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7:56:08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精选21篇)
时间:2023-11-06 07:56:08 小编:笔舞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是一份经过多次精心修改和改进的教案,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一

1、能给3以内数量的物体排序,初步体验数序。

2、巩固按物体的数量匹配相应的点卡。

3、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活动操作过程,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水果实物(苹果1个、橘子2个、梨子3个),单独的动物图片(每种动物数量分别是1、2、3),1—3的点卡,盘子3个,大分类箩筐1个。

一、妈妈买的水果。

2、师幼将水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说一说:有哪些水果?

3、启发幼儿思考:我们怎样整理它们呢?引导幼儿把一样的水果放在一个盘子里。

4、请幼儿数一数每种水果有几个,引导幼儿给水果排队,最少的水果放在最前面,多的水果放在后面。排好后请幼儿说一说:1个苹果、2个橘子、3个梨子。

5、请幼儿给水果送点卡,鼓励幼儿边送边说:一个苹果送一的点卡……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甜甜的水果:观察卡片,请幼儿先将同样的水果放在分类盒中一个格子里,然后按物品数量的多少调整次序,最后再给水果送点卡。

2、小动物宝宝:请幼儿先将一种动物放在一个分类格中,然后,引导幼儿按动物数量的多少调整次序,最后再给动物送点卡。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二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1.学会了本课生字8个,能够根据拼音识字。

2.嫩字有一部分学生较难读准。

3.能够有感情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在大班阶段,幼儿应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好上小学的准备。《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的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限制,通过直接的练习,生硬的说教不一定能让幼儿愿意或能够抑制自己的行为。而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幼儿愿意接受并且能主动地抑制自己的行为。

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是受到一个经典的体育游戏的启发对其加以修改而成。游戏的名字叫《熊和小孩》,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我为游戏编了一首简短的儿歌《熊来啦》,将规则反映在了儿歌中,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同时我发现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很强,所以这个游戏中也插入熊的习性方面的内容。

另外,其实很多幼儿早就会玩《木头人》的游戏,这两个游戏的玩法很相似,然而游戏换一首儿歌体现,会带给幼儿新鲜感。

我设计了让幼儿自己商定游戏规则的环节,这样幼儿在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并且按自己的想法玩游戏,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并体验成功感。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与游戏,情绪积极愉快。

2、幼儿通过游戏培养抑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训练反应的灵敏性。

3、幼儿能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熊头饰一只,圈划幼儿活动范围和熊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如果你突然遇到一头大狗熊,你该怎么样,它才不会吃你?

幼儿讨论提出意见。

2、设置情境,观察讨论熊的习性。

(1)请另一位老师扮成熊,听到主班老师说哎呀!瞧,我们班来了一只大狗熊!你们快用你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它会不会吃你!就出现。

幼儿尝试自己的办法,熊将出声的,动的幼儿抓走。

教师请没被抓走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没有动,没有出声音等。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熊的习性:

熊介绍自己的特点:人们都叫我黑瞎子,没错,我的眼睛不好,但是我的耳朵可灵了!一点点声音我都能听见!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熊的时候该怎么办:看到了熊不要动,不要说话,就不会被熊吃了。

3、学习儿歌《熊来啦》。

(1)教师:我这儿有一首儿歌,只要你会念这首儿歌就不会被熊抓走了,像不想听听?

(2)教师念儿歌,幼儿以集体,分男女的形式学习儿歌。

4、第二次游戏。

教师:如果熊再来,我们怕不怕?我们就一边念儿歌,一边用儿歌里的方法,就不会被熊抓走了!

教师:哎呀!熊来啦!

熊出现,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玩游戏。

5、商定游戏玩法和规则。

和幼儿一起讨论熊没来的时候我们干什么?熊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念儿歌?什么时候不动了什么时候游戏结束?熊的家在哪里?等问题。

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6、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1)请一位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2)请若干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7、教师小结,评价,表扬按规则进行游戏的幼儿。

8、幼儿熊走进教室。

附:儿歌《熊来啦》

熊来啦!熊来啦!闻闻你来闻闻他。

别动别笑别说话,别被狗熊抓回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竹筒的多种玩法,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用竹筒进行平衡、走、跑的基本动作练习,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自制火苗若干,一片竹林场景,音乐《熊猫咪咪》、《火灾》、《谁是小熊》。

2、竹筒人手两个,熊猫头饰一个,小山坡、竹小桥、塑料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位小客人猜猜会是谁呢?那你们知道小熊最喜欢什么吗?(竹子)还喜欢干什么?(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今天小熊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用竹子做成的竹筒,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幼儿每人取两个竹筒和小熊玩。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竹筒来做操。

师幼一起随《熊猫咪咪》的音乐做竹筒操(上肢、下蹲、踢腿、体转、体侧、腹背、跳跃、整理)。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2、会根据歌词自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激发幼儿的舞蹈情趣。

重点: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难点:学会基本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星星装饰图片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一、音乐入场(活动前全身练习)

1、学大象(上肢运动

2、学小猫(体侧运动)

3、学青蛙(跳跃运动)

二、谈话、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星星)都有些什么颜色的呢,(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小朋友们明白星星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一闪一闪的,像眼睛)那小朋友们喜欢星星吗?这么漂亮的太空,我们一齐来编个舞献给小星星怎样样(花仙子)三、学习基本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自编动作。(星星是怎样眨眼的,用动作表现等)2、教师组合部分动作。

3、学习踏跳步。

4、师生一齐唱一遍歌曲。

5、教师将组合的动作示范一遍,幼儿随教师反复练习。

四、随音乐团体跳舞一遍。

五、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日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一齐来做一个游戏(捉星星)。玩了这么久,星星阿姨也累了,我们该回去了。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五

1、认识汉字:狮子、骆驼、斑马、丹顶鹤、鹦鹉。

2、拓展识字动物类认字:雄鹰等等。

3、能结合自己收集的动物玩具,动物卡片,用所学新字。词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一句完整的话。

4、能结合自己收集的动物玩具、卡片朗诵表演自编或收集的儿歌。

5、培养学生利用进行拓展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识字意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资料收集,有关动物挂图,一至二幅,学生自做的词卡、资料卡、小报等。

2、歌曲磁带、实物投影仪、动物头饰、生字卡片、奖品、教师自编短文(同在一片蓝天)。

一、故事导入(播放歌曲)

美丽富饶的松嫩平原,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一望无尽的芦苇展现在地平线上,姿态优美的丹顶鹤时而嬉戏,时而引颈高歌,时而翱翔蓝天翩翩起舞,远处一只罪恶的猎具伸向丹顶鹤,砰的一声,一只丹顶鹤受伤跌进了芦苇荡里,它痛苦地挣扎,发出绝望的哀鸣。这时,一个小女孩勇敢的跳进芦苇荡抱起丹顶鹤向岸边划去。然而,芦苇下边的沼泽地使小姑娘越陷越深,在这生死关头,小姑娘用平身的力气,托起受伤的丹顶鹤,丹顶鹤得救了。可是,勇敢的小女孩却永远没有回来。

二、观察图画

1、图上画了什么?教师出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拼读正音。

2、分析字形。a、读一读。b、小组自组学习。c、游戏一: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二:带上头饰表演,巩固所学生字。

四、拓展识字

提问:

1、你还喜欢哪些动物?

2、你喜欢它的什么?叫声、动作、生活习性。

提问:

1、你收集了什么动物资料?新认识了哪些字?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

提问:

4、现在你最想对你的心朋友说些什么呢?

五、学生读短文,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作画。

1、老师指导读段文。

2、学生有感情的读短文。

3、学生理解做画。(回家请家长评议)。

六、总结:

小朋友今天学得真不错,不仅认识了许多动物,还懂得了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小朋友下来还要留心观察,就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六

通过主动探索、同伴学习等方式,寻找整理服装的方法。

能分清衣服的正面和反面,会将衣服翻正、有序放入衣柜中。

力。

1、"老师这里有很多衣服,谁愿意帮助老师把这些衣服叠整齐,放进衣柜里?"。

2、幼儿自选一件服装进行整理,并放进衣柜里。

1、师生共同寻找服装正、反面的不同。

"你觉得这条裤子整理得好?为什么?"(没有将裤子翻正、裤子是反的)。

"裤子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呢?"(口袋、小花、毛毛的边,……)。

"这件开衫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呢?"(口袋、小花、毛毛的边,……)。

"这件套头上衣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呢?"(口袋、小花、毛毛的边,……)。

2、师生共同探讨将服装翻正的方法。

"这些衣服都是反的,谁来想办法把它们翻正呢?"。

"怎样将裤子翻正呢?"(将手从裤腰进去,到裤脚处伸出手,抓住裤脚,将手从裤管里退出。)。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翻过来?"(自主探索将开衫和套头衫翻正的不同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整理服装的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整理衣服呢?"(翻正,扣纽扣、拉拉链,叠整齐)。

1、幼儿整理服装,并放进衣柜。

"老师这里还有一筐衣服,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这筐衣服整理好、放进衣柜,再把原来放进衣柜的衣服检查一下,看看这些衣服整理好没有。"。

2、幼儿相互检查,体验成功的快乐。

"请小朋友检查衣柜里的衣服整理的好吗?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每天自己穿脱衣裤、整理服装。

在班级健康区设立"整理小衣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整理服装。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七

“情浓意深感恩无限”主题班会课

?授课对象】

14数控(五)班全体同学

?授课时间】

20__年1月13日

?授课老师】

糜津子

?课时】

45分钟

?教学内容】

这次主题班会课以感恩父母为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本班学生能感受到父母的伟大与无私,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关心、体谅和孝顺父母。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与一体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他们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对象分析】

这次主题班会的对象是十五、六岁的一年级新生(47个男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父母的关心跟谆谆教导毫不领情,甚至感到反感、厌恶,经常与父母顶撞,更加不会关心和感恩父母。所以,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本班同学的认知思维特点,注意教学素材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明白自己对父母了解和关心的程

度,懂得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关心、感恩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孝敬父母,

做一个心存感激、孝顺的好孩子。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感受父母的爱和养育之恩。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关心和感恩父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一些感恩父母的途径,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

父母表达感谢的事情。

?前期准备】

1、通过网络搜索有关感恩父母的微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

2、网上下载手语歌《感恩的心》视频,并组织相关同学排练。

3、让同学收集与父母合影的照片,并张贴在黑板上。

4、让同学搜集有关感恩父母的资料,组织同学排演小品《无私的爱》。

5、组织学生朗诵诗歌《感恩》。

6、组织违纪同学吴俊、陆圣旭准备感恩父母的发言稿。

7、前往几位同学的家进行家访,并录制《父母相对儿子说的话》vcr。

8、选好及训练班会课主持。

9、制作ppt课件,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5分钟)

1、主持人a: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内容吗?

2、同学齐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主持人a:下面请同学观看一段微视频。(感恩父母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约3分钟)

4、主持人b:“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正题部分(35分钟)

(一)观看小品《无私的爱》,述说与父母间的故事。(10分钟)

1、小品内容:一名农妇和一名城妇为了自己的儿女能在学校过得富裕甘愿捡破烂、在饭店洗碗,而此时的这两个妇人的儿女却不能体谅父母亲挣钱的艰辛。最后,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的恩情,立志奋发图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议一议:

主持人a:这两位母亲如此辛苦的挣钱给自己的儿女用,而这两位同学肆意挥霍,对不对?

同学齐答:不对。

3、现身说法。(8分钟)

主持人b:下面请吴俊、陆圣旭两位同学围绕此小品谈谈与父母之间感动的事。主持人a小结:听完这两位同学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父母的爱,一辈子都忘不了;父母的情,一辈子都还不清。

(二)朗诵诗歌《感恩》(3分钟)

主持人a:花谢了会再开,草枯了会再绿,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主持人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欣赏张年丰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诗朗诵《感恩》。

(三)游戏《我们对父母了解多少》(9分钟)

主持人b:请各小组成员填写手中纸片上的问题,讨论并用简单几句话说说你眼中的父母。(ppt播放所有同学与父母的照片,背景音乐为《鲁冰花》)

主持人a:下面请陆维跃同学拿起你手中的卡片,听听正确的答案,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大约2分钟)

陆维跃(泪湿了眼眶):原来到今天,我才知道,父母为了付出那么多,而我

竟然连他们的生日、喜欢吃什么等等都不知道,我觉得自己太不应

该了,我还在学校里不认真学习,甚至违反校纪校规出去上网。同学们,我们应该从此刻开始,认真学习,感恩父母。

(四)说句心里话——制作感恩父母的卡片(5分钟)

主持人a:心中怀着感恩,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刻刻感谢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帮母亲洗碗,扫地,叠衣服。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多交流,有事就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他们担心。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为了我们他们多么辛苦。用心去倾听父母的烦恼,让父母减少点压力。心怀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心怀祝福,祝福父母,天天快乐,天天幸福。

主持人b: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写在你们亲手制作的感恩卡片上,把它带回家拿给你的爸爸妈妈看,让他们知道你们已经长大了!(播放背景音乐)

结束部分(5分钟)

主持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岁月

从你的指尖轻轻滑过,当你发现时,他们(父母)已白了两鬓,从现在起,让我们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我们的父母。相关同学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剩下同学齐唱。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八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我们班上的老师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服装的细节特点,巩固画正面人的技能。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加深幼儿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请配班老师配合上课。

  2、带花边的纸或一次性纸餐盘若干、彩笔。

  活动过程:

  1、引出教师节,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特征。

  幼儿观察、回答。

  教师:我们看看王老师的胳膊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胳膊和腿是怎么动的?再看脸上眼睛的位置等。

  幼儿回答。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画一位老师,也可以画两位老师。要把老师的头发和服装的详细的特点画出来,先画头,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大家都很喜欢王老师,要把老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和各部分的比例。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画老师的侧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画的是王老师?哪几张画画的是耿老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老师非常喜欢,这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小朋友们。

  活动延伸:开展照相馆游戏,为顾客照像(画像)。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九

1、仔细倾听诗歌,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仿编。

配乐诗歌《出海》、大海背景图、大海里的.各种东西、幼儿人手一张长方形纸。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

1、出示图片(大海背景图)

(1)师: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2)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你想干什么?

(3)师:我呀,想出海,想到海面上去看看、玩玩,你们帮我想想,坐什么去呢?

2、欣赏诗歌《出海》

二、理解学习诗歌

1、提问:

(1)我出海时,看到了什么?

(2)在听的时候,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

2、再次欣赏,跟念诗歌。

师:大海真美啊!想不想和我一起去看看,玩玩?好,我们一起《出海》

三、学习仿编诗歌

1、师:我们看到了浪花、白云、海鸟、帆船,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2、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仿编。

如:幼儿:海龟。师:海龟有多少呀?幼儿:海龟一只只。

3、师幼一起仿编诗歌。

师:真棒!把你们看到的东西,都编到诗歌里去吧!

四、一边折船,一边欣赏诗歌

1、师:(出示船)你们看,这是什么?(船)你们谁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折艘船出海吧!

2、引导幼儿用长方形纸折船。(自由想象折船)

师:比比谁折的船漂亮?

五、带领幼儿拿着纸船在诗歌的意境中边念边开出活动室。

师:好了,我们开着小船出海去了。(随着音乐律动做动作)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

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一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引入课程】。

【初步了解】。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主要内容】学唱[说唱脸谱]放说唱脸谱。

《说唱脸谱》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琅琅上口,亦歌亦戏。这首歌由作词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青年歌手谢津演唱,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呀。

六、重难点:了解哪五大戏曲和相关传统知识,学唱[说唱脸谱]。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接受不了生硬的知识,因此课堂主要以欣赏戏曲为主,相关戏曲知识全当听故事。

八、总结。

同学们,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听流行音乐,戏曲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戏曲是我们的祖先们一点一滴建立和发展下来的。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形象。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只有从小了解,学习和掌握戏曲,才能继承这一传统文化,才能将戏曲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使之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效劳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三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但这是琵琶声却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却无从而得了,因此这里应该读出这种疑惑的味道。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关于音乐的故事,关于知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留为佳话。《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谈,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广陵散》。似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当之无愧是第一。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四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教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二)说情节,多角度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教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为文中写“消夏”。

教师:不错,还有哪些句子点明是夏季的?

生4:“扫墓完毕之后”

生5:“罗汉豆成熟”

生6:“两岸的豆麦”

教师:由此可见,准确地说----

生齐答:春末夏初。

教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教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第二板块解说: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教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4: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教师:找得很多,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3: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教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教师:不错,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教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教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教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舒缓的

教师: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

(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生轻缓地感情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

(众生感情朗读)

教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生1: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教师:说得很好,这几段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教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众生齐读)

(第三板块解说:《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以上板块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文本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的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由句到词,由粗到精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训练了学生的分类摘录、语言品味、口头表达能力,能力训练如登台阶,从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评人物,抓中心

教师: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教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双喜的。

生2: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3: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生5:我来补充一下,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教师: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生6: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生7: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生8: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瘌子”的办法。

生9: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说情节,多角度概括;读精段,层次式品析;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这三步,头绪简化结构优化,整体美化,对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教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齐:不好看

教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生3: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教师:很好,这些都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还有从侧面表现戏不好看的吗?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教师: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这个“好”,我的理解是有双喜、阿发这样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难忘。

生2:这个“好”我认为是农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这个好,是国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教师:回答得很好,正如你们所说,“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们一齐把最后一部分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份人间真情。

(第四、五板块设计解说:针对小说体裁特点,这两步设计简化头绪,优化结构,让学生借助自己阅读的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领悟主题,力求学生的所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文本、教参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契合新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六、体验迁移

教师: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么?

生1:我有个这样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个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过暑假,他看我闲着没事,就约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们在一个小沟里捉鱼,我还亲手抓到一只鲫鱼呢,我感觉那段时间很快乐。

生2: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们去钓鱼,如果我钓不到,他们总要把鱼分一部分给我,还把他们家地里长的香瓜偷偷摘给我吃,我觉得他们就像阿发一样,对我很友好。

教师:看来你俩都有剪不断的农村情结,农村的鱼好,瓜好,人更好!谁来谈谈城市情结?

生3:我们家的对门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时出差,她就让我去她家吃饭,好几次,我父母送东西给她,她都不要,我觉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颗慈爱的心。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间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选一个代表做发言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丢了钥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应及时归还给我,也就是说,我希望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

教师:如果你拾到什么贵重东西,你会归还给物主吗?

生1:我想我会的,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次我的车钥匙丢了,害得我扛了几百米才找到修车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时给我,我会很感激的。

教师:为你的这份真情鼓掌。(师生一起鼓掌)还有哪一个来谈谈?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门像农村一样能敞开着,这样相互之间能方便地串串门,聊聊天,不要一进家门就紧闭大门,防贼似的,这样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

教师:说得很好!你们的希望正如鲁迅一样,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这种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愿我们每位同学能像作品中的阿发、双喜、六一公公一样,有一颗善良、友爱、无私的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师播放幻灯片,内容如下)

(第六板块解说: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本设计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提升阅读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课外完成下列作业(自选一题):

1、请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3、利用在线资源(互联网)收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学会正确、美观地书写“见、丰”。

教学重点、难点: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冬爷爷还有一件精美的礼物要送给一个小朋友,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冰花)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冬爷爷把冰花放在什么地方了?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看了动画片就知道了。(播放课文动画)

2、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标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细读领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童在什么时候看到冰花?冬爷爷把冰花放在哪里了?放了多少?怎样的冰花?自由读第一段,读完后回答:这段讲谁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地方有冰花?有多少冰花?玻璃窗上的冰花是什么样的?“晶亮”就是光亮透明,除了冰花是晶亮的,还有水晶、冰凌、露珠也是晶亮晶亮的。(课件展示:水晶、冰凌、露珠帮助学生理解“晶亮”)

小结、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清晨小童在玻璃窗上看到许多晶亮的冰花。读这段时,我们要读准几个轻声,看见、玻璃窗上、结了、晶亮的,跟老师读一读。句子比较长,我们在“玻璃窗上”、“一朵朵”后面稍停一下,“晶亮”要重读。示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童看到晶亮的冰花后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二段第一句话。老师读两种不同的语气,让学生分辩出哪一种是惊奇地喊。学生练读。指名读。

小结:冰花千姿百态,晶亮洁白。

指导朗读第二、三两句:冰花真漂亮,我们要把它的美丽读出来。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冰花是从哪里来的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读后回答。

分角色朗读。

这冰花冬爷爷只送给小童一个人吗?为什么秋姑娘不送冰花给我们,冬爷爷会送冰花呢?还是请冬爷爷来告诉我们吧!(课件展示:冰花的形成过程)

除了玻璃窗上有冰花,冰花还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课件展示:冰花的其他样式)

四、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冰花》,你知道了什么?

冬天是美丽的,一年四季都很美,只要小朋友仔细观察,准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齐读第10课。

五、学习生字

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学写“见、丰”:学生看笔顺自学、指名书空、一起唱笔顺、描红、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六、布置作业

1、“见、丰”每个字写3个

2、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晶亮 洁白

像……像……像……

[简析]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精神,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听、说、读、写、想、悟,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有效地扩展了教学内容,延伸了教学效果。

合理进行想像训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语感,激活课堂,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规范地书写,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学习生字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感觉到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学语文是非常有趣的。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三年级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七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让人久久回味。下面是其详细赏析。

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

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贱人也”。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

虽然余光中初期的诗歌创作曾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论争中,他却反戈一击,批评了现代派诗歌内容虚无、表现晦涩的恶性西化倾向,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融于一炉。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因此《乡愁》一诗的主题虽然是传统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特征。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视角非常新颖,表现技巧非常圆熟,悄然无声地将传统无形地融合在现实之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恋之中。强烈地表现了海外游子要求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憬。所以说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

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说,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烙印在每个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样,只要两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写作,民族感情是永远不会中断的。”

1972年的《乡愁》离今天已近30年,那股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浓,浓得已经化不开了。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八

二、设计思路

《冰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这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莹洁白。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第一自然段一句话,写小童清晨醒来看见了玻璃窗上的冰花;第二段共有三句话,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第三自然段是写小童看见了美丽的冰花后向妈妈提问以及妈妈巧妙的回答。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教学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理解一些重点词语,体会冰花的美丽神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放动画,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等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和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

3.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去了解冰花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冰花的成因.

2.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冰花的其他形态.

六、教学准备

冰花教具、ppt

七、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勇闯词语关

1. 师:小朋友,王老师的家在东北,每年冬天我都会在玻璃窗上看到各种各样 的冰花,你们想看看吗?想跟着老师去滑雪吗?要想去,首先要闯词语关!

(ppt:惊奇 漂亮 宽大 柔嫩 丰满 晶亮 洁白 一朵朵 一束束)

二、渲染气氛,走近冰花

指名说(看到了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难

1师:小童和你们一样也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于是他------惊奇地喊着--------(ppt出示: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2师:你能把小童第一次看冰花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生评价)

谁能惊奇地喊出来:(ppt上的“喊”字变红)

3师:喊和平时说话有什么不一样吗?(声音要大)

我现在是妈妈,你就是小童,能惊奇地喊一喊吗?(学生读)

4过渡:玻璃窗上的冰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居然让小童这么惊奇?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用铅笔把描写冰花的句子画出来。师巡视。

(指名读)

ppt出示: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a瞧,这样的冰花你喜欢吗?能读好吗?

(ppt出示:像宽大的树叶的冰花)

b小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对呀,这样的小草真想摸一摸,软软的,细细的,嫩嫩的。

看,这样的冰花像小草吗?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ppt出示:像小草的冰花)

(ppt出示像牡丹的冰花)看,多像那丰满的牡丹啊!

多种形式朗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这些冰花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它们结在玻璃窗上————像

是啊!一束束,一朵朵,冰花 ————好多啊!

你从哪里看出冰花很多的?(一束束,一朵朵)

哦,小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词语表示数量很多,你能说出一些像这样的词语吗?(指名说)

6冰花不仅多而且还非常地——晶亮,洁白,是那么的——————美啊!

(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三、自由想象,练习说话

小童的眼里,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小朋友,在你的眼里冰花又会像什么呢?小朋友们用心的看,大胆的想吧,也许有一天,你真的会看到你想象中喜欢的冰花。(ppt展示千姿百态的冰花图片)

(小组讨论)学生举手自由说(老师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和艺术性)

小结;我惊奇地发现,小朋友的想象力都开花了,只要你留心大自然,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你想象中的冰花。

四、童趣对话,巧妙解疑

过渡;这么美丽的冰花哪里来的?哦!原来善于思考,敢于提问题的小童也和我们一样产生了疑问。快到课文第三段找找答案吧。(指名读)

(ppt出示小童和妈妈的对话)(请男同学读小童的话 女同学来读一读妈妈的话)

那冰花到底是不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呢?你知道吗?

冬爷爷有个秘密告诉你

(ppt:冰花是由于冬天夜晚寒冷,将玻璃窗上的水气凝结成冰,这些冰就形成冰花了。)(齐读)

师:冰花的出现其实是冬季的一种自然现象,妈妈这样说是不是很幽默有趣,我们平时说话也要这样说得有意思些。

(比如: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那么我们可以说: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你能说得有趣些吗?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蜜蜂在花丛中跳舞)

五、配乐朗读,感知全文

冬爷爷送给我们这么多,这么美的冰花,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来感谢冬爷爷吧,我们一起来读读看文吧!

六、快乐练说 深化中心

大自然真神奇,让春姑娘给我们送给我们鸟语花香,让夏姐姐给我们送来了绿树红花,让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累累硕果,那么冬爷爷除了送给我们冰花,还会送给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的说)

老师叙述:冬爷爷把雪花撒到树上,就好像给小树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它把雪花撒向地上,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雪白的毯子,它把雪花撒向麦田,就像给麦苗宝宝盖上了一床温暖的被子,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在雪地上打滚儿,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溜冰,多开心啊!

他还给我们送来了美丽的雾凇,洁白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当然了,还有晶莹透亮的冰凌,这些冰凌挂在屋檐下,就像给屋檐挂上了一个银色的门帘。

还有那些在冰雪中顽强开放的梅花,香气扑鼻,美丽极了!(ppt出示图片)

七、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冬爷爷还送给了小朋友许多礼物,如果你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你就会收到大自然送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礼物。今天,我想送给小朋友一个礼物,字,比比谁最会观察,能写好字。

1、丰:(学生说读音,说字形,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关键笔画)

老师范写说口诀;一横中,二横短,三横长,一竖竖中线。

(学生书空,在习字册上描两个写两个)

2、他:要写好“他”这个字,两笔很关键,竖弯钩和横折钩,

横折钩要斜一点,左低右高,不能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处。

竖弯钩竖要短,弯要有弧度,顿笔再勾。笔画写的舒展

注意左窄右宽,写得略为紧凑。

区分(他 她 它)

八、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现在呀 已经是冬天了,如果你用心去观察,也许你会像小童那样幸运的欣赏到冰花的,也会享受到冬天的乐趣.到时候,你可以把冰花画下来,拍下来,或者用美丽的文字写下来,把大自然的美丽永远留在你的身边.

作业小超市:找找冬爷爷还送给人们什么礼物?

画画你喜欢的冰花的形状

板书:

10 冰花

图 千姿百态

晶亮洁白

八、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之处:

一、由于连云港的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见过冰花,冰花对他们来讲有点陌生。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利用课件给好奇的学生观赏了不同形状的冰花。学生在了解冰花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

二、抓住关键的词语和标点指导朗读。如“惊奇”,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童来惊奇地喊一喊,学生一个比一个更进入情境,体会到了小童的惊讶。

三、在教学中,我还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开火车读、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小童的童真童趣和冰花的美丽。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四、在课始,我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五、课文中描绘的冰花千姿百态的,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他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写出了冰花的姿态美,数量多,色泽美。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冰花的美。一边读一边想象,脑子里面出现图像,从而理解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四、“小朋友们,在你眼中冰花是什么样子的?仔细看,大胆想吧。“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感觉比较成功,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冰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冰花还像什么?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当学生的想象飞扬,说出了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句子时,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是一次很有的口语训练。通过想象,练说,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态,朗读也更好。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当然,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总感觉不尽人意。不足之处:

如教师的语言有时显得有点多,原因怕学生想不到,说不出,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想,说不定他们的语言是老师都没想到的,会给教师更好的启发,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用简短的语言及时评价点拨就行了,不必说太多。还有自己的一些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生动,今后还需不断改进。因此,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情感和对语言的感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二十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一〕激趣导入

1、学生回忆有关于“雨〞的诗句。

2、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生简介作者。

2、多媒体出示词语,生读。

〔三〕整体感知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生思考:

〔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

4、真情诵读,感悟情感。〔生找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语句,生读。〕

5、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任选一句话作开头,用欣赏的眼光,说说从文中发现的雨的美。

〔多媒体出示〕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四〕品悟赏评

1、合作讨论,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段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析作者的表达。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巧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2、生自由发表见解探讨写作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3、欣赏刘湛秋的《微笑》、《中国的土地》。

〔五〕学以致用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托班教案详细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学习写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感觉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读花之歌。

(师巡视指点)。

三、赏花之美。

(幻灯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萝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课文的第自然段,它们是:这是美在藤萝花的)。

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美在形状)。

2、“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美在颜色)。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美在生机)。

5、“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美在生机)。

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爱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美在生机)。

仿写: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在那里。

7、“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师:大家在这个句子有没有发现什么?香气是看不见的,作者却把它变成看得见的颜色“浅紫色”给人什么感觉?(朦胧、淡雅、轻柔)所以我们可以想像紫藤萝的香气就是那种淡雅、朦胧,所以下面说“梦幻般了”

(生背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2462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