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性,不要陷入情感和个人观点的主观判断。下面是一些关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我看的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我看的说课稿篇二
说教学目标:
(我对本课制定的目标是:1.用拼一拼、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13个生字,着重强调后鼻音,认识心字底,会写:“广、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遥远”、“壮观”等词,能用“非常”说话,读好长句子,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3.通过对第三句话的反复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落在识字和朗读中。因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第一,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包括拼一拼、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猜一猜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记住本课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会正确书写“广”和“升”。第二,创设多种情景,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读好长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用正确的感情朗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第三,用图文结合、语言渲染的方式,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遥远”和“非常壮观”。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识字和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读好长句子、体会朗读“我多想去看看”、以及“非常壮观”的理解作为难点。为了凸显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引导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铺垫感情,练习语言。
在上课前,我设计了“你去过哪些地方?那里什么非东西常吸引你。”这一话题。一方面,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和文中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易走出大山欣赏祖国山河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在心底感受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再则,通过说话,达到熟练运用“非常”这个词语,为课文中“非常壮观”的理解和学习埋下伏笔。
二、生字学习,分批分类,化解难点。
本课生字的学习分散在两个环节中学习。第一批在导入课文时,随即学习“北京安想”,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片和题目中随文学习,紧凑有效;第二批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类出示。
字音方面,“城、能、升”三个后鼻音,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一不注意就容易读成前鼻音。通过归类,及时正音,加深学生的印象。采用小老师领读、自由练读、跟老师读和同桌对读等方式强化训练。此外本课中的两个轻声音节即题目中第二个“看”,“告诉”中“诉”等也做了合理的设计安排。
字形方面,重点落在“旗”、“能”和“告”三个字上。其中前两个属于笔画较多,难记,而第三个则是再次让学生体会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识字生字。
三、课文学习,视频图文,读演激情。
本课是一首浅显易懂,读起来情感细腻的儿童诗歌。但在文字中蕴藏着不易让一年级学生以及城里孩子体会的深深的情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做了如下尝试:
1.抓住一根线索,读出不一样的真情。
通过创设三次不同情境,以题目“我多想去看看”为线索,反复朗读,层层深入,最后把学生的心灵引入山里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和孩子产生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在导入课文时,欣赏完北京的几张图片,让孩子从自身情感出发,第一次说“我多想去看看”,进而引出课题。此时,孩子们更多的是带着欣赏画面后,直白地表达对北京的向往;第二次在初读长句播放视频前,引导学生,表达想看看广场上升旗仪式的情感,再读课题。此时,孩子们带的是一份好奇,一种期待;第三次朗读,不再是自己的情感,而是扮演山里孩子的角色。通过引读,我指了两名学生,请她来说出第三句话,并采访其中一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连说两次?从中体会孩子对天安门前升旗仪式的无限向往。由于前面对“遥远”、“非常壮观”等词语的理解,学生就比较容易站在小男孩的角度来感悟。最后把课文处理成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形式,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体会小男孩内心世界,读出真情,突破难点的目的。
2.利用一组图片,深入体会“非常壮观”
对于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我想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和学校升旗仪式的对比,学生非常直观地就能有所感悟。但是,怎么才能让教材有所延伸,真正达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的目的呢?在曹老师的指点下,加入了一组能够用“非常壮观”来形容的图片。虽然是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尚显青涩,但我相信,学生对这组图片和这个词是有所体会的。今后当他们看到类似的情景或者画面时,一定会联想到“非常壮观”一词。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即便由于紧张忘记了这个环节,还是给硬生生加回去的原因。通过拓展体会“非常壮观”一词,再读课文中的这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学生的朗读比先前有所不同,也有一点壮观的气势了。
3.借助一串数据,读懂“遥远”背后的深情。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在地图上标注了宁波到北京的距离。我觉得这么解释给孩子们,不太严谨。所以辗转查询了作者。尽管也有待商榷(因为我不确定作者是不是在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但我想学生更能接受一些。通过乘火车、乘汽车以及步行三个数字,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路程遥远。这里要不要渗透一下大山里的孩子生活很贫困,我在备课时纠结过。段内的老师在帮我磨课时觉得:不一定要强调贫困山区而增添悲情色彩,重点应该落在孩子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上。因此当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提到“那乘飞机呢?”我就没有给予理睬。回看录像时,我想当时如果能接上他的话,顺一句:山里的孩子不像有些家庭那么富裕,也不像我们城里这么方便,有飞机直飞到北京。这样会更好些。
我看的说课稿篇三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他会很自然地就问:“我”写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契机,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就问:“多想”什么意思?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读读吗?为后面情感的激发打好伏笔。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再小组合作读,把你刚才还没读准的地方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或者你会读了就帮帮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名读、范读,跟老师比读、小组赛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三、感悟交流,探究内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朗读练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随机板书:北京城(遥远)、天安门、升旗仪式(壮观)。/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教学中。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的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带上记者证,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你觉得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怎样?你看了之后,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孩子的心愿,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最后,利用听音乐《国旗,国旗多美丽》,当念到“敬礼、敬礼、敬礼”时,我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也庄严地向国旗敬礼!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我看的说课稿篇四
章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章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学贵有疑!章老师在检查学生字词以后,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说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德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花?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章老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后板书在黑板上,重点解决“吃惊”的问题。
层次清晰。学生读课文找让作者吃惊的句子,读吃惊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吃惊的原因。
着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课上完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章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吴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章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吴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总有瑕疵,下面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读完后,章老师把几个自认为难写的生子变红,请学生写一写,最后强调一个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我认为这个字如果只是这样强调,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还会错,如果联系字义来记字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章老师安排了小练笔,怪不得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话要说,写一写。我觉得这个练笔范围太大。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我看的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说教材: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说教法、学法: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范读、赛读、表演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看升旗仪式、听歌曲等活动,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说教程:现在谈谈我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他会很自然地就问:“我”写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契机,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就问:“多想”什么意思?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读读吗?为后面情感的激发打好伏笔。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再小组合作读,把你刚才还没读准的地方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或者你会读了就帮帮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名读、范读,跟老师比读、小组赛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三、感悟交流,探究内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朗读练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随机板书:北京城(遥远)、门、升旗仪式(壮观)。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四、创设情境,强化感受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教学中。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的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带上记者证,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你觉得北京门广场升旗仪式怎样?你看了之后,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孩子的心愿,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最后,利用听音乐《国旗,国旗多美丽》,当念到“敬礼、敬礼、敬礼”时,我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也庄严地向国旗敬礼!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我看的说课稿篇六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山村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两个偏旁“心、方”。学会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
难点:是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教法、学法:
课文理解方面: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法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通过学生喜欢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知道了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和建筑,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对课文中“我”的心情的理解。然后通过范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听国歌、看升旗仪式、读句子、唱歌曲等活动,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识字,然后通过“吃水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培养想去识字、主动识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指名2—4位)。
2、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北京城历史悠久,风景迷人,你有什么想说一说吗?引出(北京太美了!我真想去看一看……)。
3、有位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也有这个心愿,想到北京城去看一看,他就在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里,请齐读课题两遍,板书课题,分析生字“想”,并组词、造句。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分清字形。
(2)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共有几句话?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字卡(1)开火车读(2)组词造句,反馈课文内容(一个山里的孩子想到北京看升旗仪式)3句话。
3、师引:(请说说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
4、师:对呀!他为什么这么想去看看呢?请同学们看挂图。
(三)学习一、二句话,出示挂图。
图:近处的大树、房子、竹椅、石桌、一座连一座的大山,图片,妈妈和孩子。
文:弯弯的小路,大山。
2、谁能想像一下,图中的妈妈在给孩子说什么?假如你是妈妈,你会拿着天安门图片对孩子说些什么?(自由说,指名说)。
(孩子,你要妈妈学习,长大到北京去。孩子,知道吗?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3、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指名一、二句师生,生生互评鼓励你们读的真好,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可以吗?(可以)(生评)。
4、齐读,突出重点词“遥远”谁来解释给大家听?(路程非常地远)。
5、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6、个人,小组伙伴赛读,师生互评一、二句。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山里的孩子家离北京那么遥远,从来也没去过北京城,而北京城里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又是这么壮观,怪不得这个孩子这么想去北京亲眼看看呢,让我们把这种迫切的愿望用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导读第3句)。
8、质疑,为什么要重复“我多想去看看呢?”(非常非常想去,很想很想去)。
9、谁能读好这一句,读出“我”想去的心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同学们读的真精彩,让我们深深地体会想去的心情,齐读。
(四)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背诵。
(个别,小组,同伴,汇报朗读,背诵情况)。
(五)通过听介绍,感知体会课文内容,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子:“北京,我想对你说:”小组交流说一说。
我还想带同学们唱一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给北京听,可以吗?齐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朗读全文并谈感想。
(六)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首都北京和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许多同学对北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都像文中小朋友一样,想到北京看看。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我们将召开一次“我爱北京”的主题班会。
我看的说课稿篇七
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可以帮助人们看世间的任何东西。
我用我的眼睛看到:巨大的工厂里有一个高大的烟囱,烟囱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乌云”,这种“乌云”并不是水蒸气形成的自然乌云,而是废弃的化学材料形成的。这样对天空会产生不良现象,就像冬天经常有雾霾天气,会把空气由清洁变成污染。
我用我的眼睛看到:水资源被严重破坏。人们经常将各种有毒垃圾、白色垃圾等随手扔进大海,这样不仅会对大海产生污染,还会对各种面临灭绝的海洋生物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用我的眼睛看到:小区里到处都有塑料袋,河里的、树枝上的、马路边的……随处可见。可你们没有想一想吗?塑料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材料,是可回收的,但埋进土里,要经历几百年才会腐烂的。
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造美好家园。
我看的说课稿篇八
今天,在作文课上我们玩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我看名人照。
在作文课上尹老师先问我们什么是名人?我们说是在某一个领域中有卓越成绩的人叫名人。老师又问我们喜欢的名人?我们回答的都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是,周杰伦,有的说是李连杰,还有的说是莎士比亚……过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看一些名人照,老师先拿出一个袋子,然后打开袋子,老师说:“看完的同学不许说出来!”我们轮流来看,看完的同学都一边笑,一边回到坐位上,我心想:会是谁呢?竟把同学们逗成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等到我看了,我看到的却是一面镜子,上面有一个小男孩,就是我自己,我非常惊讶,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名人了呢?我立刻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老师是要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名人的,只要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竖立起目标,改掉我的缺点,比如马虎,没有信心,将来就一定能为名人。
我看的说课稿篇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得有,我在家里闲着无聊,就拿起我心爱的《中外童话》津津有味地读着,我越读越有劲,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书上有好词好句,,我便把记录了。我得意洋洋地暗想;呵呵,写作文不怕“没柴烧了”。
我读过的.书可多了。有《三国演义》《魔法坠子》《论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最吸引是童话,是不的奇遇故事和邪恶与善良的故事,的遇险和善恶的分别常常使我浮想联翩,我走进了神秘莫测的惊险世界,真是深测,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地,的书已使我。我放弃了下课的,地借书,一边看一边记。不久书就成我的伯乐。我喜欢看科普书籍,它可以让奇幻的知识天地。它生动,有趣,能回答的疑问,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使科普世界答案,使视野开阔。
爱看小说,多看小说可以生阅历,在“闲书”闲,让快乐,尽兴的看书,多看一部小说,多了人生。
我看的说课稿篇十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
我看的说课稿篇十一
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落下来,我深吸一口气——熟悉的夹杂着甜味的空气——秋,刚刚开始。
当地一场秋雨悄悄的来临,浸湿了我的窗帘,我看见,那是秋的使者在向我寒暄,我微笑着向他点头。窗外的雨下得不紧不慢,凉丝丝的,很是可爱。这就是秋雨——秋,刚刚开始。
秋,总是这样悄悄地来,却在不经意间向你问好——秋,刚刚开始。
秋是浪漫的。她总是以金色出现——向前看,眼前是一片金黄的银杏林。那些如同小扇子的银杏叶儿在空中旋转、飞舞,风儿为她们伴奏,“沙沙,沙沙沙”。呵,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向下看,地上铺满了落叶,有金黄的,也有暗黄的。放眼望去,就如同是一条金色的毯子,无比耀眼,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秋,有着金色的浪漫。
秋天是充满喜悦的。田野里,火红的高粱举着火把,金黄的玉米咧嘴笑着,片片稻田随风摇曳着,激起层层浪花。果园中,橘树上挂满了盏盏红灯,苹果们纷纷羞红了脸,石榴红得像一团火,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一切都是充满喜悦的。
我向往着秋,因为它有着金色的浪漫,有着金色的收获,它能给人们无限的喜悦!
虽然秋才刚刚开始,但我却仿佛看到它接下来为我们呈现的金色浪漫与喜悦——这刚刚开始的秋,为我们带来了无限憧憬与希望!
初二:zhaohui1975。
我看的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20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