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论文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0:14:18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1-07 10:14:18     小编:文轩

面对日益繁忙的生活,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进步的方向。总结不仅要对自己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还要有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感谢小编为我们精心搜集整理的这些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

在政治学的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互动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治制度的变迁发展又会形塑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文化形态,使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能互相适应,平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系统的良序稳定发展。文章主要以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互动模式为逻辑起点来探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首先厘清政治文化及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以及协商民主制度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契合点,然后重点论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能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在我国良性发展的有益土壤。

1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

1.1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一词最早由阿尔蒙德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哲学》一文,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对于政治文化内涵的界定,学者们的理解各有不同,通过对不同内涵界定的理解分析之后,可以将政治文化概括为:政治文化是一种以一国或地区的各阶层、社会组织及个人为政治活动主体,以特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及历史文化传统为影响因素,以一定的政治心理倾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其政治心理倾向主要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所表现出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动机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活动。政治价值观念主要指政治活动主体对政治体系及行为的选择、判断标准,包括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道德等内容。政治思想意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系列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和政治目的构成。

关于政治文化的类型,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5个国家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将其分为村落地域型、臣民依附型和积极参与型三种典型类型。村落地域型政治文化的特征是人们的公民权意识普遍缺乏,既无意愿也无能力进行政治参与。臣民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人们的政治参与比较消极,易于服从权威。积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对政治有密切的关注并有广泛的参与意愿和认知。

1.2协商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普通公民广泛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实质是为广大公民参与公共政治和社会治理提供广阔渠道和制度平台。近几年,协商民主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项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形式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的基本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参与协商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但都平等地享有获取所需信息以及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权利。二是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协商主体可以就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三是协商程序的合法性。协商的过程不仅要公开透明,保证民众能充分参与讨论,且必须要有合法合理的协商程序。四是协商目标的共赢性。协商最终是使不同参与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说服、妥协等达成共识,从而使政策法律顺利实施,以实现善治。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类型主要是臣民依附型和村落地域型。这种政治文化类型下,民众往往服从权威的支配,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政治参与的能力。这无疑对于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为协商民主发展创造更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二

由于在每项体育运动中,运动员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茶水时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品种,在茶香之中,品味一杯茶水,可以让饮茶与体育运动完美融合,既有利于宣传我国的茶文化,又可以让我国的茶文化更好地被继承和弘扬。有些体育教学已经将茶文化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人们在运动的同时,喝上一杯茶水,可以有利于运动员的发挥。运动员在休闲之余了解冲茶、品茶、鉴别茶水的方法,可以丰富业余生活,让心灵得到寄托。茶水喝得越多,身体机能提高的越明显。长时间饮茶的人拥有特殊的气质和心境,因此,茶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精神的升华。

3.1音乐、茶文化和体育运动的结合。

音乐有多种演奏风格和演奏形式,人们在喝茶的同时,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可以让饮茶环境变得更加优雅惬意。音乐能够带给人一种全新的精神享受与情感体验,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领悟和追求,不同的音乐内容,可以帮助人们对生活更加憧憬和向往。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播放激扬高亢的音乐,可以让运动员调动全身的运动细胞,有利于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音乐可以让人有效的转移注意力,运动员通过听取不同的音乐,可以分散由于长时间运动而造成的身体疲劳。随着西方国度不同音乐演奏形式的引入,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等多种音乐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演奏风格相融合,让运动员可以对音乐和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音乐注重对人体精神的滋补,因此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上,要能够更好的展现茶文化的真谛,才能让音乐运动员的要求相一致。运动员需要对不同的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进行音乐的选取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理性。由于现代音乐有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因此运动员不可以盲目或在懵懂的状态下进行音乐的选取,这样既无法保证体会音乐的强大魅力,也失去了了解茶文化的意义。体育运动音乐的选取,需要保证音乐的内容和演奏风格符合运动员的运动形式,让音乐与人的思想良好的融合,才能促使运动员更好的感受音乐在体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

3.2茶水对体育运动者的功效。

茶水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能够有效的清理肠道,促进肠道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在运动之后能够及时的补充远动员体内的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达到有效增长有益菌,消灭有害菌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实验表明,茶叶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能够有效地降低脂肪含量,达到减肥的目的。茶水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人体工作和运动产生的疲劳,经常饮用茶,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由此可见,茶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通过饮用不同品种的茶水,可以起到抗血脂、抗血压等众多益处。长期吸烟、饮酒的人喝上一杯茶水,可以带走由于吸烟、饮酒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红茶具有很好的利尿功效,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运动,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饮用红茶可以促进身体水循环系统正常运作,也可以保证有效排除运动所产生的毒素,促使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体魄。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压力,通过运动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的产生,在运动之余喝上一杯茉莉茶,可以提神醒脑、舒缓紧张,茉莉茶还有一定的降火排毒功效,能够良好地调节体内的火气。但是切记,长时间或者剧烈运动以后不应该立即喝浓茶,因为运动之后心脏的负担会加重,茶水中含有少量的咖啡碱,在喝浓茶以后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促使人身体的整体机能下降,因此喝茶的最佳时间是在运动完休息一会儿以后,这样既能保证对身体能量进行补充,也能让茶水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束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整合,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也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以及茶文化发展进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整合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茶文化在体育文化中应用的实验案例,第二部分对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对策,希望通过文本的研究,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文化;结合。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不断探究,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也更加重视。茶从古至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并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人们发现从古至今茶水都十分盛行,无论是在茶余饭后,亦或是在工作忙碌之中,饮上一杯茶水,都能起到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而茶文化在体育运动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人们对生活和运动的热爱,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运动中,可以促使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1体育运动员的茶文化体验实例。

为了让青年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历史,在亚青会期间,让中国的参赛选手走进南京,体验茶文化之旅,通过参观古代的茶艺使用器具以及亲身参加陶艺制作,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内涵。青年运动员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体育运动,此时,参观茶文化博物馆,有助于运动员形成基本的茶文化意识。在进行参观的过程中,有专门的解说员对不同的茶具以及茶艺表演过程进行讲解,让运动员对茶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保证对茶文化进行全面探究的同时,让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据报道,还有许多外国体育团队争相参加参观茶文化博物馆活动。随着大批量的运动员接触到中国的茶文化,促使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也被运动员们相互传唱,在解说员细致、耐心的解说下,志愿者们也通过用英语或手势讲解的方法,让外国运动员感受来自中国茶文化的艺术之风。在现场,工作人员对刚采摘来的茶叶进行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让运动员对茶叶加工工序有基本的认识,随着运动员与解说员喝上第一杯清香的茶水,他们才会切身的感受到来自于中国茶水的那份甘甜。随着茶叶慢慢的沉降到底部,运动员经过短暂的等待,也体会到来自中国茶文化的一种宁静与安详,并能够思考到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张弛有度。茶叶的纯净就好比运动时的休息,并非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将更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而在比赛之余,运动员喝上一杯茶水,也可以对身体流失的各种元素进行一定的补充,由此可见,茶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我国饮茶文化发展中的体育文化。

2.1饮茶文化在古代的体现。

陆羽曾经在诗句中对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也正是他的众多诗句,让现代茶文学爱好者有了更多钻研茶文化的依据,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早在《茶经》中就有记载,茶水可以强身健体、提神醒脑,也是文人雅士相互交流的一种生活方式;茶水还具有一定的滋补与养生功效,每日喝上几杯茶水可以有提神醒脑、疏通血管、养颜排毒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长期饮用茶水的人患病几率十分低,身体的免疫机能呈上升趋势,饮用茶水还能起到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喝茶成了古代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千百年来,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些地方的人们宁可三餐无饭,也不可一日无茶。在宋代,为了能够饮用健康自然的茶水,会有专人来进行茶林种植活动,在不同的地区种植茶林,并采摘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冲泡之余,让生活更有乐趣。随着人们饮茶习惯的养成,关于茶水的评鉴与泡茶技艺,已经拥有了专门进行采茶、品茶以及茶叶选取与冲泡的团队。而到了汉朝,有了丝绸之路以后,茶叶更是远销国外,并在全球各地盛行。古代的体育运动不像现代的这样丰富,但是有一种与现代体育运动十分相似,就是古代的蹴鞠运动。古代人会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团队,相互争取类似于皮球的蹴鞠,这也形成了最早的体育竞技类项目。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具有娱乐性的蹴鞠游戏成了兵家的练兵之法,又经过一代又一代蹴鞠高人的指导,蹴鞠渐渐地变为军队中的一种运动形式,经过时代的变迁,形成了现在的足球运动。古代的许多达官贵族,甚至皇帝都是蹴鞠爱好者,他们推崇这种娱乐项目,也在娱乐休息之余饮上一杯清茶,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此时的茶坊遍布宋朝的每个角落,人们在观看蹴鞠运动的同时喝茶水也成了一种习惯,而踢输的一方还需要向赢了的一方敬上一杯茶水,以此显示对对方的敬佩与尊重,此时也是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2.2饮茶文化在现代的表现。

现代人对于饮茶场所的选取和饮茶意境的追求与古代人有所不同。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茶余饭后喝上一杯茶水,更体现出养生之道。由于人们意识到喝茶可以强身健体,并具有一定的医用功效,因此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有着更高的地位。人们习惯喝喜欢的茶水,因此对茶叶的选取十分讲究,比如在选取普洱茶与信阳毛尖时,则更希望获取货真价实的茶叶,而非用低价购买廉价茶叶。由于产地的不同,因此茶水具有的味道也有所差异,人们对不同茶水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茶叶选取时变得更加苛刻。虽然现代体育运动与茶文化的融合十分严谨,但是在校园的体育运动中,年轻人则喜欢用矿泉水和碳酸饮料替代茶水,他们在追求口感的同时,并不了解茶水的真正用途与好处。随着中国对茶文化的推广,各大高校已经认识到茶对运动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近期的活动中,某知名大学成立了茶文化协会,将运动员的主要饮品由饮料替换成了茶水,并定期开展与茶文化有关的讲座,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在喝茶的同时,茶对身体起到的作用。运动员也通过讲座了解了如何知茶、认水、识器以及了解茶文化历史。茶文化与体育运动的结合,让运动员了解了茶与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和”。“和”的内在精神就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讲求“和”并不是要求相同或一致,而是承认并接受差异与矛盾。矛盾冲突运用“和”的思维,通过互相对话、协商,在互相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来化解。而对立斗争的处理方式只会使矛盾更加尖锐。尽管“和”文化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之上,但这种思想强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共存和发展,与现代协商民主制度基本内涵有一定的契合性。由此可见,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文化为协商民主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2.2民本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民本思想是传统中国对于权力来源的基本取向,指重视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民众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对国家的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必须本着为民众着想的目的,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并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政治原则。民本政治主张政治必须协商、争论和辩论,强调君主要善于接纳人民的建议和批评。这无疑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

2.3德治传统是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

德治是传统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取向。其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统治者及国家的所有官吏,必须将道德身体力行,做一个有德之人,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广大民众。二是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且认为人们只有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从内心中构筑起抵御一切诱惑的坚固防线。三是强调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充分运用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方法,充分发挥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德治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法治与德治的协调配合才能使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

2.4权威崇拜对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权威崇拜是传统中国对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其他个体关系的基本取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崇拜文化。权威崇拜包括:一是崇拜权威。在中国传统社会,君权神授、君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仅崇拜皇权,而且崇拜一切权力。二是依赖权威。与权威崇拜相联系的是依附心理。权威崇拜的特性对中国的政治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权力崇拜心理和人身依附意识。这种权威崇拜也是形成我国臣民依附型政治文化模式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民众依赖权威、崇拜权威,总是期盼权威为他们谋福利,这样会使民众普遍缺乏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

3协商民主制度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3.1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模式。

协商民主能有序地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协商民主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将更广泛的主体,包括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群体充分吸纳到协商民主机制中来,广泛地协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本文一开始论述了我国的政治文化类型主要是臣民依附型,公民更多是服从权威,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低。通过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化模式由臣民依附型向参与型转变。

3.2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保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优势。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有一些糟粕之处,但其值得传承和继续发扬的内容更多,如上文中所述的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和”文化、德治、民本思想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有诸多的契合性,有助于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当下,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巨大,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恰好可以继续弘扬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减少外国文化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渗透,保持我国政治文化的优势。

3.3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我国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的培养。

协商民主的关键在于协商主体能广泛、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共事务。因此,在发展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要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及政治参与能力,保证公民的正当利益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得到顺利表达。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逐步扩展,导致公共事务的繁杂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公民能懂得通过合法、理性、有序的途径去表达自己的关切、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政治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和妥协,鼓励公民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参与国家事务和各种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治理。

3.4协商民主制度契合了我国当下平等性、包容性政治价值倾向。

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民主即意味着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只有保证每个社会公民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才能顺利发展。在当下社会成员现实需求与利益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人民更希望从国家与社会的民主发展中享有更加平等的民主权益,而且期待过程平等,希望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另外,协商民主从其实现路径和表现形态来说就是包容性民主。通过广泛性、多层面、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及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最大限度地兼容各方面的利益、包容各方面的诉求、吸纳各方面的建议,无疑可以形成被社会各方面均可接受与采纳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措施,共同推进民主政治和社会和谐。

总结: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内化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会在更深层面上制约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是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有着很强的互动关系。正如上文所述,一方面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特点都与协商民主有契合性,并且为协商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又会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变提供动力条件,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更广泛、更包容的公民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系统中,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良序稳定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介绍了一项基于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英语成绩,对于目前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课堂;策略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实验。

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和对学习者研究的深入.教学观念也在逐步的改变.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逐渐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法所代替,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也随之成为了近来外语界的共识与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探讨学生基于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这对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用于教学,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其应用于英语的改革教学效果已为国外许多文献证明(appel&mullen.;wible,kuo.etal。)。在国内,黄晓燕(2001).张华(.),杨敏(2002),詹英(2002)薛淑琴(2003)等对网络教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贾国栋.刘丽燕对基于局域网的大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来,很多大学在教育部倡导进行的“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机下,正开展各种基于网络教学的各方面研究。周群()、李川(2005)、贾卫国(2005)、李新民()和李建华(2006)等人就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网络教学模式、网络平台构建和评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实证研究少,而就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基于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少。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是经测试选取的两个自然班,共60名湘南学院刚入学的医学临床专业一年级学生,每班学生30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班,另外一班为对照班,两班学生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学生都在中学经过了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年龄在l7一l9岁之间。研究问题是应用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自主学习水平。

(二)基于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的实施。

实验班和对照班每周4节课,为期一年,每班180个学时。对照组每周4节课。均在传统课堂上运作.即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讲授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对对照组学生的学习采用终结性评估。实验组任课教师每周2节课综合教程课重在“读和译”,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的难点、重点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综合教程的教学中突出“自主”与“参与”两个原则。每周另外2节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同学进行听、说操练,当学生在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自主学习时,教师轮流值班进行辅导,对实验组学生的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在形成性评估中主要是建立学生档案.在学习档案中放入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表、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大学阶段学习计划、学期计划和周计划.每周学习内容、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效果、每周的计划完成情况、学习心得、英语学习的突出成绩。不足之处,教师随时抽查学习档案并进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为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填写每周计划监控表(如表1)。

(三)数据收集。

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量表测试的成绩,该量表由作者参考庞维国(2003)、文秋芳()、horwitz(1987)、()’malley和chamot(1990)、nunarl(1995)及()xford(1990)编制而成。它由84个题目组成。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动机、学习内容、环境、自我评估、学习过程、计划与结果。量表采用利克特五分制.1=一点也不像我;2=基本不像我;3一有点像我;4基本像我;5=很像我。量表的可靠性分析表明该量表可靠性系数为0.8886大于可靠性系数0.85,表明该量表可靠性强。二是学生英语水平测试成绩。我们在训练结束采用了6月进行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进行了测试。采用已考过的四级测试卷主要是因为其信度和效度可靠,同时也是为了测试的公准性。

三、实验研究结果。

经过对回收的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了解到,经过培训,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对自己的独立学习有帮助,“帮助很大”占了56%,100%能学会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90%学会了有计划的学习,85%能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内容,85%学会了评价自己学习。82%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学生自己认为应该对学习负责占了96%,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加强。同时笔者就培训前后英语自主学习水平及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差异显著。

表2是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对自主学习水平比较,表3是研究对象培训前后学习成绩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自主学习水平的前测平均分分别为179.6333和182.5333.标准差分别为21.46068和20.50478,两班之间的自主学习水平差异不明显,对照班比实验班稍微好些。在后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自主学习水平平均分为210.3667和183.7000,标准差分别为l1.09567和23.45161,差异明显。实验班从前测的179.6338上升到后测的210.3667,提高明显,而对照班从前测的182.5333上升到后测的183.7000,提高不明显。独立样本t测试显示。试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的自主学习水平差异显著(p=0.0000.05)。

统计表明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4.5678,标准差为8.75468;对照班的平均分62.4333,标准差为10.23576。实验班的最低分为55.00,而对照班的最低分为43.00;实验班的最高分为92.00,对照班的最高分为83.00。采用了spss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后的成绩差异明显(p=0.0000.05)。

四、对结果的讨论。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基于传统课堂策略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水平和英语成绩。其原因如下:

(一)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该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它大大拓宽了教材内容,使英语语言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化,使教学更生动、有趣,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传统策略教学和网络教学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只要在能连接到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在任何时间自由灵活地浏览到不同的相关主题,从而达到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信息承载手段的局限,难以适应不同个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该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扩大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三)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精力及灵活性较计算机都有很大差别,所以只能把教学步骤严格地划分为精读、泛读、口语及听力教学,其中阅读占了很大比例,这样学生就无暇训练其他的相关技能。但基于传统策略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它在学习系统中综合了多种技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绽合运用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应用“学习档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在该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意义重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展情况,有的放矢,学有目标,同时学生能很好的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而又能有效的计划自己的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不断地演变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其精湛的技术、养生理论等文化内涵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和发挥其优越性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

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 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1 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可见传统膳食结构的可传承性。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需矢志不移地坚持弘扬其优越性。

2.2 独特的烹调技艺 注重色香味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多样著称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烹调技艺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国传统的烹饪、调味技法堪称一绝,“烹”是指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其制作过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鱼,火候不到则生,过火则老。而“调”则指原辅料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通过调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泽诱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调味料所需数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 。可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之细腻无与伦比。

2.3 医食同源的食疗观

“医食同源”,即“药食同源”。指用中医理论知识和饮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由此可知,“医食同源”并“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食养论”,即注重饮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食疗方”,即以食为药,以日常食物的一种或数种作为药用,以治疗疾病。三是“药膳”,以药配食,取一味或数味药物入膳。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总结思考下不断完善。关于医食同源和食疗的书籍数不胜数,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医食同源理论,传承其精华,真正达到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苟全其身,须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诉我们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节、时辰、体质、数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黄瓜与花生同吃易腹泻;羊肉与西瓜同食会中毒等。 季节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夏季应忌食肥甘厚腻,少食生冷之品,秋季应忌食性燥和大补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时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体质忌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 体质偏阳者应忌温热、辛辣助火之品;体质偏阴即阳虚型体质者,应忌食寒凉生冷伤阴之品等。数量忌即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忌过饱。若不掌握一定的饮食禁忌知识、合理选择食物,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食忌思想是历代人们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不容忽视,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们饮食生活更加科学、安全。

2.5 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优越性的体现,其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为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由农业、地理位置、食材决定。中国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农业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长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业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从事农业,其主食多为大米、小麦、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饭,菠萝饭,五色饭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基诺族等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其主食多为野生肉类、植物、鱼类,代表特色如杀生鱼、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汤等[5]。此外,少数民族多嗜茶、酒,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的边疆高寒地区,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国是“酒文化之邦”,少数民族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各个少数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种类更是形态各异,有青稞酒、槟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数民族必备的饮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们在食用各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便能回味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区域表现,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地理环境、气候、食材、嗜好的真实写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闽、湘、徽、鲁、苏、粤、川菜)。地理环境对饮食选择很有讲究,蜀湘一带湿气较重、选择辣食能祛湿,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决定菜系的重要因素,临近江海湖地带则擅做海鲜、以鲜香闻名,如湘、鲁、粤、闽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苏菜发源地由于菜种丰富所以一大特点便是四季有别;嗜好是决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爱烧、炖、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苏菜选料严谨,爱好和注重制汤,保持原汁,追求鲜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粤菜技法、配料多样,追求鲜嫩爽滑浓;川菜重调味,以“麻、辣、酸、香”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区域历史饮食文化的沉淀,赋予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精华不断被人们所传承和丰富,作为新一代华夏子孙,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尝试不断探索创新以丰富其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七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最民俗的那就是——春节。

在我们中国,春节是我们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点火,不小心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

对联。

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现在,春节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时,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各个五花八门。街上的人们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这时候家里的妇女可要忙喽!她们要赶做年夜饭、包饺子。各家都传来酒菜的香气,其余的人都在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福”字有正着贴的,倒着贴的,装饰的家里别具一格,特有过年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快乐地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说一些吉祥的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孩子们就会拿着红包去买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大人们在那天会至亲戚家去拜年或是在家做饭迎接客人。到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去,不久就要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春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

春联。

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习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倒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八

还记得儿时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弟子规》,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记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来大些了,经过学习慢慢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觉得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就连那些晦涩的段落,也可以轻易记下。

这些国学金典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去理解、去学会运用,它将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九

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

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类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现代的雷锋,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高举的旗帜,他们的精神会引领我们前进。我们应该传承华夏文化,发扬雷锋精神。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20xx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爱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传说,平定“诸吕之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宵节是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我真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赶快到来呀!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一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授,我对古代神话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神话故事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夸张的虚构了一些诸如创世的神仙、破坏人间的鬼怪之类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拟人化。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神话则是严密体系,而中国神话是零散体系。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具有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还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的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同样,不少神话故事直接引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素材。同样,艺术家们诸如《精卫填海》《白蛇传》《嫦娥奔月》之类的历史神话传说作品问世,也能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道德情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也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不仅有对艺术家的灵感的启迪引导,同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以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为例,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愚公移山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励志神话故事。它宣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就曾说过:“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愚公的精神坚定不屈,坚持不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坚信神话中愚公精神的现实存在,这也引发了正处在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源泉。

《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在印度,他创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鸿之所以钟情于愚公移山这个传说,可以说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结。几幅《愚公移山》的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是想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因为徐悲鸿相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奋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他做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不一,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动态都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老翁似乎正语重心长的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愚公移山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不仅激发了画家家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灵感,而且在戏剧上也给众多艺术家很多创作灵感。

“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流传久远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过去从未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呈现,豫剧《愚公移山》恰好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的力量,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参加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豫剧《愚公移山》的艺术家们驰骋想象的翅膀,运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对寓言的情节格局、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和非凡的改造,设置出坚实而鲜明的戏剧冲突,确立了最高任务、总体悬念和鲜明的动作线。全剧没有停留在是“移山”还是“搬家”之类的概念层面的争论上,甚至没有多少移山场景的正面展现,而着重于展示描摹移山过程中以愚为主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精神、情感、命运的图景,编织出冲突强烈、情感沸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好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为依托,使得艺术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内在精神气质,并适时宣扬自古积淀的传统美德,以激励他人。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借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世人所熟知并发扬光大,成为神话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存问题,笔者也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收获,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急需解决和改善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明确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

1现实状况。

现阶段,虽然我国各个地市的很多小学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都在进行,然而,这个教学过程正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几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做详细分析。

1.1课程目标不够清晰。

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学课程体系是完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必要条件。模糊不清的课程目标,将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把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怎样的美德以及怎样测评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如此一来,便严重制约了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教学效能,影响教学水平,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做到落实,也难以产生更为可观的教学效益。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设置课程内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纵向问题,简单而言就是课程设置中内容不够连贯,在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前后顺序设置,没有明显的深广度递进,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吸取较少;除此之外,便是横向问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别的课程缺少明确联系,缺少彼此间有效渗透和互动,难以构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体系。

1.3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教育的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相继发行出一些较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但是教材的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首先,经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出版的相关教材仍然停留在推广试验阶段,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中内容与现有的小学其他科目教材有重复的内容,所以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仍然需要不断在实践和推广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次,便是缺乏校本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袤,传统文化也具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便需要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校本教材来丰富对多样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应该在拥有统一教材的前提下建设校本教材。但是,由于受到科研、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已经出版使用的校本教材还存在着教材内容不够系统、难易度分配不够科学等问题,从而导致校本教材很难发挥真正的教学作用和意义。

1.4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当然在这项教育工作中的领头人仍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熟悉了解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很多小学学校的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课方面,一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便不那么重视。教师自身都不能够正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自然也就很难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改善方案。

2.1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要想改善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就需要从设置课程目标着手做出优化和改变。首先,需要将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课程目标明确下来,对其课程内容、性质和定位以及考核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定,认真对待高低年级存在的差异和衔接,做好整体规划和必要调整,从而使得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可以更加有规有矩,可以更加适用于各个年级各个阶段,更使其完美融入于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此外,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应该给予各个小学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允许其在遵循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2.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为了确保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合理,在规划教材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以传统文化作为启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从而培养其规范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提高感受力作为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为主要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安排教学时间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坚持每天晨读,确保每周可以安排三节课程主讲传统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善和调整。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学校开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教师则必须端正态度,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正确的弘扬传统美德。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虽早已展开,却在教育实践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文中就几项较为典型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优化方案,并且希望本文可以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2]沈春芳.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三

别的暂且不说,就说我国的唐诗宋诗,你对它了解又有多深呢?无论是唐诗的艺术魅力,还是宋词的小令,中调,长调,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画面,让我们回味无穷。

你看,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迹,一个情深意永。而北宋词人李清照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愁”字。其中,她《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间接的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无限“愁丝”。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调。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四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绘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流传,其对绘画艺术影响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学、艺术和审美。正如有位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当然,画家要创造出来好的绘画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艺与适当的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准确地在作品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7806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