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前期工作和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内容全面、关键明确的特点。以下是小编特别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一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
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础的影响。
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
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
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
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
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
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
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
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
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
丢勒,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
”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
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
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
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
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
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
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
《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
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
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
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
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
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
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
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
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
”丢勒在确立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发展中获得的。
在依据科学理论的艺术绘画的领域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巨大的.工作的伟大艺术家们,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他们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许多无价的宝贵的成果,用这种形式在艺术教育领域为后辈们指出了正确的艺术道路。
阿里伯里特写到:“我向你坦白,如果向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学习和以那些人为榜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提升到如此高的艺术的知名度。
这些艺术赋予我们现在要倾尽所有的努力,无愧于这巨大的优秀之中。
这使得我们不需要任何指导者和任何模式就创立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和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化是迈向属于被它所创立的的理论和方法的世界之路。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二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1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可见传统膳食结构的可传承性。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需矢志不移地坚持弘扬其优越性。
2.2独特的烹调技艺注重色香味。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多样著称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烹调技艺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国传统的烹饪、调味技法堪称一绝,“烹”是指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其制作过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鱼,火候不到则生,过火则老。而“调”则指原辅料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通过调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泽诱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调味料所需数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可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之细腻无与伦比。
2.3医食同源的食疗观。
“医食同源”,即“药食同源”。指用中医理论知识和饮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由此可知,“医食同源”并“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食养论”,即注重饮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食疗方”,即以食为药,以日常食物的一种或数种作为药用,以治疗疾病。三是“药膳”,以药配食,取一味或数味药物入膳。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总结思考下不断完善。关于医食同源和食疗的书籍数不胜数,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医食同源理论,传承其精华,真正达到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食忌思想。
“食忌”即“忌口”,也就是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苟全其身,须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诉我们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节、时辰、体质、数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黄瓜与花生同吃易腹泻;羊肉与西瓜同食会中毒等。季节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夏季应忌食肥甘厚腻,少食生冷之品,秋季应忌食性燥和大补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时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体质忌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体质偏阳者应忌温热、辛辣助火之品;体质偏阴即阳虚型体质者,应忌食寒凉生冷伤阴之品等。数量忌即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忌过饱。若不掌握一定的饮食禁忌知识、合理选择食物,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食忌思想是历代人们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不容忽视,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们饮食生活更加科学、安全。
2.5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优越性的体现,其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为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由农业、地理位置、食材决定。中国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农业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长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业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从事农业,其主食多为大米、小麦、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饭,菠萝饭,五色饭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基诺族等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其主食多为野生肉类、植物、鱼类,代表特色如杀生鱼、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汤等[5]。此外,少数民族多嗜茶、酒,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的边疆高寒地区,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国是“酒文化之邦”,少数民族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各个少数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种类更是形态各异,有青稞酒、槟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数民族必备的饮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们在食用各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便能回味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具特色。
2.6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区域表现,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地理环境、气候、食材、嗜好的真实写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闽、湘、徽、鲁、苏、粤、川菜)。地理环境对饮食选择很有讲究,蜀湘一带湿气较重、选择辣食能祛湿,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决定菜系的重要因素,临近江海湖地带则擅做海鲜、以鲜香闻名,如湘、鲁、粤、闽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苏菜发源地由于菜种丰富所以一大特点便是四季有别;嗜好是决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爱烧、炖、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苏菜选料严谨,爱好和注重制汤,保持原汁,追求鲜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粤菜技法、配料多样,追求鲜嫩爽滑浓;川菜重调味,以“麻、辣、酸、香”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区域历史饮食文化的沉淀,赋予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精华不断被人们所传承和丰富,作为新一代华夏子孙,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尝试不断探索创新以丰富其内涵。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三
“儒法并用,德主刑辅”,亦称“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儒家将道德伦常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同时遵循“明德慎刑、大德小刑”思想的国家治理模式。
其“德治、仁政”的宗旨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标识。
然而,19世纪中英战争爆发、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之后,标榜“民主、宪政、法治”的西方法律相继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了国人的法制观、价值观。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四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很多大学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内涵,导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一)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当今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不能很好的接轨,大学学习的结果是用一麻袋钱换来一麻袋旧书,这是一种文化价值信仰的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要有远大的抱负,而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实用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价值,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化信仰离自己太遥远。显然,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自我,没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希望,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作为合格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典型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战胜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对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润滑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让我们学会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去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去自己主动想办法,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都成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万能法宝。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来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颈,往往会把自我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面对挫折发生时,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不能实现自我突破,在骨子里缺少一分战胜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过程中,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体谅他人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用自尊来主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观念。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过分斤斤计较,没有一种大度的心态,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总是先考虑个人问题,不能把尊严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点。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信仰缺失现状,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我,通过领悟传统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远,用文化的价值信念认识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和价值导向。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所在,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执着付出。中国传统文化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把未来的事业做好,即做事,而把事业做好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只有能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向远大,渗透的就是对自我客观认识的信息,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价值信念。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和价值信念在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当我们都不缺乏一种年轻人应有的干劲的时候,价值信念的力量应该是更为强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强不息,用文化的刚毅品质战胜自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表达的是一种进取境界,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够客观的面对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努力战胜自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在困境中练就刚毅的文化品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战胜自我,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拨开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在困难面前,应该表现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我们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不断去审视自我,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去战胜它,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当地平线上第一缕阳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面对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经意间我们就能发现刚毅的符号,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成长的标签。
(三)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礼让,是人综合素质的鲜明体现。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要求自我,坐公交车也好,出入公共场合也罢,不能用我们强壮的身体来战胜那份作为合格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道德底线,学会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群体形象的高度,做到团结友善,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大学生习惯被作为高素质青年的代名词,当社会上的人们赋予了我们这种高标准的评价后,我们要无愧于这种评价,尊重是相互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我们的爱心,做出我们的风范,体现我们的道德水准,在尊重自我的同时,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时,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文明,我们才能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文明的标尺。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五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动画创作的前期工作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设计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在造型设计中,设计者应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与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1.中国式“形”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将其体现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能够使我国的动画作品从思想上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这与西方遵照现实、追求形象逼真的创作原则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的艺术风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绘画讲求透视关系和逼真写实;中国绘画中对人物的表现遵从“肩担两头,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对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划分,脸型则可用八个汉字概括,即“国、目、田、甲、由、申、用、风”,生动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机灵聪慧,造型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并借助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红色色块将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统一起来,加之设计出长腿细腰、虎皮短装,将孙悟空的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2.中国式“色”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在动画造型设计中,色彩对于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和传情达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东西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原则,西方艺术家讲求对色彩和光线的严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线变化都不容忽视,对逼真性、写实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视;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重视韵味的主观表达,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画家可以不考虑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笔墨塑造形象,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承转合、笔触的轻重等抒发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就利用了传统水墨画元素,将游动的小蝌蚪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我国动画只有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体现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才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引领中国动画的发展。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六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七
项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仅局限。
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
自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从而风靡全球。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将传统管理项目的方法和经验重新加以总结,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较大规模的项目以及传统工业之外的新兴行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这些方法和经验不断被总结和实践,最终形成为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项目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集成管理等九个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管理的建筑项目、工程项目和国防项目等狭窄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的项目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有趣现象,在日本的高层管理者中,几乎人手一本来自中国的《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等书。
我们可以这样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这些富有东方个性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代项目管理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管理技术,其知识体系形成于国外,而中国的所有项目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的几大知识体系引进而来。
所以必然会出现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适应的地方。
此时,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管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可以解决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面对的许多棘手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不应只是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现代项目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
其释义为,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想做好一个项目,其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准备工作包括要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项目可行性计划并进行相应评估,为决策层提供建议等等。
而作为一个项目领导者,还有更多的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必须准确了解所带的项目团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
然后根据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能力和特性,分配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务,既在能力范围之内,又不过分轻松。
其次,还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出详尽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并根据项目的进行不断推进并及时作出调整。
充分的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其释义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
而项目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好的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释义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样,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领导者必须慎重其行为。
领导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约束,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为,走上正道。
但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胡作非为,这样,即使定下了严格的法令、法律,人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同样,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想要求项目成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己首先必须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项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项目成员才不会过于懒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自《论语》。
其含义为名正才能言顺。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属于你管的事请,或者说你并没有管这件事的权力,想顺利办好事情就会很不容易。
在项目组中,各项目成员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力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如果名不正,别人不会甘心让你去领导,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状态甚至会影响项目进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
其释义为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一定要重视项目规划与评估。
在项目开始之初,就要做好详尽的计划与准备。
带领项目小组好比行军打仗,好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前期调研,才能为日后顺利完成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
其释义为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在项目管理中,要切记摆脱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可能顺利如期完成项目目标。
凡事必须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会有质变,要戒骄戒躁,,如果越想急于完成项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万不可急于求成。
做项目,做事,都是一样,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髓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去进行现代的诠释,并为项目管理者所借鉴。
我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思想有机结合,互为所用,达到融合,将会更有助于项目管理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3]张岱年.中国文化与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
[4]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j].中国文化研究,(1).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八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九
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师德水平建设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中,针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构建和谐师德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的有机载体。
一、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主流引导思想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错位。
结合当前诸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价值坐标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师所重视。思想宣传中的“蜡烛观”、“安贫乐教”和“义利观”,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个体素养的错位。
《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由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因为文化代沟差异和个人经历不同,带来思想上的共识性偏差,对师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失衡。所以从长远来看,高校师德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效机制问题。
(3)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操作的错位。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以外,社会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判,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师德体系监控带来了弱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培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向标。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
(2)有利于高校教师追求高尚的和谐师德境界。
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
(3)有利于规范高校师德制度性建设。古人云,“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国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由此来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目标的指向性和理论的引导性。作为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符合当代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设长效的师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规范和引导价值。
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师德培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在坚持尊重差异、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2)创新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把师德培养作为与日常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相结合、相匹配的长期素养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师德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这泓深潭要澄碧如镜,藏珍蕴宝,就必须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师德境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
作家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文学的奇迹——《红楼梦》,它向我们讲述一个庞大家族的繁荣与落没;一曲旷世的恋情;还有那十二朵令人怜惜的奇葩。迄今无一人敢说完全读懂了这部名著,可见其崇高的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理应去追捧,去热爱,去享受这些名著的,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说“看不了”。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欣赏能力逐渐趋于恶俗化。渐而远之,祖国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一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三
就在暑期旅游时。我随着父亲来到北京游玩,在旅行的路途中我们二人到访了老舍茶馆。于是也就对这里的发展历程略有耳闻。老舍茶馆能够从一个经营困难的露天茶摊,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声名显赫的大茶馆。这样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凝聚了尹胜喜和尹志军两代人的伟大追求与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们敏锐的跟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发现挖掘出了中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些,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历程。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顺应着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近几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许许多多曾经小众无人问津的事物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也与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在前几年前还不算太流行的汉服,如今你甚至是可以在出门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长袍大袖,衣袂飘飘地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中,这似乎也不违和。这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其中一种方式。同样的,也因为传统汉服过于繁琐厚重,众多商家们也抓住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商业契机,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加工,汉元素类服饰也应运而生。有些同袍们却是对汉元素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服饰装扮已经改变了传统,与历史真实的那样已经背离,变得是不伦不类。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汉元素类服饰与这样的老舍茶馆从某种意味上的程度上来看并无不同。二者都是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发展中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相互交融互补的关系,究其本质的初衷都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好事。汉元素保留了汉服的版型,款式,只是让它本身更加符合现代的日常生活罢了。若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去复兴汉服,不创新也不改革,只是守着历史物料墨守成规原样复制,这与复古又有什么区别呢?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传统文化也将会在将来的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毕竟,传统文化的复兴重点在一个“兴”字上,而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
曾经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一个新闻,令我是啼笑皆非。某地一处有一所女德学院,说是要让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复兴,“三从四德”的教育理念要重新被提起来遵守。我对此不以为然,这完全就是违背了好时代的发展趋势。男女平等本来就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像“女德”这种陈旧迂腐的思想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传统文化”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复兴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时刻谨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复兴才有它本事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是十分漫长的。我们要利用好其自身深厚的魅力,同时也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复兴是变得更好,而不是固守封建。
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将那些流传下来的美好的传统文化复兴传承下来吧!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四
还记得儿时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弟子规》,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记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来大些了,经过学习慢慢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觉得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就连那些晦涩的段落,也可以轻易记下。
这些国学金典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去理解、去学会运用,它将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五
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
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类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现代的雷锋,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高举的旗帜,他们的精神会引领我们前进。我们应该传承华夏文化,发扬雷锋精神。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20xx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六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量,因为,它不光镌刻于岳飞光辉的一生,更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之中,镌刻在这五千年历史所铸造和积淀的民族心理之中。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公元前327年春天,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去做买卖,突然发现秦国军队正开过来偷袭。它知道郑国毫无准备,灵机一动,一面让人飞报国内,一面自称是郑国的使臣赶去求见。
秦军将领听说郑国使臣来了,大吃一惊,赶忙召见想探探虚实。弦高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国军听说贵军要来敝国,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劳您。
秦将一听,以为郑国有了准备,只好撤军回国了。
这个故事,就叫“弦高犒师救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杰出爱国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至1682年)的名言。“匹夫”,即弦高这样无官无贵的普通老百姓。顾炎武的名言,就是对历史上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高度概括。
在弦高所在的春秋时代,“国”与“天下”还不是一个概念。“国”是指周王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它们名义上都受周天子统辖。“国”字繁写为“國”,是“口”和“戈”被一个大方框封闭而成,“口”代表人口、人民,“戈”代表兵器、军队。不过,最早那个大框是在“口”和“戈”的外面,大概是城墙的意思;可见那时的“国”表示诸侯国,或其都城。后来,“方框”把“口”、“戈”封在里面,就有了边界的意思;这说明,“国”已经有了不可侵犯的含义,即现在所说的“主权”。反映这种变化,春秋时有个叫赵子文的说过“临患不忘国,忠也”,战国时又有“国军岂能无国”的说法,弦高犒师救国,就是较早的“爱”诸侯国的例子。《左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君主在军器库看到一个戴着南方式样帽子的囚犯,问他是谁,原来是郑国献来的俘虏。晋侯放了他,让他奏乐,“楚囚”只奏楚国乐曲。晋侯很感动,说他不忘故国,是个君子,就把他放了。
那时楚国偏出长江中游,走了一条与中原诸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王正的历史文献和图特的文化风俗。所以楚国人爱“国”情绪特别强烈。屈原(公园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出身楚国贵族,主张联合齐国,提抗当时强大的秦国侵略。被奸臣排斥后,有人劝他道别国去一展才华,他坚决拒绝,始终不离开楚国。他在长江以南流浪,写下了《离骚》、《国殇》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而且皆“书楚语、用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名《楚辞》屈原的作品是楚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家国同构”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特征。
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思想情感,存在于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中,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但有这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人文文化的特质。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咿呀学语起来就无数次重复过的两个常用词汇—国家、祖国—忠挖掘出来。
“家”,从字形上看,是代表屋顶的“宀”下面有一头猪(古作是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农业家庭。“祖”是指祖先、祖宗,则属于“家庭”在历史方向上的追溯。“国”与“家”、“祖”与“国”的频繁连用以至成为现代最常用的合成词,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在中国,国与家之间,有着任何民族都难以比拟的最紧密的联系。
正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忠“家”与“国”存在着这种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所以,到战国时代,孟子等思想家就开始“国”“家”两词连用,并出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观念,由此发展处“家国一体”的独特的中国政治伦理。
“岳飞刺字”就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典型例子。
岳飞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很孝敬父母。当时国家有难,他立下报国壮志,练习武艺,研读兵书。参军前,母亲为了坚定他的斗志,用钢针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岳飞时时刻刻牢记着四个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贝莱是古今中外人皆有之的最朴素、最自然地情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长生于(和服务于)“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把这种朴素的情感伦理化、道德化,而且自幼培养,成为一条规范化的人生道路,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思维定式。着在世界各民族忠实第一无二的。所以没赢过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团结起来。”
家国一体,同祖同宗,成为五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她很早就形成民族大融合的大一统国家,而且分久必合、屡挫屡起,最深刻的原因就在这里。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沉重地压在炎黄子孙的心头,但是作为19世纪末唯一未被完全殖民化的古老民族,中国人的反抗和斗争,一次又一次打碎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梦想。中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整固不了、灭亡不了的。世界史上的这个奇迹,同样离不开中国爱国主义的独特传统和深厚根基。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七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应先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从20xx年创立到20xx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xx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200多场次。近几年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种。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
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这固然和孔子学院中初级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应该邀请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的文史哲专家共同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拍摄精品课程播出。实际上,《论语》的全译本在很多国家都有,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它引入孔子学院教学当中。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学易理解的、篇幅较小、浅显易懂的国别化《论语》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其他像《大学》、《中庸》、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经典,也应早日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我们建议增设电视孔子学院,电视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会更强,可以由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孔子学院卫星频道,并与各国联合播出。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有汉语与中国文化精品课程,也可以有中国各地的文化、国情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敦煌》等大型纪录片也可以在此播出。
最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应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国文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身心健康和谐的人学生命观都是应重点宣讲的中国文化精髓。孔子的仁爱和老子的道德思想具有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思想特点,是建立世界普世伦理的基础。
1990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普世伦理/大会一致认为,只有一条法则可以共同遵守,那就是《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仁爱的大善德和老子的人与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道德关怀,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涵养、陶冶性情、扩大心胸和增进智慧。这是和谐世界、和谐自然、和谐身心的思想基础,而整体观则是和谐思想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中的这些传统思想,还要大力推广建立在这些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太极拳、美学、艺术等。
孔子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和宣传还是相对薄弱的。具体来讲,比如中医里情绪和精神活动对人生命的影响等。又如太极拳的意念专注身体动作的形神结合的特点,对人集中专一的意识活动有明显地增强作用,而专一的能力有益于智能的开发和道德的涵养。中医和太极拳可以使人通过实践真正改变自身的意识状况、生命状况,这些体会尤为重要,这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中国文化“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要把自己的这种文化特色教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八
别的暂且不说,就说我国的唐诗宋诗,你对它了解又有多深呢?无论是唐诗的艺术魅力,还是宋词的小令,中调,长调,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画面,让我们回味无穷。
你看,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迹,一个情深意永。而北宋词人李清照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愁”字。其中,她《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间接的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无限“愁丝”。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调。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十九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二十
这一次,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通过老师简短的讲解,我们才知道传统文化像一本既精彩又丰富的书,好比一个藏满宝藏的巨大宝库。经过分工,我们小组将走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于这次的收获,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在网上,我一查找资料,就显示出许多饮食的相关资料,如那些传统的食品、饮食礼仪等等。传统的食品有:可口的粽子、香喷喷的、热乎乎的汤圆、诱人的糖葫芦……一张张美食美味的图片看得我眼花缭乱,口水直流。我还调查到了一些饮食小知识,如:早上起床空腹应喝一杯水,饭后不能做一些剧烈运动、动作,每天养成喝水的习惯等等,瞧,饮食也有这么多的`小知识!
通过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许多的饮食礼仪,如:有客来时应把客请到客厅小坐。入座时,应先让主宾入座,后主人;再女宾;最后才是男宾入坐,给客人倒酒时从右侧倒起,顺序与上面一样,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时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这是不吉利的哦!怎么样,没想到吧!饮食也有这么多讲究呀!这些饮食礼仪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哦!想知道更多的传统知识吗?如果想的话,就和我一起去探索吧!愿这棵枝繁叶茂的传统文化大树可以继续被我们的后扬光大!宣传传统文化的500字议论文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比如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元宵节吃饺子、春节放鞭炮、贴对联等等。
就拿春节来说吧!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就拿过年放鞭炮来说吧。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基督教传统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
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95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