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简洁而高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从各个方面评估和分析一个问题或者情况。在写总结时,我们需要关注于事实和实质,而不是过多的主观评价。在这篇总结范文中,作者通过具体实例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论文篇一
摘要:根据新改革的课程标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文讲解阶段,阅读和写作要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要以多种创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学习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关键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阅读;教学法;能力。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语文教学,在当今渐渐成为一个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的意义和目的的教学方式,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高考,很多教师教学时只考虑高考的考纲,考纲注重的部分就细而精地讲解,没有的就干脆忽略掉,比如,朗读教学,就因为不占高考分数而备受冷落。我们不能因考试而教学,要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加强训练,重视朗读能力。
就目前来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的朗读能力不容乐观,这是由于学生对朗读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前,学生往往只预习知识点,或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今后在社会上语言发音能力的障碍。而当今又是推崇讲普通话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度。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对字、词、句的发音来训练语感。学生可以自身规定某个时间大声朗读,这样反复读,多读,朗读水平就会日益递增。同样,在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会产生很好的领悟感。
二、教师的指引方法。
教师要做好引领朗读的好开端,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上就经常采用,但是好的方法不怕旧,只要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就都可以采用。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引,让朗读课文的学生提高朗读美感,使学生能通过听来理解课文的真实意境。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用朗读来放松自己。
三、总结方法的`技巧。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所占的比重略微大一些,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就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某篇现代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重要的信息,内心要有鉴赏和评价。在认真理解鉴赏的同时,还要有速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步伐。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关乎高考,更关乎未来,朗读在学生以后的交际与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的学习中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
诗歌鉴赏论文篇二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诗歌鉴赏论文篇三
学完中国历代爱情诗词赏析,从中对爱情了解了不少。体会很多,古代人对爱情有的也有忠贞不渝,有的也有海枯石烂,更有失信于爱情,在外寻欢。
谈恋爱我是外行,但谈论恋爱我还可以。其实象我这样的年龄站在这里与你们探讨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似乎谈恋爱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有些人来讲,他们一生都在谈恋爱,比如,少年人有早恋,青年人有热恋,中年人有婚外恋,老年人有黄昏恋。世界上一些大人物在这方面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象雨果、歌德、罗素、萨特、郭沫若、郁达夫、李敖,毕加索也可以,希腊船王奥科西斯等等。雨果5岁就开始谈恋爱,歌德80多岁的时候还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生命力真是旺盛。而且有些人生来就似乎是为谈恋爱来的,比如徐志摩、叶塞宁。这些人好象都是男生。不过女的也并不逊色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乔治桑、莎乐美、刘晓庆等。
其实在爱情上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得出这个印象是我读《诗经》的结果。这种早熟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模式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上完全具备了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所有的爱情情感模式;一是我们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十分成熟深刻。这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显。这种成熟深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贞《柏舟》、对对方的尊重《关睢》、认识到美好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汉广》《蒹蕸》、爱情要以物质为基础《木瓜》、《静女其姝》。(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的故事。)一是对于爱情的表现,也非常之成熟。诗经的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看,爱情悲剧多于喜剧。从文学角度来看,爱情喜剧多于悲剧。二者合起来,单纯从数量上看,是喜剧多于悲剧。如果从对于人们的震撼力来看,悲剧要远远大于喜剧。
从这门选修课中,了解了许多悲剧,例如:《节妇吟》、《无题》、清朝的红楼梦等,这些作品里所展现的爱情悲剧基本上或则是美丽的爱情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或则是男子始乱终弃,或则是恶势力硬生生拆散爱侣。
再说喜剧,简直可以说数不胜数。唐传奇里的有一些;元杂剧里有一大批,明戏剧小说里有一大批;聊斋志异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喜剧的剧情结构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模子。
爱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尊重他(她)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她)全身心的把精力投入到为自己的理想事业的奋斗中去,并督促他(她)充分利用好,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在彼此相处短暂的空间里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同甘共苦,为彼此的理想事业添砖加瓦,为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正所谓如今的爱情是要双方进行的,只有一方付出,结果很显然。所以要守住真挚的爱情,就要一起奋斗,为你们的未来努力。
学生:朱玉麟。
学号:2012512137。
院系:农学院植保系。
诗歌鉴赏论文篇四
78kxxx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诗歌鉴赏论文篇五
舒婷诗歌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足印。她的诗歌传达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女性觉醒,宣告了“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独立的爱情宣言,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了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她的诗歌至今仍感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因此我把舒婷的诗歌作为我授课时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王泽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另配有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了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舒婷思想历程,及中学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把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作为分析重点。
本节课的授课时间为50分钟,是以语文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素养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授课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是还不够深厚,不够系统,而且学生存在惰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目的驱动、启发、提问等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课件展示),并制定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情景导入: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三个词语:人生、命运、爱情。曾经有人用这三个词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是一场倾盆大雨,命运就是把漏洞百出的伞,而爱情是伞的补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吟咏着爱情,从对“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到“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一代一代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我们追求与拥有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舒婷,去聆听与感受舒婷对爱情的诠释吧。
问并归纳。(课件展示)。
《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木棉与橡树作为意象,为我们构建了理想的爱情:不仅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还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不仅“要有红硕的花朵””与你众生相依”还要“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神女峰》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彻底背叛,在诗人的眼里,神女的生存意义不仅仅在于供人们瞻仰,也不应该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的春江月明”,因此诗人在结尾以强大真挚的情感宣告于世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双桅船》一诗中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书写了离愁别绪,但更多是航进,是为了理想穿越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留下了“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经典名句。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分析体会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爱情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
1、品评《惠安女子》。(此时大屏幕给出舒婷的《惠安女子》,要求学生结合前三首诗歌分析的方法,分组讨论)。
2、思考题:你是如何看待校园爱情的?(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并注意在学生发言获遇到困惑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小组展示与个人发言、学生教师点评。
学习舒婷诗歌,分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舒婷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学习舒婷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固然美好,但在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就让我们鼓起爱的风帆,去追求,去奋斗,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作业布置: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能力,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诗歌鉴赏论文篇六
指导老师:丁燕。
摘要:舒婷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诗坛的重要人物,她和同时代的顾城,北岛,梁小斌等以不同于前人的创作风格开启了中国当时诗坛的“朦胧诗”的高潮。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中唯一的女性诗人,舒婷既有与其他几人相同的创作理念,也有其自我独特的视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作为舒婷最广为传颂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舒婷的诗歌理念,且这种理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当代的部分人群。
关键词:舒婷,诗歌理念,平等自由。正文:
自“五四”以来,新诗的出现使诗歌的创作更加自由。当代的中国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新诗创作者,然而男性垄断中国诗歌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改观。除了零星的几个女诗人的出现,大部分的优秀诗歌都出于男性之手。直到上世界70年代末期,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充满国家意识的诗歌理念:
舒婷作为新中国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的诗人,虽然免于战火和革命斗争的洗礼,但却经历新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文化大革命。这段经历对于这一批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诗人的生活由此被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其中食指的发疯,海子和顾城的离世等,对诗坛都是极大地打击。然而面对过去痛苦的经历,舒婷却选择了不同于他们的,但更加积极的生活,她的诗歌创作变的更加热情而非消极。她曾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我们真的觉得祖国有希望了,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我手上干着活,脑子里写着诗,弄得手上全是泡。写的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出,在经历了那段黑暗时期的舒婷,在文革结束初期的创作是充满了家国的意识的,并没有选择消极的生活方式。同样文革的这段经历也逐渐促生了她后来倡导的自由的诗歌理念。
(2)倡导自由的的诗歌理念:舒婷在一次媒体采访时曾说:“文革刚刚结束,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文坛还存在‘假大空’的风气,诗歌还停留在歌颂式、口号式的审美水准上,有很多人写文章甚至画漫画批评、抵触朦胧诗„„”可见她对于四人帮的文化专制的是有着强烈的抵抗与不满。四人帮的专制文化制度就是只准文学有一种存在形式,致使中国的文坛诗坛一片口号式歌功颂德的氛围,完全没有个性的自由和独立的创作环境。有读者曾援引马克思的话:“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
舒婷作为70年代末的诗人冲破了文革的束缚,把思想主题从政治领域扩散至人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从群体走向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地,个体又重新被重视。个人情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诗歌的殿堂,并更加突出且占据主要地位。视角的从外到内的转变,从群体到个人的转变,使得诗歌开始偏重自由独立,反对诗歌崇高化,反对诗歌中政治诉求的强加,在语言,节奏,韵律上作出了许多新的突破同时也破除了之前的骈文复苏逆反的潮流,仿佛是近代诗歌的一次“新古文运动”。“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除非消灭光线吧。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由此可以看出此后的诗人对诗歌的自由化,散文化追求。
在谈及现下的诗歌,说起赵丽华的“梨花体”,舒婷说她并不认为诗坛不景气,相反她认为这是一种文本的尝试。她说诗歌永远是年轻人的事业,只要有年轻人在,诗歌就永远有它的作者和读者,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诗让她感到望尘莫及,她觉得超越才是诗歌传承的重要原因。她认为现在的中国,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诗人,诗歌成为全民之事是一个好现象。从她对现下诗歌卓越而不拘泥的认识,也可以看出她对诗歌自由化的倡导。(3)呼吁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代表作《致橡树》中,舒婷这样写:“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的纲常礼教的压迫对女性的独立人格的极大扭曲,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舒婷认识到,即便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观念在中国最广大的女性中仍旧不能得到废止且越来越有复苏的趋势。《致橡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其中深切地反映出舒婷对当代女性地位的新的认识,强烈的驳斥了过去陈旧的男女观念,所以就当时而言,舒婷的诗歌是充满了女性意识的新时代诗歌。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致橡树》能够成为舒婷最广为流传的诗作,且一直传颂至今,正是因为她的诗歌所创造的木棉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致橡树》宣示了舒婷追求独立平等的男女爱情观念,提出了崭新的女性姿态,要求女性不应再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呼吁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现代女性追求的独立自由的个性观念也一定程度受到了这首诗歌的影响。可以说舒婷对现代女性的独立地位及平等爱情观念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
除了诗歌理念,舒婷诗歌中的语言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舒婷认为,就像绘画是光和色彩的艺术,诗歌一定是语言的艺术。她说,她写诗,甚至有一种语言上的“洁癖”。本篇限于主题,不再叙述。
综述来讲,舒婷是中国近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诗歌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对当代中国起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作家出版社。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诗刊》1981年第3期。《舒婷:那个时代永远不会回来了》——《山西晚报》谢燕。《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诗歌鉴赏论文篇七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画家们才有宽松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雪景寒林山水画的空旷之美也正是北宋文化博大空间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似,而是讲究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山水画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奇”;中国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
“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创造了独特的“计白当黑”审美观念,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诗歌鉴赏论文篇八
我不逃避也不思索。
只是写着我想写的。
说着我想说的。
就是在这个夜里。
一切冷清安静。
一切喧嚣浮躁都已尘埃落定。
醒着或是睡着。
世界一言不发。光、风、云。
该沉淀都沉淀了吧。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正是这个夜里。
面对着一个苍白的.电脑。
像是一个苍蝇面对着一片玻璃。
前方一片光明,苍蝇无法找到出路。
我的身体无法在网络穿梭。
每天都查许多诗歌网站。
但今天没有,也不知为何。
qq一直隐身。看电影,登陆网站。
或者听些歌曲。我麻木着。
我也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无法弄清白天正像无法弄清黑夜。
无法弄清天空,无法弄清星星。
无法弄清月亮,无法弄清银河。
更无法弄清电脑在思索什么。
无法弄清北岛、无法弄清徐志摩。
无法弄清赵丽华,无法弄清文革时期的风格。
无法弄清诗歌在前进还是退缩。
一些东西在堕落。
一些东西在复活。
我无法弄清什么样的诗歌才是诗歌。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我胡乱写着不是诗歌的诗歌。
只有一瓶矿泉水呆在电脑旁边。
陪我过夜。
诗歌鉴赏论文篇九
近年来,伴随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微课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的微课,是借助相关教学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学习以及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似之处在于:包含全部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微课的优势在于授课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上文主要介绍了微课的内涵以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微课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如下:第一,利用微课导入新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前导入环节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是整堂课的引子,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打造精彩的导入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积极参与到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语文教师,其需要充分认识到微课导入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图文并茂的视频教学。第二,利用微课创设情境。众所周知,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通过展示优美的动画视频,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第三,利用微课聚焦重点。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可以抓住教学重点、易错点以及难点,把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们,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重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彰显微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微课内容,层层深入,一步步解析知识点,进而实现知识点的内化,以提高学习质量。第四,利用微课引导思考。微课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创造性,微课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情感,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使得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提升文化水平。第五,利用微课拓展延伸。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而拓展延伸无疑可以帮助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语文学习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在课堂上,教学知识点可以借助微课来呈现,同样的,课外拓展知识也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注重课外知识点朝向多角度、多元化方向延伸。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足够的微课创意,并科学合理地展开知识点的引导,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阔眼界,促进语文知识的内化过程。另外,微课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语文成果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把优秀作文、学生的学习成果、读书笔记、作文范文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围绕相关主题让学生充分交流与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与人之间每天的沟通、交流都离不开语文作为基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生活中的素材,把实际的生活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山雨》一课的讲解过程中,针对课文中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描述,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相关的语句,让学生们对课文先有充分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找出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美丽大自然的场景,并引导他们使用优美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句来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充分的体会到语文的学习是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好语文对于一个学生日后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之,微课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精致化。本文首先阐述微课的内涵与特点,然后从利用微课导入新课,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利用微课聚焦重点,利用微课引导思考,利用微课拓展延伸五个方面,探讨了微课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微课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助力。当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的层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给予本人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1]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门类,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诗余和琴趣等。在古典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无疑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材》共收录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共8篇,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和《醉花阴》等。这些词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萃,同时又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的统一。为此,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要从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等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强化对宋词的鉴赏。
一、置身其中,感悟意境美。
二、心灵感融,体会情感美。
我们知道,词源于唐,成型于晚唐五代,大盛于宋。最初主要抒写男女相思爱恋,词调主要是委婉的,至宋柳永、苏轼等人后词境逐步开拓,领域不断扩大,情感更加丰富。宋词寄寓着先人的相思爱恋、希冀情怀、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雨霖铃》是抒写柳永在汴京与恋人分别时候的离愁别恨。写当时场景,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寥寥几笔,举重若轻,去繁从简,传神地勾勒出情人分手时一刹那内心的万千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点出离别的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捕捉“月西沉、天将晓”的景色,借物抒情;“杨柳岸”使人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其杨柳依依,别情绵绵。这是以画论词,从中可看出其“词中有画”,大胆泼墨,反复渲染,前后照应,委婉自如。例如李清照《醉花阴》,言辞搭配,美不胜收,给人们以深刻启示。“莫道不销魂情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比相思之苦,“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则暗蕴凄凉之意。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归结为一个“瘦”字。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加的镜头:一方是秋风摇曳着的萧瑟羸弱的菊花,一方是愁云满面的思妇。这两者情景交融,凄苦愁郁的情感的跃然纸上。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和形象的体现。可以说,“情深深,愁浓浓”,结合巧妙,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可见此时词人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渲染,而是选用典型动作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后几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以尽情抒发。当学生读到这里,作者万千愁思心绪,可以尽知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所忧惧的,正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政治黑暗,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龄渐大,如再赋闲便恐无力驰骋疆场了。这三句恰恰是是全词的核心,作者的情感经过一层层得以推进,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潮论文发表。
二、辨明格律,品味语言美。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孟子首先提出“知人论世”之说。我们在研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想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对其人其事、文化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一要分析文化典故。一些词由于大量用典,只有首先了解典故渊源,方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由于诸多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形象,深化了词作的关键词人于头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上看,宋廷对他似乎是重视的,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这个主战派元老作为招牌而已。辛弃疾即任后,一方面满怀期望积极部署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地认识到当时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北伐实际上很难有所进展,自己抱负也几乎不可能实现。这种老成谋国的矛盾交织的复杂情怀与心理状态,在这首作品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3]古风.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j].中国社会科学,,(3).。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一
摘要舒婷创作的诗歌具有明显的个性。在她的诗中有着独特的女性见解,读来也别有韵味。她的诗歌时而柔美时而刚毅,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就要从她的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的刻画,女性意识的表达,人生的感悟层层递进,以此来解读舒婷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意象女性意识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著名女诗人,与顾城,北岛,梁小斌同为朦胧派诗人,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外表不惊艳却能给人一种明丽,端庄的感觉。她的诗歌正如她身上的气质,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女性思想。她的大部分诗歌的创作所处的年代正值“文革”刚刚结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她以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写下了一篇篇优秀的诗歌。
诗歌的创作与她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她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年幼的她就开始经历一段艰辛的时光。她读书读到初二,文革就开始了。1969年,17岁的舒婷才上初二就被下放到闵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先后做过纺织工人,灯泡厂的焊锡工。社会的大变革使舒婷的诗歌有种美丽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面对历史长河中林林总总的诗人,读到她的诗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独树一帜的美丽。她诗歌里的柔美感源于历史和社会。在她的生命里,她的青春是在文革当中度过的,作为**年代的诗人,她没有绝望和悲哀,而是勇敢地面对和乐观地生活,用她不屈的信念执着自己的诗歌事业,她的诗充满着爱的激情,她歌唱祖国,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怀。而由于悲剧性时代的烙印又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在《船》中呈现着美丽的忧伤的基调。生活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舒婷依然将诗歌当成自己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她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她创作的诗歌被很多人传唱。
意象的创作。
舒婷有很多诗,它的诗中有很多意象,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舒婷的《致橡树》,它读起来是那么柔美,词语确是那么铿锵有力。在它身上,我看到了两种美妙,有女性的柔美,男性的刚毅。读来那么有旋律那么有气质。
舒婷的诗多用意象,《致橡树》中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组。
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体现着具有新的思想的女性之美,她脱弃了传统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舒婷除了《致橡树》,另外一篇朦胧诗的代表作就是《双桅船》。
《双桅船》也是诗人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表现人性的作品。不同于《致橡树》的是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诗人以她细腻的文字,运用象征的技巧,把诗歌完美地表达出来,使这些诗成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女性意识。
舒婷创作的诗歌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作为传统知识女性,2000年,吴思敬《舒婷及: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一文就道出“她的诗歌“渗透了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指出“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其中她的诗歌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她对女人的描写深刻细致“孩子的眼泪是珍珠的锁链/丈夫的脸色是星云图/家是一个可以挂长途电话的号码/无论心里怎样空旷寂寞/女人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女朋友的双人房》)。
诗人写的是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琐屑的、平凡的人生经验,而是渗透着一位成熟女性对生命的感悟。描述了一位兢兢业业为家庭为孩子的女性。综合以上描写女性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出舒婷对女性地位,精神自由的渴望。
人生的感悟。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诗人的代表,她那些优美感人的抒情诗写出了整代人的心声,她的诗歌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深刻地影响了一代青年。从创作背景看,舒婷的诗是那个黑暗时代下新的启明星。从意象的创作看,舒婷的诗具有独树一帜的象征韵味。从情感表达看,舒婷的诗有自己独立的女性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从人生感悟的角度看,舒婷的诗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她是朦胧派中的瑰宝,她创作的意象丰富了文学形象。舒婷成就了舒婷,她是读者心中一位高洁的女神,是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我喜欢舒婷,喜欢“舒婷式”的诗。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二
那日子呵护的芬芳是密语。
层层叠叠的信件不必用心当邮戳,
不再写不出地址,
因为可以爱你。
你的每一个清晨都不用着急,
煎蛋有它该有的滋味。
你的外套没有雨天的尘埃,
我们依偎在一起,
看路边怀抱雏菊的小孩。
星子落入昨日的梦境,
带走孤独人沉淀的病痛。
一个小妻子,一个小丈夫。
暖暖屋子,老老大树。
因为我爱你,
浪漫融成无名戒指,
我想要你生命久长,平安归来。
你存在于这个世界,
你执着于平凡缓慢,
你也唤我一句亲爱。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三
依依稀稀。
朝露。
似冰花的泪。
诞生着滋润。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追赶着夏天的脚步,惜取。
花儿的第一缕芬芳。
响午的写意。
如河边的烟柳。
绿韵重重。
阳光的暖怀。
如园丁的真诚。
付出了勤劳。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喜欢这样的午后。
拥抱着阳光。
努力地索取第一缕温暖。
献给九里香。
黄昏的时候。
蜜蜂成了花的恋人。
一段蜂花传说。
悄悄地注入初夏的窗口。
等待风来风往,把。
故事传送他方……。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四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竹里馆》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五
正义韵律实漫长,少有几君美名扬。
亘古史书细阅之,几君因正美名扬。
而今又现反贪云,几君愁之几君忙?
妙观正义之小棒,他日史书定飞扬。
金银财宝古风韵,几君有志几君藏。
妙提白酒一小杯,细心阅之细品尝。
家乡美酒韵味长,群雄尝之乐悠悠。
奉劝群生皆品尝,亘古韵味实在长。
蒜乡韵味实漫长,几君尝之乐悠悠。
奇妙禅诗韵味长,人皆赏之人皆尝。
愁云辗转独迷茫,莫把往昔来畅想。
魂魄凋零人犹在,恐难再秀往昔场。
菊花台上春江水,妙观阅之独彷徨。
亘古韵律独唱响,几君听之几君扬?
辗转反侧难入眠,细品余生实渺茫。
脑液散去化云烟,亘古韵味独盘旋。
何时方可讲台站,潇洒育才乐开颜。
空握己之无为棒,苦思冥想亦彷徨。
[编辑:终点]。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六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1、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3、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4、意境分析法: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1、类别方面: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2、风格方面: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3、技巧方面: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修辞方面: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七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课后巩固1】。
一、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课后巩固2】。
二、“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八
树木辞(组诗)。
一只羊在啃一棵树。
一只羊,把一棵树当作了零食。
树皮的滋味,老辈人清楚。
但是,一只羊那么年轻。
就吃一棵树的苦,一辈人的苦。
而羊也是长了胡子的。
一只羊不忘本。这是很好的借口。
我相信这是一只没吃饱的羊。
在人堆里,没吃饱的大有人在。
一棵树。一只羊。
仿佛世界的全部。
一只羊在啃一棵树。
而树,就那么挺着,像是羊的母亲。
沉默的树。
看见一棵大树。
我非常兴奋。
抱了抱它的腰。
摸了摸它的皱纹。
也试着倚靠了一下。
觉得无比亲切。
我相信,它已到了。
可以信口的年纪。
随便说说就能。
让我受用一辈子。
我等啊等。
一片片树叶落下来。
一片片树叶又回到树上。
像是话复前言。
又像是,什么也没说。
落叶在加深秋天。
那一枚枚树叶。
一旦离开母体。
就意味着走远了。
不像我。
刚一出家门。
想起某件御寒的衣服。
还能转身回去取。
这些落叶现在。
要想重新回到枝上。
只能属于童话。
这多少有些残酷。
一棵树木。
最后只剩下骨头。
被北风吹得呜呜作响。
还说树叶吧。
踏出树木那一瞬。
一脚踩空了的感觉。
足以令人心惊。
那一棵树的背后。
一弯彩虹在山顶显现。
似乎要将整座山。花篮一样提走。
我从前的脚印还在山里转悠。
我和一个人躲在树后的初吻。
已长出青苔。
现在我来到记忆中的一棵树下。
是不是当年我们背靠的那棵。
已很难说清。
山林那么大。
我只对其中一棵情有独钟。
只要一只鸟冲我叫一声。
就能将我和整个上午淋湿。
它们看着我来到一棵树下,就像。
从来没看见我来过一样,不知道。
夜里我已在心里把整座山拿走。
又在鸡叫前,将它轻轻放了回去。
向上的树。
树到最后,就不往高长了。
靠年轮,记载着自己。
一旦年轮这张唱片或车轮。
停止了,那么这棵树只要不倒。
看上一眼,仍给你力量。
一棵树向上其实就是。
一片片叶子到达最高处。
让妯上的花草觉得。
那里好遥远,好风光。
一棵树向上了,就会有虫子。
爬上去,有鸟儿飞上去。
那高处的鸟窝。
倒像是举向空中的饭碗。
一棵树除了向上,别无选择。
当它累了,也是要歇一歇的。
那时,它将落净叶子。
在白毛风中,让年轮。
抱紧自己……。
城市行道树。
城市喜欢花草。
当然也喜欢树木。
树木一旦扎根城市。
到达一定高度。
就要被砍头。
一地的浓荫。
怎么看。
都像一滩血迹。
无头的树木。
被憋出许多枝条。
像是要疯了。
站在树木的角度。
我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我的敬畏在于。
有根的东西。
往往在它活着的时候。
就已经将命。
埋在了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诗歌鉴赏论文篇十九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91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