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课件(专业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3:55:09
鲁迅祝福课件(专业22篇)
时间:2023-11-06 13:55:09     小编:FS文字使者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学会做好读书笔记。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让读者容易理解。总结是难忘的回忆总能让人心生感慨,也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写总结之前,先梳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鲁迅祝福课件篇一

1、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

3、评价辛亥革命。

1、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

2、评价辛亥革命。

对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认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

一、作者介绍(略)。

二、篇名“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大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着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如此一场风波,很快就平秘。这些描写表明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辩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三、情节发展(见课本)。

四、人物性格。

1、七斤:

他是辫子风波的主角,他的身份,经历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不捏锄头柄,只是帮人撑船,几乎每天进城眼界宽些,因而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的人物了”可是这样一个有条件多接触外部世界,有机会多接近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他所知道的时事仅仅局限于“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下一个夜叉”而已一旦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辩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根本无法认清形势,根本不能整理思绪,他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农民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程度的。这一形象无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便农民、觉醒。

2、赵七爷。

他不仅是个酒店主,还是个“三十里方园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有“遗老人的臭陈”显然他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在农村的势力与基础。革命的影响只是使他把辩子盘到了头顶上。辛亥革命不仅没能使农民觉悟,甚至连农村的封建势力都少有触动。虽然赵七爷暂时有所收敛,一旦“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传来便立即放下辩子,穿上“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个个布长衫,跳将出来,选复辟舆论,恐吓人们,他的所谓学问,只能作维护封建统治之用,本质上是个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的封建遗龙。

3、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

4.八一嫂:

热心善良,然而在风波中却受孤立。

5.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有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个年老无知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她是一个极其守旧,看不惯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唠唠叨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五、作品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小说中辩子风波的发生发展,甚至平息,都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构成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产的重要艺术手段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现出作品的主题。

如一、三部分的末尾,各有一段七斤与七斤嫂之是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性与平息,又使我们看到了两个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同时还说明了张勋复辟与辩子风波的关系,两者都仅是一体骚动,农民仍蒙昧无知未觉悟。这种简洁生动的对话显然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六、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无论是乌柏树叶、小桌矮凳、大芭蕉扇,还是乌黑的蒸于荣,秋花黄的米饭,都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风波”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物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风波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复原样。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辩子风波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七、关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个性方面所作的细节描写很富特色。例如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赵七爷的一件竹本长衫,在穿与不穿中,便能极喜或极忧;他的一条辫子的盘与放,使这个封建遗龙的复古,投机心理暴露无遗;七斤口里含一根湘妃竹长烟管时的不同神态,有时表达了他的骄傲,有时又显出他的忧愁;而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的性格。诸如此类的种种细节细节都很简练,并且符合人物身份颇具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

八、运用白描手法的总体特色。

详见课文提示。

九、重点段落分析。

结尾一段:

作品的结尾记叙了风波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其一: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敬这与他在风波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皇法,并且人的固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及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

其二,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平详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

其三,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风波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鲁迅祝福课件篇二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课件篇三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其次还有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小说变得生动形象,表现了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他们每一个人都对祥林嫂的命运有着直接影响。

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作者关注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第一次到鲁镇时描写祥林嫂时,鲁迅写到“顺着眼”表明了祥林嫂的善良温顺。第二次到达鲁镇时写到了祥林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但到了临终前,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不同的眼神清晰地表达了祥林嫂从年轻善良到由于受到生活的影响而慢慢变得呆滞、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不同的眼神表达了她不同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了她的精神状态。

在分析人物语言时通过与我对话展现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在对四婶讲阿毛时的语言,表达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后悔自己没有看好阿毛;在对大家讲阿毛时,展现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虚;在与柳妈的对话时表达的是精神重压和恐惧。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表达的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但从总体上表达的都是她的一种悲惨生活状态,一种痛苦的境遇。

在写《祝福》时,鲁迅先生用到了倒序的写作手法。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祥林嫂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使读者可以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到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的真实精神面貌,了解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影响和精神上的束缚。

通过倒序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形成了一个探究的动力和源泉,促进了小说故事的发展和顺利进行,使文章的构思和文章结构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帮助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掌握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祝福》的写作手法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鲁迅祝福课件篇四

《祝福》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为大家分享了《祝福》鲁迅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教师根据时间可以布置可以不布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

3、能说出题目“祝福”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重点)。

2、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重点)。

3、“祝福”的作用(重点、难点)。

4、三次祝福时对雪的描写及作用(重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她的面貌气质和言行举止上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一下祥林嫂三次来鲁镇,因为处境不同,表现在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上的三处不同表现,找出来之后,我们来分析对比,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而向鲁迅先生去学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这对我们写作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现在我们去寻找三个部分,勾画每一处描写祥林嫂生命特征的外貌描写。

(三)学习细节描写。

1、肖像描写。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2、第三次来到鲁镇的动作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明确: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练习:隋朝的大运河千年不变的拍打着江岸。将这一句子进行一下变化,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面哪个可以得到单独的强化,就把它作为单独强化的成分,单独提出来。

(一个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分解的方式,可以通过语序颠倒的方式来尽情渲染和强化,这也是这处描写带给学生写作上的启示。)。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但是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是的,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是花了大功夫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受打击,内心痛苦。

将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四)题目“祝福”的用意,分析环境描写。

1、我们通过对整篇文章的了解,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但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呢?针对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先感到痛苦,最多地承受了痛苦———因为要解决痛苦而最多地思考了痛苦最后也为此痛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祝福》的主题,应该是鲁迅先生对所有那些先知先觉者(也包括他自己)的深深祝福———这正好也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篇名“祝福”二字的真义。

2、对祝福的描写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环境的描写,比如社会环境:祝福时的场景的描写;自然环境:雪花的飞舞。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于“祝福”的三次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一开头,描绘了一幅“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小说的结尾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自然环境: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结语:

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就是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和眼睛的刻画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学们下来之后一定要细细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在细节描写方面的方法。

布置作业:

祥林嫂就这样在祝福之夜死去了,那么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呢?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有可能,下一节课我们就模拟法庭的形式,对鲁四老爷、婆婆和大伯、柳妈、鲁镇的人们还有“我”进行道德审判。(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同学担任原告祥林嫂和她的辩护律师,向上述五个群体提起控诉,要求:有理有据。一组同学担任被告及其辩护律师,说出不是凶手的理由。再在全班选出四个同学担任审判长,根据同学的陈述理由给予审判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能了解鲁迅作品的意义和思想,能对其作品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文中人物形象分析(重点)。

2、各类人物对祥林嫂的死的影响(重点、难点)。

3、鲁迅作品内容介绍。

三、教学过程。

(五)模拟法庭:谁是杀人凶手。

(由同学展开辩论,教师根据同学的论辩内容进行总结)。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迂腐保守)。

书房摆设: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字典,理学入门书(虚伪)。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鲁镇的人们: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祥林嫂自己: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得出结论: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

祥林嫂自己: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社会原因:

1、封建礼教。

2、封建迷信思想。

人性的弱点:

冷漠,自私、虚伪。

(六)鲁迅和其作品介绍。

自己读后感受:悲哀中带着愤怒。

鲁迅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为什么会将这个时候写的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呢?其实当时的知识分子跟文中的“我”非常相似——反对封建思想,同情弱者,但同时又不敢起来反抗他们不满的,他们所反对的。当时是处于犹豫彷徨的一个状态。于是命名为《彷徨》。但是鲁迅呢,毕竟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他对整个社会强烈的控诉。结合我们所学过的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文章非常的犀利深刻。基本上都有以下特点:

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

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

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

结语:

鲁迅祝福课件篇五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体会鲁迅精神。

1、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

:2课时。

1、默读课文和《呐喊自序》,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3、完成本文的生难字词。

(一)导入。

(鲁迅图像)。

(二)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三)听录音。

(四)生难字词。

自传()乞食(  )彷徨( )侮蔑(  )筹办( )。

(五)检查预习,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学生预习完成表格,教师明确)。

年份主要活动。

1881年(1岁)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13岁)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17岁)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19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23岁)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27岁)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30岁)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31岁)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32岁)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33岁)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国文系讲师。

1927年(47岁)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小结: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年——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六)1、请找出鲁迅生平的三次人生转折点?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点是?

从中看出鲁迅怎样的精神?

第一次: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不收学费的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

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作者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次:被派往日本留学,并决意学医。

原因:“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第三次:弃医从文。

原因:“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总结: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专业的几经变化,然而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问:从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作业:

鲁迅祝福课件篇六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赏析】。

《雪》散文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画面,这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难得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山水画: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一个稍嫌破旧的老房子独座旷野,黑褐色的墙上朝上推开了一扇木质窗户。朝窗户内看去,沿窗台摆放了一张四方桌,桌前搁置的是一方端砚、一架毛笔,在桌子的另一边摊放着一叠毛边稿纸。桌旁坐着一中年留须男子,身着蓝布棉袄,一手扶在桌上,一手却搭在窗台上,正扭头朝窗外注视。如果你能看清他的表情,则会发现他时而木然,时而眉头紧躇,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窗外雪花纷纷飞扬,甚至有一两片飘落在中年男子的手上,但丝毫不见他动弹一下,仿若他就是一尊雕像般。他在思索什么?他仿佛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群永远也不怕冻着的孩子们正在嘻闹,他们正在推着一个雪人。然而,这孩童的嘻闹声却并没让他感到半点生趣,反而让那个世界更显得安静。

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头是以南方的雨开头,来衬托北方的冰雪之坚硬。谈的是雪,却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作者对雨的温软无力表示出哀伤之情,“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随后,他在文章中却勾画出南方下雪的视觉美。雪中有花、有蜜蜂嗡嗡、有画得美人一般的雪人。而雪人却独自坐在晴天和寒夜中变得面目全非。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描述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灵般漫天奋飞,寥寥数语,读者看到的只是满天飞舞的絮雪,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描写。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为雨的精魂。

本文是作者在1925年1月写的,如果我们认为鲁迅先生有心情来描写风花雪月,那会让鲁迅先生不能安卧于地底下,只怕会从地下爬出来罢。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我查阅了一些别人对本文的读析,大部分的读者认为作者是通过描述南方的雪,从而表露出自己对南方的局势朝着好的一面发展的殷切向往。而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我在仔细通读几遍后,想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按当时局势而言,上述看法应该是有其道理的。但在作者文章中,我却发现了几个待商榷之处。

下面我还是从头到尾谈谈我的读析吧。首先作者在开头用“暖国的雨”比喻国共合作前的局势,并认为其“单调”从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谈“南国的雪”,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南方的当时局势,“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处子的皮肤”,作者的这三个用词颇具有女性化,用在这里,估计是他认为国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无骨,尚不成熟。且作者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闹着的蜜蜂”,作者在这里说他记不清了冬天是否有蜜蜂,但作者是真的不记得了吗?绝不会!我以为作者在这里用蜜蜂来比喻为国共合作叫好的记者、作家、政客等人,并定义为“嗡嗡闹着”和“采蜜”。在第二段,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堆雪罗汉”,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在渲染“南国的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种气氛。但我以为作者只是描述了一种“活跃”的假象,用“孩子们”和“父亲”来隐喻为制造这种和平假象的人们,用“雪罗汉”来隐喻“国共各作”,甚至被小孩化了妆——“抹了口红”,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做法,作者认为。在第三段,更是将我的这种臆测进行了进一步的证明,“第二天”来比喻将来,但他(雪罗汉)“终于独自坐着”,经历了“晴天”和“寒夜”后,又变得“不知道算什么”,而人为的“胭脂也褪尽了”。在第三段,作者已经看到了这种“国共合作”的表象不会持续太久,会在黑恶势力的破坏下瓦解崩溃。

如果作者只为烘托一种美好的气氛,对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来说,是没有必要如此大费笔墨的。在《彷徨》中,作者也有描写堆“雪罗汉”的场景,但鲁迅先生仅仅是几笔带过而已。在第四段,作者通过对“朔国的雪”的描写,“蓬勃地奋飞”、“灿灿生光”、“升腾”、“闪烁”,指出革命仍需向北方的雪一样,虽然艰苦、孤独,但能撒向整个地面,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北雪一样卓绝艰苦的努力,才可能会成功。在第五段,用“无边的旷野”和“凛冽的天空”比喻当时的黑暗势力和局势,用“雨的精魂”比喻为革命不畏牺牲的同仁志士。最后作者用这样一句话结束: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一次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讴歌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士。

因此,我认为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通过对本文的赏析,我甚至认为这篇《雪》的写作手法比《题辞》更为经典。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看法,虽不入大流,但也算是一点个人心得吧。

鲁迅祝福课件篇七

《祝福》是出自于《彷徨》。小说集的名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时鲁迅先生的心态。但是不是对革命产生了怀疑,而是反思。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写出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过程,无疑,眼睛的刻画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是鲁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可没料到,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这生动的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于是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从而让人们感叹: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又是多么值得可叹呀!寄寓了人们带给她的无限同情与伤感。因此,这里的“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总之,一个眼睛,别样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就见微知著,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啊!

一、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什么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如何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鲁迅祝福课件篇八

鲁迅的文章,总是能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我不仅感叹鲁迅那下笔如有神的文采,也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动荡。下面就让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来给大家奉上鲁迅先生的这一篇《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一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样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于。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只有四嫂,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佯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若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坳的贸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他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祥林嫂竟肯依?……”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后来怎么样呢?”四婢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凄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课件篇九

鲁迅在该文中对“节烈”二字作过这样的阐释:“节烈都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她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从以上的“节烈观”可以看出,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苛刻要求,是封建统治阶级套在女子头上的精神枷锁。他们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信条,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做“节妇烈女”,还提出“表彰节烈”的条款。对此,鲁迅在文中尖锐地指出:“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历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在这里,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就是指封建礼教的吃人团。祥林嫂就是在这个吃人团中被吃掉的。

祥林嫂丧夫后,只身一人逃到鲁镇帮佣,她对生活没有非分的要求,只是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争取生存的权力。因此,她“做工毫没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丧夫之后,自觉地恪守封建礼教规定的“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的戒律,心满意足地做一个“节妇”。然而,节妇苦吗?鲁迅答道:“很苦,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祥林嫂只身一人,在鲁镇帮佣,一个人担当那么多的活儿,能说她不苦吗?然而她反满足,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就是这样的安分守己,吃苦耐劳,逆来顺受,争得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祥林嫂做“节妇”时,哪怕生活再苦,也绝无再嫁之意。然而“中国女人是怎样地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而不如。”祥林嫂就像羊一样任人宰割,她受尽了生活的折磨,人生的灾难。在她丧夫不久,又被凶恶的婆婆和叔子像逃犯一样的抓回,当作一件“贱物”卖到深山野坳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女子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祥林嫂再嫁时闹得很厉害,“一路上,只是嚎,骂,喉咙已经喊哑了”,在拜天地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宁可一头撞死也不肯再嫁,其实质是为封建礼教殉葬,做个“烈女”而已。这足以说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

祥林嫂再嫁后,生了一个男孩,本来日子还过得不错,但好景不长,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了。当祥林嫂再次成为寡妇,来到鲁镇帮佣的时候,情形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生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的悲哀经大家的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正如鲁迅所说:“不节烈的人,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主名的虐待。”封建礼教就像紧箍咒,箍住了人们的思想;像吸血鬼,吸取妇女的血肉;像变形金刚,把人们变成“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这是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祥林嫂就是背负着“失节事大”的精神枷锁,生活在这样愚昧而冷漠的社会里,任人宰割。当她听柳妈说“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小鬼的男子还要争。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时,她的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于是,她用仅有的一点血汗钱到土地庙去捐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就是为了赎掉所谓“不守节”的罪名。然而,事与愿违,人们对她仍然冷漠、厌烦与唾弃,于是,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惶惶不可终日,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终沦为乞丐。临死前,她还带着“人死后究竟有无灵魂”的恐惧,惨死在街头的尘芥堆里。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啊!徐寿裳先生说:“人生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真是一语中的。祥林嫂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完全可以生存下来,然而,她第二次丧夫(即所谓“失节”)后,却带着别人的唾弃与内心的恐惧走向了坟墓。她就是这样被封建礼教这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迫害致死的。

鲁迅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说:“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还有哀悼的价值,她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我们追悼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在杂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正是我们理解小说《祝福》主旨的一把钥匙,它鲜明地揭示了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即揭露封建礼教这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除去这种“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希望“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仅以《祝福》一文教学为例,试图探索鲁迅作品教学的新路子,即用鲁迅的杂文分析鲁迅的小说。这只是一种尝试,我把它提出来,意在“引玉”。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

2、了解鲁迅的生平,学习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1、重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概要记述鲁迅一生的写法;

2、难点:理解鲁迅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尤其是弃医从文的原因。

1、读写结合;2、讲议结合。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学习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大家对于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的经历可能知道得还不是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自己所写的一篇自传。

二、通读课文后,检查预习:要求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文中找出鲁迅先生在1881年至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文共有四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第一段:家庭状况;第二段:求学过程;

第三段:工作简历;第四段:创作成果。

四、思考:

1、鲁迅少年时期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为什么?

这表明鲁迅既不愿意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出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1、

2、鲁迅青年时期弃医从文,这又是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都是为了救国。可见,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3、走过几条路?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道路:少年时期:不做幕友和商人。

青年时期:走实业之路。

走医学之路。

走文学之路。

精神: 爱国勤奋坚韧。

五、总结:

总之,从这篇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的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不懈奋斗的精神。

六、布置习作: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1)从立传人物来看,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

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2)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小传和大传。

(3)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2、学习写一篇《个人自传》。

3、附例文(拓宽知识面):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书舟摘自《人物》1981年第3期)。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一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二

夜已经深了,祝福之夜的喧闹嘎然而止。冬日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大红色的灯笼疯狂地扭着微弱的烛光挣扎着——忽明忽暗。倏尔一股风吹过,灯笼瘫倒在地上。烛光熄了,风停了,厚重的雪坠折了瘦弱的枯枝,其他不堪重负的树枝也摇摇欲坠。

“汪汪——汪汪汪——”,黑暗中几只土狗兴奋地狂叫着,一阵响过一阵。“吱”,不远处的木门开了,一个老汉披着棉衣,提着灯笼快步走过来,边走边骂,“谁家的狗呀!大半夜的吵什么吵,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他走到尘芥堆旁,提着灯笼一照,呵!几只饿狗正争抢着分食着什么,他把头向前一探,竟是一个人!全身上下已经被啃得血肉模糊,没一块好肉,一只狗转过头来瞥了他一眼,又立刻转过头去,继续疯狂地撕咬。老汉一骇,那狗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它的嘴上滴着血,一刻也不停,像久饿之后忽然遇到食物一样。

老汉打量着,喃喃道:“这谁呀这是?真晦气!”瞥见一旁的破竹篮和烂竹竿,和已经沾满血污的蓝夹袄,想到什么了似的,转身往回走。

他向地上狠狠地吐了口唾沫,“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真是个缪种!”

老汉头也没回地走了。“嘭——”木门被狠狠关上了。

雪啪得从树枝上掉下来,风又起来了。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

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

(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权利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四

鲁镇的人们为年终的“祝福”忙碌着,忙碌让他们暂时忘却了一些不祥的人或事。

天色也阴暗了,空中的雪花飞舞着。远处,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接着,家家户户都燃起了爆竹,一下子,整个鲁镇都充斥着乱糟糟的爆竹声,空气中也散满了火药香,烟气也罩着鲁镇,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

朦胧中,一个人由远而近地走来,是祥林嫂。附近的灯火拉长了她的身影,显得很孤寂。竹竿支撑着她瘦弱的身体,风灌满了她单薄破旧的衣服,木刻似的脸毫无表情,与这“祝福”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

“唉呀呀,真是触霉头了!大年底的遇到这种人!”两个妇女从她身旁走过,毫不客气地叫着。祥林嫂似乎没听见似的,或者她是已经习惯了。

她走进了一个巷子里,那个残旧不勘的草房就是她的住处。祥林嫂默默地从竹篮里拿出一个早已发霉的包子。对面的大户人家灯火辉煌,喜庆的爆竹声不绝于耳。看着那明亮的灯火,祥林嫂似乎又听到了鲁镇人们那刺耳地笑声,刺耳的话语又向她袭来:

“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是被她克死的!”

“真是败坏风俗!这样的人!”

“现在可好了,就只有她一个人了。”

……。

她的神经一下子崩紧了,但很快她又放松下来,嘴里喃喃地念叨:“不重要了,不重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她死在那铺满草的床上。人们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很气愤,大年底的发生这种事,谁也没有说要埋她,谁想在这种时候触这霉头呢?何况她又是个不祥之人。不久,那草屋被烧掉了,不知道她是否也被烧了,人们也无暇顾及。再不久,人们也渐渐淡忘这一切。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五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原文: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六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七

创作成果(4)。

(六)1、请找出鲁迅生平的三次人生转折点?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点是?

从中看出鲁迅怎样的精神?

第一次: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不收学费的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

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作者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次:被派往日本留学,并决意学医。

原因:“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第三次:弃医从文。

原因:“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总结: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专业的几经变化,然而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问:从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作业: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八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鲁迅祝福课件篇十九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读,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

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四、精读,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朗读第3、4段,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谁才是真正的悲剧制造者。

演读:一位学生表演哥哥,一位学生表演弟弟,朗读第3、4段。要求所有第三人称均改为第一人称,并读出人物的感情。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联读,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七、小结,朗读课文。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

鲁迅祝福课件篇二十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体会鲁迅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和《呐喊自序》,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3、完成本文的生难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三)听录音。

(四)生难字词。

自传乞食()彷徨()侮蔑()筹办()。

(五)检查预习,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学生预习完成表格,教师明确)。

年份主要活动。

1881年(1岁)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13岁)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17岁)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19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23岁)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27岁)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30岁)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31岁)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32岁)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33岁)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国文系讲师。

1927年(47岁)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小结: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年——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鲁迅祝福课件篇二十一

1、朗读品味,把握课文思路,概述江南雪、朔方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领悟作者对南北不同景的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3、练习仿写,内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雪景,概括两方雪的特征。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问题预设。

1、部分学生可能对江南雪与朔方雪各自特点的具体表现赏析不到位。

2、学生对“朔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屏显江南雪景和朔方雪景的系列祖国)同学们,你可以用几个词语或一句。

话描述你喜欢的雪景图吗?(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

进他笔下的雪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知识铺垫。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馨口()朔方()粘结()。

旋风()龙眼核()脂粉()。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简介作者,屏显写作背景)。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要求:大声朗读。

2、出示问题: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学生个人展示,教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

五、再读课文,赏析文意。

(过渡)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那么,哪些语句揭示了雪的特征呢?我们再读课文赏析文意。

1、读书要求:跳读课文,画出表现雪特点的.语句。

2、学法:先自主阅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学生展示。

3、重点引导:(生交流展示过程中,师有意引导)。

(1)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2)朔雪罗汉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朔方雪的内在精神与作者情感;

(4)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六、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读书要求,默读全文、比较思考。

2、提出问题:(1)作者的情感更倾向赞美哪里的雪?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鲁迅是什么性格的人?

3、学法:小组交流,推荐人员展示。

4、朗读指导:(1)指名读,生评价。

(后三自然段)(2)小组赛读,师引导。

(3)全班齐读。

七、练习仿写,内化学生情感。

1、出示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理解学出你喜欢哪里的雪?为什么?

2、学法:生先自己练写,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3、小结:结合学生所写片断小结,并提出希望。

八、课堂达标。

屏显达标习题。

九、布置作业。

积累本文对两方雪的描写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鲁迅。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润美艳孤独奋飞。

喜爱向往赞美反抗。

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

课堂反思。

1、再读赏析与品读拓展是语文课堂的中心环节,引领的问题要具体地呈现。

给学生,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既要体现文本,教出语文的味,

又要内化情感,教出生活的态。此教案设计的引领问题不够科学、明朗。

2、读的方式不够灵活,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语)不够自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祝福课件篇二十二

教学要求:

1、了解散文诗。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了解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文中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南方雪与朔方雪的特点。

2、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文中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诵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幻灯片1]。

二、简介散文诗[幻灯片3]。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它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

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幻灯片4]。

要求:听清字词的读音.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四、查预习情况[幻灯片5]。

读一读写一写。

博()识脂粉奁()。

消释()褪()尽。

升腾()。

凛冽()()。

五、诵读课文[幻灯片6、7、8、9]。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思考问题。

江南的雪1、2、3段。

朔方的雪4、5、6段。

2)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六、再读课文讨论问题[幻灯片10]。

作者通过对比,似乎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七、简介作者、作品背景[幻灯片11]。

鲁迅原名周树人(略介)。

八、合作探究[幻灯片12]。

1、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九、品味语言揣摩意蕴[幻灯片13、14、15]。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主要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十、拓展训练[幻灯片16]。

《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同样是写雪,不同的人对雪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对雪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时期更使人对雪寄寓了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根据自己此时对雪的认识,写一段与雪有关的片段,150字以上。

十一、课文板书(幻灯片17)。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3695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