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宋代美学论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0:13:07
2023年宋代美学论文(通用14篇)
时间:2023-11-06 20:13:07 小编:雁落霞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写总结时要注意把握重点,突出核心内容,避免罗列和堆砌无关信息。这些总结范文是作者对一段时间内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总结和概括,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宋代美学论文篇一

宋代美学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美学观念和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宋代美学,我参加了一期关于宋代美学的培训课程。通过这期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宋代美学的独特之处,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宋代美学注重大雅之道。在培训课程中,老师通过详细讲解宋代文化特点和美学观念,强调了大雅之道的重要性。大雅之道指的是高尚、庄重、典雅的审美观念和实践。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和了解宋代的文化内涵,我明白了大雅之道的含义和意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追求大雅之道。

其次,宋代美学强调以人为本。宋代的美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在培训课程中,我们通过阅读宋代文献和欣赏宋代艺术作品,深入理解了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宋代文人不仅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更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要注重人的价值和情感的表达,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第三,宋代美学强调审美的自由与多样性。宋代文化繁荣时期,艺术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其中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在培训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宋代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还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种自由和多样性的审美追求让我感到宋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让我明白了在培养自己审美眼光的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第四,宋代美学注重文人意识的培养。在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宋代文人的诗词和文章,并学习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表达方式。宋代文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才华。通过学习宋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文人,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卓越,用才华和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和文化传统。

最后,通过这期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宋代美学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我明白了大雅之道的重要性,注重日常言行举止的修养;明白了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明白了审美的自由与多样性,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明白了文人意识的培养,要追求卓越和才华。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宋代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将更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修养。

宋代美学论文篇二

在刑事诉讼制度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开始确立与推行。在国际标准的作用下,刑事诉讼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表现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开始相互吸收与接近,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扩大和加强,被害人程序保护的提出与强化,日益追求诉讼效率等。顺应世界性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3月作了重大修改,在许多方面已与国际刑事司法标准趋同。但是,由于受国家制度、文化传统、司法水平等因素影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诉讼结构、被告人地位、证据规则等方面与刑事司法国际标准差距尚存。

刑事司法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刑事司法经历了从司法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从“不告不理”到国家追诉、从诉审合一到诉审分离、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从程序粗糙简单到精细复杂等变迁的历程。可以说,刑事诉讼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历史,也是刑事诉讼活动内在规律普遍化、全球化的历史。1996年3月17日,我国颁布了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使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刑事诉讼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无疑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修改《刑事诉讼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在国际刑事司法标准下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行客观定位,以及在今后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明确主攻方向。

一、刑事司法国际标准与世界性趋势在刑事诉讼机制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开始确立与推行。联合国及其下属的预防犯罪与罪犯待遇大会、犯罪的防止及控制委员会、刑事司法公正研究会等机构非常关心刑事诉讼标准的国际化和各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问题,致力于总结、归纳现代国家刑事诉讼的一般准则,并把这些准则推广到各个国家之中。通过这些组织和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各国及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达成一系列关于刑事诉讼的共识,或者以书面文件(如宣言、计划、建议等等)形式规定下来,或者以联合国及联合国下属国际性组织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当遵循的约束性准则。近几十年间,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不少与刑事程序有关的规范性国际法律文件。这些文件总结了各国刑事诉讼已遵守、应遵守的一些原则,进一步将刑事程序的国际化标准加以强化。刑事诉讼的国际标准逐步为世界多数国家采纳并推行于国内法领域。从整体上看,许多国家对刑事诉讼国际标准的确立与采纳有一个发展过程。基本趋势是认同与采纳的国家越来越多,最早以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最积极,后为拉美、亚洲国家逐渐承认并采纳。在国际标准影响下,各国刑事诉讼出现了趋同性,其突出表现在:

(一)推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各国对既定刑事诉讼模式不断修改与发展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是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两种主要模式。两种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当事人主义主要体现三角结构,但也不乏线形结构,职权主义则在形式上具有三角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实质上仍以线形结构为主。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不少国家却修改原有刑诉法典,致使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和转变。

1.推行当事人主义的国家吸收职权主义的成份。表现在侦查中赋予警察一定灵活的自由裁量权,起诉时则奉行检察官起诉原则,如英国1985年的《犯罪起诉法》变传统的社会起诉为检察官起诉;宣判时则不反对法官的有限主动权。仍以英国为例,在实践中,英国法官通常不反对向证人作补充提问或评论证人的回答。如果说立法与制度的变化是有限的,那么理论上的探讨则更多。不少英美国家法学家都认识到当事人之间过分对抗带来的种种问题,因而不少人主张限制当事人主义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甚至改革其内容,英国皇家刑事司法委员会1993年提出的一项报告建议,法官应更多地要求律师传唤有证明作用的证人,必要时可主动传唤证人。而近几十年来流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本身也反映了限制当事人主义尤其是主要部分-对抗式庭审的思想。

[1][2][3][4]。

文档为doc格式。

-->

-->。

宋代美学论文篇三

为加强我系学生会宣传部干事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有效地提高本部委员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我部特指定此考核制度。

考核对象:我系宣传部委员,宣传部部员、班级。

具体考核标准:

1.宣传部例会,宣传部部员及各班宣传委员必须参加,若部员迟到、早退、无故旷会扣2~4分。若宣传委员迟到、早退、无故旷会,班级扣3~5分。

2.若部员按时交纳作业与方案的,该个人加1分。

3.对每次参加黑板报、宣传板绘制的,按积极程度与工作态度个人每次加1~4分,班级加0.5~2分。若出版时,无故缺席、迟到、早退者,按情节个人扣2~4分。

4.若板报成绩排名于全校前三,出版部员每人加1~2分。

5.对于每次选中的策划版式,该个人加2分。

6.各班班级完成宣传部任务的,该班级相应加3~5分;若各班班级、宣传部委员有任务不积极配合的,班级扣3分。

7.未经允许私自动用本部物品者按情节扣2~3分。

8.向本部提出合理意见并被采纳者加2分;提出可行的创新型意见者加3分并在例会上公开表扬。

9.能正确指出上级所存在问题者,该个人加2分,并在例会上公开表扬。

宋代美学论文篇四

7、按照院宣传部的要求,策划、绘制校级黑板报,参与校级评比,为系分团委争取考核分数。将校内各时期主题进行及时宣传。

宣传部内部分工:

正部长:负责统筹规划宣传部,将院级、系级所分配的工作及时传达到部内,在规定时间内高效高质完成工作。团结部内成员,合理安排部员工作时间,使部员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工作中并连同两位副部长一起批改每期部员方案。

副部长:一位副部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管理我部的物品,如画笔、颜料等。以确保工作时部内资源充足,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位副部长则负责对班级、部员按宣传部考核条例进行考核,并对部员每期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以保证工作质量。

部员:负责执行各项工作任务,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制定每期工作方案并将自己的见解告诉部长,使部长们带领宣传部取得更好的成绩。若部内出现问题,需及时向部长反馈,使部长们立即对问题进行解决。若部长们有错误的地方,可向分管我部副主席进行反馈。

宋代美学论文篇五

今后,上肢残疾、单眼视障人员也可考取机动车驾驶证了。今年4月1日,《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39号)》(以下简称“139号令”)将正式实施。笔者认为: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是我国驾考制度向人性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是驾照持有人数的快速增长。据公安部最新数据:目前我国驾驶人数量已经达到3.2亿人,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全国驾驶人数将达到4.7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庞大的驾驶人群中,残疾人却寥寥无几。据统计,以来,公安部发放的残疾人驾驶证数量仅为7.4万个。

在交通事故频发的当下,提及残疾人驾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其安全性有无保障。尽管我国对残疾人驾车的条件非常严苛,但实际上却有很大数量的残疾人“无证驾驶”;而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能有效降低残疾人无证驾驶的交通事故率。

目前,国内右下肢、双下肢甚至上肢残疾人中,“无照驾驶”上路者至少有上千人。由于缺乏系统的驾驶培训,他们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不仅如此,身体的残缺加上生疏的驾驶技能导致他们难以在道路上遵守法律规定安全行驶。这些无照驾驶人员一旦驾车上路,随时都有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可能。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将促使更多残疾人通过正常途径学习、考取驾照,是国家在法律层面对残疾人外出人身安全的保护。

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更多残障人士的“开车梦”将得以实现。目前,在我国,只对下肢残疾以及听力障碍的`人申请驾驶证做了条件规定。一只手掌缺失,另一只手健全的和单只眼睛具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尽管可以驾车,却无法申请驾驶证。139号令规定,上肢残疾人、单眼视障人员的驾车条件将逐步放宽。中国肢残人协会估计,在全国2800多万名肢残人士中,有着驾车愿望、能够开车上路却不被允许申领驾照的人不在少数。严苛的驾考条件将他们拒之门外。许多有着“开车梦”的残疾人都盼望政策早日出台,实现自己的“开车梦”。

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将为残疾人生活工作提供更多便利。身体上的残疾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的生活社交半径。残疾人学会开车并且上路驾驶,不仅可以代步,方便出行,而且活动范围的扩大将提高自身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事实上,对比当前国外残疾人申请驾照的情况,不少发达国家已为残疾人申请驾照敞开绿灯。在美国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在配备好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驾驶辅助设备车辆的前提下,残障人士申请驾照程序无论是笔试还是路考都与普通人没有区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意大利等国,残疾人申请驾驶许可的考试要求也与健全人相同。两者不同之处仅在于残疾人的驾驶证注明了所驾驶改装车辆的特殊要求及驾驶车辆时需佩戴的辅助工具。

自第一辆汽车诞生之初,它的发展一直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与之匹配的驾驶证申领制度也是如此,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其基本原则。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39%。他们的出行需求同样需要被关注、被满足。进一步扩大允许驾车的残疾人范围,目前还面临辅助装置研发、安全技术保障、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问题。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使得更多残疾人获得驾驶汽车的权利,凸显了驾考制度的人性化。

宋代美学论文篇六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美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为了更好地了解宋代美学的精髓,我参加了一次宋代美学培训。在这期间,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宋代美学的核心理念,而且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培训心得,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在培训中学习到宋代美学的核心理念是“雅俗共赏”。在宋代社会中,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方式和标准。然而,在宋代美学的传统观念中,雅俗共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百姓中,人们都能够欣赏美,享受美。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还体现在建筑、园林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培训中,我逐渐意识到雅俗共赏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它强调了人们对美的普遍追求,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体验到美的存在。

其次,我发现了宋代美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自然和谐。在宋代,人们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无缝结合的境界。这种自然观念不仅体现在绘画艺术中,还体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在宋代的画作中,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非常受欢迎,画家注重捕捉自然界中的细微变化和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诗歌中,有很多描写四季变化与自然景物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培训中,我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作品,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宋代美学的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第三,我学习到宋代美学注重对心灵的净化和人性的回归。在宋代,人们认为美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追求。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著名的诗人陆游提倡“以静修身,以文养性”。也就是说,通过心灵的净化和修养,使得人的内心更加纯净,返璞归真。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一些宋代的修炼方法,比如静坐冥想和书法练习。这些修炼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灵,减轻压力,并注重身心的平衡。通过实践这些方法,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更加理解了宋代美学对心灵的重视。

第四,宋代美学追求真诚和自由。在那个时期,文人墨客非常崇尚真诚的表达和思想的自由。他们以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为写作和艺术的基点,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精美。这种真诚和自由的精神能够使作品更加贴近人心,充满灵性。而这一理念在今天的美学教育中仍然非常重要。通过参加宋代美学培训,我也逐渐明白了追求真诚和自由对于个人创作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宋代美学强调传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宋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发现他们不仅能够传承自古以来的艺术传统,还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是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也是推动美学发展的动力。在我个人的创作中,我也尝试着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个人的创新,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实践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参加宋代美学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这不仅让我对宋代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通过学习雅俗共赏、追求自然和谐、对心灵的净化、追求真诚和自由以及传承和创新的统一,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素养都有了重要的提升。我相信,这些培训心得将在我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关注美和追求美的理念。

宋代美学论文篇七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中晚期文学家晁补之的古、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归纳梳理韵部的分合,讨论各部特殊韵例、韵字,概括其用韵特点.其近体诗较少出韵;古体诗用韵则比较自由,入声韵尾-p、-t、-k的区别已不明显.

作者:康振栋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晁补之诗韵用韵特点

-->。

宋代美学论文篇八

1。宫廷转向世俗。

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汴梁),结束了唐代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北宋统治的160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音乐文化的重心,从隋唐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

教坊――本是唐朝宫廷最重要的音乐机构。在宋初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一制度。北宋时期,宫廷把南方的优秀乐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为音乐人才荟萃之地,艺人云集。与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隶属于宣徽院,由教纺使管辖。教纺使以下,还设有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及都知等。教坊乐工的主要职责,是在宫廷宴飨时表演音乐歌舞,特别是逢年过节,音乐歌舞的场面就更为壮观。宋初的大型宴会有19个段落,各个段落都有不同的表演。但到北宋的末年,随着民间音乐的勃兴,教坊与钧容直已逐渐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当天,宫廷里开始有了民间“勾栏”里艺人表演的杂剧的节目。以此表明,北宋后期音乐已经由宫廷转向世俗。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灭。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在临安(北宋时的杭州)建都,史称南宋。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音乐文化循着向世俗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因而南宋时期世俗音乐发展更加迅速繁盛。

南宋宫廷虽然仍旧保留了教坊的旧名,但实际机构是不存在了,需要时由修内司教乐所临时召集一批乐工进行短期的练习,临时客串一下。这些应召来的乐工,有的是在德寿宫充“使臣”的旧教坊的乐工,有的是调在临安府衙前乐的酒教坊乐工,有的是钧容直的乐工,其余的就是包括“路歧人”(多半是来自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后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最低的生活。)在内的民间艺人,总称“和顾”。

2。贵族转向平民。

唐代市民的文化娱乐场所主要在寺院内,到了宋代,则因商业城市的发展,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独立游艺活动场所,由于市民音乐迅速发展,使宋代音乐文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为市民的文化娱乐消遣提供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繁忙的商品活动如果没有文化娱乐的精神调剂也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适应这种形式,一种新型的固定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便应用而生了。“瓦子”――宋代城市中的商品交易。亦称作“瓦市”或“瓦舍”。瓦舍是集商业与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场所。

瓦子中设有专门从事各种民间技艺表演的场所“勾栏”和“乐棚”。北宋都朝汴梁的几个“瓦子”中,有“勾栏”50余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观众。勾栏主要用演出或者说唱,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戏院。因为其建筑的栏杆上刻有花纹,相互勾连,所以称“勾栏”。它们大多以“棚”为单位,有“牡丹棚”“象棚”等名称,起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几千观众,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地位较高。而且另一方面“瓦子”“勾栏”和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现艺。作为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大众娱乐场所,“瓦子”吸引了市民、文人士大夫、富豪子弟以及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等多方面的观众。瓦子中的市民阶层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们组成的,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更有精神娱乐的需求。因为,市民阶层是瓦子中最有力,最基础的观众。“瓦子”“勾栏”是固定的演出场所,这就决定了瓦子音乐艺术的职业化特点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使艺人之间的分工更为细密,并逐步趋向专业化。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瓦子”“勾栏”每天都进行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宋代市民音乐活动场所除“瓦子”“勾栏”外,茶坊、酒肆、酒歌以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很活跃。茶坊和酒肆并非专为音乐活动而设,但为了招揽顾客,其中均有经常性的音乐表演活动。尤其是汴梁城内,“新声巧笑与柳陌花蘅,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可见当时茶坊酒肆中的音乐活动在城镇的娱乐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自南宋起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专门行会组织“书会”“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参加“书会”的文人,有的是因科场失意,怀才不遇,有的是医生,商人,在业余从事脚本的写作。书会成员称“先生”或称“才人”。南宋著名的“书会”有武林(即临安)书会。“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每个社会起码有一百多个艺人,最多的竟达三百多人。社会里的艺人除了节期及其他的临时性演出以外,主要在“瓦子”“勾栏”里进行定期的表演,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平常只能在酒楼,茶肆卖艺的“赶趁人”(江湖流浪艺人)来说都要高一些。

南宋末期,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崛起,宫廷音乐已经黯然失色,在加上当时的社会政治,使得南宋统治者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发展教坊,所以宫廷教坊时置时废,在宫廷需要大型演出或者举办宴会时,就由宫廷出资招募“勾栏”艺人为宫廷表演。同时,宫廷乐工也经常到“瓦子”中进行表演。“勾栏”艺人与宫廷乐工之间的交流表演对“瓦舍”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二、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影响。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世俗音乐的发展,城镇中繁荣的瓦舍、勾栏、茶坊、酒肆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艺人们的专业化表演,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市民音乐的发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更加普及,音乐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以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光影响了两宋时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而且由于世俗音乐的繁荣,使宋元音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就音乐形式来说――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由歌舞转向了戏曲。戏曲艺术的确立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宋代世俗的音乐发展始终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就音乐形式而言,宋代音乐文化的重心从了唐代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就音乐的性质而言,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2:74。

[2]宋辽今元史[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1)。

[3]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通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08:136―137。

[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04。

[5]广东、广西、河南修订组。词源[m]商务印书馆,1983,06。

[6]李锡铭。灿烂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4:93。

[7]孟元老,耐得翁,西湖老人等。东京梦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宋代美学论文篇九

[摘要]讨论了城市制度的本质、结构、功能及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城市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城市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建构与转换城市制度是城市发展进入自觉阶段的根本标志。我国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

[关键词]城市制度;跨越式发展;制度先导。

一、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实践呼唤。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对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综合实力及国际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

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发展目标将是盲目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是低效的,城市发展过程将是无序的。从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看,也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不注重城市工业的发展、改造、升级,忽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间的互为基础、互相支撑,将城市发展简单等同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造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的地区用变更户口,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方法快速提高人口的城市化率;有的地方用变更行区划,将城市周边乡镇划为城区的方法提高其城市化水平;有的地方不能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城市发展等同于单纯的领导决策、府行为;有的地方脱离本地实际,对发达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缺少反思,盲目照搬较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诸多实践问题进一步说明,科学认识是科学实践的先导,对城市本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正确推动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城市研究中“制度视角”的缺失有关;城市制度是整合城市诸多要素的核心,城市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的重要本质;能否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准,自觉推动城市制度转换是城市发展进入自觉阶段的根本标志;反思城市制度,借助系统方法和哲学思维全面、深刻地把握城市本质,是推动我国城市良性、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与重要前提。

二交往规则:城市制度的本质。

人们往往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相对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或城市相对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城区、经济总量无疑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人口、城区与经济总量只是城市的外延与现象。城市作为一个或地区的治或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多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聚集地,代表着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它的基础是一种制度和规则。城市发展史也就是城市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史,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方式和规则的转换史,及城市制度的转换史。城市制度是城市的深层内涵与本质。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工业革命至二次大战,是西方发达的城市化阶段。二次大战后,随着失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启动,西方发达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充分城市化”以后,开始向城市现代化转换。发达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成熟过程,也就是其城市现代化逐步深化与成熟的过程。人们往往用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新兴产业的比重大小、社会公共事业的发达程度等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指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应忽视的是,以上诸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完善、规范的城市制度的支撑。从本质上看,发达城市现代化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较完善、合理的城市制度,即完善的市场体制、合理的民主机制与开放、平等的市民交往习俗的统一。城市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西方发达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点。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多社会与心理问题。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反思现有城市制度的不足,建构更加完善、合理、人性化的城市制度来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制度的进一步转换、合理化,是城市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与保障。

所谓城市制度,是发展主体在观念特别是行为实践中,对城市本质、结构、功能、意义、价值等的规则性确认。首先,从一般规则论看,城市制度也就是城市交往规则,城市存在与发展的规则,城市成员在多层次交往中所形成与体现的规则,包括以上层建筑为基础的正式制度(如有关城市准入、发展的法规)和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如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对待外来人口等的习俗、习惯)。其次,从城市存在的基础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存在的规则支撑,城市发展的深层依据,及城市的深层本质。城市代表着一种相对独特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城市制度是新型生产、生存和交往方式的存在依据。一定意义上,城市的发展也就是多极主体多层次交往的不断扩大、深化与合理化,而规则即城市制度的不断合理化是城市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离开了城市制度,城市就无以存在、无以发展。第三,从发展资源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性资源。城市资源是以制度资源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的统一。没有城市制度的“调控”,也就没有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城市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整合。第四,从城市内在结构与发展动力看,城市制度是城市内在结构的灵魂,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成了城市的内在结构与动力系统,城市制度内存于这个系统的每一方面,是其正常运转的调控中心和神经中枢,合理的城市制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第五,从文明构成看,城市制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人类交往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规则交往的统一,规则交往的不断合理化构成人类的制度文明。城市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与场所,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统一体。制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制度是城市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现实集中体现。第六,从发展评价标准看,城市制度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本质参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不仅体现为城市的产业类型、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还体现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城市权力的公共化程度,城市成员日常行为的合理化程度等,而这些方面的整合也就是城市制度的发展程度,因此城市制度的合理化程度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尺度。第七,从发展自觉程度看,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能否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是区分“自发发展”与“自觉发展”,衡量发展自觉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城市现代化水平最终体现为城市制度的发展水平,认识城市制度的本质,以制度创新为先导推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自觉化。

三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城市制度的内容分类。

城市制度是城市社会关系、公共关系的规则性确认。城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制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城市发展中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对应着一种城市制度。从宏观社会领域看,城市制度有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或生产制度、生活制度,或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制度、流通制度;从城乡关系及城市发展过程看,城市制度包括城市准入制度、发展制度、保障制度等;从城市主体需要层次看,城市制度包括生存制度、安全制度、发展制度、享受制度等;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城市制度有工商制度、税收制度、交通制度、司法制度等;从社会资源构成看,城市制度有人口制度、自然资源制度、环境制度等;从社会实际交往与日常生活看,城市制度则包括工作习惯、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从其它角度还可以对城市制度进行更多样的分类。这里,我们主要借鉴诺思对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划分,将以上城市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大类。

所谓正式制度,也就是正式规则,诺思认为,“正式规则包括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正式制度的特征包括:第一,明确性、可查阅性,即往往以法律、规章、条例、条约等文字形式存在;第二,权威性、强制性,即以整体权力,整体对个体的强制力、约束力为实现基础,往往以权为最终保障;第三,整体性,即以维护整体存在及其根本利益为目的。正式制度调节和规范的是关于某一整体能否持续存在及其存在性质的根本性、决定性社会关系,而大量的复杂日常社会关系则主要由非正式制度来调节。

所谓非正式制度,在诺思看来,也就是非正式规则,“主要由习俗、惯例、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正式规则只是‘冰山的一角’,非正式规则却是大量的,并且它的作用不可忽视”。非正式制度的特点包括:第一,日常性、非明确性,即存在、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现实交往活动中,大多没有明确的文字条文可供查阅;第二,自觉性、非强制约束,即非正式制度以个人素质、个人道德与行为的自律性作为实现保障;第三,个体性,以个人利益为直接目的。虽然非正式制度也倾向于保障整体的存在与利益,但从主观意向与实践结果看,非正式制度以个体利益为源发动力与目的。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以上层建筑(主要是权)、公共权力为基础的城市制度称之为正式制度,而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城市制度称之为非正式制度。

城市制度是经济制度、治制度、文化制度、环境制度、生活制度的统一体。城市制度无所不在,其渗透性使城市制度具有强烈的实践效应,如伦理效应、经济效应、治效应、文化效应、生产效应、生活效应、环境效应等。具体而言,城市制度具有以下功能。

1。选择与确认。

不管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城市制度首先都是对多样城市存在(包括城市形态、功能、结构、文化、精神及城市人员的行为、意识等)的选择与确认。“没有意识到的存在是非存在”,城市制度对城市内容进行选择,并以权力文本或习惯、习俗的方式对这种选择结果给予认可、明确,使城市特点成为一种在实际交往中可以感知到的明确的现实公共存在。城市制度的选择、确认功能也使城市制度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存在。城市制度是城市存在的最高级形式,一个城市的根本特点,集中体现于其城市制度,城市制度的明确性、相对稳定性为人们认识城市提供了根本途径。认识一个城市的最根本方式是认识其正式与非正式的城市制度。这也使城市制度具有重要的信息功能。

2。规范与整合。

城市制度的发展程度表征着一个城市的组织化、秩序化程度。城市制度将无数的独立个人,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的文化价值观念,整合为一个有序的城市。没有城市制度的规范、整合,也就没有城市的稳定、秩序、一体化,没有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是有组织的活动”,有序的发展。完善城市制度是保障城市有序、稳定,降低城市交往、发展成本,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3。约束与激励。

规范功能使城市制度成为一种约束机制。城市制度的整体化、秩序化导向,必然对城市成员的多样行为、多样意识等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城市正式制度通过监督、处罚、惩罚,非正式制度通过注视、漠视、窥视、不搭理等形式,对城市制度的无知者、漠视者、挑战者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强制约束。城市制度无疑是对城市人员的一种约束。但同时,城市制度也具有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机制。城市制度以奖励、接纳等有形或无形方式,对符合城市制度规范要求的行为进行鼓励,对城市成员的行为具有明确的导向、拉动作用。正是通过约束与激励的统一,城市制度才能实现对城市人员行为、意识的选择与整合,使城市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统一体。

4。塑形与示范。

一个城市的形象不仅体现在其城市建筑、交通、生产生活设施等“硬环境”上,更体现于其城市管理、城市精神、市民素质等“软环境”上。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是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与城市制度的统一体。没有良好的城市制度也就没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制度是城市形象的本质与集中体现。建构良好城市制度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根本途径。合理、良好的城市内容通过城市制度来确认,不合理的城市内容依靠城市制度重构,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是一个以城市制度为核心、动力、灵魂的持续过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合社会发展方向、适合人的多样全面需要的较发达城市,对其它地区具有强烈的示范功能。对于较发达城市来说,作为城市的根本软环境及软件,作为城市形象的根本,城市制度是城市示范性、推广性的核心。对于较不发达城市来说,学习先进城市的根本内容是学习其城市制度。

五公共权力与能力本位:城市制度的转换。

城市的发展史,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史,城市经济总量的增加史,城市功能的变迁史,也是城市制度的转换史。城市制度转换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一是交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进步,是城市制度转换的内在动力。城市制度,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规则,从根本上讲,其发展原动力是一个地区自身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方式的转换。与其它地区交往的扩大与深化,则是城市制度转换不可缺少的比较动力。其它城市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制度转换都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学习其它与地区城市发展经验,避免其发展失误,是加快城市发展,降低城市制度转换成本的重要途径。

权力是制度的核心,城市制度转换的根本问题是城市权力的.配置。对城市正式制度而言,城市权力就是城市的管治权;对城市非正式制度而言,城市权力就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对其它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优势。权力的根本问题是“谁拥有权力,是怎样获得的?”反思城市权力也就是反思:第一,谁拥有对城市的管治权,获得这种权力的基础与途径是什么;第二,一个城市的市民以什么为基础拥有对其它城市或非城市人员的优势(包括心理、话语、行为等)。

关于第一个方面,我们认为,现代城市管治权力的本质是公共权力,获得城市权力的根本途径是能力。近代以前,权力主要是少数人专有的“特权”。近代以来,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世界交往的深化、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通过权力来确认、保障,在反思、争取、确立公民权利的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对权力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现代社会,权力的本质是人民权力、公民权力、公共权力,逐步形成社会主导权力观。也就是说虽然权力的具体所有、实施部门是特定的府行机构或其授权单位,但这种机构的权力范围、实施程序、组成人员等,应该首先得到公民的认可与信任。公民利益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权力部门存在的基础,能力与素质是个人能否进入权力机构,成为公共权力执行人员(公务员)的前提。作为城市正式制度基础的城市管治权力,其本质也是一种公共权力,城市管治权力的范围、机构组成、办事程序等,必须以公民利益、城市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公民的普遍认可为前提。而具体从事城市管治的人员,必须是以公开、合法途径进入权力部门,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准的专业人员。

关于第二个方面,我们认为,城市居民所具有的排它性权力正逐渐弱化。在城乡间、不同城市间发展差异仍较大的情况下,城市无疑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较高的文明程度,但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并不代表这个城市中所有成员的文明程度。从现实准人标准看,血缘、地缘等非能力因素是成为城市公民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现有的所谓排它权力,并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随着经济文化交往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城市准入的根本条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及城市间发展差异的逐步缩小,将使现有城市居民以传统方式所具有的排它性权力逐渐弱化、缩小。当然,只要还存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城市公民的这种排它优势、相对权力还将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但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这种非能力本位的权力正在丧失其存在基础。

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看,一方面,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提升城市内涵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西方发达的城市发展历程说明,城市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是城市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渐进的过程。没有充分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现代化,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渐进过程,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不可能有1左右的时间进行“充分城市化”,再步入城市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引领城市化,同步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走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成为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加速城市发展的实践选择。

同时,自觉转换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要素自发模式”,即在交往不充分状态下,通过发展要素自发实现整体结构调整,并最终产生新的制度文明;一是“制度先导模式”,即在普遍交往状态下,自觉地学习、创立先进的制度,以新的制度为先导,引导、推进结构与要素的整体跃升。现代全球化的深化,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西方发达城市化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采取制度先导模式推动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基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可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冲突与矛盾,降低城市转型成本,减少社会震荡。因此,制度先导是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制度先导模式是尊重客观规律与注重主体创造的统一。它是一种学习的模式,注重对别的发展主体经验的借鉴;它也是一种反思的模式,注重对其它发展主体教训的总结;它还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性的模式,注重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的模式,注重对实际情况的把握,注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尤其注重对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具体发展制度、策略的探索与创新。学习西方发达城市发展经验,吸取其教训,以此为重要参照建构合理的、符合我国发展阶段与文化传统的城市制度,是减少、回避类似发达的城市病,加快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制度为先导推进城市发展并不意味着建立统一、没有差别的城市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城市制度便有差异。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化的推进过程,是世界普遍进步趋势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呼应,城市制度也是普遍进步趋势与具体民族性、地区性、多样化的统一。从纵向历史进程看,城市制度处在不断转换之中,工业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制度不同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制度,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制度不同于市场体制下的城市制度;从横向现实关系看,美国与日本的城市制度不同,北京与上海的具体城市制度也互有差异,不同与地区的城市制度具有不同特点;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城市制度是城市本质与形象的集中体现,城市制度的多样性将继续存在与发展。统一与多样并存,在普遍进步中保持自身特色是城市制度转换的重要特征。我国城市发展落后不仅表现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低,也表现在各地区城市发展类同,没有形成多样的特色城市。对城市制度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科学认识则是建构多样特色城市的重要前提。在推进城市制度的转换中,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保持全国城市制度原则上统一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建构多样的具体城市制度,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制度转换是“自然历史过程”与创造过程的统一。一方面,城市制度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性”规律,新城市制度的建构以既有城市制度为基础,不能超越已有城市存在基础,没有城市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就没有城市制度的转换。另一方面,城市制度的转换又是人的自觉“创造物”。城市制度作为城市存在与运转的规则,是城市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形成、存在于城市成员行为实践中。城市成员既可以根据需要制订、形成一种城市规则,也可以用文字或实际行为的方式废除、悬置不符合需要的城市规则。

七结语。

建构合理城市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经营城市,用市场经济手段实现城市发展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统一,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没有完善、规范的城市交往规则,经营城市将失去秩序保障。建构合理城市制度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制度经济,没有合理的城市制度也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如果说,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发展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城市制度转换的特殊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矛盾、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矛盾、市场体制与传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矛盾、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等,都要求我们在以制度为先导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尊重传统,遵循规律。应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制度转换的特殊性、长期性,在实践创新中,实现城市发展渐进与跨越的动态统一。

宋代美学论文篇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无论是绘画、诗词还是建筑等领域,都有着独特而卓越的成就。在探索宋代美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宝贵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宋代美学概述

宋代美学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理念,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宋代文人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道德、美学和哲学的思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在绘画领域,宋代重视意境和构图的独特处理,追求画面的精神内涵。而在诗词创作中,宋代文人注重清新淡雅的叙述风格,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这些特点使宋代美学独具一格,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

第二段:宋代绘画的艺术追求

宋代绘画以写意为主,注重传神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宋代绘画家尤为重视构图和意境的营造,通过细腻的线条、深浅相间的色彩及精巧的笔触,展现自然景物的美与神秘感。在宋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有山水、花鸟等,画家注重捕捉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宋代绘画的创作手法,为后世画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第三段:宋代诗词的情感表达

宋代诗词的特点是清新自然,充满情感与思考。宋代文人追求诗词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他们凭借对自然景观的敏感,以及对人伦关系的深入思考,创作出了许多至今流传的佳作。宋代文人还注重用诗词表达人生哲理和自身情感,例如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柔情。宋代诗词的创作思想和技巧,对后世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宋代建筑的审美特点

宋代建筑以庄重、典雅为主要特点,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宋代建筑充满了纯朴和浪漫,常见的建筑形式有宫殿、庙宇、园林等。另外,宋代建筑侧重于空间层次的处理,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湖水、植物以及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园林的美感。宋代建筑的审美追求,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并对后世的建筑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段:宋代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宋代美学的独特性和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促使后世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而艺术才能和精神的追求是时代特定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宋代美学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当代社会,我们应重视艺术的人文关怀,注重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的价值观和情感。

总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繁荣时期,其美学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绘画追求写意和意境的表达,诗词追求清新自然的情感表达,建筑追求庄重典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些美学特点和追求,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艺术灵感和借鉴。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从宋代美学中汲取的启示将激发我们追求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热情,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宋代美学精神。

宋代美学论文篇十一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之为“丝茶之路”.由茶而生的茶文化也被公认为是“一带一路”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英国学者麦克法兰看来,茶叶改变了一切,茶饮成为世界潜在的征服者。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而在中国茶叶与茶文化史上,大家公认的是“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时期(960~1279年)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的都具有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宋代茶文化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以茶为媒”,更好参与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去,而且还有利于推进宋代茶文化的复兴,实现让中国茶文化振兴的茶届“中国梦”.

一、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础和条件。

(一)茶叶生产的大发展为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的物质基础。宋代立国之后,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茶叶区域日益扩大,并形成了四川和东南两大产区。

四川是我国茶树发源地和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地区。虽然宋代茶业重心开始向南移,但因四川产茶历史悠久,群众种茶造茶经验丰富,加之北宋中期以前专榷东南茶,而川茶则听民自卖,所以,茶农大力开发山区,广种茶树,生产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熙宁七年还开设了茶马贸易,则更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促使了川茶发展。

宋时,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诸路植茶在唐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福建建州因产区集中、产量较多和品质优异,而引起了宋廷关注。宋廷设置了规格宏大、管理严密、专造贡茶的“北苑龙焙”,代替了顾渚贡茶院。同时,北宋在唐朝开发江南广袤土地的基础上继续向岭南开发,在两广地区开辟了很多新茶园。东南地区的茶叶产量,在北未嘉佑四年(1059),已达到两干多万斤,成为全国茶业经济中心。

(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文化基础。入宋,茶及茶文化较唐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从茶艺来看,一是把唐代的穿饼改良为精制的团茶,且在唐茶饼七步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制茶工艺较唐更为精细化和艺术化。在团茶盛行的同时,散茶和泡茶法开始出现,为以后饮茶简易化开辟了道路。二是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盛行,把茶艺推广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三是宫廷贡茶和茶仪、茶宴的举办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从文化内容来看,宋人使茶与相关艺术文化真正融为一体。由于宋代文人是茗事的主要参与者,更是加速了这种融合过程。如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贴,画家有茶画。此外,关于茶的着作颇丰。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出现茶学专着最多的时期,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

金国则是“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4].夏国以羊马毡交换宋朝的'茶彩百货,一旦两国互市受阻,夏国老百姓就以“饮无茶”进行抗议。青藏的蕃部更是嗜茶如命。北部、西北以及西南国家和地区的茶叶需求直接刺激了与宋的茶马互市贸易,并成为汉族人民同游牧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

(四)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繁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直接促成了宋代茶叶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东南茶叶产区大量茶叶通过漕运运往北方和西北地区。此外,宋政府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弥补国库亏空,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茶叶及其茶文化也随着宋代海外贸易路线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直接了推动海外贸易的兴盛。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海船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宋代的航海技术也较为先进,海员不仅可以根据信风规律出海或返航,还会编制了海道图,并对罗盘导航、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等运用自如。

二、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路线图。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经济来往、政治交流相伴生的。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如此。两宋时期,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即经贸领域的合作来传播茶以及茶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宋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往来传播茶文化。从地理版图上看,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是向北、西和西南方向的陆路通道;一条是向东、南和东南方向的海上通道。

(一)陆上通道。

1.蜀道。宋朝时期,茶马交易较唐代更为兴盛和繁荣.

由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马贸易的主要茶源地,蜀道就成为茶传播的主要运输渠道。也正是通过蜀道,宋茶文化也随之传到了西北边疆,进而传播到更远的中亚、西亚,甚或对更远的欧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浩荡历史进程中,千里蜀道联接起南丝绸之路与北丝绸之路,成为传播茶文化的关键环节。[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蜀道(茶马古道)就是陆上丝绸之路。

3.沿边榷场。宋朝在与辽、夏、金的沿边地区设置了一些榷场,以便于双方进行正常的茶马互市及其他贸易,这些榷场是宋茶及其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一是宋辽贸易。

二是宋夏贸易。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北宋在保安军置榷场,与夏恢复互市。但由于宋夏之间战争频发以及宋对夏政策的不稳定性,宋夏之间的贸易市场规模较小,交易量少。三是宋金贸易。在通“南北之货”的商业发展的趋势下,南宋于1135年在濠州、泗州、庐州、楚州、寿春府等处置市易务,以通商货,这是因为当时“淮南残破,常赋无所入,州县经费不充,故有是旨”.[8]茶在宋金贸易中数量很大。

(二)海上通道。

由于西南、西北及北部边疆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加之财政亟需填补,宋代不得不高度重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荣起来,并且远远超过前代。宋代的主要航线有:

一是日本航线。两宋时期对日航线都是从明州出发经过东海,大约七天到达日本。南宋时期,日本的平氏家族平清盛当权后,直接了控制掌管对外贸易的大宰府,加强了与宋的双边海上贸易,改变了北宋时期华船独往的局面,使宋朝和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更为兴盛。南宋时期,日本名僧荣西曾于公元1168年、公元1187年两次来到中国,在把禅宗传到日本的同时,也随之把茶种以及宋茶文化带回了日本。

二是高丽航线。我国的宋朝时期正是朝鲜半岛的高丽时期,对高丽主要有北线和南线两条航线。北线是从莱州出发,横渡黄海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航程需要两天时间。南线是从明州出发,经15天左右到达朝鲜西岸礼成江碧澜亭。宋和高丽两国来往较为频繁,据统计,宋代高丽遣宋使57次,宋使往高丽30次。[9]官方交流的频繁也带动了民间贸易的兴盛。而茶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之一。此外,两宋时期,很多高丽僧人到中国留学求法,茶以及宋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朝鲜半岛。

三是南亚航线。宋代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征榷贸易,广州、泉州通南洋。据《宋史本纪》记载,赵炅淳化三年,印度尼西亚遣使来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中国主要输出丝织品、茶叶和瓷器等。当时的福建茶叶已大量销往海外尤其是南安莲花峰名茶是向南亚出口的重要物资。

因此,宋代和西方各国通商往来也只能通过海路通道了。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书记载,亚非航路沿线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宋都有贸易往来。由此可见,宋代航船已横渡印度洋,开辟并沟通了从中国直达红海和东非的西洋航线。

三、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

(一)对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茶文化的影响。自宋代开始,文化意义上的饮茶活动才开始扩展并传播到周边以畜牧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宋朝的朝廷茶仪就是通过使者传入北方国家。比如,在辽朝朝仪中,”行茶“是重要内容。

此外,宋茶文化通过这些边疆国家和地区为中介地向更远的西亚、北亚、东北亚传播,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辽朝的北境早已达苏联亚洲部分的许多地区,辽亡后耶律大石率军西行,在前苏联贝加尔湖附近建西辽长达二百余年,并越西夏而与南宋联系。可以推断西北亚这些乳饮地区已经有了茶叶以及文化的传播。

(二)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宋代茶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一是促成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的诞生。此书的作者荣西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被称为日本的”茶祖“.南宋时期,荣西曾两次到中国学禅求法,彼时的南宋茶文化本就”禅茶一体“,因此,荣西学禅求法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茶功效及其文化,并写成《吃茶养身记》一书。

在此书中,他详细记叙了宋末茶点饮法。此书的问世和传播为300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二是民间逐渐普及饮茶之风。在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的,并以茶为药。随着寺院饮茶活动的推广和兴盛,饮茶活动和茶文化逐渐由寺院普及到民间。三是形成”斗茶“.受宋代”斗茶“习俗的影响,镰仓末期,在日本上层武士阶层中兴起了”斗茶“.与宋时斗茶相比,日本室町时期的斗茶更有游艺性,摆弄进口货,模仿宋人饮茶,成为日本人的一件风雅之事。除了模仿宋人进行娱乐外,室町时期日本的斗茶还含有推动、宣传日本种茶、制茶技艺的因素,日本茶文化由完全模仿中国,向本民族独创的方向发展。

(三)对朝鲜高丽时期茶文化的影响。高丽时期,宋代茶叶、茶具甚至饮茶习俗随着两国贸易和文化往来不断传入朝鲜,促进了朝鲜茶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其以茶礼为中心的特色茶文化的形成。高丽时期,朝鲜已把茶礼贯穿于朝廷、官府、僧俗等各个社会阶层。点茶法、茶器的使用一如中国,只是较宋代简易。如宋人的《苑林清规》流传到高丽后,文献中的佛教茶礼的规定,朝鲜要择要效仿。此外,高丽时期,宋朝的朱子家礼流传到朝鲜后,儒家主张的茶礼茶规在14到15世纪开始在民众中推行。民间的冠婚丧祭皆用茶礼。总之,高丽时期,朝鲜全面学习了中国宋茶文化的内容,但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照抄照搬,而是重点吸取茶礼、茶规。

(四)对南亚诸国茶文化的影响。南亚诸国大体与我国南方饮茶习俗相类,宋茶文化思想大都从中国直接移植。

此外,由宋代海上茶贸易而引发的南亚诸国饮茶风俗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国家饮茶之风兴起即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又是中国茶由海上通往亚非欧国家的中介地。如果没有这一地区,中国茶走向世界是难以想象的。

[参考文献]。

[2]黎世英。宋代茶叶在军事边防上的作用[j].农业考古,1994,(02):230.

[3]王洪军,胡玉涵。契丹族人的饮茶、茶事与政治[j].饮食文化研究,,(02):105.

[4]彭善国。金代的茶叶与枚茶风俗[j].北方文物,,(02):48.

[5]梁中效。蜀道交通与茶文化传播---立足于宋代的考察[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03):44.

[6]陶德臣。论运河在茶叶传播运销过程中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05):282.

[7]张重艳。北宋对辽榷场置废及位置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103.

[8]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j].青海社会科学,2006,(01):103.

[9]陈杰。宋元时期东北亚海上交流的考古学观察[j].,(01):46.

[10]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7850.

宋代美学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中国文人自古喜爱登高作赋,然宋代词人却普遍具有“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人在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登楼易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自身忧郁的个性特征所致。

中国自古就有登高之习,尤其是文人更有喜爱登高的天性,因为“兴会则深室不如登山临水”,大自然中的奇景异观更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然古人登高又有登山、登台、登楼之分。最初登高之举多为登山,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以“高”为特征的“楼”便成为中国文人更喜欢的登临场所。特别是到了宋代,楼的建筑更是蔚然大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就曾描述北宋都城卞京歌楼酒馆的建筑之胜云:“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其卷二又记载了各色楼宇20余座。南宋都城临安也是一个“西湖万顷,楼观矗千门”(辛弃疾《六州歌头》)的繁盛之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就曾记载了都城临安宫中楼、酒楼等名字30余个。可见,“高楼林立,自然为宋代各类人物提供了典型的活动环境。对于男性来说,楼是他们经常流连徘徊的场所。因时代悲剧使然,宋人既没有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气概。他们往往流连于歌楼酒肆,徘徊于落日楼头,低吟浅唱,无语凝望。而对于女性来说,楼则不仅是她们几乎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闺楼幽深而足不能出户,伫立楼头,思人怀远,往往忧怨成词。”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宋词中才出现了众多的登楼之作,形形色色的楼意象也会频频出现。然而不少词人却在词作中流露了“惧怕登楼”的内心感受,试读以下词句:

多病嫌秋怕上楼。苦无情绪懒抬头。雁来不寄小银钩。(周紫芝《浣溪沙》)。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搂,十日九风雨。(辛弃疾《祝英台令》)。

小楼柳色未春深。湘月牵情入苦吟。翠袖风前冷不禁。怕登临。几曲阑干万里心。(张辑《阑干万里心》)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

因甚不伙梳洗、怕登楼。(陈允《南歌子》)怕上高搂,归思远、斜阳暮鸦。(奚岊《长相思慢》)只为相思怕上楼。离鸾一操恨悠悠。(赵必王象《浣溪沙》)。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炎《甘州》)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张炎《声声慢》)水悠悠。长江望数据无归舟。无归舟。欲携斗酒,怕上高楼。(汪元量《忆秦娥》)。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张先《偷声木兰花》)。

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王千秋《减字木兰花》)劝君墓上玉楼梯,风力劲。山色暝。忍肴去时楼下径。(周紫芝《天仙子》)。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游次公《卜算子》)莫上小楼高处望,楼前诘曲来时路。(黄机《满江红》)。

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篱。(吴文英《采桑子慢》)。

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幂遮》)。

楼底轻阴。春信断,怯登临。(章稟《声声令》)在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出诸多词作中的词句,正是为了说明宋代词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惧怕登楼”。不难看出,以上词句中或者直截了当地用“怕”字和“怯”字来表达词人登楼的感觉;或者用“莫”、“休”等告诫式的语气描写人物心理。总之,“惧怕登楼”的内心情感已是昭然若揭。而且不论是婉约派的词人还是豪放派的词人,也不管是词中的女主人公还男主人公,这种心理感受都时有流露。可见。“惧怕登楼”几乎成了宋代词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

另外,宋词中“危楼”意象的大量运用也可进一步阐释宋代词人的这一心理特征。翻开《全宋词》,词作中的“楼”意象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诸如青楼、妆楼、秦楼、翠,楼、玉楼、碧楼、迷楼、绣楼、画楼、风楼、琼楼、层楼、重楼、高楼、城楼、江楼,等等,形形色色,美不胜收,无疑给宋词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危楼”意象也是频频出现:“危搂欲上危肠怯”(贺铸《木兰花》),“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王千秋《减字木兰花》),“休去倚危搂,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怕伤心,休上危搂高处”(何梦桂《喜迁莺》),“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搂”(石延年《燕归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赵鼎《小重山》),“怯上翠微,危楼更堪凭晚”(吴文英《惜秋华》。粗略检索《全宋词》,“危楼”意象出现竟达80余处,而和其意象接近的“危栏(阑)”意象也在词中出现70余次,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表情达意最常用的方式,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借助于意象。意象的反复使用,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有了特定的内涵。”那么,从意象内涵角度看,宋词中“危楼”的含义既非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危房”,意谓“楼破欲坍塌”;也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高楼”,如李白诗中所描写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诗中以极尽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楼之高,然而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人云的“危楼”的向往。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下云:“危,在高而懼也。”细细玩味词中之意,宋词中的“危楼”意象其实写的是人的心理感受,是对楼的畏惧心理在词中的反应,也正是上述宋代词人“惧怕登楼”心理倾向的一种委婉含蓄的流露。

那么,宋代词人为何会有这种“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呢?这与中国文人向来喜爱登高的习性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原因大致如下:

宋代美学论文篇十三

当代工笔花鸟画作为我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工笔花鸟画有着不同的审视观念。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绘画艺术的核心精神。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所有的工笔花鸟画应当遵循的绘画框架准则。在宋代时期,由于皇室对于工笔花鸟画的重视程度较高,因此成就了工笔花鸟画的巅峰式发展,这一阶段的巅峰艺术气息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传承了宋代的绘画艺术精髓,但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将绘画语言加以创新,笔者希望通过将宋代与当代工笔花鸟画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笔花鸟画艺术理论的前进。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辉煌发展。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绘画艺术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更是经历了萌芽、发展、辉煌、衰落这四个历史阶段。在宋代,由于皇室对于工笔花鸟画的特殊重视,一度将这一画种推至一个发展的巅峰并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背景。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是在丰富的色彩基础上对外形的肖似加以完善,它力求通过形似而达到神似,加之宋皇室作为主要赞助人,其技法得以更加完善,同时在宋代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工笔花鸟画画家和珍贵作品。北宋时期,翰林书画院的成立标志着工笔花鸟画从此开始了繁荣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要数黄荃父子,他们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深受宋太祖、宋太宗的喜爱,其作品线条细腻、色彩饱满,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声名大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平婆山鸟图》,画幅中鸟儿在枝头探头仰望,微微颤动,仿佛看到了不远处的果实,其构图合理,色彩丰盈,开粉细腻。画幅内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绘画技法与绘画格调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风格特点。

由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尤其受到皇室的推崇,其画风也颇显富贵艳丽。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虽然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以其为代表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家的作品风格多以精巧秀丽为主,其作品《瑞鹤图》中一群白鹤在端午门上空飞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祥和的吉兆,黑白相间的白鹤色彩分明,其姿态优雅却不损整幅画的庄严与恢弘,其沉稳的色彩精巧感,给观看者留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在宋徽宗的推动下,宋代的工笔花鸟画进入到了一个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工笔花鸟画风格也为推动后世的艺术层次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宋代工笔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步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而不断创新。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注重对视觉冲击感的追求,但同时没有忽视对宋代技法的继承,其写实性仍然是当代作品追求的主基调。骨法和气韵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基调,大部分绘画者会认为在画幅中较多地体现写意性,能够使所表现的物象更加具灵魂感。因此,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也更多地融入了写意色彩,做到了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二、当代工笔花鸟画在传统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大多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他们更加关注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性。当代许多个性十足的工笔花鸟画作家的作品或豪放或温婉,随着当代工笔花鸟画各派别的涌现与绘画技法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正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一)形式上的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力求在意志与精神层面的改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新的构图方式和绘画表现形式的作品,较为典型的是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画家蒋彩萍的作品《筛月图》。虽然这幅作品应用了传统的方式进行轮廓勾勒,但画幅中荷叶的叶脉却以白描的方式用灰色来映衬荷叶的枯败。画家在忽略了荷叶原有颜色的情况下,大胆地以蓝色作为荷叶的颜色给观者一反常规的绘画视觉冲击,颠覆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二)着色技法上的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大多突破了传统绘画理念的桎梏,在着色观念、色彩语言、创作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创新。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工笔花鸟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色彩应用体系,但由于绘画者对固有的着色观念的突破,很多作品的着色更加个性化、自由化,促使当代的绘画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格局。较为典型的作品有当代画家胡明哲的《秋色》,画幅中金属铂和红色为整个画面的主基色,弱化了线条与框架的桎梏,用饱满的颜色诠释了整篇画幅的色彩意境。其让观者眼前一亮的同时,呈现出了大气朴实的.艺术感。

(三)材料方面的创新。

当代工笔花鸟画作品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如今多样的创作手法也被赋予了材料方面的创造性,随着艺术全球化的渗透,我国工笔花鸟画在材料方面的应用略显匮乏,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艺术家与材料生产商针对于绘画材料的研发被提上日程。时至今日,市面上的绘画颜料和品种样式大量增加,工笔花鸟画的作家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人造新岩的推出也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当代画家张导曦用不同的矿物质材料和金属铂金创作了作品《荷韵》,就鲜明地体现了不同状态下荷叶漂浮的状态,画幅中悠闲的鲤鱼、柔软的花瓣仿佛触手可得。

三、当代与宋代工笔花鸟画语言技法的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工笔花鸟画也应随之创新与改良。当下的工笔花鸟画作家要在宋代的基础上,对比并吸取前人的创作精华,寻找出一种适合当下时代潮流发展的技法,进而推动工笔花鸟画的新提升。

(一)选题方向上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语言。因为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是在皇室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其选题不可避免的趋向赞助人偏好的富丽堂皇、华丽吉祥。与此同时,其创作追求的意境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选题。而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其选题范围更加广泛,类别更加趋向多样化,但是由于时代与传统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比兴等手法不再像以前那般受到重视。宋代会将牡丹寓意富贵为题,但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中的牡丹也许会用以表达轻松愉快之感。在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线条与色彩更受重视。这些变化寓意当代创作者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开。生活在都市里的当代工笔花鸟画作者也许更加注重对盆花、雕塑的取材,当代作品《走过四季》就着重体现了创作者生活的某个角落,时代气息浓郁。

(二)构图方式上的比较研究。

所谓构图,在古代的绘画中称之为“章法”。随着人们对于工笔花鸟画重视水平的提升,构图的地位也逐渐有了提高。宋代对于工笔花鸟画的描绘要求较为严格和周密,当时工笔花鸟画的构图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圆、小、空,此外还要于背景处留白。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多以立轴或长卷的框架为构图方式。随着画卷的打开,观众的视点会随之移动。这种构图能够更好地发挥空间艺术的特征,如南宋画家林椿的作品《梅竹寒禽图》,画幅中的背景多为留白,画幅前景有两三朵梅花,一只鸟儿栖息在树干上,整个画面给人以意境萧条之感。而现代的工笔花鸟画的特点多是大、方、满,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方式越来越多,但多数仍是遵循了宋代构图的散点透视原则,只是使用更加灵活。如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昂首浑欲学飞仙》,其画幅的构图就突破了传统的透视方法,使观众的视线更加集中。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的总体构图特征相比较,当代的工笔花鸟画构图融入了西方的构图理念,并在观念上更加大胆地创新,对于传统的构图方式而言有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

(三)造型类别上的比较研究。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造型类别应当综合唐朝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来分析。唐朝的工笔花鸟画讲究精致,而宋代前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则讲究严谨。直到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在造型精致、严谨的基础上的传神作品,较为典型的作品如当时的画家韩若拙笔下的动物形象。相比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更加注重写意造型,而且在逐渐淡化线条的作用,随着西方造型艺术思想的不断融入,当代的工笔花鸟画更注重对写实绘画作用的强调,这样有时会造成线条的失真。笔者认为,西方的硬笔是永远无法代替毛笔所创造的优雅线条的,但是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融入西方素描的表现方法的同时,也强化了画幅体与面的表现力,进一步的丰富了画幅物象的表现力。

结语。

创新式的工笔花鸟画发展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层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在选题、构图、造型三方面较之宋代更加多样。不同的时代对于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人们既应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予以肯定,又应看到存在着的弊端,如对意境化的理解逐渐减退。因此,时人应在集成传统工笔花鸟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的互动与沟通。作品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时,应积极融入时代的特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工笔花鸟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

-->

-->。

宋代美学论文篇十四

择业是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决定着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实现的价值,也决定着自己在整个社会中能发挥最大潜力。

择业问题一般是出自职校生不能完成对自己的准确评估,同时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不能建立起跟自己相符的就业思想与能力平台。职业学校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在新时期的浪潮中有自己的优势与前景,同时职校生作为当今社会成分的一种,也有自己的使命。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不仅要积极传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做好导航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积极地把握职校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深入掌握了一套针对职校生的科学高效的方案,并且积极体悟着新形势带来的变革性的就业趋势与就业系统,从而针对职校生出现的诸多问题,为职校生更好地就业总结出一些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1.择业标准倾向于高社会地位与高薪化。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抱着为自己的前途放手一搏的态度选择就业方向。而此心理倾向的矛盾就在于,在一些比较热门的岗位和地域,人才往往是饱和的,同时对人才素质与学历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职校生往往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想要的结果。

在一项对青年的就业理想的地域调查中,想要去全国一线城市就业的学生达到了79.4%,而想去支援国家建设,在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业的只占了不到5%.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大城市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贫困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又会因为得不到人才的满足呈现持续低迷的状态。这样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在一项对职校生期望职业的调查中,社会地位高竟然位居所有选项中的第一位,然后工作压力小、薪水高、福利多等也都位居高位。不得不说,青年对职业的理解还是不能摆脱世俗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2.择业动机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大多数受到过专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实现自我优势的途径就是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随着时代的进展,个性化在青少年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传统时期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现在的充分展现自我魅力、实现自我价值,不仅是简单的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变,更是时代精神的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择业动机显然是有利于自身长久健康发展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观念中,经济价值和声望价值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样导致了高薪职业和行政机关的某些职业出现了严重的饱和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往往作为他们择业的重要动机。实现择业时自身兴趣爱好的满足同样是自身价值的典型表现形式。

在对学生的培养阶段,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矫正与引导。受到时代潮流文化的影响,物质化的东西引发的更多的是浮躁的思想。“80后”尤其是“90后”,受到的文化熏陶大多来自文化快餐,同时大量的时间还用来接受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带来的科技成果上了。比如,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的“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展现的就是一种纸醉金迷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青年生活的场景,他们的精神食粮大多来自网络小说、电视剧等文化快餐,甚至在各种娱乐方式的影响下,他们根本就没有精神食粮。而缺少精神食粮的青少年的贫瘠的精神世界,势必将他们带向一种浮躁的境界。这种境界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在择业时物质化、利益化、声望化的择业心理倾向。我国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思想渐渐地隐没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中,追求较高境界的自身价值,应该被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引入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

3.职校生对发展空间的需求有所增加。

毋庸置疑,自主创业是发展空间的最大的发展方式。作为就业方式的一种,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实现高校毕业生和职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很重要的途径,职校生往往具有更贴实际的专业素养,在自主创业时反而更容易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在鼓励自主创业的同时,国家对自主创业的补贴手段也是深入人心的。对于早即存在自主创业理想的学生来说,应该在职校学习阶段就着手准备相关能力的培养与相关素材的准备。同时,作为职校的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想法的同时,做到对自主创业学生充分的帮助。

与自主创业类似,学生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多偏向的是有足够发展空间的职业,一些比较现代化的企业作为学生最愿意选择的职业出现在一项调查的第一名的位置,紧接着便是学校或者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青少年来说,企业单位发展代谢比较快,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对能力的重视程度更加可观,这些因素都是实现自身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些企业中自身的努力往往是自身发展的条件。他们在展望自己的未来时能够看到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自由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在时代的大潮中必定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

二、帮助职校生调整正确的择业心理。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走出迷途、走向成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的,学生只有认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择业就业的本质问题。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人迈向成功的一切动力都是来自对自己的目标的建设。然后就是在通向自己目标的道路上需要进行方向正确的努力。学生的心智还没达到成熟的阶段,必须要由教师做积极的科学的引导。

2.加强就业指导和求职咨询的工作。

为了应对学生就业的困惑和就业时面临的种种现实的问题,学校有必要加强自身的就业指导与求职咨询的工作。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的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学生在就业范围的选择上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加正确、更加明确地把握自己就业的方向,调整自己就业的心理状态,就业指导应该更加侧重对学生的了解,脱离模式化、样板化,切切实实地服务于学生。

3.帮助学生摆脱浮躁心理。

学生的浮躁心理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帮助学生摆脱浮躁心理也应该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积极的处理。摆脱浮躁心理重要的是较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需要刻意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从日常授课上着手。比如,在课堂上经常由一些问题引申到课外的很多知识、很多理念上,这些东西看似没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形成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我着重强调一些厚积薄发的理念的引入,让学生认清浮躁心理的危害,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实现摆脱浮躁,走向扎实的为自己的成功做积累的道路上。

4.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实质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通常出现在比较悲观的学生当中,这会导致学生择业时不敢对心仪的职业发起挑战,总是觉得“我不行”,对这种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强调从大的角度,用一种科学系统的心理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使用心理学手法调整学生自卑心理的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入手,因人而异地实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发掘,创造出更多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不但调整了自卑心理,还从整体能力的角度全面地提升了自己,为以后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片面地专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从心理素质、时代背景上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新时代的学生拥有独特的择业就业心理,教师应该深入地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真正迫切需要什么,从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积极的引导教学。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职业学校教师的问题,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这些问题,挑起担子,为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郭丽。职校生择业的不良心理及应对策略.河南教育:职成教版,(07)。

王其昌。浅析职校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适.职教论坛,(14)。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4967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