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自我监督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的余地。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一
金融监管制度缺失或其失灵,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大原因。为防止再度发生类似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纷纷研究应对策略,并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西方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启示。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有着其爆发的导火索和错综复杂的内在根源。纵观近些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情况,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不难看出,危机爆发的成因与金融监管的失职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监管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风险防范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监管真空与监管死角的存在为金融风险的蔓延提供了传播渠道,最终酿成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促使我们去探究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管理和金融风险控制,让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在有效的监管中最大功效地发挥其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西方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
金融监管的缺失,一直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在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也着手于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经验有:
(一)采取统一金融监管模式。
美国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已开始强化美联储的金融监管职责,赋予美联储更多的监管实权,将审慎监管的职责明确授予了美联储,使其成为一个专门金融监管机构。由此来看,统一金融监管将是未来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
(二)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了2008年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国际金融危机。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2004年度imf的研究报告就指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金融危机,各监管机构的有效协调十分必要。
(三)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
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监管不足,使得金融创新产品带来的风险没得到很好的监控。因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本国监管体制改革时达成了共识,即有必要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严格监管的范围之内。
(四)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的协作。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一国的金融危机随时可能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为避免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协作十分必要,尤其是信息沟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将成为控制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经历了由初级阶段的混业监督管理――发展阶段的分业监管――发达阶段的混业监管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过程标志着西方金融业正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推进。且在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非常注重金融法制建设,注重培育金融市场,与此同时,为了顺应金融业的跨国界运行,积极参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这些经验做法,对于我们国家的监管制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金融业应该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的益处是一方面能够提高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金融市场风险,可以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商业银行的效益。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稳定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银行介入了证券市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证券市场投资资金与投机资金的对比,大大降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银行还可以通过其较为理性的投资活动影响其他各类投资者,改变这些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促使证券市场在平稳中发展成熟。最后,混业经营有助于完善我国央行的宏观调控机制。银行介入证券市场使得央行施行的宏观货币政策效力逐步增加,同时也会扩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容量规模,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较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建立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虽然我国近年来在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加快完善我国金融立法。要对《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原有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二,严格金融监管机构执法。从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的角度出发,强化金融监管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软环境。
(三)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为了有效监管本国金融机构的境外业务及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业务,进一步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迫切和越来越重要。由此可知,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开展有效的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探讨与磋商,进行必要的监管信息交流,在全面了解、认真探讨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水平,实现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和国际惯例接轨,达到在国际范围内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二
【内容提要】:保护自然生态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然而,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文化生态不仅关系到一系列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人类全面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涉及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文化生态可以充实旅游内容,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对民间手工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再利用也是旅游资产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民间采风调研活动的逐步开展,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民间艺术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它使我们真正理解了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这一确切论断。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演变传承,深受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衰落缘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换句话说,民艺的严峻现状缘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丧失。当然,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拯救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的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发展不应该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为代价。因而认识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的民艺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的丧失必将使艺术丧失。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关注民艺作为民间文化的存在,作为民间生活内容的存在。
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是准确的,它表现为文化的载体,展示一种文明的结果;另一方面,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是民众的社会活动、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联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因而我们只有将民艺还原到民众生活的环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间艺术文化意义的存在,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民艺也正是这种生态环境的产物,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文化产品的研究显然是冷落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在生命力。
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发展,即使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不仅是那些以保护环境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与大自然的关系,或是描述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入手,去关注那些已经或正在被社会丢弃的人类文明,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并侧重于以手工文化和民艺为重点内容。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
中国传统思想长期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近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那就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已发展到与人类社会相处的极致状态,文化冲突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在呼唤和平、呼唤人文关怀、呼唤科学与情感精神的结合。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的繁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情感的关怀,需要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协调。优秀的文化生态环境要与人类共存,并能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与人文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存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人身相依的服装饰品,那些曾在中国土地上运行了几千年的车轮,如此等等,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环境不能无休止地被丢弃和践踏。我们绝不能重复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弃传统的愚昧作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我们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有形的文化资产,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终始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以城市发展为例,按目前城市发展的速度,如果不保护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或许再过半个世纪我们的后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只留下如林的冰冷的水泥构造建筑物而已。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成为一种文化遗存,但它是工业社会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也仍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国际社会将呈现出经济的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
我们的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逝去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民间文化我们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它,反而会破坏已经濒临危机的传统文化生态。所以改变我们以往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尤为重要,把它定位在与自然生态同样的高度,并从中认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深刻内涵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的,在这里人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并构架相互联通的血脉,不要把民间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障碍而淘汰,应该认识到自然与文化,人造物与自然物都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而不是把它当作历史的躯壳,而是让它服务于社会,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大量的生产、消费以及环境问题,能源消耗、资源浪费,损害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乱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而精神文化的追求却日益缺乏,劳动的传统也淡化了。为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就必须保护那些已失落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用心去沟通大自然,用心去感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生态的破坏所造成的人们心境的失落,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要关注民间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人为地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韩国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作为国家发展的大事,有“文化财保护法”,把艺人尊为"无形文化财";日本则称民间艺术人为“人间国宝”;德国在一些村落有各种乡村博物馆,以此唤起当地民众的自豪感;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保护,派专人传习,以传世后人。我国也在1995年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有关学术团体和学人也投身于调研、收集和研究之中,为我们的研究、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也是残酷的,同时,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现代文化思潮、艺术样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许多也是以对我们本土文化生态的牺牲为代价的。物质生活虽然获得了富裕和满足,但精神生活愈来愈贫乏,似乎有些失落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已失落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更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在国际大家庭中,以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形象和自尊,留住民族文化的传统,留住我们文化的精神家园,留住民族民间那朴素的民艺传承十分重要。同时,把这些宝贵的遗传,与现代社会沟通融合,服务于现代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也需要文化的转型,彻底打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的错误观念,以此形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如此以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就会照耀温暖我们的心灵。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永恒主题,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都需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有远大的胸怀和境界,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置身于国际大文化环境之中,在发现抢救的同时去批判地继承,在承传的基础上提炼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
新千年之始,中国推出了以我国2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景点的神州世纪游,2002年又是"中国民间艺术旅游年",其目的是宣传我国民间文化与旅游的总体实力,让国内外游客在新千年来临之际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游览与欣赏中国的优秀文化。这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表明21世纪的中国旅游将更注重文化的渗入,并将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在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业寄予很大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另外,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亟待开发。
如果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工艺产业部门都能把它们作为一种旅游产业来对待,有针对性、预测性、地域性和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可以想象,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目前的旅游环境,充实游览内容,增强文化氛围,同时又能增加创汇收入,更能吸引旅游者对旅游景点深刻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多为自然风光,缺乏人文的内容,在开发旅游项目时,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应体现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认识,并能参与一些民俗活动,参与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果旅游资源与旅游资产能同步开发,在未来20年间,我们国家再争取获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话,有可能取决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景和富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资产。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文化资产,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文化资产同步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是我们保护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措施之一,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与弘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据有关资料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委员会公布的我国23个自然与文化遗产中,文化遗产占14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只占3个。除西藏的布达拉宫和云南的丽江古城两处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部分文化和自然遗产都集中在汉族地区和内地。我国有56个民族,目前保持少数民族特色较为典型的分布在云、贵、川、桂、藏等地区,像贵州的苗寨、广西的漓江等自然景观风光秀丽,与汉族的民俗文化区别较大,也较为典型,可挖掘的资源潜力较大,是自然与文化生态良好的利用地和保护区。这些文化资源和遗产,除了那些历代文人留下的碑石铭文和工匠留下的经典文化,还应包括少数民族独立生存的文化遗存。像在自然状态下仍比较原始的少数民族的村寨、建筑、服饰以及相关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都应是当代人珍惜的遗产。若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将保留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已获成功的旅游名胜和准备开发的旅游区内开发与此有关的手工文化和民间艺术,可以补充我国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之不足,使旅游产业更富有文化内涵,并营造21世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民俗学专家、社会学家和学者以及国外的某些专家学者对中国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语言、文字、社会变迁等曾作过不少的探讨,但是对现存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文化和民艺的研究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在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更明显不足。
一方面,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正在遭受着同自然环境一样的破坏,手工文化资料的遗存逐渐减少,资料征集不仅显得落后而且越来越难,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类正在逐渐消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于民间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陶瓷、雕刻等,以及生活用器、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遭受着自然的破坏和人为的丢弃,如果能把这些文化资产由实用转化为旅游纪念品,或许有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这也是为了保护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及其生态环境,让它们转化为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和用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民间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作为旅游资产开发利用也有利于经济建设。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少数民族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贵州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村寨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原生态文化资源环境。在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十大圣地”中,西藏和贵州的黔东南地区被列入其中。近几年,贵州依靠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先后建成了“雷山上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馆”、“贵阳花溪镇民俗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建设方面开了先河。贵州省政府在世纪之交召开了民族村镇保护建设工作会议,与挪威合作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生态博物馆,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发展利用了文化遗产资源。这些举措都表明,把生态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同步进行研究,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少数民族研究已取得建设性的成果,这是一个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而旅游资产的传统文化是综合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蕴含了民俗内涵、科技内涵,又富有深沉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体现出现代文化的特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对加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步伐都具有促进作用。综而言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是开发旅游资源资产等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对旅游文化的发展将相得益彰,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世界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个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民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内容进行发掘和研究,其目的不仅在于从学术上和理论上进行研究,对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研究方面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艺术学思想为指导,探讨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播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以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突出的民间村落为试点,以现存于民间的日常生产生活为考察的切入点,重点调研民间的文化与生活状态,寻找与旅游纪念品有关的工艺形式和内容,对他们的手工工具、器具、居宅陈设、服装饰品、乐舞道具等用品进行专题研究,并对民间手工艺的原材料、加工工艺、技术内涵、技艺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并以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纪念品。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考察、记录、发掘与整理,从而对民间传统手工文化的历史、现状、资源、技艺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为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提供部分第一手可借鉴的资料,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些实际有效的工作。
内容可以主要从旅游资产方面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主要包括编结、印染、纺织、雕刻、挑花、剪镂、刺绣、制陶以及木工、金工等。对这些手工制作工艺的考察和调研,除了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其造物思想、价值尺度、文化内涵、审美理想、加工技艺等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这不仅是对传统手工文化和科技内涵的记录和总结,重要的是为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传播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旅游产业的全面振兴和有特色地发展,必须依靠以开发和利用我国民族民间的自然与文化资料这一综合优势,提高景点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突出旅游内容的文化含量,这样,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也就是说,实行开放立体式的发展战略,使保护与开发并重,研究与利用并举,把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纳入现代化建设之中。我们的观点表明,开发旅游资产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利用了文化生态的优势,使两种资源合理地兼融,服务于社会与人类,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目的。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三
摘要: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污水;环境影响;工艺技术;防治对策;深度处理。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主要减排的载体,在减排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有关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在70%以上。全国各地近期内必将掀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高潮。因此,应充分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影响,采取合理的防治对策,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主要内容。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建设内容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系统包括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污水输送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工程的构筑物、配套的泵站、设备、自控系统等。软件系统包括设计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即日处理的污水量,处理工艺即处理工艺技术、路线、自控性能等。
2、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建在城市周边的郊区,从城区收集的污水需要通过输送的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方可送到污水处理厂,输送管道的建设将破坏穿过的土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堆置不仅需要占用土地,同时还破坏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中,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施工废水对城区居民产生影响,产生的弃土对占用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2恶臭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恶臭主要来源于格栅、泵房、沉砂池、反应池、污泥池等,由于废水中含有氮、硫、氯、磷等污染物,随着废水的腐殖发酵产生如nh3、ch3s?蛳oh、h2s等,形成恶臭。
2.3噪声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噪声源主要有风机、水泵及水流等,尤其是风机的噪声,声级高达105db。尽管一般情况城市污水处理厂远离居民区,对周围的居民区影响很小,但对于操作人员,长期处于强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聋,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产生损害。
2.4污泥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中产生污泥,一般情况下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的发生量大。污泥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病菌及有机物,还含有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将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产生影响。
2.5排水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影响。城市污水经正常处理达标的情况下,排水进入河流后在排水口附近形成一段混合区,在此混合区内,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对该段河流的水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非正常工况下,污水经处理后不能达标排放,在收纳排水的水体将形成很大的超标带,并将对沿线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防治对策。
3.1合理选址。
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城区的下风向、收纳废水河流的下游、远离居民区;在排水口设置时,按照水源保护区设置的要求避开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取水口、渔业养殖等。
3.2建设花园式厂区。
在厂区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充分利用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如利用地衣、山楂、夹桃竹、丁青等吸收二氧化硫,女贞、美人蕉、大叶黄吸收氯气,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吸收水中的汞、铅、镉,阔叶植物吸收大气中的飘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将绿化、人工湖、景点与处理构筑物、出水相结合,既能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又可美化厂区。
3.3建设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
通常对恶臭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法、催化氧化法、吸附法等,将发生恶臭的构筑物安置于室内,通过引风设备收集恶臭气体,再将臭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不仅可以吸收恶臭气体,厂房还对噪声起到封闭隔离降低效果。
3.4选择合理设备。
既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设备,满足处理效果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还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全线监控系统,减少人工操作,避免因人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确定合理建设规模。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要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规模,分步实施。
3.6选择合理的工艺。
3.7污泥的处置。
污泥处置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原则,首先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减少污泥发生量;再通过消化、厌氧,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病菌和微生物等,并对污泥进行成分测定,达到要求后可以进行堆肥,充分利用污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如不能利用,则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
3.8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为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对收纳水体的不良影响,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尤其是缺水地区,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是解决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污水经过物化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对污水进一步采取处理措施,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接近或优于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质,如居民生活中的水、工业冷却水、道路绿化浇洒水、农田灌溉用水等。通过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使污水达到重复使用,节约水资源,减轻对收纳水体的污染。
参考文献。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从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采用分层保护网络的思想,并对网络分层保护的必要性、划分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了每一层的安全保护措施,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为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安全分层体系;防火墙。
1、引言。
信息化技术在当今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网络在政治、金融、军事、交通、教育、商业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大。数字电视网络、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特征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中,广播电视领域是我国重要的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传播者,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用逐渐增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方法也层出不穷。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如ipv6等技术的不断推进,一个高效、安全、方便的广播影视资料内容和节目的集成、交换、分发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也逐渐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从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运行系统安全角度,保证节目播出和传输系统的安全;从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合法性的鉴别,用户收视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病毒防治,用户信息和授权信息的加密,节目加密等;从网络上节目播出的安全出发,包括节目审查、过滤等,侧重于防止和控制非法、有害的节目和信息的传播。
用户可以快速、自由、自主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所有internet业务,如电子现金、电视商务、网上银行等,因此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计算机、数字电视、通信中的一个热点,广播电视网络无疑是其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结合传统广播电视网络存在的非法入侵、信息泄露和病毒等安全问题,提出采用分层保护的思想,并对分层保护的划分方法以及安全保护的实施等情况进行了探讨,改善和提升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性。
2、广播电视信息安全分层模式。
广播电视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源共享和开放性的特点所导致的,无论是采用目前较流行的ipv4还是正在发展的ipv6协议,存在着容易利用dns攻击,邻居发现协议ndp,广播放大攻击、病毒等安全隐患。如何采取有利措施,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和安全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由不同的子网和多个不同的业务板块组成。主要包括:在广播节目播放过程中的发射子网,在节目录制等过程中的制作子网,对播放平台及各种业务的监控子网以及日常办公及管理过程中的办公子网。由于子网所处的环境不同以及面临的安全威胁差异性,以往的子网往往采用相似的安全措施,不仅增加了网络运行和维护成本,而且并不能保证不同子网的安全性,同时导致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的下降。因此,可采用对不同子网分层保护的方法,针对不同子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划分出不同的安全等级,在有限的资源中集中保护较关键的子网,进一步提升整体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了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了网络运行的效率[2]。对不同子网及不同业务板块的分析,论文提出将整个广播电视网络分为五个层次的思想,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安全级别设置防范措施。
此外,根据各板块的业务特点和安全级别,在网络上划分多个安全区域,通过安全区域的边界隔离保护各板块网络的安全。主要的层次包括:
(1)办公子网。办公子网负责相关的数字音频节目、稿件等资料的交互、传输和日常办公、审稿等管理工作。可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组网灵活、支持多用户端口镜像等特点,可通过合理划分网段,保证工作人员的客户端性能。感染病毒和受到外来安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由于办公子网覆盖面广,物理设备较多,因此,该子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隔离区。由于电视节目制作子网与办公子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互过程,因此需要在该两个网络之间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安全隔离区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和缓冲作用,保证子网之间信息传递的安全可靠性。
(3)节目制作子网。主要涉及到数据采集过程、制作过程以及对数据制作过程中的管理等业务板块,这一子网需要较高级别的安全性。
(4)主干子网。主干子网是整个广播电视网络的核心部分,承担着整个网络的数据交互和管理任务,对这一子网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5)节目发射子网。在新闻等广播节目的发射播出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威胁,因此,对这一板块的安全性要求是整个广播电视网络中最高的。经过将广播电视网络的分层设计,可针对不同的安全性要求,设置不同的安全策略,安全性随着不同需求逐渐增加。
3、分层设置安全决策。
通过将广播电视网络的分层模式,对不同的层次可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同时,应防止不同子网之间病毒、入侵等信息的感染。该设计模式将提高效率,减少运行和维护成本。论文对不同子网和业务板块设计了不同的安全对策[2]。
3.1办公子网。
办公子网由工作站、自适应交换机以及光纤收发器等组成,存在覆盖面广,物理设备较多等特点,并通过局部地区广电系统sdh环网与外部网络进行相连,涉及到办公软件的运行、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同时与节目制作子网存在信息交互,可设计如下的方式对办公子网进行安全性保护:
(1)设置防火墙:采用一定的物理设备如思科、华为公司产品设置百兆防火墙,使办公内网与internet之间或其他子网之间相互隔离,限制网络之间的互访,采用深入数据包检测和处理、ip/url过滤、tcp/ip过滤检测、流量检测控制等技术,搜索异常和非法入侵,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免遭非法用户的使用和入侵。
(2)入侵检测:分布式防御系统框架通过设置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预先对入侵活动和具有攻击性数据流进行有效地拦截,将从internet网络中进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协议分析等检测,抵御各种恶意攻击。
(3)子网划分:通过将办公子网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子网的方法,在不同子网之间设置防火墙等安全规范,防止出现故障时病毒等信息的扩散。
(4)终端接口检测:电脑中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具有实时查毒、杀毒的功能。对于接入电脑的硬件自动检测。此外,对于需要上网的用户自动检测其电脑杀毒软件的安装和更新情况。
(5)监控措施:在办公子网中安装华为等公司的网络管理软件,主要对网络安全情况实时监控,防止非法入侵、病毒感染等问题[3]。
3.2安全隔离区。
安全隔离区是独立于节目制作子网、办公子网的过渡子网,它的物理位置位于节目制作子网、办公子网的边界,通过该隔离区可防止internet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其次,可对广播电视网络内网与外网的数据交互进行监控。除了采用与办公子网相同的防护措施以外,还需要采取以下的安全策略:
(1)设置镜像站点:节目制作子网相关数据在安全隔离区建立镜像站点,镜像站点服务器出现故障不会影响节目制作子网的正常运行。
(2)采用反向代理服务器:反向代理服务器配备有大容量的内存和高速磁盘,可用来防止从公司外部直接、不受监视地访问服务器数据,同时可实现负载平衡。
(3)设置更高级别的防火墙:可设置网络访问控制权限,如限制目的ip地址、端口号等。
(4)安装企业级防病毒软件:网络版针对企业级的杀毒软件具有自动升级更新、集中式的病毒记录报告以及远程管理等功能,有利于隔离区的安全管理。
3.3节目制作子网。
节目制作子网主要完成数据采集、节目编辑、数据交换等功能,是新闻、娱乐等节目生成的主体,因此,需要较高级别的安全性。除了采用与安全隔离区相似的防护措施以外,还可采用如下的安全策略:
(1)集群设计模式:针对不同的业务板块进行集群设计,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链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
(2)设置高级别的`防火墙:节目制作子网采用千兆级的防火墙模块进行隔离,保证不同子网之间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3)设置访问控制权限:利用物理设备如交换机的访问控制列表功能,针对不同的业务设置交换机与主干子网之间的访问权限。
3.4主干子网。
分层的思想使得各子网独立运行,然而由于主干子网是整个广播电视网络中数据交换和管理的核心部分,主干子网的安全将关系到其他各子网的安全性。在网络设计中,需要把主干子网的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时,除了采用划分子网、监控措施、数据备份以外,还需采用如下的安全策略:
(1)设置分组过滤防火墙:主干子网与其他子网之间设置核心交换机的防火墙模块,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权限。此外,核心交换机集成的防火墙具有吞吐率高、管理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数据的实时传输。
(2)热备份路由协议:利用热备份路由协议将两台交换机虚拟成一台,一台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接管,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采用linux、unix作为数据库等关键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降低采用单一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
(4)身份认证技术:对进入主干子网中的用户和数据进行身份认证,防止非法进入和入侵。
3.5节目发射子网。
在广播节目发射播出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入侵攻击的威胁,也是病毒等恶意信息较容易感染和传播的区域。因此,在采用划分子网、播出监控措施、安装杀毒软件以外,还需要采用更多的安全保护策略:
(1)设置分组过滤防火墙:节目播出子网在于主干子网连接时安装基于asic芯片的千兆防火墙,阻止外来入侵对节目播出的干扰和威胁。
(2)数据存储:对播出子网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备份,组成群集服务器,采用主备份、二级备份、三级备份的方式,一旦播出节目进入播出管理系统,便与主干子网等脱离,提高了安全性。
(3)播控系统分级:对于不同的播出节目,采用不同的播放控制设计方案,保证重要频道的安全播出。
(4)阵列柜的同步镜像备份:对于播出节目存储的阵列柜除了使用其本身的raid5技术外,阵列间使用同步镜像备份,保证任意时刻播放的顺利进行。
在分层结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业务板块实现的功能,保证板块的高内聚以及板块之间的低耦合;在不同存储设备、连接设备中减少冗余信息;加强对板块边界信息的防护,阻止病毒和故障的扩散。
4其他安全措施。
在分层设置安全保护策略的同时,需要考虑广播电视网络的整体安全性,需要考虑如下一些安全性要求:
(1)关闭某些系统服务:在不影响网络工作的情况下,关闭容易受到威胁的windows服务。如关闭remoteregistry服务,防止采用木马、陷门等程序修改目标机器的注册表;关闭computerbrowser服务,防止被入侵获得在线计算机客户信息;关闭indexingservice服务,防止蠕虫病毒的爆发[4]。
(2)建立灾难恢复系统:网络分层中应做好系统备份以便及时恢复。对于重要的数据,可采用磁盘阵列及冗余服务器作为实时备份;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设置备份系统,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破坏因素的容灾能力。其次,配备大容量、高性能的ups,防止电源中断带来的损失。
(3)加强管理:为了保证机房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等措施,减少安全隐患,应加强对常态宣传管理工作的规范,严格执行节目审查机制、重播重审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加强协调监督,确保广播电视设施和场地安全;设置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技术应用,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水平[5]。
(4)加强宣传:人始终是广播电视网络中系统安全工作的核心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人的法律、法规宣传,安全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
5、结束语。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以及下一代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新的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在快捷、高效、高质量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给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快速、准确、高质量应对信息安全的各种风险和威胁,需要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科学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体系。本文通过对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安全层次划分,按照安全层次保护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可以实现对电视台网重点保护和有效保护的目的,增强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电视台网的安全建设能够突出重点、统一规范。对于不同规模和级别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秋华.浅议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信息安全,,vol.5。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五
一、主持派出所全面工作,对全所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和日常管理负总责。
二、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组织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抓好贯彻落实,对全所工作进行决策。
三、组织全所民警做好辖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治安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四、组织民警依法查处辖区内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危害林区治安秩序的一般刑事、治安、林业行政案件。
五、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装备管理制度,提高装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六、承办上级森林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六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日前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第十五个“世界湿地日”及《湿地公约》成立40周年。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森林”,深刻揭示了两大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了湿地和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必将有力地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这两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支持系统。湿地是物种“基因库”,保存了大量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特有基因,孕育了世界上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没有湿地,许多珍贵的物种基因资源将不复存在。湿地是淡水的天然“储存库”,储存了我国96%以上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地球之肾”,其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对于保障人们永远能够喝上干净的水,维持多种生物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还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调洪蓄水、抵御风暴、预防侵蚀、抗御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对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假如森林和湿地从地球上消失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产生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平衡就无法维持。因此保护好湿地和森林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一主题内容的国家湿地博物馆在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立了湿地宣教馆扩大了湿地文化宣传阵地。树立了一批湿地保护好、增收致富好、生态观念好的湿地文明村、湿地文明户。中国湿地保护已经成为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热点之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之一。
虽然中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保护湿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以全局观念、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谋划好“十二五”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湿地保护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保护好湿地”的明确要求,为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我们按照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决定着力建设以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生态屏障”。其中,将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主要目标,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严格保护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夯实基础工作,积极推动湿地立法工作,逐步理顺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面加强湿地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15年,使我国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让我们携手一道,积极行动,共同推进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努力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福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七
我作为一名公益护林员,护林,就是我的职责,我要时刻以保护生态、服务群众为己任。”这是一名来自皖西南大山深处的陈金保说的。
陈金保,现年60岁,太湖县弥陀镇公益护林员、弥陀镇森林防火巡查大队队长,从1985年3月起,他就凭着“护林,是我的职责”的坚强信念,在“护林防火”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他,给人印象是:具有山里人特有的淳朴与坚韧。
“热爱是干好工作的最大动力。”从小就在山里摸爬滚打长大的陈金保,骨子里始终保留着一种对大山的崇敬和对森林的热爱之情。“林子好了,对吸水保水、防地质灾害等都有好处……只有喜欢才能干好活,我既然选择了当护林员,就要尽职尽责管好林子,竭尽全力地保护好自己辖区里的每一棵树……”陈金保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陈金保从走上护林岗位起,就认真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安徽省森林防火规划》、《太湖县人民政府森林禁火令》、《太湖县森林防火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太湖县森林防火倡议书》等系列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只有学会、学好、弄懂、弄通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精神,才能真正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学习好森林防火法律法规,陈金保有深刻认识。
森林防火工作是艰辛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陈金保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有一年的冬日,圣迹村的鹰嘴寨(地名)发生火灾,陈金保第一时间赶到,在连续赶来的当地党员、干部、村民,森林派出所干警等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全部扑灭;好多年以前的一个冬天,白洋村毛竹山起火后,由于天气干燥,风力较大,地形复杂,山势陡峭等诸多客观原因,火势难以得到控制。为了扑火,为了防止“死灰复燃”陈金保与扑火队伍连续三日三夜顽强战斗、坚守在扑火一线,有时到附近村民家弄点吃的,而更多的是挨饿。在这次扑火战斗中,陈金保的衣服被火烧坏,被棘刺划破。手、脸被弄得皮破血出,左脚被扭伤,月余未愈,还留下后遗症。
在护林中,陈金保具有“铁面无私”的品质。一次,村民祝某华(陈金保的亲戚)偷砍了邻组村民的杉木。陈金保去调查时,祝某华将杉木放在楼上,并且用薄膜盖起来,薄膜上面还特意撒了从灶台里弄出来的灰,杉木两端是用锯子锯下来的。当陈金保要进行处罚时,祝某华反复强调家里困难。陈金保义正词严地教育他:“再困难,也不能偷砍人家树木卖钱啊!”祝某华还通过一位“干部”出面“说情”。尽管这样,陈金保还是“公事公办”了。
陈金保深深懂得:做好宣传工作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因此,陈金保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除了到大屋场、人口集中地进行宣传外,还进村入户宣传。除了散发宣传单外,还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声音宣传”------用喇叭巡回宣传,让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精神深入人心,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氛围,让森林防火工作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0多年来,陈金保的护林行为是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陈金保的护林工作得到社会和各级组织的高度肯定和充分认可:陈金保由一名普通护林员被镇任命为“弥陀镇森林防火巡查大队队长”;还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护林员”、“护林防火先进个人”,受到县、镇表彰。
(方英庭)。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八
管理,此外省农垦总局、哈尔滨铁路局、东北林业大学和煤矿集团等中(省)直单位分别管理各自辖区的森林资源。
森工林区的林业、垦区的林业、矿区的林业、教学科研的林业等等,各系统的林业施业区之间相互嵌套,森林资源管理的隶属关系十分复杂。
工、农场干部职工、乡(镇)干部农民、驻军、预备役、武警部队、消防部队等组成的各类森林扑火预备队总人数达16万人。
然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在实际履职的过程中既无法切实履行职责到位,也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权威作用。
落实的,防火办很难代表政府履行检查、监督、协调和依法行政的职能,自己监督自己,无法履行森林消防监督职能。
现在的防火办属于办事机构,其森林防火工作的职责存在局限性,现在和将来都难以有效承担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
在重点国有林区农林混居的复杂社会环境下管理野外火源问题,依法行政、行政处罚等方面没办法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2.1森林防火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2.2森林防火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依据。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充分表明,预防及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必须由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才能完成的'浩大的社会工程,只有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的各级人民政府才有能力完成。
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受人为活动影响极为显著,据统计,90%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管理人为火源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头等大事。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对人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
这种通过政府行为,体现政府强制力的管理必须由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来实施。
有稳定的投资渠道,才能巩固专职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才能保证森林防火事业快速发展。
2.4森林防火管理体制改革不影响稳定且没有阻力。
不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会对人员进行大的变动,不是削弱管理,而是强化组织机构,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和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走森林消防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道路。
森林防火体制改革后,管理体制更加理顺,责任更加明确,人员待遇将会提高,投资渠道更加稳定,更加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
《森林防火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
工作的省政府直属机构(省政府森林消防总局),代表省政府全面履行森林防火检查、监督、组织、协调职责。
省林业厅防火办改建为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森林消防局,各地(市)林业局防火办改建为森林消防分局,归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森林消防局垂直领导。
省森工总局防火办改建为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消防局,各森工林业局防火办改建为森林消防分局,归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消防局垂直领导。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九
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是各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产物,是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有的感染力,原生态音乐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内涵,历史文化的另一种展现,能够让人们提高审美,并且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一种稀有的文化财富,我们是文化资源的大国,音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我们56个民族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今,原生音乐文化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延续和积累。原生态音乐与我们民族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灵魂的体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原生态音乐从形成到渐变,再到发展,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也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也越为重要,在社会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从逐渐消失到重新地回归,它让我们认识到了,如今的潮流就是弘扬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我国璀璨的原生音乐文化中,萨满音乐文化则是我们当之无愧的代表。萨满教是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崇拜的产物,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万物有灵的理念,因此萨满教也可以说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蕴含的哲理极为深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萨满文化是维系氏族家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支柱。
在东北诸族中,满族对萨满文化形成继承是最为突出萨满音乐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社会价值。在历史的发展时期,萨满能够在中国北方各部族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是因为萨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坚实根基。生存于各部族社会中的萨满,既是创造者,又是负载者,它创造者本民族的文化,特有的文化,对于音乐也是如此。经调查研究,在原始的部落里都有着较高的审美艺术,影响这一部人,并带动部落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在萨满文化构成的社会价值中,大部分就是音乐文化来体现的。一个民族音乐的灵魂和思想正是这个民族的音乐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发源之根,通过文化我们才能深层次的了解音乐,对于满族萨满音乐可追溯到禹舜时代,满族祭祀音乐满足了古代的音乐文化,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经过了满族人民的不断发展很世代创造,使音乐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载史册记载中:官民岁时聚会做乐,先命善歌者数背前行,士女相随,更相随和。只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萨满音乐文化多赛用一唱众和形式,以萨满器乐伴奏,并构成相呼应的形式,并且多为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进行,因为受满语语音协和规律所制约;调式为两种:一种是能明显区分调式特征的,另一种调式不明显,旋律由三个音组成,萨满音乐文化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歌舞表演贯穿于整个歌舞祭祀。萨满音乐文化中,神鼓、腰铃、抬鼓、晃铃、拍板诶主要打击乐器神鼓是萨满音乐中震撼心灵的乐器,是萨满跳神用的,在萨满文化中都:鼓是可以让人与神之间进行沟通、神可以听清的音乐语言,萨满全部活动都是神鼓,在中国鼓文化研究中写出在萨满鼓中保存最多的就是鼓的神秘,并且也是驱魔的重要法器。腰铃与神鼓配合演奏:抬鼓、晃铃、拍板等乐器也是在萨满宗教仪式中出现及使用,并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和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后,才能对祖国对民族有着无限的自豪和热爱,只有重视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快速发展。西方教育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继承,我们的文化才不会消失。萨满音乐文化在高师教育中有一定的压力和阻力,受到语言的教学困扰和影响,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如何更好的将原生态音乐在高师教育中进行发展,需要大力推广原生态音乐,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原生态音乐教育中去,要树立原生态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要以继承和传播为基础,我们要知道原生态音乐是发展民族的,最淳朴的音乐形式,坚持原生态的音乐教育,实践与发展一同并进。但是要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相适应,要进行全面的音乐教育学习,要牢固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坚持原生态音乐的观念,进一步加强高校音乐的创新和实践。我们还要大力进行原生态音乐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原生态音乐,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体会原生态音乐蕴含的意义和独特魅力。并要提高原生态音乐的科技含量,将原生态音乐与现在相结合,必须要加大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其次,实践原生态音乐教育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感受原生态音乐的机会,营造唱民歌的环境,加强民族音乐母语教育,要学习原生态音乐的各个方面,体会文化生态环境,加强原生民歌的演唱,对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强了解和学习,为了增强原生态音乐文化得培养,高校要进行文化讲座,举办原生态音乐文化活动,加强对文化的考察,培养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人才,提高学生们去理解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意识。
现在,我们的民族在竞争中发展民族文化的坚守发扬传承是最重要的,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生态音乐文化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原生态音乐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的深刻内涵,原生态文化在高师中不断地实践探索,促进的是我国文化的繁荣,也是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不能忽视着来自底层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音乐文化将为我们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开阔新视野忽然和只是能源,传承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谐文明的构建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最民族最原生态的文化,就像萨满音乐文化,给世界带来了多少的研究价值,萨满音乐文化是无价之宝,这是原生态音乐文化,带给我们的财富也是无价的。现在,在多元化趋势下,我们中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继承发展研究创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脱离了本土文化的根,那就发展下去,原生态音乐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是最原生态活动,也是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宝贵财富的展现,展现了我们中或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原生态音乐文化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探究和实践能增加学生们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发扬,继承。原生态音乐的培养对我们高校教育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永,江耀生.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j].经济师,(1)。
2杨正位.联结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尝试[j].国际贸易论坛,2003(5)。
3杨杨,庄英.关于贸易保护主义仍将长期存在的根源分析[j].中外科技信息,(7)。
4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3)。
5高海威.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政策的思考[j].北方经贸,(6)。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一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任务,因为其突发性和爆发性,一旦失火,损失将无可估计。
绿色的森林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祖先从森林中称霸,继而走向文明。
森林是人类生存充要条件。
保护森林,也就是延续我们的子孙后代。
保护森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是当今最有意义的公益事业。
但是,森林火灾是森林的神秘杀手,顷刻间即可让我们美丽的“母亲灰飞烟灭。
为了抨击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一些激进的标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普及的本意是坚决控制火源、杜绝违规森林用火,提高广大群众的对森林防火的关注。
有一个美好的出发点,但标语只是口号,类似标语所述行为也是违法的。
先从根本说起,用法律来制裁当事人,必须要依据法律相关规定有执法部门执行,事实上,个人财产有很大差距。
按照现在法律法规,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的多少,不是按财产的多少来决定的,不会因为当事人钱多就多罚,虽然实际执行中参考与财产。
但是,只有刑罚中的没收财产附加刑才可能没收其财产,而且也可以只没收一部分财产。
现实中执法机关追缴的违法物品是不能作为受法律保护的财产。
然后从其原因分析。
失火、烧火、放火,从语义角度来分析有一定的区别,但站在刑法的角度基本是一样的。
法律上的失火的含义与生活中失火的含义不尽相同,与日常用语中的有意放火、放火烧山意思相近。
只要当事人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不管其是否有意或无意,都会承担其法律责任。
标语不计法律后果,法律原因部分有严重的歧义,不是很恰当。
然后再从整体上看。
标语的语气是激进的,毫不讲理的.。
其实,那样没用,只有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度,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便可垂拱而治,经过一些的审批手续后,还是可以进行一些活动的。
地方政府应该合理去控制森林资源,否则群众可能恼羞成怒,造成骚乱,到时就难收拾了。
无法禁止,还易引起群众不满,倒不如权衡利益,合理控制,把人们利益放在最紧要的位置。
森林防火宣传,看是无关紧要,关系到政府的脸面和法制的完整。
在依法治国的国策下,森林防火标语已经成为国家的脸面,依法制定、依法执行才是大道。
2强化对森林防火的认识,加强领导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爆发力更是恐怖处置起来复杂之极,耗资巨大。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森林防火最为环境工作的重点,森林防火工作事关整个民族的命脉,事关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要把森林防火作为一个重大的隐患来预防。
3落实防火责任。
加强防火控制。
要切实落实森林防火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把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措施都实行彻底。
反应迅捷、是森林防火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领导人必须对其行为完全承担其后果,分管领导必须亲自抓、具体工作人员时时刻刻施压。
落实与完善相应制度、时时刻刻严密监控,形成指挥统一、功能完善、反应迅捷、高效运转的的森林防火运行制度。
森林防火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教育,需要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的反复性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切实把防火教育普及到每家每户。
由于地球温室效应不断严重,年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森林火灾的发生愈演愈烈。
普及化宣传与针对性宣传相结合、基本性宣传与创新性宣传相结合、难点宣传与易懂宣传相结合等。
在防火宣教上应该加强政策和刑法宣传,贯彻警示教育、普及学校教育、突出通俗易懂教育、突出人道宣传。
6依法治火,摒弃人治。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依照法律及时处理森林火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森林失火事件,把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执行。
同时,玩忽职守、疏忽大意引发森林火灾或耽误灭火时机、防火责任紊乱、组织扑火不尽力造成重大林业资源损失的,要依法依纪加大对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处理力度。
本文论述了林业资源保护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对于森林防火的一些措施,希望我的忧虑和建议能被掌权的人看到。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二
护林员,有自然村级护林员,行政村级护林员,林场护林员和国际专业护林员等。护林员基本要求和标准有:
(1)要身体健康。
(2)要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
(3)有一定农村工作基础和管理经验,因为护林员负有向群众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及时阻止破坏森林资源等责任。
(4)要有相当的护林防火、安全防范专业技术。
(5)有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因为护林员工作直接关系到其所管护范围内森林资源的安全。
学习内容。
《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的相关知识、典型涉林案件解析、护林员职责、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为内容对护林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培训。
队伍建设。
护林员队伍建设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护林员要进一步增强自身工作职责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担负起护林防火工作的职责;二是护林员要当好“四员”:即:林木资源的守护员,林情上达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案件查处的助理员。三是加强管理,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护林员队伍。乡镇街要加强对护林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要有考核记录,并作为发放补贴和续聘的主要依据。尽快制作完成本地区森林资源图,划出每名护林员的责任区,护林员护林要填写护林记实手册。同时要抓好护林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年终将对优秀护林员进行表彰。
护林员的考核问题。各县(市、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护林员的考核办法,每年定期对护林员进行考核,对照护林员管护职责,对没有履行管护职责情节轻微的,按比例扣发护林工资,情节严重的,予以解聘。
主要职责。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加强对林区火源的管理,及时报告火情,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损失的,护林员有权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发生森林火灾,协助办案机关查处火灾案件。
岗位责任。
村护林员岗位职责。
一、学习、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制止乱砍滥伐和毁坏林木、非法收购和无证经营加工木材、乱占林地、毁坏开垦、毁坏珍贵树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三、在森林防火期内,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着装上岗认真巡查,制止一切野外非法用火,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协助村、乡搞好扑救;火灾扑灭后要积极提供线索,协助有关部门对火灾案件进行查处。
四、负责巡查并报告管护区内森林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治工作。
五、制止乱采滥挖和乱铺滥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破坏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案件。
六、负责封山育林区域巡查,制止野外放牧。
七、保护好管护区内各种林业服务标志、标牌、广告等公益性林业标志设施。
八、要保持通讯畅通,有火情要及时上报村委会、乡政府。
九、完成乡政府、村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三
森林火灾的预测主要分为火险预测、火灾预测、林火预测和可燃物湿度预测等。
的有效开展,而且还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对火源进行及时管理,及早提高人们的防火主动性和意识。
电台等各种方式渠道进行火险等级通报,以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
2加强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
加强森林火险的实时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火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因此,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一般都采用4个空间层次进行定位,具体为地面巡护、高地瞭望塔、飞机巡护和卫星导航监测。
地面巡护主要由林区的管理员和专业护林员进行定期巡护,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排查,一旦发现火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组织人员扑救,其特点是灵活机动。
高地瞭望塔主要是针对重点多发易发区域进行巡护,利用罗盘第一时间定位森林火灾位置,并及时通报,做到科学高效。
飞机巡护和卫星导航监测主要是应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利用cps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监测系统等手段,准确对森林火源自动监测,消除死角,弥补了其它监测的视觉弊端和盲区。
四位一体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森林火险自动监测系统,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及时、有效的决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把现代通讯网络引入森林防火中来是必然趋势,建设一套科学高效的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有利于对火情有效监控并及时作好处理,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森林防火通讯网络主要包括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2种,其通讯方式主要采取超短波、无线电台和监控探头抓拍等手段,然后通过数据上传,进行科学汇总。
在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时,要使各部门、各地区、各林局间形成资源共享和联动协作,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的互通和传递,最终建成一套有效的森林防火网络系统,为森林防火保驾护航。
路补给站的建设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量降低森林火灾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损失。
宣传,强化全民的森林防火责任和意识,提高林区各级管理人员对于林区森林防火的认识。
并针对森林防火进行科学预测和实时监测,提高火灾防治决策的可信性。
此外,还应对森林防火的隔阻网、通讯网和公路网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森林防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四
作为一种对林权的限制符合民法法理学者一般利用物权法理来梳理和解释林权这一概念,使林权作为一个促进森林资源利用的民事权利。通过立法手段引入森林进入权,使得作为一项具有排他性私权的林权受到公法手段的约束,同林权的私法属性不产生冲突。林权作为森林资源非所有人的单位和个人的使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为《物权法》)第120条的规定:“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而这里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定,正是来自于《宪法》第9条有关拥有自然资源的环境权内容。因此,由环境权推导出来的森林进入权对林权加以限制有法可依。另外,虽然大陆法系将法律制度分为公法与私法,“这个前提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公与私进行绝对的划分和截然的对立,现实中公与私之间是存在模糊的过渡地带的,而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法律问题恰恰更多地表现在这一领域”。民法中因为环境保护的考虑而对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私权进行限制,使之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域外民法中都有所表现。
德国1976年12月20日制定的自然保护法以及各州制定的自然保护法中规定,“出于自然纪念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保护区的土地所有权,在行使方式上受到限制。在有些州里,这些区域还包括林区土地。”推定责任,这意味着法律对林木的所有权人和管理人设置了法定的义务,除非证明其已经尽到该责任,否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该项义务,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负有作为义务,避免给他人造成损害。借鉴德国的交往安全义务理论,其义务属于因开启公共交通而产生的作为义务”。
可见我国也为林权人设置了交往安全义务。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侵权责任法》第90条的适用在扩张解释后还仅仅限于林木造成的损害。将公民行使森林进入权的风险来源仅仅限定为林木致害并不足够,林权人还需要对自己修建的、公民也可使用的森林便道有基本的看守照料义务;在进行林木采伐作业时也需要对森林进入权的利益相关方负有禁止接近作业危险区域的义务;对于原木临时存放点可能妨害森林通行的危险有告知义务等,这些都不是《侵权责任法》第90条可以涵盖的。因此通过明确林权人对进入森林娱乐休憩的公民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并以《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为请求权基础,可以在森林资源利用多样化的今天,对面对多样的森林利用风险的森林利用人进行保护;也可以依据“安全保障义务”题中应有之意的“相当性原则”“期待可能性原则”“信赖原则”,使得林权人仅仅负有与其责任相当的“补充责任”。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五
为切实做好我乡冬季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提高护林员的履职能力和管护水平,规范护林员队伍,1月21日,龙交乡召开冬季护林防火工作暨护林员培训会。龙交乡全体护林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林草中心主任刘张彦对护林员的职责和义务、管理和考核等作了详细讲解,并就日常巡查、填写管护日志和发现火情的处置方式等做了培训,要求参会人员全面掌握护林管护知识和防火救灾技能,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乡长郭登亮强调,全体护林员要加大对管护区的巡查和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落实好日常巡查制度。对管护区内发生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制止,对火情、火灾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扑救。要充分认识到护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侥幸心理,绝不能低估护林防火的严峻性和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在春节前后一定要搞好值守,安全没有节假日,越是节假日,越要绷紧安全弦,确保全乡人民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
党委书记郭永东对护林防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了解析。他对全体护林员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珍惜工作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对得起自己的收入;二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自己身上的重担,守护好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三要严守纪律,服从管理,按照合同管理条例认真完成工作,坚决杜绝虚假行为和冒名顶替行为。对不履行护林员职责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会后,护林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在下步工作中,将积极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保障好森林安全。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六
1生态类。
这个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以实验为目的各种自然保护区等。
植物的生存与繁殖的,还有一些区域是关系着生态平衡的大局,这些地方对于是需要国家重点保护的,并且对于我国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2经济类。
木材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必须的一样原材料,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决定性的作用,更是我国很懂工业企业的燃料来源,主要包括薪炭林,木材林等。
3军事类。
这类主要就包括我国的各种军工产业,比如说,我国的重点石油管道所经过的林区,军用指挥工程,军用机场,以及军工事业所在的林区。
这些事业关系着我国的国防建设,关系着我国的自身安全,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更是不能小觑。
4文化遗产类。
自然遗产林区和人文文化遗产林区,这两类都是中华几千年来留下来文化的精华,一旦遭受损失,是没有任何措施可以补救的。
国家综合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以及经济上更是文化的竞争,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不能因为大火而让这些文化损失殆尽。
5居住区。
往往也是火灾的高发区一旦出现火灾不仅仅收到危害会是大片的林区更是人民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二、我国林区防火灭火重点目标所存在的缺陷。
还是由于我国对于这些重点防御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不足。
1预警预案机制不合理。
这点主要是由于,预案的设置问题,很多重点保护区域,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火灾制定预案机制的时候往往只是针对一个地区,简单的来讲,就是很多预案只是适合于某种火灾或者是某个地区。
那么其他地区出现不同类别的火灾,该如何应对。
这就涉及到预案制定的缺失,所以在制度上就需要进行改变。
地方政府制定火灾防护预案的时候,大多数规定的只是本单位本部门的措施。
没有对于重点保护区单独设置预案,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在制定预案的时候一般就是一个预案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导致预案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起不了作用。
同时预案中也没有整体的构思和总体的灭火方案,在向导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预案功能的缺失。
2基础设施不完善。
不利的,其中首要的是森林火灾检测系统以及防火阻隔系统,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建设的,但是很多林区却没有这些重要的防护措施工具,这就给火灾埋下了隐患。
3预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时候没有人注意,等到发现了火势便无法抑制,从而导致各种损失。
1制定科学的预案机制。
证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有依据来治理,这样就能保证灭火的效率以及效果,最大化的减少损失。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于灭火以及预警都具有明显的效果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基础建设跟不上到最后火灾发生的时候,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需要依据当地的实际,当火灾来临时如何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化,防御措施于此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只有合理健全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火灾发生前后都能够做到镇定的抵抗火灾。
四、结束语。
森林防防火灭火重点目标的防护措施对于我国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将关键需要建设的事业落实到实处,保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
森林生态保护论文篇十七
情况发生,仅仅对火灾发生之后的扑救工作给子重视,反而忽视了火灾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
比如社会各方对中国森林防火工作不够重视,在许多工作部署时都存在着死角和误区,并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位,这些规定和规范也仅仅是停留在会议、文件、日程上,并没有真正进行落实。
同时,还存在着火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地区并没有对火源管理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仍然存在着野外违规造火等情况。
有全面展开,这些都是中国森林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气等级的通知》,将中国森林火险分为5级,并根据空气湿度、降温、风力等因素进行确定。
目前,中国某些省和自治区的林火预测预报系统已经趋近于完善。
林火阻隔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减少火灾损失,主要内容包括林区公路建设、防火线的开设、营造防火林、营造耐火植物带、林相改造等。
来的地而林火监测发展为高空、航天、遥感等林火监测,目前中国林火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而巡护、瞭望台监测、飞机巡护监测以及卫星监测。
本成熟,通过邮电系统也能够实现从中国林业局防火指挥部到全国各个省市和林区的防火办公室之间的有线通讯。
对滞后,但是目前中国林火扑救较以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2]。
目前,中国林火扑救技术主要包括林火指挥系统、战略技术系统、扑火机具系统等。
a)抓好行政首长负责制,例如让行政首长担任各级防火总指挥,由各个相关单位的行政首长来担任指挥部成员,并对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在年终时进行考核。
同时,要落实责任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位护林员工和干部身上,将森林防火责任和人员损利、工资、职位等挂钩,提高护林工作的有效性。
传工作组开展一些活动来为居民增强防火意识,普及森林火灾扑火安全知识。
c)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扑救工具足额、到位,将专职扑火队伍和义务扑火队伍进行结合,建设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森防队伍。
另外,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实战演习等方式来进行培训工作,加强火灾报告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加强在灭火工具上的合理配置。
d)对火源进行严格管理,林业部门要定期进行巡查,林区住户要明确责任,护林人员要保证到位,共同对火源进行管理,从根本上防止火灾的发生。
快全国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中国森林防火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f)航空灭火。
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和甘肃8个省区约5000×104m2(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5.5%)有林地面积的航空巡护、火场侦察、实施机降、索降、吊桶洒水和机群洒液化学灭火工作。
近几年来,根河航站和百色航站试验成功了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并在西南航空护林总站配置直升机用吊桶,用于西南高山林区直接或运水灭火。
下面就中国常用的几种航空灭火手段进行概述。
a)机降灭火和索降灭火。
机降灭火是利用直升机运载工具,将扑火队员及时空运到火场,进行空中布点、包围火场,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
机降灭火行动速度快、布点准确、能充分发挥每个扑火队员的最大战斗力,是当前中国扑救森林火灾行之有效的手段。
索降灭火是从悬停的直升机上通过绞车装置、钢索及背带系统等辅助设备将扑火队员降至地面,能弥补利用直升机机降时对着陆点的要求。
b)吊桶灭火。
吊桶灭火是利用直升机外挂吊桶载水或载化学药剂,采取空中悬停点状喷洒或带速线状喷洒,从空中直接喷洒在火头、火线上,直接扑救森林火灾。
直升机吊桶灭火充分发挥了直升机机动灵活的特性,已被广泛使用,成为航空直接灭火的主要手段。
c)机腹式水箱灭火。
机腹式水箱灭火是用固定在直升机腹部上的水箱载水对火头火线进行悬停点状喷洒或带速线状喷洒。
目前中国只有as-350机型配备,载量较小,由于采用特制机腹式水箱,其洒水的准确性和飞机操纵性要优于吊桶灭火。
d)人工增雨[3]。
人工降雨灭火适合于持续时间较长不易扑打的森林大火,同时也可以对比较干燥的部分林区进行人工降雨,用以降低该地区的火险等级,起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
美国、澳大利亚还研究用人工促进增雨来防止雷击火。
但人工增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积雨云的覆盖面积和含水程度要求极严格,而且受气团运动方向、速度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存在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国森林防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针对加强中国森林防火措施提出了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为林业部门和相关单位作参考,共同为森林防火而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63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