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工作,它可以提供教师授课的蓝图。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部分教案范文来自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价值。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一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1、出示挂图:爬山虎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三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六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七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多媒体课件。
第周
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以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
(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教学后记: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八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九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
1、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1、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1、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正方形纸,对边折。
(2)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一
幼儿能根据指令变化手指动作,锻炼小手的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小猴子图片
一、激发兴趣
1、谁来了?(出示小猴子图片)
2、伸出小手和小猴一起做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朋友最最多好吗?
二、游戏玩法
小猴子爬山坡(幼儿伸出小手,用食指与中指扮演小猴子,从自己的小脚背开始往上爬山坡。)
爬到膝盖等一等(手指在幼儿膝盖上停顿并轻挠。)
爬到腰上扭一扭(双手叉腰,并扭动身体。)
爬到肩膀停一停(手指在幼儿膝盖上停顿并轻挠。)
爬到耳朵听一听五个兄弟爬上山(手指在幼儿耳朵上停顿并轻拉耳朵。)
爬到头顶转一圈(手指在幼儿头顶上做走路动作。)
叽里咕噜滚下来(从幼儿头顶开始从上往下挠)
游戏重复进行。
三、观察指导重点。
1、幼儿能否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幼儿能否积极得参与集体游戏,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二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三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爬山虎的特点。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四
《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图片、彩色笔、画纸
1 游戏激趣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五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老虎爬山教案篇十六
发展幼儿的抛、接、钻、爬能力,提高灵活性。
用软垫制作的“乌龟壳”、山洞、音乐、即时贴、玩具老鼠
一、 热身运动
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咱们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乐,带领幼儿绕活动场地爬一圈。
二、创设情景
乌龟壳累了,咱们把它摘下来放到这条线上休息一下吧
乌龟宝宝们也累了,咱们也到这里坐下来休息一会吧
三、引导幼儿爬过小桥再走过小桥
乌龟宝宝们,快来看这里有一座小河,(把放到线上的乌龟壳当做小桥),咱们要爬过这条小河,再来走过这条小河。
小老鼠的家还要爬过一座山坡才能到呢,(把“乌龟壳”堆成小山坡),快来看,山坡在这呢,咱们爬过山坡就能找到小乌龟了。
小乌龟的家到了,咱们一起叫他出来玩吧:“小老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另一位教师出示小老鼠。
小老鼠说他想和乌龟壳到天上去玩,咱们一起把它们扔到天上去玩吧。引导孩子把“乌龟壳”扔到天上去。
四、放松活动
玩得好累呀,咱们背上乌龟壳坐到这里说一说关于小老鼠的手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中古楼,四兄弟,五老鼠,爬呀爬呀爬呀爬,叽里咕噜滚下来。”
另一位教师扮演乌龟妈妈说:“乌龟宝宝们,天晚了,该回家吃饭了。”
乌龟妈妈叫咱们回家吃饭了,咱们把小老鼠送回家吧。
带领幼儿钻过山洞“爬”回家吃饭。
体育教学设计:神奇运球手
1、幼儿主动探索滚球、自抛自接、拍球、传球等玩球的方法和技能。
2、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体验玩球的兴趣。
3、提高幼儿控制能力,锻炼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圈、皮球、体操垫、小椅子、球架、磁带、红黄绿大球若干
活动重难点:练习自抛自接球;按颜色进行分类
1、幼儿探索玩球的方法。幼儿自由玩球鼓励幼儿想出多种玩球的方法,并让幼儿做示范(拍球、滚球、抛接球等)。
2、教师表演花样玩球,吸引幼儿组织幼儿练习玩球的方法。
3、《夺球游戏》:三分之二的幼儿有球,要有球的孩子保护好球,没球的孩子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
情景表演:《赶小猪》
隔壁王大爷家的养殖场的小猪跑出去了,他打电话给老师让咱小朋友去帮忙,我们要助人为乐,帮王大爷把小猪赶回家。这里有一群小猪(红黄绿若干大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参加哪个队,想各种办法把小猪赶回家。
(1)集体赶:分三路纵队进行滚球接力,哪队先完成为胜。
(2)个别赶:请幼儿探索多种玩法赶小猪。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做放松活动。(教师领幼儿做皮球韵律操) 多元价值分析:
1、通过玩各种游戏,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
3、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使幼儿的肌肉不同层次的得到了发展,幼儿也体验到了玩球的乐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39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