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项任务后,做好总结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更是为了日后的进步和成长。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成员?以下是一些写作中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一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本课将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从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认识酸碱指示剂,探讨在生活中检验酸碱的方法,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其检验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从而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题。
酸碱指示剂的探究。
授课人。
罗红。
学校。
宜春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仪器、药品。
2、学生准备:2-3种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
〔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滴入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资料: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2.你认为紫色石蕊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1、醋和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
2、紫色石蕊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述〕像石蕊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称做酸碱指示剂。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除了石蕊溶液外还有酚酞。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加入食醋、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结〕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使学生认识酸碱指示剂,知道其用途。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同学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方案,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选择“紫色康乃馨能否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这个代表性问题进行探究。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二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依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一则童话故事贯穿整节课,并且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圆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吧?美丽的白雪公主被英俊的王子救活之后,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呀,白雪公主一直想找机会感谢一下七个小矮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于是,这一天她来到了森林王国,小动物们为了欢迎白雪公主的到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聚会。(板书课题)。
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与思考。
生:我看到了三只小猴子,它们在运桃子。
生:我看到了三群小鸟,它们好象在讨论问题。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生:......。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动脑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同桌互说再汇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以下4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鸟?
(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这里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动脑筋,那么谁能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
生:我数了数有3个3相加,所以算式可以是3+3+3=9(只)或3×3=9(只)。
师:那么你来说说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的意义,并回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生回答)。
(学生可能出现加、乘两种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
师:请同学们看第4题“求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加法表示:3+4+5=12(根)你能将它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生:能,我把5根胡萝卜的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变成了3个4,所以3×4=12(根)或4×3=12(根)。
师:你的回答可真精彩,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很想见到七个小矮人,可是小矮人们为了防止再有像恶毒皇后那样的坏人来,他们的家安了几道安全门,快帮帮白雪公主,打开这些门吧!
第一道安全门:
我们要开动我们的脑筋,用智慧的钥匙打开第一道安全门。
连一连。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教师追问想法。
第二道安全门:
同学们成功的打开了第一道安全门的锁,来到了第二道安全门,有信心打开吗?(有)。
看一看、说一说。
师:你能说说2×3在这四幅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吗?
第三道安全门:
成功的来到了第三道安全门,同学们加油啊!
看图写算式。
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四道安全门:
同学们,白雪公主马上就要见到七个小矮人了,让我们抖起精神来帮助白雪公主打开最后一道安全门吧!
摆一摆,说一说。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算式用圆片摆一摆,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深入指导)。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打开了最后一道安全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终于见面了,他们高兴的在一起唱啊、跳啊,玩得可开心了,玩累了,小矮人们就把他们所有的好吃的都拿出来,款待白雪公主,请同学们看图,你能算一算每样东西各有多少吗?(生回答)。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白雪公主,开心吗?(开心)那么,你也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吧?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的好?和大家说一说。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用乘法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我从白雪公主身上学到了做人要知恩图报。
师:真棒,懂得了一个道理。
生:我想夸夸我的同桌,这节课她的坐姿最正确。
生:这节课我帮助了白雪公主,我心里很高兴。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还知道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生:妈妈给我买铅笔的时候可以用乘法解决。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怎么用乘法计算吗?
生:上次我和妈妈去文具店,妈妈给我买了十支铅笔,一支铅笔五角钱,就是十个五,用5乘10或10乘5。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还能从生活中找出很多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师:老师也相信其他同学都能找到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把你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师深入指导)。
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下自己的成果。
生:买水果的时候可以用乘法计算,一斤苹果两元钱,买三斤,用2乘3.
师:也就是说买东西的时候能用到乘法。谁还能说?
生:计算班级人数的时候可以用乘法,一组有14名同学,有4组,就是4个14,用14乘4或4乘14.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看:一箱牛奶(220g×18袋)。
核桃粉(50g×20包)。
图纸上长方形草地(20m×15m)。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几种,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地的天气变化状况,并能够准确解释引起生活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教学建议。
关于本节的概要分析。
本节内容力图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能够听懂天气形式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培养学生初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使学生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前几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讲述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多与锋面有一定的联系,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两种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关于准静止锋教材没有涉及,是否补充这一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以及当地能否受到这一锋面系统的影响为前提,灵活掌握。
关于本节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材力图对学生进行关于天气形势预报的入门普及,因此选择了对于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配有相关图像,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这几幅原理示意图,结合图像能够说明几种天气系统对所到达地区天气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图像,或结合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关内容。
关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这部分知识,重点在于对气旋和反气旋的分析,气压状况在大气运动一节已经讲述过,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对于气旋和反气旋的了解,教师应该从气压分布入手,在等压线呈同心圆分布,并且气压中心分别为高压或低压时,引导学生分析并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北半球或南半球的风向,通过所绘制的图像,总结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规律,有水平气流运动进一步分析中心气流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由这种运动规律再分析对天气的影响,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冷、暖锋的形成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是本节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这部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应该将教材中提到的天气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关于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重点内容应该是气流运动状况以及不同系统对天气的影响,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对气流运动的描述,二者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是描述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这一点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应该讲述清楚,气旋、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关键在于对中心气流运动特点的理解,气旋中心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多云雨,反气旋中心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锋面气旋在我国中高纬度地区较为常见,教材以图像形式出现,主要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阅读图像了解锋面气旋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有何影响即可,这部分属于较难理解的知识,主要是暖锋、冷锋与气旋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某一个地区,教学中注意将这些内容分解,再组合,使学习的层次能够递进,便于学生接受。本节配有多幅图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
关于气旋和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的教学建议。
气旋和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突出体现,应该引导学生很好的分析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形成什么灾害性天气等?学生对于锋面和气旋等知识有所了解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锋面气旋的图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对所到达地区的影响,其影响顺序是:首先暖锋到来,形成连续的降水过程,其次气旋移动过来,气旋中心影响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旋移出此地后,冷锋移动过来,形成大风天气,冷锋移过,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晴朗。这个影响过程教师分解后,学生再进行分析能够较为顺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7页。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已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单位。
2、熟记同类单位间的进率。
3、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并正确地进行改写。
三、教学重点: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见得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1.回忆学过了哪些计量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
学生回忆、汇报、补充。
老师板书。
2.同一类计量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4.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
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
画一画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说一说1平方米有多大。
说一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5.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注意整百年份是不是闰年的判断。)。
6、练习:
练习十六第1题,第4题。
(二)、名数的改写。
1、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举例说明。
2、名数的改写。
让学生说说名数改写的方法。
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进率。
3、练习:
2050米=()千米()米。
4.6吨=()千克。
()平方米=75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2公顷=()平方米。
120分=()元=()角。
120分=()元()角。
7500cm3=()l=()ml。
7500cm3=()l()ml。
(三)、全课小结。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五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识紫色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
实践。
的观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帮助学生从实践上升到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指示剂变色的原理。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醋、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各小组准备的花和果实。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你留下了酸的印象?
[小结]:像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通常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
[提问]:谁在家洗过衣服,你洗衣服时有什么感觉?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酸和碱,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各种带酸味的水果、各种酸酸的饮料、醋等等,兴趣高涨。
多个学生起来说自己的感受洗衣液有滑滑的感觉。
由学生的生活。
经验。
引入,激。
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新新课讲授26分钟。
[提问]:怎样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用紫色石蕊能不能确定酸和碱呢?
p50页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反应。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像石蕊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叫做酸碱指示剂。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呢?阅读课本51页“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的方法:可以用尝、触摸等方法。
学生讨论会想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中含有碳酸,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思考、讨论提出猜想——可以用紫色石蕊来区别酸和碱。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如实把实验现象填入课本表中。
学生归纳。
总结。
得:紫色石蕊溶液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酚酞同紫色石蕊一样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卡片后,交流从中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体验探究过程,学会用实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建立从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碱指示剂。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精神。
你能设计一个的方案试试吗?
自制酸碱指示剂。
[提问]: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小组的实验方案。
分组制取自己搜集到的花瓣和果实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学生兴致高昂的讨论,各抒己见。
亲身感受制作化学药品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和想法?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概括各自所得,提出本节课的困惑。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练习。
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课堂小结2分钟。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
2.石蕊试液遇到酸变红色,遇到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变色。
3.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在认识身边常见动物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课中设计了“观察动物”这个探究活动,通过对小猫、小狗、螃蟹这三种动物的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动物无处不在,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常见和熟悉的。他们能够说出身边常见动物的名称,但对动物的特点并没有认真地去观察、了解。在前面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能用感官、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植物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学生通过本课学习,继续利用感官对动物的特征进行观察,通过对几种动物的观察,分析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目标。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2、能简单归纳出动物的某些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所吃的食物不同。
(一)情景与问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寻找到了一些常见的动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你们认识他们吗?教师展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动物,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2、让学生比较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与发现。
课上播放动物吃东西,运动、呼吸的视频。
1、观察视频。
2、汇报你看视频的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猫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螃蟹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小狗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由此可以得出共同的结论: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4、交流评价: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三)应用与拓展。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需要食物,它们吃的食物一样吗?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兔子以植物为食,鸭子植物和动物都吃,鲨鱼以动物为食物,每一种类你还能举出哪些动物?学生进行交流。
(四)本课总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八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3、探究稀盐酸、稀硫酸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 学会用酸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2、现有蒸馏水、盐酸和石灰水瓶无色溶液,如何把它们检别开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提问、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等感性活动,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物质是酸?(工业上和实验室中常用的酸有盐酸和硫酸外,还有硝酸,同时还要提出: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酸类物质,如食醋中醋酸和水果中柠檬酸等)
诧异
对酸充满了好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产生误区。
实验 教师出示盐酸、硫酸各一瓶,让学生看、摸、闻。
观察、填表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 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理解、掌握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我探究加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过渡 设置情景
酸的种类很多,有其共性,但有些酸还有些特殊性,下面我们介绍的浓硫酸就非常有“个性”。
[板书 2.浓硫酸的腐蚀性
对浓硫酸产生兴趣
引出对浓硫酸的介绍
下面我们再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8-5
观察
得出结论: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学生将实验结论联系到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浓硫酸的浓度很高,我们要得到较稀的硫酸应该怎么稀释呢?
实验8-6
学生观察、理解和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烫。,意识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
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讲述 p228页
[提问 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怎样处理?
有一个思维过程:比较浓、稀硫酸的差别(存同求异)。
回答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锻炼,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存同求异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点评
思维整理
对浓硫酸特性的理解掌握。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为什么家里不用铁制品或铝制品装醋酸?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让化学回到生活中去增加本节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酸的化学性质
[板书
3.酸的化学性质
p53活动与探究
学生探究、总结汇报结果并填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对酸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学习,重点在鉴别酸的方法(用指示剂)和通性,稀硫酸、稀盐酸的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特性及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学生反思
加强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
板书设计:
8.2常见的酸和碱(2)
一、几种常见的酸
盐酸 硫酸
二、浓硫酸的腐蚀性
三、酸的化学性质
1、能使指示剂变色
2、和活泼金属反应
3、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4、和盐反应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九
刚刚上完《常见天气系统――锋》这节课,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如:讲课的当天(深秋)正好阴雨天气,引导学生结合昨天气温,判断是什么锋过境?预测明天气温会怎样?要加衣服还是减衣服?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我成为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一开始让学生朗读两首诗。重点句包括“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明节雨纷纷”。然后我提出问题:你知道哪句是描写天气?哪些是描写气候的?你还能举出哪些形容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电脑动画模拟冷锋的运动与天气。然后设置探究课题: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特点(暖锋同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五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锋面过境前后天气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气压、气温、湿度、阴晴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活动题是:针对《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天气状况的描写,分析锋类型及天气。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长,显得时间紧张,导致个别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
3、教师评价方法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很好”“非常好”等,还要具体一点。
4、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
《“变”来“变”去的盐》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研究过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度基础上,本课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
教学内容: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谈话:1.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清水,有盐,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能(溶解)在水里,现在谁来做一做溶解的实验。(请一名学生做溶解实验,其余学生观看。)。
2.(举起食盐溶液)同学们看,现在这杯水就变成了一杯(盐水),现在还看得见盐粒吗?(看不见),溶解在水里的盐是不是“没有了”,(引导学生说出盐“藏”在了水里。)那么,我们能否找回藏在水里的盐呢?(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指南车卡通人的提示:“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水的汽化现象吗?”来引导学生进入活动1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想到用蒸发水的办法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二)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1.提问:怎样才能把水都蒸发掉呢?引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煮海为盐”的资料,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试验设计。
2.教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实验时,认真观察盐水的变化,直到蒸发皿中的水分全部蒸发掉,变成白色的晶体时方可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
(1)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讲清实验步骤:a、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b、在蒸发皿里倒入配制好的高浓度盐水c、点燃酒精灯,加热)。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回忆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3.实验之后的分析。
(1)待蒸发皿冷却后,让学生尝一尝蒸发皿中的晶体是什么?(盐)。
师提问:这个盐是从哪里来的?(把盐水的水分蒸发掉留下的)也就是说,这就是在实验前我们溶解在水里的盐。这么说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回了溶解在水里的盐,(将水蒸发)。
(2)教师边叙述边板书:盐(加水溶解)变成了盐水,我们将盐水里的水蒸发掉,又得到了盐,这个“加水和减水”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我们就说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
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
1.教师演示“把苹果切开”实例,如果学生说到这个过程不可逆时,教师应追加问“为什么”?(苹果切开后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这个过程是不能反复进行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2.教师发给各小组一张记录表,学生讨论完成记录。
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铁路工程师修铁路时一定要做精确计算,以防止铁轨在冬天由于冷缩而断裂,夏天由于热胀而挤压变形。)。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一
《把盐藏起来》是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实验。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的单元,本节课用“小红军巧带盐”的故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猜想并深入研究,为下节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1、知溶解的概念。
2、对食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快一些。
能力目标:
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
培养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法制目标:
通过战争年代与现实生活水平做比较,使生能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知在生活中应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通过对比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盐加快溶解的方法。
对比实验过程,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盐、搅拌棒、冷水、热水、烧杯、钥匙、蒸发皿(盛盐用)、量杯、水槽。
一、影片引入。
1、观看电影《小红军巧带盐》片段。
师:提出问题,小红军完成了什么任务?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口述故事情节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教师准备电影片段,学生进行精彩的观看,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电影片段造成的悬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开始实验。
1、研究盐能否藏在水中。
师:提出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视。
生:汇报猜想及实验方法。
师:发放实验器材。
生:开始实验。
师: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生:口述实验现象。
师:引导生知溶解的概念并板书。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交流设计实验方法,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的好伙伴。
2、探究加快盐溶解的方法。
师:小红军真聪明,用溶解的知识把盐成功的带到山上。可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稍微慢一点就有可能被敌人发现。那小红军是怎样将块状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生:各组交流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视。
生:汇报。
(1)、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会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相同的盐同时放入相同的冷水中,一个搅拌,另一个不搅拌。
(2)、把食盐放在热水中会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相同的.盐同时放入相同数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同时搅拌。
(3)、把食盐碾碎后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两块大小相同的块状盐一块碾碎,另一块不碾碎,同时放在相同的水中搅拌。
师:点评实验方法并发放各组所需的器材。
生:开始实验。
师: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实验结论。
生: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师:引导生小结盐快速溶解的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法,说出实验现象,只要学生动手参与、仔细观察并动脑思考了,就一定有收获。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引导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三、知识拓展。
1、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怎样使块状的盐快速溶解?
生:交流后回答。
师:评价并补充。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可以加快他们的溶解?
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评价。
设计意图: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及时把科学与生活进行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也使溶解的知识更加实用,能为生活服务。
四、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2、加快食盐的溶解方法有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否把溶解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4、我们从小要养成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力争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学生。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二
1、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会如何观察动物,要求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动物的特点和能说出所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
2、学习掌握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3、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能有条理清楚地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运用一定的表达方法把意思表达完整。
1、听老师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每描述一句都可以抢答。
2、看小狗图,学习表达方法。
(1)看着可爱的小狗,为它取个喜欢的名字。
(2)听听小狗叫声,我们也跟它打个招呼吧。
(3)打完招呼后,谁来夸夸它?
(4)仔细观察,小狗的哪个地方最让你喜欢?
a引导学生从动物的毛、身体、四肢、眼耳口鼻来说说小狗的外形。
b小狗的样子真可爱,小狗动起来更是让人喜爱。(看一段小狗动态录相)学生说一说小狗坐、走、卧、吃东西、捕食、玩耍、摇尾巴时的样子。
3、老师把你们说的写了下来,一起来读读《可爱的小狗》。引导孩子运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方式。
1、我们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时可以先说说它的外形样子,再说说它行动时的可爱模样,再补充一点生活习惯。
2、按照这样的方法,请你也为自己喜欢的动物配上一段介绍吧。
3、请同学们分别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大家听完后描述后猜出他喜欢的是什么动物。
4、思想教育: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在黑板贴出常见的动物图片。
我喜欢的动物。
(爱护)。
外形。
特点。
生活习性。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课题:
把盐藏起来。
学习目标:
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更快。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总体的二级目标是“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的具体探究能力训练。
盐是同学们最常见的物质,但是他们对盐的一些特性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盐会有进一步的人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是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
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实验验证、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教具准备:
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
师: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运到山上的?学生提出猜想。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闯过。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出“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并板书溶解的概念: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
第二关: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设计方案,集体交流】。
用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到材料超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在实验揭秘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适时板书)搅拌、加热、碾碎。还有几种方法合用。
第三关:联系实际学科学。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
【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三、拓展训练。
让学生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
四、学习小结。
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引出教学内容的。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推进,提高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四
认识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简易天气图,判断锋面系统,分析其天气特点。
1.结合简易天气图,分析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结合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季节和地域高低压天气系统附近的天气特点,列举其造成的气象灾害及危害。
3.教学用具。
4.标签。
[新课导入]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
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板书)。
一、锋面系统。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请大家阅读教材p44,思考:
(启发提问)。
1、什么是气团?
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板书)1、锋面的定义。
(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过渡)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
(板书)。
2、冷锋与天气。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合作探究一)。
2.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3.冷锋过境前、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板书)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天气暖晴。
雨区位置:冷锋降水在锋前,注意顺着冷锋移动方向,在锋线前部。(总结)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北方春季沙尘天气、北方夏季暴雨和冬半年的寒潮。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过渡)若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平衡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板书)。
3、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教师画暖锋图或观察教材p45图。
(合作探究二)。
(板书)过境前:冷气团控制,天气冷晴。
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雨区位置:冷锋降水在锋后,注意顺着暖锋移动方向,在锋线后部。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过渡)那么,如果冷暖气团实力相当,会形成怎样的天气系统?天气如何变化?(板书)。
4、准静止锋与天气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过境时:阴雨连绵。
过境后:天气转晴。
长江流域初夏的梅雨天气(江淮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初冬的“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
(小结)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的形成。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
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
(启发提问)哪两种是最基本的气压类型?
低压、高压。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经常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板书)。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倒数第二段,了解气旋和反气旋、低压和高压是对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旋和反气旋的有关知识。
(板书)1.气旋(投影)“低气压图”
(合作探究三)。
1.图中a是低气压还是高气压?2.气流的运动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东部的偏南风和西部的偏北风各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
(过渡)我们介绍了北半球气旋的形成,那么南半球气旋的气流运动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画出南半球的气旋。
(备注:同学们在画图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南半球低气压图,并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图,并指出画气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2)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3)气流方向基本上符合二个力的合力方向。
展示《台风》知识台风影响下的天气如何?
(小结)由于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所到之处都会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现象,台风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能够利用卫星设备准确预报台风的移动速度和到达的地区,同学们应刻苦学习为掌握先进的科技设备打好基础。
(投影)“北半球高气压场”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分析的低压系统的原理在笔记本上画出北半球、南半球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特征。
(板书)。
2、反气旋(合作探究四)。
(备注:教师让学生根据反气旋中心空气的特点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天气状况。)由于反气旋中心空气向四周流散,中心空气减少,高空空气下沉进行补充,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故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为晴朗天气。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我们必须对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熟练掌握。(备注:以投影方式展示,加深印象)。
补充材料冷暖锋判断法。
1.平面图判断法。在右面等压线图中,(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如pm;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如pn。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pm,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pn。(3)根据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2.侧视图判断法。在锋面天气侧视图中,(如课本图图为侧视图),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
(1)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3)雨线倾斜方向。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因冷锋是冷气团推动锋面移向暖气团,暖锋相反。
(4)雨区的位置。同上。
板书。
一、锋面系统1.锋面的定义2.冷锋与天气。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旋。
2反气旋。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五
观察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学习探索改变物体在水中浮沉的规律。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
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
盐水重还是清水重?
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六
徐老师本节课主要设计思路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碳酸根离子鉴定和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通过游戏来引入几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并同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及用途。本人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钙片来检验碳酸根离子,利用白醋、柠檬来代替稀hcl。同时通过动画展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的.能力,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探究内容未能有效组织学生汇报总结,而是由教师本人代替,讲述内容教多;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时,未能设计有效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着重观察生成物特点,导致学生在总结时过多观察生成物中均含有盐类物质,而忽略了对沉淀、气体和水的重视;最后课堂练习的难度大了,应将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改为初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七
把盐藏起来(盐的溶解)。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2、实验揭秘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小组报告)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分工合作。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好,现在实验开始。汇报交流。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生总结汇报。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八
2.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3.氯化钠的分布。
4.食盐的制取。
5.盐与食盐。
二、碳酸钙的用途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大量用于建筑业。
2.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附】。
活动与探究:几种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提供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仪器:试管、导气管、试管架等。
实验仪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归纳与小结: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相同的产物。
检验碳酸盐(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的方法: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用途;能说出初步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其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学习食盐的用途,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氯化钠的用途及提纯方法,激发好奇心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化钠性质以及用途;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难点】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提到盐,大家首先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食盐。
【教师引导】没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指的就是食盐。在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咱们的化学中,所说的盐,指的是一类物质,除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碳酸钠、碳酸钙、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食盐作为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盐,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体的用途有哪些呢?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到食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具体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食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化学式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氯化钠,nacl。
【自主阅读】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0-p71页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氯化钠的用途。
【师生总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教师引导】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分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
【教师提问】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使粗盐得到初步提纯?需要哪些具体步骤?”小组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学生总结】实验室中将粗盐制成精盐的三个步骤溶解、过滤和蒸发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在溶解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溶解;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引流溶液;蒸发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蒸发。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思考:过滤和蒸发结晶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过滤操作注意的问题: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结晶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干。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查阅资料,搜集氯化钠的其他特性。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篇二十
1.气团: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其水平范围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同一气团内的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都变化不大。
特点:(1)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2)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3)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锋面类型: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19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