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5:28:17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实用17篇)
时间:2023-11-08 05:28:17 小编:琴心月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需要梳理和整理好相关材料和资料,为写总结做好准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一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一、引入。

师: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师: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想。

师: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生:一二变。

动画。

师: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用箭头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生:都一样。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生:0。(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二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学法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节课主要完成单一标准的分类。结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图改为老师家的房间图,因为宝宝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让学生首先产生亲切感,呀!老师家的房间被宝宝弄乱了,今天由我们来整理老师的家!真有意思!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师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找到整理房间的最佳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我给每个小组分了一套和老师一样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3、应用拓展、自主构建过去的教学一般定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多,思维方式单一。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问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和方法迁移等,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本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应用?把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带到生活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通过课本中的两道题(从不同中找相同;从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的练习,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

通过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为背景,老师带来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把孩子们积极性再次推到顶峰。学生闭眼等老师送一份惊喜,化动为静,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当学生睁开眼睛的时候,教室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类。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把小动物们送回大自然,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4、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这样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不是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不仅关注知识技能,也关注其他目标。方式除了老师对学生评价外,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分 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 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5.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分 类》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 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本节课,教师做了充分地准备,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教育价值作用。从整理房间开始,“你在家都帮家里做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是否有劳动观念,教师及时用语言进行激励“你真能干!”“真厉害!”给学生树立了爱劳动的信心。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不急不躁,每进行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信号,停顿、等待,环视学生。从凌乱的房间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在实施设想之前,先统一意见再动手操作。

可以这样调整:第一、学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样的房间图,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了,可以给学生一个房间平面图,图上标出衣柜、玩具柜、书桌的方位,贴上标签,学生就知道把分好类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组代表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三个人分好工,谁整理衣服,谁整理玩具,谁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台,避免迂回。

第三、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语言说。因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来学习的。用途相同的东西可以看作是同类,比如我们是人类,还有肉类、鸟类等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这样一项工作,在数学中就叫分类。这里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第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在本节课出现太早,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分类的真正含义,可放在后面体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把练习提前,课本第40页的第一题,通过感知内化,要求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案用途来分的。第五、风景图出现后,让学生谈感受——“太空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美感”,“你感觉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下,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在拿到动物后,应该分批上去贴,并说出理由,不要一窝蜂上去贴,以免影响效果。注意提醒学生先想好放哪里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进行调整,浪费时间。学生迸发出的“狮子、老虎放远点!” 的呼喊,体现了学生善与美的判断,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的体现。此时的分类标准可按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分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实,还可以在背景图中加上远处的山,让狮子、老虎远离这里。第七、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觉得分类是怎么回事?你会分类了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属于分类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他们所了解,所见过的分类了,这样就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那么,下一节课就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了。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六一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2、探索算法。(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小结: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4、及时练习书上的练一练的第一题的两道。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1、套圈游戏继续猜想70分可能套中哪两只动物?要想赢第三次会套中哪只发散学生思维2、出示文艺演出的题目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3、奥运会估算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学习新内容的初步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体会学习的成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3)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想怎样算?

(4)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4、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看第3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五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习,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讲的是中考数学专题——《数与式》的第一课时实数,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实数中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找出问题——合作探索,教师点拨解决重难点——巩固提升。

2、练习设计。

这节课在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因此题型设计已选择、填空为主,目的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有自己的收获,同时针对初三优生的提升,也设计了一些探究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数学思想。

这节课运用的数学思想有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教学方法。

以练代学,合作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和错题。

2、与同伴交流讲解错题,达到理解。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八

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一。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对亿以上数的读法掌握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先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读亿以上的数。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要求同学们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找出6100000000。然后让学生尝试读这个数。想以此来唤起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让学生找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亿以上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每个环节,我都引导学生带着(亿以上的数是怎么读的,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似之处?)问题去思考,让学生从中吾出亿以上数的读法。

本节课,由于我对学生的能力分析估计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加上课堂上刘冉同学出现了身体不舒服现象。当误了时间,使本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出不够好。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通过这次一人一课活动,它既给了我压力,同时也给了我一种强大的动力。它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会和我们403班的全体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九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它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学情分析。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结合本校的科研课题,更好的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课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首先让学生看两则公司的招聘广告(出示),然后引出一个人想应聘,但不知该选择哪一家?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起来帮帮他。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教师出示两份公司员工工资表,(出示)再让学生们帮忙选择?并谈谈理由?我想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试着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教师适时鼓励并引出课题――众数(集中情况)。

第二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两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

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出示)选择了两班同学英语听写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二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在分析比较中体验,应用众数。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123页,做一做。通过对五年一班同学视力统计表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在生活中应用众数。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体验应用。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有关均码的介绍,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集中情况)。

平均数(整体情况)。

中位数(一般情况)。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

《认识图形(一)》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完成37页第二题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众数。

2、教材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众数是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让学生在20名学生里,找出参加集体舞比赛的10名同学后,发现1.52m的人数最多,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试一试”、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和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并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只有知道什么是众数,学生才能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并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本课设计了跟同学们较为贴近的年龄统计为话题,引出学生非常熟悉年龄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1、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在经历整理数据、复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过程后,在积极的想帮助老师解决难题后,发现小明讲的最好,身高在1.52m的人数最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众数。

2、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学生理解了众数的意义之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然后再回到年龄统计表中发现年龄在岁的人数最多,我们就把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随即追问,众数定义中,那个词最重要。学生会说,最多。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设计了“做一做”环节。

(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这样一个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按平均数选出来的十名同学最高个是1.51米,最矮个是1.45米,相差6厘米。

按中位数标准选出来的最高个是1.52米,最矮个是1.46米,也相差6厘米。

按众数的标准选出来的最高个和最矮个相差3厘米。

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而平均数和中位数肯定得有,并且个数只有一个。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众数。

2、教材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众数是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让学生在20名学生里,找出参加集体舞比赛的10名同学后,发现1.52m的人数最多,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试一试”、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和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并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只有知道什么是众数,学生才能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并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本课设计了跟同学们较为贴近的年龄统计为话题,引出学生非常熟悉年龄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1、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在经历整理数据、复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过程后,在积极的想帮助老师解决难题后,发现小明讲的最好,身高在1.52m的人数最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众数。

2、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学生理解了众数的意义之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然后再回到年龄统计表中发现年龄在岁的人数最多,我们就把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随即追问,众数定义中,那个词最重要。学生会说,最多。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设计了“做一做”环节。

(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这样一个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按平均数选出来的十名同学最高个是1.51米,最矮个是1.45米,相差6厘米。

按中位数标准选出来的最高个是1.52米,最矮个是1.46米,也相差6厘米。

按众数的标准选出来的最高个和最矮个相差3厘米。

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而平均数和中位数肯定得有,并且个数只有一个。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六年级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的正负数认识,主要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为素材,从中进行抽象概括。在前面认识温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通过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去感知和研究,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并指导学生读写。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共分三部分:一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二是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是会读写负数。这三个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其中,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体会负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和教学方法分析:

刚进入中年级段的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练习,均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比赛贯穿整节课,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我还用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小练习,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具准备分析:

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情境创设,包含“购物中心”、“营业状况”、“银行存折”三个环节,和练一练,其中,“购物中心大楼”是根据课本的山峰海拔改编而来,用地下一层用负数表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一练”这题我还专门设置小演示,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先问当天的天气,因为本节课学习时,通常已进入冬季,当天最低温度应该在0度以下,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情境的创设埋下伏笔。创设一个学生跟笑笑和家长同行去购物的情境,主要为正负数的学习引路。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比赛,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也跟本节课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用比赛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显示购物中心的大楼,

“对于超市所在的楼层是怎么作标记”这个问题,学生如果平时注意观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讨论回答。

(2)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楼”“负一楼”。两种回答,教师都应肯定,此时,正好可以引出“-1”读作“负一”。

(3)为学生避免学生产生疑问,小结时要告诉学生在写数时,正数前面的“+”可以不写。

2、进入营业状况。

(1)学生观察助民超市3个月的经营情况表,讨论:

3月份盈利16900元,4月份-127元表示什么?5月份的15200元呢?

(2)通过讨论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127表示亏损127元。15200表示赚了15200元。

3、看银行存折。

笑笑和妈妈买东西钱不够,学生讨论:如果取出200元,存折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探究:存折上的正负数的含义是什么?

反馈小结:收入(存钱)用正数表示,支出(取钱)用负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小结一下各组的得分,答对道题,记作,答错道题,记作这样做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把答对答错的记分与本节课所学的正负数有机地联系起来。

(2)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明白,第1和第3小题,要填的数表示方向和数值,数前应有正负号,而第2题方向指明,最后一空只需填数,不要正负号。第3小题可能有些困难,可以适时进行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看课本,哪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由于本节课并不是完全按课本进行的讲述,课本内容也可作为本节课的检测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时,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左边记正数表示的量,右边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量,还特别写上的负数的读法。同一种事物写在一排,便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总结。

把甲乙两组的得分情况也板书在黑板上,这些课本上虽然没有,但却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而且跟本节课所学内容是有同样意义的。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四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高老师的这节课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从生活原型问题出发,创设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渗透分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出课题,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

面对低年级学生,高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xx小组的办法真多”,“你们自已鼓励鼓励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感到置生于思维发展的自由天地中。

在本节课中,高老师非常注重了“导”,如: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还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学具,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第二次分铅笔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标准分类,两次要求的不断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总之,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六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大:备好课很重要。我主要说说我上课后的感受:

1、挫败感十足。教学重点不突出,没有强调学生用“分级”的方法来读数,写数的时候也没有强调“分级”的重要性,只是用数位表直接一个个数对应写下,有“0”的数的读写法也没有着重讲解,板书比较凌乱、随意,教学程序忘记,语言频频出错,时间安排不恰当,出现故意拖拉时间的情况,向学生抛出的问题还没有进行回答,一带而过、设计的写数环节有重复,导致没新意,练习没有梯度等。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周二时就告诉他们,他们都很兴奋,简直是要跳起来了。但是在上公开课时,课堂安静得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也许是因为太多老师过来听课的原因,他们都屏住呼吸,表现得没有以前那么活跃。而且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多,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欠缺。

3、临场经验不足,突发事件处理不好。由于个人问题,在课堂上频频出错,记错教学程序以及说错话。在例1中,有三个题目,已经讲完答案了,我还说“下面我们邀请一位同学来完成最后一个题目”;在讲到“写法”时,我却说成了“读法”;讲解完了写法时,轮到让学生说出写法的法则时,我却记错了,说“老师要考考你,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在发现自己讲错后,我没有灵活地说“在做练习之前,我们需要巩固一下写法的法则,下面我们一起来说出写法的法则吧。”导致课堂气氛尴尬。而且我在学生提醒下,发现自己的错,没有立即作出处理,而是低着头,尴尬地笑着走到教室后。这个过程以及表情都被后面的`学生看到,他们奇怪地问:“老师,你怎么笑了?”

5、不敢完全放手。讲课过程中,不敢完全放手,活动流于形式。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自己的轨道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引导,而是让另外的同学帮他补答;在“课后总结”这个环节来说,我都怕学生讲太多无关的东西。当自己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只是让三两个同学来说,然后是由自己总结的。

一年级数一数说课稿篇十七

一、对教材的感悟和整合。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认识正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写法。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根据这三条目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正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正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第二课时才通过海拔高度、答对答错、超市的盈亏、存折上的存取等具体情境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入,在数学史料的提示下自主创造正负数,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沟通生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中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正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乐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领悟,我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3、遵循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最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巧妙的教学情境体验和有趣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列举、记录中,学生们生动地感受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

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

设计教学活动时,选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及教材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存折存取记录单”等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了解正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灵活、趣味性强,同时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尝试创造性学习及合作探究。

创造性学习就是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一人负责用正负数的方法记录,引导学生在列举生活实例中创造正负数、结合数学史料感知正负数的读写法,在四人小组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能力。

3、彰显数学源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应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海拔高度”、“气温的测量”等场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之不畏惧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及良好品质。

四、教学构思。

(一)整体设计。

这部分内容我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该课分为“创境激疑——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总结评价”五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流程。

1、创境激疑。

首先视频播放: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和出货的场景及仓库管理员的物品情况记录单,由于记录单的记录不够清楚,从而由此疑问入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认为比较清楚的记法记录水果进出库情况,课件展示三种常见的记法,教师适时地引出正负数的数学史料,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正负数的探索与研究。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由此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2、互动解疑。

分三步,第一步,同桌探究,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同桌为一组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另一人用“+”或“-”的方法记录在探究卡上。在展示汇报时让学生参与板书,具体为:一人口述所列举的相反意义的量,一人板演,并把相对应的写在一起。由此加深对正负数也是相反意义量的认识。

第二步合作探究,认识正负数的各部分名称。结合数学史料的介绍先想一想:现在对这些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在合作中完善对正负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沟通联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是回归生活,在存折存取情况表、海拔高度等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最后一个情境借助温度计上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这一认识,让学生在同桌讨论中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启思导疑。

教师介绍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强调负数中的负号千万不能漏写。

4、实践运用。

为了使学生巩固新知,学用延展,此环节设计了分类、判断、连线、按要求做题等题型,力求题型多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颖的用手势评判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5、总结评价。

教学的尾声,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现回忆,然后让学生用正负数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成绩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正负数。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负数正数。

-1+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是在学生动手自主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而形成的,设计简洁明了,不但重点突出,还体现了板书的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素材,通过课件演示、讲解及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合作探究、沟通生活丰富认识等活动,认识和运用正负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1659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