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进行成长评价的方式。在写总结之前,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定总结的重点和要点。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一
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素养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中既包括语数外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品德、道德、情感、态度、技能等多方面的涵养。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高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分享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他们的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提供元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不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主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和素养水平。
第三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将艺术、课外活动、体育、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养、思想素养、情感素养和道德素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加强多学科协作、跨学科研究和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情感共鸣和感染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实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也是教学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行为、态度和互动方式需要互相尊重和支持,相互帮助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积极阳光、团结和谐、有爱有责任的教学氛围。
第五段: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些学生天生就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和潜力,需教师认真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并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教学策略、课程和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智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素养。
以上所述,培养中学生的素养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我们应该以培养高素养的中学生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二
素养是指个人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初中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节点。正是在学生的热情与探索欲和积极性都非常高的这个阶段,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素养培养不仅要面向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等方面,更是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学生在拥有了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在通过阅读、科普等途径,以及多种方式的实践,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和综合性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也至关重要,这可以通过文学阅读、音乐、艺术和文化体验等方面进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初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比如提高教学质量、挑战性的教学、启发性的组织结构,多种修辞格和思维工具的应用,这些措施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还要有涵盖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有批判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良好的沟通技巧、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性素养,促进其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形成健康自信的成长环境。
第五段:总结。
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阶段,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目标,总体来说,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全方位地协助学生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得到更好地发展。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三
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和总结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本文将结合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注重基础,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初中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学习基础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培养初中生的素养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夯实。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应放在首位。优秀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通过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阅读并通过书写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三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它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培养初中生的素养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料、视频、多媒体教材,来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段: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良好的习惯和素养是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关键。许多初中生缺乏自我控制和规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规律的作息、科学的饮食、有意识的健身等,这些习惯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段:注重实际操作,促进素养发展
在培养初中生的素养过程中,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最大化,利用学校实验室、科技馆等相关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各项素养。
总结:
在初中生素养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实际操作,使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优秀的人才。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四
四月二十六日,普龙中学开启道德讲堂活动,全体师生齐聚一堂,认真学习,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高尚的洗礼。这次道德讲堂由德育主任吴顺国举行。讲堂在全体师生齐声合唱《感恩之心》的歌声中拉开帷幕。随后,所有的师生都听了校长带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周俊老师分享了五首《林则徐诗》,为大家深入分析了道德的力量。接下来的三分钟默思自省活动,让每一个老师学生都能静下心来,静静思考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给自己的心灵一个道德洗礼。师生在道德感言环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有的老师说老师的奉献在于甘为人梯,有的老师说也许在老师的岗位上,我注定是平凡的一生,所以让我做一个小铺路石。在接下来的福泽相传环节,学校给每一位师生发了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希望师生能反思自己,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小册子上,不断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最终,道德讲堂为每一位师生安排了作业——课后行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个爱岗敬业,爱集体,尊老爱幼,乐于奉献的人。
道德讲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校通过道德讲堂向教师和学生宣讲道德,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坚守道德底线,提升道德境界,真正实现以德育人,以德育人的工作目标!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五
本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设计了34道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68份,回收率93.6%。样本构成中,女生占56%,男生占44%;大三占42%,大二占30%,大一占28%。数据均采用epidate30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此外,还从以上的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测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尤其认为现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联系脱节的占65%,而另一方面73%的学生非常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习得途径上,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5%、24%、14%和13%。可见,高职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等都可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内在调节器。数据显示,62%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4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有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毕业岗位认识上,高达84%的学生倾向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员工,83%的学生首选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
3.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项以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分别是诚实公正、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公正诚实度不高,只有49%;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也不高只有52%,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上相对更低,占48%。但在服务精神和与人合作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意识与行动,80%的学生能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72%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处理事物,75%的学生经常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职业习惯上的调查分析。
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数据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职业技能的调查分析。
职业技能是个人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个人在岗位胜任力上的专业衡量水准。调查显示,一方面只有57%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经常参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才占30%,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占23%。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6.对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数据看,75%的学生倾向大一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目前学校职业素养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最有可能是形式呆版,占19%,教材脱离实际、教师上课不积极也占较大比重,分别为12%、11%。对“你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职业素养”中,排名靠前的是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自费参加相关培训,分别占22%、20%、11%,担任学生干部这一途径也占了8%,说明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从培养内容的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商务礼仪、职业化心态。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但因实际开展过程中方法呆板、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
1.职业素养培养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提升需求。
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不满意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职业素养培养缺少系统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重视不够,教材空洞滞后,内容陈旧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双高”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安排、教授内容、培养途径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职业意识理解相对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仅有1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研究历年就业形式的只有16%,32%的学生仅是关注过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率,更谈不上从行业前景、自我追求、社会影响等层面思考和挖掘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认识模糊,在职业规划、定向、成长和转换上敏感度不高,这必将影响职业选择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
3.职业道德观念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突显紧迫性。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可以协调工作关系和利益纷争,又可以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和成效,提高职业信誉度。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不平衡,他们在公正度、诚信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基础品质上认同度不高,在承担责任、客观处理事物、与人合作等方面道德素质有明显提升,这从侧面说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部分学生工作功利性意识较强,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有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渴望实现职业价值。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执行上有较好的思想表现,如愿意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能冷静面对挫折和较客观处理事物,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意识,但是在奉献意识、敬业实干上看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经济报酬,挑选岗位首先选择的是管理岗。这表明,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仍需完善。
5.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文软实力有待提高。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一个职业人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技能层次。调查发现,有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不高,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加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不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庆幸的是多数学生能对未来规划做出积极的判断,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希望多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在社交能力、商务礼仪、职业规范、时间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当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办学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跟踪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它包括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两部分,因而,关注学生的职业世界比强调智力与能力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世界就必须考虑职业素养的综合养成,这就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内。首先,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如技术类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此类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基本可设为:务实敬业、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再依此目标制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遵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规划,而非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如新生开学后,以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展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养教育,使新生理解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明确自己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再次,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将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动力。
3.突出职业道德地位,充分发挥“两课”的熏陶作用。
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职业潜在能力,而职业道德则是将这种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强大推动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摆在学生素质培养的突出地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强大威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信念,形成一种职业道德的潜意识。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将职业道德细化为相应专业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如构造情景教育环境,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分析,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创新尝试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在理论说服教育难以达到实效的情况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推进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情景和氛围,领悟到企业人的身份标准,体会到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特别要加强实干、诚信、敬业、奉献、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观念熏陶。
4.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效率。
首先从职业技能获得上看,课堂教学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的关键。其次从职业态度上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激发学生职业热忱的有利工具。课堂活动中,教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言行态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在学生身上。教师表现的精湛的专业技术、饱满的职业态度,乐观的职业情绪,都会激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用好课堂,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5.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主打工学结合的职业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凸显任务驱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一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参观交流、认知实习等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加深岗位描述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二是将企业理念引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把行业发展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标准的职业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实习期,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转嫁到企业中。由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以实践行动践行职业素养,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6.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倡导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文化,启发学生对不良现象加以甄别判断,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二是开展针对大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素养征文比赛和职业素养体验活动等,起到内涵式教育的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力量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风采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我身边的好青年、就创业先进典型宣讲会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的动力,自觉参与素质修养,并进一步灌输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让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行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六
素养是指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教学生活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素养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分享给大家。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让他们能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我通过设置课前问题与课后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必要。我常常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协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新想法,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五段:结尾。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素养需要我们教师们认真承担、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将其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七
通过阅读《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认真学习,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论文中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指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途径,为现阶段的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范谊老师指出21世纪社会将实现信息化,在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至2001年底,我国有近7万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约1557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平均51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信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新的危害。如何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这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可以随时上网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庞杂甚至混乱的信息和资源,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冲突,改变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低,一旦缺乏指导,很容易迷失自我。各种信息道德问题由此逐渐暴露出来,如频繁地刷视频,醉心于交友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页,甚至信谣传谣,颓废消沉,厌学逃学等。不少案件在青少年阶段就有萌芽的迹象,如机房设备损坏、零件失窃,同学机上作业被删改,网上侵权、抄袭,非法为计算机设置口令,改变计算机的使用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互联网络一度成为中学生道德问题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进行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学校是我们开展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
信息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
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是爱护公共财物的行为之一,
是一个人基本的品德要求。确立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拿走或拆卸网设施,自觉抵制“黑客”行为,从小养成正确使用好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设施,保证信息畅通的习惯,并勇于揭发损坏公共财物的人和事。
2、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信息技术产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许许多多的信息犯罪,尤其是网上信息犯罪,就是一种无视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初中信息道德教育应要求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不删改、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认识到这是一种尊重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的体现。
3、抵制虚假和有害的信息。
青少年往往认为网上说的就是事实,很容易被误导,所以教师应以具体事例说明网上信息可信度较低这一特点,尤其是来历不明的信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对网上的信息作理性分析。同时,为弄清一些网上信息的真假,可将其与其他媒体的信息相互印证;或是向老师、父母请教,和同学讨论,通过多方判别,加以明确,从中提高鉴别能力。
4、严格管理学生使用手机。
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小学生越来越普遍使用手机进行资料查阅、作业解答、人际交往和沟通联系。但由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和交际功能越来越丰富,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交友聊天,导致学习不专心、视力下降以及亲子关系紧张,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各级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加强学生手机规范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要严格监督管理。
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家庭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校沟通,共同管理,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使用计算机、手机和网络。
1、双向互动,有机渗透。
就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形象思维仍占相当份量。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时切忌喊口号式的空洞说教,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德育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双向影响,共同进步。
2、做好表率,导堵结合。
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所以教师应起好表率作用。中小学网络知识的学习宜选取过滤软件辅助或在模拟因特网的环境下开展。这是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教师的把关、筛选,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同时,选取一些既有益身心,又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音像资料、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正道上奔驰。
3、防微杜渐,以立为本。
大多数信息犯罪者,尤其是青少年信息犯罪者在开始时,都是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去非法使用信息的,所以,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力度,加强青少年的信息道德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只有以立为本,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矫正、重塑功能,才能引导中小学生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消极不良甚至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气的侵蚀和毒害。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自觉完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过程。
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各级学校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八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深刻意识到了信息道德的重要性,并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首先,要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在网络社交平台和论坛上,有时我们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比如网络诈骗、色情信息等。这些信息往往诱人而具有欺骗性,容易误导中学生,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学生应该懂得辨别信息的真假,并学会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段:传播正面向上的信息
其次,要传播正面向上的信息。中学生受教育程度尚低,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要有责任和使命感,传播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正面信息,激发大众对美好事物的认同和喜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第四段: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此外,要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便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与他人交往时的道德束缚。因此,我们要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发布谣言和不良信息,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要坚守底线,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
第五段: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最后,我们还要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良善与否,关系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信息道德素养,加强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结尾段:总结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我对信息道德培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传播正面向上的信息,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只有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我们才能在信息时代中健康成长,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九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接到学校部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学习任务,故而倍加珍惜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在教学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本站站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十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褚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褚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本学期,我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了解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大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围绕每一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自主发展,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过程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健康生活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现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我校的班级自主管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自主交流,快乐学习。
社会参与,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心校领导下,我们学校工作围绕“一体两翼三行动”,三行动中养成教育,具体安排是每月一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很重要,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上的主人,班级任务划分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拿打扫卫生来说,谁扫地,谁拖地,谁擦窗户,谁倒垃圾,都明确到人,哪一个地方没做好,就让那一位学生负责改正,这是我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等教学实施。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直接失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在教育者岗位上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十一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一、转变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
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
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
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但教材是死板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灵活性、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变通、调序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何种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方法。
再次,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学生活动如何进行评价?引起本人关注,恰逢此次丹阳中学进行改革,学习南通模式。多元智能理论早在1983年就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它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具体流程如下: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活动单: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整理知识结构,梳理出教学主线及教学核心价值,设计学生活动单。课前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活动单的学习内容。分组学习交流——学生活动展示:课堂上分组,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让学生展示各组成果,各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与完善。学生活动评价——评价体系设置: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那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置了学生活动评价体系。该体系总分值为100分,共有十项内容,每一项10分,由每一小组组长打分,得分排名,颁发流动红旗。总之,以活动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体现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与精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最后,凸显主题。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心得篇十二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培养了一些重要的技能和态度,下面我将围绕这个主题,谈谈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信息技术的培养帮助我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各种硬件的功能和作用,初步学习了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电脑开关机、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网页浏览等基本技能。这让我对电脑不再陌生,可以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同时,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养成了规范操作的习惯,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信息技术的培养让我们了解了互联网的广阔世界。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熟悉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构造,学习了各种常用的网络应用和服务。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快速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我深刻地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了解和运用互联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我也学会了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上当受骗和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此外,信息技术的培养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学习基本的软件使用和上网知识外,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和项目设计。在这些任务中,我们被鼓励和要求去主动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一个小组项目中,我们要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展示出我们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想法。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自己查找资料,设计网页的结构和布局,编写网页的代码和内容。这样的实践让我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信息技术的培养促使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如Word、Excel、Photoshop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例如,我可以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编辑和排版文章;可以使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还可以使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简单的修图和设计。这些技能的掌握让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还了解了互联网的广阔世界,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了正确使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具和软件。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我在信息化社会中更加自信和独立,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相信信息技术的培养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449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