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付出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激励。怎样写一篇有深度的总结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
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
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jiu1)窈窕(yao3tiao2)好逑(hao4qiu2)荇(xing4)寤寐(wu4mei4))芼(mao4)蒹葭(jian1jia1)溯洄(su4hui2)晞(xi1)湄(mei2)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二、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三、正课。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四、小结。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三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a字音b节奏c情感d乐()好()寤寐()(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1、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八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如果说起《诗经》中的爱情诗句,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应是这几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间包含多少深情、多少执念,一读便知,无需赘言。这几句本来是描写战友之间同生共死的深情厚谊的,后来演化为形容爱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美丽誓言。
《击鼓》一诗是描写战争的,“怨”的情绪贯穿始终。战争着实让人痛恨,征夫远离妻子家乡,远离了幸福,承受生命中的本不该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战争。然而这几句战友之间共勉的话语却铿锵有力,充满凝聚力,也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团结互助意识。
也有人说,这几句是诗人的回忆,回忆离家时与妻子执手泣别时的情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反映了夫妻二人深沉、坚贞的感情,也包含着对未来的隐隐担忧。然而这种担忧终成为严酷的现实,征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九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十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其中的《击鼓》一篇,以它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在阅读和研究这篇诗歌之后,我对于生活、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
首先,从《击鼓》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鼓的激昂的节奏和动人的力量。诗中写到:“击鼓其皮,振振其响。”这是描述鼓的声音,它仿佛可以穿透时空,激活起人们骨子里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这种力量让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它们就像是一个个鼓点,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其次,我发现《击鼓》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诗中写道:“民之多辟,不可谓易。”这句话表达了在那个时代人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而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启示。人生从来都不容易,困难和挫折时常会出现,但正是这些困境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锻炼自己的能力。只有勇敢面对和攻克困难,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赢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第三,《击鼓》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它以古老的形式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影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研究中我发现,“击鼓”这个动作在古代的宴会和祭祀活动中非常常见,它不只是音乐的表演手法,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音乐和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这种领悟让我对音乐和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击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文中提到:“奏鼓衰矣,民今无矣。”这句话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把鼓当作一种精神支柱的想法。鼓的衰落表明了社会的衰落,而没有了鼓,就没有了人们的向往和激情。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它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追求。而在现代的背景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击鼓》带给我对历史和传统的深思。诗中提到的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符号和象征。阅读《击鼓》让我意识到历史和传统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是如此重要。我们无法忽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无法割裂自己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通过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综上所述,《击鼓》这首诗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反倒是一种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它让我领略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明白了历史和传统对于我们的重要性。通过对《击鼓》的研究和思考,我不仅更加珍惜现代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也更加深刻体悟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十一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给大家分享了《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十二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诗经击鼓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80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