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从书中获取价值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笔的优美,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式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此外,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清晰,分段明确,逻辑流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阅读。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散文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文学的思考和热爱。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一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就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三
上次去沈阳看望爸妈的时候,爸爸正在看这本《大清相国》,他读过的书太多,五花八门的,现在我竟不知道哪种类型的书他更喜欢,后来发现我似乎继承了这一点,也是杂七杂八地都拿来看,纵有喜欢的,也不至于迷之过甚,不过对于历史小说还是挺能读进去的。就利用那几天的时间,我匆匆地读了一遍《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不太像一部历史小说,倒挺像一部剧本的,若是改了来演,应该不大费事,戏剧性挺强的,人物描述详细,对话又多,现成一个本子。也因为如此,便感觉洋洋洒洒一大本,稀里糊涂地就读完了,没有什么能够令人心动之处,抑或别扭之处,并且,我想再也不会第二次打开了。
但文中描述到的官场却还能搅扰到自己的记忆,在初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曾经有机会在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呆过一阵子,虽只是表面,却也见识过官场的种种,只是当时年轻意气又有些停伫在局外人的角度,十分看不惯,只恨不得一日也不在那种地方呆下去,现在自然远离了这样的官场,历练多了,心态也平和了,不再只一种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今日那里的精彩想必更甚。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四
3月22日区纪委监委机关党总支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组织观看大型历史原创话剧《大清相国》,观看完该剧之后,让我深受教育。该剧的主人公陈廷敬青年得志,风光无限,从此跻身官场,在波澜诡谲的康熙王朝中历经磨难,凭借自身的不断总结和他人的警言而位极人臣,后主动全身而退,名载千秋。陈廷敬一生为官正直,刚正不阿,不屈于权贵,不贪于钱财,心怀天下苍生,“但求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效仿圣贤为人处世的典范,官品人品文品俱佳,他的心里始终存有古圣贤铁肩担道义的高贵理想和正直品格。陈廷敬从一介寒窗学子,成长为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他的奋斗经历和成长道路,完全靠的是他的'智慧和才能,集实干、能干、强干于一身。对于这样一位风清、气正、道德、自守,在为官做人上堪称典范的历史人物,我不禁心生敬仰,努力在剧中细细评味他的人生经历,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一要学习他初心不改,我本高洁的道德修养。陈廷敬为官五十余载,素以清廉正直勤勉闻名,忠厚、谨慎是他基本的处世作风,他始终坚守独善其身的为官之道,从未结党营私,谋取个人利益,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坚守初心,始终如一。因此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淡泊名志,勤政廉政。清廉勤政既是一名普通基层公务员职业精神和品德,更是一名党员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作为一名党员要做到做人要正直、作风要正派,要筑牢信念不偏移、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职责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要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自觉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要学习他从善如流、反省自躬,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陈廷敬如履薄冰谨言慎行,斡旋于如虎君王似狼同僚中,慢慢参透官场“等、忍、稳、狠、隐”秘诀,驰骋官场50年,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一是“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当陈廷敬被贬谪回乡时,如果他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顺境时不能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也不要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二是“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千万不能强求,别人对你有误会,千万要忍一忍,否则事与愿违。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要顾全大局,很多时候要综合考虑、综合权衡。三是“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虽然陈廷敬为官正直、一心为江山社稷,心系天下百姓,但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是好事就能干,得看准时机,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作为一名巡察干部在工作中就更要稳扎稳打,谨言慎行,在执行巡察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巡察纪律。四是“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铁腕反腐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我们巡察干部也要时刻牢记忠诚、干净、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完成好每一次的巡察任务。五是“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需过于执着,不能沉迷其中,要拿得起放得下。
陈廷敬用他的一生来得出和践行这五字真言,他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参与派系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三要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练就一身过硬本领。陈廷敬凡事认真对待,细细琢磨,作为一名巡察干部,在执行巡察任务时要认真仔细,注重细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巡察本领。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五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07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下台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朽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六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xx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
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
“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f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f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
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七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了他“清勤”的评价。胸怀宽广,为人公道,诗文乐极佳。他牛逼的一生,随便google一下就会被震惊。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金言在书中步步展开,节节深入。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他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他为官五十多年的经历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过,即便被同僚记恨过,但正是守着等、忍、稳、狠这四个字,度过了最艰难最头痛的日子。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忠于朝廷,办事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场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而是想着怎么可以将阻碍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对于百姓的实事。到了为官顶峰,适时而隐,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书中明确点出了陈廷敬为官秘诀是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个“稳”字,只有稳稳得来,才能想明白事情来龙去脉,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办案子方能步步为营,不得纰漏,不忘关键。
有了稳的心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仕途就没了大方向的错误。
面对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点眼前亏,丢点暂时威风,也会秉承自己的底线,按照原则来办事。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把事情办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评判。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和风向斗来斗去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事实永远摆在那里,不会黑白颠倒。不要把自己命运交给谁,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实说话,漂亮还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张英,他是一个安静的聪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绝对可以为重臣,办不了绝顶案子,但绝不出大纰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读书心得。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八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了他“清勤”的评价。胸怀宽广,为人公道,诗文乐极佳。他牛逼的一生,随便google一下就会被震惊。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金言在书中步步展开,节节深入。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他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他为官五十多年的经历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过,即便被同僚记恨过,但正是守着等、忍、稳、狠这四个字,度过了最艰难最头痛的日子。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忠于朝廷,办事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场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而是想着怎么可以将阻碍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对于百姓的实事。到了为官顶峰,适时而隐,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书中明确点出了陈廷敬为官秘诀是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个“稳”字,只有稳稳得来,才能想明白事情来龙去脉,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办案子方能步步为营,不得纰漏,不忘关键。
有了稳的心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仕途就没了大方向的错误。
面对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点眼前亏,丢点暂时威风,也会秉承自己的底线,按照原则来办事。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把事情办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评判。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和风向斗来斗去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事实永远摆在那里,不会黑白颠倒。不要把自己命运交给谁,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实说话,漂亮还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张英,他是一个安静的聪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绝对可以为重臣,办不了绝顶案子,但绝不出大纰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九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
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
《大清相国》读后感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
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
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
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
总结。
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一、“几日下来,陈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总有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愤和哀伤更甚于惧死。凭着皇上的聪明,不会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为什么总要寻事儿整他呢?陈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继文的贪,只是不想让臣工们背后说他昏。陈廷敬查出了王继文的贪行,恰好显得皇上不识人。”
二、“陈廷敬起了身,点头道了谢。张德善悄声儿说:‘陈大人,您就顺着皇上的意,别认死理儿。’陈廷敬默默点点头,心里暗自叹息。”
三、陈廷敬回到:‘臣每进一言,都要扪心自问,是否真为皇上着想。’。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二
近日看完了《梦回大清》,这本书的确实不错的。他将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恋描写得令人如痴如醉,内容丰富,故事感人,语言也颇风趣,情节步步扣人心弦。主人公茗薇与十三阿哥胤祥的爱情之路看似平凡而又令人心动不已。
茗薇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风趣幽默,机智勇敢的姑娘,与胤祥的恋情本来就阻碍不少,四阿哥胤禛的‘加入’更是使自己的‘问题’复杂化,但从内心看,主人公对两人都是有情的,但肯定是不同滋味的恋情。主人公不想伤害任何一方,虽最终选择的是十三,但并不表示对四的爱少,茗薇的选择可能是最好的,她力争帮助两人获得自己所要:美人与江山之间,十三选择了所爱,而四选择了后者。
恋情的发展最终让茗薇不惜放弃生命,来换取十三。但结局是美好的,看得出作者是愿以美好的结局结尾的,这点我也很喜欢。茗薇最终没死,在‘四哥’的帮助下又回到了十三身边,一起去度过康熙五十一年的又一难,只不过,此时她已是兆佳氏.鱼宁了.
其实,作者身在大清,虽形似清庭之人,但心是当代的,于是不同于常人习性,也正在此,才会吸引到众阿哥们的注意,而四阿哥,十三阿哥与其说爱的是雅拉尔塔.茗薇。当不如说,爱的是茗薇的心---一颗二十一世纪平凡女孩的心。
这是两颗跨越时空的心之恋啊,唉,真令人陶醉。我想在生活中每次遇到感情的挫折或不幸时,去阅此类书也是一番慰藉,一次心灵的洗礼吧。毕竟,我自己认为,阅读,尤其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或迷茫时,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与安慰,以获得精神的动力,这也是阅读的一大功绩吧。
看金子的《梦回大清》,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实在是停不下来,对后面的后面的情节太感兴趣了。第一部看完了,又迫不急待得看第二部,紧跟着是番外篇。那两天满脑子英俊高大的阿哥,珠光宝气的福晋,威严但显老态的皇上,踩就花盆底,盘着超高发髻的女人们……那些人影在我脑海中晃来晃去总挥之不去。比看电视剧还印象深刻呢。每天晚上都要看到3点多,且越看越精神,迟迟不愿去睡觉。第二天同样的精神抖擞,以饱满的精力工作,每时每刻期待着晚上的到来,继续往下再往下看。简直是着了迷。
终于看完了,心里如释重负。慢慢回味,细细品味一下整个故事,感觉故事结局很耐人寻味,真的就像一场梦,一场美丽而悲伤,缠绵而遥远的梦。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抱怨这个结局不够完美。什么是完美呢?鄙人拙见朦胧的才是最美的,给大家足够的想象空间,希望成什么样,就想成什么样。难道一定要给我们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团圆结局吗?大团圆结局的故事,我们看得还少吗?一看到楔子就可以猜到尾声内容,有意思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大家的生活本来就太平凡,太平淡,太无趣……需要的就是惊奇,这样才可以刺激到心灵,才可以让平淡无味的生活嚼出点味来,一尘不变的`天空才会出现彩虹。我们所需要就是这样的兴奋剂,金子《梦回大清》能够获得“越看越看好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她的不按常理出牌成了吸引我们不断往下看的诱饵。我们猜不出下一节会怎样,所以就特想早点知晓,想早点翻到最后一页。一篇好的小说,如果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的结局那还不如不写,简直是浪费笔墨,浪费构思有创意才够味嘛!嘿,《梦回大清》,总算对的起我二天的睡眠,值得!
听说要拍成电视剧了,我也好兴奋,好期待。希望演员能选好,这是最关键的。期待在电视上看到满眼怜悯的小微;对爱人横行霸道的胤祥;用忧郁眸子盯着小微的四爷,在小微面前才开怀大笑的四爷;四爷,十四阿哥,八阿哥与小微眼神相交的瞬间……这个故事眼神交汇下的内容太复杂,太深沉,太有韵味,太丰富了……要演出那些氛围应该有点难度吧,希望能找到一些实力派的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三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参加一个培训班,在京郊的一个大院,似乎离香山很近。培训持续了一段时间。午晚后,总有些闲暇。想会的朋友都见了,能溜达的景点也走了几个,便想读读书。
附近倒是真去寻了几寻,转了几次街巷,都是些餐馆、咖啡厅和旅店,未发现像样的书店,便悻悻而归。后来有天傍晚出去理发,从胡同里晃出来,看到拐角有个不起眼的旧书摊。蹲下看了看,基本山都是些“开门”的盗版书。
卖书的老板很热情,又比较年长。我蹲着翻了半天,不好意思白添麻烦,便随手挑了本,书名叫《大清相国》。
回到住处,随手翻了翻,竟引而入胜,不能自拔。这几年,凡是有朋友找我推荐书,这本都在目列里。之间,我也又购了正版,再读了一遍。
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其一,《大清相国》一书洋洋洒洒,共计四十八万余字。此书以大清国顺、康两朝的历史原貌为本体,未加虚妄扭曲和过分粉饰,又不失小说文体的跌宕婉转和衍延思索,逻辑清晰,行文脉络流畅,历史人物纷繁登场而跃然纸上,堪称近当代历史小说之佳作。
其二,从顺治演绎至康熙朝末期(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康熙五十一年病剧),曲折情节、纷繁故事,有重墨亦有轻描,铺垫婆娑而呼应铿锵,穷述陈廷敬近五十年的内阁菁英生涯,自青葱岁月进士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至耄耋光阴相位归田,突出“等,忍,稳,狠,隐”五字箴言。
其三,伴君若伴虎,可谓如履薄冰,宦海沉浮,几人可得善终?无论是权倾一时的鳌拜,或是二分朝廷的索额图和明珠,还有帝王前的红人徐乾学、高士奇……这些曾居于万人之上的弄臣,竟几无一人可以全身而退,唏嘘哗然,观者难尽其唏嘘。
唯陈廷敬,虽为满族天下的一名汉相,却既得功德之名,又得善终之躯,文韬滚滚,政略滔滔。陈给康熙当老师在先(经筵讲官),后历任工部、户部、刑部、吏部的四部尚书,做过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了《康熙字典》,其五十卷《午亭文编》(陈廷敬晚号午亭)收入《四库全书》。
所谓政治生命,是他人予己之命,非真命。奋发激亢之时,平步青云,天下人艳羡,万物趋之;潮退流逝之际,一泻千里,天下人唏嘘,万物避之。三郎妄言,千秋万世,生灵伦理,盛久则衰,繁极必凋,泰然自处,怡然自得,不失体统,不失本我,与各位共勉。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四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且不论书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只看随着科考腐败窝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勾结霸占民宅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逐步树立并熠熠生辉,而其如何待人、处事、言谈的道理也缓缓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国》里的主人公陈廷敬,就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首先待人不可太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待人不可太绝,对人对己都适用。毕竟是以人为本、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人,能帮人处多帮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人,可能是友人、亲人、故人,可能是敌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坏人、陌生人。能帮助的人越多,说明你的能力越大。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积累正能量的过程,内含一个反馈循环,如同福报。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帮,那是点对点的应对,正能量的积累如同加减乘除,毕竟有限;取仕之路,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点对面的辐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泽的区域越广,正能量的积累是指数或者阶乘。内含的福报就像一个光环,光照当代,辉映千秋。能饶恕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境界越高。饶恕的前提是有错,而这种错又不在律法惩戒的范畴之内。有些错,说是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一样。在人治的朝廷当中更是如此。如果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就归入错类,那么就无法与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办不成大事。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想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己,能严格处多从严,须宽容时亦宽容。事前多严格,我们可以修身;事后多宽容,我们可以立世。
处事也是现代人一个重要的修为课程。在《大清相国》里的陈廷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事做得太尽了,不但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让他人少了发挥的空间。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为领导,更应如此。即便领导再能干,也需要留给下属成长的空间。如是,事不必太尽,至少应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本身不尽,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尽。尤其是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是我们做成事情的一种有效法则。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学解释了这个道理。而如陈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谈上面,《大清相国》的陈廷敬也给出了不少启示:言不论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可以畅谈通宵;碰上话不投机的人士,我们可以闭口不言;生气的时候大骂,抑郁的时候缄默,含冤的时候辩解,委屈的时候诉说。如是,我们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场,其实是言不论多寡的,有的时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时候言少冷场。道一千,说一万,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气话伤害自己,不要用恶语毁谤他人,让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场五字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总结了陈廷敬50年的官场生涯,可谓十年一字。没有前人传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稳的要义;没有稳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隐,终将引火烧身,而不能全身而退。书虽小说,但确有其人,书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实发生的。当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断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33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