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这些教案来自于多位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的朗诵技巧,能够根据诗词的特点进行美读。
2、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3、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美读,并能通过美读,体味诗词意境,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借助相关资料,感受诗人的豪情,唤醒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淀,体验胸怀天下的伟人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
2、检查词的常识,教师予以补充。
(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
(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
3、检查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中的生字词,读音,注释情况。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沁园春-长沙》。
三、朗读。
1、听录音范读或师范读。
2、学生自读,抽读课文。
3、ppt显示读书的要求。
(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
(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
(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4、你了解毛泽东有多少呢?
ppt显示毛泽东生平事迹简介。
5、回顾历史,走近1925。写作背景介绍。
6、再抽同学来读词,读出你对于这首词的理解。
注意:字音、节奏、重读、感情。
7、试着品读这些词语:独立、寒秋、看、红、碧、尽染、碧透、怅、问等。
8、熟读背诵上阕。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抽查学生巩固文学常识和上阕背诵情况。
2、品位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独立、寒秋、看、红、碧、尽染、碧透、怅、问等。
二、学习品味上阕。
导入:诗歌——语言之母,语言的钻石。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体。(美学大师朱光潜)。
1、赏析上阕: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份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这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2)“看”字统领了下文诗词的哪几句?也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彻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2、上阕写景有什么特色?
(1)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
(2)通过那些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江秋色图”。
a、“争”——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b、“击”——刻画了鹰的矫健。
c、“翔”——形象地描绘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自由自在的神态。
3、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作者面对寒秋时节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深思而感慨的心绪。)。
怅——词人深思感慨,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提问。这是由“看”而产生的“问”。
这一问,能看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三、学习品味下阕。
1、抽读下阕。
2、学生自读下阕,注意品味重点词语。
携侣峥嵘稠粪土遏等。
(1)携、侣——点明人物关系的亲密友好。
(2)峥嵘、稠——表明时代的政治环境和艰难时世,反衬出英雄人物的奋发有为。
(3)粪土——表达出年轻的诗人们对军阀官僚和统治势力的蔑视。
3、内容理解。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字,统领后面7句,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答:问当年的诗人同学们,也可以是问现在的年轻革命者们。
写尽豪情壮志,展现意气风发。
补充材料:ppt显示。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3)概括下阕诗意。
一幅“少年学子图”
追忆往事,突出了当年年轻的诗人与同学以身许国的抱负和意气风发的神情。
下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来主宰大地的重任。
上阕——写景为主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下阕——抒情为主回忆往昔生活,突出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
ppt显示本词的主旨: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意象品味。
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如果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也就广博,宏伟或雄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或者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
2、找出上阕中的意象,以之为例进行分析意象。
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
这些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情境中被关照,被表现才是“意象”。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三
写出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五、布置作业
《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2.结束语、作业
看了“《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2.《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3.《江雪》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4.《沁园春长沙》诗歌朗诵技巧
5.《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6.《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答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四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旋律和内在的感情,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学生课前预习内容。
(1)让学生整理“词”的相关知识点,例如词牌、阕、小令、中调、长调等词汇。
(2)学生提前预习《沁园春•长沙》,正音、熟读最好成诵,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注音。
峥( )嵘( )岁月 挥斥方遒( )浪遏( )飞舟。
(二)填空。
(三)学生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1、诵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集体或个人),在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重视朗读的抑扬顿挫、重读等语气问题。
2、疏通文中的疑难句子。例如,
万类霜天竞自由——。
携来百侣曾游———。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四)教师引导提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和文章主旨。
2、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关于本文中的“炼”字的分析品评。例如,
(六)关于本文中心主旨的探讨。
(七)拓展练习。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六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七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八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九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1、请同学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
2、检查词的常识,教师予以补充。
(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
(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
3、检查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中的生字词,读音,注释情况。
1、听录音范读或师范读。
2、学生自读,抽读课文。
3、ppt显示读书的要求。
(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
(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
(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4、你了解毛泽东有多少呢?
ppt显示毛泽东生平事迹简介。
5、回顾历史,走近1925。写作背景介绍。
6、再抽同学来读词,读出你对于这首词的理解。
注意:字音、节奏、重读、感情。
7、试着品读这些词语:独立、寒秋、看、红、碧、尽染、碧透、怅、问等。
8、熟读背诵上阕。
1、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文学常识。
2、背诵上阕,并品味关键词语。
3、熟读下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
一、检查复习
1、抽查学生巩固文学常识和上阕背诵情况。
2、品位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独立、寒秋、看、红、碧、尽染、碧透、怅、问等。
二、学习品味上阕
导入:诗歌——语言之母,语言的钻石。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体。(美学大师朱光潜)
1、赏析上阕: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份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这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2)“看”字统领了下文诗词的哪几句?也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彻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2、上阕写景有什么特色?
(1)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
(2)通过那些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江秋色图”。
a、“争”——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b、“击”——刻画了鹰的矫健。
c、“翔”——形象地描绘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自由自在的神态。
3、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作者面对寒秋时节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深思而感慨的心绪。)
怅——词人深思感慨,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提问。这是由“看”而产生的“问”。
这一问,能看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三、学习品味下阕
板书: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问”
下阕:“忆”——回忆什么?“忆”中最有激情的是哪个词?
1、抽读下阕
2、学生自读下阕,注意品味重点词语。
携侣峥嵘稠粪土遏等
(1)携、侣——点明人物关系的亲密友好
(2)峥嵘、稠——表明时代的政治环境和艰难时世,反衬出英雄人物的奋发有为。
(3)粪土——表达出年轻的诗人们对军阀官僚和统治势力的蔑视。
3、内容理解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字,统领后面7句,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答:问当年的诗人同学们,也可以是问现在的年轻革命者们
写尽豪情壮志,展现意气风发。
补充材料:ppt显示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3)概括下阕诗意
一幅“少年学子图”
追忆往事,突出了当年年轻的`诗人与同学以身许国的抱负和意气风发的神情。
下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来主宰大地的重任。
板书小结诗词;
情景交融
上阕——写景为主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下阕——抒情为主回忆往昔生活,突出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
ppt显示本词的主旨: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意象品味
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如果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也就广博,宏伟或雄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或者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
2、找出上阕中的意象,以之为例进行分析意象。
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
这些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情境中被关照,被表现才是“意象”。
3、诗人所抒发的志向是?
写出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全诗。
2、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要点。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一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点明《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性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战斗的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作者所思索的问题。
明确: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学生朗读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让学生调整好语序,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这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生朗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觉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板书。
俯视:鱼翔浅底(动)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看近观:满山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
明确:万、遍、染、漫、争、击、翔。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提问:同为秋景,作者同其他一些文人所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这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作者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品读上阕后三句。作者问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
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具体分析峥嵘岁月图:
(1)提问: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作者由上阕的眼前写景的描写转。
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记”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的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非常自然。
(3)下阕的领字是哪个字?
明确:“恰”是正直之意,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5、分析中流击水图:
明确:最后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6、总结: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写作特点。
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二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咏蛙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一课时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四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五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六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七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八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e、 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3、 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十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当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
1、重点:分析上阕,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难点: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
1、抓住关键词,从顺序、视角等方面赏析上阕,突破重点。
2、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解决难点。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2、引出课题(板书)。
3、题解:词、词牌、题目。
4、出示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二、讲授新课。
1、 简介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2、 读课文。
3、 欣赏毛泽东手书、听配乐录音(多媒体显示)。
4、 引导分层(多媒体显示)。
5、 分析上阕。
(1) 找关键词:立、看、问。
(2) 分层:独立沉思。
绘景抒情。
怅问忧思。
6、 分析第一层。
(1) 生读。
(2) 提问:交代了什么?
(3) (多媒体显示):时、地、人。
(4) 想象画面。
(5) (多媒体显示)3幅画面。
7、 点赏析第二层。
(1)(多媒体显示)。
(2)读。
(3)提问:写了哪些景物?
(4)分析:山、林(色彩)。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5)分析“江”“舸”“鹰”“鱼”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6)概括写景特点:(板书)。
动静相宜 远近结合 俯仰交错。
(7)总结:(多媒体显示)绚烂秋景。
(8)比较古人写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昂扬奋进。
8、 分析第三层。
(1)师读 。
提问1学生。
1生读,教师补充。
由1名好学生读。
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
讨论概括。
讨论 回答。
教师复述。
一生读。
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
比较讨论动词。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3名学生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2)分析。
9、 简要分析下阕。
(多媒体显示)。
(1) 追忆往事。
(2) 青春如火。
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3) 中流击水。
10、 小结(多媒体显示)。
11、 指导再读。
12、 再读欣赏(多媒体显示)。
13、 齐读。
三、练习(多媒体显示)。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
2、 研究性学习:搜集毛泽东的资料 。
讨论总结。
引导讨论。
概括总结。
由1名学生总结。
多名学生读,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提问。
附板书:
山------红 平 远。
舸-----争 。
绘景 动 鹰------击 动作 仰。
鱼------翔 俯 近。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十二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知识链接。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
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
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84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