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增强自己的阅读体验。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精准、表达清晰,展示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推荐大家阅读以下的读后感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情书读后感篇一
在书店淘书的时候,因为封面随手将这本书塞到了口袋里,3个月后的今天终于完成了本书的阅读(真是懒到家了)。碰巧今天迎来了北京的初雪,坐在出租屋里面看书,别提有多惬意了。
正如书名想要表达的那样,情书贯穿了整个故事,勾起了他人中学“苦涩”的回忆,勾起了爱人之间相互的思念,即使已阴阳两隔。女主博子本是约定了和藤井树结婚,但藤井树登山失足而死,博子就此失去了挚爱的人。在翻看遗物的时候偶然方向相册中他中学时候的.住址,抱着没有回信的态度写下了对爱人的思念。
可就是巧合,那个地址属于中学时期同名同姓也叫藤井树的一个女孩。一个是对男生藤井树的无限思念,一个是对他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回忆而怀恨在心。就这样两个人误打误撞的完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安抚了博子悲伤而遗憾的婚姻,化解了女生藤井树中学时期刻骨铭心的矛盾。故事到最后,女生藤井树才发现原来中学时期的那个男生原来是喜欢她的,而博子收到的“你相信一见钟情么”是男生藤井树弥补了自己错失的爱情。
男生总是这样,即使像我已经到了大学毕业的年纪,为了自己喜欢的女生也总是准备了一些小惊喜,就像书中男生给女生藤井树在书签后面画的那个画像一样。即使这个动机在女生眼里被认为是奇怪的举动,即使礼物被轻易地女生忽略了,但在男生心里就仿佛完成了一项壮举,毕竟,“这种事偷偷地做才有意义”。
我发现我逐渐喜欢上了日本文学,那种安安静静的看完,然后慢慢遗忘掉,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回忆起来,就仿佛变成了自己过往的回忆。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后又拉着我妹一起回看了这个电影,都是很不错的作品,但总感觉书中所描述的世界更令我向往,更像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白纸黑字的呈现在我眼前,而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合上了书,博子的心中永远的留下了属于藤井树的位置,而女生藤井树更有可能当作无事一样回到自己的正轨,但当以后再有人叫起藤井树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知道她会不会突然的想起中学时期喜欢过她的那个藤井树呢。
情书读后感篇二
看过这部电影,我以为印象不是很深,再看这本书,慢慢就回忆起电影的一些画面。藏在记忆深处,当重温时才发现好多自己觉得没留下的记忆。
当时想看电影是因为比较有代表性的男主的剧照,手持一本书在窗户边翻阅,可能是阳光和风太温柔,也可能是男主太好看(真相了),这张剧照给我印象深刻,才空闲时点开电影。我很少看影视作品,更遑论这种有点文艺小清新的作品,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觉得电影怎么好看。今天看这本书也是逛书城刚好看到熟悉的名字,还有“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摘录,顺手加进了书架。看书的过程中,就慢慢跟随情节出现一帧一帧似乎熟悉又陌生的画面。一口气看完小说,这种意犹未尽的结尾不是第一次了,每次都会有些遗憾却又觉得到这儿刚好也最好。说不上有什么感觉,但又觉得有些许东西留下,也许下次再看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个城市今年雨水尤其的充沛,屋外雨声很大,我是不介意的,这种大自然的语言,虽然我听不懂,但并不觉得喧嚣,反而会有一点点好感。
情书读后感篇三
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不去用语言表达爱意而是只在生离死别或久久不见之时才对心之所系之人献上几句动人的情话。然而这些越洋情书,几乎一天一封,每一封都在表达波伏娃对远在美国的爱人的炽热的思念和无尽的欣赏与崇拜。
曾经听人说过,原来我们并不需要朝夕相对,只要,能够成为彼此的阳光就足够。
这是一对情深缘浅没能成为夫妻的爱人其中的男子对那个女人说的。虽然不能够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友情已经刻入灵魂,成为彼此的阳光,是对命运最温柔的反抗。
而对于波伏娃和纳尔逊,这两个人也是对方生命中的阳光。
多少个如水的夜晚,她坐在书桌前,想念着他,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流泻于笔尖。而在大洋彼岸,那个她称为我的鳄鱼的男人,也和她一样,把自己深深的情感寄托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之中。她说,我属于你,我很高兴,我愿望这样,但是我的爱永远不会称为你的负担,我永远不会是另一个玛丽。
她说,对我来说,在见到你之前,我无法再同另一个男人睡觉。当我如此苦苦想念你亲爱的手和嘴唇时,我无法忍受另一个男人的手和嘴唇。我会做一个忠实、本分的妻子,因为我无法不这样。
她说,你无法知道,我获得我们之间的珍贵爱情意味着什么。这是真实的、真诚的、内心深处的、值得为之活着的——值得为之活着的东西太少了。
她说,我是你可爱的小青蛙。
她说,我多么爱你,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样款款深情的词句,在这本书中司空见惯。她让我这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在此书中观看什么是爱情。
爱是每一封信结束时,她对那个男人说的情话。如水般温柔,却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爱是处在那样一个黑暗与黎明交织的时代,他和她一起做着斗争。波伏娃和纳尔逊的灵魂都是渴望自由、渴望挣脱的。她说:“在这场我认为是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斗争中,我离你很近,因为你也在斗争。”我一直相信,两个人,离绝对的真理越近,彼此才能够靠的越近。波伏娃和纳尔逊正是被对方的灵魂相吸引,所以那爱情才能够逐渐发酵,历久弥新。她说:“我又一次爱上了你。”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在恋爱中不断了解对方,在更了解对方后又一次地爱上。这样的爱情,也是持久而坚固的。
曾有人说:“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一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充满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是最动听的情话,没有之一。”回看波伏娃与威尔逊的爱情,不就是如此吗。虽然最后他们都因为不能舍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而不能真正地结合,但是这样陪伴彼此,已足够。
--------------。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68)――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知己。她的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写给她的美国情人的感情通信,通过阅读《越洋情书》,可让您了解到伏波娃与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
情书读后感篇四
凌晨四点,星辰稀疏,阴云缭绕,月亮忽明忽暗,此刻的我全无睡意。于是又开始读岩井俊二的《情书》,书中情节好像浓冬时节清晨的迷雾般,凄冷而模糊不清随即又若隐若现。渡边博子简短的信件仿佛是一把钥匙,渐渐打开尘封已旧的大门。开启时人已故去,逝者的悲伤被掩埋在土里,生者却寻找爱留下的痕迹,这又是多么的悲哀啊!
博子打开尘封的相册,看到那发黄照片,微笑、青春,还有什么?或许还有很多很多被渐渐淡忘的时光。看着相片背面的地址,博子提笔给藤井树写了一份简短真挚的'信,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逝者深深地埋在厚厚的土里,将躯体裹在大地的怀抱里,生者却将饱含深情的言语寄往未知。信件的内容让我难已忘怀。
藤井树:
你好吗?我很好。
渡边博子。
难以想象这是寄给她逝去的未婚夫的信件。可就是因为这份信件,她翻开了尘封记忆的往事。收到信件的藤井树(她)长相却是和博子惊人的相似,就是这样的巧合让藤井树(他)在爱情的迷雾里分不清彼此,这或许只是生者的想法。
初中时代的藤井树(他)和藤井树(她)遭遇的各种尴尬、嘲讽、讥笑,却莫名其妙的将缘份和宿命连接起来。少年时的好感能不能算的上爱,我不否认,也不肯定。可博子最后信件的反差却是让我不能理解,或许是痛苦后的释怀,或许是秋水更真实,这些我无从知晓更无从肯定。人往往是这样在接受新的事物之前,必须彻底的忘掉过去。或许感情也大致如此吧!
学校读书馆中那日久尘封的书籍里埋下一个一个秘密,然后用一张一张的郑重写下藤井树(她)的书签隐藏在书籍里,将一段一段属于藤井树(他)的青春记忆刻在岁月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花落花开,岁月轮回。
时光的脚步不曾停留,你若迟疑,便是沧海桑田。
渡边博子找到的答案,是他的未婚夫藤井树(他)一直深爱着的是与她初中时代同名同姓的藤井树(她),面对她未曾企及的高山、面对他曾经为梦想而逝去的灵魂,博子内心无比疼痛,这种悲痛足以让她止步让她退却让她怀疑,找到了结果又能怎样?终归是生者一厢情愿的猜测,逝者的勇气和爱永远向着大山、向着未来。
此刻,回眸那逝去的岁月,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段段伤感的别离,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仿佛夕阳映照的天边,一片绯红光彩夺目随即陷入黑夜不容遐想。
情书读后感篇五
在图书馆听着雨声,翻着这本20xx版封皮早已脱落,被无数迎来送往的学长姐们触摸过的老书,看完最后一页之后,再起身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眼前一抹恍惚,像是在两个小时穿越了二三十年。最开始以为是类似于“解忧杂货店”一样的机缘巧合和时空交错,读到中后篇才发现是一种传递在两个女孩心灵之间的爱意,短暂的,两年的,隐忍又炽热的爱意。我不知道是该为博子难过,抑或为阿树可惜。毕竟藤井最开始爱上的,是那个自己长得像的,才有机会被“一见钟情”的阿树呀。是有多惊喜,多怕再次失去,才会在看见博子的第二面说出“做我女朋友”,在无数张借书卡里,在名字的背面里,在收到错发的喜欢的人卷子的欣喜里,在最清澈的眼睛里。可这些阿树在藤井在世之时,全然不知,隐藏的却昭然若揭的秘密都掩藏在那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她曾离他那么近,然后那么远。
可就算你最开始喜欢上的人不是我,但你后来的温柔与爱意,统统洒向了真真切切的我。所有和你共度的或好或坏的时光,每分每秒,都珍贵。年少的`情愫和懵懂,小心翼翼的喜欢,是伸出又收回的手,是投去又敛起的目光,是开不了口的我喜欢你。
我现在还能记起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作课代表,发到自己喜欢的人卷子时的窃喜,只他的名字会让我多看上好几眼,又怕别人猜到自己的心思,但暗中多谢老天给我一次机会走近他,如果时机不错还能开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那一天都是彩虹色。又想起曾经不明白的,喜欢我的男孩子为什么做那些不让我知道的事情(很久之后才有共同朋友告诉我),是因为呀,有些心情只属于自己;是我喜欢你,和你没关系;是有些事偷偷地做,才有意义。
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有过联系的那种更幸福。你不在我身边,我才最爱你。一想到我现在的努力,说不定换得来我们再一次的重逢,便激动万分。即使没有缘分,我也在寻找你的路上,变成更好的自己。
情书读后感篇六
那时候他在松山一家机械工厂当技工,晚上则在城内一家商工学校夜间部进修,高三那年的某一天,那女孩出现在他眼前。
他上车的地方是公交车的起站,所以通常都有座位,他习惯在上车之前买一个菠萝面包当晚餐,在车内乘客逐渐增多之前啃完。
有一天,他看到对座出现一个好看的女生,也和他一样,低着头认真地吃着面包,不过是起司的。
那女孩之前没见过,制服上头的校名和学号显示她念的是离他学校不远的一个女子商业学校,同样是高三。
女孩也察觉他的存在吧!卡其窄裙下的腿不自觉地稍微夹紧,低着头,放慢吃面包的速度,一小块、一小块地撕,有一下没一下地嚼。
车子逐渐进入市区,乘客逐渐拥挤,不过,透过摇晃的人缝,他反而可以比较放胆地去看她那好看的模样。
也许是缘分,当晚他一上车就看到被挤在人群里的她,在车掌不断说「请往里面走」的催逼下,最后他就停留在她身边,近到可以看得见她脸上几个可爱雀斑。
车过八德路,乘客逐渐稀疏,两个人开始有座位,对坐着,都低着头;车到终点时只剩他们两个,下车后,女孩头也不回,小跑步离开。
之后半年,每星期至少有三、四天,他们俩重复着这样的路程,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透过她同学偶尔的呼喊,他甚至连女孩的名字都知道,但两人却连一个招呼、一个笑容都未曾交换。
第二天傍晚上车的时候,女孩走过来,递给他一个信封,然后依旧沉默地坐在对座,慢慢地吃着她的起司面包。
教室里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头是一张纸,但只贴着一个一块钱的铜板,以及五个阿拉伯数字,一如天书。
同学骂他笨,说:「她叫你打电话给她啦!」
几年之后的结婚婚礼上,他一字不漏地重述了那次电话里她讲过的话;说当他听到女孩哽咽地说寒假没课竟然还跑去坐公交车,说「我就知道,我完了!」的时候,电话这头的自己一样热泪盈眶。
那时候他已经在三重跟人家合伙开了一家小小的工厂,合伙人管业务和财务,他只管技术。他说他只知道没日没夜地忙,可是连续两年合伙人都跟他说工厂并没赚到什么钱;更没想到的是,第三年春节后才开工不久,有一天工厂忽然冲进来一堆人拆机器、抢原料,原来合伙人开出去的支票陆续跳票。
工厂登记的负责人和支票出票人的名字都是他,所以因违反票据法进了监狱的人当然也是他;这不打紧,更可怕的是即便人都已经关在监狱里了,家里竟然还有人不时跑去骚扰、讨债,房东受不了,要他太太搬家,而这一切,会客的时候,太太都不曾跟他说。
纸上画着的箭头指向图像上一个被红色原子笔圈起来的小小的、凸起的暗影。
直到如今,他说偶尔他还会想起那天黄昏太太的声音和表情。
也许正如台湾人说的「娶某前、生子后」总有好运气,从出狱之后十几年他的事业超乎想象的顺利,孩子国中毕业那年,他已经有能力在美国买房子,并且让太太陪着孩子在那儿就学。
太太虽然经常不在,他也不曾不轨,直到那一次。
那天他做东请第三方吃饭,酒后总是比较感性吧,就跟主桌的人讲起他和太太如何因为木棉花认识,以及当年入狱时太太如何用超音波的图像鼓舞他的往事;之后他载着几个厂商回他们住宿的饭店,路过仁爱路,恰巧又是木棉花的季节,一个南部来的女老板忽然说:「要是现在你有喜欢的人,大概也没有体力爬树摘花了吧?」他说他二话不说,车子往路边一靠,有点勉强地爬上树,连花带枝干折了一段,在众人的哗笑中递给那个女人。
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他接到一封信,信纸上黏着一个一块钱的硬币,一个电话号码,以及另外四个类似分机的数字,他打过去,是饭店,那四个字是房间号码,接电话的是那个来自南部的女厂商。
在床上,女人说先生几年前车祸过世了,她承接他的生意,说:「很辛苦,也很寂寞。」
二十多年过了,他说这个不知道是否真正存在的小孩和木棉花一样,一直是他生命里无法去除的阴影和……思念。
情书读后感篇七
“你好!”
“你好吗?”
“我很好。”
这几乎是所有外国人学中文时,最先学会的三句话,也是和藤井阴阳相隔两年的博子最后在雪山下对他喊的话。也许分开很久的人再次相见时,所有汹涌或复杂的`情感到最后只能融入在这寥寥数语中,再多的话只显得多余。
书中的情感总是比电影表达得更含蓄,更耐人寻味。这本短短5万字的小说,从头到尾都充满着巧合和不可思议。原本以为博子是女主,看到结尾才发现,原来阿树才是真正的女主,中学时代藤井为她画的画像,还有那一张张借书卡上的名字,都是少年藤井写给她的情书。
至于阿树对藤井的感情,直到故事结尾: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我才明白,原来阿树在中学时代确实没意识到自己也喜欢藤井。虽然毕业后很少想起,但是从未忘记。藤井一直藏在她记忆深处,就像在梦中一闪而过的那个少年。而且她可能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在得知了藤井的死讯后自己恍惚了那么久。直到看到那幅画像,这场盛大的暗恋才渐渐浮现出来,所有汹涌的感情直逼自己的内心。原来我也喜欢你,围裙知道。
一开始我很为博子鸣不平,那个渣男嘴上说的一见钟情,实际上只是因为她长得像他的初恋情人。所以我只是个替代品咯,如果那个女孩出现你肯定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她。可藤井已长眠于雪山下,我们再也无法向他求证到底爱的是谁。
后来我想通了,也许藤井以为永远不会再见到那个同名同姓的女孩了,而且那次没能勇敢地说出来,这次一定不能再错过。那天你还拿着戒指打算和我求婚嘞,虽然我们一起默默坐了两个小时你也没说出来,但我相信那时你是真心想和我一起生活一辈子的对不。所以最后我原谅你了,我现在过得很好,希望你在那边也很好。阿树是个很好的女孩,我希望她也很好。
其实我们也无需再追究,作者岩井俊二给我们留了白,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因为不管事实如何,生活还是会继续,爷爷妈妈和阿树会继续幸福地住在旧房子里,博子也会结婚生子,也许是和秋叶,也许不是。
至于博子写给藤井的情书,藤井写给阿树的情书,就把它们通通交给岁月保管吧。我会带着这份美好与想念继续上路,有你在我的记忆中陪我,我很安心。
情书读后感篇八
据说,没有谁的青春不会和岩井的小说摩擦出火花,因为他的文字里承载了关于青春的全部记忆,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找寻到、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青葱岁月。所以,本文与其说是一篇读书心得,莫不如称作是作者对青春的感悟和独白。在简短地回顾了小说的干净、温暖、甚至忧伤之后,文章旋即过渡到青春意义的追问。岩井的答案会告诉你:青春是美好而短暂的,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把握这段精彩,所以,努力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期待的。岩井的小说仿佛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和青春。
适用话题:“我喜爱的一本书”、“青春的记忆”、“生命的意义”……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家里的书橱里发现了一本小书,粉色的封面配上白色的雪花,给人一种温暖。封面上小小的“情书”二字,映衬着整本书,有种特别的味道。“岩井俊二”四字映入眼帘,印象中,有不少朋友曾提起过他的作品,在谈笑之间,无一不流露出对他的赞许。此时无聊,我拿起这本小书,开始翻阅。
从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我便被彻底吸引了。干净得甚至不留一丝华丽修饰的文字,在每一句言语和每一个字符里,透露出一种久违的温暖,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喝温水,虽然没有一点刺激的滋味,可静静品味一番,觉得那是最可口且长久的东西,不会腻烦。
一个人的生命,怎样才算是精彩的,有意义的,这我无从诉说。但在岩井俊二的小说里,我却分明看到了那种朴实中的闪光,那种不用刻意灌溉,却会无心插柳般萌生的美好情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脆弱的,我们可以拿着它看似漫长的表象肆意挥霍,也可以让自己沉浸在莫名其妙的所谓享受中而任它流淌,还可以无所事事却毫无畏惧地直面时间。所以真正能把握这种精彩和意义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生活,却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不能决定成败,但至少可以努力付出以期待美好的结果。
岩井俊二先生是一个杰出的导演,但他的文字绝对不比他的电影逊色。一个出色的歌手,或许会跳舞,但鲜有会跳芭蕾且功底过硬的。岩井俊二的“歌”十分悦耳,而他的“芭蕾”则在很大程度上更耐人寻味。《情书》,便是“歌手的芭蕾”了。
情书读后感篇九
先生在世时,我作为出版社编辑接洽过他的文稿,作为记者写过先生的访谈录,作为晚辈作者和译者得到过先生指教,自以为对先生比较熟悉,但那些接触和印象似乎都止于理性和智识。冯先生在我们这些本该称他爷爷却随着其他长辈称他为伯伯的.后进面前一直是一座理性的丰碑,只是偶尔在采访中谈到儿时失去母亲时略露一丝感伤,但那丝哀愁转瞬即逝;只是谈到忙于事务耽误了自己的文学梦,历尽劫难后多次中风,想写本自传小说却“写不动了”时,眼角里泛起过瞬间的晶莹;只是在等待迎娶黄宗英的那个秋天,先是振臂一挥告诉我“我要结婚了”,然后和我谈起“黄妈妈”还有几天才能来时不安地在屋里踱步。除此之外,我认识的冯先生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的,是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费力地说普通话的智者长辈。
但是在黄昏恋中,冯伯伯真正释放了自己豪情奔放的一面,那如同沉寂多年的火山爆发般的爱欲,让冯伯伯再次重返弱冠。我们这些熟悉先生的晚辈,终于因了这些公开发表的情书而认识了整个的冯伯伯,尽管是在他去世之后,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冯先生在他的情书中告诉黄宗英说不想在他在世时发表这些情书,深怕有对年轻人“教唆”的嫌疑。这个可爱的冯老,他哪里知道,他这样学贯中西,以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写出的情书,真是给华语年轻人写的情书呢。多年前我编辑过一本英文书信大全,里面有一类情书,但即使找了双语俱佳的译者翻译出中文对照文本,还是翻译腔十足,很难让恋爱中的人照抄不误,关键时刻还得原文照搬英文,才觉得朗朗上口,以求打动芳心。而冯先生是把西洋的表达融化到他的中文表达中了,一篇篇似水柔情和似火激情的爱欲之书,字字珠玑,行云流水般的情色性爱诗篇无不浮现着西洋文化的意象,透呵着中国文化的浸润。如果说这样的情书是“教唆”,恋爱中的年轻人倒不妨受一受,那是一个中西文化天衣无缝地融合于一身的人真性情的表达,果真能偷得其一缕真谛并能亦步亦趋,那也需要某种天资和学养而不可。
当然,能激发冯先生聊发少年狂做了“爱哥哥”的那个“小妹”则是冯先生这些激情倾诉文字的动力来源。我们的大明星兼大作家黄宗英,抱着嫁过高山(赵丹)只能嫁大海(冯亦代)的信念,在年近古稀时向冯先生发出了爱的信号,本是情理重于男女之爱的,却不料激起冯先生如此喷薄的爱情火山爆发,最终黄宗英自己也被这座火山融化,写出了“深深深深地亲你”和“吮你我的爱”这样的句子。一对“爱哥哥”和“渴望共枕的小妹”,就这样鱼雁传情八个多月,为广大读者留下了一本火热而厚重的爱欲之书,这是一段美丽的恋情佳话,读了,除了感动,除了感染,更为这一对老爱人感到幸福。他们分别与自己心爱的人(安娜和赵丹)度过大半生后又才子佳人牵手黄昏,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爱情生涯,是才女明星的黄宗英使学富五车的老夫子冯亦代焕发青春,是热烈智慧的冯亦代成了黄宗英心灵的港湾,珠联璧合,欲罢不能,这是他们前生今世修下的福分,而他们的情书必将造福于恋爱中的男男女女,无论长幼。
情书读后感篇十
我知道这是一本很多80后作家赞不绝口的书,所谓“纯爱小说”最早的经典之一。但是其实我以前并不是很喜欢读这类的小说,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社会性和现实感比较厚重的文学。当然我也不是作家,顶多是个在家里坐着的人,所以之前没有读过也很正常。
话说这本书曾经是我大学时代,在读书馆里面拿起过很多次又放下的书之一。
还要再说远一点。我是个很怕孤独但更怕热闹的人。所以春节这种普天同庆的节日基本上不是我的菜。但是既然有大把的在家坐着的时间,干点可以在鞭炮声里面安静一下的事情也是很不错的。这样,回家的第一天我就跑到书店买了两本书,本来只打算买最近大热的九把刀的《那些年》,但是这本书正好就在它的旁边,于是心里一动也就顺手买了下来。
真的只是顺手,嗯。
可是拿起来就有点放不下了。
情书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藤井树找藤井树。因为男孩藤井树的意外离世,女友博子向藤井树旧时的地址寄了一封本不可能得到回复的信件,却意外地寄到了同名同姓的女孩藤井树那里。在信件的一来一往中,一段尘封的爱情往事逐步揭开。结尾的一刻让人意外惊喜却又不禁动容。
作为纯爱小说,这个故事真的是纯得不能再纯了。不得不承认,岩井俊二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描写,一切都是那么淡淡的,从从容容。不论爱恨情潮还是生离死别,不论清新、欢乐、忧伤还是残酷,都是那么淡淡的。虽然作者的感情没有写在文字里,却留在了读者的心里。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不会在哪个瞬间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那些画面却不知不觉地映射到你的脑海里,让你不停地回想。
整部书里这样的画面很多。苍茫的大雪,博子仰起头想象藤井树最后时刻看到的天空;教室里黑板上的粉笔画;图书馆里,藤井树在借书卡上不停写下的名字;多年以后博子在群山里面的呼喊;那些热衷于“寻找藤井树”游戏的孩子们兴奋的脸庞。这些画面是那样真实,就好像出现在你的身边一样。我没有看过电影,但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仅凭文字就给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细腻而丰富的世界,让人由衷地敬佩。
书中有一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最深,我忍不住折了一个角来纪念它——
“想象着铃美对秋叶的感情,秋叶对博子的感情,博子对藤井树的感情,藤井树曾经对同名同姓的女孩的感情,以及那个女孩现在对曾经同名同姓的男孩的感情。
“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
整部小说看完,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情书两个字。情书在哪里呢?是博子在信中寄托的思念吗?还是中学时代的藤井树,在借书卡上一次次留下的同一个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实整个故事已经变成一个完整的情书,这个情书不是博子的,不是藤井树的,也不是作者的,这个情书是我们每个人写给自己曾经纯真的年代的,写给自己的回忆的。爱可以变淡,可以尘封,但永远不会消失。
当博子一次次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问候“你好吗?我很好”的时候;当女孩藤井树看到那孩子们递来的借书卡上画像的时候。那一刻我们一定会相信,有时候,爱真的可以穿越空间的距离,穿越时间的隔阂,甚至穿越生死的结界。
那一刻,爱,未央。
情书读后感篇十一
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不去用语言表达爱意而是只在生离死别或久久不见之时才对心之所系之人献上几句动人的情话。然而这些越洋情书,几乎一天一封,每一封都在表达波伏娃对远在美国的爱人的炽热的思念和无尽的欣赏与崇拜。
曾经听人说过,原来我们并不需要朝夕相对,只要,能够成为彼此的阳光就足够。
这是一对情深缘浅没能成为夫妻的爱人其中的男子对那个女人说的。虽然不能够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友情已经刻入灵魂,成为彼此的阳光,是对命运最温柔的反抗。
而对于波伏娃和纳尔逊,这两个人也是对方生命中的阳光。
多少个如水的夜晚,她坐在书桌前,想念着他,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流泻于笔尖。而在大洋彼岸,那个她称为我的鳄鱼的男人,也和她一样,把自己深深的情感寄托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之中。她说,我属于你,我很高兴,我愿望这样,但是我的爱永远不会称为你的负担,我永远不会是另一个玛丽。
她说,对我来说,在见到你之前,我无法再同另一个男人睡觉。当我如此苦苦想念你亲爱的手和嘴唇时,我无法忍受另一个男人的.手和嘴唇。我会做一个忠实、本分的妻子,因为我无法不这样。
她说,你无法知道,我获得我们之间的珍贵爱情意味着什么。这是真实的、真诚的、内心深处的、值得为之活着的——值得为之活着的东西太少了。
她说,我是你可爱的小青蛙。
她说,我多么爱你,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样款款深情的词句,在这本书中司空见惯。她让我这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在此书中观看什么是爱情。
爱是每一封信结束时,她对那个男人说的情话。如水般温柔,却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爱是处在那样一个黑暗与黎明交织的时代,他和她一起做着斗争。波伏娃和纳尔逊的灵魂都是渴望自由、渴望挣脱的。她说:“在这场我认为是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斗争中,我离你很近,因为你也在斗争。”我一直相信,两个人,离绝对的真理越近,彼此才能够靠的越近。波伏娃和纳尔逊正是被对方的灵魂相吸引,所以那爱情才能够逐渐发酵,历久弥新。她说:“我又一次爱上了你。”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在恋爱中不断了解对方,在更了解对方后又一次地爱上。这样的爱情,也是持久而坚固的。
曾有人说:“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一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充满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是最动听的情话,没有之一。”回看波伏娃与威尔逊的爱情,不就是如此吗。虽然最后他们都因为不能舍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而不能真正地结合,但是这样陪伴彼此,已足够。
情书读后感篇十二
“岩井俊二以不动声色的干净笔触,将一去不复返的往事写的深沉眷恋”,这段简介让我很心动,对这本书也满怀期待。读完,很满足,但觉得简介写得美则美矣,与我心中的意象却并不吻合,人各有异吧。
一如很多日本小说,是极其平和细腻的讲述一件事。没有夸张的呼天抢地的爱恨,也没有玄之又玄的人生大道理,就那样剥丝抽茧慢慢的讲,一下又一下轻轻戳你的心,像那个《敲钟》的故事一样,不觉间钟已呼呼生风。
故事里的人们过得似乎都不太好。男树默默的深爱着女树,可他直到死都没敢表白,他把心中热烈的爱,寄托在酷似女树的博子身上。他恨自己怯懦,但继续怯懦;他饮鸠止渴,又为得非所愿痛苦不已;他不想伤害博子,只好继续欺骗,然后继续伤害…死亡从来是不幸的,但之于他,或许会有那么一丝解脱的意味吧。博子深爱着男树,男树去世两年,她仍不能彻底忘怀。但她知道路还是要往下走,所以,她决定用一种很傻的方式跟他告别,她写信问他“你好吗?”,然后还告诉他“我很好”。收信地址是不复存在的,收信人也是不复存在的,她做好了这封信被打回的准备,她只是需要一个告别。但竟然有了回信。阴差阳错,机缘巧合,拨开层层迷雾,她发现她以为深爱自己的男树并不爱自己,她跟男树的妈妈说“那样的话我永远都不能原谅他”。她故作轻松的继续写信向女树“讨教”,她急切而卑微的希望找到推翻自己设想的证据,但敏感聪慧的她骗不了自己,他真的不爱自己,他爱女树。对于博子来说,男树的这个秘密如果一直是秘密多好,没有如果。而女树,是一个极其钝感的人,她从来都没有察觉到男树的爱,直到博子借她的口把过往和爱一点一点讲给她听,直到博子绝望的反问“你以为他写的真的是自己的名字吗”,直到新的图书管理员小可爱们一波波助攻,她终于看到并相信,他那么爱她。有人说,女树也深爱男树,只是她自己不知道。但我觉得她不爱,她是感动,然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男树给女树的“情书”,是他在借书卡上一遍遍写下的他和她的名字“藤井树”,更是他的未婚妻博子。
尽管各有各的不如意,但好在他们的内心都温暖善良,他们的不如意也随着故事的发展(生活的继续)一点点被安抚,女树明白了男树的爱,男树遗愿得偿,博子在雪地里再一次也最后一次喊出她的告别词“你好吗?我很好”,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他。这样很好,希望所有善良的'人,都可以被生活温柔以待,也被自己温柔以待。
这故事,悲伤来得慢条斯理,治愈也缓缓的不着痕迹。
电影还没看,但我想电影的男女主一定是男女树吧。我不喜欢这个设定,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更相信博子是大女主,她敢爱敢恨,敢直面命运的戏弄,敢原谅释怀,敢一往无前,她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
另外,这个故事在写女树视角的部分的时候,常常有点魔幻诡异的氛围,还不懂是否有深意,存疑吧。很喜欢这些描写,觉得很贴切,很妙!
情书读后感篇十三
跨越地域的爱恋
16级应用法语二班王蓥璇
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不去用语言表达爱意而是只在生离死别或久久不见之时才对心之所系之人献上几句动人的情话。然而这些越洋情书,几乎一天一封,每一封都在表达波伏娃对远在美国的爱人的炽热的思念和无尽的欣赏与崇拜。
曾经听人说过,原来我们并不需要朝夕相对,只要,能够成为彼此的阳光就足够。
这是一对情深缘浅没能成为夫妻的爱人其中的男子对那个女人说的。虽然不能够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友情已经刻入灵魂,成为彼此的阳光,是对命运最温柔的反抗。
而对于波伏娃和纳尔逊,这两个人也是对方生命中的阳光。
多少个如水的夜晚,她坐在书桌前,想念着他,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流泻于笔尖。而在大洋彼岸,那个她称为我的鳄鱼的男人,也和她一样,把自己深深的情感寄托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之中。她说,我属于你,我很高兴,我愿望这样,但是我的爱永远不会称为你的负担,我永远不会是另一个玛丽。
她说,对我来说,在见到你之前,我无法再同另一个男人睡觉。当我如此苦苦想念你亲爱的手和嘴唇时,我无法忍受另一个男人的手和嘴唇。我会做一个忠实、本分的妻子,因为我无法不这样。
她说,你无法知道,我获得我们之间的珍贵爱情意味着什么。这是真实的、真诚的、内心深处的、值得为之活着的――值得为之活着的东西太少了。
她说,我是你可爱的小青蛙。
她说,我多么爱你,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样款款深情的词句,在这本书中司空见惯。她让我这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在此书中观看什么是爱情。
爱是每一封信结束时,她对那个男人说的情话。如水般温柔,却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爱是处在那样一个黑暗与黎明交织的时代,他和她一起做着斗争。波伏娃和纳尔逊的灵魂都是渴望自由、渴望挣脱的。她说:“在这场我认为是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斗争中,我离你很近,因为你也在斗争。”我一直相信,两个人,离绝对的真理越近,彼此才能够靠的越近。波伏娃和纳尔逊正是被对方的灵魂相吸引,所以那爱情才能够逐渐发酵,历久弥新。她说:“我又一次爱上了你。”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在恋爱中不断了解对方,在更了解对方后又一次地爱上。这样的爱情,也是持久而坚固的。
曾有人说:“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一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充满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是最动听的情话,没有之一。”回看波伏娃与威尔逊的爱情,不就是如此吗。虽然最后他们都因为不能舍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而不能真正地结合,但是这样陪伴彼此,已足够。
--------------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68)dd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知己。她的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写给她的美国情人的感情通信,通过阅读《越洋情书》,可让您了解到伏波娃与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23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