供视频流媒体服务。教学课件库包括教材、习题点评、讲座、学习专题分析、网络课程等,主要以word文件、幻灯片、网页、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一般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使用。电子讲义以数据库形式存放经济学教学使用需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教学用表格、教辅材料、经济学家信息等;每一个教学讲义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的教学资源。讲义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案例库和试题库用以存储教学案例、实验案例和应用案例的资源;教学过程测评需要的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试题答案等。

2、扩展软件部分。

扩展软件包括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和在线学习系统。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对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审核、发布和共享该问题。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全部共享的学习资源的访问入口点,学习者通过安全登录后,可以访问自己定制或者系统共享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提供各种经济学课外资源,如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经济学前沿的文章和链接网址;经济学阅读推荐部分经济学经典电子书籍和阅读链接网址,教研论文等。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源将按照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发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智能推荐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社区等等。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与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不是抛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是把网络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作用。通过这个平台使得专兼职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在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展学生学习西方经济课程的延展性,以促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优化。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一

160.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61.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62.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相交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163.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在相交时,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

16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165.在停止营业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平均固定成。

16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又称为包络曲线或计划曲线。

167.一般可以根据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情况把不同的行业分为三种情况:成本不变、成本递增、成本递减。

168.成本不变的行业是指这种行业中各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受整个行业产量变化的影响。

169.各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行业被称为成本递增的行业。

170.各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行业被称为成本递减的行业。

17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7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73.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

174.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175.收益中既包括了成本,又包括了利润。

176.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77.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

178.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有: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

179.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180.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或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181.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60%。

18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计算某一市场上50家最大企业每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平方之和,这一指数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183.行业的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与立法原因。

184.引起行业进入限制的自然原因指资源控制与规模经济。

185.引起行业进入限制的立法限制主要采取的形式是特许经营、许可证制度、专利制。

186.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187.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四种类型。

188.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产品有差别。

189.形成寡头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

190.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

19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对个别企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19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193.对个别企业来说,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相等。

19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

19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企业无法实现超额利润,只要获得正常利润就是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196.垄断市场上的企业数量是一家。

197.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接受者(追随者),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19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而在垄断市场上,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99.垄断市场上的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要素,可能出现供大于求、供小于求或供求相等的情况。_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会有亏损;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会有超额利润;在供求相等时,会有正常利润。

200.在垄断市场的长期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产量与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201.垄断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202.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相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

203.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歧视定价。

204.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205.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二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三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四

说到货币,大家想到的无外就是钱了,货币在哪个行业最多呢?当然是银行业,银行既要吸收存款,又要放出贷款,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业银行,当然,由于商业银行是唯利是图的,所以这里货币政策的主体一定需要具备管理商业银行的能力,而管理商业银行的银行我们称之为央行,在美国是美联储,在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宏观经济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其不至于过多,也不至于过少,从而维持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因此判别货币政策的依据首先是通过主体判断,政策主体必须是央行。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最关注的就是商业利润,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后放出贷款,再通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利率盈利,打一个比方,如果存款利率为3%,那么贷款利率为6%,则商业银行就可以获得3%的利息差了,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元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元,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万元,因此,理论上,如果需要商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钱全都贷出去,但是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不可能这么做,因为总会有人来他这里取钱,所以为了规避这种事情,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存一笔钱作为准备金在它那里,我们把这笔钱就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有1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有3元,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为3%,这个时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7元,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则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4元,所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再贴现率。

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需要开信用票据,即为汇票,如果按时兑换汇票,那么企业就可以按时得到资金,但如果企业需要提前向商业银行兑换汇票,商业银行就需要拿出自己的资金出来贴给企业,这个行为叫贴现,当然,商业银行唯利是图,必然会收一笔费用,假如贴现金额为100元,商业银行向企业收取的'贴现费用为4元,则贴现率为4%,如果商业银行无钱可贴,其便需要找央行要钱,央行把自己的资金拿出来兑换商业银行的汇票,此行为称之为再贴现,当然,央行也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再贴现金额为100元,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2元,则再贴现率为2%,当再贴现率上涨为4%,意味着央行在再贴现时要多收商业银行的钱,商业银行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企业身上,因此贴现率也会水涨船高,而这将直接提高到企业的贴现成本,因此提高再贴现率将提高企业贴现成本,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可以在政府的授意下买卖国家债券,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市场当中钱太多了,央行可以抛售国债,从而讲货币回笼到央行中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央行可以收购国债,把货币吐回到市场中来,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抛售国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5.利率。

利率是一个衡量当前货币供求关系的指标,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少,供不应求,则利率提高,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供过于求,则利率下降。

央行提高贴现率将引起:

a利率降低和货币供给量减少b利率提高和货币供给量减少。

c利率降低和货币供给量增加d利率提高和货币供给量增加。

【答案】:b。

解析:提高贴现率,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贴现成本会加大,所以从央行的政策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同时,由于货币显得供不应求,利率自然会提高,故本题答案为b。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五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加之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的许多名词术语根本不了解,学好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研究、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魏满涛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六

65.收入弹性是指_收入_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_需求量_变动的比率。

66.收入负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成_反方向_变化。

67.恩格尔系数是用于_食物_的支出与全部支出之比。

68.一般地说,收入弹性为正值的商品是_正常_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是_低档_商品。

69.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_互补_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70.供给弹性是指_供给量_变动对__价格_变动的反应程度。

71.供给缺乏弹性是指供给量变动的比率_小于_价格变动的比率,供给富有弹性则是指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72.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时间_。

73.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_反方向_变动;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_同方向_变动。

74.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_富有_弹性的商品。

75.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_增加_总收益。

76.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_提高_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77.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_税收分摊_,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_税收归宿_。

78.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_消费者身上。

79.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_生产者身上。

80.消费者的_偏好_表示为对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

81.假设有三种不同的物品组合,如果消费者对b的偏好大于c,同时对a的偏好大于b,那么就可以推出对a的偏好也大于c,这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82.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_满足程度_。

83.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_计量并加总求和_,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84.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_高低与顺序_,因此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85.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86.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_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效用)。

87.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88.当边际效用为_正数_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8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_;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90.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91.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px・qx+py・qy=mmux/px=muy/py=mum。

9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_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9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94.在同一个平面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_越大_,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95.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

96.消费可能线的假设条件是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

97.消费可能线的限制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m=px・qx+py・qy。

98.商品价格不变时,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99.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00.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01.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在于边际效用_递减。

102.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减少。

103.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

104.在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时,家庭投资决策取决于一项投资的未来收益率。

105.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

106.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07.在合伙制企业中每一位合伙者都要对企业承担全部责任。

108.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股份制公司。

109.经济学家把不是由于资源配置所引起效率损失称为x非效率。

110.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111.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关于企业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

112.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

113.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

114.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115.生产函数是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11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与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117.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118.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11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20.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121.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122.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123.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124.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125.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126.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127.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128.如果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被称为内在不经济。

129.引起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的增加。

130.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131.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本行业的技术特点、市场条件。

132.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_利润最大化。

133.研究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时采用的是边际分析法和等产量分析法。

134.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1)_pk・qk+pl・ql=m;(2)mpk/pk=mpl/pl=mpm。

135.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相等产量带来的一条曲线。

136.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

137.在同一个平面图上,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138.等产量线之所以凸向原点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决定的。

139.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140.如果生产者的货币成本增加,则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货币成本减少,则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141.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142.根据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结合的分析,生产要素最适组合之点一定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这时就是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

143.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扩张线。

144.扩张线的含义是,当生产者沿着这条线扩大生产时,可以始终实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或生产者均衡,从而使生产规模沿着最有利的方向扩大。

145.成本等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乘以数量,收益等于产品价格乘以数量。

146.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的各种支出称之为成本。

147.会计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148.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149.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没有反映在会计帐目上,因此被称为隐性成本。

150.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利润。

15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

152.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

153.短期成本分为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154.短期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

155.短期内可以调整的成本称为可变成本,短期内不能调整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

156.短期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

157.在短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属于可变成本。

158.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159.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总量。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在市场经济的国民收入她集中,如按产品流动法分,一般有哪些项目?

2、请导出费雪()的效应方程,费雪通过该方程的出什么结论?依据是什么?

3、产商决定销售价格是否应该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因素?为什么?

4、加尔布雷斯(ith)施工怎样说明生产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

1、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2、试述“蛛网理论”(cobwebtheorem)。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支持价格。

2.一般均衡。

3.边际转换率。

4.加速系数。

5.“挤出效应”

6.准货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生产规模扩大导致收益的变动可分为哪些阶段?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2.欲望与效用的关系如何?关于欲望有什么样的规律?

3.什么是“流动性陷阱”?请用图表示。

4.什么是“需求管理”的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政策?

三、论述题(每题18分)。

2.试述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债哲学”极其运用。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八

学习这门专业课,特别是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

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十九

期末复习经济学考试的时候,拿来《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作为复习资料,读到经济复习资料,读到经济增长模型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些问题,便记下来吧。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增长的两个最重要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例如西方经济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例如西方经济学中,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率。可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

我们在认可这些基本事实的同时,现代社会一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我们在认可这些基本事实的同时,现代社会一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我们在认可这些基本事实的同时,现代社会一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似乎更大,举例来说:虚拟经济的增长加重要比如金融对影响似乎更大,举例来说:虚拟经济的增长加重要比如金融对影响似乎更大,举例来说:虚拟经济的增长加重要比如金融对影响似乎更大,举例来说:虚拟经济的增长加重要比如金融对影响似乎更大,举例来说:虚拟经济的增长加重要比如金融对推动作用超过了原始的依赖于资本和劳力投入制造业,而这些产与技术推动作用超过了原始的依赖于资本和劳力投入制造业,而这些产与技术进步似乎相关不大。换而言之,我们能进步似乎相关不大。换而言之,我们能进步似乎相关不大。换而言之,我们能说金融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强的动力;另外的动力;另外,能源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从来没有作为主要分析角度存但是各,能源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从来没有作为主要分析角度存但是各,能源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从来没有作为主要分析角度存但是各国政府如此重视能源,但改变不了国政府如此重视能源,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无论怎么重视能源对经济增的事实是,无论怎么重视能源对经济增的事实是,无论怎么重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却在逐年下降。

因此,现代经济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牵涉到,牵涉到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经不仅是资本、劳动力那么简单,不仅是资本、劳动力那么简单,应该加入像金融、互联网国际协作加入像金融、互联网国际协作加入像金融、互联网国际协作外部效应等因素,其实这些的本质是降低信息成以及交易成本。

就拿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来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内需消费能力疲软,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相当危险。从刚过去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常态”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总结中的就能看出,我国经济已经不是单纯考虑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所能改善的,需要从不是单纯考虑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所能改善的,需要从各种因素入手来分析。“一带路“一带路“一带路”谋求拓展海外市场、电子商务发拓展海外市场、电子商务发拓展海外市场、电子商务发拓展海外市场、电子商务发规划尝试提升内需尝试提升内需尝试提升内需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等。这些政策的提出和实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着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二十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加之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的许多名词术语根本不了解,学好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研究、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魏满涛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二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一般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b)。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线d.垂线。

2.在下列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b)。

a.封闭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6。

b.封闭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

c.开放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8,边际进口倾向是0.2。

d.开放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边际进口倾向是0.2。

3.三部门均衡的条件是(b)。

a.i=sb.i+g=s+t。

c.i+g+x=s+t+md.ad=as。

4.“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b)。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c.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一条不规则曲线。

5.两部门均衡的条件是(a)。

a.i=sb.i+g=s+t。

c.i+g+x=s+t+md.ad=as。

6.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减少会引起(d)。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7.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a)。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与横轴垂直的线。

8.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c)。

a.卖出国债b.提高准备金率。

c.降低再贴现率d.减少货币供应。

9.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b)。

a.正相关b.负相关。

c.无关d.不能确定。

10.消费和投资的增加(c)。

a.国民收入减少。

b.国民经济总财富量减少。

c.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增加。

d.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不变。

11.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a)。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3.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d)。

a.不存在通货膨胀。

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c.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

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14.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c)。

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不变。

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15.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的原则(d)。

a.平衡预算b.净出口。

c.国际贸易原理d.复式记帐原理。

16.当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d)。

a.总需求增加对产出无影响。

b.总供给增加对价格产生抬升作用。

c.总供给减少对价格产生抬升作用。

d.总需求增加将提高产出,而对价格影响很少。

17.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a)。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8.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b)。

a.就业b.失业。

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

19.已知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c)。

a.增加100亿元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d.减少100亿元。

20.政府实行出口补贴,会使总供给曲线(c)。

a.不动b.上移。

c.下移d.转动。

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有(abc)。

a.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

d.农业的歉收。

e.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

2.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命题正确的有(ace)。

a.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c.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同方向变化的。

d.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大。

e.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

3.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abcde)。

a.需求的过度增长b.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c.利润的大幅提升d.经济部门发展失衡。

e.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4.中央银行具有的职能是(abde)。

a.制定货币政策b.发行货币c.为政府创造利润。

d.调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e.代理政府发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5.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ad)。

a.增加政府支出b.减少政府支出。

c.增加税收d.减少税收e.调节货币供给。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a.错误。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3.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为1。b。

a.错误。

b.正确。

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b。

a.错误。

b.正确。

5.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供求状态相关,与市场制度本身无关。a。

a.错误。

b.正确。

6.汇率在我国使用直接标价法,美国使用间接标价法。b。

a.错误。

b.正确。

7.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a。

a.错误。

b.正确。

8.均衡的国民收入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a。

a.错误。

b.正确。

9.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b。

a.错误。

b.正确。

10.利率越低,用于投机的货币则越少。a。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基础货币:(c)。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2.派生存款:(b)。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3.自然失业率:(e)。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4.储蓄函数:(d)。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5.消费函数:(a)。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均衡国民收入:(c)。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7.总供给曲线:(d)。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8.边际消费倾向:(c)。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9.存款乘数:(a)。

a.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b.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c.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d.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0.货币供给:(b)。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更多相关内容浏览】。

2.经济管理专业介绍。

3.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

6.中国大学经济学学科专业排行榜(最新)。

西方经济学论文篇二十二

一、单项选取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贴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既定资源的配置b。资源总量的决定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d。国民收入的决定。

2。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形状是()。

a。垂直的b。水平的c。向右上方倾斜d。向右下方倾斜。

3。短期成本的“短期”是指()。

a。3年以内b。5年以内c。10年以内d。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

4。成本递增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a。水平b。向右上方倾斜c。向右下方倾斜d。垂直。

5。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时()。

a。必须不能获得超额利润b。必须获得超额利润。

c。必须不会处于亏损状态d。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也可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也可能亏损。

6。人们在消费公共物品时()。

a。务必付费购买b。能够免费消费c。务必排队进行消费d。务必凭票消费。

7。根据科斯定理,纠正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有()。

a。征税b。明晰产权c。收取污染费用d。补贴。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是()。

a。等产量曲线的最高点b。等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d。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

9。厂商的利润等于()。

10。投资乘数在哪种状况下较大?()。

a。边际消费倾向较大b。边际储蓄倾向较大c。边际消费倾向较小d。通货膨胀率较高。

11。假设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若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状况下,应增加的支出数量是()。

a。50亿元b。500亿元c。450亿元d。550亿元。

12。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经济处于is曲线左下方,那么()。

a。投资等于储蓄b。投资小于储蓄c。投资大于储蓄d。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13。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起因有()。

a。石油冲击b。行业工会要求加薪c。货币供给过多d。垄断定价。

1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对整个经济影响程度最大的是()。

a。公开市场业务b。调整再贴现率c。调整法定准备金率d。道义劝说。

15。政府执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最常使用的手段是()。

a。调整税率b。改变转移支付c。改变政府购买水平d。增加农产品补贴。

16。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总需求管理政策()。

a。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内可能无效b。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有效。

c。在短期内无效,在长期内可能有效d。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无效。

17。总需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

a。向右下方倾斜b。向右上方倾斜c。垂直d。水平。

18。假设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垂直,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a。对物价水平没有影响b。实际利率水平提高10%。

c。物价水平增加10%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19。国民收入是()。

a。国内生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生产净值减间接税。

c。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人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

20。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二、多项选取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贴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资源配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国际收支e。通货膨胀。

22。当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时(。

a。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商品价格下得到了最大满足。

b。消费者能够透过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来最大化效用。

c。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消费者能够透过改变商品组合而使效用增加。

e。消费者不能够透过改变商品组合而使效用增加。

23。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

a。市场上有超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b。产品是无差异的c。产品是有差异的。

d。消费者和厂商都具有完全信息e。长期内厂商能够自由进入或退出该市场。

24。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有(。

a。自然的灾祸b。技术进步c。人为的灾祸d。工资率变化e。进口商品价格变化。

25。一般来说,在温和型通货膨胀下可能受害的群体有(。

a。白领b。以利润为收入者c。公务员d。食利者e。靠退休金生活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1883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