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和调整。写总结时要注意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加以支撑,提高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博客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一
在美国留学感受中美文化差异。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很多我们可以在表面理解的都不算什么,只有在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才能够体会到更深刻的文化。
留学生们都知道,国外与国内的生活差异是不同的,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留学生活中美文化差异。
1、在美国留学生活交际上的文化差异对于留美学子来说,踏上美国的第一步是去面对生活交际上的跨文化差异。在交际习惯上,令中国学生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美国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崇尚开放交流和对独立人格及隐私的尊重。开放交流要求更直接,更坦诚的交往。传统中国的谦虚内敛在这里并不十分受欢迎和接受。独立性在美国学生的思想里是个非常重要而广泛的词语,这个理念灌输了他们的一生。所以要想在异国得心应手的生活,必须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学会慢慢打开自己的交际圈,一旦遇到问题,主动找同学或亲友沟通。一个人的力量会显得微不足道,为了求学过程的顺利,就必须学会依靠周围环境和朋友,充分保障求学及生活安全。
2、在美国留学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观念中人情味十足,比较重视他人感受,而在美国人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他们崇尚独立,崇尚自由;中国传统思想相对稳重内敛,顾及他人及自己的'面子,美国人则相对奔放外露,喜欢求新与冒险等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对刚踏上美国国土的未成年人带来困扰。在出国前更多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出国后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广交朋友,敢于尝试新事物。
3、在美国留学道德上的文化差异美国人管理道德的工具,除了宗教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工具是社会保障号系统。这是一个记录一个人在经济行为中信用记录的一个系统。它记录了每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的诚信问题。在美国,信用比金钱更加重要。信用记录会涉及每个人的租房、买车,等等。如果没有了信用,你可能连房子都租不到。这一点,对于那些信奉知错就改的学生来说,比较难适应。很多时候,一些并非有意的涉及信用的错误会导致信用记录上的污点,从而影响以后在美国的求学之路。身在异国,我们要熟悉并遵守当地的法律规范等。
4、在美国留学积极融入不强求留美学子,特别是希望长留美国发展的同学,希望能够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种种原因,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各国留学生在生活学习多数更倾向于与本国的同学交往,例如情绪低落时,能够倾诉的对象依然是其他的本国留学生等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客观认识,积极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应该顺其自然,不宜强求。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二
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要想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分离,相得益彰。
企业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服务、文化设施及其相应的科学,技术管理规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共同目标的共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信仰,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教育、组织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的手段。从本质上讲,它主要是研究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项工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种文化,有及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我们只有首先把握住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员工和企事业领导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和工作态度,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各项部署,良好的政治思想工作可以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完成上级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风度习惯,文化理念等。政治思想工作是从企事业的外部对企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等因素进行指导,一般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从制定经济战略的角度对企事业发展进行指导和任务的部署。一般带有政治强制性,同时也主要针对的是宏观层面,一般是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模式和战略定位等方面。企业文化则是从企事业内部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的经营风格、企事业发展的具体道路选择,是微观层面的具体经营操作,一般是企事业自行选择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想收到好的效果,需要企事业的认真落实和贯彻,而这主要有企事业领导的战略理解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执行,所以企事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发挥实施力度和效果取决于企业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内部发展形成的企业文化又需要外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和规范.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事业成长和发展壮大逐渐形成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随着企事业经营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情况的变化,原来的企业文化需要做些改变,有的甚至需要重新塑造,而这就必须依赖于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一)应做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是人,所以我们工作的展开首先应做到,以人为本,才是展开工作的可行之道。我们只有做到满足职工的基本要求,为职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充分调动职工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工作的内容要贴合职工实际,以职工的实际水平出发,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职工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不能以企业文化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但是绝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又具有差异性,企业文化不能从思想政治的高度上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企业文化不具备思想政治的完善性。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好的企业文化、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只有在满足职工的基本要求下,才有可能进行其他万面的需求。企业的物质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企事业环境是物质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加强企事业环境的建设,使职工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文化。企事业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职工才可能做到爱单位爱家庭,才能真正主动、深入地去了解企业文化,无论是企业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环境,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工作途径。
(四)完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没有制度,就没有规矩,自然也就无规律可寻,医院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容易单一、片面地进行。只有完善医院制度文化建设,给职工一个稳定、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所以说,加强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有效途径。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三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饮食,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根基。通过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发现问题并取长补短。现在,中国的饮食越来越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烹调的合理。而美国的饮食也越来越注重对色香味的追求。随着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两国的饮文化将产生新的特点并出现新的改变。但是每个人始终都应该有着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文化、吸收精华,使两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芬森.西方饮食在中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四
任何自成单元的地理区域,自有其独特风貌。山川走向,雄关要道,或为锁钥,或为腹里,千百年岁月堆积,沧桑或难避免,风韵却得留存。倘若这一区域不仅自然条件有其独特之处,更能渊源深厚,地灵人杰,于国家民族之兴衰关系重大,所可骄人者便不只是可视可闻的娇媚风韵,更常有可感可佩的傲人风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山西自古紧要,乃膏腴福地。上溯三代汉唐,始有帝尧定鼎陶寺,继而三晋图霸称强,汾渭之畔,沃野千里,十三朝长安得以雄立,河东始终乃紧要大郡。表里河山,最为华美。尧都平阳,舜耕历山,选贤举能,天下辑睦,早已是文人儒士口中常谈。百五十年间,晋国称霸中原,襄扶周室,戈矛剑盾,公筵赋诗,也已是千古绝响,人间罕闻。汉唐而下,名人胜流,难以枚举。卫霍子弟尚武,河东旧族右文,成就汉武一世英名,万里拓土。大唐诗坛,晋人风流,同辉日月。西河遗教,时闻涑水之上,雁门雄关,又见晋商足迹。大槐树上,老鸦盘旋,百万移民遍布南北诸省;模范省份,六政三事,南北同蒲成就一时翘楚。“山西与古中国”学术研讨会正因此而揭幕。研讨会由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年11月20—21日,尧都平阳,喜迎宾朋。蔡运章、曹定云二先生,或直指“中国”观念之文化特质,而以共同的先祖认知、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图腾标识为要;或大胆推测,早在黄帝部落时代,晋南便是古中国之核心地域,“古中国”抑或“古中华”,皆缘此而生。李健民、高江涛二先生,乃考古界之宿将新秀,陶寺考古的重要发掘人,现身说法,娓娓阐述何为“地中之国”,一唱三叹,亲睹始知斯乃文化情感。情至浓处,宫长为先生缕述进入山西感受古中国之心路历程;意兴湍飞,李高山先生倡言整合研究力量凝聚文化自信。
家有家学,国有国魂。当今中国,三十年的中西交融,突飞猛进,进步举世共睹,代价也可谓惨重。新建伴拆迁而生,盲目与焦灼并存,奔波劳顿空乏其身,拜金实用消磨其神。长此以往,人何以堪?国何能兴?故有文化自信之提出,力主中国气象,中国精神。亡羊补牢,犹不为晚。然中国疆土之广大,塞北江南,本自迥异;更兼中国文化之多元,江河岭关,各有不同。民富才能国强。同样,欲理解一国之文化传统,须先理解一省一地之风土人情。由小入大,总结提升,始能见微知著,源流分明。
山西与古中国相伴而生,素为核心之地,人文鼎盛,代有传承。自北而南,汉魏碑碣,唐宋寺观,辽金壁画,元明戏台,星罗棋布,保存完好。祠庙香会,社火戏剧,所在多有;婚丧嫁娶,四时祭祀,略存古礼。行脚之处,或可税驾古村落,风物静美;晋商大院,亦可息肩小书墅,诗书怡情。山右多贤良,原不必忠烈祠边凭吊,古书堆中翻检,偶经寻常巷陌,亦见风教翕然。山水本是无情物,寓托风骨始开眼。先贤踪迹尽在案卷,文献考古历历在目,倘能集合众力,探讨研习,得之于青灯黄卷,用之于化民成俗,地方记忆得以复活、保存,民族之根得以舒展、延伸,文化传承因此有脉络可循,民族精神借此可发掘提升。此山西之幸,又何尝不是中国之幸!斯文不远,愿景可期。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五
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开发与建设,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把经营理念、价值指向、行为方式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用人标准时,应与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统一起来,企业在考察被选用人的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求考察他的价值观,使之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向,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强化员工的工作精神。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得多、对企业的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要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公司企业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越发显示出它的功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这样,企业实力的竞争同样也是这样。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或文体活动或标语口号。不可否认,这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实际上都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所以,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立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是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以诚实、公正的态度服务于顾客、股东和企业员工;和谐发展、不断创新;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和竞合精神;树立企业的全局观念、服务观念、学习观念;建立股东、员工、客户三统一的价值标准。只有建立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才能准确地为企业文化建设把脉、导航,不断丰富发展和细化提高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充分发挥出对企业成长的持久促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管理者一时冲动喊出来的几句响亮口号或树立起来的几块标语牌,是企业和员工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通过不断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观念形态,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本质的.结晶。因此,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握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突出特色、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上述原则,可以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价值更突出、效用更实际,操作性更强。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逐步渗透和循序渐进其实施过程应从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活动、突出企业精神这几个重点方面一环一环向前推进。
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首先,发现并关注细节,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其次,立足于内部,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最后,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
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尤其重要的工作。
建立企业文化要有系统、全局观念,科学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走出对企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强化以人为本与创新的管理,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人”的话,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人”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善并提高综合素质而慢慢积累的成长过程。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七
1.企业文化从业人员不专业。当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员和队伍一般来自与人事部门、党政工作部门、经营计划部门等。这些员工的文化思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工作环境当中,思维局限性很大,不能够根据企业具体文化发展情况,作出发展计划。在文化建设专业上,也缺乏专业素养的学习和培养,不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文化建设平稳进步。
2.建设机制单调,员工不易接受。企业文化的建设制度和规范仍然没有完善,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感受不到文化建设的实质作用,认为作用不大,甚至会产生排斥的心理。企业中各个思想层次的员工都有,他们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问题,不能够看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难以接受企业大力发展的文化建设的目的。企业在建设机制上没有做到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员工接受和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深远意义,不能把企业的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中去。
3.企业文化体系不完善。虽然部分企业的文化建设在逻辑关系上做的比较完善,能够分清楚文化建设当中主次、先后的关系。但是实质上,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系统建设上仍然存在问题,三者没有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得到有效的统一和互相辅助的作用。
1.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的结合实际,总结以前和其他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来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优势。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上下各部门的员工共同作用,齐心协力。需要文化建设的领导层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自己文化规划建设的专业知识,不盲目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因此,要严格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方案,并在各基层中成立执行小组,主要完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开展。
2.完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结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体系,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三者相辅相成更好的促进企业文化向前发展。
2.1精神文化。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良好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营的状况,关系着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
2.2制度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员工们的努力奋斗,员工们的精神面貌直接关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的激励员工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中,企业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并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增强员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3行为文化。良好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对企业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企业的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国有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在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该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努力的为自己的企业树立一个优秀的文化形象,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气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以推动全企业的文化加速发展。在企业的管理层也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参与,更要严格的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身先士卒,给全体员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的激起员工的文化学习热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道路。在形成一个优秀的文化建设氛围后,要主动的引导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一方面使自己在企业当中的个人发展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文化氛围,使企业不断向前进步,形成良性的循环。第一,要规范员工的学习态度,让员工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能漫不经心的在企业中完成自己的每一天工作,要在自己的工作里形成扎实过硬的技术本领的同时加强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员工端正自己的态度。第二,培养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工作之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资料,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和内容,通过网络,员工可以学会如何获取、整理、处理信息,增强学习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的把企业的文化建设融于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下,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各项建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国有企业更应该根据自己特殊的市场地位来把文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帮助提高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树立企业自身有特点的企业形象。我们必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创建一个开放姿态的文化环境,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质量。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八
近来纽约布鲁克林华裔社区经常传出有华裔孩童失踪案,但有的涉案家长却直喊冤,认为并不是做家长的不尽职,而是儿大不由爷,根本不听从家长的训导与管教,也令处于中美教育之间的家长无可奈何。
据美国《侨报》报道,不久前,布鲁克林日落公园地区爆出一名十几岁华裔女孩失踪案,在警方发布消息后,有知情的人却指出,这名女孩根本没失踪,而是住在朋友家在外疯玩不回家。这名知情人还表示,布鲁克林华社发生的一些华裔孩子失踪案,有的案件背后的真实内幕是处于中美教育之间的青春期的孩子因叛逆而不学好的事实。
于不久前被报失踪的这位十几岁华裔少女,家住日落公园地区六大道附近,在一家餐馆做工的女孩父亲表示,女儿几年前随家人赴美,起初还好,但到了青春叛逆期就变得难于管教,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话。
在美国,做家长的根本不能以武力或过重的言语来指责或说教孩子,否则会告你虐待孩子,或者剥夺家长的抚养权,所以他们夫妻只能小心翼翼的劝说孩子,但根本没成效。时间久了,女儿越玩越野,在外和一些不良的孩子交往,但他们夫妻却是说不得,打不得,也只能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女儿从离家出走几天,发展到半个月,一个月,有时甚至几个月不回家,直到手中的钱花干净才会回头。无奈下,他们只得向警方报案说孩子失踪。
知情人表示,这对华裔家长是很好的'人,夫妻十分恩爱,尤其老爸在国内时还曾经是军人,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很上心,只是这名女儿实在叛逆,报失踪后,即使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住在哪,但是上门都拉不回来。
无奈下,这个父亲表示,他们夫妻正考虑从纽约搬家去外州,希望通过改变环境能杜绝女儿和外界不良朋友的来往,也由此让孩子能收心变好。但是面对不愿回家的孩子,他只得小心地吓唬说,我们将搬家,连手机号码都换掉,看你没钱花了找谁去要。面对女儿的现状而无奈的家长,也不断感叹中美教育的差异令他们面临窘境的无奈。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九
现代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异常激烈,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在公司管理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并针对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热点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企业生命力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学者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表达了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的现实。
在美国,有62%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存活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只有2%的企业能活50年以上,即使能活到50年以上的大企业,在商业环境的巨变中,也可能轰然倒下。
我国企业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长不大的基因,大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一般中小企业寿命在3~4年间。一篇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文章指出,96%的企业成长指数介于0.3~0.6之间,69%的企业在5年内倒闭,寿命超过10年的不到1/10。
企业的发展是否一定要沿着“出生-死亡”这种固定的轨迹?是什么东西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国内外关于企业生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那么,企业生命力的基因体系是由哪些基因构成的昵?1、政策基因。要符合政策导向,保持政策的稳定性;2、环境基因。选择“先活着”远离竞争旋涡,做到顺势而为;3、使命基因。不要只为自己而要为别人而活着,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4、成长基因。增强循环造血能力,实现永续经营;5、文化基因。恒久而耕心,经营好人心;6、管理基因。强化信息及系统支持,实行绩效管理。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在他的一篇著作中指出:依附在中国人身上的文化魔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种“一体两面”的文化魔咒,一方面表现为“心怀大爱”,但我们的“大爱”文化具有潜藏性,不善表达,只有在中华民族遇到了像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这种大灾大难时,才会淋漓尽致地进发出来,让世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另一方面是企业界少数经营管理者浮躁及投机取巧的心态,以及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就知道赚钱、不了解世界、不了解别人为什么那么看你、不了解自己的缺点等“四个茫然”,这是我们文化固有的劣根性。
从上可见,我国企业的健康成长,更要重视生命基因体系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健康长寿之道,要对企业生命力基因进行哲学思考,转变思维观念,作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判断和选择,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般号召而是极具针对性,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热点
通观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大致涌现出了以下热点:
(一)人本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以文化人;第三是群体和谐;第四是文化自觉;第五是文化主导。如果我们把国家和民族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硬实力就是骨骼和肌肉,软实力就是文化、精神和思想。只有两个方面完美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深圳华侨城集团是一个文化自觉的优势群体,是我国第一家提出要搞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八十年代中期,该集团属下康佳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你为我,我为他,大家为康佳,康佳为国家”。时至今日,华侨城集团的企业文化则是:“人本、创造、坚定、卓越”和“优质生活的创想家”。20多年来,由于华侨城集团在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坚持把企业文化当作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的大事来抓,以文化人,使企业有了健康、全面、持续的发展。
(二)和谐文化。世界是多样的,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文化,而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体现着各个国家的风格和特色。英国是绅士文化,法国是浪漫文化,美国是自由文化,德国是严谨文化,中国是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建设和谐企业、培植和谐文化是我国企业界的一项重要责任。天津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重新梳理文化体系时,提出“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并以“建世界一流大港,筑员工快乐之家”作为愿景孜孜以求。五年来,天津港吞吐量不断跨越式增长,成为北方第一大港。与此同时,他们在思考如何“培育共享价值观,共建和谐企业”的同时,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建立了“四个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他们认为,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企业坚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四个共同体”,可以实现这样一个过程:员工在自修、自省、自律中形成自觉,之后觉他,从而完成对和谐文化的认知、认同、共享、创造的全过程。这种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和谐文化,必将引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潮流。
1.5亿元,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
100多万元、只有100多名员工的小厂。张瑞敏调任该集团任最高行政执行官之后,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并吸收齐鲁文化的精华,坚持“内圣外王”创名牌,狠抓企业文化建设,集全球智慧谋海尔发展。海尔集团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现已发展成在全球拥有240多家下属单位、5万余名员工、3600多项自主创新专利的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是中国最著名的品牌(品牌价值达803亿元)和特大型企业。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达到122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20.6%。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他们一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系极大。海尔集团现在的企业精神是“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新的工作作风是“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五)狼性文化。狼的本性和特征有四:第一是嗅觉敏锐,第二是不屈不挠,第三是群体奋斗,第四是挑战极限。所谓狼性文化,就是以人为本,以知为先,有着一种强烈的扩张欲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圳华为公司任正非是“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他根据狼性的特征和企业面临的危机,一直倡导狼性文化、狼性管理、狼性营销、狼性团队,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奋战,狼性血脉已渗透到华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流入华为管理的各个环节,华为成为创造神奇的企业——从1985年2万元创业,到现在已发展成拥有35000名员工、具有2014件自主核心技术体系、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亿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2014年华为的营业额达690多亿。2014年1—4月,广东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为公司的出口,却仍保持62.4%的高速增长,真正做到了“中华有为”。
(六)品牌文化。品牌的至高境界是文化,文化的至高境界是品牌。资本主义以前输出战争、输出资本,现在是输出文化、输出品牌。所以,品牌就是国家的话语权。美国在世界上搞单边主义,就是因它的cdp占世界的34%,通过美元结算的外汇在全球占62%。全球每年评选出的50个驰名商标中,美国占据30个以上,占60%。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今天的竞争,不单是军事的竞争,而是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因而,我们一定要重视品牌战略,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什么是品牌的文化含量?有四个要素:一是使用功能多样化;二是款式造型具有高审美附加值;三是色彩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相结合;四是人性化水平体现的高低程度。
张家港红豆集团,20年前还是一个卖地瓜的小厂,但他们的董事长周耀庭懂得“经济是大树,文化是土壤”的真谛,对品牌文化建设极为重视。该公司旁边有一棵传奇的红豆树。他想起王维那首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把公司制作的服装冠名为“红豆牌”。经过近20年的经营,至今红豆牌服装年出口达2亿多美元,红豆集团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之最。
25年深圳形象的深圳保险名片”的企业,打造诚信稳促、多元融合、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已成为该公司兴旺的关健之举。该公司提出“外要和,内要顺,业要精,行要进”,已为该公司提供了和谐顺畅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何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能力体系,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技术力;二是管理力;三是营销力;四是文化力。只有四个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石油文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是1988年在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特大型石油化工集团,现有总资产8083亿元,在中东等3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该公司在原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精神的基础上,强调“文化强企,志在世界”,确立了“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跨国经营管理理念,坚持“同化于优”、“融化于情”、“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物化于利”的创新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石油行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大庆的周边、渤海湾等地发现了新的大油田。近年来,中石油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稳步提升,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安全文化。安全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安全生产,民生大事;人命关天,责任重大。民航、铁路、公路、航运、矿山等各行各业都极为关注安全文化。上海制定了以理(理论)、法(法律)、德(道德)、制(制度)、情(情感)、技(技术)为基本要素的安全文化,取得明显的效果。长江航运集团也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认为,安全文化是以自主安全、自治安全、自律安全为主的人本文化。唯其如此,企业才可能实现本质安全。具体做法是:“以理念自治,构筑安全文化之魂;以管理自治,夯实安全文化之基;以行为自治,让安全文化落地生根”。从而使安全生产体现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落实制度,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做到安全压倒一切,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三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家重视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力量和文化建设的新认识。在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因素的今天,能否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长寿。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这是因为:企业家的文化主张、文化含量、文化思想、文化素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议中肩负着四个角色责任,即倡导责任、整合责任、示范责任、变革责任;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实施者、示范者。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文化;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文化;没有任克雷,也就没有华侨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份内的职责,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必须坚持以文化为主导。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否则,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举步维艰。
2、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企业文化在中国先进文化体系中,虽然位处亚文化地位,却十分重要,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有六大功能,也就是六种力量:一是导向功能、导向力;二是塑造功能、塑造力;三是约束功能、约束力;四是凝聚功能、凝聚力;五是激励功能、激励力;六是幅射功能、幅射力。祖国南海之滨的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遗产。自1987年9月升格为地级市以来,三亚依托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选择以城市品牌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城市品牌发展来激活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依靠文化铺垫,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依靠活力支撑,积极实践注意力经济;依靠品牌牵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依靠媒体放大,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依靠项目推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企业文化要有鲜明的个性印记。企业文化有共性、个性之分,两者要紧密结合。共性显示文化的原则,但不能显示文化的特征;个性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或灵魂在于个性。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性要体现,个性要突出。现在,纵观企业文化理念的概括、提炼、冠名,有一个通病,就是雷同化,放到全省、全国各个地方都可通用。这种现象,叫做“既无错处,也无用处”。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一是语言要简洁,不要唆;二是要体现本质核心,同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三是要注意个性、原始性、独特性,要有鲜明的个性印记;四是要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五是不能繁琐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虚、不能“双脚离地,”而要“落地生根。”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都应当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小企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甚至全世界对它的关注,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社会闲置劳动力,还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没能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力,甚至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还是模糊的概念。因此,大多企业经营者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措施时也没有考虑企业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只是注重外在形式主义,这就导致相关中小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员工行为举止和服饰等外显的东西而对真正的内涵却知之甚少,这也是企业文化在中小企业中并没有起到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
2.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问题上,只是为了“讨好”顾客和员工,这种“讨好”是一种交换行为,企业用自己的文化建设投入来换取顾客的满意和员工的忠诚。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在资金运转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往往在建立初期和中期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企业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问题,因为对企业所有成员来说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十分的重要,而企业文化恰恰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营造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激发企业成员在企业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企业成员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还可以让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和提升,在企业内部还可以构成极大的向心力,将企业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挥出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彰显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直面解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使企业从众多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
3.企业文化缺乏独创性
很多人认为我国现阶段在对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全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部分企业只是简单复制国外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称作是先进的、创新的企业文化。实际上,企业文化应该把本民族的东西与自身企业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无论什么样的先进企业文化都有其适应性,一旦强加结合,它就会引起不良反应。所以,不能学习“洋学中用”、“中西合璧”的准则。因此,要想建立一个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我国的传统文化着手,仔细钻研其中的奥妙,然后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建设意见,从而建立贴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1.提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大多数中小企业家都是从一无所有逐步发展,根据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或主观意愿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验缺乏科学性,而企业的经营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规划者、建造者和监督者,因此,企业文化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企业领导者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为了企业文化更好更有效的构建,企业管理者应当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身能力素质、提高科学管理企业的能力,同时要重新审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理清企业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由于企业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力度,中小企业必须做好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为企业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做好企业文化构建的第一任务就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主体化。例如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开展文化价值观的征集活动,在反复研究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然后将这些价值理念装订成册,由企业专门的宣传人员将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各种文体活动传递到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最后通过开展有奖竞猜和知识竞赛来考核企业成员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把握程度,在此考查基础上进行相关调整和改革,使得企业文化更加制度化。
3.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能更上一层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是为了简单的摆设和装饰门槛,企业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因此,在这个构建准备或进行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独创性,更要将企业文化与生产相结合,为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为长久发展提供保证。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深刻明白,众多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不仅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企业外在形象上,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企业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反射出一个企业的特质。因此,在构建企业的文化时,不仅仅要结合企业固有的特点,还要找准企业文化定位,同时还要根据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来进行调整,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增强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企业文化不断向前迈进。
如今市场竞争形式已经越发严峻,中小企业要想在此竞争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企业文化作为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重点竞争力。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永恒话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加大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要在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构建特色企业文化,重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实践发展相结合,通过企业文化的绝对魅力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袁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分析[j].中国商界,2011,(2):307.
[2]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金伯杨,杨震澎.文化胜经——低成本塑造中小企业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杨毅宏,赵新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一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带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经营者,走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前沿,他们的优势和误区也非常明显,通过介绍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背景、优势、误区及所获得的启示,为国有企业乃至其他社会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
一、国企建设企业文化的时代背景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1可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但人们有意识地去研究企业文化,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候,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大有取代美国经济龙头的势头,而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才经历了仅仅不到的时间。这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注意,开始研究日本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乃至腾飞的。研究中发现,文化力是推动经济、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研究可算是一个研究的意外,本来是从管理学角度对美日经济发展做出对比,但最终导致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它的文化现象首先出现在日本,但是由美国学者最初提出企业文化的理论结果。所以,企业文化的研究注定带着有趣的意味。谈到企业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z理论创始人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这种公司文化包括一整套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雇员们,这些仪式给那些原本就稀少而又抽象的概念添上血肉,赋予他们以生命力。著名学者泰伦斯狄尔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企业文化的表述目前共有200多种,一般我们认为,这样表述企业文化还是比较稳妥的:即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企业文化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运用
企业文化引入中国,是在1985年以后,当然如同其他外来理论一样,是研究先行。最开始,对中国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是高高在上的,是高置于空中楼阁的舶来品。中小企业觉得我们规模太小,用不着企业文化。国有企业觉得党的思想就是我们的指引,也不用自己再去研究本企业的文化。虽然嘴上都说不用搞企业文化,但实际上,我们所熟悉的如“铁人精神”、“鞍钢宪法”等都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但是大家貌似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这么讲,然后这么做,没有从思想上高度注意,这就是文化力。
(三)国企建设企业文化的契机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资本结构的国有化这种特定的企业形态,担负着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的重任,但政治性上决定了他们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形成了比较雷同的企业文化氛围。但是随着中国入世、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这也从内里产生了对企业文化的强烈需求,原来老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好多国有企业慢慢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从文化上找原因,开启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2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国企建设企业文化的优势
(一)组织架构健全
一般来说,企业中建设企业文化的部门主要是人力资源部、宣传部、政工部、工会等组织,对于社会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企业文化建设兼顾,因此他们的组织架构或简化,或缺失,只保留最基本的职能部门,所以建设企业文化的组织架构是不完善的。但作为国企来说,不管是多小的国有企业,该有的职能部门是必不可缺的,因为要对应着处理政府交办的事宜,也正因此,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所需要的职能部门是健全的,这也就省去了专门设立或调整组织架构所花费的时间,这是国企建设企业文化的优势之一。
(二)理论成果优享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运营者,比其他企业多担当了一份社会责任,同时在资源拥有方面,也比一般的社会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受党的领导和指引,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比其他社会企业更重视,也更容易享受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国有企业在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以后,如果决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优势是非常突出的。
(三)人、财、物充足
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虽然步入市场化,有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但相对来说,国有企业的市场风险还是远远小于其他社会企业,而且它的稳定性也是其特质之一,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人、财、物是非常充足的。人员流动性小,对企业的感情、忠诚度、认同感强;财务方面因市场风险相对小,所以在一定期限内比较充裕,对企业文化的财务支持不成问题;物方面,更无须多言,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物化方面的东西,在国企中更容易获得使用,并推行顺利。
三、国企建设企业文化的误区与启示
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存在这很多误区,给了我们很大的时代启示。只有不断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从重重困难中脱颖而出,真正形成有力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文化的贡献。
(一)企业文化建设个人化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受到企业“一把手”的影响巨大。当然,单就这一点来说,不是坏事。因为本来企业文化就有“企业家文化”的因子。如果“一把手”深谙企业经营之道,了解市场、了解企业,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他是可以把他的思想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进行推广的。但是就怕这种形式过于强调“一把手”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就会形成企业文化的个人化,其实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极度个人化。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初期,就确定建设方向,强调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因为它是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宪法”,所以还要尽可能调动全企业的可用力量一起来做企业文化建设,集思广益,避免出现企业文化的片面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口号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其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把口号标语贴一墙就说实行了企业文化;另一种则是比较隐晦的口号化,也可以称作文体化,搞几个活动、做几次操,就说实行了企业文化。这两种表现都是口号化的标志,不是在做企业文化,而是以企业文化之名行娱乐化之实。
(三)企业文化建设表象化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内化于心,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表象化的时期,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表象化阶段而不进步,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真正成功。视觉识别系统已经在应用,企业文化基本理念也已经成型,宣传教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是员工普遍对企业文化还是缺乏信心、缺乏意识、缺乏行动,则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表象化的,如果企业文化本身的提料没有问题,那就是没有用对落地方式。企业文化要获得真正的效益,必须要与企业管理相融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协调性,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做到一定程度,大家会看到它确实会带动员工往后看、往前走,甘之如饴去克服困难。
(四)企业文化建设僵化
企业文化在国企中的建设,还往往会进入这样一条死胡同。建设起来,停止更新,长期使用,以至于达到制约发展的时候才想起来再次修改、更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任务建设完成,宣贯完成后,就可以一身轻松,不用过问,那就错了。它是与时俱进的,也是不断修改调整的。所以,企业文化必须长期建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挖掘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光靠借鉴,而丧失寻找企业自身特色的机会;同时,企业文化还必须不断创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要保证企业文化的时新性,不能用僵化的企业文化引导永远在变化的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德、霍洪喜主编:《企业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版.
[2]陈洪涌主编:《企业文化说道》:ceo企业文化建设通识,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自身应当要制定一些战略来达到相应的经济目标。企业会计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还能够多维度体现出会计人员各方面素质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战略和企业会计文化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一个合适的企业会计文化环境,为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们着重对发展型、稳健型、收缩型三种战略类型企业的会计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关于企业会计文化的内涵,不同学者对其界定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会计文化具有普遍性、滞后性及正反性的特点,其发展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企业会计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精神层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它的目的是多面性的。企业会计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多面性的,它应是在基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物质、制度、精神等各方面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由此可见,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会计文化极其重要,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囊括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企业技术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人文文化、企业物资文化、企业精神文化等等。这些企业文化与企业会计文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内容没有做好,都会对企业会计文化造成重大影响。
1.2企业战略。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整体性的企业战略、竞争性的企业战略以及职能性的企业战略。各大战略的制定都是为企业的成长及竞争服务的,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制定相关战略,以保证自身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自身实力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从而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以保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优势。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的生产及生存环境较之以往会更加恶劣,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所以现代企业的战略制定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的市场战略也不完全相同。通常情况下,一些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企业会选择发展性战略;成熟稳健型的企业会选择稳定型战略;在面临经营亏损等经营状况不佳情况时,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收缩型战略。但是,无论是选择何种企业战略类型,都应立足于企业的根本,以尽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作为基本出发点。当今社会,企业管理逐步向战略型管理靠拢,但从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来看,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与普通经济业务的发展匹配度更高。所以说,建立起一个企业战略文化的会计文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外与会计战略性理论相关的内容仍不够全面,战略会计文化还面临着许多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不同的战略思维,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制定合适的战略,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牢牢结合现实国情,国家应当大力支持创办企业,企业在成立后首先就是寻找能够发展壮大企业的方法。因此,大部分企业在成立初期都会采用发展型的战略。发展型战略主要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的支撑,故很多企业会采用融资手段进行资金筹措,同时,企业的壮大还需要进行资金借贷,而债务也为企业带来了资金杠杆效应,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创办初期的企业总资产回报率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低水平的原因,这个时期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负债高、收入高、分配少”。
对于此类型的企业,其会计文化的建立应采取渐进型模式,即逐步发展,逐步完善,保持与企业共进的模式。一个新成立的企业,当其采用发展型战略时,它的会计文化也需要跟上变化,早在公司刚成立时就应当规范会计行为及工作作风,以保证后期能够有效补救,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漏洞。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明白会计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些好的“素质”需要慢慢地培养起来,从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会计文化。
对于一些已经走上发展正轨的企业来说,他们大多会选择稳健型的发展战略。一个企业若采用稳健型战略,那么它会将现存资源的配置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重点任务来解决,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是依赖与其所储备的前期利润资金。会计环境在一个企业中作用重大,而稳健型企业的会计环境会影响到会计文化。会计环境可分为主观与客观环境,其中主观环境主要是指会计的存在方式、工作方式、员工职业素养、员工技术能力等等;会计客观环境包括企业人文氛围、面临的经济形势、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一个企业若处于稳健型发展阶段,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同样具有稳健性的特点,甚至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固定式的,在这样的战略条件下,公司的会计文化便会显得缺少创新特色,这与公司的战略是密切相关的,在此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便可能较容易的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甚至可能出现办事浮夸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引进新的管理元素,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会计文化添入更多色彩。
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一些情况采取收缩型战略,通常情况下,收缩型战略是指企业对现有的产品和市场领域实行收缩、调整和撤退。在采用收缩型战略时,企业可采取放弃某些市场或产品的手段来达到短期性的市场战略要求,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收缩型战略只是一种战略上的过度,是企业为后续发展而临时采取的一种对策。当一个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时,一般都会严格的把控企业资源的配置,降低资源消耗,尽量把增加现金的流入作为主要目标,尽量的节约成本开支,集中人力物力于企业的主要业务上,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因为这类企业在过去的扩张中遇到了困难,也很可能在不断的扩张中形成了巨大的债务负担,陷入经营的困境中,将不得不为了财务上的问题做应对工作。总而言之,收缩型战略的财务特点是“高负债、低利润”。企业选择了收缩型战略,那么便会存在更多的被并购的可能性。部分收缩型企业会采用精简人员、减少开支的手段来应付财务上的支出,而一旦企业采用裁员来方式,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在工作中难免产生不良情绪,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其它员工的积极性,也会对企业会计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在当今时代,一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领导应当重视会计的战略管理,必须重视心理因素与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员工产生抵触性的工作心理,一旦会计人员产生此类心理,对于会计文化制度的建立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当一个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时候,企业应当更多的注意员工的情绪,不能一味加大其工作压力,只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样才有利于会计文化的建设。
对比以上三种不同战略下的企业会计文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企业采用发展型战略时,必然会存在企业的不断扩张,因此其人员的需求量也会逐渐增多,但是在扩张中的企业缺乏稳定性,员工会对公司产生不满意情绪,容易造成消极的工作态度,因此,企业文化也难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在不完善的企业文化下,员工之间也容易因相互监督不够,而造成工作舞弊的现象;当企业采用稳健型战略时,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成型,也相对比较稳定,对员工的约束力也较强;当企业采用收缩型战略时,因为可能会进行裁员,会造成员工产生抵触的思想,同时因为会降低招入职工的学历要求,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人才水平,可能会存在企业监管不严,从而导致企業内部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一个企业必须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也必须依赖于严格的制度,而在这种制度保障下应当做好制度文化的创新,那么会计部门应当基于企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尝试,以保证能够适应管理系统发展的新形势。
总之,企业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应当积极去创造的,企业会计文化的创建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尝试以实现其会计文化的健康发展。但是,无论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战略,其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战略的变化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其面对的环境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从而保持与社会经济一致的发展步伐,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最后是“品位”误区。“品位”不同于“品味”,前者是指某事达到的人文高度和水准,主要侧重其社会价值,如“某节目的艺术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尝试滋味”,主要强调个体感受,如“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酒作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文化张扬的介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饮酒时,每个人的品味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品位却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疯”不在一个档次上,“把酒抒怀”与“划拳行令”也不在一个水平上,“以酒会友”与“以酒行贿”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生活中许多人错把“品位”当“品味”了,结果造成酒文化整体品位不高。应当指出是,企业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则在引导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市场化色彩。如过分宣扬酒的社会功利性,所谓送礼佳品云云,或强调高档、至尊,把一种帝王之气、等级观念强加给消费者,好像喝xo就高贵,喝二锅头就贫贱,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在当前人们对酒文化还知之不多、不深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宣传酒文化,进一步提升公众酒文化品位的责任,为发展和繁荣酒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误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与人们对酒文化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国的酒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这些误区,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确酒的市场定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中国酒才有希望,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洋酒冲击和挑战。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饮食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了解,进而探究与饮食相关的历史以及对中美国民思想观念的区别。一方面,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另一方面了解美国甚至西方的思想观念。在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形势下,开阔视野,促进与多国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饮食方面;国际化。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一、中西饮食文化简述。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二、中美饮食差异产生的原因。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在中国,又是完全一副不同的景象了。中国人“爱”吃,“能”吃,“讲究”吃,更“重视”吃。自古中国人就研究“吃”,也许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吧?中国的职业结构决定了大多数人口的职业是农民,由于天天和农作物,牲畜打交道,自然对食物有种割舍不了的情感。
饮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不仅能满足我们生存的基本要求,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气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各国间友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五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分为企业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其它文化活动以及员工的实践活动方向。
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以期在员工中形成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价值取向上和行为规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以产生较大的凝聚效应和震撼效应,因此,企业道德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价值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的统一的价值观中去;辐射作用,指其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团队合作,整体优势;学习创新,争创一流。“质量第一”,即以优良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取信于市场,这就使得企业行为的出发点落到了“利他”的道德上;而保证质量的优良可靠,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合理构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以“人”全面发展为重心的道德化管理来处理内部各种关系,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调动全体员工讲求质量信誉的积极性。“用户至上”,则是在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消费者着想,以更优质的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其出发点与实施的全过程,本身就突出了企业行为的道德性。
目前,市场竞争已全面进入企业间的“形象竞争”时代,新一轮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而是体现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竞争,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的竞争。这类竞争的实质,促使现代企业进行新的形象定位,即除了以利润为标志的经济效益,还要更重视它所承担的社会政治和道义责任。这包括:遵守国家的法规和法令、按期纳税;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为提供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保护并美化自然环境;对顾客的责任,则包括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服务热情周到;对职工的责任,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投资者的责任,包括保障投资的安全、股息的获得等等。在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企业越是讲求道德,就越有可能赢得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赞誉,就越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道德的规范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增强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使之真正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律,成为其自觉行动;二是指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操作过程本身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使組织的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协调一致。前者涉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功能,后者涉及职业道德建设和操作过程的“自律”问题。建立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明确道德标准体系,形成既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一致、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企业道德文化”,将道德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促进职工养成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培训,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使文字化的要求变为具体的、可视的言行规范,起到导向示范作用;同时也可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纠偏、扩展,保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正常进行。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扮演“布道者”和“育才者”的角色,通过向员工传达企业的愿望、核心价值观,关注员工的成长,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次,领导者要坚定信念,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其三,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管理亲和于人,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束的交流中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热情和信任。
首先要建立道德制度。所谓道德制度,是指将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人伦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正规化。其次要将道德建设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相结合。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计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行为只有经过强化并加以肯定,才能形成习惯并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通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以保证道德文化的正常有序开展。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觉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逐渐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管理企业文化重塑必须务实。企业道德文化的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要将道德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发展框架之中,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相同步;道德建设的管理基础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日常的管理机构,负责道德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检查考核和总结;其次,道德文化建设要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一同研究、部署、检查、考核和总结,才能保证道德建设的实施结果。坚持“以德治厂”,加强企业道德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渠道,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企业应把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工作做细、做实,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水平,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六
1、企业家重视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力量和文化建设的.新认识。在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因素的今天,能否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长寿。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这是因为:企业家的文化主张、文化含量、文化思想、文化素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议中肩负着四个角色责任,即倡导责任、整合责任、示范责任、变革责任;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实施者、示范者。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文化;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文化;没有任克雷,也就没有华侨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份内的职责,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必须坚持以文化为主导。的经验已经证明,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否则,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举步维艰。
2、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企业文化在中国先进文化体系中,虽然位处亚文化地位,却十分重要,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有六大功能,也就是六种力量:一是导向功能、导向力;二是塑造功能、塑造力;三是约束功能、约束力;四是凝聚功能、凝聚力;五是激励功能、激励力;六是幅射功能、幅射力。祖国南海之滨的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遗产。自1987年9月升格为地级市以来,三亚依托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选择以城市品牌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城市品牌发展来激活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依靠文化铺垫,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依靠活力支撑,积极实践注意力经济;依靠品牌牵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依靠媒体放大,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依靠项目推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企业文化要有鲜明的个性印记。企业文化有共性、个性之分,两者要紧密结合。共性显示文化的原则,但不能显示文化的特征;个性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或灵魂在于个性。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性要体现,个性要突出。现在,纵观企业文化理念的概括、提炼、冠名,有一个通病,就是雷同化,放到全省、全国各个地方都可通用。这种现象,叫做“既无错处,也无用处”。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一是语言要简洁,不要唆;二是要体现本质核心,同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三是要注意个性、原始性、独特性,要有鲜明的个性印记;四是要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五是不能繁琐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虚、不能“双脚离地,”而要“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姚桓:《“中国梦”及其文化支撑》,《西城社科通讯》第2期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3]孙超.关于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的思考—以富士康公司为例.《经济师》,年第1期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七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中国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中国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88—8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八
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讨论必然是无穷无尽的。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另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虽然存在许多不同的文化差异但两国20多年来一直是友好睦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美国旅行、进一步深造、建立新的企业或永久居住。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中国冒险体验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两国人民的文化背景虽有不同,但可以相互理解并接受这些差异。因为他们意识到两种文化中都存在对方所没有的一些新的或优秀的东西,这无疑是值得学习的而且也受益于彼此的社会建设与发展。文化交流在促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绝望主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并能从中找到文化的特性。
一、关于派对。
什么是聚会?在中国的字典里它只是意味着“聚在一起”。然而英语的解释是,为了享乐通过邀请聚在一起。与中国翻译,英语口译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有意义。它简单地说出了派对的三个元素。首先,一群人聚在一起。第二,它有组织者。第三,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因此,西方人的生活塞满了派对。
《绝望的主妇》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主妇们举办的不同种类的派对。当他们欢迎新邻居,宣布重要的事情,庆祝一些节日或特殊的日子,她们都会举行一个派对。在剧中,苏珊遭受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因此不得不搬离紫藤巷。当她回来时,邻居们一天晚上举办了三种不同的派对来欢迎苏珊和她的家人。主妇们也会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联系感情、展示她们自己美好的一面而举办派对。在美国有很多派对不只有一个主题。派对使人们结交些新朋友,在聚会过程中增进感情。派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在分割家禽前人们聚在一起围着篝火观看宗教仪式表演或快乐地唱歌跳舞。这是派对的前身。美国派对文化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积极沟通的态度。这是他们性格中典型的一面。在中国古代也有聚会。二千多年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们应该为达到这样一个状态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也就是说,在中国派对文化也是被认可的。从这一点上,派对文化就像我们古代文明一样。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派对都是为了享乐,鸿门宴就是一个适当的例子。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刘邦被邀请参加项羽举办的宴会,当日范增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竟被刘邦一跪化解了与项羽之间的恩仇。当然中国的一些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人们会举行派对庆祝欢乐的时光。
在当今社会,从世界和平事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有的这些需要派对,来营造了解并理解对方的一个机会。派对文化不仅会使人们和谐快乐也能传播的和平幸福。
二、关于种族。
美国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移民国家。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人口是多样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人口是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组成。在今天的美国,种族歧视是可以说是新旧并存。旧的种族主义势力仍然存在,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在美国社会也能够引起很大的波动。一位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的黑人约翰·史蒂文森说,即使在中学,在大学,也有很多种族歧视的阴影存在。一方面是强大的种族歧视的存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担心被带到种族歧视的标志,调查者简单地说,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种族歧视是错误的但是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制造种族歧视问题。种族歧视仍然继续这样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黑人所拥有的大约只有白人的一半。至于坏事,发生在黑人身上的几率是白人的两倍。因此一半的黑人生活在不达标的住房。黑人的收入是白人的一半。当我们关注到生活的消极经历时,黑人至少有两倍的份额。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婴儿死亡率的是白人的两倍,有死在越南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大小。在其他领域,数据也同样令人担忧。在小学,黑人一至三年级都落后于白人,他们的种族隔离学校每个学生收到的钱明显比白人学校的更少。21%的黑人像白人一样上大学。75%的雇佣黑人,是持有卑微工作的。
《绝望的主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种族歧视。有很多笑话反映种族歧视或偏见。这被称为“种族幽默”。许多场景在剧中反映一种对拉丁美洲人,非洲裔美国人、亚马逊人的种族歧视。尽管卡洛斯和嘉比很富有,但卑微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因为种族问题被收养的孩子的母亲拒绝。布里不允许女儿和那个非洲裔美国人的男孩约会。剧中对非洲裔美国家庭的描述在充满了黑暗的色彩。
这在中国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维护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团结在数千年历史中从未中断。在解决国家问题上中国的基本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每一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从经济支持到人口发展再到文化教育都比汉族更好。不管你是汉族人还是楼巴族人是完全平等的,都是中国的主人。
三、关于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内心世界沉默和真实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空间距离、眼睛、手势、面部表情和态度行动等。它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的。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关于空间的距离。美国人不喜欢说话太近,总要保持一段距离。西方文化总是注重个人隐私,“私人”的概念在东方地文化是相对较弱的。当中国人喜欢一个孩子时他们会友好的抚摸他的头部或搂搂抱抱,但如果这样对美国孩子会使孩子的母亲很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没有危害,但在她的文化中,这样则被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同(尤其是女性)手拉手走在街上,这是友谊的表现,但是在美国只会被认为是同性恋。个人空间的需求,中国比美国要小得多,因为西方人看重轻松的气氛,倡导个人自由。
关于看。中国认为人们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人总是避免直接的眼神接触,即便在谈话过程中,否则你会被认为是粗鲁,不尊重,等等。美国是相反的,他们在谈话中必须有目光接触,并鼓励孩子们在问候对方时要面对面交谈,否则会被认为很紧张、害羞、冷漠或软弱。美国一句老话是“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的眼睛的人。”
关于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最具代表性的身体动作向人们展示语言行为的情绪。中国人的微笑意味着太多,可以欣赏,不同意,鄙视或者是接受对方的好意。它可以避免各种不便或不情愿表达的特别意思,难怪外国人不能理解。在《绝望主妇》中肢体语言几乎无处不在。当嘉比看到丈夫与鲍勃(同性恋)有密切关系她看起来非常担心。她会尽量避免他们的身体接触。当嘉比用“嘿!”作为与利奈特谈话的开场白。利奈特知道她需要帮助。一个“嘿”之所以透漏出求救信息,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嘉比当时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四、结语。
观看美国的连续剧,不仅能锻炼听力口语,而且能通过这面镜子了解美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做对比,不仅有利于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做到汲取其中精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与西方文化交流。
浅谈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九
文化概念广泛,给它下一个明确定义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人类长期生产与创造的产物。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特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狭义而言,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艺术科技,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贯穿了中华民族大部分时期,同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谓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一切言行皆以集体利益为基础,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而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是崇尚个人自由的社会。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价值至上,强调自我发展自我表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高于群体利益。因此相比中国,美国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最典型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就是在员工之间开展个人竞争并就表现进行奖励。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影响到中美交流的方方面面,比如以中美双方商务谈判为例,这种影响会表现在谈判人员的人数上。由于中国强调集体主义,所以中国谈判代表团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数目众多,一般由大大小小十几个各部门主管及相关人员组成。大规模的谈判组不仅能够表明对谈判的重视,所谓人多力量大,还能给人一种气势浩大的感觉。然后数目多的不利影响就是势必容易出现内部矛盾分歧,相互扯皮的现象。相反,由于美国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个体性独立性,因此谈判组一般规模较小。
这种文化维度的差异还会影响作出决策的过程。由于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谈判过程中事物的决策都是由集体讨论后一致得出结论的,并且需要上级领导部门核实和批准方能确定。这样虽然确保了决策的民主性,也导致了中方代表团做决策的时间长,美国人会误解中国人太拖沓,不干脆,增加时间成本,觉得既然谈判人员没有决定权,为什么要出席谈判。而且,由于决策权分散,一旦确定立场,就很难让他们在交涉阶段做出改变。相对而言,在美国每个人都被视为平等独立的'个体,美方被选举出的谈判人员是可以完全代表公司,被赋予一定决策权限的,有权对淡判中出现的多数问题当场作出决定。所以相较而言,美方的谈判方式较为自由,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决定取舍。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中国人误解美国人做决策太草率,不够慎重,不负责任,能够轻易的改变立场是对谈判不忠诚的表现。
二、高语境和低语境。
不同文化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的直接程度上,低语境文化会使用比较直接明了的方式,而高语境文化偏好较为委婉复杂的表达方式去交流信息。
中国是个典型的高语境国家,有句古训叫“察言观色”。高语境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不能仅仅理解说话者的字面含义,要更深入透彻的去猜测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在谈判中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谈判代表倾向于拐弯抹角,委婉的说话。并且擅长使用一些非语言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在中国人看来直言快语是缺乏修养的表现,相反一语双关则体现说话的技巧与睿智。因此在于中国人沟通时领悟话外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还是以中美谈判为例,相比之下,美国是个典型的低语境国家。美国谈判者倾向使用直接明了的语言清楚地传递其信息,表达明确,言简意赅,并且他们会主动将自己公司的意图,限制等各方面情况要求直接的提供给中方代表。
中美双方这种高低语境的文化差异也会造成跨文化谈判过程中的障碍。由于美方谈判者直言快语,说话常常具有争辩性,攻击性,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不太容易被接受。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会把这种直接争辩性的陈述视为不礼貌、不尊重。另外,中国自古以来就很讲究所谓的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通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自尊的表现,所以在谈判桌上,美方谈判代表当众明确直接表达出反对攻击性的语言,甚至是威胁警告等强硬手段会导致谈判气氛尴尬,双方关系僵硬。这种说话语境的差异在中美双方表达否定和拒绝含义的时候尤为明显。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并且考虑到要维护美方谈判者的面子,所以当在谈判进程中产生分歧时,中方会尽量避免正面直接的冲突和争执,但这并不代表中方不会去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只是他们会用更为委婉迂回的方式暗示美方己方的见解,然而,中方这种出于对对方尊重的表达方式却会让美方谈判代表感觉晦涩难懂,摸不透中方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后面的谈判过程变得艰难,或者是在美方错误地领会中方代表意思的情况下进行,最终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三、直线型和循环整体型思维方式。
中国人侧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并且强调一时多用。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习惯用长远的眼光和综合系统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着重关注事物整体的发展运行过程以及独立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人偏好采用横向的淡判方式,就是财议题进行通盘考虑,在充分了解了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下几个议题同时展开讨论并同时取得进展,体现了中国人复杂循环的时间观念。
与此相反,美国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直线型的时间观,它习惯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独立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众所周知,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讲究速度和效率,注重结果,他们力求速战速决,尽量减小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在谈判进程中,他们喜欢采用纵向的思维方式,将谈判分割成为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并逐个进行讨论。对于他们而言,衡量谈判的进展情况就是看解决了几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这个文化差异也可以在中美双方商业谈判中显示出来。基于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认为原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中方谈判代表习惯先制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框架,然后在后续的谈判中就有关的若干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讨论。所以总体原则一旦确立,中方代表后阶段的一切议题都将会围绕这个核心原则展开并得到解决。然而美国人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在谈判中非常关注细节,在谈判一开始便直奔主题,急于就价格,担保,交货等具体问题和条款进行讨论。在他们看来,只有一项项具体议题逐步得到实际解决才能使谈判得以迸行。总体原则只是谈判起始阶段为了走形式确定的,中国人只关注可有可无的原则而回避讨论细节问题,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体现,而且整体推进的谈判方式虽然比较灵活,但是对于习惯严格时间限制的美方代表会觉得无法确定谈判的进程,任何结果在谈判结束签订合约之前都有可能发生而且遥遥无期。所以倘若中美双方谈判代表都坚持要按照各自的谈判方式进行谈判,那谈判很有可能无法正常进行。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了中美文化的差异,才会推动中美交流顺畅进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62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