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教案范文中的设计和组织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1、静电的利用。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3、总结。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二
1、关于噪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悦耳的音乐声可能是噪声;。
b、噪声都是机器工作时振动时发出的;。
c、噪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d、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对人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噪声对人的危害极大,噪声污染决定于()。
a.声调的高低变化b.响度的大小c.音色的不同d.声波的杂乱无章。
3、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噪声不得超过()。
a.90dbb.70dbc.50dbd.30db。
4、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a.30分贝b.50分贝c.90分贝d.110分贝。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三
拍手声,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很多驻阿富汗、伊拉克的英国士兵由于不断听到爆竹声而对听力造成损害,这说明声音。
具有________;研究发现,在爆炸时还会产生次声波,这些次声波人耳是_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听到的。
3.学了声现象之后,爱动脑的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
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空气柱的___________就会产生声音。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
4.一个人面朝南方站在阳光下,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身体的右侧这时是_________(选项“早晨”、“中午”、“下午”)。
5.我们在上体育课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来解释。
6.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而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7黑板发生“反光”时,上面的粉笔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反射的缘故。
8雨后晴朗的夜晚,在乡间不平坦的路上,有些地方有积水,当迎着月光走时,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应走(填“亮处”或“暗处”);而当你背着月光走时,应走(填“亮处”或“暗处”)。
2.某班物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前面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请你根据学过的声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科学中把第一次实验中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_________。
2.比较两次实验听到的敲击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大b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小。
c第一次跟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一样大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
1.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五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什么及物理的一些重要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1.铁夹、铁架、烧瓶、酒精灯、烧杯、水。
2.录音机、扬声器、纸盒、小纸人。
3.大镜、漏斗、乒乓球。
4.鸡蛋、气球、小杯、盐、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
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
(1)装水的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生]问题:
1.什么冷水能使水再次沸腾?
2.水能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吗?
3.雪能否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
4.什么加热水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泡?这些泡从哪来的?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我们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演示]图0.1-2。
用硬纸板做成一个纸盒,盒上面做成一个“舞台”,纸盒内一个扬声器连在录音机上,扬声器紧贴纸盒内的上表面。用纸片做小人的身体,截下一截毛刷上的毛粘在小人的下面做成小人的脚。
(1)请演员“上舞台”,一位同学打开录音机:
“舞台”上的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2)关掉录音机音乐:
舞蹈自动停止。
[师]问题:
1.人为什么会跳舞?
2.什么音乐停,舞停,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问题:“放大镜”为什么会使物体缩小了呢?
前者大家熟悉,后者并不熟悉,他们往往认为放大镜看东西总是放大的。这样可以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回去用祖母的老花镜观看远、近处的物体,再用自己的近视镜观看物体,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否发现它们的区别,为以后更有兴趣地学习埋下伏笔。
2.乓球会落下吗?
注意:开始时不要把球和漏斗贴的太紧,允许一些空气从球和漏斗的缝隙中流出。
吹气前可以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因为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观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看见”,观察是有目的的。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学、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现象的应用;声音有能量。
【教学难点】声音有能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有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实际上,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远不止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1.蝙蝠如何确认目标的位置?
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回声定位。
2.潜艇用声纳——回声定位。(雷达)。
3.中医诊病。
4.b超。向人体内发出超声波,同时接受发射波,将所携信息反应在屏幕上。
2、声与能量。
演示:去掉罐头盒两旁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看到火苗摇动。
——声波能传递能量。
应用:超声波清洗;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给钻石打孔。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课后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下列事例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的是()。
a、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利用超声波把水击成水雾再用风扇吹入室内加湿空气。
c、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d、利用b超为病人做检查。
2、对“震耳欲聋”这句成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形容声音响度很大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很大d、它说明发声体振动很快。
3、下列不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a、用b超给病人检查病情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昆虫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关于声音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却确的是()。
a、中医的“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信息的。
b、声波能传播能量,因此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
c、教师在教室讲课,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d、声在工农业生产,军事,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危险。
5、大街上的“超声波”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超声波能传递信息d、超声波能引起液体的振动,把污垢敲击下来。
6、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b、用b超检查病情。
c、用手机给对方传递信息d、用声呐探测海的深度。
7、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山崖行驶,在某处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求鸣笛处离山崖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为340m/s)。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七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是相对的现象,复习汽化的方式和需要吸热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液化实例,并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去讨论。
三、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
3、发现新问题。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八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九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
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
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
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
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
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
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凸显物理过程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物理现象与教学的关系,切忌侧重物理现象教学,而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弱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育,不然,学生仅仅看到物理现象,却没有把握学习目标。
因此,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现象应与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如将一木块立于平面车上,当拉动小车后,这一木块也跟着车子共同运动。
而当小车碰到障碍物忽然停下运动时,小木块会从车上翻倒下来。
在此实验中,小木块翻倒,不能很好地体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运动状态。
因为,翻倒这一本身则是小木块运动状态变化。
而若在车上平放小木块,那么在车子忽然停下时,小木块则会“冲出”小车上,这一现象更贴合教学内容。
其次,在物理实验现象教学中,教师需展示的现象需具备直观性与目的性,并突显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需要的物理表象。
如滚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滚“滚摆运动变化”是观察对象,而“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则是观察目的。
另外,教师还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事例等均是重要素材。
所以,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多种有效的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物理现象。
此外,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考虑学生学习实情,找准学生知识切入点,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的8次方m/s,用小写字母c表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光反射到任何物体表面的时候,有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规律叫作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的每一条光线都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后面的某点s'处发出的,那么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的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的时候,传播方向不变;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发生了分解,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彩色光带就是光谱。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光谱中的可见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不可见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的特点:
(1)、热作用强;
(2)、穿射力强。
紫外线的作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紫外线消毒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在紫外线下识别用荧光物质作标记的钞票或商标;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一
1.做饭时,厨房有很多“白气”——先是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腾壶盖被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象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的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
02。
力学知识。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将内能转化为动能。
2.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03。
自行车杠杆知识。
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的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且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自行车上惯性知识。
自行车的速度很大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为了安全应该使用后闸,因为车速很大时如果使用前闸,前轮受力而停止运动,后轮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高速运动状态,容易翻车,将人甩出去。
04。
1.整把钳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2.钳口有刃——是在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3.钳柄上的花纹——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4.钳柄套上塑料套——是方便电工使用时能够绝缘,防止漏电。
05。
拔河比赛的物知识。
1.拔河比赛要穿新鞋——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容易取胜。
2.拔河时地面上谨防有沙粒——防止滚动摩擦。
06。
1.灯丝用钨丝——钨丝的熔点高,高温下不易熔化。
2.灯丝螺旋状——减小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发光效果好。
3.用久了的灯变暗——用久的灯丝由于受热升华,灯丝变细,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小,灯光变暗。另外灯丝升华后又会在灯壁上凝华,使灯泡的透光性降低所以会变暗。
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此类有趣的物理现象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分享。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三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这里介绍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壳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烛油,使整个蛋体的重心移近蛋壳的底部,重心起低,稳定性越好。当蛋壳倾斜,偏离平衡位置时,使蛋体的重心升高。因为蛋壳底端是球形的,在蛋体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外壳完好的蛋,埋入食盐中腌制一段时间,可以制成一只咸蛋。虽然蛋壳仍然完好,但连内部的蛋黄都变咸了。
分析:因为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食盐分子扩散到蛋黄中,使蛋黄也变咸。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四
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2.分类。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方向反射:介于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反射称为方向反射,也称非朗伯反射,其表现为各向都有反射,且各向反射强度不均一。
3.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居于法线两侧。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4.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平面镜成像特点。
(1)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体等大(3)像和物体连线垂直镜面。
6.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光在真空中偏折角度最大)。
2.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与界面垂直)。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两点一面)。
(3)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真空除外,因为在真空中光不能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透镜定义。
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一个平面的透明体。它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
4.透镜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
5.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汇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分散作用。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五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b.0c.180d.45。
2.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m/sb.9m/s。
c.拉长4.5m/sd.拉长9m/s。
3.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
c.10点40分d.11点20分。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7.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b.凹面镜。
c.凸面镜d.潜望镜。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0.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1.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b.45c.60d.90。
a.30b.35c.45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27、28题各10分,共28分)。
1.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m,竖直立着的2m长的竹竿的影长2.2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3.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0。
6.折射反射。
7.硬币的像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3。
9.b10.a11.a12.d13.c14.d。
15.c16.c17.b18.b19.b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02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