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改革心得(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0:15:09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优质17篇)
时间:2023-11-06 10:15:09     小编:温柔雨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评价,要以客观事实和真实体验为依据。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一

摘要: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影响,我国音乐形式也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逐渐多样化,现在社会中的流行音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其通俗易懂、形式活泼、节凑鲜明和情感表达饱满等鲜明的特点,从刚刚出现在市场上就吸引了广大人群的注意力,并被人们所喜爱,其中主要接受群体还是当代的年轻人。这给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因素的同时,也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现代流行音乐很大一定比例伴随着商业化成分,经过一定的发展时间后,其负面影响逐渐的显露出来,例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歌词内容无营养低俗化、制作粗糙等问题在当前的流行音乐中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形成,对此,我国教育部门应重视起来。本文就结合流行音乐在现实教育中的生存状况,对给高校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着重提出在流行音乐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创作的新形势也是不断增多,特别是流行音乐出现以后,占据了一大半的受众市场,且受众趋于年轻化,音乐形式的增加一方面给高校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高校音乐课堂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者应将在流行音乐的背景下如何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这一问题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如何应对流行音乐的大量冲击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对我国未来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究。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及特征。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流行音乐是指那种内容生动形象、节凑简单明了的一种音乐形式,流行音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内容包含着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以体现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能够在情感的问题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使人们接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传达的信息。流行音乐凭借着朗朗上口的旋律将人们隐藏在心中不易表达的情感哼唱出来,听音乐已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流行音乐的特征。

大多数的流行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听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听到自己所熟悉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等,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带入其中,这也就是流行音乐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欢的原因。当人们听到流行音乐其中的歌词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吸引着他们听完曲调和歌词,在此过程中回味着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悟自己的人生历程[1]。此外,流行音乐篇幅精炼短小,通俗易懂的歌词减少了人们记忆的难度,也更加容易在广大人群之中流传起来,传唱力相对传统音乐较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是社火制度还是群众的接受力对唱流行音乐的歌手的限制都不高,他们不需要接受专业的音乐培训,不需要一定有学历证明,也不用承受每天练嗓子带来的嗓子疼、头疼等问题。流行歌手的起步线相对较低,他们只要理解并掌握比较通俗简单的节奏旋律,在各种各样的乐器的配合下巧妙灵活的处理长短句,在上台之前精心多练习几场,然后在舞台上配合灯光、舞蹈、音响等设备完美发挥就可以了,这就将流行音乐的特有魅力发散出来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二流行音乐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流行音乐的内容生动形象,节奏朗朗上口,是受广大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从其内容上来看,歌词并不过度关注社会时事新闻,主要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比较贴近我们每个人的平时生活;形式上也较为简单,往往是几个旋律往返重复,较少复杂的音律,形式也较为单一,但其表面宣传较为花哨,能够迅速吸引住人们的眼球[2]。当然流行音乐对受众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和突出的音乐素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欣赏流行音乐,这对消费者来说更容易消化,满足消费者中较低层次的娱乐需求。那么流行音乐进入学生群体中,会给高校学生带来哪几个方面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一)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流行音乐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间闲暇和平时学校生活。流行音乐往往都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其强烈的时尚感和娱乐性可以帮助学生在闲暇时间缓解学习压力,调节生活节奏,消除他们整日学习的疲惫,使他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3]。其次,也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无门槛的的她点,每个人及时流行音乐的聆听者,也可以转身一变,成为流行音乐的创造者和演唱者,这也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从最初的音乐欣赏者成为音乐的参与者。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热血的年纪,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他们也渴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当前环境下的流行音乐就成了最佳选择,,他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中的感情来描述自己与歌词内容相符的精力,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将流行音乐作为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赋予它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构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的平台。

(二)流行音乐带给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心理健康在上都会受到流行音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是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通过现代传媒的媒介手段明显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一种大众音乐文化,所以很多流行音乐都包含了商业性的文化元素,作品中的音乐素养就会减轻很多。在这样的大趋势背景下,很多音乐制作公司和歌手都不再注重音乐作品的质量,甚至是脱离了音乐的本质,完全不具有深刻内涵和精神意境[4]。过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完全是只为了盈利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不再是能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依靠大众传媒的平台将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泼水式”地传播给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美学观、道德观的形成,若学生过于较真,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流行音乐还可能会阻碍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商业价值的刺激下,不少的流行音乐作品只顾着盲目逐利而将艺术的独立性完全遗失掉,缺乏醇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的审美价值,甚至出现了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为迎合部分人群的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化而采用虚幻、腻味和黄赌毒等敏感字眼,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在法律的边缘不断试探,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管,整天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情感幻想中不能自拔,长期这样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对其以后步入社会也产生了困难,严重的甚至挑战法律的威严走上不归路[5]。同时,流行音乐也不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一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启迪,产生极高的教育意义,其娱乐性已经占领流行音乐的主要内容,很少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时代下的全面型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学生应该在高校音乐教育课堂提高自身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是素养,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学生所需,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注重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健全大学生人格和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颇多问题,由于在大学之前的时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身都不怎么注重音乐课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审美意识也为得到过专业的强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可忽略,就是当前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导致学生偏向这种肤浅化的音乐形式,不怎么愿意主动接触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未接受蕴意丰富的音乐形式的熏陶,呆滞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偏低,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高校对音乐课程实施改革的步伐。第一,高校音乐教育的设施以及设备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内容。例如,在音乐课堂上经常会用到音频设备、影响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完整优质的设备,才能保证现代课堂上的音乐教学顺利进行[6]。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不断地扩增,而教育资源的发展却跟不上招生人数的扩增,局势开始日益紧张,教学设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显得相对匮乏和落后,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正处于渴望知识、向往高质量教学的年纪,匮乏的教学设备完全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和需求,例如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中,很多高校在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时,往往是将几百人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进行集体教学,开展大课堂教育,其中甚至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别一起上课,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不能使学生区别性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使高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了。第二,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师资源比较匮乏,进而导致了现有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现教学阶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步入高校后,高校领导仍然未完全重视起音乐的教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在现实教育中,普遍都会存在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的情况,例如音乐专业的老师一方面担任着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堂的教育,也许另一方面又要在几百人的大教室讲解音乐公共课,就算是大学课堂教育相对中学轻松,但教师毕竟个人精力有限,课程繁多只会让教师精神疲惫,课堂效果不佳,不利于发展音乐教育。在此同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也是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力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环境下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也就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期末进行教师考核时,不仅仅要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也要看教师的科研成绩[7]。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在日常中长时间训练和学习,不断积累音乐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产生质的改变,做出实质性的音乐作品。这也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涵养,这也就给高校的音乐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第三,整体来看,学生的质量下降。在新课改之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增,规模不断增大,高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整体质量却有所下降。如今高校中的很多学生对音乐缺乏理解力和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他们还是觉得音乐教育可有可无,这就加重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困难。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往往要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阻碍了课程的进度,影响教育质量。

(一)重视主流音乐的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意义。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重点还应是主流音乐,充分调动起主流音乐对大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不能将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完全放在流行音乐上面。但是流行音乐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当下实际情况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社会中的音乐热点添加进课堂。对不同时代的歌曲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音乐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掌握更加系统、全看的音乐知识和理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曲目时,引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简史和当时的音乐环境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引进多种音乐形式,让学生在相互比对之下学会正确的欣赏音乐的方法,提升其音乐价值观。

(二)摆正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疏导。

流行音乐包含内容繁多且传播范围广泛,风格时尚紧跟社会流行因素的发展,可以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灵活多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跃身心的状况下提高对音乐的学习效率。所以,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看待流行音乐,不要一味的排斥忽略其音乐内容。流行音乐中也是有一定的歌词内容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的。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内容将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课堂,避免正式的音乐形式过于枯燥乏味。通过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的熏陶,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如今的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调整和完善音乐课堂设置环节,并注重实践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编曲创作能力,学校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音乐社团可以安排音乐剧的穿做和演出,由学生来担任整个活动的策划,也可以向学校申请聘请优秀的乐团来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共同演出,为学生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氛围。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学生正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人群,参考实际情况,将流行音乐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是音乐形式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但流行音乐的质量良莠不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单一,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入流行音乐时能够合理疏导,准确辨别优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社会培养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郭中兴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二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三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通过纲要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这次纲要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四

学前教育的经费总投入比重较小,在教育改革启动之后,各方面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关注度都有所上升,但是,在投入经费上,学前教育所占的投入比重是非常微小的,远不够高速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所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稀少发展较为薄弱,当然,这一问题也是由于我们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许多方面的基础根基都还不够稳固,但是,任何一项改革如果要求得长远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学前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纵观各个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教育都是一大头,我国与之相比则要落后很大一截,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投入比例。国家经费的分配模式单一,在我国,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集中投向处于城市和县镇的部分公办幼儿园,这一分配模式导致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经费分配偏向倾斜,偏远地区出现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性缺失。这样一来,就导致国家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极大破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我们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1.2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私立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发展不平衡,近些年来,私立幼儿园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公立幼儿园却在减少,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各个地差异很大,发展不协调,同一地区私立与公立幼儿园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偏远地区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比较低,东中西部入学率差异明显,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收效甚微,较少有专设机构管理学前教育,重视度不够。学前教育的管理与运行受多个部门管理,体系未建立建全,导致学前教育的日常监督检查相当复杂,参与部门多,实际效率低,责任不明确。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出台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大都是指导性条款,本身就缺乏强制执行力,处罚规定不明确,不适合现阶段改革初期的需要。

1.3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学前教育教师从业资格相对较低,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稳定性差,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不高,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是教学水平却不高,实践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没有保障,福利待遇较少,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积极性受到压制,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从业人员。

1.4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中央及省级政府目前缺乏宏观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过快,中央及省级部门的宏观管理相对滞后,私立幼儿园逐年上升,各审批部门把关不严,缺乏有效地宏观管理制度,各种体制不健全,导致幼儿园质量不一,发展不协调。

在政府方面,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的学前教育经费,增加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支持,改善幼儿园的建设,建设好配套设施,增加可用资源,培养幼儿园教师队伍,平衡地区差异,让教育部门掌管教育经费的分配及管理,实现学前教育事权和财权的统一。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均衡配置。

2.2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与质量提高的保障机制。

明确学前教育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到位,以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将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各方面的具体责任归入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当前的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的现状,以谋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的人事管理制度。

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制度,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利益,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给予公立幼儿园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与福利,完善这一群体的养老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保护其作为教师的合法权益。

2.4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制之下。

明确立法规定学前教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发展教育事业,将教师队伍待遇等也纳入标准,支持和扶持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五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其发展关系着国家就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招生制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门通道,其改革必定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时代发展的必要产物,文章通过对六种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来解读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是改变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力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由此高职教育形成了六种各具特色的招生类型,它们是在原来招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丰富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统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的入学考试就被固定下来。

但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应补充并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最后招生院校综合学生的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招生录取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规范,相对公平。

统一的试卷、时间和录取方式,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人才的甄选。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通过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择优录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的公正性。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考试内容。

以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招生一样,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实现对人才的考评。

随着高职教育自身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在文化考核的同时,加入了技能成绩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历史悠久,认可度高。

统考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被延续至今的招生方式,其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同时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招生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普通高考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高考这一选拔与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分数高低的排列组合,最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是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因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度低,高职教育陷入自身无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单独招考。

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针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单独组织的考试。

但目前这种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围发生了变化,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单独招考。

单独招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过去,高职院校招生多是以统考为基础,招生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筛选中缺乏主动权,甚至是选择权。

而单独招考给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宽了招生渠道。

(二)报考条件宽松,给予了学生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单独招考主要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另外。

单独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宽松的入学条件,切实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多。

随着改革深入,自2007年几家高职院校试点到现在的多地区、多领域的积极参与与开展,单独招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无需高考即可有学上”的途径,随着试点院校的不断增多,也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机会。

单独招考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招生模式,它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统考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之下进行的,而单独招考则需要依赖院校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运营成本,加大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

同时生源的复杂性也极易造成人才培养难度的加大,学校的监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单独招考要想在大范围推行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结束后,未被志愿院校录取但高考成绩达到“注册入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有机会填报这种招生模式的志愿。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直接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每个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请机会。

高职院校根据招生简章,在计划范围内来选择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考量的是报考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册入学作为一种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入学标准低门槛,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

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最后没有被志愿院校录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条通往高校学习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另外,当前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这一低标准的招生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

注册入学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提出申请,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并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人适应社会的潜能。

(二)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注册入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它不像统考那样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通过成绩进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操作灵活,院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

注册入学是面向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院校开展的招生模式,一经批准,均可进行试点。

其操作灵活简便,打破了以前繁琐的录取流程,学生一旦申请,只要符合标准,均可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

其本质目的还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注册入学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解决生源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相应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较低的入学门槛,虽扩大了入学机会,但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2010年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

技能高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应往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实施以技能操作(70%)为主,文化考试(30%)为辅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方式呈现。

技能高考的出现是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招考形式独具特色,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统考检验的“纸上谈兵”,但是也不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核,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教义与精神。

(二)因材招考,专业对口招生。

技能高考将技术操作与文化知识以真正的考试形式固定下来。

其中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部分常识题,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技能高考不同于传统考试,它培养出的是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内容考核上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技能考试方面不同专业则实行分类考试。

不同的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主要是现场实际操作。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设置的多样性、科目设置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技能高考的考试内容是由教育考试院统一编制,其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根据相关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专业对口设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招考标准新颖,侧重实践操作的考查。

2015年湖北省的高职院校退出统考的历史舞台,至此,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多元考试招生阶段。

其中技能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的,分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则以“合格”与“不合格”来区分。

它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其招生的规范化。

录取工作与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将知识与技能成绩融合在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说明了实际操作在这类考试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

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技能高考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高职院校组考,实际上就是主考的一种考试手段,它是将高考“一分为二”的一种有效尝试,但是在考纲制定、命题内容设置、阅卷评分和报名信息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五年制高职”或“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推出的保证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一种升学途径。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层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当他们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后,可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五年连贯性教育。

其中,不同的省份对这一途径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称“2+2+1”模式。

“3+2”模式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参加完中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中等学校学习三年,再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高职院校完成两年的大专学习;“2+3”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高职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

这种上下贯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有力地确保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上下贯通,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贯制,上下贯通,学生可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样既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节省了部分学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孩子教育提供了机会。

(二)专业前景与就业紧密结合。

五年一贯制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如人力资源、审计、高铁乘务、幼教等专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招生模式培养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它为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

(三)拓宽了入学渠道,圆了学生上大学的梦。

五年一贯制是连续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学生上大学的“直通车”,中间无需参加“高考”,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与传统教育相比,节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时间。

此外,五年一贯制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察,切实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这一招生形式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

五年一贯制缺乏三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学习,其生源质量较低。

另外,五年一贯制处于“无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之下,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所以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势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2]。

所谓免试入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免去考试这一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类似于保送生或推荐生。

但高职教育的免试入学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免试人员名单还需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最终由相关学校免试录取[3]。

(一)招考针对性强,人才技能突出。

这类招考方式明确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六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七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八

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设置,这对加强基础、强化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程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也缺乏弹性。

为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学期调整,三学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而受到青睐。新京报记者查询得知,目前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有17所采用了三学期制,而在北京的8所“985”高校中,其中6所都设有夏季学期或暑期学期。

2002年9月,北京大学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之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也陆续制定实施方案。但各高校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都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实施,有的是作为学生可自由选择的“小学期”,有的称为暑期学校,有的则像中国政法大学一样,把夏季学期作为教学运行周期的一个必须环节。

北大实行的三学期,是秋季、春季及暑期学校的模式,暑期学校的时间安排在7月初至9月中旬,为期两个半月。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北大暑期学校的课堂教学相对比较集中,从早上8点开始至晚上9点,一天会开设12节课,为此,校方建议学生,为保证学习质量,不宜多选课,还将校内学生每人选课上限设置为4学分。

在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里,中山大学显得有些特殊——今年开始,取消推行了6年的三学期制,重新进行两学期制。

校方表示,三学期制已经完成了学校在特定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作用,目前重新实行两学期制,是因为学校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遵循师生反映的意见。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九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的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使用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社会已初露端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面临众多的知识传播途径及迅捷的传播速度,如何培养学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目前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信奉的是考试主义,即教学以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为第一目的。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必定是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教学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直接,快速,简便地使学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经历的教与学的过程,却往往被过于简化和忽略了。这种教学过程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二是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这样,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的过程被不恰当地简化或省略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难得到培养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播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的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和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时代告别,而且要从消极接受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用驾驭未来的先导者。因而我们中学教育应体现下列几种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教育必须具有未来意识,我们不能留恋“过去”和“现在”,而是要选择“未来”,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共享,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资源的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直接交流,诺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变为自己真正的.个人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育要体现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社会则要把所有的教育机会与机构统一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学习化社会则是由美国著名的新理性主义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倡导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饮斯。在《学习社会》中,他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来促进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相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化社会传统而提出来的。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会,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这种新的理念是为了谋求对社会巨大变化的适应性,警惕性,为了获得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性,为了获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彻底性。基于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整合到社区生活,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个人和谐全面发展中去,整合到学生一生发展当中去,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学习内容上,教学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社区、自然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式上,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习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在教学组织上,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使得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根据以上几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平时教学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价值观。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受高考指挥棒的压迫,我们中学教学要从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倡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发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实现人价值。教学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果转移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方面来,教学重点要从“知识”转移到“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封闭式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衡量尺度。

2.教学时空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目前社会上流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局限于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早晚自习,假期补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试想没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如何能面对知识和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又如何获取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意识。因而我们提倡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充分理解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3.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重视学生共性转向培养学生个性。程序教学首创者普莱西及其后的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程序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视个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自定步调,主动参与讨论和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和建构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由“教”转移到“学”,由“教学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

4.重新设置教学评价系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深认识到,目前我国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教育专家大声疾呼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又是如何进行实行操作的呢?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价标准,严格的教学排名和升学率攀比,使得教师、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又有谁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应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的权威,使得教师学生奔波于题海,疲命于考试。因而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应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领导们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师的生长及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及发展的评价。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社会里每个人对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应该压抑扼杀每个人的独特精神,而应该竭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学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灵共鸣的环境中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获得观念上的解放,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地应用现代的各种教学模式,为新世纪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具有朝气的、充满活力的、关心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创新型人才。

李成。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一

8月,我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个被称为“风头水尾”的贫瘠小镇——翔安区新圩镇,在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当起“孩子王”,一扎根就是23年。23年从教之路,我见证了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由弱变强的华丽蜕变,切身感受到翔安幼教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的幸福!

忆往昔,石板瓦房,窗小屋暗,操场尘土飞扬,穿过记忆的长廊,散落着许多记忆的珍贝,再拾起,心头暖如潮,百感交集......看!十几年前,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几间矮矮窄窄的石板瓦房里,坐满了五十六个孩子,清水般的明眸里,流露出渴求、好奇的眼神,扎着马尾辫的“孩子王”在声情并茂讲着故事,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里如痴如醉畅游!当时的新圩中心幼儿园的操场上,一架用水泥磨成的滑滑梯成了孩子们的最奢侈、最昂贵的户外玩具,那时没有点心更谈不上可口美味又营养健康的午膳,没有“两教一保”,一个老师要承包所有班级事务,为了让孩子们有玩具玩,操场上四周的野花野草、沙土就是成了我们的玩具,随手拈来或编成花篮、亦或做成草帽、挖沙筑“城堡”......在教育资金匮乏的年代里,坚持教育源自生活的理念,固守一颗执教为师的初心,在如此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作为老师的我就是这样每天要用尽心思,绞尽脑汁,变着花样,想办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但是由于园舍设施简陋,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孩子们的活动仍以教师集中教学为主,游戏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陈老师,快来我们这里看看!我们建构的新圩小镇美吗?”“很美,孩子们,你们一起合作建构的作品很有创意!”孩子们甜美的声音将我从尘封记忆,拉回了现实。

现如今的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园舍第一期总用地面积51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46平方米,二期园舍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3728.5平方米,燕尾骑楼,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园内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2%,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舒适温馨的寝室,建构室、泥工坊,木工房、科学长廊,涂鸦墙齐全的游戏功能室配备齐全,多媒体多功能音体室,美观、安全大型户外器械应有尽有,空调、饮水机、希沃一体机、钢琴、母婴室、早教室、家园式操作间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两教一保,保健医生、保安人员、专业的厨房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在园的一日学习生活保驾护航,让老师们无需为幼儿的磕磕碰碰,手忙脚乱......

除了硬件配备到位,在学前教育的改革的浪潮助推之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发生质的飞跃,区域活动成了孩子们个性化学习探究时间,早操活动、表演游戏、建构游戏、角色游戏等游戏成了释放孩子天性的载体。

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闻风而动,紧跟教育改革步伐,立足园本实际,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探索之路,立足园本实际,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实践形式,进行课程活动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培养孩子生态环保的理念,以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属于城乡结合部,不仅有着小溪,田野、树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公园、工厂、敬老院等社区资源,更有全国闻名的“银鹭食品”,这些资源为老师们教育教学注入新的元素,结合传承本土文化理念和主题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系列园本课程,“庄家宝小菜农”,“美食食育坊”、“巧手美劳坊”、“曼妙南音阁”教育活动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不仅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教育途径,使得教育内容本土化而不仅仅停留按照教材照本宣纲,创新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同时还把民间传统手艺引入课堂结合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之中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这些根植于幼儿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活动体验,让孩子们能“零距离”,更加生动形象了解家乡,了解社会,激发了他们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和情感,孩子们每天在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新圩第一中心幼儿园,从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心园历经市级评估再到冲顶省级优质园。从默默无闻到华丽绽放,羽化成蝶的过程,蜕变的不仅仅是环境上的改变,更多是幼教人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更新。幼儿园的成功蜕变只是翔安区学前教育改革一个剪影,翔安区的学前幼教事业,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凭海临风的'翔安区牢牢把握“美丽厦门战略发展规划”这一契机,翔安区以“谋则动”,“动则成”的惊人魄力,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勠力同心打造厦门东部教育新高地,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而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翔安区,认清教育短板,主动求变,从合作办学,高薪引进人才再到成立教育集团,从人才引进到管理模式的变革,不断升级教育的硬软件,补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进程,突破幼儿教育改革难题,以政府办学为抓手,大力推行普惠性的公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发芽,让新圩娃、翔安娃甚至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新圩幼教是一首歌,教育改革的号角已吹响,变奏出动人的乐章,翔安幼教是一本书,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的翔安正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在这一片幼教的热土上有着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平凡却心怀教育梦想,一如既往坚守在农村一线的幼儿教师,她们不忘初心,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在翔安的学前教育蓝图上笔绘墨彩,谱写翔安幼儿教育的新篇章......

一提到“感动”二字,我们不由得会联想到“感动中国”。也许我今天所说的人或事感动不了中国,因为太平凡,太平凡了,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汗水浇灌,用言语播种,用心血滋润,从青春的笑容直致双鬓斑白,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挚爱,在日月的穿梭轮回中奉献自己,成就孩子,平凡而伟大,讲讲我与学前教育改革这十年的故事。

20xx年我们十几个十八九的女孩子,带着对孩子的喜爱、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欢天喜地的踏入了佳乐苑幼儿园的大门。那时的佳乐苑幼儿园刚刚建成,尽管四面白墙水泥地,所有教室空荡荡,但却激起了我们不服输、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斗志。搬桌椅,拉小床,...我们样样都能行,样样都精通。在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我们更是身兼数职,保育、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现在回想起来,青春真好,这些点滴小事也觉得充实又甜蜜,充实是因为我们一群幼教人同心同德,一起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一步步成长成熟;甜蜜是因为我们这群不成熟的幼教人互相鼓励,倾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给了他们一个快乐又健康的童年。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学前教育初步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佳乐苑幼儿园作为灵武市的幼儿园逐步成长起来,作为佳乐苑幼儿园的老教师,我为佳乐苑幼儿园的成长与壮大感到无比自豪。

工作对一个人的历练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你全情投入时,这份经历将引导你不断成长。如今回想起那场大地震依然记忆犹新。也正是那场地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选择的这份事业,也重新定义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当时正值孩子们刚刚入睡,我交接好工作准备下楼,一阵地动山摇,懵了几秒才反应过来是地震了,第一反应就是冲回去救孩子,年轻的女老师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夹着孩子,快速的往返于安全与危险之间,直到孩子们全部都被安全的转移到操场,老师们才松了一口气。后来我无数次回想这件事,如果再有一次,我会不会冲回去救孩子,我想,一定会的,因为这份责任和担当已经融入到我的骨血中。“一切为了孩子!”是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护孩子、教育孩子、保护孩子是责任,更是本能,我想我已经深深的爱上这份事业。

20xx年我考上事业编步入了惠农区第一幼儿园,新的园所在硬件设施上有了极大的改善,两层高的新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单独划分的卧室、木质环保的桌椅板凳、种类齐全的玩教具以及绿树成荫的户外环境,这是家长和教师向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新园建立之后,在园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我由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一步步成长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保教干事,办公室主任,也正是这些一线工作的经验让我更加了解幼儿园发展重在促进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此时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已不是问题,但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培养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在王瑞英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钻研教材,成立教科研团队;另一方面惠农一幼开始积极组织外聘专家讲座,青年教师外出学习,骨干教师竞技比赛等。正是在惠农一幼的培养下,积极上进的我也迅速成长起来,先后荣获了许多荣誉。

投身幼儿教育二十载,从一名一线幼儿教师到一名幼儿园执行园长,二十多年间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是最需要良心的工作,这颗良心就叫师德。

西夏区南梁幼儿园是今年3月份刚筹办的新园,我作为园长到新园开始新学期的准备工作,我毅然放弃假期,放弃需要陪伴的儿子,早出晚归地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开园前都没有享受过双休的假期,周末也还要到单位加班,没有一点抱怨。每一次忙碌的时候,我都一个人默默的把工作扛下来,自己在幼儿园加班,”我还有一个儿子需要照顾,一次,我的儿子打电话说想我了,所有的人都劝我先回去看看孩子吧,当时园里正在施工,我坚守工作岗位,把手头的工作完成。最后,儿子生病了。为此,我很愧疚:“我很对不起孩子。”

“我们一起研究研究”、“你认为这样做怎么样?”。采用这些建议性口吻,使教师有一种受尊重的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难题。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把每个教师看成是我们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同时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才能真正让老师对幼儿园有归属感。使教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上下齐心共同来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经常抽时间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鼓励那些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的教师,又根据贡献大小、能力高低确立奖励工资机制,确保公平公正。

就是这样,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付出着,这种付出,没有加分的肯定,没有证书的嘉许,更没有市区的任何荣誉,有的是孩子实实在在的成长和进步,是幼儿园真真切切的发展。我们相信每个老师身上都有最质朴的故事,那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亲身参与了双减教育改革,深刻地体会到了双减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双减改革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去,学生们经常背负着沉重的书本和作业离开学校,整个下午都被作业所占据。然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不再需要背负厚重的教材,而是能够更多地凭借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同时,学校也在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来拓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校外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不再被繁重的课业所束缚。

其次,双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过去,教育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各科目如数学、英语大量刷题,满足应试需求。然而,双减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实验研究等,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到的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

再次,双减改革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过去,教师们经常面临着大量的备课和批改作业的负担,甚至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然而,双减改革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教师们不再被大量的教材束缚,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们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使得教师们在教学上更加有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双减改革促进了教育公平。过去,由于学生的差异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们不再只是机械地接受统一的教育,而是有更多的可能性来拓宽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向。这也使得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教育中的公平性得以提高。

总结起来,双减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学生、教师和教育公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学习效果和兴趣增加;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灵活;教育也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公平发展。然而,双减教育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评估体系的完善等。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双减政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三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践行两大基本点: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四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常沉迷夜深人静的独处时光,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任思绪穿梭时光,在内心修篱种菊,直到诗和远方愈发明朗。

去年年初,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春天的脚步,褪去了春节的红幕,草长莺飞的季节姗姗来迟,亲眼目睹园内半数老师陷入了没有钱发工资的窘境,园外民营幼儿园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我的内心开始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党和人民给予我稳定的工作,让我不至于为生计奔走四方,但我是否做到去专注于每个幼儿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我的幼儿教育满意吗?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让我能客观地感知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得与失?我的内心是茫然的。

于茫然中,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着,在探索中豁然开朗。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教育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久雨遇新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刚好回答了我的困惑。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么?我深信,只要把这句话镌刻在我的心里,深入我的脑海,付诸于行动,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卓越!

我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游戏、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在认真梳理总结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中,我对趣味表现和严肃立意深信不疑,以此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趣味表现?一言以蔽之:呈现给幼儿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视园如家,视老师如妈妈。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应该向趣味表现要方法,要目标。

将教育蕴含在趣味中,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班孩子因为好奇将画画的颜料打翻了一地,这时候,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地弄脏了。而是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激发兴趣,放手让孩子们去画、去涂、去探索。让孩子们观察,提出疑问,得到答案,原来蓝色遇见红色是紫色,绿色遇见黄色是黄绿色,红色遇见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老师,我看到了彩虹”,“老师,这是国旗红”,“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设计出“奇妙多彩的世界”的特色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明白颜色之间有这么多的串联。这是来自好奇的'兴趣,源自趣味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课程,幼儿园生活是美妙有趣的,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的。显然,这样诗意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定乐于接受!如梁启超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教育亦需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把乐趣还给孩子,让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一次咯咯大笑、一次短暂的思考、一次认真把玩都是孩提时代最真实的乐趣。游戏,自带乐趣,自然也会得到幼儿的青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乐趣。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开展游戏不可随意,不可漫不经心,必须严肃立意。

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着的,它犹如一座神殿,把它弃之不顾,无异教育的犯罪。所以,无论组织开展什么游戏,都必须认认真真策划好游戏中的价值引导工作。

游戏不是玩耍,不是迎合,不是灌输概念,而是给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打开一扇窗,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世界;种下一粒粟,让孩子茁壮成长。在趣味游戏中挖掘游戏的深层次价值,育人如平地起高楼,只有夯基固本,才能一日百尺。开展游戏中,幼儿是飞翔的风筝,老师的手中握着线,时时牵挂相连,以幼儿为主体,相信幼儿,收放自如,松紧有度。老师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绽放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整合零碎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建立一套游戏的完整体系,从系统和统筹的高度对一系列游戏的组合进行严肃立意,确保一整套游戏组织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也健全了人格;在游戏中享受了乐趣,也成就了习惯;在些小细节中释放了天性,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在游戏的片段中,形成思维和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资源的过程,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利用资源的实践。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一连串充满疑问、挑战、机会、兴奋、惊喜、沮丧、等待、满足、失落等等的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发展性需要的课程资源视角,合理地搜集、运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也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实践性需要的活动策划视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方案,促使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策划游戏之初,更加去注重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比如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玩泥沙活动等,多样化激发兴趣,持久性巩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提高了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中组织好每一天的每一个游戏,以游戏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这也是坚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除了组织好游戏,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去小学化的要求之下,幼儿园究竟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仔细梳理,正是要通过趣味表现教会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了解“个体与集体”的概念,感受“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游戏中,懂得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累积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学会照顾自己;在游戏中,教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们守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一件事……从什么叫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继续以游戏的方式,将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

心向往,脚步自然跟上。幼儿在前,我在后。我正在以方案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指引。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的艺术融合中组织好游戏这一基本活动,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五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上课将不再会是无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如:教学声母、韵母,绝大部分孩子都能看到便发准音。课堂上就先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预习每课内容,然后再把每一项"搬"到黑板上,一一来考他们,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并能专心听别人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比自己好。

当与孩子交往时,孩子回答问题表达不清楚、语句说不完整时,教师的一个点头、微笑、一句话的点拨、一个示范动作等都能给孩子以启示,使孩子受到感悟进而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

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与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所以抓好这些契机也便抓住了孩子。如:课堂上鼓励他们当小老师,不时的给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和一个小礼物,课间穿插游戏缓和气氛等效果极好。

座位的改变有利于孩子间的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孩子间的交往,学会了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教师的教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六

xx年7月19日至23日,我很荣幸参加了由下城区教育局团工委组织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人力资源成长工程区际联动考察活动,赴北京、大连等地进行实地学习参观考察。

走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极其普通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至上境界是在如此朴实的环境中力求充实。聆听了田慧生副所长的精彩讲座,让我对什么是“求真、笃行、弘道、创新”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此谈谈自己的考察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在他们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xx)》的制定过程中,他们收集各界人士的反馈和意见,并进行归纳整理,收集有价值的意见,到最后的汇总资料纲要的起草,这求真务实的态度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作为一线教师,在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同时也要兼管好自己团这一块工作,因此自己必须牢记自身的职能和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做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并有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做好活动过程图片以及文字的整理。求真,在工作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团支部的特点进行适合现状的活动,务实,在活动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一线教师,务必先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多看书,只有自己懂得多了才能教书育人,把自己书上学到的真真正正的传授给孩子,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思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想的人,是很难走出自己的风格的。要真正活出自己怕道路来,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必须要善于思考问题。缺少思考的人,对任何一件事情,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跟着别人的脚步走,缺少思考的人,其灵魂就很难被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对事情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片面。

把书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那就要付诸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好每一件事情,那必将会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深度的教育工作者。

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做到了以上三点,那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学有所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贯穿中各阶段教书育人领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与君子,因此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认识巩固教育教学的方法,并且根据班级里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才是教师职业的最终目标。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更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把书本上理论的知识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实践,真真正正的为了下一代的考虑,而自己也要不断的努力进步。

考察北京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过程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涉毒案例和采用实物、图片、互动音像、光电模型、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制作的展品以及游戏实操,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是事关国家安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大连青少年宫通过一些载体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凸显出幼儿教育的多元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着,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环保教育等等。只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在活动中学习。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大连开发区李铁安博士的讲座尤为精彩,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扎实,有序,有计划的进行各项活动,学校特色文化,校本开发丰富多彩。区团委书记以及各中小学的团支部负责人认真的介绍了自己学校团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着,虽然是针对中小学的,但是教育的理念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只要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的一系列活动,那都将是最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此次北京、大连参观学习,我们这一行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了更深一步的凝聚力,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发达城市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团支部书记,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工作学习中完善自我。短暂的北京、大连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将成功经验应用到自身教学或组织活动中中并加以发扬光大,开拓教育“新旅程”,才刚刚起步!

高校教育改革心得篇十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钟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前景令人兴奋。

针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点,提出本人拙劣的见解: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至少需要10—20年,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前行,但前行的道路充满荆棘。

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

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具体做法:

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2)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行轮岗制,必须以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前提,例如甲教师要到乡村执教,那么政府部分或学校应该补贴相应的.差旅费和通讯费,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力量的平均化。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城乡之间的物价差别,教师工资整体部分可以无差异,但可适当地有物价补贴等。

二是住校、晚修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调控大多数属于空白;三是晚修及住校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筋疲力尽,不能给予教师多余的时间完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指数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2935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