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论文(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7:25:17
旱作农业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1-06 17:25:17     小编:QJ墨客

情感的宣泄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心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建议大家阅读一些相关的总结书籍和文章,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旱作农业论文篇一

摘要:对农业机械的定期维护保养,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机械的磨损程度,让农业机械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农业机械的定期维护保养,能够有效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在实际农业机械管理中,保养与维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养是对农业机械正常的检查维护,而维修则是对机械性能的修理和恢复。本文主要就农业机械保养提出几点意见。

农业机械在农作物耕种和收获时期应用较多,日常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其使用时间受作物生长的限制。例如,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一年中使用时间约15d,剩余时间闲置在家,在这段时间,如果机械设备得不到妥善的保管,停放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保管不当很容易会让里面一些零部件、油管等腐烂、老化、变形,这样来年使用时很容易会对机械设备造成故障,对机械的损耗也比以往更严重,甚至会影响到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农田中的泥土颗粒等容易进入发动机或者燃油系统中,会阻塞燃油管道或者发动机,影响机械正常运行。在农业机械运行时,由于震动等原因,容易造成一些紧密相连的零部件松动、掉落,进而影响使用。此外,机械在使用或者闲置的时候大都处于露天环境下,阳光曝晒加上夏季潮湿的空气,会让农业机械的零部件受损,机械表面也会掉色生锈,许多易损零部件会老化,缩短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首先,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常私自改装农业机械。因农民自身的机械知识水平不高,私自改装后的农业机械往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次,农民为了贪图省钱便宜,往往到不正规的农机销售点购买不合格的农业机械,这样的机械设备质量得不到保证。

再次,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维修和保养,经常让机械带病作业甚至超期服役,形成恶性循环,很容易造成机械报废。

旱作农业论文篇二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3.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旱作高效农业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保持现有物资补助标准的情况下,将残膜回收、秸秆氨化、适宜农机具研发列入旱作高效农业项目推广内容,进一步提高技术组装配套水平,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农机具管理部门应根据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操作实际,鼓励研发企业加大新型起垄覆膜农机具的设计和研发,改进生产一批适宜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的农机具,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政府给予废旧膜回收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废旧膜回收加工企业的回收行为,将供膜企业供膜量与其相应的回收量结合起来,力争形成“谁供膜,谁回收”的格局,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旱作农业论文篇三

目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三点措施和建议。

1.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全省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715个,其中省级9个,市州级36个,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70个,其中县级190个,乡(镇)480个。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种植业机构117个、畜牧兽医机构372个,渔业机构8个,农机机构37个,综合机构181个。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5848人,其中省级674人、市州级567人、县级2646人,乡(镇)1961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18人,占总人数的73.8%,高级职称的663人,占总人数的11.3%;中级职称的2272人,占总人数的38.9%。省州县乡农牧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我省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有效覆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办公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各类涉农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等社会力量,通过项目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手段,丰富农技推广的渠道,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省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其中国家级17家,所有企业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了联结机制,技术应用是他们相互联结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8876个,参与农户接近60万人,省财政重点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个以上,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牧民组织化参与,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每年有7.5万人受到技术培训,近50~6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574人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信息及创新创业服务。

1.3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20xx年搭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三级平台,建立了省、县、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一体的农牧业科技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了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的有效对接。一是通过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优势力量,整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围绕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建立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生猪、饲草料、渔业10个优势特色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共组建了55个相关产业技术功能室,聘请10名省级产业首席专家、省级平台科技人员达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省除玉树果洛地区的28个县(市、区)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目前28个项目县都建立由县级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组、农技推广机构和50~100名农技推广人员构成的县级技术推广平台;三是每个项目县遴选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搭建了科技示范应用平台。28个项目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万余户,认定科技示范基地70个,推广各类先进技术300多个,近120万农牧民受益。

1.4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我省135名农牧业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由农业部主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按项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6000余人(次)知识更新培训;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2.1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一是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由于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补充,致使队伍结构失衡、知识更新缓慢,队伍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牧业技术推广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总体思路认识不到位。培训工作转型升级后,各地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认定和扶持“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认识不够到位,在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过于谨慎,培育的落脚点没有完全放在农牧民受益上。各县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资金扶持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条件。

2.2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一是农技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技人员实际用于推广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保障不足,办公条件简陋,缺乏交通工具、电子办公设备及办公运行费用问题。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普遍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达项目,有项目就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没项目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二是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投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遍存在培训场所条件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交通工具,给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培训工作规范实施。

2.3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以后,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县级农牧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从近年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职能相对弱化,人员呈现兼业化和从属化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仅40%左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顺应公益性要求的、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发展程度、体现农牧民满意程度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还没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绩效考评制度在具体执行当中,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执行者素质等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很难落实到位。不能把绩效工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难度大,奖罚制度难以兑现,不利于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活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工作中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和利益较少顾及,特别是受管理体制因素等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撑和有效抓手,基层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落实难度增大。

2.4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对生产环节中的农资、植保、农机、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纪等专项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显,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亟需破解。

3.1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牧业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3.2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现有农技体系的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增强基层站所的履职能力和推广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涉农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等非公服务组织农技推广职能,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技术推广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

立足全省农牧业科技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地域、单位、学科和专业等界限束缚,将省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到全省主要农牧产业,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农牧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平台各项工作制度,巩固和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水平。完善基层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补助项目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农技推广负责制》、《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三方绩效考评制》和《多元化推广服务制》等五项制度,改革考核办法,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在线反馈等多种交互形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旱作农业论文篇四

:果树在种植生长期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质量,要想提高经济收益,就必须加强果树管理。本文介绍了果树管理注意事项;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供参考。

:果树管理;注意事项;农业技术;应用

1.1摘心

一般在9月下旬,针对尚未封顶的新梢,摘除还没有木质化的细嫩部分,促使养分积聚在已经木质化的部位。如此能够为叶片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条成熟。

1.2疏枝

在摘心处理之后,冬季修剪时要把长枝、密枝等清除,避免养分在冬季消耗过量,为果树贮存营养。

1.3防涝

如果发现果园内因地势问题积水,要建设疏水沟渠,尽快将积水排出果园,避免树根长期浸泡在水中。还要扒开树根颈上部的表层,有利于土壤通气,促使根部正常生长[1]。

1.4深翻树盘

最好的方法是从果树定植外缘开始,通过扩穴、深翻、施加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1株果树深翻树盘的过程,可以2~4a时间完成,将深度控制在60~80cm,有利于深部根系的合理分布,保证土壤透气,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吸收养分能力。

1.5秋季施肥

进行土壤施肥,常在9月份进行,以圈熟肥为主、氨肥氮肥为辅,数量100~150kg;进行叶面施肥,常在8月中旬—9月中旬进行,包括过磷酸钙(0.3~0.58kg)、草木灰浸出液(浓度为6%),喷洒2~3次。1.6保护果林8月份应该向果林喷洒硫酸亚铁波尔多液,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该溶液的配置方法如下[2]:向3kg硫酸亚铁中加入30kg水,形成硫酸亚铁溶液;向3kg生石灰中加入70kg水,形成石灰乳;将硫酸亚铁溶液缓慢倒进石灰乳中即可。

2.1果树修剪问题

管理人员没有对果树进行合理修剪,就会导致主枝干张开角度小、甚至不能张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枝干偏移到中心位置,树木呈现抱团状,继而主枝干的数量减少。实践表明,合理修剪枝干能保持营养均衡,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效预防病虫害。修剪工作不到位,则会影响果树的健康成长。

2.2果园修整问题

果园在管理期间,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了果实成熟前,收获后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工作,导致果园内杂草丛生。研究表明,秋季温度适宜、光照合理,此时果树的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管理人员应该对果园进行修整,例如施肥、修剪枝干、病虫害防治等[3]。

3.1栽培技术

果树栽培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常见如温室、塑料大棚、人工光源等,能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合理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果树能够正常开花、结果,即便是在反季节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果实新鲜无害。以塑料大棚为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打破植物冬眠机制、控制果树的生长、提高果实产量、果树整体管理等。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加强调控管理,能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最终增加经济收益[4]。

3.2寒害预防

除病虫害以外,冬季寒冷天气也容易危害果树的生长。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我国果树在生产、售卖阶段均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果树的抗寒性能,保证健康成长;果树种植要因地制宜,在寒冷地区可以引进抗雨雪、耐低温的果树种类,并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良[5];加强果园管理工作,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必要时采用有效的防寒御寒措施,从而减轻寒害对果树的影响。

果树管理的6大注意事项,分别是注意摘心、注意疏枝、注意防涝、注意深翻树盘、注意秋季施肥、注意保护果林。分析可知,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果园修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从栽培技术、嫁接技术、寒害预防方面入手,为果树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1]李晶华.果树栽培管理及盐碱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90.

[2]陈志霞.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种子科技,20xx(07):81.

[3]张硕.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xx(11):29.

旱作农业论文篇五

摘要: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张潮流。在开发农业旅游过程中,应注意开发策略的运用,才能实现农业旅游的产业升级。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农业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业旅游・策略・发展。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管是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还是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和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都要注意开发策略的运用,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我国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政府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管理和鼓励农业旅游;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

2、规范农业旅游的运作。

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农业旅游行业协会,规范农业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发展农业旅游项目须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如意大利规定:接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出售价格应低于市场批发价;农业旅游主要利用农场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允许维修原有的庄园或别墅,但不准盖新的;为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规定旅游者留宿地应有其活动范围的限制和考虑旅游者自我留宿的能力,向旅游者事先说明设备尤其是电器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规定规范对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提高旅游产品档次。

农业旅游在充分表现和突出本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的同时,也不能只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一定要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一要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二要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三要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4、改善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

为提高以城镇居民为主的农业游客的服务质量,必须改善农业旅游的服务设施,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摒弃某些不良的农村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礼貌不周、衣冠不整等,特别要纠正农民群众认为服务低人一等的思想。农业旅游项目大多位于农村或城郊,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因而应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广大农业旅游从业者必须认识到,游客的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必须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购、娱、游等要素的“农”味。

5、用创意打造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使用一般休闲模式,往往引不起市场的较大响应。农业旅游通常是依托于大都市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圈不断提升的消费理念对农业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农业旅游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升级?如何在休闲农业中营造优质生活的高雅氛围、体现休闲农业的时尚气息?创意元素的注入必不可少。在农业旅游升级过程中运用创意手法可使农业旅游的整体发展呈现上升的态势。具体创意手法有:

5.1产业整合法。

传统的农业旅游主要是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表现方式以采摘和农家餐饮为主,而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时尚元素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为实现这种运作方式,就必须要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起点,运用创意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将农业和加工产业结合发展,将时尚创意元素渗透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将新颖的创意农产品作为升级特色,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达到农业体验的最大化。

5.2养生创意法。

健康养生、康体保健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将相关休闲方式依此创意升级,使得健康养生成为农业旅游产品中极具创意性的打造形式。

5.3动静结合法。

大众的农业旅游体验仅停留在采摘与参与农事劳作等比较简单、表层的活动上,随着人们体验需求的不断深入,将新奇动态的体验活动加入到静态的农业景观中显得非常重要。两者的结合,使得休闲农业不再是单纯的乡土资源观光,更是一种对新鲜奇特事物的特别体验。

5.4时尚创意法。

传统的农业旅游似乎总是与时尚格格不入,但随着农业旅游消费群体范围的逐渐扩大,能否运用创新手法融入时尚元素、将时下流行的时尚休闲方式融合在农业休闲项目中,就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

总之,创意化农业旅游园区的打造最终将使农业旅游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突破出来,为消费群体提供既乡野淳朴又不失时尚韵味、既生态自然又不失康体疗养功效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将一系列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泛农业旅游的基础上,将农业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人们度假期间休闲娱乐养生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鲁怀坤.论观光农业及其发展.学习论坛.

[2]殷平.葛岳静.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

[3]《中国旅游报》8月3日第4079期。

旱作农业论文篇六

1.物理当中与机械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包括:。

1)力学方面:。

农业机械制造当中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其力学性能是我们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各零件的受力情况对于机械能否正常、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金属切削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材料和刀具的受力问题等等,这些内容都跟力学内容息息相关。

2)压力和压强:。

液压和气压传动是农业机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动形式,而在液压和气压传动技术当中,其基础知识正是物理学当中的压力和压强方面的内容。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将会非常有帮助。

3)运动学方面:。

在农业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当中,充斥着物理运动学方面的相关概念和规律[2],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动平衡、动压力、传动角、等速运动规律、转动惯量等等,如果缺乏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在学习这些课程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除此之外,物理与农业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联系,并提前对学生指出,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不论是对物理还是与物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极大地帮助。

2结合机械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农业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技开发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实验对于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一个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农业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来加以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造实验用具,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物理和机械之间的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农业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严谨地科学精神、大胆地创新精神以及用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纵观物理史,我们就会发现物理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些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家大胆地假设,严谨地考证,以及不断质疑和不断求索,物理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结果,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满足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

不论对于哪个专业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应该是其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有利于人自身幸福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意义来说极为重要。除了专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外,物理也应该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翻开物理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换句话说物理学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程[3]。而人类文明史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素养又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机械专业甚至理工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在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涵义,关注物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及密切关系,在内容设置上注意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除了课程自身的要求以外,更要尽可能考虑它与本专业的联系,形成适合本专业的独特的教学特点,应该是所有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方面。

惟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作用。物理作为农业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服从于本专业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农业机械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旱作农业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发展的农业技术,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由此相应地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为了更好地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中职农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分析了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业专业;中职。

为了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切实推进,旨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纵观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诸如没有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提升农业专业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极有必要采取改善措施,提高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短缺农业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中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农业专业,担当着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重任。为此,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视野,能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也急剧增加了毕业生的数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回乡创业,大展宏图、打拼一片天地,既可以将就业压力减轻,同时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格局。

二、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重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地结合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由此对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其次,因为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中职学校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在资金、实践场所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力度。因为欠缺这些保障,对顺利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也没有普遍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纳入创业教育。而在农业专业中,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具备不合理的设置。主要表现为刚性教育计划没有统一、缺乏灵活的课程安排。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未能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传授的一些知识,并不适应实际的农业生产。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完善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为此,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应通过创业教育的推行,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农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应向综合化教育转化。将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对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体系应由纵深型转变为复合型。从单纯的传授职业知识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突出技术性课程,将其系统性和理论性淡化。加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强化系统的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生产经营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高素质创业教育的保证和前提,就是雄厚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为此,中职农业专业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的课程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进修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测评,完善考核体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以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在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农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谢颖.探析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j].学子(理论版),(2).

[2]韩岚岚,樊东,赵奎军.新世纪农业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4).

[3]郑玉艳.高职设施农业专业“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4]张志玲.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

[5]魏美华.农业专业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策略研究[j].南方农业,2014(36).

旱作农业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实践,认为要想提高农业技术的供给,必须从政府供给、科技推广体系以及发展非政府农业技术合作组织等方面入手,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业产量。

【1】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探讨

关键词: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推广体系

1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因素

1.1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比如:在8月,北京市联合周围7个省市对120个农村的农业推广技术进行深入调查,对50个农业种植的种子管理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要想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结合大家的共同创意,设计出优美的企业画册和报纸,把这些画册、报纸发送到每位居民手中,让他们通过科学系统方式种植,提高种子的成活率。

1.1.2管理资源不合理目前农业技术之间推广体系各个环节是分离的,比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农业技术的推广都是独立的。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不知道把遇到的问题应该反映到那个机构,既不利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研究所研究出新的科学成果往往缺乏推广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试验田当中。

而且研究所缺乏必要信息技术的反馈,使得研究所人员缺乏对基础农户具体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研究的农业技术不能满足农户的'具体需求,经常发生农业技术不符合农民基层需要的尴尬局面,大大浪费研究资源。

同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存在巨大问题,尤其是缺乏对农户技术的培训。

农业部门在7月对东北三省60个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资源管理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发现其中30个农村管理资源存在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北三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在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极度缺乏的背景下,农户对新技术应用还停留在发资料和技术普及的阶段,还有就是为了应付上级工作,一年仅仅开展一次或者几次的短期培训,很难进行系统科学的有效培训。

1.1.3农业技术提供结构性存在差异在我国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国家支持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所,一个是大中院校。

其中大中院校受到体制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基层农民之间缺乏必要信息反馈机制,和最初的研究和应用效果相互背离。

对经济效益较低的大田农作物技术的投入比较小,主要集中在高经济农作中,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服务和农民对技术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2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2.1耕种占地面积小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总数达到近15亿,其中拥有农业户口的居民高达9亿,占总人数的60%,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约是7.4亿,随着沙漠化逐渐加剧,再加上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到20我国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约1.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867平方米,还达不到全世界品均耕种面积的40%。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耕种占地面积还非常少,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1.2.2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昂贵就目前而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往往只是重视农作物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对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要高于原生产技术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增加了设备远距离运输的成本。

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民往往更加担心运输的距离和时间,尤其是新鲜瓜果蔬菜,使得其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严重阻碍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行。

1.2.3市场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产品市场波动比较大,农民通常情况下很难掌握市场的变化,虽然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提高了农产品的收益,但是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样也导致农民出现亏损的现象,对市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力度。

2促进技术推广的措施及方法

2.1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发展

要想保证农业技术推广能顺利进行,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依靠传统报纸、标语进行推广,保证每项农业技术深入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也要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和推广,把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意义,深入每个农民心中,才能为农业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环境。

同时也要借助新时期的通讯工具进行推广,比如:手机短信、微信、qq等软件推广,保证新农业技术能走进更多农民家中,以便让农民对此项技术更加了解和掌握,并快速把此种技术应用到实际耕种过程中[1]。

2.2政府部门要加强资金和物质保障

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使用非常欠缺,严重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乡镇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深入到农民耕种生产内部,分析其在新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保证新技术得到有效的落实和进行,最终也让农民们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成果和帮助。

2.3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农业技术显然不够成熟,而且很多农民对新农业技术还存有很大偏见。

所以当地政府要定期开展学习新农业技术知识讲堂,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相关技术,进而调动农民学习求知的欲望,同时政府要推选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当地农民普及新农业技术的知识和好处,提高他们理解新农业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力刚.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影响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11):107.

作者:杜志华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农业委员会

【2】浅谈山羊养殖技术推广应用

[摘要]经过对山羊养殖——羊舍搭建、品种选择、饲养管理、育肥技术、病害防治等几方面的研究分析,文章详细阐述科学养羊的技术推广,对大量发展山羊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养羊;技术;推广

1羊舍搭建

1.1选址

远离居民地,水源光照充足,牧草生长茂盛,交通运输便利,草地坡度不要太陡。

还应考虑,放牧对周边的影响。

1.2建舍

羊舍搭建标准,位置宜选在避风平坦,高燥向阳,排水方便,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用土墙、砖木、水泥瓦、石棉瓦等建造高2.0~2.5m的楼台漏缝地板式羊舍,长度大小以养羊数量及发展目标而定。

羊舍要求门宽3m,羊舍面积设计公羊2~4m2/只,母羊2m2/只,商品羊1.0~1.2m2/只。

羊床离地1.5~1.8m,羊床用7~10cm宽的竹片铺钉平整,竹片间留1.0~1.5cm宽的间隙。

舍内设怀孕母羊栏、哺乳带羔栏和肉羊栏等分类围栏,并安装草架和水料槽。

2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适应高陡山地环境,生产性能要好,生产周期要短,经济效益要高。

通常情况下,用本地多胎、母性好、早熟、四季发情、个头大的母羊,与优质的波尔山羊、成都麻羊等杂交。

养殖规模不宜大,视草地面积、自身资金、管理经验等情况而定。

其中,公母羊比例,控制在1:(20~30)。

母羊在65%~70%,公羊定期更换,避免近亲繁殖。

3饲养管理

3.1划片轮牧

充分利用草地资源,降低病虫害危害。

根据地势环境、牧草生长等,根据坑沟、山岭、道路等情况,划分出不同的片区,每片区饲喂3~5d,草地修养30~40d,然后重新轮牧。

3.2套种牧草

一般新建植的,可套种产量高的紫花苜蓿、杂交狼尾草等,可结合2~3年/次的秋冬季垦复机会,在行间空隙套种较耐荫的百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

3.3科学放牧

四季皆可放牧,但是,根据季节不同,草质情况,羊群体质等,而略有差异,必须分情况而定。

冬季放牧,晚出早归,十点——四点,回圈后补充干草。

放牧地尽量距圈舍要近,背风向阳,气候突变时更方便驱赶回圈。

清明过后,气候转暖,放牧时间,适当延长。

旱作农业论文篇九

旱作农业是一种利用天然降雨量及土壤中的水分进行耕作的农业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和优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旱作农业的原理、技术、经验、挑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谈一谈我对旱作农业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旱作农业的原理是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的保水能力,不依赖额外的灌溉水源进行农作物生长。这一原理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依赖,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然而,要实现旱作农业的有效耕作,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其次,旱作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旱作农业需要选择耐旱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这些作物品种能够适应干旱环境,能够在水分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此外,农民还需要采取适当的耕作管理措施,包括合理施肥、松土、浇水和防虫等,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再次,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旱作农业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干旱地区的天气条件不稳定,降雨量难以预测,这对农民的生产和收益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旱作农业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良好的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有些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差,限制了旱作农业的发展。最后,由于旱作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然降水,一些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可能会对当地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引发水资源的竞争和争议。

然而,旱作农业在解决食品安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旱作农业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在旱作农业中融入更多的智慧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传感器监控和数字化管理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旱作农业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毋庸置疑,旱作农业在解决食品安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旱作农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天气不稳定、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竞争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旱作农业的科学发展,提高耕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旱作农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

物流管理专业由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早期开设物流管理的院校主要是在研究运输管理,海运物流,物资配送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流通物流的特点。而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发展则并不具备这些基础,所以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与这些院校的物流管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一般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农业院校。但是目前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清晰,所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行业特色还不够明显。农业院校要凸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应该强调“农产品以及食品行业的物流配送模式与优化”,重视农业物流设备的科学运用,提高农产品包装的效率,整合农产品物流网络资源,提升农产品配送的速度和质量。

目前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的专业课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其中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一般院校开设的课程无明显差异,这部分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固定。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这部分课程需要体现培养特点和特色。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在这部分课程的设置方面随意性还较大,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很多课程是从农产品贸易、农林经济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物流管理等领域借用过来的,如生产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缺少和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有效整合。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物流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但是目前国内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都非常薄弱,一方面是现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太多,企业难以接纳大量的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是学校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往往不能马上上手。此外,农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去一些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实习,这些企业的物流管理相对完善,物流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如果去一些港口和物流基地实习,又很难体现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反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广阔的创新视野,同时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农业物流管理人才,引导学生进入和从事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道路。现代农业物流包括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强调农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一体化集成管理,能实现物流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从而将传统的农业物流服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进一步将传统的粗放式物流管理转变为现代的精细化物流管理。

农业院校需要构建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深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方案。在课时结构上,降低公共课学时,增大专业课学时,同时对于核心的专业基础课,进一步增加学时,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物流企业,同时也能够很容易地运用于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行业。通过企业运营模拟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决策的全流程,体会物流活动对于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作用,理解物流运营决策和营销和财务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物流活动在支持企业经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通过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农业企业物流的运营现状,可以和企业一起发现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和科研共赢;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一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立地条件差,土地支离破碎,干旱贫瘠,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典型的靠天吃饭雨养农业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我省时明确指出:山西少雨缺水,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必由之路,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根据《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与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旱作绿色农业为着力点,以大力实施培肥工程、覆盖工程、节水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为抓手,大面积推广多种模式的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持续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促进我县有机肥源循环利用、土壤肥力明显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耕作土壤综合肥力提高0.2个等级,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5%,旱作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占到总耕地的40%以上。

1、以有机副产物归还土壤为中心的培肥工程。重点抓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循环利用。深入开展化肥投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实施秸秆机械化整秆还田和粉碎还田、秸秆制作沼气沼肥还田、秸秆生产菌菇菌肥还田、秸秆养殖还田等综合利用工程,配套推广以有机肥为主的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秸杆有机副产物归还土壤。到2020年,全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养殖还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同时,抓好规模养殖厂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包括工厂化生物有机肥制作、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等,以循环利用方式使有机肥源归还土壤。到2020年,全县生物有机肥工厂投产,生产规模达到10万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实施点达到2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农机服务中心、县畜牧兽医中心、县环保局)。

2、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覆盖工程。大面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包括地膜杂粮宽窄行穴种法、地膜玉米双垄沟覆盖种植法、地膜瓜类深坑集流覆盖种植法、地膜马铃薯起垄覆盖种植法、渗水地膜杂粮杂豆沟垄穴播法等多种集雨增墒覆盖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秸杆全覆盖、半覆盖耕作技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旱地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县多形式地膜覆盖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农机服务中心)。

3、以开源节流为中心的节水工程。进一步新建引水蓄水、集雨、机井等各类水源工程,扩大灌溉面积。要抓好旱井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推广小畦灌溉、管灌、喷灌、渗灌、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特别要加大对旱作区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显著提升节水效果。到2020年,全县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力争达到2万亩以上。

4、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旱作工程、以推广耐旱作物及品种为中心的生物工程。今年,我县主要以建设5万亩商品薯基地为目标,重点实施脱毒马铃薯优种有机旱作示范基地1万亩,以建设4万亩有机谷子基地为目标,重点推广优种谷子1万亩,以建设25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推广小杂粮种植1万亩,推广中药材种植3000亩。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机械化耙耱镇压、机械化旋耕施肥、铺膜播种、机械化中耕追肥除草、机械化收获加秸杆粉碎覆盖、机械化整秆直接还田等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尤其要推广旋耕施肥铺膜播种一体化作业、起垄覆膜铺管(灌溉)播种覆土等一体化作业的新型复合机械及技术。对风砂旱地区,要积极推广秋深耕施肥春免耕直播法、秋秸杆覆盖春松耕直播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杂粮、杂豆、葵花、牧草等耐旱作物和黄芪、党参、油用牡丹等多年生作物,广泛推广杂交谷子、杂交胡麻、杂交油葵、旱熟玉米等耐旱作物,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节水能力,发展相适应的雨养农业,创建特色农业旱作基地。到2020年,全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实施面积达到10万亩(次)以上,全县杂粮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县农机服务中心、县农委)。

5、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中心的基础工程。分类指导、统筹实施、持续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重点实施好露天矿区、搬迁村、塌陷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好新修梯田、打坝造地、坡耕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显著提高旱地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到2020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10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委、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利局)。

6、以涵养水源、增加肥源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继续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施好北方农牧交错带示范区项目,合理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增加有机肥源,形成农牧并举、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农林果畜相融合的生态农业复合产业园区,自我实现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委、县林业局)。

7、以“三品一标”品牌建设为中心的绿色农业工程。充分发挥我县广大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好、工业污染轻、化学物质投入低的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产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指导支持加工企业及种养合作社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绿色品牌与地理标志产品。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要达到20个以上。

8、以“红枣提质增效”为中心的增收工程。红枣是保德的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县黄河岸畔,适宜枣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加快红枣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进度。一要抓好红枣品种更新,二要抓好红枣深加工。到2020年,全县红枣产量保持6000万斤,红枣加工消化量在2500万斤以上。(责任单位:县农委、县林业局)。

1、加强领导。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有机旱作现代农业领导组。

组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政府办副主任。

---县农委主任。

成员:--县发改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

---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办公室主任赵永进(兼)。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统筹规划。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推进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同杂粮产业振兴工程、产业扶贫工程、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3、加大投入。要通过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集中扶持有机旱作农业。要大力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金融信贷和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4、严格考核。县政府将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程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切实把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我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二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多功能农业科技论文,请参考!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三

所谓低碳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的能源、科技技术以及全新的发展观念,积极促进各行各业实现低能耗高产出,进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2.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2.3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能够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四

一、模型实证分析

(一)变量检验

将cd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模型,能够有效抵消时间序列数据自身的差异性和异方差,使数据更加平滑;同时凸显参数估计意义,使估计结果更准确。被解释变量和部分解释变量均为增长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这些数据属于非平稳,因此要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t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t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后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序列。同时,也表明解释变量即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至此,模型已经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

(二)模型确定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输入新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算。拟合优度可决系数显著,说明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优度较好;dw值=1.635179,基本接近于2,而且变量转换为平稳的数据。因此,该模型是稳定而可靠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村公共产品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变化状况。

二、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对新疆—20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在文章研究的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素中,农用机械动力的影响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随后是化肥使用、农田水利和农村电力。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实质是反映农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已不能真实反映农村从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当前新疆农村地区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员的净流出,导致农村智力水平有效实际供给严重不足。

(2)以1998-年数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加大新疆农村机械化水平投入、加大化肥合理施用量和技术应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增加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要手段。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五

根据农业物流的流体对象,农业物流应该包括两大类: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涉及种苗、饲料、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和农机具的生产与物流规划、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形成的物流,根据农产品的分类又包括: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和林业产品物流。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农业生产资料与产出物及其相关服务和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它包含两个物流流体对象———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2.1农业物流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研究物流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物畅其流”。从我国农业物流的现实来看,农业物流不畅是常有的事。从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难买”到农产品的“难卖”无不反映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现象,人为地割裂流通,使流通渠道受到严重阻碍,“买粮难,卖粮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2.2农业物流市场秩序混乱,渠道监管缺失,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

我国现有农业物流渠道监管失控,作为农业基础原料的农药、种子、化肥,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经营主体繁多,购销混乱,环节过多,市场秩序不规范,成本居高不下,“假农药”、“假种子”等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使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农村也成了假冒伪劣日用品的倾销市场。农业物流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价格也出现了“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一头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增产不增收”卖价很低,另一头是农产品的消费者花费的买价却很高,缺少对大多数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保护和末端消费价格的控制,中间物流渠道的成本和利润无法进行较好的控制。

2.3农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

物流手段相对落后,农业物流成本过高。一是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需要;二是储存条件不足;三是加工处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如农业物流的进出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来进行,而大部分农村的道路设施比较差、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甚至有的农村还没有像样的公路,这些年来,农民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喊出了“要想富,修公路”的口号。

2.4农业生产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相对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2.5农民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民的合作组织不健全,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的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生产和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缺少规模优势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引起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二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竞争会更加突出;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小而全,流通渠道不畅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由此直接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我国农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偏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信息是农业物流的神经系统,从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中的储存、运输、加工一直到销售,对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进行处理。但是,目前农村居住面广,分散居住的农户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使许多信息无法收集,农民的需求也无法传递。

2.8农业物流研究滞后,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对于农业物流的研究,我国基本上是处于“技术上学习国外、管理上自我摸索”的阶段。现实中,我国不少农产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的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在价格上更加缺乏竞争力。事实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农民自己也能够方便地购买到自己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而我国农业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贫乏,目前的研究只是分散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定位在农业物流方面的却微乎其微,即使有的学校有这样的培养方向,但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农业物流还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应用型的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利润是个系统利润。某个或者几个物流环节的效益好,不等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好,还可能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最差。物流是利润源泉,但是物流获得的利润大小则取决于物流系统是否优化,物流运作模式是否合理,物流各环节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物流成本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要想挖掘涉农物流利润,单纯地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出发还不够,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把进入农村的下乡物流和从农村出来的进城物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冲突、对立和无序;可以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

发展农业物流,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与农村现代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现代物流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辐射面广、效率高见长。农产品多为鲜活商品,对时间、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就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充分运用专业化、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迅速及时地运往需求地,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速度,降低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积压所占据的成本,同时通过大规模的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多次装卸搬运所产生的产品破损,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2)专业化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农业物流价值。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本身的价值本不高,但是可以通过为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发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内在价值,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供规范化、合理化的包装,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储存条件,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合理组织配送,使农产品有合理的流向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农产品价值。

(3)农业物流系统的导入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事实上,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需要的农资和日用消费品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

(4)发展农业物流和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户自产自销、自销自运,作业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不了解市场状况,往往失利。国际上通行两种农业物流形式:一是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采购和运销;二是由经纪人或代理商同第三方物流签订合同,由专业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业务。目前,发展我国的农业物流,有效地组织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发展农业物流有利于保证农资、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保证对大城市食品供应安全。有利于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发展农业物流,对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六

旱作农业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依靠天然降雨和土壤中蓄积的水分来进行种植的一种农业模式。这种农业方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常见,许多农民凭借丰富的经验,成功地实践了旱作农业。本文将基于我多年的农田实践,分享一些旱作农业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选择适宜的农作物。

旱作农业的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作物的耐旱性和适应性,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来确定。例如,小麦、玉米和豆类都是较为适合旱作农业种植的作物。通过合理的选择,可以降低作物死亡和减少种植风险。

第三段:合理规划耕作措施。

旱作农业需要合理规划耕作措施,以减少水分的损失。首先,要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湿润度。通过旋耕、翻松等操作,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其次,要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和轮作,以减少连作的损害。此外,还可以通过覆盖耕作和保水防蒸发技术,进一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第四段:有效利用自然降水。

旱作农业最大的特点是依赖自然降水,因此要学会有效利用每一滴水。在播种前,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作物的生长期和降雨季节相互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在生长期,要合理掌握浇灌的频率和量,在作物需水量较大的关键时期增加浇水频率,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第五段:科学施肥提高产量。

在旱作农业中,科学施肥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适应旱情。首先,要进行土壤肥力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在施肥时,可以根据测定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用量,并合理追肥。其次,要注意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进行合理配置,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翻耕翻松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的溶解度。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多年的旱作农业实践,我深深体会到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合理规划耕作措施、有效利用自然降水及科学施肥对成功实践旱作农业至关重要。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农田管理,我们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不断开拓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希望各地农民能够学习和借鉴旱作农业的经验,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七

旱作农业是指在无法灌溉的干旱地区进行的农业生产。在这个自然条件极其苛刻的环境下,农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我曾在一片旱地上进行旱作农业试验,并深感到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在此,我要分享一下我在旱作农业实践中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旱作农业需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由于缺少灌溉条件,农民们需要依靠天上的雨水来滋润作物。在旱地上,农民们通常会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进行种植,如玉米、小麦等。我参与的试验中,我们选择了抗旱性强的杂粮作物——高粱。我们采用了种植排水设备,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作物的灌溉。这有效地解决了旱地上作物缺水问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其次,在旱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要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这就需要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比如耐旱性强、抗干旱性好的作物,以及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在试验中,我们使用的是耐旱杂交玉米品种,通过与高粱配套种植将土地的可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同时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此外,还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的耕作深度和覆盖物,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再次,旱作农业要注重土壤保护与改良。由于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肥力有限。我们在试验中采用了秸秆还田技术和绿肥种植来改善土壤质量。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绿肥种植则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旱地上土壤质量的问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旱作农业还需要合理的作物轮作与休耕制度。旱地上的水分资源有限,作物耗水量大,容易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因此,在进行旱作农业生产时,必须采取轮作和休耕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让土地休耕一段时间,让土壤中的水分得到充分的补充,以及通过合理选择和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避免过度耗水。在试验中,我们进行了小麦与高粱的轮作,使得土壤的水分得到了恢复,同时也减少了对水资源的需求。

综上所述,旱作农业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农民们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选择适应干旱的作物品种、注重土壤保护与改良以及实行合理的作物轮作与休耕制度。通过我的一次旱作农业试验,我深切体会到了旱作农业对于水资源的依赖,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旱地农业问题中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为更多的干旱地区提供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解决方案。

旱作农业论文篇十八

1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技术资料和相关的文件采集的不够完全

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都是以搞农业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担负着我们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工作,这些搞科研的人员对进行科研工作时的资料信息都比较重视,然而他们却不能够理解档案的收集对这些科研工作有更为严格的保存方式,根本就没有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的思想当中,自己研究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拿档案工作当回事,所以也就不愿意他们手里的资料交于档案室内进行整理归档,有时就算给了一些资料,但根本就不够完整,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单位重要成果的全面性,这样也难免影响到档案资料存储的质量。

1.2在一些文书和资料存档流程中也是有漏洞存在的

有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由他们来负责文书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装订和归档的各项工作。并且这部分兼职档案员根本就不能固定一这一岗位上,流动性很大,他们各自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在工作的性质上也不同,而且对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的少,又不能够做到让其长时间的负责,所以这些人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学习这项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还归档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再有就是多年来在各部门中,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过,就使得很多具备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归档,使后期的档案工作出现层层困难。

1.3档案人员配备及成文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上的铺张浪费

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各类起草之后的各部门的文书材料都要由专职人员进行打印、整理和下发,最后才能归档。而且在各机关单位中,都是各负其责,各自管理各自的文件资料,互不交差,相互帮助更是谈不上,工作上根本就谈不上协调,这种工作的形式,难免会造成人员配备上的.浪费,也体现出了机关单位工作中的杂乱局面。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在科研时资料的印制过程中有着更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个项目的起初到最后评审结束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经过许多职能部门的协作,其中就会有材料的起草、打印和再修改再打印的一系列的工作,时常出现印刷重复和印废的现象,每年就这些类的纸张印制不知道要浪费掉多少,经费的花销到底会有多大,没有人过问此类事情,其实这种财物的浪费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善。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档案管理

2.1努力强化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人员的管理意识抓起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制定出各项实施细则,使工作人员都能有章可循,不致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在规章制度中要明确标出归档文件资料整理办法和档案存储的范围以及保管期限的具体条件,加上不予存档文书的管理手续等的有关规定,在制度的要求中还要涵盖有文件收和发时的登记、查阅时要有记录。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得我们的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做出成效,让人们真正的认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领导的大力支持,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非常大的分量,也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减少许多的阻碍。这在日常的收集整理中,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材料质量和来源的完整性,不至于科技人员的不信任的心理,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向领导和业务人员宣传好我们档案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它对单位今后工作进程的影响力,明确档案工作存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利于我们工作的圆满完成。

2.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虽然不象其它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强,但是,这项工作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也可以说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一定要很强,必须得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不能自我满足的,不能以这一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深就放松了学习,面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来讲,对档案管理者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必须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旧式的管理办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学习做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农业经济技术科研事业的发展,业务性强,科研资料繁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档案的管理上,还要了解农业发展状况,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并运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4392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