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9:08:06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08 09:08:06     小编:灵魂曲

教案的使用应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教案范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和改进。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

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

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答案:d。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

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人数1124225。

每人创得利润2052.521.51.5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年龄频数。

28≤x。

30≤x。

32≤x。

34≤x。

36≤x。

38≤x。

40≤x。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即=。(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

(3)==()。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计算。

(1)(2)(3)。

(4)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2)=。

(3)=(4)=。

2、约分:

(1)(2)(3)(4)。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2)(3)(4)。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2)。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4、(1)(2)(3)(4)。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了解特殊四边形以及学过《三角形》这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从整体的角度探究特殊四边形性质。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直观、课容量大、容易接受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理论证明及应用起着提供数据和宏观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本章具体内容时知道身在何处,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本节课内容是四边形这章的理论基础,在该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班经历了一年多课改实践,学生对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几何画板》这一工具进行简单的操作,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风,从而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探索、发现、归纳、经历数学知识于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两名学生一台电脑),利用笔者自制,借助《几何画板》把学生带入数学模拟实验室,以研究电动门的机械原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组员相互配合分别测量、搜集、分析、整理特殊四边形的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等数据,并总结其性质,通过人机对话方式把静态、抽象的几何图形变为动态、直观地演示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教给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1、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1、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形成过程;

2、初步了解探究新知识的一些方法;

1、了解特殊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在观察、归纳、类比及实验教学活动中,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3、初步具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课型:

试验探究式。

教学重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

教学难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发现。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1、电动门的网格和结点能组成哪些四边形?

2、在开(关)门过程中这些四边形是如何变化的?

3、你还发现了什么?

解决问题:

学生猜想: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当我们学习完本节知识后,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意图: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生活事例,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学习状态,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二、整体了解,形成系统。

本节课从整体角度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为今后的个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先研究四边形中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

1、本章主要研究哪些特殊四边形?

2、从哪几方面研究这些特殊四边形?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用几何画板),了解本章研究的主要图形;教师个别指导。

1、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应该是矩形,但不符合梯形定义,所以没有图形。

(意图:学生自主观察、分组讨论了解本章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系统;通过假设、猜想、推理、论证、否定假设获得新知识)。

三、个体研究、总结性质。

1、平行四边形性质。

提出问题:

在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变化过程中,请观察数据并找出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相对不变的性质。

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拖动b点(学生操作电脑),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并观察数据的变化,从中找出相对不变的要素。

在图形变化过程中,

(1)对边相等;

(2)对角相等;

(3)通过ao=co、bo=do,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4)通过邻角互补,可得对边平行;

(5)内外角和都等于360度;

(6)邻角互补;

……。

指导学生填表:

平行四边形性质矩形性质正方形性质。

菱形性质。

梯形性质等腰梯形性质。

直角梯形性质。

(既属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又属于矩形性质可以画箭头)。

按照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思路,分别研究:

2、矩形性质;

3、菱形性质;

4、正方形性质;

5、梯形性质;

6、等腰梯形性质;

7、直角梯形的性质。

(意图:学生运用电脑自主收集、描述、分析数据,把抽象的性质变为直观化、形象化,培养独立探究,自主自信,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教师总结:

(意图:掌握画箭头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事物个体既有该事物一般性质,又有自己的特点。既清楚地表达,又节省时间。)。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观察图形、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在分别演示开(关)门过程中,观察数据并总结: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的变化引起四边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变化。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没有这个特点……。

(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五、小结。

1.研究问题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2.主要从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三方面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

六、作业。

1.平行四边形内角中,既有两个相邻的角相等,又有一组邻边相等,试判断它是什么图形。

2.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电动门,在开(关)门过程中特殊四边形的变化。

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设计方案,预计下列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测量、分析、整理数据并总结其性质,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达到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目标。

在问题引入、了解整体、测量个体、总结性质的过程中,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及探究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由于个体差异,针对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的个别学生,根据教学的进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及时指导,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产生和形成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比较两组数据波动大小。

重点:掌握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一)知识详解: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稳定,波动性越低。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高(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整齐?(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可以发现)。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金志强1013161412。

提示:先求平均数,然后使用公式计算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s=,s=,则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2)5.2.1.5.3.5.2.2。

方差公式:

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集中。波动性越小。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秒)。

如果根据这些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必做题:教材141页练习1.2;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练习法。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

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现?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第2列。

2÷13÷16÷1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明确:两个乘数一样的时候。

你还能找出哪些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

学生汇报: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

三、巩固迁移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0题。

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估算式做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p69练习1、2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2373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