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语文读书笔记(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1:36:12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语文读书笔记(模板9篇)
时间:2023-11-06 11:36:12     小编:琴心月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资料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资料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并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趣味的问题那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趣味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主角,融入了自我的心境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到达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怜的小孩,凡卡的期望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本事。“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碧野飞花伤天暮景惨淡愁云

和风徐徐春意盎然热情洋溢

和不同的人交往,就像打开一扇不同的窗子。

然而,就像蜜蜂永远迷恋花丛,就像花儿永远期待春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结识一个优秀的朋友,都希望打开一扇美好的窗子。

当然,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同一个人也可能为我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景。

不同的窗子,为我们展现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的窗子,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

内心阴暗、龌龊的人心胸狭窄,性格偏激,眼里从装不下别人,一举一动全都是为了自己。我们不能和他成为朋友。和他交往,我们就宛如打开了一扇阴冷之窗,扑面而来的是污臭熏天、霉菌丛生。千万不要试图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在他们心中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是的,不同的窗打开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窗子,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

和天性乐观、自信的人交朋友,我们就仿佛打开了一扇快乐之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全是阳光明媚,碧野飞花;世上永远充满欢乐的花香。因为这种人的.眼里总有的是笑容,总含着快乐。

和心地善良、宽厚的人交朋友,我们的世界就像打开了一扇温暖之窗。这种人内心充满了和善与友爱,乐于奉献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给予关怀。和这样的人亲近久了,你也会拥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每个人都是一扇窗。为我们打开不同的世界;为我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景。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前几天,我们学了四年级语文书上的'《诚实与信任》这篇文章。

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不小心把一辆小红车的左反光镜碰碎了,但是作者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希望车主与他联系。事隔三天,小红车的主人与作者联系,车主被作者的诚实所感动,原谅了作者。他很后悔,没有记住车主的姓名、地址、年龄、职业,但他的话深深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

是啊,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记得我爸爸每天都出去工作,没有时间陪我。有一天,我就对爸爸撒了谎,说肚子疼。爸爸就请了假来陪我。……但是后来知道了真相。大人们都批评我,说我是个不诚实的孩子。

古人说:“与人相处,第一要谦虚诚实。”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唯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赞扬了诚实这一美好的品质。本文的两位车主就是诚实守信的模范。他们使我懂得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诚实。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好句:

1、贾府上下不知凶吉,都惶惶不安。

2、贾政带领一班人进园观看,把宝玉也带上了,想试试他的才能。

好段;

1、元妃更衣后进入园中,只见灯火辉煌,彩花缤纷,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2、元妃非常欣慰,又叫宝玉、宝钗、黛玉和各姐妹各赋诗一首。

读后感;

大小姐元妃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那场面,真隆重呀!各个贾府里的`人从上忙到下,为接元春元妃小姐。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的延伸阅读——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写的字越来越潦草,作文半天写不出几个字,看书的时间也没了,这让家长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帮助孩子。想到之前读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我再次拿起来读了一遍。这本书里有于老师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教学经验,厚重非常,语文教育到底要怎么教?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爱读书、阅读习惯差、字迹潦草等各种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于老师在书中提出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的观点。他带着学生“熏锅屋”,指出要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终有所得。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练写,并且鼓励学生天天读书,放声朗读,读大量的书,与书交朋友。他认为只有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只要抓住读写不放,按教语文的规律去教,一定能把语文教好。记得每当和家长沟通让孩子多读书时,常常听到家长们说:“孩子的作文写得差,半天写不出几个字,课文都没有读好,买什么课外书?”于老师对于此类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他觉得孩子每篇作文都写不长,像兔子尾巴似的。原因是孩子的语感不好,他说必须要完成这样一项作业:读课外书,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累了可以轻声读,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读书很流畅了,他的语文水平就上来了。一开始没兴趣,可以强制他读,时间短一点,比如10到20分钟,渐渐地孩子的语感就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就提升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教作文呢?于老师建议我们作为教师要试着自己写下水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简单的作文,其实对学生来说可能范围太大了,如果我们提前写下水文,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书中提到的《记我校的秋季运动会》,一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教师自己一下水写文。问题来了,发现题目有点大,什么事都要写两句,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在自己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问题,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改成《小明跳高得第一》、《虽败犹荣》等,这样学生可以抓住其中一点写,这样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写字育人

关于写字教学,于老师提到写字育人。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写字,而且强调教师必须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示范,再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效果才会更好。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书,只有细读才能回味,我细细品读了此书的第一辑《单元集中识字教学策略》。低年级的语文,从成人角度看浅显易懂,并未领略教材编写意图,也没有充分考虑识字课的识字与阅读课识字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对学生亲近识字,理解识字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单元集中识字:探讨识字课中的识字策略,识字文体特质,汉字本身特点,以及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来重构识字课堂。

曹爱卫老师说:“汉字是可爱的,具有图画性和故事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把所学的汉字与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融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识记生字。”如:看见“果”字,眼前便会出现满满一树的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发出诱人的芳香。看见“山”字,眼前出现高峰耸立的群山。看见“休”字,便会想到一个人累了,靠在大树旁边休息。看见“井”字,便会想到一口水井。这样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变完全打开。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学习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学习是“正餐”,老师选的内容是“水果点心”。我们要吃透教材,明白编者意图在识字方式上有多种样式,有蒙学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近10种。

蒙学识字:与传统蒙学的反复诵读为基础方法,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阐释,注重渗透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如《天地人》《姓氏歌》《古对今》。

儿歌识字:儿歌识字不仅很多孩子会喜欢,而且还比较容易记忆。如:《小青蛙》《大小多少》《动物儿歌》。

看图识字:重视图文的对应关系,唤醒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强生活运用。如:《口耳目》。

我们不能用老方法帮助他们学习低年级集中识字,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由易到难,不随意拔高,要求创设情境,尊重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语音、语义的基础教授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自主识字。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社会自然、历史现实、世界人生,以及自我生命的真切关怀,当他作为一个读者,将不可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生命关怀的程度,将影响到他在阅读写作中语感之丰富敏锐与否。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或者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的人,假如他是比较富有同情心、爱美心,较善于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对自然景物,也比别人多一份热爱与赞美的心情,那么如果给他讲述故事,描绘情状,和他一起观赏美景,他一定较能领悟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对象的妍媸美丑;他因此也就有了对言语的较强的敏感。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情善感”。

一个人的善良心、同情心、怜悯心、爱美心多半是会养成他的敏感心。“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遗传的基因里也许带有它,但是能够做到从语言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则还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依我之见,一般爱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得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便囤积,不厌其多。”(矛盾)

所有的读物都在为你引路,只是所引的方向、层级以及方法和效果并不相同而已。

道德心、慧心和文心,原是三位一体,应该共同培育。

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的位置。(托尔斯泰)

对一切语言和言语采取一种研究、鉴赏、判别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论他专的是什么业,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他提高业务素养的主要途径。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钱大昕)

朱光潜认为,除了学问经验,另有两种资禀可使文人成为文人,一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透彻感,或曰透明感、澄澈感。

听、读——语言的消极储存;说、写——语言的积极透支。

“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老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叶圣陶)

粗加归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三种:有所不知,有所质疑,有所领悟。它们都是疑问,但都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都带上思索的痕迹。

矛盾曾经指导过两种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生活;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的阅读能力就是经过这样自觉积极地训练而成的。

评价一个未必正确的“发现”,往往要比肯定一个正确的发现更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发现问题”的训练,在初中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在中小学衔接的当口,一开始就训练自学,自学的第一步就学会自己来观察、发现问题,既养成习惯,又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为此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毛泽东)

“字要规规范范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文

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后来我们三年的作文教学教改就制定了“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的“三步走”计划。

基础,必须夯实在教师工作的初始环节——备课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乃是基础之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

“思之不得,则为明讲之。”

“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讲是练的指导,练是讲的基础。

心灵和文化储备不足的学生,只能讲套话。 (孙绍振)

此课文,学与不学有何不同?

此课文,教与不教有何不同?

此课文,这样教与那样教有何不同?

钱理群说:“我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基本定位,只是一座连接着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其最高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和读者去读鲁迅原著,并且是以最终将自己的解脱忘却(即我经常说的“过河拆桥”)为研究价值的最高体现。”

年轻教师常不善于返朴,不善于提炼、归纯,而耽于发挥,迷于渲染,可能是年龄病。

传统积淀下来的东西,永远是学道的第一课,出道的第一关,得道的第一招。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并瞬间得到弥合;当然也发现吻合,发现超越,从而感到满足与欢喜。

训练,训练,再训练。教材须有较高的训练价值,教法须有切实的训练保证。教师须有足够的训练素养。

想教好一篇文学作品,教师应该具有诗情和理性的教学语言,否则就无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也无法受到感染,令其折服。

动笔墨的读书训练——融积累、感悟、应用于一炉之综合。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考——

恰当 简洁 变化

清晰度 逻辑性 节奏感

区别说话语气与教学语气

节奏 音量 弹性

启发 激发 生发

长短句的穿插 口语板书之相映

声情并茂与雅俗共赏

用语如泼与惜唾如金

要有一点轻松感、幽默感

要带点软性

定向 诱导 熨帖

从书面语吸取 向口头语描摹

要善于倾听、调适、作必要的重复

一个懂得写作规律的教师,必定将主要力量放在指导学生“静默观察”即积累写作材料,并“烂熟于心”即思索、内化、积淀思想上,“一旦内储充盈,到时就会文思幅辏,笔下溜圆,呵成一篇

千字文

不算难事。”

课堂是我读书的用武之地,也是教书思考的源泉。

若能始终坚持教书、读书、思考、研究,一个教师的教学生命就会更快地成熟起来,并不在乎一定要从教多少时间。

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

读与写,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吸纳,二者形式虽异,内在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写和说也同样不是知识的运用,乃是通过积累、模仿、应用而形成习惯。

我的作文教学有三大原则:一是解放题材,一切可写;二是以笔代口,随时能写;三是熟诵摹仿,由读悟写。

以三年为期,每年训练一个重点:初一“写真实”,初二“写具体”,初三“写新颖”。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共性”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主要培养“个性”,只是在培养共性中不要忽略个性的差异而已。

凡是教不得法,几乎都可以在没有吃透教材上找到原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终生信奉的教育宗旨。

诵读的遍数要足,要尽量熟读课文,努力去体验“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亲切感、愉悦感。

阅读(写作也一样)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一种语感经验过程,如同一切美感经验一样,是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状态,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教学要尽可能在不干扰不破坏这种精神世界的前提下进行。

英国教育家埃克斯利(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带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诵习,正是“会本文”的最基本也是最佳的途径。通过反复诵习而自能感知了悟的,就应该尽量少加讲解与注释。

“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过程来说,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为用的:在阅读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同时就必须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质的倾吐;而这一定的量和质的倾吐,正是有效的吸收的必要前提。”

十如何

1、 备课前要先“粗备”一个单元,了解“这一篇”在一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离于单元之外,也无需将整个单元任务,让一篇全包了。

2、 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理想阅读者和学生阅读者——的位置,多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先入为主,老师想着应该怎么教怎么教。

3、 不要忙着读“教参”。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批注、笔记)或

教案

的初案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迟。切忌用他人的纸样裁自己的衣裳。

2、 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否则它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

3、 最后,你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一般)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任务规定很集中。读一读陈钟梁教《风筝》的课堂实录,可能茅塞顿开。

2、 预习需要制定“常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要求很高。这是习惯的事,要有耐心。刚开始,甚至只要熟悉若干字音字形和词义,可视为“养习”的良好开始。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花一个学期,就能够把预习的习惯培养起来。

3、 教师应做出“示范”,不要徒托空言。更不能没有检查,听之任之。凡有新课,必有布置;凡有布置,必有检查。用课前5分钟,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放弃检查,预习全空。

4、 预习最能使学生感学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对话交流的兴趣,以及由此获得探究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预习应以“设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

2、 最好不要仅仅告诉别人:今天这节课,只教课文的××段(或内容),剩下的××段(或内容)是下一节上。这等于是影视节目广告,告诉你今天演几集,什么时候演完。要让听课的,听出你是围绕一个课题,在进行有序地展开,逻辑地推进。有经验的听课者,不会关心你上到哪里,关心的是你上到了什么关节眼,他会预想你的下一个动作是如何衔接,会走到一个什么合适的站点。

4、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为导入而导入,徒然是浪费时间。还是以有启发性和有趣的问题导入为佳。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着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

5、 不妨在讲台上放一块手表,学会控制时间。在教案里表明什么教学内容用多少时间,也不见得没有必要。结束一堂课,切不可急急匆匆。习惯于用3-5分钟进行总结,会有助于提高课的质量。否则,让下课铃声催赶着下课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课的灵魂。

2、 板书设计,应该在整篇教案完成之后。此时需要下一番提炼的工夫,使之成为鲜亮的纲目,闪光的课眼。平庸的全然可以用口说代替的板书,比不做更糟。表示结构的板书,用语尽量做到准确工整。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板书,用语宜多加斟酌,要简练而有力。板书一般不宜太繁,表述条畅,言简意赅,最是上乘。

6、 投影的“板书”,就更需要字斟句酌。一旦映现,更改为难。而冷森森地打在幕上,似乎总不如临场书写而富于动态感和亲切感。

1、 不要片面理解“对话”。师生就文本互为问答讨论(所谓“三向”),是对话。一方说话,一方倾听,也是对话。朗读默读难道不是对话吗?当然也是。对话即交流。只把形式的外在的交流视为对话,把无形的内在的互动斥为“一言堂”“注入式”,是机械论思维在作怪。

2、 教师课堂提问有三忌:一忌问不明白,学生答非所问。二忌立问即答,学生思不及义。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或者干脆把学生的回答“直接”作为教师的标准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多想想,该怎么问才能然学生明白问题的要求和回答的要点。一般须给予十几秒的思考准备,包括口头表达的临场组织。如果有太长的“冷场”,就需要考虑引导,还要反思问题是否恰当。

3、 任何一种“对话”,都应视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善于听“答话”,随即引导,高明点拨,让学生开窍,要比给出“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一个问题由几个人的讨论回答而补充修整,要比“一次性通过”更有意义。过程与方法重于结论,是课标的精神,在“对话”中最应得到贯彻。

3、 同预习一样,复习应不时进行检查,否则时间一久,终成虚话。

1、 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边看边改。以“语批”为主,修改次之。修改处需令比较,让写作者知道为何需要改,也允许持不同看法,鼓励前来同教师交流。

2、 一次作文纵有参差不齐,但大体还是能按不同情况或不同标准归出几种类型。一边批改一边就得归类。发现和研究类型和典型,讲决定作文批改的质量,不可因费工耗时而不为。选择类型重点批改,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而典型批改尤需着力。

3、 注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达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点。鼓励之于作文,效果有时出乎意料地惊人。

1、 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抵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

2、 不管是否按照课文的顺序数,进入“分析”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

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

其三是比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他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

3、 进入“分析”的途径也大抵有三种: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

散文

其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

1、 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会“懂文言”,也是学习“用白话”。是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丰富对民族语言的语感。不要老是掂着古今言殊,其实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 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进行通释与串译。一定避免没有预习,就面对生课,开始解释翻译。但须提醒:照搬注释当译文,常会出差错。

3、 一般要将课文先诵读一两遍。是逐句翻译下来,还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读带过,只找其中重点的词句进行讲解讨论,当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看课文的特点(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通篇连贯翻译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 不要上成古汉语课。避免解读一句,就抓住某个语法现象大讲一通,通篇读去,一路“开花”,可就是不见“果实”——对文义的准确完整通畅深刻的领会。用拐杖是为了帮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 每一课都可能有若干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强调,宜放到课文教完,加以整理归纳,以助识记,不要穿插在解读中进行。

6、 文言文所关涉到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常常是教师的“专利”,亦为学生所乐闻,当避免大肆推销贩卖。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当有些同学在苦苦想着明天的课怎么逃的时候,当有些同学还在计划着空闲时光怎么娱乐的时候,当有些同学在忙着赶一篇几周以前布置下来的论文时,当……我们不妨都停下来,读一读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先生的《走不出的风景》,静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到底是不是无愧于自己,至少。

读过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苏力先生的言辞所吸引了,而且受益良多。作为北大的教授,他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给北大的新生、毕业生致辞。没有过多的套话,句句出自先生的真心。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待生活的热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法学学子。北大是个令人羡慕与向往的地方,身处于广商的我,读到这样一本书,感觉能很近距离的接触到北大的那种大学氛围,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着北大学子的那种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

就像苏力先生在九年前的迎新致辞中已经告诉北大法学院学子,要“发现你的热爱”。不错,在大学这样一个如此自由的地方,倘若我们不主动去挖掘我们的热爱,我们终究会碌碌无为,就像现在许多学生那样“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我想,当这些人回首大学四年,才悲哀的发现,自己终究还是落了个空。大学四年,我们既可以发生质的蜕变,也可以选择一尘不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去不去创造生活。在我看来,大学,可以是个很能塑造人的圣地,大学,也可以是个让人堕落颓废的“洼地”。如果我们放纵自己,如果我们让自己在大学“过得很舒适”,如果我们一直天真地认为上大学是“度假”,如果……结果是什么,相信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平庸的人。所以,保持一种高度的热情,在大学追求我们自己想要的,努力去发现我们的热爱。

律。我们应该正视生活对我们的考验,当我们对每天重复的生活感到厌倦和无奈

时,不妨尝试着“学会接受生活,同时创造生活,因为朴素不必定单调,平凡也未必平庸”。此刻我想起我前几天听说过的,我们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母校的一位师姐王晓敏的大学经历:她是那年我们市的语文单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那一年,我读高一。转眼间我到了大学,她已经毕业了。她是以第一名考进中大法学院的。当年是先填志愿再高考,不然我觉得她可以去到更高的学府。她在中大十分刻苦读书,大三那年有机会去了法国做交换生,大四回来,分别有几间大学奖励她奖学金让她继续去读研究生。她说在法国那一年,她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过。这时我就想到,她在做交换生的期间都能做到如此地“无愧于心”,仍然是带有建设性的去交流学习,而我们呢?在自己学校也让自己轻轻松松过,也许许许多多的机会就是这样流失的。如果我们觉得大学四年就这样度过,即使我们很努力地学习,收获不少,还是觉得很单调,那为何不尝试着像王晓敏那样靠自己创造了与别人不同的大学生活呢?在生活溶化掉我们许多激情、理想与追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大胆创造自己不一般的大学生活,从而做到“朴素而不单调,平凡而不平庸”。

或许,大学就是一道“走不出的风景”,我们要勇敢地、用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看待它,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努力发现我们的热爱。若干年后,当我们“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时,至少要自己内心觉得,自己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322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