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运用语言表达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构的安排和过渡的衔接,使文章更具条理和连贯性。8.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角度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一
王维审老师也多次提到要做有情怀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给我们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做研究者,在研究中,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而这就是来自于研究的情怀。
王维审老师的这本《做更好的老师》还没有读完,只是读的这些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以前的教学有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成为更好的老师。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二
在时光的流逝中,也迎来了我的第二个成长期,把班主任当做事业来干,对班级出现的问题能有一定的预见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也开始试着总结一些经验,不再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全面发展。当然,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一时期,无论是自己的教学成绩还是班级的综合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阶段中,我在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也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多次获得临沂市教学质量奖。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三
成为更好的老师需要这样一种自我指认――坚持对成长的守护,而不是关于成功的喝彩。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教书育人这一存在大学课本里、教招教材里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最为精炼的界定,大致体现了那个时代教师职业的岗位标准。解惑,这里的惑既包括道德之惑,也包括学业中的疑问。对德育和智育的深度教学,旨在解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顿与迷惑,可以归结为教育的艺术。照此理解,千年之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教育不光传授学业知识,与不能单纯地生硬灌输。
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成为更好的老师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考取教师资格证只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也不会因为我们站上了讲台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作为新教师上岗只是我教师职业的开始,要成为真正的教师,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坚持。
自信迎接各种机会。
上岗一个月了,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同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同学对自己很没有自信,甚至是自卑的。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或面临麻烦时,正确的做法不是回避,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坦然的接受问题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处境,并积极寻找解决、突破困境的方法。
也许有些孩子因为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从小不自信,内心敏感。想去争取班里的班委职务,哪怕真的很想表现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迈出最后一步。仿佛内心有一种声音告诉他们,他们做不到。久而久之这种不自信成了一种习惯,给孩子们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当一些孩子们习惯于给自己找借口逃避机会时,自卑就更进一步在心头生长开来,像藤蔓般蔓延。这种习惯带给孩子们的伤害不仅是自我放任的懒惰肆意弥漫,更可怕的是,不加矫正的话,它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侵蚀了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习惯性地拒绝人生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能动性,让他们相信他们可以。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不断提醒自己记得成功做到某件困难事情带来的成就感。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教育,鼓励孩子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你们在老师眼中很棒时也是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
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毫无疑问,我与其他年轻老师一样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激情投入到教育中。我们有初当老师的热情,但是我们缺少老教师的管理与教学经验。在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时也会失落,难过。但更重要的是只要心怀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哪怕遇到问题我们也能够满怀信心地向前辈请教、通过实践将问题解决。
教育生涯是漫长的,期望多年以后的自己依然热情满怀。不会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选择放弃,也不会在接近崩溃的时候选择逃离。
初心不改,理想不死。
作为新手教师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相信用心守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四
这是阅读的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从《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到《成为更好的老师》,王维审老师用它朴实的语言将一个个动人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
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怎么样写教育叙事,如何算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对于教师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故事可以简单,语言可以朴素,但是意蕴不可以浅薄。一篇教育叙事,在故事的结尾之处,能够用清浅的文字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而这个深刻的道理,不需要你连篇累牍地赘述,只需要你的一句点睛之笔。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作者:姜晓。
当老师已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渐渐习惯教师这一角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认为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虽然我是教音乐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有的时候老师常常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天真无邪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王老师亲身的经历,也点醒了我。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五
这个月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感觉收益良多,王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一篇篇短文给读者介绍了许多关于教育上的事情,更好地指导我们在教育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更好的老师。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位贫穷地区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老师,他说:我们贫穷,我们还要养家,可是那又怎样呢?我拥有学生们的爱,既是这爱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逐渐消淡,记忆逐渐模糊。可是那又怎样呢?他们的生命中有我陪伴的三年,这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我不会离开他们,不会离开我的这个贫穷的学校。我想,伟大亦如此吧。作为一名老师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喜欢的事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多么伟大,我想,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平凡却又不普通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劳作着,他们都在向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那一方面刻苦钻研着,有擅长物理的老师,他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为名师。也有很多老师不慕虚名,面对各种的奖励谦虚的说一句自己还差的很远,让更优秀的老师去吧,其实他本可以担此重任,只是他谦虚罢了。
一些浅层次的努力,其实会耽搁真正的成长。就跟王老师讲到的课赛,虽然参赛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很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却是一种极为浅显的努力。任何时候,当我们在某个层次上持续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一步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目标,付出的努力也应该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刻。
在一件事上,能坚持下来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世界“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这本书,“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一度成为金句,这件事为什么能够如此流行,因为这句话直击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吧。
人生的每一段都有它的意义。成功的,带给人生喜悦和精彩;平淡的,让人习惯淡泊和温和;失败的,诱发灵魂深处的对视和自省。所以,在简陋平庸的生活之中怀有必要的愿望,在人生精彩之中看得到被忽略的平淡无奇,都是需要在漫长人生里逐渐习惯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更何况老师,梦想能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仰望星空的情怀,还有脚踏实地行走的能力;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来安慰我们的人生,温暖我们的生命。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六
优秀作文推荐:成长是什么?有的人主动担当,有的人被动接受。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你本来是一块充满棱角的石头,却要被打磨成一个规则的形状,这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但是我坚信没有白白付出的努力,那些忍辱负重的前行,是为了明确自己的未来,坚定自己的初心,滋养那些埋葬在自己心里的情怀。那些执着到执拗的努力,那些理所当然之外的付出,小心翼翼的维护着生存之外的追求,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怀。那些一直在打磨自己,立志成为优秀的教师的人,没有时间去倾诉自己受过的伤痛,他们只是在默默的奋力前行。当他们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或许会感叹自己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一点一滴的成绩,造就了现在流光溢彩的自己。
最近读完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王老师亲身的经历。王老师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敬畏、信任甚至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而且,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我看来,教师这一职业,辛苦且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的相处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
教师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简单,“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只需脚踏实地,无需仰望星空。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即使是在一个岗位干一辈子,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个“仰望星空的梦想”,没有梦想作为指引,我们的教育就会迷失方向,缺少灵魂。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希望把孩子们教好,教会他们英语知识,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教会他们做人,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平时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安心付出,坚守本心,为这些孩子、为乡村教育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有梦想,就有目标,就有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的动力,就有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一个一个的小梦想实现之后,我们离远大理想和目标也会越来越近。目标在远方,道路在脚下,行动在此时。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七
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复杂的,有兴奋与激动,也有惶恐和迷惘,像是一艘加满燃料亟待启航的船,却不知驶向何方。“为什么当老师?”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但是,“怎么当老师?当什么样的老师?”这两个问题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知道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的心中才有了答案。王老师用一个个教育叙事、一篇篇短文故事,指导着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八
读完《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教会我对待不同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不同课堂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将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这两个月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与无形无处影响着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同时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传道,现传授的主要是德育的教学,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德育要五育并举,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授业,传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要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当然学习方法也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技巧,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惑也,学生在校期间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传授于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学中需要用真心去换真心,相信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值得尊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也会进行回应的,这样从感情上让学生信任自己的老师,学生才愿意去学习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这样的课堂才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对于这句话我是保持赞成的态度,当然我并不否定遗传基因对于儿童的影响。我认为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遗传信息作为教师是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通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来影响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学生的身体茁壮的成长。虽然遗传对于学生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在每个学生的遗传心理基础上,不能先入为主或侧耳旁听他人对于学生的评价。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都具有优缺点。好学生有他的不足,差学生也有他的优势,作为一名义务教育的阶段的物理老师,要学会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和优点,利用学生的优点弥补不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对人对事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今年带了八年级的五个班级的物理,物理这门课程是学生八年级新开的课程,刚开始时学生对于物理充满了好奇心,第一个月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认真学习,慢慢的发现了有的学生对物理失去了兴趣进而不再去学。后来就跟班主任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了一下,发现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生,一开始我也就认为这几个学生就这样了,但是后来的一次课后服务,跟其中一个学生交流后才发现他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影响很大,其次自己不够自信,自己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坏”学生,同时还知道了他的想法和目标。通过这次交流知道了他的状况和目标,后面的教学中时不时的给他多加鼓励和足够的信任,引导他自己去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慢慢的这个月他不在是老师眼中扰乱课堂的“坏”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件事让我更深入的理解了,华生说过的这就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发现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公平对待的每一位学生。
《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中列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育叙事和案例,对于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麻烦,提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议和指导。同时让我意识到时常性地去反思并将这些反思记录下来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以写作的形式建设好自己的教育人生。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九
读王维审老师的书,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提到了关于坚持、关于成功、关于梦想、关于情怀……几乎每一篇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就像你面前站了一位长者,在为你讲一个故事,又好像润物无声之中,不自觉的拷问着你的灵魂,使我这二十五年教龄的老教师都觉得汗颜。
想想自己踏上讲坛的二十五年,那些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迅速地从我的脑海中一幕一幕闪过,无数的感慨涌上我的心头。细数我的教师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成长期。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别被浅层次的努力耽搁”,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台湾著名的冻顶乌龙的故事,人们为了方便,直接把稀释过的化肥直接浇在树根附近就行了,虽然省事,但最后还是有大量茶树旱死了,而那些比较保守的老茶农用老办法种出来的茶树却幸存下来,并且长得很茂盛。
原因在于,施用化肥的茶农一直都在地表施肥,而传统的施肥方法,则迫使茶树向深处扎根,长到有水源的地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些浅层次的努力,其实会耽搁真正的成长。”同理,如果仅仅依靠别人的帮助,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是走不长远的。无论做了什么,我们都要做一个积极的反思者,积极的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只听他人的建议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又或者,我们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是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的。相反,如果我们自身能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变被动为主动,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们要学会打碎自己,学会与自己死磕,“与自己的懒惰死磕,与自己的缺点死磕,与自己的松懈与懦弱死磕······”忍耐和坚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就是这种死磕到底的坚持,却能让人更快的成长,得到更好的发展。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一
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一书后受益匪浅,文章里有很多好的句子,比如在“情怀是一种无需隐忍的前行”中说: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找到一种能够代替隐忍的东西,这东西可以支撑你从碌碌无为到有所追寻,可以让你的心境从百无聊赖到澄澈清明也可以帮助你拥有一场心无旁鹜,没有牵绊的行走。
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除了每周十几节的课程外还要备课、听课、改作业,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就说过,教师职业本就平淡无奇,教育生活中大多是琐碎而无趣的忙碌,在这种情绪下,大多数老师会选择随波逐流,亦或是疲于应付,终是一种隐忍者,无奈接受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将来也要选择大多数吗?我想应该不是我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比如写作且不可碌碌无为度终生。
世界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因为这本书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一度成为金句,广为流传,为什么这句话能够流行起来,大概是因为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独到了每个人,心里最为脆弱的一部分,我也没有坚持下来。
毫无怨言的接受,心甘情愿的努力,这应该就是情怀的本质。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二
真实的教师的普通生活平淡琐碎与忙碌,并没有想象中的清闲与轻松,更不像影视剧中那般浪漫与美好,大多数时候,教师会埋头在备课上课与批改作业以及没完没了的处理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中。简单重复的日常生活,很容易磨损教师的激情与骄傲,慢慢地,很多人就习惯了接受与放弃,而接受了当下的平常,放弃可能的努力,每天囿于杂事之中,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与目标,所以当我们无法选择现实生活时,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果缺乏了精神生活的滋养与扶持,就容易受制于外在的诱惑冲击与绑架,从而使自己陷入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又不甘自甘堕落的两难困境。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渴求的方面更多的放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上面。
把物质看得轻一些,更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幸福应该会离我们更近一些。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读书,可以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只有这样的生活,我们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
最近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初中有一篇《在人生的紧要处照亮自己》。在这篇当中提到了一个问题:“教师必须写作吗?如果一个教师课教的很好,教学成绩很突出,各方面工作也做得井井有条,那么就可以虽然是一位优秀教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写游戏文章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老师在文章中说到:“当我们这些在讲台上一站几十年的教师有一天离开了讲台,离开了校园,能够带走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可以证明自己曾经站在讲台上曾经优秀过?我想只有文字只有写作。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把经验和思考进行物化,让它们以一种永恒的方式长久的存在。”
心中的感悟也很多,但是如果我们不坐下来把这些想法这些事情记下来,他们都会渐渐的淡去,有一天我们甚至想不起来发生过这些。但是如果我们把它转变为文字。就算是十年之后再拿出来这些文字读一遍,那些久远的事情会立刻变得鲜活的起来,变得历历在目。退休后,当我们再次拿出这些文字来读的时候,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自己教学生涯中遇到的事情感悟便跃然纸上。那时候心中的充实感幸福感就不用多说了。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三
初春时节,烟雨绵绵,于忙里偷闲中拜读了《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
相信大家想问这是不是一本新书?答案非也,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本书对于职场中的我却变得尤为重要。
这书名乍一看像是朋友之间用于勉励的极平常的一句话,听来就像“加油”或者“好小子,有你的”那么自然,亲切,但细品起来,这书名倒仿佛是蕴涵了深刻的道理:谁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谁都摸不准成功的脉络;与其裹挟在追逐成功的大军里茫然前行,还不如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
这位作者是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与普通科学家或企业管理者不同的是,李开复博士总能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对中国青年学子的关怀和教育方面。在此前几年的时间里,他亲自写给中国学生的四封公开信文笔亲切,说理谨严,感人至深,李开复博士亲自创办和主持的“开复学生网”更是成为了无数逡巡和徘徊在学业与生活之路上,渴望追寻理想、赢取成功的中国学子的“心灵课堂”。
9月,李开复博士专门为大学生和青年朋友们撰写了成功指南――《做最好的自己》,在“真诚”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上,李开复博士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影响自己成长或为自己的成功助力的真实故事,也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公开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几次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当我读到他为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放弃原专业的学习时,我被他追寻理想的经验与方法所折服和感动;当我看到李开复博士在导师罗杰瑞迪的鼓励下向着陌生的科学领域坚定前行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用真切的话语鼓励我说:“嗨,要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到的”;当我从其他资料中获悉,李开复博士为了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的时候,我不仅会为李开复博士心中深藏的爱国情结感动不已。
首先,李开复老师阐述了“成功”一词的真正含义,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或许你没有怡人的相貌,没有动人的歌喉,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骄人的成绩,没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也许理想和现实总存在着差距。那么,面对这些,你是无奈,是悲痛,还是积极进取?我想每一位有上进心的人都是不甘沉沦的。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四
成长是什么?有的人主动担当,有的人被动接受。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你本来是一块充满棱角的石头,却要被打磨成一个规则的形状,这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但是我坚信没有白白付出的努力,那些忍辱负重的前行,是为了明确自己的未来,坚定自己的初心,滋养那些埋葬在自己心里的情怀。那些执着到执拗的努力,那些理所当然之外的`付出,小心翼翼的维护着生存之外的追求,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怀。那些一直在打磨自己,立志成为优秀的教师的人,没有时间去倾诉自己受过的伤痛,他们只是在默默的奋力前行。当他们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或许会感叹自己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一点一滴的成绩,造就了现在流光溢彩的自己。
最近读完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王老师亲身的经历。王老师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敬畏、信任甚至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而且,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我看来,教师这一职业,辛苦且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的相处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
教师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简单,“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只需脚踏实地,无需仰望星空。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即使是在一个岗位干一辈子,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个“仰望星空的梦想”,没有梦想作为指引,我们的教育就会迷失方向,缺少灵魂。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希望把孩子们教好,教会他们英语知识,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教会他们做人,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平时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安心付出,坚守本心,为这些孩子、为乡村教育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有梦想,就有目标,就有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的动力,就有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一个一个的小梦想实现之后,我们离远大理想和目标也会越来越近。目标在远方,道路在脚下,行动在此时。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五
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复杂的,有兴奋与激动,也有惶恐和迷惘,像是一艘加满燃料亟待启航的船,却不知驶向何方。“为什么当老师?”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但是,“怎么当老师?当什么样的老师?”这两个问题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知道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的心中才有了答案。王老师用一个个教育叙事、一篇篇短文故事,指导着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
教人先教己,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实践性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科学性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书中王老师多次强调要注重思考和反思,做有深度的思考者。教师成长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的不足,而是不想再去思考,更不会主动去思考,这才是成长的最大障碍。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们应当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反思,对失误或不足的主动回顾、细致反思,对问题或困惑的自觉思考究,还应该对经验或成功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在书中王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几种思考形式,可以是坐下来想一想过去,也可以是静下来问一问自己,以及基于文字的思考——以阅读拓展思考的宽度,以写作提高思考的深度。有文字相伴,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思考者,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持久。这也是“木香花语”教师读写团队组建的意义,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阅读、写作、思考的制度和空间,让我们新教师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长。
王维审老师也多次提到要做有情怀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给我们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做研究者,在研究中,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而这就是来自于研究的情怀。
王维审老师的这本《做更好的老师》还没有读完,只是读的这些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以前的教学有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成为更好的老师。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六
这个月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感觉收益良多,王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一篇篇短文给读者介绍了许多关于教育上的事情,更好地指导我们在教育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更好的老师。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位贫穷地区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老师,他说:我们贫穷,我们还要养家,可是那又怎样呢?我拥有学生们的爱,既是这爱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逐渐消淡,记忆逐渐模糊。可是那又怎样呢?他们的生命中有我陪伴的三年,这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我不会离开他们,不会离开我的这个贫穷的学校。我想,伟大亦如此吧。作为一名老师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喜欢的事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多么伟大,我想,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平凡却又不普通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劳作着,他们都在向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那一方面刻苦钻研着,有擅长物理的老师,他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为名师。也有很多老师不慕虚名,面对各种的奖励谦虚的说一句自己还差的很远,让更优秀的老师去吧,其实他本可以担此重任,只是他谦虚罢了。
一些浅层次的努力,其实会耽搁真正的成长。就跟王老师讲到的课赛,虽然参赛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很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却是一种极为浅显的努力。任何时候,当我们在某个层次上持续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一步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目标,付出的努力也应该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刻。
在一件事上,能坚持下来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世界“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这本书,“成功路上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一度成为金句,这件事为什么能够如此流行,因为这句话直击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吧。
人生的每一段都有它的意义。成功的,带给人生喜悦和精彩;平淡的,让人习惯淡泊和温和;失败的,诱发灵魂深处的对视和自省。所以,在简陋平庸的生活之中怀有必要的愿望,在人生精彩之中看得到被忽略的平淡无奇,都是需要在漫长人生里逐渐习惯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更何况老师,梦想能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仰望星空的情怀,还有脚踏实地行走的能力;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来安慰我们的人生,温暖我们的生命。(聂先生)。
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篇十七
在上一次的《成为更好的老师》第二辑读后感中我说过自己的困惑:我无法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心无旁骛的去安静的读书,每一次忙完过后总会安慰自己或者在心里期待着下一次自己会有时间阅读,好像每一次都做不到,这种所谓的安慰和期待变成了对自己的失约。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从上次写作之后,我每天要求自己必须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留给自己自由阅读,一天一节阅读课,虽然时间不算太多,但就是这种不被我在意的每天一节课的阅读时间,让我有幸并坚持阅读完了《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整本书,阅读完最后一页,再回过头细想当初的`困惑,就我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带给我的进步。
连续阅读王维审老师的两本教育书籍之后,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写作成为了每周必不可少的教育写作,它们不再是我的累赘,而是一种主动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每天坚持安排时间去阅读教育书籍已经成为我日常工作中的常态,一天不读上那么几页总感觉这一天缺点什么......这些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我从这两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我的观念里,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和奢侈品,他也可以,你也可以,当然,我也可以。
在文章的末尾,有一句话震撼到了我,那就是“建设好自己的教育人生”,一是建设,二是自己,三是教育人生,这3个关键词放在平时的语句中再平常不过,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对于我来说既大又空,大到需要我把零零散散的教育经验进行设计、组合和优化,空到需要我进行教育写作去填充颜色,增加色彩,弥补空白。就像书中说的,把散落在人生里的珍珠,用线穿起来,做成珍珠塔。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42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