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感受。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包括对书中人物、情节、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共同分享。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一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诚信的背后》的财经类小说,这本书是曾经轰动华尔街的全美畅销书。此书是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佼佼者。
作者以自诉的形式,对自己在摩根斯坦利从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的经历和事件,以及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种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刻揭露。并且将金融家们“精心包装的金融衍生品”的幕后故事告诉读者,使读者了解“利欲熏心的金融大鳄们是如何用复杂的金融品种、交易方式来隐匿或者说掩盖金融风险资产的真实情况,诱导客户进行风险投资的。”这本曾经引发了很大冲击的金融书籍,虽然曾经引起过金融市场的极大关注,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破坏性持久的足够的警觉。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在华尔街,好人的同义词就是笨蛋,而想要赚钱就不能做好人。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此书描述的故事中,一些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和分析师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处处给投资者们设置陷阱,处处损害投资者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丑闻,在严重打击经济世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泥潭。这种违背了诚信的金融经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神话的破灭。
金融行业是一个以诚为本,诚信为先的行业。如果作为国家和经济枢纽的金融行业失去了诚信,不仅企业自身会无法生存,而且,诚信危机的传导会进一步蔓延,甚至会危及社会其他机构的权威性,破坏力巨大。次贷危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事件的发生,不但引发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失去了社会的诚信,使得金融衍生品落得“金融杀手”的骂名,也使得金融市场安全、国家经济结构等诸多社会问题得以暴露,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市场风险凸显。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诚信对社交,对经济发展等等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
诚信就是要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是做人成事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离开了诚信,都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将会走入黑暗。因此,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家伙盛行,信用缺失。人们只看到利益二字,而把诚信丢到了一边。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给欺诈,这也将严重损害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最终自取灭亡。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我们自己,想要将自己的路走得更长远,就需将诚信永记心间,从而赢取社会的认可。这样,个人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集团可以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二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二、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三
摘要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进行的练笔之作,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象,总结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探索出现这些困难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对策,达到提升学生论文实际写作能力和提交高质量论文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论文抄袭团队合作。
前言。
金融学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的毕业论文,但是如果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有接触到此方面的相关知识,论文就比较难以进展。针对这种情况,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开设了课程论文,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论文,主要有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论文,国际信贷课程论文,证券投学学课程论文等课程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论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形成一篇结构合理的课程论文。本文以国际金融课程论文为例进行说明。
1课程论文概述。
1.1课程论文的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要让学生达到加深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提高理论分析和论文写作能力;掌握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应用,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1.2学生学习课程论文的基础。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论文课程,其基础是已经学习过国际金融课程,对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2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采用ppt现代化教学方法,采用专题的形式主要对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概述,选题,材料的搜索与整理,论文的结构与框架,论文答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6个人组成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撰写论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和课程完成后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按照学生论文写作的进程把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如下:
2.1选题无从下手。
金融学本科学生普遍认为选题无从下手,其原因是选题紧扣着写作的每一步。不是随意写个题目就可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选的题目是否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如果是,这样你继续写作的空间就会缩小。或者你所研究的题目是别人所没写过的或者很少人研究的,那你能找到的相关内容又会变小,从而限制你的写作。
2.2资料筛选困难。
通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找到许多资料,但是筛选有用的资料比较困难,出现的'主要困难是学生容易把所有查找到的资料都想用上,容易引起论文繁冗。这主要是对文章的主体分析不好造成的。
2.3抄袭很难避免。
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抄袭现象,在进行课程论文或某些学术研究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走原创路线,强调用务实的态度完成论文。但是,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理论功底不好,比较容易偷懒等原因往往直接抄袭,甚至连下载箭头都没有删除。
2.4参考文献格式调整困难。
由于学生在写作中第一次接触到参考文献的格式的撰写,对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但在他们在做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吃力,不容易分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属于那种类型,从而导致参考文献格式混乱。
2.5论文撰写零散。
最后全文的整理是学生在论文写作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次课程论文是由6人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的。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按照分配的章节写作,如果将大家写的各部分内容直接组合起来,就不容易成为一篇通顺的文章。这就需要有很紧凑的逻辑和后期对文章的总体修改,让全文达到流畅、通顺,而不是一个个片段,零散的段落。
除了上面列举的困难之外,作为写作的学生,往往没有主动联系写作指导老师及时反映自己的困难,从而使得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解决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困难的对策建议。
3.1选题应结合热点来进行。
学生选题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以及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是很清楚。而选题之后还要列提纲、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等一系列工作。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给学生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先试探性的把下面的工作先做一些,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组选的题目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撰写国际金融课程论文,那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国际金融的相关时政热点问题,提前积累材料和培养兴趣。
3.2资料筛选应依据论文提纲来进行。
学生由于第一次撰写论文,所以查阅许多资料,对于这些资料处理起来就喜欢都用上,而不是根据自己论文的特点进行筛选来用。针对这个问题应多指导学生先针对论文题目列出三级提纲,让他们明白所查找的资料都是为了支撑他提出的每一个标题,为了把这个标题的内容阐述清楚就要把你下载的资料进行筛选,哪些资料对于阐明你的论点最具有说服力就采用哪些资料,其余的相关度小的或不具有太多说服力的就不采用。
3.3抄袭以自查为主。
在整个社会的抄袭现象普遍存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创,把抄袭定为成绩核定不通过的因素之一。先推荐几个查抄袭的网站,让各位学生自查一下,抄袭是课程论文无法合格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当学生上交论文如果抄袭比率超过20%,查出来就让学生回去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如果拒不修改就直接判为不合格。实践证明:这样进行反抄袭发现只要打回去让他们重新修改的论文,抄袭问题大大都得到了改善。
3.4参考文献格式采用案例结合。
参考文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格式上,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事先给学生进行讲解清楚,只要规定清楚的学生就有所遵循来进行撰写。同时,对于现实中学生遇到的参考文献不知道如何撰写的时候应及时给予指导,并利用典型案例来公开给所有学生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参考文献格式的把握。
3.5总体把握论文进行撰写。
没有逻辑的文章只能算是一盘散沙,所以下笔之前就认真、谨慎地列好提纲,最后撰写论文的时候要根据前面列的提纲来进行撰写,在撰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分析所写的题目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就要进行调整,一定要达到题目和内容相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多次交流指导学生对论文整体把握过关。
总体而言,既然课程论文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那就应该多加强师生方面的交流,避免学生盲目选题,在平时的教学重点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讲解基本方法、理论前言、热点等问题,与学生讨论,并在教学中逐渐的采用合作学习,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优质论文的目的。并且要让每个学生明白撰写课程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前期收集资料,只有资料收集齐全完善并且研究过前人的研究程度了,对该论文情况就有了充分了解,才不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多困难。
参考文献。
[4]董海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j].理论前沿,2011(18):55.
文档为doc格式。
-->
-->。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四
公共基础课全国都一样,不再赘述专业基础课:
线性代数。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货币银行学。
财政学。
会计学。
宏、微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专业课: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国际金融。
保险学。
证券投资学。
中央银行学。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
金融市场学。
公司金融。
金融工程。
金融会计。
信托与租赁。
中国金融史。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国际结算。
外汇经营管理。
国际信贷。
投资基金管理。
风险投资。
固定收益证券。
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
证券投资分析。
金融法。
金融理论前沿财务报表分析统计学。
国际货币理论与实务计量经济学金融营销税法。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五
【主旨】:识别心理因素对自己、对他人及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
【关键问题】: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来选择股票以便战胜市场,这一任务并不简单。
人类不是完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会频繁地产生偏差、犯错误和产生感性的幻觉。会因为心理上的变化,而不是基本面的变化,改变了对市场的看法。
以情绪为基础的【额外】风险,是一种由心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风险,是基本面风险之外的一种风险。
大的意外并不是来自不可预期的基本面风险,而是可预期的情绪风险。
大多数投资者在他们对心理错误的脆弱性方面过度自信。投资者应该保护自己不受过度自信的影响,而且不能蔑视情绪风险的因素。因此,大多数投资者持有一个高度分散的正确组合(主要指数基金)比试图战胜市场的做法要好得多。
过度自信的确会战胜聪明才智。
行为主义的分析涉及:
框架。
透明度。
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
事实:
1、决定风险承担行为的主要心理并不是恐惧与贪婪,而是恐惧与希望。
2、尽管犯错是人之常情,然而却一再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
认识错误——》理解错误的原因——》避免这些错误。
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利润,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忽视其他人的错误对他自己的危险。
1、直觉驱动偏差。从业人员持有使他们倾向于犯错的有偏差的信念。
2、框架依赖。(假设)在客观考虑之外,从业人员关于收益和风险的观念受到决策问题在何种框架内考虑的重大影响。
3、无效市场。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
取号游戏p6。
合理决策要求你对其他选手所犯的错误有一个认识。认命在决策过程中犯错误而导致证券价格与在没有错误的环境中应该有的证券价格不同。
两个看待行为现象的不同途径:
1、聚焦于证券价格。
典型性对市场定价的观点:投资者对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存在过度反应,因此导致过去的输家价格被低估而过去的赢家价格被高估。
2、分析投资者行为。
处置效应:将框架概念用于损失实现,投资者倾向于将输家持有时间过长而将赢家过早抛出。
你会在人们做金融决策的任何地方发现行为现象,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是极为昂贵的。
异象挖掘提出了两个问题:
1、市场是否有效?
行为金融的力量在于少数关键概念蕴含着大量不同的故事。
----。
【直觉驱动偏差】。
涉及到认知偏差,即根植于人们思考方式所带来的误差。
关键字:
易得性偏差。
典型性。
赢家——输家效应。
均值回归(与股票市场预测)。
赌徒谬误(与股票市场预测)。
过度自信与专家判断。
锚定——调整与盈利预测。
模糊性规避。
-----。
其他的直觉推断法:
过度乐观。
有效性幻觉。
后见之明偏差。
控制幻觉。
自我归因错误。
直觉驱动偏差的定义:
1、人们在自己发现事物的时候发展出一般性原则。
2、他们依赖直觉推断法从他们可以处理的信息中进行推断。
3、因为人们所用的直觉推断法不是完美的,他们倾向于犯一些特定的错误,此外,4、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确犯错误。
影响金融决策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典型性(基于成见的判断)。
直觉判断会带来偏差,典型性可能产生误导。
分析师所作的长期盈利预测倾向于出现近期成功的方向性偏差,特别地,对于近期的赢家比对近期的输家要乐观得多,在这方面,他们存在过度反应。
过去的输家收益异常偏高,表明投资者对这些股票的前景有不恰当的悲观性。
尽管金融专家认识到均值回复现象,还是不一定能正确应用它。
均值回归意味着未来收益将更接近它们的历史平均值,但它并没有说它们将会低于其历史平均值。
预测过低,来源于赌徒谬误(小数定律)。赌徒谬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错误诠释了被技术性地称为之“大数定律”的平均值。他们认为大数定律像大样本的时候一样适用于小样本。
正确答案包含在低值和高值之间。当人们过度自信的时候,他们会设置过窄的置信区域,将他们的所猜的高值设得过低,低值设得过高,比他们所预测的更频繁地吃惊。他们预测时过度自信。
大多数人对新信息反应过于保守,他们被锚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未作出充分的修正来反映新的信息。
模糊性规避实际上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偏好于熟悉的东西。
【框架依赖】。
关键字:
损失厌恶。
心理会计。
框架依赖(与面对风险)。
享乐主义编辑与风险容忍度。
自我控制(与股利)。
后悔(与养老金配置)。
货币幻觉(与通货膨胀)。
损失厌恶意味着人们有一个回避一定损失的自然倾向。但是损失厌恶可以被恐慌所平衡。
人们的行为方式依赖于他们选择问题所表达的方式,框架依赖是因为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人难以看透一个含糊的框架时,他的决策将明显依赖于他所用的特定框架。
认知问题关系到心理上组织信息的方式,尤其是将结果转化为盈利和亏损的过程。
人们对损失的感知与可比规模的盈利倾向与来得更强烈,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偏好于使损失模糊化的框架,并采用享乐式编辑(偏好于一些框架甚于其他一些框架。)的方式。
框架依赖从认知和情绪上影响到人们对待通货膨胀的方式,人们的情绪反应是受名义价值所驱动。
后悔并不只是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它是与应该对损失负责的感觉相关联的痛苦。后悔能影响人们所做的决策。一个对后悔感觉强烈的人不会对多样化有很强的偏好,并考虑未来。
有困难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被说成是缺乏自我控制。
风险容忍度并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几个因素:
最近面对风险的经历。
人们组织他们心理账户的方式。
人们对亏损的体验方式。
--------。
【无效市场】。
关键字:
代表性(以及市场对过去赢家和输家的处理)。
锚定与调整(以及市场对盈利报告的反应)。
损失厌恶(以及股票的的风险溢价)。
情绪(以及市场波动性)。
过度自信(以及试图利用误定价)。
代表性方法是赢家——输家效应的原因。保守主义(由于锚定——调整效应,对包含的新信息不能做充分调整)是盈利公告后价格变动的原因。心理会计是历史股权溢价相对其基本面来说过高的原因。
盈利预期中的保守主义会导致误定价。
价格可以大幅度地偏离基本面价值,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偏离。价格对基本面价值的偏离并不自动导致无风险的盈利机会。
个人投资者在历史上不愿意持有股票可能源于他们的评估期限太短(短视的损失厌恶),可通过降低监测他们资产组合绩效的频度来提高他们持有股权的舒适度。
直观推断偏差和情境依赖可能导致价格长期地偏离基本面价值,但最终却会逆转。
你是一个什么程度的驾驶员?与你在路上遇到的驾驶员相比,你是高于、等于还是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驾驶水平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自信的两个含义:
投资者持有坏的赌注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处于信息劣势;
他们按审慎的标准进行更为频繁的交易,这导致过大的交易量。
战胜市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风险的错误观念影响了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及红利之谜。
并不是每一个误定价的机会都会给你一个红包,或者甚至5分硬币都没有。智钱可能会回避一些交易,尽管他们已经识别到误定价,因为与情绪有关的风险。
------。
【预测市场:赌徒谬误、过度自信、锚定】。
策略分析师倾向犯下赌徒谬误,他们推荐的股权与其市场预测有着很高的正相关性。
在高于平均值的市场表现后,向均值回归对预测意味着未来的市场表现将会更接近均值,而不是说为了使其满足平均率而会低于平均值。
经验是投资者对市场预测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当股票价格在历史记录或其附近徘徊时,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组合比有长期经验的投资者预期高得多的收益,并且对他们战胜市场的能力更有信心。
人们倾向于通过简单的外推他们在图中看到的趋势而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进行精确预测方面倾向于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的置信区是不对称的,因为他们的预测被锚定在图中展示的早期历史上,锚定效应取决于过去历史的显著性程度。
趋势赌博的人使用外推法,他们打赌趋势将继续。犯下赌徒谬误的人则预测价格逆转。不同的人群中在理解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区别,这也导致他们的预测中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别。策略分析师倾向于犯赌徒谬误,个人投资者容易在趋势上打赌。在上升的市道中,普通投资者战胜了专家,过山车市场挫败华尔街专家。
情绪是直觉驱动偏差的反应,可在较长的时期内影响市场价格。情绪反应了市场的总体错误和偏差。情绪的存在增加了精确进行市场预测的难度。基本分析派与技术分析派都诠释情绪问题,但是诠释的方式各不相同。
大多数人对随机过程的特征和如何预测这些过程的未来行为都只有很弱的直观理解。人的直觉与小数法则相一致,他们预测的游程都很短。在赌徒谬误情况下,他们预期反转发生的频率比实际发生的要大。人们倾向于将他们的预测和概率判断基于一个事件的典型性程度。而基于典型性的预测表现出过大的波动性。
在预测未来时,人们倾向于被过去的显著事件所锚定。结果他们的反应不足。
对于几乎所有的短期预测,除了将历史增长率外推,想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很困难的。
一个最佳的预测会比被预测的过程本身少很多变动性。最优预测的关键是让不匹配的可能性最小化,但一个变动的预测所做的则正好相反。
通货膨胀对股权的估值会发挥一个重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幻觉;
2、锚定——调整效应,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变化反映不足。
----------------------。
【情绪指标:有效性错觉】。
看多情绪对于未来的市场表现完全没有给出任何信号。看多情绪指数在预测市场的未来方向上和抛硬币差不多。
投资者仅仅集中于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了那些相矛盾的证据。他们只寻找那些证实性的证据,忽略那些非证实的证据。
如果p,则有q。大多数人在评估这种形式的判断的有效性时都会遇到困难。人们用一个导致他们寻找实证性证据(p和q都成立时)的直觉法来代替寻找否定性证据(p和非q都成立时)的逻辑上正确的方法。
有一种证据只提供支持,而不会提供证伪的机会。
一个有偏差的观点+一个过度自信的态度,这个无用指标仍然被使用的原因:
1、其逻辑看上去很有吸引力。
2、别人相信它。
3、流行的金融出版物继续神话它。
4、由成功而有趣的评论员所作而非常有说服力。
5、最终意义上,技术分析人员还没有学会如何让他们的观点有效。
这种联系是确定的:在市场上升后,看多情绪也将会上升,在市场下跌后看空情绪也会上升。当市场一直在上升时,保持看空情绪的确是很困难的。情绪指数在预测过去时表现很成功,它只是在预测未来时才有困难。
---------------------------。
【战胜市场:典型性、后悔与后见之明】。
用直觉驱动偏差而不是风险来解释价值投资的长期内的成功。
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导致市场无效。证据表明没有足够的“智钱”存在以消除市场无效。
知道价格是无效的和利用这种无效性是两回事。它不是容易到手的钱,恰恰相反,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正好在前面挡路。
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不会较长时间地存在。
套利存在一些限制。
一些人确实持续地战胜了市场,但不意味着战胜市场是容易的,战胜市场比大多数人所想象得更难。
要么市场有效性是一个幻觉,要么误定价是一个幻觉。
动量根源于处置效应,而不是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
股票收益在短期表现出动量特征,而在长期则是反转特征,短期中显然反应不足,长期中显然反应过度。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动量为基础的策略,投资者应该将交易量纳入考虑之中。
追逐动量会产生很高的交易额,从而需要一个集中于管理交易成本的策略。
利用与对意外盈利的迟缓反应相关的动量机会。
决定分拆股票的公司经常就是那些分析师对其所做盈利预测较为悲观的公司。
当公司回购股票时,投资者往往反应不足,但是公司管理者经常宣称他们回购股票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
价值投资在长期内的成功、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推荐后价格漂移,都与市场有效性相悖。这反映了一种因果关系,直觉驱动偏差致使价格偏离了基本面价值。
大多数人都难逃有效性幻觉的影响。他们强调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轻视不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甚至是市场有效性的支持者们都可能无法免除有效性幻觉的干扰。
-----。
【盈利公告的有偏反应:直觉驱动偏差、保守主义(过度自信、锚定与调整)、显著性】。
误定价是复杂的,有时候误定价导致反转,而另一些时候它导致动量效应。动量和反转是并存的,尽管它们处于时间的完全不同的两端。它们是对有效价格的系统偏离。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一个与中期的动量效应和长期的过度反应有关的更一般现象的一部分。
分析师和投资者在识别大的盈利意外的信息方面行动迟缓,相反他们过度自信地锚定在以前持有的对公司前景的看法上。分析师的预测倾向于对盈利利息反应不足,而市场价格则对分析师的预测又反应不足。
分析师和投资者对盈利公告的反应方式与一个不佳的暖气系统对冬季气温的急剧下降的反应方式一样。
超常收益并不是突然就可以赚到的,它们是分布在不同时间内,倾向于集中在盈利公告后的头三个交易日,而不是在整个季度中均衡地分布,并且在公告后的三个季度中一直缓慢调整。
投资者对一系列变化赋予过小权重的倾向,除非近期的变化是显著且有助于一个稳定的内在原因的。
【个人投资者:框架依赖、直觉驱动及情绪时间线】。
注意力和新闻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的三个指标:
近期消息。
近期的极端价格波动。
近期的过度成交量。
在走上网络交易后,投资者交易更积极,承担的风险更高,并且比他们进行网上交易之前的盈利能力更差。
扳平症指持有输家股票时间过长的赌博性倾向,处理扳平症的办法是运用止损指令,无论是外部强制还是通过自我强加的规则来实现。
与一只正在下跌的股票相比,一只价值正在上升的股票被卖出的可能性要大70%。大多数人表现出亏损厌恶,他们在与亏损达成协议时具有极大的困难。
情绪决定了风险容忍度,而对风险的容忍度在投资组合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
从常规的行为中偏离的人们会变得对后悔的痛苦特别脆弱,因为后悔是与事实相悖的。人们最后悔的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当进入到长期时,我们最后悔的是没有行动。
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被锚定在过去的表现上,在他们的一只股票处于上升趋势时,他们认为其上升空间不大,但下跌空间很大,对下跌的趋势则相反。
个人投资者特别具有产生直觉驱动偏差的倾向,主要的情绪与附属于投资者目标的恐惧、希望和渴望有关:
1、简单分散化规则。
2、后见之明偏差。
3、过度乐观主义。
4、过度自信。
5、自我归因偏差。
6、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恐惧。
-------------。
【退休金储蓄:短视的风险厌恶、心理账户、享乐式框架、自我控制】。
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损失的可能性,短视性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持有过少的权益证券而持有多国的固定收益证券。风险容忍度低主要来自损失厌恶,然后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需要克服短视行为并实施自我控制,以便为退休做储蓄。
在总量上看,家庭在他们一生的时间内的储蓄率比他们的医疗账单的规模、遗产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一生时间内是保守还是进攻性的投资显得更为重要。
在收到一笔意外横财中,人们决定储蓄多少取决于他们受到这笔钱的形式。
人们倾向于进行归类,他们运用心理账户来帮助他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发展出有助于处理他们冲动的规则来建立那种心理会计结构。
享乐式框架关系到为了产生最愉悦的心理反应而将货币在各种独立的心理账户中进行配置。用一个小的正面的结果来部分抵消一个大得多的损失。
实施自我控制关系到好的习惯的形成,而好的储蓄习惯会充分利用心理会计,即好的储蓄习惯利用了情景依赖。
----------。
有三种行为学现象与ipo密切相关。
1、新股发行抑价。
2、长期表现不佳。
3、热卖市场。
类似性例证、后悔、趋势赌博、代表性方法和框架依赖都起到重要作用。
新股发行市场容易受到时尚的操作,类似举办音乐会。降低入场费,采用策略制造事件,使得投资者高估将发行的新股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市场会纠正自身当初过于乐观的估计。类似的推理同样可用于热卖市场和所谓机会窗口中。
公司管理层、分析师、投资者一直在玩两个游戏:股票推荐游戏和盈利预测游戏,游戏的三方都会受到直觉驱动偏差的影响。分析师作出悲观性预测是盈利游戏中很有趣的一部分。盈利游戏导致公司在管理利润时开始引入利润阀值决策。
就盈利游戏而言,分析师预测是有深度缺陷的,但推荐人与承销商有关联时,对其推荐要格外警惕。
承销商的购买行为才是对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更好的预言家。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六
运动会结束了。我同所有人一样,搬着凳子来到操场,听着校长的讲话,仰望领奖台,心中祈祷着,希望能有一份荣誉落到我们班。
然而,没有――终究还是失望了。所有荣誉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默默回想着已经逝去的运动会,回想着我们的努力――。
运动会开幕。在队列比赛中,我们班穿着统一的校服,喊着洪亮的`口号,舞着美丽的彩带入了场。我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微笑。整齐的步伐诉说着我们的坚定,响亮的口号喊出了我们的誓言。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到我们身上,全场的目光全部向我们聚焦――那一刻,我们就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队列比赛结束以后,运动会便正式开始。首先是七年级,场面激动人心。终于,八年级女子800米在我们的呐喊声中到来。
王桢和陈梦瑶代表我们班参加。
第一圈,当王桢跑到我们跟前时,我们挥舞着双臂,呐喊助威,“加油”声铺天盖地,仿佛在跑的不是王桢,而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助威声中,王桢跑完了前两圈。
到了第三圈,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奋力地大喊:“加油!”仿佛只要我们喊得声音够大,我们就会赢了似的。可王桢好像没有力气一样,始终都没有跑到最前面。急得我们恨不得上去推她一把,替她跑。
到了最后一圈,在我们的加油声中,王桢又好像突然充满力量一样,快速加速,冲到最前。当她快要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即使知道胜利已成定局,却还是那么紧张。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我们全长吁了一口气,接着又兴奋起来,传递着这个好消息。
而我们班的陈梦瑶和王禧音也分别在女子800米和男子800米中取得了第三名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我看来,我们班每一个人在运动会中都尽了自己的努力,运动员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我们还是没有获奖。
我们不怕失败,只怕不战!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七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八
前文《牛顿炒股赔钱说明什么》中提到了南海泡沫,在这次泡沫事件中,牛顿当然是赔钱了,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骗子却是赚足了。
在南海泡沫中一个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公众狂热的投资需求,他们在到处寻找下一个南海公司。人们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商业。
计划。
但在公众看来这些商业。
计划。
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
就在人们都已经疯狂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人宣称他将建立一个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前景是什么。他在招股说明书里保证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在他股票发行的当天上午,前来认购的人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小时之内就有1000人认购了股票,这位人士很快关闭办公室并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个骗子正好和牛顿相反,他可能不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我肯定他能计算人们的疯狂。他知道人们疯狂到这种程度,连具体的谎言内容都不用编了,只说高额回报,具体内容拒绝透露就行了。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轻松的施展了骗术,轻松的赚足了钱,这个骗子太精明。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
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总会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员在这个神秘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麦道夫就是包装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麦道夫的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
他典型的抄袭“庞式骗局”,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实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
麦道夫的骗局并不复杂,并且早有蛛丝马迹显露出来,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但市场上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就连监管机构也同样视而不见。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一骗就是20年,一骗就是几百亿美元。不禁要感慨,这个骗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简单的骗术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华尔街是一个精英汇集的地方,也是充满谎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业立足,自己要成为精英才行,所谓的谎言,都是对别人讲的,谁也不会愚蠢到欺骗自己。
-->。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九
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
第二,军官团。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而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第三,武器。
第四,士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一看到对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子弹打光。而日军步炮协同更好。
第五,情报。
日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网,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而清军是两眼一抹黑。
第六,将领素质。
日本人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身,而清军将领一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日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几次自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几个了解日本人?
第七,最高指挥机关。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
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信为万善之本,疑是众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信现在,也要信将来;信亲人,更要信不相识的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发挥其融会时间,跨越空间的功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真正的达致个人的自由解放。而这一切,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过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实现。
二、发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
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通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大对现状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金融对于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最大功劳。由此思及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投资于现状时,也想到正是国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资,我们在现在才有更多的本事来发展。而我们现在,也要不遗余力的投资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积极进取。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一
一是腐朽的政治体制。面对战争,首先是领导集团必须有坚强的抵抗意志与决心,然而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腐朽不堪。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竟至国家于不顾,为生日庆典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是放胆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艘军舰的钱只买了3艘。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致使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
二是腐败的官僚体系。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有这样的背景,李鸿章不卖国就怪了。有一事实是最好的验证,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而这些煤炭,正好用作进攻中国的军舰燃料。连外国人都认为“李的立场值得深思”。
三是堕落的军队。军队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如此治军,北洋水师的军纪松弛也就有了源头。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任职十多年,既不懂海军也不去学习海军知识,甚至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开设鸦片烟馆、妓院,出租给下级敛财,还时常因此与部下发生龃龉,生活更是骄奢淫逸。这样腐朽的朝廷,这样腐败的官僚,这样堕落的军队,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争历史影响。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甲午战争起源。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二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甲午战争开端于朝鲜。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发生内乱,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历史形成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拉开了序幕。这时日本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必无他意”。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组成战时大本营;6月9日,日军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还如陆奥宗光所说:“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导致陆军在牙山大败,仓皇退守平壤。海上运兵也遭到日本海军伏击,运兵船被击沉,近名将士葬身海底。紧接着平壤战役也因为漫无准备而惨败,遭受重大损失,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刚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公然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正如列宁在甲午战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战派也看出了问题,光绪皇帝下谕旨说:“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应预筹战守之计。”朝臣责备李鸿章,“观望迁延,寸筹莫展,一味因循玩误,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外人。”说得当然很对,但也没有什么用处。李鸿章上边还有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军机处,还有慈禧太后老佛爷,都是主和派,而主战派光绪皇帝、翁同和等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干着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实际的办法。到了军事上绝望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同意进行投降的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的战略作用。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二是有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三是炮弹不足,质量不好。这次战斗只打了5个小时,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生了炮弹不够的情况,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黄海战前半个月,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四是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的歼敌机会。
黄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国人确有见地。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们长期致力于海军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杞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三是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把整个战争基点放在制海权的争夺上,在设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们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伺机决战,一方消极避战。一旦海上遭遇,后果可想而知。
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纵横辽海”,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旅大战役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建议主力出战以援旅大,李鸿章斥责说:“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数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如成功即可直捣旅顺后路。但日军此着也是一步险棋,花园口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此处沿岸海滩很浅,大船不能靠近,军队与物资需换汽艇和舢板转运。日军36艘运兵船在军舰的护送下,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从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陆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这次日军行动的情报,如能派一支劲旅凭险扼守海岸,海军攻袭敌舰,则可对敌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但奇怪的是,岸边小股清军放了几枪便了无踪影,海军根本没有出动。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从容登陆,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很快,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日军兽性发作,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顺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荣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辙。山东荣城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仅有30海里,是日军袭击威海的最佳路线。1895年1月29日,日军联合舰队掩护50艘运兵船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三
大众传媒提到索罗斯的时候,前面经常有个诨号叫“金融大鳄”。这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索罗斯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甚至是大魔头一类的人物。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正严重的时候,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公开指责索罗斯窃取了马来西亚人民的财富。在这场危机中,传媒对索罗斯最好的评价大概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亚洲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策是不是“无缝的蛋”尚有争论,索罗斯是“苍蝇”这事好像已经铁板钉钉了。等到我拜读完索罗斯的大作《金融炼金术》之后,发现索罗斯完全不是媒体描写的那个样子。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致力于阐述他自己的理论:反身性理论。索罗斯从他的老师波普那里汲取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哲学原理:
对于科学方法来说,完备的知识是不可企及的,科学家们的工作就是不断检验似真的假说并提出新的假说。但是索罗斯并不同意他的老师所阐述的“科学统一性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反身性理论是一个立意甚高的理论,它所要批判的对象是主流经济学,甚至是现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索罗斯甚至认为,“社会科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隐喻,在这个领域里,只有炼金术。
相对于以完美无缺的完全竞争理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来说,反身性理论的确更符合人们的常识。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宁的世界里,主流经济学描述的完美图像恐怕一分钟也没有存在过,而索罗斯所说的“繁荣/萧条序列”则到处可见。在中国股市不长的历史中,绩优、资产重组、网络等概念相继登场。每一次热炒过后,留下的都是一片狼藉。几年前的海南房地产热潮到现在仍然是沉重的负担。再往远一点说,中国的纳粹德国的兴衰,其中都可以看到一时的参与者的“主流偏向”对实际历史本身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
书中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索罗斯写道:“跨越国境的国际资本转移深受欢迎,应予鼓励,但投机资本的运动具有累积不稳定的危害,有必要建立一个令投机行为无利可图的体系。”众所周知索罗斯是管理投机资本最出色的基金管理人,但他竟然主张完全遏制投机行为,真是颇为奇怪。但仔细想一想也不奇怪。一个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怎么可能在金融市场上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呢?这种人太多了。“玩火者必自焚”,他们都被金融市场吞噬了。只有索罗斯深知我们现在金融体制的缺陷,这才使他成为最出色的投资家。
索罗斯本人希望以伟大的经济学家甚至是科学家的身份名垂青史,但他这方面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传媒认为索罗斯只是个“失败的哲学家”,这可能很不公平。索罗斯对抗的是整个的经济学界甚至是社会科学界。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是哥白尼或伽利略一流的人物。但是单凭《金融炼金术》这一本书还不够,虽然这本书对主流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批判有足够的分量,但他的反身性理论本身的建设还远远不够。书中只有关于这个理论的轮廓的大致阐述,不足以和汗牛充栋的主流经济学、社会科学理论相抗衡。《金融炼金术》只是一个起点。也许在百年或千年之后,人类除了科学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之外,还有索罗斯开创的炼金术。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四
该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中央银行是如何在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职能解决危机重症,我们看到了美国中央银行运作的大方向,虽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认为美国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的不在岗。
美国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该书介绍了美联储是如何应运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国多次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的职能。该书作者本伯南克现担任美联储主席8年,他和美联储有着近的深入接触,接棒艾伦.格林斯潘,经历了的金融危机,对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责任和义务感受颇深。该书是伯南克在大学的演讲稿编辑成书,共有四讲,一讲是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二讲是“二战”后的美联储;三讲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四讲是危机的后遗症。文章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附有学生的问答录,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美联储是如何依靠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的稳定。
美联储的成立也是顺应时势,1893年美国爆发异常严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银行倒闭,而19爆发的金融恐慌,虽然银行倒闭家数不多,但规模变大。于是美国国会同意在19成立美联储,当时的目的就是稳定金融系统的运作。当然作者也谈到了金本位制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认为金本位制短期内会频繁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长期来看,物价相对稳定。1933年罗斯福总统废除了金本位制,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不再那么紧缩,经济也在1933-1934年间出现了强有力的复苏。
作者并没有回避年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而是较为细致的阐述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金融体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主要病症,监管机构的不力和随房价变化而变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作者认为2008-的危机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于银行部门,而是扩大到整个金融市场。文中也提到了美联储在这次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比如贝尔斯登证劵经济交易商在美联储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支助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联储的援助下两家公司以有限破产的形式被财政部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美联储实施紧急流动救援,幸免于破产。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不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最终导致破产。
作者认为美联储已经更加专注于金融稳定,有一整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忙于通过各种计量指标,来识别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会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将被特别监控,并须持有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积极救助一些面临倒闭的企业,同时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就业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价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主要运作就是新货币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规模资产购买的计划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弥补系统监管的缺失,对大而不倒企业的谨慎破产,还有对奇异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进等。由于美联储的措施得当,美国经济衰退期是12月到206月,目前为止,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将近3年,而年均增长率为2.5%。经济不再紧缩,而是回到了增长的正轨。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五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六
金融战败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年4月达到了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七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不能对一个员工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放弃他,他也可能会放弃自己,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时,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今天,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职工,一名网点负责人,我认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业务书籍上的知识,而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工作的态度,对上级的指令,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说得有位名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
读了这本书后受到的启发确实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此时此刻读到了这本好书。它不仅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也为我提出了正确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我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农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行为金融读后感篇十八
《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读后感1、索罗斯是怎么赚钱的?
索罗斯主要是在两个市场赚钱,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的战绩非常耀眼,包括1992年狙击英镑,狙击泰铢引起东南亚金融风暴。
索罗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来发现市场的缺陷,从而利用这个错误从中渔利,巴菲特也说过要利用市场的错误。两人的区别在于:巴菲特只做投资,十分看重标的的价值,只在标的价格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索罗斯更多地是投机,他并不看重标的价值,只在乎他自己对标的的假设判断是否可靠,能否让他有机可乘,他也不会长期持有某种标的。
他们都对标的真实价值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发现市场的缺陷或错误。因此作为金融投资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估值体系)。
两人寻找投资机会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巴菲特依靠读大量年报等方式来寻找低估的企业资产,索罗斯“并不研读大量的股票分析法”、而是关注政治、经济、工业、货币、利率和其他方面的趋势,寻找正在发生的全球事件之间的联系。索罗斯显然是喜欢博弈的感觉,因而做事“快准狠”,故有“金融大鳄”之称。
2、对索罗斯投资理论的理解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我对“彻底可错性理论”和“反射性理论”尤感兴趣。
彻底可错性理论是指人的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永远存在扭曲和差距。索罗斯就是基于此去“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作为散户来讲,因为信息有限、思维视角等原因,我对市场的判断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实际上错误的机率似乎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在认识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就会因错误不断扩大而损失惨重。过去我就是不能严格止损导致深度套牢,从而丧失许多机会。
反射性理论是指投资者的预期及行为会影响市场,并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走向。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作为一个小散,只有顺应市场的趋势才能盈利。()庄家或者机构要想绞杀散户,就是要制造“羊群效应”,引导散户追涨杀跌、随波逐流,从而不断蚕食散户的资金。因此散户要有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避免盲从,也就避免了陷入庄家或机构布局的陷阱。怎样建立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在市场上保持清醒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各类投资知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趋势,扩大自己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仅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3、索罗斯的成长经历
索罗斯的投资风格非常独特,他在投资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也不按常理出牌,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父母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战争环境、青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生涯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要想保护自己,就要先人一步采取行动”。所以他对市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总是引领潮流。
当前教育体制环境已经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先人一步,有的把孩子送出国,有的采取在家上学或者私学的方式,总之是要脱离这个应试体制,期望回归教育的真谛。这些吃螃蟹的人我不敢说都会取得应有的回报,但他们的行动已经引领了潮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全社会都会觉醒,可是我们的孩子却等候不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08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