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小论文(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1:54:15
初二历史小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6 21:54:15     小编:碧墨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一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二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v^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直觉感官全方位地认知,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特意播放了电影《珍珠港》的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就能对日本的战略意图,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美^v^队的训练有素,战争的残酷性等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3创设活灵活现的角色情境。

当今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喜欢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比如自编小品,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到^v^战争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军事家的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是英国海军总司令,你打算如何设计到达中国的路线?达到后选择哪些地方和中^v^队作战?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讲到^v^战争的影响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v^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么?你认为^v^会同意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梦想,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过过瘾,他们也是求之不得的。经过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不难分析出^v^战争的地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结论,认识到资本主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老师的“灌水”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4创设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以以设疑—答疑的方式来解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材中的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成问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创设别有滋味的另类情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在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堂里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情境。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四

摘要:主要阐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生产资料实行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三大变革。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v^必然性^v^和^v^惟一选择性^v^,这些^v^特定的历史条件^v^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v^惟一选择^v^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我在教初二《中国历史》下册,三大改造过后的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点想法,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当时整个国家农业的状况就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农民过着温饱由天,长期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农业风调雨顺了农民就增收,反之则歉收,并且当时我国农民才分到土地,并且农业生产力有所恢复,农民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农业改革,在摸索中找出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路来。

第一:要有统一的思想政治认识,农业是中国之本,搞好农民的工作才能使国家稳定,这一点才是中国发展基础之所在。

第二:改革步骤措施要得当,有其实行的可操作性。

第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单干好呢?还是分阶段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好呢?也存在着争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的,同时要有改革前,改革后对比,改革后的农业产量对比分析,论证走合作化的道路是成功的。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了,农民看到了走合作化的希望,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改革,这就是农业改造后引起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要看别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好借签利用,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只有农业进步了,才能保障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点想法,手工业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私有制和公有有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私有制如何过渡到公有制。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当时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可以采用矛盾同一性的办法解决掉,不使矛盾激化,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优点向同一的方向发展。

分析当时的手工业,同样是个人经营,自负盈亏,分散经营,产品质量缺乏竟争力,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者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方针政策。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分步骤,来完成手工业的改革。

改革就是扬弃不足,发展优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的改造分为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先前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实行的私有制,其中在没有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以前,遭到工业资金本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小手工业者经不起折腾。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实行公有制,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私有制,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一种形态。

只有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多样化,有封建遗毒,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怎样消灭封建遗毒,转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是国家领导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独创。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民族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采取了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且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部分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完成的。

[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v^四马分肥^v^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后,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拔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廷长了3年,共计10年。

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任务,教育资本家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另外一项职责。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国家公有制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其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成为新的公有制经济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过粗过急过快。偏差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也不能正确看待这两种所有制。

参考文献。

[2]《中学历史教学》左双文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现已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彭水的竹板桥造纸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它是蔡伦古法造纸的再现,但这份遗产眼看就将要失传。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探究了该技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技术失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彭水;蔡伦造纸术;保护。

彭水是一个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在彭水的深山里的一个叫竹板桥的村落,还保留着一项最原始的民间工艺——蔡伦造纸术。

由于现代的文化正不断地对古代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使得不少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彭水的蔡伦造纸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加紧其保护的步伐,在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找到一个同时具有保护和开发的方法。

一、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

据竹板桥的造纸术传承人刘开胜介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难,他的先祖刘国伦从江西举家从江西西迁,在途经彭水县朗溪乡的竹板桥时,因看到这个大峡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间河水清澈,两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条有长约10公里的绵延的竹海,于是决定扎根下来,世代繁衍,以祖籍相传的造纸术为生,营造家园。从那以后,彭水竹板桥的蔡伦造纸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如今已有3的历史了。

二、蔡伦造纸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1、保留传统文化的生产工艺。

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3]p585。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逐渐改进为现在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造纸时,他造出来的纸张极不均匀,结构性也不强,很容易被扯破,长期以来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个晚上观音菩萨托梦给刘国伦,让刘国伦在纸浆中加入桦液(桦叶碾碎)便能使纸张成型。事实果真如此,于是这技术便成了竹板桥人的“专利”。

随着行业资本、技术、规模、品牌等全面竞争阶段,造纸行业的现有规模、素质、结构必将逐步升级。技术发展将是引进开发并举,重点在原料、产品、环保、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适用技术[4]p145。竹板桥的造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机械动力,也不加入化学原料,其生产过程既节能又清洁环保,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2、见证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从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企业管理论文72道工序道道都是就地取材,生产工具也全部来自于大自然,这就和古代的不发达的工业相吻合。而它能够奇迹般地传承到至今,还依然不被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这充分证明了该工艺是古代造纸文化的辉煌。

村中刘开胜说:我要与这个部落同在,死后也要埋在这里,和先祖们一起守候家园。我决不能让这个祖传的“传家宝”断根,我要把造纸的72道工序的秘诀记载下来。作为“遗产”留给后人,让竹板桥原始造纸成为见证蔡伦造纸的“活化石”。

3、蔡伦造纸术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这种草纸就是人们的生活用纸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女性。

其次,它还是巫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彭水,从贫到富、从民到官,都会用到这种草纸。人们或是对先祖的尊敬、或是对财神爷的崇拜、或是向上天祈福、或是对死人烧钱化纸,基本上都用这种草纸,这也使得巫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兴盛。

再次,它还能增加收入。在竹板桥土法造纸是他们的惟一的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5]p298。草纸生产出来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走向市场。据刘开胜介绍,大约半年的时间方能生产出来一批纸,这批纸大致能卖到5000-6000元不等,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扩大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三、蔡伦造纸术的保护与开发。

(一)濒危的现状及原因。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有:

1、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自魏晋以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以竹子为原料生产的草纸大量被用来制作祭祀和迷信活动用的纸钱,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量印刷品占领这一市场,土纸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虽然竹子的间伐有利于竹林的更新换代,但在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的政策下,其原材料的来源已突显矛盾。

2、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随着机制纸、卫生巾、纸巾等的广泛使用,草纸已退出了作为生活用品的市场。

3、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土纸全用手工,生产工序繁复,效率低,每斤竹子产值仅有1元钱,青年人不愿再居住在闭塞的山沟里学技艺,纷纷外出打工,使得竹板桥造纸术有断代遗弃的危险。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六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如果是灌输,无须呈现史料,更无须费力地进行史论结合;而要探究,则必须有探究的空间,有讨论的余地,有真理与错误的交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探究,而非灌输,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当呈现多元的视角,要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结论将会越辩越清,而学生也将会越来越聪慧。例如,在教学“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如下4则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铭》)【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宋史》)【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然后,我提问学生:“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否相同?他们分别持什么观点?”“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细细研读上述4则材料后不难发现,这些材料反映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所产生的影响,写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它沟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这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对大运河的开通持否定态度;皮日休则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隋炀帝不贪图享乐,单凭这项功绩,完全可以和大禹相媲美。我又适时予以了点拨:“同学们在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尤其要看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开凿大运河’为例,我们应当从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的。”经我点拨后,学生又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但是,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遭到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由于开凿大运河所致。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七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强求史实史料面面俱到。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这需要学生在初中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课程背景下的师生状况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时历史学科被视为“冷门”“副科”,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随着中考的结束,学生已基本遗忘课文的主干知识,基础性知识普遍较为薄弱,这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学来说是个挑战。

2.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二、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有位教育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认识你的学生,发现并指出他的优点,这是激励的基点。肯定他的成就,赏识或暗示他的方向,你将托起明天的太阳。”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接连。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也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4.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5.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课件等。此外,教师也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

6.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灵活运用课程资源,通过图文信息加强对某一阶段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解读,以弥补学生只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不足,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总之,初中教育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两者是相互衔接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课程的设置建立在初中课程基础之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教学共同体。探究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很有必要,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教学来说是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八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属于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它记录了世界人类起源、社会制度、政体组织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外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对初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由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具有阶段性、文化性以及延续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力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等几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面非常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中历史课程所占的分数相对较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无法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同等高度。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投入、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安排方面都较为轻率,这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思想存在误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教师定位错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从而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单一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简单化。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教学缺乏创新性,没有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知识根底不牢固。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以数、语、英、理、化为主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思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历史理念思路,确立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安排并保证课时等。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敢于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火烧圆明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图片以及被烧后圆明园的遗骸图片,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对历史意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中的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人们在没有纸张前,都用什么来进行记录?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了造纸术呢?东汉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的考核与培养。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师自身水平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历史教员组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目前先进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沟通,并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其次,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采用笔试、课堂测评以及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末尾淘汰的措施,对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成绩较差的教师给予惩罚,从而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是初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当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马执斌.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07).

3.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孙琳.米尼奥大学东方学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兼谈初级阶段寓汉字教学于文化教学的经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

5.包斯琴,^v^,李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初中历史学教育学术会议暨2007年初中历史学教育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九

摘要:生本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心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调查学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体会幸福,获得进步,最终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自我评价。

1.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第一招:创设教学场景,重视体验学习。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情景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其感悟历史,使之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锤炼和提高。如初一年级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可以让学生讲述《^v^我^v^的北宋日常生活逸事》、初二年级讲《戊戌变法》一课,可以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悲情英雄谭嗣同》。这些教学场境都形象地再现当时历史情景,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第二招:开展主题探究,倡导合作学习。有计划地组织研究性学习,并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灵活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作业,如办历史小报、写历史论文、画历史漫画、演历史小品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在平等愉悦的情谊中学习。例如,在初一年级我安排学生观看历史主题短片《汉武大帝》后,去看书查资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样虚构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构?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辩论……看短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直观记忆。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招:教给记忆方法,快乐轻松学习。记忆性强是历史课的重要特点,教会学生记忆方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我在初始班级开设《简明历史学习法》、《快速阅读法》、《历史记忆小技巧》等学习方法讲座,教会学生谐音法、字头法、特征法、缩减法等基本学习记忆技巧,重点训练学生梳理目录、大事年表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四招:开展第二课堂,延伸课堂学习。如定期举行历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历史影评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课件制作活动课,如《探秘中华文史大观园》系列集、《中国近现代风俗习惯》、《中国服饰演变史》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我校学生成绩较好,但对文科来说,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课堂听天书,课下死记硬背、平时丢在一边、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十分普遍。曾经有一份关于初一新生的调查表明: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占,有良好听课习惯的占,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只有。为此,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期伊始,我以^v^欣赏我自己^v^为主题,通过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认识及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第二步是以^v^你会学习吗?^v^为主题,印发^v^学习环节自我测试题^v^,通过自测,使他们了解学习的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在平时教学中,努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会选择;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成长;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创新;给学生反思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进步。大到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小到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也是思想升华的一个过程。

(1)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等,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如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掌握专题线索,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并根据课文、课堂笔记及相关导学材料进行一番^v^梳理^v^,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制成学习笔记,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3)要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以史导论,史论结合,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探索复习及识记具体知识点的便捷途径和记忆规律的一些方法等。

3.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教会学生恰当的评价。如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学生学习评价专题讲座,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前准备阶段的定位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期中或期末考试后的总结性评价。通过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经常反思学习过程,及时^v^发现问题^v^和^v^解决问题^v^,促进其发展。

教会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评价。如设计的《历史调查参观活动兴趣评价表》、《课堂回答评价表》等,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过程得到准确评价。

教会学生自建档案袋。让学生收存作品或材料,如阶段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单元测试成绩、反思心得及教师评价资料等,记录成长历程,汇总分析信息,及时改进完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

(一)八王共治国政制中的汗位推选制

在16世纪下半叶,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也被逐渐的建立,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子侄,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选制的实施与皇太极继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语比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极未立储嗣,更对新的建储制度未进行设立,这给汗位推选制的再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特别的激烈,使得继统危机一度的发生。后由五宫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临居长,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其中母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过渡与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汗位推选制也就此而终。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此次皇位的继承,是以个人的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虽然其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传出假圣旨,告诉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机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实施的建储计划也成为了秘密。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三个皇位为康熙、雍正、乾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二)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创新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长期的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独有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性,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选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汤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储与训政[j]。兰台世界,2016(19):120—147。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填在下表中。每个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bcbcaddd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aaddcacba

二、简答题(14分)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

(2)引导个体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分)

(3)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5)1985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改革的重点什么?我国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2分)

(6)涉及到科技、管理、分配、环保等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三、分析探究(22题16分,23题10分,共26分)

22.(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分)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4分)

(3)敌视,(2分)20世纪70年代(2分)

(4)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分)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大力提高综合国力等,(4分)准备:(言这有理就行)(2分)

23.(1)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分)

(2)黄继光,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完成任务,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确保战斗胜利,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4分)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二

个人相片。

姓名:

性别:

民族:

汉族。

1987年12月27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高:

171cm。

体重:

57kg。

户籍:

广东茂名。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湛江师范学院。

学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历史学。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职位类别:

职位名称: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

可面议;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计算机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206月。

湛江师范学院。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本人对待学习勤奋刻苦,工作一丝不苟,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与亲朋好友都相处和睦。热情、诚实、稳重、负责是我的优势所在。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三

姓名: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8年8月23日。

工作年限:一年以内。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56cm。

体重:55kg。

户籍:贵州安顺现。

所在地: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贵州师范大学。

学历:本科。

毕业年份: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职。

职位类别:行政/后勤。

销售行政及商务-商务助理。

职位名称:客服专员;售后服务;客户关系处理。

工作地区:湛江市;。

待遇要求:1500元/月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英语六级。

计算机能力:计算机二级。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贵州××经纪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2月-年5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销售代表。

工作描述:主要是从事二手房中介工作。

离职原因:待遇过低。

所在公司:贵州网络源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10年5月-年1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商务代表,行政主管。

工作描述:前期主要从事销售业务工作,后期转入公司后勤从事行政工作,主要有招聘,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客服等工作。

离职原因:离开贵阳。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性格――乐观向上、勤奋好学、沉静稳重。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力、与人交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特质――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注重实干、勇于迎接新挑战。

熟悉办公软件应用,普通话标准。

我在大学曾任职班长及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拥有一定的文职办公能力。并有独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经验。

此外,我还长期在校外兼职,对于销售,宣传类工作也有一定了解,曾在新教育思维训练学校从事过招生宣传工作,也曾从事二手房销售工作。

2010.2-5月在贵阳华泽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

2010.5-2011.2月贵州网络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过销售,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的工作。

面对工作,我一直都是秉着严谨的态度的。因为我要的不仅仅是做好手上的工作,我要的是现在的工作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最大的效益。

1.前台文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2.最新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3.电子技术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4.优秀个人简历范本模板。

5.薪酬绩效专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6.人事专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7.实验技术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8.优秀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9.最新个人简历范本。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四

向着金色的陽光,踏上蜿蜒的山路,一家五口展开了红色之旅——走进塘波村。

塘波,在如今浦江的花桥乡,这里遍布了翠绿的田野山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种着绿色的有机蔬菜,大家一起走向致富之路。六、七十年前,这里是浦江的革命一根据地,这里有革命先一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或许,因为这热血,如今倍显生机;因为这段历史,这里从未被浦江人民所忘却。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回想七十年前,这里没有水泥路的铺垫,山路崎岖,可想而知战士们的攀爬是多么艰辛。“为什么曾经要在这里攻打日本鬼子呢?”我不禁疑惑。“因为这里有高山的掩护,虽然崎岖难行,但却是‘可攻易守’的好地形。敌人们难攻呀!”爸爸说。我豁然开朗。崇山峻岭之中,战士们易防守,又熟悉地形,有山的掩护,胜利的几率自然大。

来到山上,我们来到“红色廉政故事展厅”内,这里有八个有关曾经江东县政府领导一人的廉政故事,“火把事件”“番薯事件”等红色廉政故事配上一张张图画,简单易懂。在这里我明白了当年江东县政府是如何管理约束自己的队伍,人民的军队是如何做到严明守纪的。想打胜仗,领导一人应先清廉正义,士兵们才会有必胜的信念与为人民战斗的正义感。

走出展厅,踏上石阶,来到陈氏宗祠。这里展览着江县政府成立的一幕:江东县政府成立后,积极动员人民参加革命,发展武装力量。组织民众进行抗丁、抗粮、抗税,并彻底粉碎敌人的“五县”围剿。普及民众教育、减轻财政税收、开展新闻宣传等活动。为解放军南下、实现全国解放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次的红色之旅令我感触颇深:革命先辈用鲜血赶走了侵略者,换来了全中国的解放,然而如今日本政府仍没有认清错误、没有真诚道歉,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奢望让日本政一府有良知,而是让自己强大,让自己的祖国经济、科技强大,就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来实现,所以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未来祖国的栋梁,就要从现在开始勤奋学一习一、将来报效祖国。

下午四时,我们正式结束了这一红色之旅。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那沉重的历史应深深铭记在心。什么是爱国?我想爱国就是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少年强,则国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立志报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携手创造祖国的未来!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五

本学年度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年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任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中青年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同时进行教材分析,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六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心声是由他发出的,他质问天地,他豪放不羁,他虽幼小,他的心却飞向了朝廷,飞向了百姓。从七岁开始学诗,到十五岁受到洛阳著名诗人们的重视,他从没有放下“辅助君王,帮助百姓”的梦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二十岁的他开始了长期的漫游,他走遍了江南,看见了江南的美丽,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他在那里感到了温暖。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在这段时期里,他是幸福的,那里美丽的景色让他留连忘返,他看到了他梦想的希望!他结束了漫游之后,立即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虽然未中进士,但他仍未对生活失去希望。他有开始了他第二次的漫游,他前往齐赵一带,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他第二次漫游所抒发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自己胸中的梦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5303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