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声现象教案(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0:10:22
物理声现象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07 10:10:22     小编:紫薇儿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所编写的一种教学指导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它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有序的安排,明确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教案吧。教案的编写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1、静电的利用。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3、总结。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二

1.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常挂着写有“慢步”“轻声”的牌子,“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

a频率b振幅c速度d时间。

2.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有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

4.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钟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时候采了蜜,养蜂人主要的根据是()。

a飞行高低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d声音的音色不同。

5.用一张硬纸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

7.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装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

a防止声音震坏墙壁b减弱回声。

c增大声音的频率d增强响度。

8.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中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9.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

a.太阳的影子b树叶的影子c.树叶间小孔的像d.太阳的像。

10.发生日食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

b.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在中间。

c.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中间。

d.月球不发光,它背着太阳的一面向着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它。

11.一个人沿马路行走时,经过一盏路灯。在路灯的照射下人的影子长短会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应该是()。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c先变短后变长d先变长后变短。

1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

a40°40°b40°50°c50°40°d50°50°。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一课时,“磁现象与磁场”是开启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电磁世界的钥匙。本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兴趣,决定“磁感应强度”这一难点学习是否顺利,对以后的安培力、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节在整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课本中首先以天然磁石吸引铁器的现象开始探讨,接着讲了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在航海方面的应用作为本课的引入,回顾并介绍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然后在探究电流的磁效应时回顾了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历史,进而引入磁场的概念。最后讲了地球的磁场。教材中物理学史的介绍更是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意识地培养。课本中关于电流磁效应发现过程的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前辈先哲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个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规律的愉悦,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并参与创新发现之中,要比单纯掌握结论更重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同学通过讨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他人的观点。在学习中肯钻研,善动脑,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能力独立探索问题。

初中已学过磁极之间的磁现象,了解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并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初中学的磁现象只是定性地描述了磁极之间的磁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磁极与通电导线、通电导线与通电导线之间的磁现象——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探究,并引进磁场的概念,用“场作用力”进行深入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四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板书。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五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

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

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

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

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六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之一,其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无关的.()。

2.惯性是一种力,刹车时乘客受到力,所以向前倒.()。

3.跳远时,人要助跑一段路再起跳,这是为了跳起后能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

4.惯性和惯性定律,事实上是一件事.()。

5.只有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6.物体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定律.()。

7.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二、填充题。

1.原来作曲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去掉所有外力,物体作________运动.。

2.下面几种情况中利用惯性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用手拍身上衣服,可以去掉灰尘;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

c.汽车刹车时还要冲出一段路;

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就紧了.。

三、选择题。

1.人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汽车突然刹车,人向前倾倒的原因是[]。

a.汽车有惯性,所以人向前倒;

b.汽车刹车时,使人受到一个向前的力,所以人就向前倒;

c.人有惯性,汽车刹车,人的脚停止运动,上身保持原有向前运动状态,所以人向前倒.。

a.正后方;b.正下方;c.正前方.。

四、说理题。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七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

【课题】光源的发展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

实践探究活动。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八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的8次方m/s,用小写字母c表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光反射到任何物体表面的时候,有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规律叫作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的每一条光线都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后面的某点s'处发出的,那么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的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的时候,传播方向不变;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发生了分解,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彩色光带就是光谱。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光谱中的可见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不可见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的特点:

(1)、热作用强;

(2)、穿射力强。

紫外线的作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紫外线消毒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在紫外线下识别用荧光物质作标记的钞票或商标;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九

物理现象,即物质的性质(如温度、速度等)、结构、大小、形态等变化而未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换而言之,物理现象即能直接感知的物理过程或物理事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认识、探究物理规律,对一些物理情景形成条件的模仿,再现物理过程,进而找到其形成、变化与发展的原因等而进行的教学行为。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

1、“9的魔力”

解密:这是由于秒针在“9”所在的这个位置处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那什么是重力矩呢?

力矩:就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其中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重力矩:就是重力产生的力矩,即重力和力臂的乘积。

2、一闪一闪亮晶晶。

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这是为什么?

解密: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产生变化。

3、拍电视别闪光。

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解密: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越远越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为啥?

解密: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双层玻璃的妙用。

为什么隔热、隔音玻璃都会采用双层玻璃?

解密:因为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6、荤汤保温好。

为什么肉汤或者辣汤不容易冷却?

解密:因为,多油的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7、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为什么开水不会响?响的水不会开?

解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8、坐地日行八万里。

为什么俗话有言:坐地日行八万里?

解密: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釜底抽薪。

解密:因为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相当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0、霜前冷,雪后寒。

谚语有言:霜前冷,雪后寒,这是什么道理?

解密: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一

生活中少不了光的存在,而物理在光是重要的组成,也在物理考试中占据很大的分数。由于光的分类很多,造成了学习中的困难,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光学的知识,我们总结了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口诀。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

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

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

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

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

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

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

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

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

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

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光学复习难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米/秒.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三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b.0c.180d.45。

2.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m/sb.9m/s。

c.拉长4.5m/sd.拉长9m/s。

3.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

c.10点40分d.11点20分。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7.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b.凹面镜。

c.凸面镜d.潜望镜。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0.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1.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b.45c.60d.90。

a.30b.35c.45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27、28题各10分,共28分)。

1.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m,竖直立着的2m长的竹竿的影长2.2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3.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0。

6.折射反射。

7.硬币的像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3。

9.b10.a11.a12.d13.c14.d。

15.c16.c17.b18.b19.b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四

许多物理现象都在生活当中得以体现,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时,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将生活与物理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

例如,让学生思考在生活当中的一些与力学相关的现象,在爬楼梯时、拉伸弹簧时、抬起石头时,物理的力学就体现出来了,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

另外,在课余时间,鼓舞学生主动感受周围的物理现象,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课堂当中与大家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4.2社会现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地改革,要求其教学的内容需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从而体现物理教学的创新性。

因此,在物理教学的改革当中,不但要注重生活与物理现象的紧密结合,还要注重社会现象与物理现象的紧密结合。

例如,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

那么教师在讲解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当航天员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处于什么状态,该状态涉及到哪些物理原理,飞船在太空当中飞行的过程中,如果想改变其目前的运行轨道,应如何操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找出相关理论依据,并做出解释说明,当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仔细思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5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课堂对物理现象的相关应用意义非常大,不管是生活方面的现象,还是社会方面的现象,当它们与物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时,就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跟上教育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物理教学的迅速发展,创造较好的物理学习氛围。

在中学时期,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现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

作者简介:崔慧丽(1978-),女,河南商丘人,本科,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五

1.做饭时,厨房有很多“白气”——先是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腾壶盖被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象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的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

02。

力学知识。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将内能转化为动能。

2.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03。

自行车杠杆知识。

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的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且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自行车上惯性知识。

自行车的速度很大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为了安全应该使用后闸,因为车速很大时如果使用前闸,前轮受力而停止运动,后轮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高速运动状态,容易翻车,将人甩出去。

04。

1.整把钳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2.钳口有刃——是在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3.钳柄上的花纹——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4.钳柄套上塑料套——是方便电工使用时能够绝缘,防止漏电。

05。

拔河比赛的物知识。

1.拔河比赛要穿新鞋——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容易取胜。

2.拔河时地面上谨防有沙粒——防止滚动摩擦。

06。

1.灯丝用钨丝——钨丝的熔点高,高温下不易熔化。

2.灯丝螺旋状——减小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发光效果好。

3.用久了的灯变暗——用久的灯丝由于受热升华,灯丝变细,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小,灯光变暗。另外灯丝升华后又会在灯壁上凝华,使灯泡的透光性降低所以会变暗。

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此类有趣的物理现象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7792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