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1:17:09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精选18篇)
时间:2023-11-07 01:17:09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字的规范和语法的正确,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和探讨。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一

达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将军,是士兵。正是如此,科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科学巨匠伽利略把这个诠释得很清楚,他不顾世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之久的结论。有谁能说,这伟大的发现不是伽利略凭着自己不懈的实践,永不服输的而得来的呢?后人给他近代科学的先驱者的封号,他着实当之无愧!

读完《伽利略传》,我的心里一阵翻滚: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佩,还是对当时那些无知人们的嘲笑?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无可救药地上了科学,不由自主地敬佩起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那天,我在一本科学杂志中看到一个小实验,书上说:用一根竹筷子能否将盛满米的杯子提起来?旁边的同伴说它都这样问了,绝对可以提起来。我倒是不以为意,对他说了句:凡是得亲自动手过后,才能知道答案!于是我便兴冲冲地去准备了。

我先用米装满整个杯子,然后用大拇指将其摁实,接着,再拿起一根筷子插入杯中,最后,我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我怀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紧张极了,脸也涨得通红,生怕实验失败。就这样,一点点地杯子离开了桌面,就高举到头顶也没有掉下来。我激动万分,原来实验的心情是如此美妙,想必伽利略在实验成功后,也像我一样很自豪吧!我又查了一下原理,看过原理之后,真可谓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啊!

如果科学是一望无际的,我们就好比在海里的鱼儿,一刻也离不开它。科学是进步的标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一个个正确结论的诞生都不容易,背后都掩藏着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一滴又一滴的辛酸泪,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未曾退缩,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实践才出真理!我爱科学,但我更爱、更敬佩为了真理而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科学精神!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二

读的名人传记有很多,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一本是《伽利略传》,里面讲述了一代伟人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西部的比萨城里。小时候,他的父亲文森西奥教他学各种语言,在这时,伽利略的天赋才华已经略微的凸显出来了。到后来,他又去了修道院学习宗教和一些先贤的着述,慢慢的,神学的东西占据了他的头脑,他跟爸爸说他想成为一名见习修道士,可爸爸怎么会同意家里唯一的长子去做僧侣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小伽利略接回了佛罗伦萨接受正式教育。

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学习哲学和数学,并发现了摆的周期定律,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做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望远镜”,从此,人们便可以利用望远镜来观察天空中的星球和天体。伽利略的这一发明是当时社会科技一个跨时代的壮举,伽利略也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其实从他的科学故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伽利略的成功是基于不懈的努力之上,有时他做一个实验可能要十几个小时,可出来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可他不灰心,仍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有时他为了一个实验,可以一个月都坐在实验室里;在事业与爱情面前,他抛开一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事业,尽管他的爱人因此离他远去,可他却好像如释重负一般:他可以不用管他的亲人而踏踏实实的做实验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于是他便更加没日没夜地做实验。

伽利略几乎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数学与天文学,他把这些研究都当作一种乐趣,而他为后人作出的贡献,可是数也数不清的。

一个科学家,在做实验时,往往会遇到实验失败等一系列特殊情况,这时就需要他们用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来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伽利略就是这些科学家中最为突出的一员,他几乎可以和爱迪生媲美了。也就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他,直到“望远镜”这一跨时代的巨作问世之后,他的科学精神也没有消失。他继续运用这种精神,不断的扩大望远镜的倍数,直到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宇宙中的天体为止。

当面对一本好书的时候,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读懂、读透,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借鉴下来,化为己用,这样,一本好书才算是真正被你“读懂”了。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三

打懂事以来,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书名叫《伽利略》。

这本书主要介绍伽利略在成长的大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一个部落贵族家里,但是,他的父母却没有因为贫穷而不疼爱伽利略,他的父亲却对伽利略寄予厚望,一心想让伽利略成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但伽利略却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他不想发财,也不想光宗耀祖。他对医学事业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却对数学情有独钟。伽利略在数学家里奇的启迪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荆棘,甚至有生命危险的道路上。

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伽利略对于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物体与一个比它重10倍的物体同时落地,一定是重的先落地。伽利略却不认为,他要用自己的实验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于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当着世人的面做了一个实验:一个一斤和一个10斤的铁球同时放下,结果是同时落地。我很敬佩伽利略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伽利略一生都为科学事业奋斗,他不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一切都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他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怀疑亚里士多德。从怀疑哥白尼到信服哥白尼,一切都是因为尊重客观原因的结果。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伽利略的很多发现在现代看来,可能会变得微不足道了。但是伽利略的精神,伽利略的勇气却永远激励着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

是第一本课外书引领我走进书的海洋,让我在书海里遨游。从书中我不光了解了外国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还了解了中国的科学家祖冲之、华罗庚、李四光等感人故事。

是书让我知道了读书的乐趣,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发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四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吗?你知道什么是地理学吗?美国的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先生用平易近人、生动流畅的文笔在1932年写的这一本《地球的故事》,将我们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科学常识以及里面的花草树木,都变得生动形象、有情有义。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已经不再是那难背乏味的,一个个我们看不懂式子、知识点。他在房龙先生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贴近生活,易懂的小实验、假设,就如同鱼儿在水里游那般灵动。

我其实一直都不喜欢看科普类的书,因为我觉得看这种书会头疼,里面有三分之一的我看的懂,三分之二的看不懂,尤其是一些公式。但是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被吸引进去,但同时也惊呆了,让我不由得惊呆了是他跟其他科普书不一样的地方,公式很少,这让我这个喜欢科学,但因公式不看科普书的人一蹦三尺高,妈妈以为我哪根神经搭错了,着实让她吓了一跳。他假设每个人都高180厘米、宽45厘米、厚30厘米,那么用一个长、宽、高各800米的大箱子就可以像装沙丁鱼罐头那样,把当时世界上生活的约20亿人全部装进去。这样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大可能,但真的计算,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挺准确的。他假设地球的两极就是用一根织毛衣的钢针,从一个橘子或柚子中间穿过,钢针穿入和穿出的两个点就是这个球体的两极,也相当于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这样的假设还很多,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假设,将原本难背的式子融于我们的脑中。这让我的思维跟着一同转起来。

再请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一定会想当然笼统地回答:地球就是个园球呀!但其实不然,地球并不是标准的圆球,而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两极稍显扁平。看到这我不禁惊叹道,原来,就是地球的形状,也有很多奥秘的,以前的我,一直以为地球地球,他就是个圆不隆冬的球体,哪里会想到,他竟然会是一个椭圆形!平常在电视上电脑上看到的卡通地球一直是圆形的。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五

《亲爱的伽利略》也叫做《与伽利略一起逃亡》,据说是为了隐喻15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概念他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两位女孩发现,世上的事物并不总是围绕着她们转的。她们生活上的烦恼,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

据说本片导演拍摄此片的目的是要教育泰国青少年不要自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试着去理解并包容每一个人。无论我们在哪儿,无论我们是谁,如果做不到宽容,那我们终将会寸步难行。

此外,导演nithiwattharatorn似乎也在影片中表达了一种“east,west,homeisthebest”的观念。

最终,两个女孩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们最终仍旧是好姐妹,好朋友。相拥的瞬间,影片落下帷幕。

她们的旅程结束了,但是人生并未结束,她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次旅行,一次逃亡,她们收获的是中的一段奇妙际遇,她们获得了成长。

而观影的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还有我们对友情的思考,对青春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六

忽略读后感夕阳照应在洁白的镜子上,反衬在我们的身边,泛出点点光辉,我们这才发现我们多了许多东西,其实并不是,而是我们以前忽略了许多——题记初读《忽略》这篇文章我感到有些吃力,但是待我再读上几遍,不经被这仅仅二十来行的文章吸引,“难道一位年长的母亲连一个几岁的孩童都不如吗?”我不禁想起我们的现在社会的某些忽略:“我是一名学生,自然而然的比谁都在意分数,高分低分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我们的好坏,而谁又会去在意能呢?”虽然知识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只有把地基打好大楼才能越来越高,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能力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啊!现在的人往往只注重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所以才造就了一批批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掌握了知识并非是掌握了能力,赵括“纸上谈兵”不也是一次忽略吗?由此可见,只知道纸上谈兵结果只有全军覆没,血染长平的下场。阿拉伯一则寓言讲述的好:一艘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中行驶,一位哲学家问:“你知道政治、历史吗?”船夫笑道:“不知道”。

政治家又问:“你知道数学吗?”船夫还是不知道,“那太可惜了,你失去了半条生命!“不一会儿,风把小船吹翻了,船夫问:“你知道游泳吗?”“不知道”“那太可惜了,你失去了整条生命。”

哲学家知识是渊博的,但在生死的紧要关头他没有游泳的能力,就只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可见能力是不可忽略的。老师们,知识是根,能力是树干,分数是果实,只有根牢牢吸收知识树干才能粗壮,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所以,知识、能力和分数任何一样都是缺一不可的。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七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从产业结构、组织的观点和市场结构论的观点出发,以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为基础,阐述了如何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全局的和纲领性的谋划和竞争力量的优势地位,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因素和市场竞争环境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规范方法,指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又一定程度地取决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

这种竞争结构便是波特的著名的5种竞争力模型。这5种竞争力的综合作用随产业不同而不同,随产业发展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5种竞争力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进而赢得竞争优势。

他认为,企业获取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以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或者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来实现。为此,企业可以采取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1略决策。

这书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力模型。

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

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00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

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竞争无处不在,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愈。

2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的企业谋取一席之地,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竞争战略》通过对市场的竞争环境、需求环境、企业本身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许多有效的方法与思路。

个人认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竞争环境与相应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当先为自己的企业定位,然后分析当前市场情况,包括竞争与需求的状况,还有政府的政策,并结合企业本身的优劣,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中就分析了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成熟的产业、衰退产业、全球性产业等几种产业中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周围环境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竞争战略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八

想大家最想明白的是何为蓝海战略吧?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必须会被抄热(如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能够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此刻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

言归正传,继续读后交流: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 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样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

2、看看哪些元素能够降低标准;

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

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但在那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构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比较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下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明白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明白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九

营销战略、战略营销、竞争战略、商战,哎呀,想起这些词儿,我的头都疼,看过太多闹剧,且唱且叹!

“老王!你们调查公司给的报告中不是说新增加的功能卡是客户最关注的吗?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增加了功能卡推向市场后没有任何反应!你们的数据是不是有问题?!”

“朱经理,你听我说啊,功能卡在所有改进项目调查中,客户选择率是86.5%,这个是非常高的一个比率,我们自然要在报告中显示出来啊。推向市场没有反应,原因也会很多啊。价格啊、竞争对手啊、你们的经销商啊什么的,我自己反正也觉得是个好东西……”

“…………”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一些公司的市场部,这些公司白花花的银子不知流向何方,也只能使我等惜财之人“唯见口水天际流”了。

可叹!

对于一间公司而言,营销战略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数据来源则往往是来自于外部的调查公司,如果遇到一些无良的调查公司,而市场部对其的监管也不严格的话,这些数据便更加有可能是调查公司坐在办公司“闭门造车”出来的。战略制定的大楼盖在一个很有可能是子虚乌有的地基上,这个空中楼阁恐怕只有不出问题才怪。

对我而言,我一向认为营销战略是一个严谨、严肃、严格的事情,决不允许有半点含糊的。没有艰苦的前期工作,战略恐怕就是废纸一张。

那咱们就谈谈什么营销战略。

营销战略,就是打一场营销的战争。由于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竞争,竞争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基本上我会把营销战略从开始就定义为竞争的战略。说白了,就是从开始就要想好,如何跟他人竞和争。

有人可能听了我这话不乐意了,说现在不是有竞争合作吗?应该竞合啊!但是您别忘了,真正到了竞争合作的时候,你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进行竞争而已。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彼此心照不宣、心存默契地运营市场,貌似非常合作,事实上竞争更加激烈。我今天去超市想买可乐喝,我拿了百事就不会拿可口,这个事情是最直接的。他们的这种合作最多是联手巩固碳酸饮料领域的基础罢了。

阳奉阴违、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不是不想,实不能也!

可叹啊可叹!

所以痛定思痛,咱们在营销战略制定之初就把战略定位成竞争战略,别漫天幻想了,

(旁白:竞争战略的事情迈克.波特他老人家造诣深厚,功力已达炉火纯青。我也常常连在马桶上上也舍不得把老波的著作撇下,只有任那书香和粪臭合二为一,恰如阴阳和谐,而我则醉心其中,不亦乐乎。)。

竞争战略和战略竞争的含义是稍稍不同的。竞争战略是咱们定出来的大政方针,也就是说咱们准备打什么仗,在哪儿打,跟谁打的问题;而战略竞争呢就显得更高一层,意味着从战略层面就开始琢磨竞争的事儿。

波特认为,战略竞争就是大家都选择走不同的路,那这样就好了,接下来我们各个公司都自己专注自己的目标,只要跟自己竞争就好了,哪里会天天惨忒兮兮地拼价格、卖苦力呢。

老波这话没错,是一个特别好的想法。不过我怎么觉得在咱们中国就弄不好呢?

企业在开始的时候也特别想找一条自己的路,不要跟别人在一起掺乎。不会,马上这些企业的投资人们多半会失望。为啥呢?因为在咱们中国,有太多善于模仿的人了。不管你是走什么路的,只要能赚钱,马上后面会呼啦啦涌现出一大批队伍,蓝色的海洋顿时血红血红的。当然,如果你走的那条路是比较凄惨的,没有赚到钱,甚至还亏了,那么后面也会一大批看客(其中不乏貌似专家的事后诸葛亮们)窃笑之余又品头论足起来。

唉~~~~~~~!可叹可叹太可叹了!

琢磨到这儿,似乎有点儿迷糊。难道老波的战略竞争就是一个乌托邦,做梦才能到达的境界?不会啊,如果这样,这个老波的忽悠智商可是也不见得高到哪儿啊。

当然,也会有高人提出,波特还说了,你那些选择好了路,结果其他人也跟上来了,你得进一步理清后续的战略啊,否则大家就只是营运效益的竞争了,大家拼谁的成本低、谁的速度快、谁的关系硬等等,最终这些是拼不出结果来的,最终还是会导致价格竞争,导致血流成河的红海。

老波就是老波,真是不同凡响。

他提出的营运效益的问题,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问题,都在搞手机,我研发速度快,你赶不上我的变化,我销售速度快,资金效率高等等,通常很多人也把这些东西归结到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

正如老波所说,就算是这些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但是一旦他人也能降低成本了、别人把你的主要研发人员挖走了、把你分销速度最快的代理商挖走了,你还得干瞪眼。

也就是说在营运效益层面的竞争上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看来,我们还是得好好琢磨琢磨老波的战略竞争的层面。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

今年寒假读了《蓝五角星》这本书,中间有许多故事让我感动,如《那不是欢送会》、《倾斜的星座》、《蓝五角星》,其中最打动我心的是《山里的孩子》这篇文章。

文中小曼是个城里的孩子,一次她和爷爷到龙首崖游玩,途中遇到一个身穿补丁衣服的山妹,山妹一边卖茶水,一边照看着弟弟。小曼认为自己是城里的人孩子,有点瞧不起山妹,她把山妹倒给她的茶泼到地上,那可是山妹辛辛苦苦从山下挑上来的啊,山妹有点伤心,但没有生小曼的气,反而当小曼遇到困难时去帮助她,山妹的行动慢慢地感动了小曼,小曼对以前的行为感到内疚,也渐渐地和山妹成了朋友。从和山妹的交谈中,小曼逐渐了解到山妹家里很贫穷,父亲去世的'早,母亲支撑不了这个家庭,不得不让山妹缀学,出来卖茶水减轻家里的负担,并照看着弟弟。小曼知道了这些,觉得山妹很了不起,过去瞧不起山妹是多么的不应该啊!

我和小曼都是城里的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心,但我学习总没有自觉性,认为是在为爸爸妈妈、老师学习,如:我每天做完作业就像完成了任务,没有把老师上课的知识再温习一遍,总要等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读了《山里的孩子》这篇文章,我知道山里的孩子多么不容易,他们想学习但没有条件上学,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纯朴、善良,积极向上,这些都是我们城里孩子所要学习的地方。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一

蓝海战略这个题目取得非常有意思,乍一看,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看了前言的介绍,就会觉得很形象:蓝海是区别于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其实质是新颖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在现实中,不存在任何能够永久保持卓越的企业或行业,然而,在各个成功的企业和行业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造和占领蓝海的战略行动。很多企业认为市场就是战场,市场竞争就是军事竞争,但这就陷入了红海战略的思想。在传统的红海市场中,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共同的客户群,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都会停留在价格战上,导致各自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但实际上市场竞争不同于战争的地方在于:战争是争夺有限而既定的阵地,而市场空间永远都不是有限的,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空间也是持续扩张的。因此,要想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避开有限空间的红海竞争,创造新的蓝海市场空间。作者通过对108家新开办企业(当时)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这其中蓝海企业只占14%,但是他们创造了38%的总收益和61%的总利润,相比于红海企业在传统市场,提供成本,压缩利润的头破血流竞争相比,蓝海企业的收益率更高。因此,实行蓝海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价值创新的立足点:寻找差异化与低成本。蓝海战略的分析工具和框架:要在一个看似饱和的行业开辟一个无人争抢的蓝海市场空间,首先要明确在这一个行业内竞争和投资所注重的各项因素有哪些,画出一个战略布局图,标出一些成功的企业在这些因素上的战略定位。随后,如果只是比照竞争对手,在相同元素上给予顾客多一点或少一点,其实还是在既定的市场空间和规则下艰难的生存。同样只是进行市场研究也不能通向蓝海之路,因为消费者想要多点的往往是这些行业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的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战略布局图,必须将战略重点从竞争者转向其他可选择的市场,从客户转向非客户。

为了重新构建战略布局图,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曲线,有四个问题对挑战行业现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四部动作框架:

3.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增加到行业标准之上?发掘产业中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4.哪些行业内从未提供过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发现买方价值的全新源泉,以创造新需求改变产业战略定价标准。根据企业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创造出新的价值曲线和战略规划。

而一个良好的战略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重点突出、与众不同、以及令人信服的宣传主题。

案例1:太阳马戏团: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马戏和剧场演出的全新娱乐方式,它不仅继续使用帐篷作为表演场地,而且还对帐篷进行了古典式的内部豪华设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马戏团昔日的辉煌;太阳马戏团也保留了杂技和其他惊险节目,但表演时间缩短了,并且还通过艺术表现和技术包装使其更加高雅,同时还添加了非马戏因素,例如加入了故事主线,有着更加有趣的情节、富于艺术性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多元化的艺术成份。

案例2:澳大利亚葡萄酒制造商卡塞拉(casella):卡塞拉酒业不是把黄尾作为一种葡萄酒推出,而是创造了老少咸宜的大众饮品。

案例3:西南航空:提供了高速航运服务,起飞班次频繁而灵活,而票价对大众也具有吸引力。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二

利用课余时间,花了一个月时间,认真学习了由[韩]w·钱·金和[美]勒妮·莫博涅共同出版、吉宓翻译的《蓝海战略》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同竞争对手硬碰硬的“死磕”,只能让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要赢得明天,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目标的“蓝海”市场竞争模式,赢得客户青睐,栽种共同乘凉的“梧桐树”,构建蓝海产业生态圈,同对手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筑牢企业基业长青的发展基石。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仅是为开发新产品,而且还要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做产品研发或技术攻关前,务必要站在客户角度反复思考技术需求和价值创造。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创新的职责。

其次,《蓝海战略》让我对竞争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及时捕捉、挖掘客户潜在需求,追其所好,赢得商机,开拓蓝海领域。以前,企业领导者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按照对手游戏规则“出牌”,导致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时不时被对手敲打“软肋”。一个公司务必坚持探索蓝海,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蓝海战略》让我对价值创新有了更新的理解。开创蓝海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而在于价值创新。只有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理解潜力和购买力。因此,在蓝海领域成功遨游的关键就在于把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尽快改变在同一区域开展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式的红海竞争模式,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重整市场边界与竞争规则,开辟蓝海市场。同时,统筹运作研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势,最大程度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优化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赢得蓝海市场。

首先,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通过研发和集成应用物探、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关键技术,实现多专业联合攻关,做到及时、精准发现、评价油气层,提高勘探成功。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精细控制技术、分段压裂等技术提高储层钻遇率,最大程度增大泄油面积,提高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其次,通过技术管理创新降低油气开发综合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全面优化工程技术方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井下复杂故障,降低工程技术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一区域采用一化技术管理,统一优选使用效果最好的钻头、螺杆、钻井液助剂等关键物资,并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最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栽种甲乙双方共同乘凉的“梧桐树”,实现甲乙双方“正和博弈”。采取epc大包模式,开展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等一体化技术服务,最大程度统筹协调不同专业作业,提高施工效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时服务方也最大程度获得市场份额,实现甲乙双方共赢。对于难动用、边际油藏等低效储量,采取服务方参股、区域总包等模式,实现甲乙双方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将部分无效储量转化为经济储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为甲方创造价值,为自身赢得市场,实现双赢。

通过《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对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价值导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公司优化竞争模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构建蓝海生态圈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作为一名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今后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迫切、创效潜力巨大、制约生产突出等关键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新技术与成熟技术集成应用,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管理,为公司打造一流技术“金刚钻”,引领公司承揽世界一流“瓷器活”,构建良好的蓝海生态圈,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担当大责任,作出新贡献。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三

爆品、流量、痛点、极致,是我认为的本书核心关键词,分别代表了战略、目标、方法和态度,为我们面对新生活、新零售、新常态、新生活方式的商业行动思考提供借鉴。

战略的根本是思维方式。“爆品”思维本质是一种战略思维。从公司秋糖发布133356战略,提出“中国首席全球美酒产业链整合平台”公司战略定位,到此次12.9连锁渠道策略沟通会,1000“e名庄荟”发布123456战略,提出“美酒生活城市综合服务体”的渠道战略定位和举措。我们希望,首先在团队、客户间形成全面的,共识的战略思维。

书中围绕“爆品”讲述的众多案例中,e袋洗是印象较深的一个,张总曾经来中国食品与大家分享交流过,他和其同时代的黄太吉、罗辑思维不一样的故事,是其“涅盘重生”。其战略调整,可以为我们总结战略思维提供一些线索:战略思维是建立在适应市场商业模式上的,是对市场趋势有深刻理解认识的,是前瞻性的,是勇于否定自己的,不断创新的,是从客户出发,满足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是赴汤蹈火,决绝奋斗的。

痛点和极致。这些现代用语,对应的工作态度自古就有。走进同仁堂,一眼能看到它的文化或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人力”。这是我们不足或欠缺的那些东西。还记得第一次去北京直营店,和大家探讨,作为购物者我感觉缺了点什么,多了点什么:缺了点嗅觉上营造的氛围,比如橡木、果实给我的记忆;多了点我难以感知的东西,比如货架上的复杂的品牌广告。后来,我们增加了香料热红酒,si也将调整为简洁视觉。我们都相信,以第一视角看问题,未来我们有更多更好的加法和减法可做。

总结书中几个很好的观点,也是我们需要提升、改善的关键,下次部门读书会讨论:

1、洞察。敏锐的产品感觉、创造力从哪里来?我感觉我们部门对数据的收集能力不足,特别是判断消费者趋势的数据来源不足;对数据的理解、挖掘的专业能力不足;对市场、门店的调研意识不够,或走访反馈挖掘的能力不足;对门店数据的分析,还未起步。这不但是渠道部门,也是品牌、行销部门的必备功课。否则,我们在和si公司的设计交流,在和品牌的促销沟通,在和区域的生意规划中,更多依靠的是我们的经验和历史做法!

2、客户。无论是消费者、购物者、经销商客户的生意关系,我们力图建立信任,如何建立?书中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口碑就是超越客户预期!

3、机制。流量模式,核心是扁平垂直。从用户价值链入手,“1米宽的产品,做到1公里深”。公司葡萄酒20xx年战略目标是中国top20产品中占3-5席。集中资源,爆品突破,是公司的目标,也是1000e连锁渠道的目标。

4、管理。20xx年四季度,我部首次使用稽核方式规范市场。得到公司和区域的认可。正激励好区域,负激励差区域,总部必须担负管理责任。本书中提到腾讯爆品打造过程中,内部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由腾讯战略发展部门对推广资源控制,点击满意度下降的部门,投入资源减少或扣除,提升部门增加投入。

5、协同和学习能力:这是部门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会带领大家逐步深入。

如同12.9大会主题报告中与大家的分享,和本书理念相似:“一切消费,归根到底都是情感的消费;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互联网的抢夺速度,应是名庄荟发展部未来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四

快速翻阅了一下《蓝海战略》,知道它的内容梗概,现说说我对它的初浅认识及其对我工作的指导意义。

何谓“蓝海”?它是相对于“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而创建的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本书简为三个步骤:开创蓝海——制定蓝海战略—执行蓝海战略。

本书点明,没有永恒朝阳的产业,也没有永恒卓越的企业,企业保持卓越有多久?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不断开创蓝海。因为在红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竞争会日益激烈,企业发展空间必定越来越小。所以,“摆脱红海,跳入蓝海”——企业的卓越之路。

开创蓝海,就是企业通过对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深入认识和分析,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以及筛选与重新排序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塑造一个新的市场——蓝海。为便于开创蓝海的系统且易行,本书提供几个分析工具和框架:战略布局图、四部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价值曲线、良好战略特点。

制定蓝海战略,本书给出四项原则: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为了开创蓝海,首先是重建市场边界,本书给出六种途径。根据各种途径闯意开创蓝海,需要协调好战略规划过程,本书明确需要绘制出战略布局图,尽量使战略视觉化(清晰),遵循“注重全局非数字”原则。之后是拓展蓝海的空间,追求更大范围的顾客群。为使企业的蓝海创意切实可行,本书又引出“遵循合理战略顺序”原则,合理的战略顺序:效用测试—战略定价—目标成本控制—接受。

执行蓝海战略,蓝海战略已制定出,下面就是去执行它,如何执行?本书给出两条原则: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找出关键组织、关键人员、关键问题,克服处理,建立一个公平、信任、战略旨意通畅的制度,保证战略贯彻执行。

以上就是我对《蓝海战略》的肤浅认识,蓝海战略本质上就是创新,一个市场的开创。本书对我工作的最大指导也是“创新”,不应固步自封、仅遵循常识,可以大胆创新,工作成效虽然不会取得一片“蓝海”,但也会提高很多,当然自己先得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业务。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或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加以评论!相互探讨学习!谢谢支持!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五

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读了《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方式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是去创新新奇的东西,而是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往往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因先有需要才有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像著名的摩托罗拉铱星计划最终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脱节。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用先进的技术去赚钱?这恐怕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在做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反复考虑的事情。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才是我们创新的责任。

其次,《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包括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占领上。通信领域不仅仅是话费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这也是这次培训课上老师讲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前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已知市场空间)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能否被市场真的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假如诺基亚一直抱守红海的话,可能它还是在做木材加工,美的一直抱守红海的活,它只能做当初的酒瓶盖,甚至不可能有今天的美的品牌。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如果说家用空调市场是红海,那变频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就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从家用空调这个红海中创造出来的蓝海。家电行业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红海的基础上创造蓝海,从而拓宽市场。当然其他的行业也是如此。

《蓝海战略》还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蓝海战略》启发我们,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联系本行业现状说,各家电厂商纷纷以拼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惨烈价格战中的生存空间,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像空调钣金改薄,它总有个限度,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力。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通过研究广义市场的方式,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溪径,就有可能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一个崭新,至少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清静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现在美的推出的变频空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读这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公司领导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性,使我确定我们公司是一个有序发展的公司,使我更加坚定了和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改变以往的思路看清了现在的发展方向,准备好迎接我公司历史新篇章的到来!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六

在公司培训的时候,领导推荐我们读《蓝海战略》这本书。作为一个从事终端技术研究的软件工程师,我关注这类书籍比较少。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阐述了“红海”和“蓝海”的内在联系,探求着“蓝海”开创之路。作为一个技术研究人员,做技术是为了什么呢?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话,那就是开创“蓝海”。所以说《蓝海战略》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是去创新新奇的东西,而是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在历史上有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像著名的摩托罗拉铱星计划最终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脱节。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用先进的技术去赚钱?这恐怕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在做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反复考虑的事情。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才是我们创新的责任。

其次,《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包括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占领上。通信领域不仅仅是话费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

“时移则事易,因为之备”。客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移需求一方,也就是与其与竞争对手死拼,不如推出更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假如诺基亚一直抱守红海的话,可能它还是在做木材加工。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蓝海战略》还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通过读这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公司领导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性,使我确定我们公司是一个有序发展的公司,使我更加坚定了和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改变以往的思路看清了现在的发展方向,准备好迎接我公司历史新篇章的到来!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七

利用课余时间,花了一个月时间,认真学习了由[韩]w.钱.金和[美]勒妮.莫博涅共同出版、吉宓翻译的《蓝海战略》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同竞争对手硬碰硬的“死磕”,只能让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要赢得明天,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目标的“蓝海”市场竞争模式,赢得客户青睐,栽种共同乘凉的“梧桐树”,构建蓝海产业生态圈,同对手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筑牢企业基业长青的发展基石。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仅是为开发新产品,而且还要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做产品研发或技术攻关前,务必要站在客户角度反复思考技术需求和价值创造。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创新的职责。

其次,《蓝海战略》让我对竞争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及时捕捉、挖掘客户潜在需求,追其所好,赢得商机,开拓蓝海领域。以前,企业领导者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按照对手游戏规则“出牌”,导致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时不时被对手敲打“软肋”。一个公司务必坚持探索蓝海,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蓝海战略》让我对价值创新有了更新的理解。开创蓝海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而在于价值创新。只有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理解潜力和购买力。因此,在蓝海领域成功遨游的关键就在于把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尽快改变在同一区域开展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式的红海竞争模式,读后感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重整市场边界与竞争规则,开辟蓝海市场。同时,统筹运作研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势,最大程度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优化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赢得蓝海市场。

首先,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通过研发和集成应用物探、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关键技术,实现多专业联合攻关,做到及时、精准发现、评价油气层,提高勘探成功。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精细控制技术、分段压裂等技术提高储层钻遇率,最大程度增大泄油面积,提高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其次,通过技术管理创新降低油气开发综合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全面优化工程技术方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井下复杂故障,降低工程技术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一区域采用一化技术管理,统一优选使用效果最好的钻头、螺杆、钻井液助剂等关键物资,并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最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栽种甲乙双方共同乘凉的“梧桐树”,实现甲乙双方“正和博弈”。采取epc大包模式,开展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等一体化技术服务,最大程度统筹协调不同专业作业,提高施工效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时服务方也最大程度获得市场份额,实现甲乙双方共赢。对于难动用、边际油藏等低效储量,采取服务方参股、区域总包等模式,实现甲乙双方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将部分无效储量转化为经济储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为甲方创造价值,为自身赢得市场,实现双赢。

通过《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对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价值导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公司优化竞争模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构建蓝海生态圈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作为一名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今后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迫切、创效潜力巨大、制约生产突出等关键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新技术与成熟技术集成应用,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管理,为公司打造一流技术“金刚钻”,引领公司承揽世界一流“瓷器活”,构建良好的蓝海生态圈,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担当大责任,作出新贡献。

精读与略读读后感篇十八

爆品是每个零售企业求而不得的产品,现在的市场更是有爆品者得消费者的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金错刀的《爆品战略》和《爆品手记》这两本书。

这两本书的内容重合度很高,《爆品笔记》应该是《爆品战略》在内容上的衍生和补充,所以两本只要选其一阅读就行。这两本书中的爆品案例都是几个老生常谈的案例,宜家、小米、外婆家、苹果;失败案例则是诺基亚、凡客、a&f。因为小众的做得好的案例不好挖掘,一些无名的案例也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果对爆品已经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想学习一些新案例的读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不大。如果对于爆品还没有意识的,那么可以从这本书上学习到关于爆品的内容,那么推荐阅读。抛开案例不谈,本书中关于如何打造爆品的思路值得学习,结合书本内容和我个人的经验,谈谈爆品战略这个话题。

"宜家39元的茶几"、"外婆家3元的麻婆豆腐"、"小米69元的充电宝"……。

我们说起这些产品的时候,总是觉得物超所值。如果朋友还没买的,很想马上安利给他们。因为从购买到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是超越自己心理预期的,3元的麻婆豆腐,在路边小摊都吃不到了,但是我却能在高档的购物中心的餐馆里吃到。这就好比,在一星级的餐厅里,享受到了五星级的服务,享受到这样服务的时候,你就会自发传播。

爆品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高频低价"。消费者需要反复使用它们,虽然这个单品不赚钱,但是因为在其反复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带来了流量,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售,进而赚取利润。这个就是爆品的价值。

爆品带来流量,流量带来生意,生意带来利润。

书中提到了很多做爆品的方法论,痛点法则、爆点法则、尖叫法则等,但是我把所有的方法论最终都归为对产品进行微创新满足用户需求。

腾讯是微创新领域的高手,它做得火爆的产品大部分来源于"抄袭",但是他们的抄袭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个抄袭的产品加入腾讯的思考方式,进行微创新,因为腾讯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所以每一款经过它们微创新改造过的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最终引爆市场的总是它们的产品。

微创新的本质不是山寨,不是抄袭,不是小创新,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链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从用户的应用痛点出发,它的目的.是找到杀手级应用,最终打造爆品。

书中提到了两个微创新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创新。

案例一:小米电视可以帮忙找遥控器。

小米电视有一个微创新很奇葩,就是帮你找到遥控器。后来发现,有很多人就因为这个小功能而去购买小米的电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遥控器特别容易"丢",枕头底下、被窝里、床头柜?虽然总离不开房间,但是每到用时总找不到它。

案例二:宜家的衣柜配件。

宜家在走访的七个城市中,发现中国受访者在早晨一般比较匆忙。从起床到出门,有93%的人平均耗时在1小时以内,上海的受访者平均时间只有40分钟,这和印度孟买的受访者从起床到出门长达2.5小时形成鲜明对比。针对这一习惯,宜家中国在衣柜产品中,推出了在衣柜外侧可挂衣架的配件新品。

微创新的方法论是调研,认知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很多微创新的创意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部分来源于经验、使用体验、消费者调研。这边以史玉柱和马化腾两个人的工作习惯,来谈谈对于产品和消费者了解的重要性。

案例一:史玉柱每周访谈50个用户。

史玉柱做脑白金的时候,要求每周访谈50个消费者。史玉柱公司内部有规定,所有广告部的人和搞策划的人,每周必须要访谈50个消费者。要求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总经理、总部的部门负责人,每个月要访谈30个消费者。他还会不定期抽查,他们是否真的访谈了消费者。

案例二:qq邮箱500个创新,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提出来。

马化腾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使用。在一年的时间中,他在于qq邮箱研发团队的沟通过程中拒绝使用其他通信工具,全部交流都通过qq邮箱来进行,300多项改进意见正是在他使用的过程中一一提出的。所以他也是腾讯的"首席体验官"。

零售企业一般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和前端一线门店的销售人员。大部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很少去门店,不管是做产品设计的还是做产品营销的,都在闭门造车,他们离消费者很远,所以很难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更难写出打动消费者者的广告。

很多人也不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凡客的陈年,在凡客失败前,穿的衬衫都是阿玛尼类的世界顶级品牌。凡客却也在自己网站卖衬衫。一个自己网站卖衬衫的,却从来不穿自己衬衫的老板,那么找到消费者的痛点也就无从谈起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5999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