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做出正确决策。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过去的一段时间,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以下是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二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人们在追求高楼大厦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从而应运而生了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添城市魅力。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保护多样性原则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依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地域植被进行设计。这样既保护了地域原有植被,避免了地域破坏,又达到节约园林设计成本的目的。
1.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植被的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进行选择性的种植。对于不同类型的园林采用不同的设计原则,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园林设计。在园林植被选择上要合理选配,避免物种间的排斥不适应。
1.3合理安排原则
园林的景观设计为城市建设增彩增色,根据城市特色及地理环境特点,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合理安排规划,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美和审美本质与特征、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后半部分以城市美学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为主体,重点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1.1美与美的概念。
1.1.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1.1.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2.1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2.1.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2.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3.1.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4.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3]华中建筑.1995年第03期。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四
2刘赟,王娇.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1)。
3何建顺,宋希强.新加坡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5(19)。
4陈文婧,阿丽娅阿布利孜.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12)。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六
引言:。
现代园林景观,在其设计中,常用到的手法是轴线控制,这种手法广范地应用着。轴线控制法有着有多的优势,一是能很好地表现空间的规则性,二是能很好地表现空间的控制性,三是,这种控制手法既蕴含了西方传统设计,又蕴含了古典设计,从而使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1园林景观与外围环境的关系。
1.1园林与城市轴线和谐统一。
在城市景观中,园林景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设计园林景观,对城市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设计园林布局时,要以周围的环境为基础,其秩序对园林的布局是有影响的,因为园林景观的设计的最终目的,园林空间要向城市空间扩展,要使其与城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它的设计布局最终目的就是要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一条轴线,将整个建筑与自然形成一体。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内的北部,从北京市市区的轴线上看,它处于其北面。在北京市这条中轴线上,著名的建筑不止一个,如天安门广场、钟鼓楼、天坛,这条轴线还是文化、历史、政治的轴线,在整个布局中,以紫禁城为中心,从东西南北把一座城市连接起来,在世界城市建筑物中,有很多伟大的中轴线,而它,则是其中之一。奥林匹克公园拓宽了这座城市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北端是森林公园,从整体布局上看,中轴线和自然景观已经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展现给世人的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色,而它也成了中轴线的终点。
园林用地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无限的延展,在设计中,既要使园林达到美观,又不能超越边界线,这样就要从多方面考虑,所要设计的园林景观的轴线,要与以下因素联系在一起,景观外围场的重要建筑物,周围一些关键性的标志物的对景线,周围自然景观的山脊线,通过这些关联因素,把轴线结构和景观内外空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如果想把外部景观和中轴线进行统一,所采取的方法有借景色、对景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内外部景观融合到一起,从而改变了固有的场地在空间上的限制,这样就使整个园林的面积得到了拓展。
“层次”指不同事物间可联系的层级秩序。一个体系由多个元素组成,但每个元素的用途和其关键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突出的层次结构。一个空间因形态、质感、功能的不同,而等级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有效的组织空间结构是必须的,由此才能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但每个空间都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融合,比如覆盖、并列、渗透、穿插,从感觉上让人感到是丰富多样的。
2.1.1并置关系。
空间在变化和重复上如果能恰到好处,就把统一性突出出来,使空间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想要使空间扩展,轴线是最好的利用工具,通过它可以将多个空间单元进行串联,这就达到了扩展空间的目的,从而也使序列的秩序感得到提升。
2.1.2主从关系。
在空间序列中如果要把某个景观要点表现出来,或要展示空间的关键性、特定性,通常会把它的形态与位置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让观赏者从视觉上感到新颖和突出。如果要凸显轴线的控制性,就需要有影响的端点。比较突出的层次关系能够增加空间序列的秩序感。
空间序列在原理上对传统视觉很重视,把重点放在了空间动态组合上,把单个的空间组织形成空间群落,其根据是空间形态特点,组建时要按不同比例,其空间群落要有规律变化。观赏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观察到的景观,在绝对不会是同一个,观赏者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空间转换,空间会秩序地进行连续性的变换,这就能形成有规律的序列,而轴线的设计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空间序列能够体现出轴线的设计理念,连续性空间元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轴线,轴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方向性很强,通过轴线,让观赏者变化视觉就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观。
3视线的引导。
3.1外景引人。
通过轴线,能让观赏者的视线来到一个指定的地方,通过“借景”这种方式把外部景观引进到园林内,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标志性的物体,或者假山等,从而使园林内的景观更加丰富了。外景引人的方法是,运用了某一植物景观,且它是线性形态,从而使轴线的方向感得到了增强,通过这种方法,又能够把园林内的景观引到园林外面来。
3.2主景导向。
轴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通过轴线,能够把观赏者的视觉从园林的这个区域转向另外一个区域,从而在视线上形成了一个交点。通常情况下,这个交点所在的位置就是园林景观中的中心区域,园林内的很多重点景观基本都位于处于这个中心位置之上,比如一尊雕像、有代表意义的建筑物等。多轴的轴线体系在通常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同样的交点,例如主轴线与次轴线之间的交点等。
3.3渲染环境氛围改变观赏者情感。
从园林设计理念上讲,采用营造景观和空间的方式,从而达到渲染环境的目的,由此,使观赏者的情感和心情得到改变,从中让人们体会到设计理念。所以,在营造园林景观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这两方面体验上,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园林设计景观的表现力,使环境的感染力更加突出,从而使园林景观环境在效果上表现更加突出。轴线在构图形式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特征更加的鲜明和清晰明了。构图形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和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构图比较严谨,在感觉上,就会给人以严肃、稳重的感觉,序列空间在层次上又比较鲜明,这就能把人们的情绪逐渐引发起来,有最初的序曲、开端,进人到发展,达到高潮,然后到尾声,人们的思绪也会按照这些顺序逐渐开来。
结语:。
现代化园林景观在其设计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人们的审美观、生活方式等,轴线控制这种应用手法随之而变得多样、自由化了。对轴线控制手法的研究,能够把这种控制手法的潜力进行挖掘和发挥,从而营造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七
1.1地域的含义
地域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范围。
(2)每个地域的内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每个地域都具备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区域都具备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风俗等。
1.2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识形态部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同时也包含了非意识形态,例如,自然科学或是地理环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进行创造的,属于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就需要注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等因素,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2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因素,同时根据其客观规律,将园林景观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等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1)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历史遗迹的合理建筑和开发,促进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物质以及能源,做好科学规划,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其设计的对象与方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具备独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为了设计师设计园林景观的创作素材,设计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在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来,提高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备独特性,能够经过园林景观所展现的美而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思想。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在了解和采纳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设计手法,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时代性,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4.1对地域传统进行适度保留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保留。在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由于保留传统设计的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协调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度较小,所以,具备较高的利用价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对具备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对比将典型的元素符号进行抽取,凸显出当地传统的习俗文化。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对元素符号,以及对传统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现出来。
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还能发扬和继承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添加新的寓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域文化,适度保留地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加上现代设计手法,全面展现出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八
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并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特征。园林景观作为古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设计中也对这种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借鉴,并促使园林景观本身的文化内涵量增加,除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外,还传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通过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能力,并从民族文化中寻找到新的设计思路。
民族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如果对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就会在其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气质。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来体现的,更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继承,而是对民族文化糅合、创新之后的一种承载方式。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总结历史之后,不断升华和艺术化的特有民族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意象和产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极强,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来讲,恰好可以借助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提升园林景观的内在气质,使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审美性[1]。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和建筑构造来实现,也并不能单纯的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体现,实际上,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些本土文化虽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头又来自于国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此外,在采用外来文化元素时,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盖,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欧化设计,大量选用具有西方格调的植物和建筑,必然会使我国本土文化消失殆尽,不但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更会使园林景观蒙上一层过浓的商业气息,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敛性。
合理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民族文化,简单的符号罗列不仅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会在表达方式上词不达意,无法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在运用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时,需要讲求整体性和统一性,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产生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有特殊关联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过一一呈现的方式来体现,如十二生肖是一个整体,如果直接引用这一元素,不必做隐匿处理,只需要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如果只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就会使特有符号缺失,无法体现“十二生肖”的真正含义。总之,园林景观借助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主题设计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情感态度来安排建筑、植物和摆设,避免使人产生“元素展览”之感。虽然堆砌元素的呈现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对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显景观特征,如我国最初在庄园建设中,虽然一味的照搬欧式建筑,但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这些庄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优势,成为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力求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天衣无缝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浑然天成的表现手法。虽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摆设都由人为因素来控制,但是人为安排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坏自然美感,出现过多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民族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华景观设计,达到传递民族文化、沟通情感的目的。
(二)实用性。
园林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还要注重人们的基本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设计构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对于休憩工具的设置、路灯建设、公共卫生间建设,需要合理布置规划,注重满足观赏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们使用,可以将这些工具、建筑与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木质建筑来搭建公共卫生间,可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过于突兀。在亭子、长廊、长椅设计中,既要考虑这些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要考量其实用性,并根据实用性来安排具体的尺寸和距离,如果只注重建筑形体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实用价值,再美好的景观设计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一种设计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国自创的一种构造方法,可以无限扩张景观的表现张力,使建筑层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视觉环境创造出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好环境,为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有许多设计都是与文学元素相融合的。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觉,强调对有形事物的无形升华,而西方人则注重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意识来认知事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手法。为达到设计理念,一些设计者会将一些矛盾性、对抗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尽管这并不符合景观设计原则,但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四)科学布局。
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和所处地理环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就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采光需要等来构建空间布局,处理好宏观布局与细节设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现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传统建筑样式并不适合本地区气候环境,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有很大难度,或者根本没有可行性,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四、结语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智慧,园林景观设计想要与之结合,就需要从中提炼出精华元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业气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见大,还原自然。但是运用这种设计手法时,不能毫无章法的简单罗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设计方法入手,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东西,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运用民族性的设计方法时,要配合当地的环境特点,注重因地制宜的体现民族文化,达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九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景观设计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与环境的协调性,可以有效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不仅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显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能使得文化景观设计更富有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通过园林景观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2.2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升华。
不同的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园林景观反应了社会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坏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实地反应人们生活状态,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文化升华,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价值。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有效传承,还可以与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会交融中互相融合,将文化应用到当地的园林景观中去,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景观文化的展现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小环境融合到大环境中去。
我国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有着地域性、传统性和文化性,同时还有着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将文化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人们在对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进行文化鉴赏的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艺术的肯定,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和价值。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发展道路上,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既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在要求。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很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艺术的延伸,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来提高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加景观的鉴赏价值和意识感,同时使得我国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下去,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
1.1设计缺乏人文性
建设园林景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并且让人赏心悦目,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加入人文性因素。但是在目前我国一些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只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艺术,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些形象化的并没有实际作用的园林景观,特别是一些城市市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忽略了设计中的人文性。
1.2设计存在攀比心理
城市园林景观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档次,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档次,所谓的档次并不是盲目追求价格高档,材料进口之类,而是真正造福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算是档次。然而我国一些园林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将档次理解为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小区和别墅的园林景观设计上,大多数设计师存在着攀比心理,认为所用的材料必须是要进口才能体现出该园林景观符合该住宅小区以及别墅的档次,导致在园林景观的建筑中耗费大量的资金。
1.3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多,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免发现大部分景观设计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个性,设计中缺乏创新,失去了园林景观的最初目的。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其自己特色的园林景观,对于盲目照搬照抄的设计来说,不仅丢失了该地方的特色,甚至是丢失了整个设计作品的灵魂,不能体现出当地的内涵。
1.4施工过程的问题
园林景观的设计图纸再好也是要建设出来后才能看出实际效果,园林景观的成功与否全靠施工单位的仔细与否。我国的园林景观之所以大同小异: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师没有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施工单位还不够仔细,即使设计出的好作品也很难建设出来,好的园林景观不仅需要施工单位来打造,更需要设计师亲自到施工场地进行指导,设计师比任何人都清楚哪棵树该怎么种植,对于园林景观施工中的问题,设计师更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我国一些设计师不愿意置身于施工场地中,也不愿意与施工单位过多的交流,导致园林设计出来后与图纸有较大的差异,从而留下遗憾。
2.1设计要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将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的更好。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根据该城市的规划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需求为设计基点。如在设计城市花园时,可以按照季节规律进行摆放,这样更突出自然生态,让人们更赏心悦目。
2.2注重实用性
园林景观不仅只是美化城市,凸显城市的档次,更重要的是对城市的实用性。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价格的攀比,而要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该园林景观的建设,并且还要考虑该材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将这些因素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能以贵为美,争取用最少的投资设计出最好的景观。
2.3结合当地文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特色,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将不同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其它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景观。好的设计师懂得将各地的特色设计到当地的景观中,不仅能凸显当地城市的档次,还凸显了个性,突破景观设计的局限。
2.4注意施工问题
施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林景观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多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帮助施工工人进行解决,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很有必要到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施工工人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进行施工比直接施工的效果要好很多倍,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失误,避免设计师以及施工单位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园林景观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档次,更是体现了该城市的人文特点。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并且要注重实用性,不能盲目攀比。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一
在进行湿地景观营造时,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为前提,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湿地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的相关设施,人为的增加有利于湿地生态的人工景观,创造多级生态循环系统,使湿地场所即保留原有湿地生态的发展又能补充新增物种的多样需求,达到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应有价值。
1.2弹性发展原则。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出发点,以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为前提,宏观调控与合理规划共同作用。在对湿地进行建设前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制定以最小限度破坏湿地,并且在湿地适应未来不可知的因素下,依靠湿地自身的弹性恢复达到湿地自身的生态循环为方案,给湿地发展留有可持续空间。
1.3以人为本的原则。
1.4文教娱乐原则。
面对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的日益完善,人们对景观建设的要求除了追求形式美的层面,更多的开始注重景观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功能。在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在场地周围建立湿地博物馆或湿地体验中心,其中可以介绍湿地中的稀有动植物类型、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应该做出的改变,设置与湿地有关的娱乐项目,在娱教于乐的同时改变人们对以往湿地的认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二
:随着景观设计手法的不断变换,使得公众对于设计形式以及材料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而耐候钢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在了园林的景观设计之中。本文就耐候钢材料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类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任何设计都需要运用具体的材料来表现出来。总的来讲,材料是借助于纹理、质感、色彩以及尺度等“固有语言”来进行组合运用,从而体现出该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材料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耐候钢材料则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金属材料,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耐候钢即是耐大气腐蚀钢,是一种介于普通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低合金钢系列。一般情况下,耐候钢是普通钢通过添加少量铜、镍等耐腐蚀材料形成的,并且有着良好的使用性能。与普通钢相比,耐候钢的耐腐蚀性能更强,在自然环境下,耐候钢可以通过铌、钼、磷、钛等元素的合理添加,可以使得该钢铁材料在绣层和基体之间形成一层50~100μm的氧化物层,并有效阻止大气中的氧气以及水向钢铁基体中渗入,并能够有效提升该钢铁材料的耐大气腐蚀能力。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为了营造出一个红土之州的氛围,就在澳大利亚馆的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耐候钢材料来作为外墙材料,这样就能够将耐候钢自身的表现力充分彰显出来,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该展馆拆除之后,这些耐候钢材料还能够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充分符合了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除了澳大利亚馆之外,上海世博会上的智利馆也应用物理一些耐候钢材料。而上海世博会也是耐候钢材料在国内首次的大规模应用,并使得该材料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1几何造型雕塑及种植槽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耐候钢的表面是一层锈红色物质,其手感粗糙且质地特殊,这也就使得耐候钢成为了一种具有着吸引力的建筑外墙材料。此外,耐候钢还能够与防腐木以及石材进行完美的结合,能够在冷与暖、粗糙与细腻以及软与硬的对比组合中,来凝聚成多种丰富的设计语境。因此,在使用耐候钢材料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几何造型塑雕和种植槽,来进行大门装饰的构建,这样就能够在强烈的对比中,来彰显出该园林设计的设计理念。
3.2用来构建简洁的几何造型。
耐候钢材料具有很强的形体塑造能力,因此能够塑造成各种丰富多彩的形状,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着良好的整体性,这一点也是木材、石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地势以及周围的情况来将耐候钢材料进行折叠或者扭曲,而其超强的形体塑造能力,也使得耐候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一些简洁几何造型的创造过程中。
3.3进行空间的界定。
耐候钢材料的强度与韧度都比较大,与一般的砖石材料相比,也不会受到严重的厚度限制,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一些很薄的钢板,来对该园林空间进行清洗、准确的分割,并能够使得该园林景观的场地变得更加简练而明快,并且充满了力量。在运用耐候钢进行空间的界定时,其不仅能够作为整个园林空间的主角,还能够作为该园林空间中边界或者边线,并进行不同空间的区分。这样就能够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领域感,并且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划分空间的效果。
3.4作为一种变化的时间语言。
耐候钢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其色彩也会受到环境以及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放置时间过久的情况下,耐候钢板在放置久后也会从原本鲜亮的红褐色转变为暗淡色或者深蓝灰色,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老化。因此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时间的流逝,就能够使得这充满美感的耐候钢以其独特的色彩与至关来体现出艺术魅力,并能够直接追溯到该园林场地的历史感以及记录时间的瞬间感,并使得这些有限的材料能够互相“共生”从而体现出了可持续的环保设计观。
3.5在园林小品中的应用。
园林小品作为园林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借助于园林小品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借助于耐候钢来进行园林小品的设计,不仅能够将建筑、山水与植物有机融合在一起,还能够通过现有的自然环境来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在经过了人为的加工、提炼以及创造等流程之后,就能够借助于耐候钢营造出一个赏心悦目、变幻丰富的园林环境。3.6给游人提供服务利用耐候钢还能够制作游人进行休息以及遮阳的座椅、廊架等,还能够建造洗手池、卫生间或者垃圾箱等多种服务器械。利用耐候钢的塑造能力,能够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遮阳就能够使得该园林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耐候钢能够承受着一定的荷载,并可以在此状况下表现有良好的完整性,这就可以利用其解决一些结构方面的难题,并且能够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耐候钢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并进一步缩短工期。现阶段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也借助于耐候钢来进行建筑外墙、园林框架、景观桥以及垃圾箱等诸多实施的使用,这样就能够在确保其功能的情况下,使得该园林设计显得更加具有特色,图4则是在园林设计过程之中耐候钢的具体应用。
在园林的指示说明中有着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以及说明牌等等,并且具有一定的指示与教育功能。比如在上海的世博会中,就曾经采用耐候钢来作为一些场馆的logo。现阶段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一些园林景区的指示路牌也都是采用耐候钢这种材料来制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耐候钢自身的特殊纹理,并且能够在园林这一个大的环境下形成一种特殊的色彩。而借助于耐候钢其自身具备的独特色彩与质感,也会使得这些指示标*白话文*牌给游客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并能够使得其更加容易辨认,从而使得其指示说明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可以结合该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及实际设计情况,来选用耐候钢材料来进行指示标牌的制作,从而充分发挥出耐候钢自身具体鲜明色彩这一特性,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设计效果。
园林设计中的装饰包含各类绿地中的水景、假山、花坛、雕塑、门窗以及栏杆等等。在进行园林装饰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利用耐候钢随着时间流逝其表面的色彩与质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点,来通过该钢板所产生的粗糙表面使得其更富有体积感与质量感,从而体现出一种变化的时间语言,并彰显出设计者的设计宗旨。比如在塞拉的耐候钢雕塑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特性,而该雕塑的表面的锈蚀也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沧桑质感。此外,耐候钢索具备的空间界定能力,也能够根据相关的地势条件来将其扭曲成一定的形状,并借此形成花池或者花台的挡板,这样就能够在充分节约空间这一基础上,来尽可能的增加植物的种植数量。通过耐候钢的合理应用,也能够为园林的景观设计增添别样的风采。
园林照明一般有草坪灯、广场灯、射灯以及景观灯等等,在进行照明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采用耐候钢这一材料,能够和防腐木、玻璃以及石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在强烈的对比中形成丰富的设计语境。此外,将耐候钢运用到园林照明中,耐候钢还能够随着灯光的变化,而使得自身的色彩与质感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体现出一种别出心裁的魅力,并彰显出其艺术感。
耐候钢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近年来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会合理应用到耐候钢其独特的表现力、超强的塑造能力、鲜明的空间界定能力以及变化的时间语音等诸多特性,来充分挖掘其应用效果。而且通过耐候钢的合理应用,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以及优势,并使得耐候钢能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抹亮丽色彩,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与精神体验。
[1]秦丽娟。浅析耐候钢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74.
[2]叶中秀。耐候钢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217.
[3]杨云。建筑幕墙中耐候钢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8)。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三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凭借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占有重要一席,古往今来人们寄情山水,也把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私家园林的建造艺术融为一体,两者在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山水画;私家园林;文人化;豫园。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简析,并以海上名园豫园为例,探索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书画艺术和造园艺术中共有的表达手法进行学习。
山水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丝织品和壁画上都已有山水画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画《女史箴图》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中都能体现出当时山水绘画的技法还略为简单朴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点,这个时期称为中国山水画早期孕育阶段。隋朝时期,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颇具古意,工整细巧且色彩浓烈,开青绿山水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而史料记载,汉代时私家园林已兴起,建筑选址处多风景秀美,但从规模和内容形式上都还依存皇家园林的模仿建造。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会风尚促使了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生成和普及,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园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1山水画技法变革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宗教绘画逐渐趋于世俗化,中国山水画也有所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特点的两大绘画流派逐渐形成,分别是青绿山水派和与之对应的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作,把中国绘画的文学性表达了出来。画家张躁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根本原则,五代时期的荆浩将勾填、勾染画法变成了“皴法”,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迎来了一次大变革。到了宋代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南北方特点对比显著,北方派雄壮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写意园林唐代私家园林的建造规模胜于魏晋,尤其是中唐以后,诗画艺术引入园林创作,写实写意的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人尚法,宋人尚神”,两宋禅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园艺术也趋于重精神,轻形式的手法。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建造更为普及,许多文人和画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把诗画意境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创作中,使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呈现出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改变。北宋时期造园的技术和艺术均达到了历代最高水平,且数量多分布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已趋于定型。这一时期的造园手法根据山水画主题,融入诗词,楹联等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相得益彰,神形兼备。元、明时期的造园技法也凸显写意之风,并延续到清代进而发展到高潮,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有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和豫园等。
元代山水画进入转型时期,即用水墨代替彩色并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代初期画家赵孟頫主张书法入画,即运用墨色深浅变化来呈现出色彩的效果。这一时期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他们强调应注重绘画意境,借景抒情,不拘泥于绘画礼法,因此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人物著名的“元四家”。明代画家大多沿袭前人的绘画内容,而清代山水画在董其昌的影响下各展所长,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不拘一格的画风把清代山水画又推向了高峰。
4.1饱满布局和延伸空间豫园始建于1559年,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作为私家园林它是明代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体现。古代私家园林一般多建造于城区近郊住宅之旁,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空间的一个延续用来怡情养性,但用地上多受限制所以规模偏小,造景时多为平地挖池、种植花草树木。豫园的布局因受市井用地限制采用建筑朝向园内,视野不算开阔,借景创作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将主要的山石景观设置在院内的中部位置,如园中四丈高的黄石堆积大假山,其他次园和小空间分布在周围,布局饱满,主次分明。豫园的景观适合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鱼乐榭的花墙及半洞门所打造的延伸空间也给人以无止境的视觉感受,如山水画般的缥缈悠远。4.2曲直结合动静相宜《园冶》写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建筑先有厅堂,后有楼阁、亭轩、亭榭,游廊贯穿其中,豫园采用的小尺度造园手法,典型的建筑二层或多层楼阁设计,在水体之上,建筑屋顶的翼角高高翘起,整体轻盈玲珑,又能避免木架结构免于雨水淋湿受潮腐烂。古典园林遵循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复廊与方亭结合,山水相依,主要有几种形式:潭、瀑、池、涧。豫园多以水池为中心,向心聚向的格局,水体规模不大但造型上曲折,赋有节奏感,地势平坦中取水的流向,动中有静,园中三曲板桥贴水而筑,建筑之上可临水赏月,极富诗意。4.3细节造景隔墙和漏窗的组合充分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对景观的处理,通过漏景借景以及隔景障景把园林景观的多面观赏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与山水画的作画技巧如出一辙,形成若隐若现的意境,把自然景观里的细节与画者的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豫园中的5条穿云龙墙,活灵活现瓦鳞通透,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充满动感富有生机。植物造景的诗意手法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像豫园这样的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上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又不失自然,花草植物与山石的排列组合讲究画面感,错落有致,应接不暇,颜色上相得益彰。名树古木百年生的就有30多棵,匠人将植物和石头组合成一幅幅山水画,结构上高低错落,疏密有秩,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造园特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相辅相成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手法和艺术传达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园林意境创作。当代设计更需要从传统的理念里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古为鉴,因地制宜地去传承创新。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四
在城市园林景观区域内通常情况下会设计各种人工河道、湖水等水体景观,这些水体景观不仅可以作为观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经过改造后称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国北京地区的植物园当中就建立了三个人工湖,并且通过园区内的人工河道将西山、樱桃沟等地区的自然雨水资源收集在园区内部。这种人工湖为其周围的植被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在种植各类植物时可直接从湖内抽提湖水进行灌溉。而当城市内的土地面积有限时,则还可以在地下构建雨水池,并通过管道引流到地面进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绿化带种植的土壤对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强,其中雨水下渗后可以通过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城市内各房屋的顶部均装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数管道均是将雨水引入楼顶后白白流失,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利用这些引流管道,将雨水导入楼前的绿化带当中,这样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时绿化带当中植被的根茎还能够对雨水当中多余的杂志进行滤过处理,使得蓄水池当中的雨水得到净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沟的弯曲度,这样可以达到缓解雨水冲刷速度的目的,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还可以在绿化带上增加临时蓄水池、透水槽等。
在我国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区可以构建漏水型的园林景观,建立楼水槽等,使雨水能够与地下河水汇流。同时还可以见楼水槽的水道与园林内的蓄水池相连通,这样就能够保证部分水进入地下水当中,而另外部分则进入到园林雨水池当中。但是这种直接漏水的方式较土壤渗水更难控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降水量、蓄水池储水功能以及净化功能等进行核算,然后利用相应的技术对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2]。
在园林景观当中道路和广场所占的面积较大,并且这部分的结构不能栽种绿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对雨水进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宽度较小,但是其长度较大,因此不能使用渗漏管道对雨水进行收集,这样会导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应该在道路两侧建立排水斜坡,将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两侧的绿化带当中。园林景观当中的广场本身覆盖面积较大,而且在广场上活动的人较多,因此不能在广场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应该在其周围的绿化带下建立蓄水池,在广场四周建立雨水渗漏管道,将雨水汇集到蓄水池当中。
以北京朝阳区内某公园威力,该公园在2010年时开展了园内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工作,并且在2012年时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统的建造方面,利用渗漏管道将雨水汇入到蓄水池当中,其中渗漏管道铺设位置包括绿化带、假山四周、主体道路等,蓄水池则位于公园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设了一片面积较大的绿地,蓄水池即在绿地之下。该公园设计师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将绿地直接设计为土壤滤过系统,并配备有滤池。根据系统运行后的计算显示,该园区内每年的年雨水储蓄量为1.2×104m3,而园区内总用水量为1.6×104m3,也就使得自来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为园区大大节约了自来水资源。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了水资源循环系统,其主要以土壤滤池作为主要的净化设备,雨水可以在渗漏和运输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减少了运营成本。当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当中,然后经由水泵将其提升到土壤滤池,进过净化后就可以被运送到净水池当中,而净水池内也设有相应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绿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则直接被运输到人工湖内,将人工湖内水质变差的水体更换排入到蓄水池当中,再次进行循环利用[3]。该园区不仅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对山体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进行利用,从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园林景观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度。
5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其水资源的供应非常重要,应该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环净化系统提升园区内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将市政管道也接入园林当中,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军.浅析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华民居(旬刊),2012(05):102~103.
[2]付尧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兴生药基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1):108~112.
[3]吴欣,崔鹏.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j].地下水,2015(05):162~165.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五
首先,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场地现有地形的整理,模拟自然湿地的场地条件塑造湿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区块形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较好的处理自然滩涂的表现方法,形成岛链式形体,同时平整的区块在平面中也更好的进行规划处理。二是通过道路系统的形体整合,在这个层次上道路系统的走向不仅决定了区块功能的相互联系,而且道路形体的美观也决定了观者的感知。
2.2场地景观的改造方式。
在进一步对现有水系和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尽可能实现土方的平衡利用,合理确定不同形态水体的形态和现状地形的改造程度,进而塑造较为合理的场地结构。在生物群落的改造方面,通过筛选采用优良的乡土物种为主要植物种类,对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鸟类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本土动物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重建,恢复原有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2.3场地功能布局分区。
绿化隔离带位于整个场地的南部,主要以种植陆地植物为主,林中有一条主要游园道路贯穿整个林区,同时在隔离带周边设计休闲广场和私密空间供进行集会和短暂停留。休闲区是场地景观设计的核心,游人可以在该区域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设计时首先通过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完善园区的游步道系统,对场地的主要出入口进行重新设计,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在休闲区还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园、邻水广场、老年活动场地等,形成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单元体,完成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分区。
2.4景观规划的细节设计。
(1)道路交通设计在对湿地景观交通流线设计中,区域道路主要以观光道路和游步道为主,并配以木栈道道路系统,动态的交通流线构成湿地景观体验的主要形式。在绿化隔离区域,道路设置主要以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为主同时在主要的景观节点间设置停放点和休息区,在休闲区内的道路则主要以游步道为主,在湿地保护区则多架设木栈道平台。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文化石和碎石铺路为主,并配以延伸的木栈道平台,利用不同的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的高低层次,进行隐形道路的区分,尽量做到既满足生态廊道的贯通又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补充。
(2)水岸护坡设计区域湿地的水体驳岸选用自然线条的基本形式即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为主。通过对水坡地形进行少量人工处理使水岸与水域形成舒缓的自然过渡,营造临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在有些人流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水岸空间的处理上设置了木栈道系统,来满足游人体验湿地观察生物的需要,在对木栈道进行建设时采用底层架空结构用来减少建筑对湿地水岸空间的影响。
(3)植物造景设计根据场地湿地水域的特点水面到基地的过渡由深到浅,因此在植物分配种植中,依次种植湿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湿地植物与湿地水体相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湿地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调蓄雨洪、控制径流污染、维持地区水量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建设中要着重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并在城市适宜的场地尽量增加人工湿地,使湿地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在管理雨洪过程中实现雨洪资源化。结合低影响发展技术,在流域尺度上设计雨洪管理景观设施,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且作用也并非单一,它们根据湿地场地特点和总体规划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发挥综合作用,增加了城市湿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题目篇十六
摘要: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渴望获得更多的高品质环境,湿地生态环境的存在,在对水源的涵养和小区域气候的改善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湿地在对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整体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湿地的建设同样对丰富城市景观的类型提升城市建设的层次有巨大的作用。故在本文中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16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