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信是为了呼吁他人积极参与某项公益事业而发出的一种书面形式。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有共鸣。请参考以下总结范文,了解不同领域的经验和经验分享。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一
摘要: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更要注意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反思;策略。
“反思”并不是新名词,反思这一行为自古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名家名言就反映了这一点,古人用他们长久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反思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培养反思能力在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呢?用杜威的话来说,原因就是“它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思维能够指挥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有预见性、有目的性地去完成一件事,而反思能正确引导我们的思维,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更加完善。
一、学生思维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而在认知上形成简单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形成热爱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但从科目性质来说,生物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考查科目,学校和教师对于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花费在生物学科目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研究。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或参考书等辅助工具较为依赖,缺乏反思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往往能够轻易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两个问题:(1)花由哪些结构组成?(2)绘制植物双受精的路线。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思考深度的要求有明显的不同。问题(1)只要求学生回忆储存在脑中的有关信息,引发出的就是对“知识”的回忆,属于低水平问题。问题(2)则要求学生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加工,需要学生在认识花的组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些结构的作用,从而绘制植物双受精的路径,属于高水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教师也可以多提问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提问,因为设置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上常用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互相帮助,提高表达能力,学会反思。苏教版的生物教科书安排了许多讨论活动,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把小组讨论的时间用于闲聊,有些小组只有少数几个人发言。通过观察,笔者发现,5人是一个小组的最佳规模,如果小组人数只有4人或更少,参与者往往会偏向于一对一的交流,而不是所有参与者的相互作用,这样也就达不到小组讨论的目的;如果人数太多则不利于学生间组织和交流,有可能使有些学生成为旁观者,造成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收获很多,有些性格内向或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收获很少的不平衡情况。3.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探究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锻炼的机会,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单单教学生解出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面临困惑时,要有自主解决的意识,首先做出各种猜测,然后收集信息,分析有关的资料,最后归纳总结,积极寻找答案,争取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教师给出答案。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课堂中的探究形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前提下,选择多种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反思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2]贲爱玲.在教师教育中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反思性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4).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维莉.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二
摘要:现如今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可见,创新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尤为重要。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将创新贯穿于企业的始终,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经济管理是维持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经济管理正是对企业成本和资金的有效控制和利用,能够使企业在正常的经济轨道上运行。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不利于企业正常的运转。因而,本文就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创新措施,供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经济管理对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经济管理要想能够对企业做出大的贡献,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创新来不断地完善,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的实用性,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经济管理缺乏科学性。
经济管理工作主要针对财务工作。在财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原始凭证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任何的经济往来和记账都离不开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经济活动中,项目往来的凭证,必须要客观、事实、准确无误。原始凭证上记载的内容、数据以及加盖的公章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许多企业对原始凭证认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管理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本的登记和录入工作,账本是企业财务最主要的.载体。在《会计法》中,对会计账本的编制、录入等工作,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的会计人员并没有按照规章要求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存在着账本记录的内容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在经济管理上仍缺乏科学性。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型难。
现在,企业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这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也有利于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方面。但是,现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改革的速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才素质不高等原因,都是阻碍企业经济管理转型的“绊脚石”。
(三)经济管理强制性不足。
国家特别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为此颁发了许多条例。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中,这些条例形同虚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些企业只关注利润,对平时的经济管理工作缺少监管,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管理工作包括许多方面:资金、成本、销售等等,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会影响其他工作的进程。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有序进行。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突发的各类风险,就会缺乏应对能力。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为了解决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企业能够更好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新形势下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方面,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今后的发展,要积极适应如今创新的时代,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管理企业。企业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承担改革带来的阵痛,因而,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要辩证地创新。我们现在是合作的时代,要走出去,善于借鉴吸收他国的经济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经济管理要想有序良好地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使用的仍是几年前的老一套制度。我们应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对管理制度实现动态的创新,如实行绩效制度的创新,对于有能力、有技术、有成就的员工给予奖励;加强对决策制度的创新,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决策机制,通过民主决策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创新不仅体现在制度、技术方面,还应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在国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已经凸显成效,很多的大企业像苹果公司等,已经很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只有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尊重、爱护、理解、关心员工,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企业创新的力度;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定期开展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将创新观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自觉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引进创新人才,带动企业整体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保证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
三、结束语。
如今的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繁荣、富强需要企业的支撑。一个企业能否长足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将创新运用到经济管理当中,经济管理涉及范围广、力度大,因此,抓好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等都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汪宁.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1)。
[2]胡小珍.浅析新时期交通检测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3]宋云刚,朱德彬,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
[4]过烨.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18)。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好的课文不去读它,永远也不会变成精神财富。“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领悟和理解文中字缝之情,字外之意。这是任何教师凭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并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只读不思的现象普遍而又严重,由于教师压阵,学生不得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付差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形在神飞。
近几年,创新教育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状问题,及时发现、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本是一门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社会科学,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却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语言“解剖课”。教师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修改润色,力求头头是道地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阅读教学被摆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对此,许多学者和语文教师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但据了解和观察,我们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不“讲”也不“问”,干脆“放鸭子”,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没有了教师讲课的“束缚”,学生随心所欲,面对并不熟悉的课文,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是难以在很短的时间理解、掌握课文的。本人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教师就不应包办,而应指点、纠偏,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要正确教给阅读方法。
1、带问题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朗读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评判课文来直接理解,让朗读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乐意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学课文之前,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具体在哪方面提高。这样就增强了朗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自然课堂上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教给学生用试读、自由读、个体读、细读、跳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等方法去自读自悟。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悟式的阅读。要让学生在“读”的经程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另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凭借自己的阅读进入意境,唤起内心丰富的想象。
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带问题阅读、边实践边阅读、开放性阅读等适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方式,有目的性、有感情、有顺序地去阅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领略作者独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之妙处,体会文字语言的准确传神及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学到精湛的语言,而且还增长鉴赏语言的能力。
2、品读。
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品读,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品读课文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利用脸部表情向学生传达情感,也可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如语速、语调、停顿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表演、画画、多媒体等手段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体悟这些词语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老师去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学生的朗读情趣,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人物评论、交流资料、练习片段等,将品读过程引发深化,拓展延伸,提高品读的兴趣。
3、默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默读、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使语文课堂张弛有致,在动静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在提倡“朗朗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默读方法有: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画,一目十行,让学生在默读、用心品味、欣赏的同时,个性化地批注、圈点、勾画、书写。圈点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感动自己的生动语句,书写自己感性趣的地方。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也就会主动、乐意地去做,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汲取精华。当然默读同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正是因为它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等直观效果和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眛。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如课件的固定化、内容的程序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观察,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影视剧片段或影视主题乐曲,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闹,但因缺乏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与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
2教育网。
3百度。
4新浪网。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四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基本上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水利事业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水利事业的发展不断地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因此,在水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邮电经济论文,期刊,投稿。
1、现阶段我国水利及水利科学发展中存在具体问题。
现阶段,我国水利及水利科学发展均严格坚持科学发展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坚持不懈地对相应问题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促进科学发展观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目前,我国水利及水利科学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认识较为肤浅。目前,水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均严格坚持科学发展观,但是多数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较为肤浅,导致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力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科学发展无法得到切实、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多数人对水资源情况及重要作用的认识较为片面,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较为淡薄,水资源保护未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对水利工作的有效进行产生直接性的.制约作用,严重阻碍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设备未能得到有效检修和保养,陈旧机械设备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先进的现代机械设备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这就导致水利工作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也严重制约工作效率的提高。部分检测工作因为设备的制约无法及时进行,严重影响水利工作质量的提高。
1.3水资源短缺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节水意识较为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其次,在工、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的有效利用率过低,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再次,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的存在导致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修建水库将上游水资源大量拦截,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开裂、地面沉降甚至塌陷等严重现象,大大提高了河道萎缩、土地沉降、荒漠化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
1.4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水利管理制定建设的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治理及保护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进而导致水资源浪费、水体破坏、水污染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严重制约水利事业的有效进行和健康发展。
2、解决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
2.1开展治水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治水理念教育,提高保32chuangxinkeji2014.08护水资源的思想认识。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生态水利切实开展并落到实处,保证水资源质量。同时,在社会中加强进行水资源信息的宣传,让广大市民及水利工作者深刻认识我国目前水资源状况,提高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促进其科学发展观认知水平的提高,增强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促进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和谐发展。
2.2加强水污染及水土流失治理。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水污染及水土流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及工业用水危机严重制约着经济及社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治理。水污染治理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应采取多样化形式在社会中加强节水、水资源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节约用水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相关水利部门应及时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治理。应对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依赖植树造林及合理控制工程建设。同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及应用过程中,须合理、科学处理好水利兴建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并加强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管理,及时检修和更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提高水利工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管理制度建设。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加大资金投入,使水利工程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及机械设备,并结合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及时更新水利基础设施,保证水利工作正常、顺利开展,促进水利工作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水利管理制度建设。国家及相关水利管理部门应根据我国实际水资料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使水利工作的进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水利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综上所述,水利及水利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及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及相关水利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水利及水利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坚持不懈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只有这样,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利及水利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及社会得到健康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五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还重点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认为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还对如何界定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了研究。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发展机遇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为学校提供的高新技术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来自大众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而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又不断在挑战现行的教育体制。
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我过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要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应的地方。高水平、创新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
1.创新能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在知识经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看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并且关键的竞争点更是集中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内,本科教育仍是以“教学为本”,以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要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的。因而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学生都已经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个人成长的历程看都具有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而是要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尽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仍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但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生教育更应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创新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整个教育的关键。
1.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各高校的学科虽然有优势与一般、热门与冷门的差别。学科建设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都必须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是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
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言性和交叉性。这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要。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导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素质。从导师本人受教育的时间阶段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在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接受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具有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共性制约等缺陷。虽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的广泛展开,导师过窄的专业知识问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过弱的文化熏陶和个性发展不足等缺陷依然留着深深的烙印。导师在向研究生传递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把这些缺陷和不足“遗传”给了研究生。
由于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提高导师的各方面素质。首先,导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要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最后,导师要处理好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把握好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取充足科研经费之间的平衡,保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行。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高等学校一方面要严格导师招生资格的评审,以确保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优秀的导师脱颖而出。要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导师减轻负担,使导师能潜心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
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产学研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开阔眼界和思路,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
(1)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这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积极探索“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信息资料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界定研究。
对于创新性研究成果,有专家曾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研究生创新成果有七方面的内容构成:用一种新的理念或方法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以较简单的方式解决前人用复杂方式所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未曾严格证明的问题给予严格的证明;纠正以前的错误;实验中首次验证或改进性地验证了理论上的预言;把一些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或扩大了原先某一体系所概括的内容;提出了一个甚有意义的新问题,即使自己目前未能解决它。
上述创新成果的界定标准应适合研究生实际,研究生的创新成果最重要体现在“新”与“实”上,新即是新理论、方法、设计、进展等,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实是指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实际应用价值等。新是创造性的外在特征,实是创造性内在体现。两者结合方构成创新成果。研究生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中,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三个创新点上,对这三个创新点的“新”的评价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基础上。.
参考文献。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六
摘要:中小型的水利项目对于农村水利灌溉、水电站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进行中小型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技术标准,提升工艺的整体把控能力,对于延长项目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护所需要的成本投入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实际现状;加强管理;。
加强水利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水利项目建设更好的开展,同时还能使其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开展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优化控制措施,促进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现阶段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在开展中小型水利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加大解决力度,有效开展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中小型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几点加强建议。
1我国中小型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不足。
现阶段,在开展中小型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其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相关工程的施工无法得到有效的质量保障。这对于我国水利项目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相关施工企业团队在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中小型水利项目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把控,导致施工质量问题频发,不仅加大了后期维护保养的成本投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返工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部分施工团队在项目作业过程中存在分包情况,而这也是相关质量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部分分包团队在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患,使得项目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而针对上述情况,只有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监管,解决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才能更好的使工程项目质量得到保障。
2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2.1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针对我国现阶段中小型水利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深入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相关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加强相关质量标准的建立,促进相关管理工作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有效把控。同时,相关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意识,在进行分包时要注意甄别施工团队的'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情况,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加大人才管理力度。从而在应对各类实际情况时能够有法可依、照章办事,全面加强对中小型水利项目施工的质量把控。
2.2制定合理的分包管理制度。
由于中小型水利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承包单位多会将整个项目进行分割,并分包给其他的施工团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提高水利项目的施工效率,从而确保各个技术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衔接。然而却会使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建议在进行分包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分包把控。首先,应当加强对相关分包团队的资格检查,了解施工团队的具体情况。其次,应当加强分包体制建设,重视分包企业与工程负责企业之间的协调,促进双方的各类管理工作都能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应当加强对分包单位的施工管理,并在施工现场建立相关质量检查小组,时刻对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落实和分析,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报,并拿出可行性方案进行修改。
2.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把控。
由于水利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工期较长,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对施工开展过程中的各类细节进行把控,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对有效开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当针对施工开展过程中的各类细节进行把控,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应当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针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通过采取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的方式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此外,要确保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操作,降低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应当建立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检查小组,针对各个环节的施工内容进行检查,在确保施工无误后才可进行下一环节的内容,从而环环相扣,确保施工质量。
二是应当加强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相关质量检查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把控,提高对各类原材料的把关,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原料均符合施工的具体要求,同时要保证符合我国相关材料质量检测标准方可投入使用。为了使材料保持良好的性态,应当对各类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保存,避免风沙、降雨等自然天气对材料造成腐蚀和污染。
三是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中小型水利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相关企业单位应当明确自身责任,明确施工的具体细节要求,并在开展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加强环节管理,使施工从开始到竣工始终保持在监控管理的条件下。此外,相关承包企业应当加强施工现场与各技术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发现技术问题时及时进行汇报沟通,从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纠正。
3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不仅能够确保相关项目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质量保障,降低维护的成本投入,同时还能使农村作物灌溉得到良好保障。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加强质量管理标准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水利项目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传久.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09).
[2]马逸平.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7).
[3]颜睿.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1).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七
摘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是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所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21世纪是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了,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自己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和教学关系,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水平。
(一)了解生物学发展史,激发创新意识。
生物学的发展史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和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素材,可选择著名的发现、实验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分类给学生,例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不仅说明他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更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当前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羊、超级鼠的问世等重大事情的发生。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明确研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发现、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经过无数次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科研成果往往给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准备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向。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环境污染pm2.5、艾滋病、现在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各种癌病问题,还有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等,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用这些社会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创新,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开启创新动机,使他们树立创新的志向和目标。
(二)还孩子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其主体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拥有创造的智慧才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创造的智慧不是存在于现有的认识成果之中,而存在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国,认识发展过程比单纯拥有知识更重要。能学会创新,才会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探索和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敢问、敢想、敢说、敢于说“不”、敢于“班门弄斧”方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能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这一核心,积极引导、点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充满鼓励、表扬并互相合作的民主型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生物课,喜欢大自然,这样便会有兴趣,便会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这样离创新成果的出现便指日可待。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更能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也能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进而形成创新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发展粗腰实践性、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去探索发现,培养他们发现真理的眼睛尤其重要,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生物学中的实验、课外实习考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今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让他们考查污染的环境,制定治理污染的方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他们在探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便会更加的热爱生物学,当他们热爱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积极主动地认识和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便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生物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思考并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给他们发散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调动他们的激情,激起他们创造的动机,开发创造的思维,并提高创造技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展,为将来具备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关乎着一个民族是否进步,一个国家是否兴旺。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分数不放,而应该站在发展的前沿,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忠.走进课堂——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际珍.浅淡生物教学中的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初中生物科教学论文(5)。
[3]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理论新思考——兼对已往概念教学理论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八
水利是社会中一项基础的产业,加强水利建设,是保障人们用水质量的有效措施。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利用水资源,为了缓解资源紧缺的现状,水利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做好技术的创新,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当前环境下,生态资源遭到了污染,可直接饮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区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加强水利管理,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水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在水利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应提高管理的能力,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在有的农村地区,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具有污染面广、来源复杂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有的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环境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有的城镇地区,工业发展比较快,工业废水的排放严重超标,很多江河水域都受到污染,河里的鱼类以及植物大量死亡,而且当地居民的饮用水也受到了污染。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制定相关法规以及管理制度,并严格执法,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对污水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这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管理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水利管理,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一些地区工业发展很快,农业生产中应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向机械化的转变,人们过于注重产业的发展,会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很多政府部门也没有做好环保的宣传工作。另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出台了较多的经济帮扶政策,使得各个行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也说明水利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很多人对水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水利工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可以解决部分地区缺水的.问题。为了提高水利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制定出相关环保政策,对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限制,对污水加强处理。为了更好地落实水利管理各项政策,应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加强对人们的教育,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随着资源不节制的开发,很多地区出现了较多的自然灾害,这主要是因为在资源开发时,没有采用环保的技术,对周围环境造成了破坏。有的城市没有做好规划工作,城市道路的排水能力不强,在下暴雨后,路面上积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3.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防汛预案,积极地支持会商。水利信息化根本就不能对行政领导提供行政决策的服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充分地满足水利管理部门这一方面的需求,就得需要在信息系统之中来加入防汛预案,提供洪水的预警。比如,当洪水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的时候,这样的系统就可以相应地给出预警的方案,依据其方案,领导就会在会商中做出相应的调度决策。而在其决策之前的系统还可以对放多少洪量以及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等进行模拟。
3.2rtk技术的应用。
rtk是一个实时的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而言,同gps技术的一样依旧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只不过是实时的差分来进行计算的。随着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可以使得传统的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其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而之前的动态测量、快速静态以及静态均需要事后来进行解算才可以获得厘米级的精度,然而rtk是完全可以在野外实时地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就是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的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中最为重大的里程碑,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给地形测图、工程放样以及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务必要采取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通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的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其指定坐标系中即三维定位的结果,并且最终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在rtk的作业模式之下,基准站就是通过数据链,将测站坐标信息与观测值一起送到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仅是通过其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得采集gps的观测数据,并在其系统之内组成差分观测值来进行一个实时的处理,同时还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历时不足1s。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中是一个很关键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传统的工程控制测量、大地测量采用导线网以及三角网的方法来施测,这样一来不仅费工又费时,我们要求的是点间通视,而且其精度的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道精度如何,采用一个常规的伪动态方法、快速静态以及gps静态测量,在其外业的测设过程之中不能够实时地了解到定位的精度,假如测设完成之后,回到内业处理之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就得需要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可以实时了解其定位的精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有着较大的意义,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出现。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对水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有的水利部门采用的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管理的效果不佳。文章对提高水利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水利部门的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有创新的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九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校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内涵和运行机制的理解,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本科生导师制下阻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国内各高校不断研究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理论与实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搭建密切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努力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人生观,让大学生融入到导师的科研之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依据在校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为每名大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本科生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特别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导师为核心圈,制定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
(一)协同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采取学校、院系、导师和辅导员多方联动,协同发展的运行模式。在此模式运行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制定指导性目标规划;下一级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制定导师聘用、定期考核等规章制度;导师则具有双重身份的特点,既教书又育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如何做人,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同步协调发展;辅导员在此运行模式过程中则起辅助作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筑以导师为核心,学生为支撑的圈层结构。
本科生导师制构筑以导师为核心,学生为支撑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包括内层和外围层,内层主要是指导师所负责的低年级学生,即大一、大二学生,外围层主要指导师所负责的高年级学生,即大三、大四学生,外围层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要起到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以导师为核心的导师制,特别要求导师对每位学生都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应该基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能力和特长制定发展方向,导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制定各阶段发展目标,并按计划目标稳步实施;导师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个指导过程之中,导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筑扎实的内在品格,是学生的双重导师;导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课程,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性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
在整个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比如,建立奖惩考核的相关制度,并且具体细化到各项指标,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的依据,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在工作量上给于一定的学时工作量,对考核不合格者则下一期不予聘任或扣减相应学时工作量。
(一)高校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旧的管理思想,特别是高校管理行政化还比较明显,对于“以人为本”“专家治校”的理念虽有提及,但实际落实的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依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1]。
(二)忽视大学生个性诉求的影响。
目前,高校还普遍存在重视群体诉求,轻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首先,多年以来,传统的教育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究其原因就是课程问题的设置总是让学生努力寻求“唯一答案”,没有多种答案的可能,阻碍了学生多方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得到一个答案就结束思考,不会再研究其他可能的答案,更谈不到创新[2]。其次,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分析,一是教师对学生放的不开,过于低估学生的自觉性,认为对学生必须时刻监督管理,否则学生学习就会出问题。二是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和友好。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关心考试能否通过以及是否能正常毕业,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探求。三是忽视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志向和理想,对学习动机不足和缺乏足够兴趣,学生很少有成就感的体验以及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三)缺乏创新能力相关理论研究的影响。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大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讨和实践,但大都过分地强调创新能力,忽视了创新精神对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没有把创新能力提高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在关系梳理清晰,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完全独立开来[3]。创新精神的研究应该得到教师的极大重视,但目前关于创新精神重视程度还不够,欠缺对创新精神本质的把握。
(四)社会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欠缺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并且标准也愈来愈高。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社会各单位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只片面强调应聘者学历,不太重视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本来是本科生可以担当的职位,却在应聘条件上规定硕士以上学历,这不仅可能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还会把高校大学生引入注重高学历、低能力的误区,阻碍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另外,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虽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还缺乏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比如,社会上还没有设立像在职科研人员一样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金项目,也没有具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奖励方案,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自身惰性和人文素质不高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实际创新能力水平还普遍比偏低,主要表现在:由于中学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养成的一切都依老师的计划来安排学习,一切按照书本来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至于在大学没有升学压力的环境中,降低了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谈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有些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普遍缺乏,缺乏对人文情怀的追求,爱好单一,整天游玩于手机游戏之中,既浪费了大量时间,又没有得到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保障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要研究探讨创新机制和体制。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制定有利于大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以及促进思想创新的教育体制。“以学生为核心”特别要强调因材施教,给学生设定努力的目标和创新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决不能千篇一律地规范他们的学习方式,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要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政府不应该统得过死,管得过细,鼓励高校“教授专家治校”,制定合理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二)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培养。
大学生的创新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同时又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创新并不是简单易事,其受很多因素影响,只有在有利的影响因素影响下,创新才可能成功。一般而言,人的智力因素影响其创造性,智商高的人有助于更好的创新,但并不是唯一的因果关系,还存在着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样都是高智商者,但两者的意志、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差异很大,即创新人格特征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同,其创新结果会截然不同。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群体,轻个性的思想比较重,这种思维模式相对抑制了大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对此,我们应该既要重视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还应该特别注重大学生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受到尊重,为大学生积极营造自然、宽松和健康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基于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要特别重视高校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督促广大教师必须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关系[4]。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批判性;高校还要改变以往的重结果,不重过程,重讲授,不重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现状;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指导少讲授,多给学生探索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以充分显现。
(四)不能只谈创新能力而忽视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精神,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只谈创新能力而忽视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就谈不上创新能力。对此,作为本科生导师,更应该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典范。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精神内涵以及本质特征,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创新精神上的普遍欠缺,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塑造当代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勇于探索、开阔思维的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五)导师队伍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在基础理论知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积累程度,这些都对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产生很大的影响[5]。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就会徘徊不前。只有导师的创新意识强,具有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性经验,才会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六)重视科研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高校科研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体现,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研究课题的实践培养,以及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科研项目对教师来说是研究和创新的过程,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来说本身更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过程。导师吸纳大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导师应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强化训练。目前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高低己成为衡量高校创新能力水平的标志。
参考文献: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
引导语: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创新能力与提高试题,欢迎参考!
第 1 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比例为( )。
a.10:30:50。
b.10:10:20。
c.10:40:50。
d.10:20:30。
正确答案:c
第 2 题:在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中,以下哪项可以不做硬性要求?
a.主动性
b.信息搜集
c.人际理解力沟通
d.游泳
正确答案:d
第 3 题:( )是专利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
a.打开市场
b.树立形象
c.经营发展
d.占领市场
正确答案:d
第 4 题:消费者满意度是由一特定交易所产生的情绪性反应,其主要来自顾客在经验中所获得的惊喜。这种观点属于( )观点。
a.特定交易性观点;
b.累积性观点;
c.认知性观点;
d.情感性观点.
正确答案:a
第 5 题:消费者购买东西时遵循一个原则:同等价格比质量,( )。
a.同等质量比服务;
b.同等数量比价格;
c.同等服务比价格;
d.同行价格比品牌。
正确答案:a
第 6 题:以下论述中,属于个人知识转换群化测度指标的是( )。
a.我会将自己的观点说给别人听,以确认自己理解是否不够深入;
b.我常能将不成形的想法转换为一具具体的观点;
c.我习惯在执行任务前,先与对方相互熟悉;
d.别人讲不清时,我常扮演帮他讲清楚的角色。
正确答案:c
第 7 题:随着组织共同体的建立,内部知识联盟将自然地拓展为( )共同体知识联盟。
a.社会;
b.文化;
c.组织;
d.人员。
正确答案:c
第 8 题:发散性思考测验主要包含个人思考的( )、独创力、变通力与精密力等四项,通过这四项的表现,了解个人创造力或者创造力潜能的高低。
a.流畅力
b.合作力
c.协调力
d.沟通力
正确答案:a
第 9 题:创造的产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压缩性、转换性、适当性。
a.新颖性
b.技术性
c.稳定性
d.娱乐性
正确答案:a
第 10 题:创造产品的转换性必须超越( )的限制并产生新的型式,而不仅是改善旧有的事物。
a.数量
b.结果
c.现代
d.传统
正确答案:d
第 11 题:对创新进行战略考量,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新的( ),有针对性地思考战略方向。
a.战略
b.层面
c.数量
d.类型
正确答案:d
第 12 题:( )是战略管理人员在了解组织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对组织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的设计。
a.战略分析
b.战略实施
c.战略选择
d.战略规划
正确答案:d
第 13 题:组织与企业内部流程量度所关注的是顾客满意度和组织的( )目标。
a.财务
b.人力资源发展
c.顾客争取
d.市场占有
正确答案:a
第 14 题:"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a.罗默
b.卢卡斯
c.约瑟夫 熊彼特
d.戴维斯
正确答案:c
第 15 题:( )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a.集成
b.原始
c.引进消化吸收
d.制度
正确答案:c
第 16 题: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正确答案:错误
第 17 题:奔驰法代(substituted,s)指思考何物可被“取代”
正确答案:正确
第 18 题: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激励、宽容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机制,大力培养科学技术带头人。
正确答案:正确
第 19 题:英国研究人员摘得了90多项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世界第二。
正确答案:正确
第 20 题:专利战略不是为了维护企业的现状,而是为了创造企业的未来
正确答案:正确
第 21 题:从积极角度来看,后发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深化技术能力开展“二次创新”,以增强自己对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演化的应变能力,并形成开辟新的细分市场的实力。
正确答案:正确
第 23 题:创造力是人类行为中最简单的表现之一
正确答案:错误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一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对于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
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
二、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
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
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
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六、是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
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七、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
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
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九、是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的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
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常发生,学术道德的败坏势必充斥着一些虚假的学术论文,这对科技的创新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学术道德约束机制靠的是学者自律和社会环境他律。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内因:高校个别学术研究者学术道德自律不强:价值取向偏失、学术良知缺失。价值取向影响道德操守,进而影响行为方式,这就会对学术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发表论文而言,有些科研工作者对本学科专业前沿不了解,也不经常跟踪学术前沿状况,为完成科研任务,临时突击翻资料、上网查询写成的论文。这样的论文势必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选题过泛、过大,没有新意,无法撰写学术史概述;仿题作论文,照猫画虎、学术史基本相似,无新意可写。在这个基础上谈论创新基本上就属于建造空中楼阁,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对科学的发展进步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要杜绝这种失范现象和学术腐败,必须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在加强研究者道德自律的同时,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并为真正的研究者创造出学士自由的条件。
《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二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经济方面“跨行业复制是创新”,同行业复制就是抄袭,就是吃剩饭。举个例子,如家酒店复制欧美国家相当成熟的“b&b”就点模式。“breadandbed”,解决了睡个好觉,洗个热水澡以及方便上网的两件半事情。这个例子也说明例了,创新,需要一种洞察力,穿透力,如果没有看到行业的内在本质,你就无法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职业创新能力培养,侧重点在于“创新”。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围绕创新这一词语来展开的。在这一课程我收获最多的就是,增加了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适应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多个不同的老师来教授,这也是一种创新,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适应。这打破了常规的教课方式,并不是由一个老师从第一节课上到最后一节。在课堂上夜不在是沉闷的教学,而是更多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乐趣,更是学习1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适合我们的思维的发散。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展现给我们看的图片,例如:一些普通气球,却有人能够想到把气球集合起来做成一件婚纱;一些豌豆,有人想到通过激光在豌豆上刻画一些字,等豌豆生长出来后,结的豆子上面也有字等等。这些制作的成本都很低,所以,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高。当然,我们创新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钱,而是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美好。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颇大——原来平常见到的许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或物,只要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造,就可以得到许多新的东西;我们身旁并不缺乏这些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它的眼光。于是在这之后,我也努力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仅对我的这么课程影响很大,还使我对许多课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使我的求知质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实践,做一个有心人。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同时,培根又指出了其余三点:
一,只是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必须亲自实践,不体验是学不到的。
二,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三,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比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可见,我们读书并不仅仅止步于书面上,更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努力走下去,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几十年来,学生作,教师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批改能不能创新呢?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稿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是学生写,教师改,却不符合写作本身的规律,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尽管教师为批改作文整天忙得手忙脚乱,却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批改,重点讲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就是在让学生自批互改之前,教师要讲清这样做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为达到“终身受用”之目的,并不是单纯为减轻教师的负担。
首先,学生写完后,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一下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其次、要求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
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
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
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
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
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
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要写好眉批和总批。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总的要求是多表扬,少批评。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生轮流批阅后,再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要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改正错字,病句,甚至重写,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学生写完作文后记,再次交上来,教师既看原文,又看批语,还看后记,并随时做审阅记录,为讲评收集素材。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以掌握互评情况;阅后记,以发现学生收益。
教师经过浏览审阅,对全班学生作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写出讲评提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每次作文情况作出概括总结,并抓住普遍性的问题重点讲评。讲评要每次侧重一两个重点。
上述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审阅,重点讲评“八法”,体现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精神,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八法”使学生得到了传统作文批改法中得不到的三个提高过程:
(一)从写到改的提高过程。即从写、批两个方面来看,评价同一文章是一个把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对照、比较的提高过程。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自己做了,又看了别人如何做的,这就从选材组材、段落安排、开头结尾、中心确定、词法句型、修辞运用上一一进行比较。指出了别人的优点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就避免了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在比较中进步,在评论中提高。
(二)从“批改”到再写“后记”的提高过程。学生改罢别人的作文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作文,品味别人给自己的批语,有一个重新看待、重新认识自己作文的过程,这就是在评价、比较过程中,在眼界比较开阔、标准比较明确的前提下,来一个回头望,来一个比较客观的自我掂量,从而写出后记,谈出体会和收获,这无疑是知识、能力提高升华的过程。
(三)从“审”到“评”的提高过程。这一过程不光是教师的工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归纳的过程。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谈了体会后,很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原文,别的同学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以及自己写作后记中的体会给予订正、纠偏、评价,所以,浏览审阅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原文、批改评语、后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在讲评过程中分析、归纳、综合,使学生在如何写文章、如何评价文章、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等方面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这一提高的效果,只有在学生写、评、后记几个环节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谈的作文批改创新,与让几个尖子学生替教师判作文是截然不同的,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差别,这表现在:学生自批互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效果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劳判作文是看完了事,而本文让学生自批互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重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学生活动面不同。这里有部分与全体的目的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而劳之判作文是单纯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而本文让数量之差。心理状态不同。前者有雇佣思想,后者是主动参与,有主人翁责任感。教师的工作量不同。前者教师可不在场,而后者在课堂上有教师的巡回指导点拨,解答疑难,并教之以方法,再加上浏览审阅,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必然多。
教育需要创新,教师是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能力培训,使我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创新的精神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强烈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教育工作更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意识。
二、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活动不是简单随意提几个花哨的新提法,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推动工作的前进。
三、创新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个精神去做。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要针对教育工作实践开展学习。这种学习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二、加强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不足,更有效地推动教育工作。天下之事,谋之于众。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把这种创新能力切实付诸于实践教学中,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
总之,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重新调整自己的未来构架,应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启发自己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我的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所以,我对经济方面的知识会更感兴趣一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所提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定位,最怕的一句话就是“老少皆宜”,产品或服务谁都适合。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你锁定的目标客户群是否大量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如果目标客户不买你的商品,就意味着商业模式的设计存在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三
教师的教育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一腔热情可做到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知识。同时要注意不断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因此,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科研,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
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又超越和升华于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其次,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再次,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用实践的结果再去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通过“课堂”这所“实验室”,能及时把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付诸实践,并能及时反馈信息,检验研究成果;最后,及时总结研究中的得失,归纳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推广运用。这种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的过程。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案,从整体思路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法,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因材施教。绝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需要进行创新,要把教材内容创新性地进行“拆分”,然后再根据需要重新“组合”,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使“上课”成为孩子们的“享受”。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讲授、讨论等多种形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进程中来。由此可见,设计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不仅能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得到综合运用,更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善于从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五、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来创新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样,通过创新问题情境,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四
2.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3.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4.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6.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达芬奇。
7.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0.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杜威。
11.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13.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14.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16.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7.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9.科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科学和技术的大胆创造。——费定。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五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20xx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xx大以来,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提高创新能力论文篇十六
3.非经自我发奋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4.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5.商品开发离不开创新构想,创新构想是人类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郭光华。
6.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8.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尤其是有效的管理。——阿法纳西耶夫。
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正因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0.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尤其是有效的管理。——阿法纳西耶夫。
11.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李四光。
12.一个没有创新潜质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
13.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14.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张瑞敏。
15.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16.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17.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斯迈尔斯。
18.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就应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斯威尼。
19.科学技术史证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朗加明。
20.渐进就是守旧。因此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务必一步到位。——张瑞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68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