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的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2:46:16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08 12:46:16     小编:雁落霞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能力。不断反思和修正总结,不断提升总结的质量和效果。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您带来灵感。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指导思想,指导内容和实效等几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论文关健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恩考、对策。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wto的加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加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自身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考虑其入口和出口的问题,人口是学校的生源,出口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两者相互影响,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事实上,择业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开始,不仅要考虑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而且更关注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为了学习和求职,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找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求学求职的助手,社会求贤的桥梁,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拾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表现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正式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次表现在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定位,还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再次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和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的规划,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最后表现在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问题。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才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方知在校期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悔之已晚。于是,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注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从而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在择业时,过分看重报酬、地域和行业,过分注重职业能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而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愿意去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觅待加强和改善。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1、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也必须包括职业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体现,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明确方向和目标,转变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改变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的状况,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向社会展示的是他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靠实力取胜。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上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枣职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竟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还要从人品、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4、扩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无论是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准备都有一个过程,都斋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短期行为,要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获得,来自于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地根据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上始终掌握职业选择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大学生就业指导决不是阶段性的工作,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5、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必然把竞争机制引进培养过程,促使学校根据社会实际,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人才培养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的标志之一,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高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要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主渠道的高等教育,要及时通过人才市场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就业信息反馈,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专业设置等意见及时提供给学校决策层,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地。

参考文献。

[1]任红杰.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五大冲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07).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二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二)改变教学场所。

1.实地观察与市场调查。高校开展的消费心理学教学课程,重要的是实践过程,所以一直在教室教学。即使经常设定和消费心理有关的活动,也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中产生的效果好。所以,改变教学场地势在必行,是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当地市场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让学生观察市场周围情况、各种商品的售卖情况、消费者层次和所消费商品的区别及消费者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消费心理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2.走进实验室。实验课程的重心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但是目前的实验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验过程和意义,所以要改变现有的实验过程和内容,确定正确的目标。比如,可以把经典实验和消费者心理联系在一起,把经典实验中的某些无意义符号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物品商标,然后把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进行联系,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具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1.增强科研训练。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科目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能让他们通过不断研究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并且这个报告要和实际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有过真正的研究,真正地理解消费者心理。因此,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根据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所以,一定要针对学生开展科研培训,保证他们在消费心理学中得到实践的机会。

2.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消费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消费者和产品的`特点,制订更优秀的销售计划,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课程上,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商业运营和销售技巧等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立一个小企业,感受消费心理学对自己创业和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增加实践能力考核,量化考核指标。

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以试卷为主,也就是说,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但消费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在社会中发展、成长。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就需要设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并把考核内容量化,通过量化指标判断学生做的实践任务是否符合消费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并且,教师要把消费心理学的考核重点设在实践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占到30%即可。把实践能力进行量化后,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我国高校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而增设的。消费心理学重视实践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是消费心理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得不到锻炼,提升不了能力。所以,要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三

1、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四

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消费观念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情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成为我们大学生共同的话题。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或没有机会的前提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经济头脑,帮助大学生做好理财规划,是一个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1、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情况,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提倡勤俭节约的品德;

2、掌握数据调查方案制定的方法步骤和数据调查收集的方法;

3、通过问卷设计,练习解决问卷设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高问卷质量。

二、调查范围。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学生。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成员的问卷的发放,对20位同学进行调查。

五、调查程序。

1、初步调查:初步了解大学生消费情况;

2、计划阶段:制定调查策划书,并审定、确认及修改;

3、问卷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初步测试。然后整理确认,并印制21份;

4、实施阶段: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收回,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5、研究分析:通过数据输入处理、研究、分析数据;

6、报告阶段:撰写调查报告。

六、日程安排。

调查时间:10月28日至11月18日具体安排:

10月28日制作问卷。

11月17日发放问卷做调查11月17日统计问卷。

11月18日整理资料并分析总结11月18日写调查报告和调查心得。

七、经费预算。

打印费:6元。

八、注意事项。

1、调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形象。

2、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保密性。

3、成员之间要团结互助,办事积极主动。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逐渐发展起来,本文详细阐述了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特征,并针对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探索了提高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效率的相关对策,希望对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前言。

银行会计作为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货币银行学作为理论依据,对私人银行的各项活动和业务进行监督、核算、考核及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随着我国金融事件频繁发生,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中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管理漏洞,制约了私人银行的发展和进步,给私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势在必行,已然成为摆在财会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私人银行会计的特征。

私人银行主要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范围广、业务众多、综合性强的特征。私人银行是新兴行业,私人银行会计相对于传统银行会计其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私人银行会计与各项业务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私人银行需为私人银行客户的家庭和个人管理财富,为其商业活动提供金融和发展支持,可提供资金结算、投资理财、保险、贵金属、订制化服务方案、综合理财计划等,这一系列程序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过程由私人银行会计完成。因此,私人银行各项业务存在的风险由会计体现出来,称为“银行会计风险”。

(二)私人银行会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私人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社会性特征,包括国民经济部门和个人。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应严格按照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反洗钱相关业务,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业务或活动都会给私人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私人银行会计核算流程与其他业务存在差距。

私人银行与传统业务流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的不同,以及私行规章制度的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都不可忽视,否则造成客户无法正常周转资金,最终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现状。

(一)缺乏总体规划。

私人银行的会计风险控制建设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其中案件触发型制度较多,虽然这一制度在案发时具有针对性,能够抑制许多类似案件事故的发生,但是实际上,私人银行的点多面广,各种形式的案件层出不穷,会计风险控制制度无疑不能满足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控制滞后问题。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私人银行的风险范防意识虽然在不断的强化当中,但是部分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却与其初衷有所背离。传统银行会计控制设计阶段陷入了一个误区,即“控制得越多越好”,但往往与现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不相适应。过多过严的传统会计制度往往使私人银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而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多重管理时,容易出现两难的局面,因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近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一来更容易造成案件事故的发生,另外,过于繁琐的制度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符合实际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才有利于私人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控制方式过于单一。

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这是根据其控制的方式与时点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现阶段,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主要方式为会计主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与授权,并且在差错发生之后进行稽核、检查与规范,这种控制方式属于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如果只是单一的用这两种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控制,则控制效率极容易受到管理者业务水平、专业素养的限制。并且现场控制容易导致管理者与员工处于对立的尴尬局面,而事后控制时案件已经发生,由此可见私人银行现阶段的控制效率较低。

四、提高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效率的相关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私人银行要强化其会计风险控制效率,首先需要将控制环境进行改造,增强内部控制的动力。第一,应重视银行会计内控文化建设。在进行会计风险控制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让银行员工自愿配合会计内部控制行为,从而促使银行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一同致力于银行内控目标的实现;第二,要建立健全的会计岗位体系,使之能高效、科学、合理的运转。各层会计管理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银行员工及银行设施等实际情况,对会计岗位进行合理分工,细化岗位职责,保证内部控制的有力进行;第三,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敬职爱岗的私人银行队伍,通过制定和完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指导、培训、检查和监督流程,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氛围。

(二)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私人银行应在关注宏观金融政策的同时,致力于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方面应改革现有的内部稽查制度,重新整合各项管理部门的职能,督促其发挥自身的保障作用,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全体员工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检查责任制度,强化各岗位间的相互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并将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或部门,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遵循交叉检查的原则,促使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都处于检查范围内。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由于私人银行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导致各干部人员缺乏对各类制度的重视,工作较为随意,没有正确的制度意识,针对这一现象,私人银行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强化员工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教育工作,增强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和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自觉意识,让全体员工的在风险控制上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私人银行的发展方向,迫切需要私人银行会计人员加强对其的重视,在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同时,强化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标准构建银行组织体系,并付诸实践,从细节着手,提高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效率。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六

前言。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1、科学合理的村镇空间布局。

2、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格局。

3、明显改善的农民生活质量。

4、日益完善的农民保障制度。

5、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

6、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1、工业化、城乡化带动了“三农”发展。

2、“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

3、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1、镇域经济欠发达问题突出。

2、农民增收难问题尚未解决3、农村生态建设欠帐较多。

4、村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第四章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2、健全体制机制。

3、调整发展战略。

4、提升农业产业。

5、美化农村环境。

6、提高保障水平。

7、加强民主管理。

第五章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设想。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2、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3、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机制。

4、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氛围。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

[2]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3]白宇阳.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4.

[4]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1..

[5]张建刚,杨艳.发展县域经矫加快社会蚕义新农材建设[n].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4.

[6]李泽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z).维普资讯,2008,1.

[7]姜信治.论县域经济的发展(m).甘肃民族研究,,2.

[8]余明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z).学说连线,2005,7.

[9]阎增福.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实践(j).湖北经济,,6.

[10]蔡社宝.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保证(z).维普资讯.

[11]杨先平.县委书记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领导科学,2005,21.

[12]黎裕生.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民族论坛,2008,1.

[13]柯炳生主编.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锡文-发展,2005。

[15]郭云清.城乡规划与资源环境的思考定位.环境与规划。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七

摘要:信用卡在我国近些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更加以强劲地姿态继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

而其使用人数猛增,受理环境越来越复杂。

与信用卡有关的漏洞、犯罪事件等也不断增加。

本文初步地就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来探讨其风险管理防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信用卡产业在中国来说,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却迅速。

信用卡产业的不断猛增,与之相伴随的信用卡风险也与日俱增。

全面分析,有效把握,与时俱进地推动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主要部分,具有消费信贷功能。

而客户本身的面临的情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尤其是客户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时,导致无法偿还,这样导致信用风险,给银行造成潜在的'巨大风险损失。

(二)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形式多样,损失比较大,而且最难防范。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

如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当享受着信用卡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信用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本文认真分析现存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有力地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使其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

关键词:金融改革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信息技术。

1个人信用卡发展概述。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从1995年到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

20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

外资银行在耐心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未雨绸缪地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

目前已有“美国系”、“欧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华系”的众多银行频繁地和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商讨信用卡业务合作。

一些已经获得个人外币金融服务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中国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审批、结算、积分计划等方面的经验转让到中资银行,共同发展信用卡业务,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2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权威调查,从全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来看,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发卡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无形之中忽视了业务推进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前期盲目追求发卡量,肯定会导致一些恶果,如:金融风险开始显现;发卡市场恶性价格竞争,持卡人循环信用利用率过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备性不足,信用卡产业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信用卡营销模式存在诸多隐患。

真正的信用卡风险反而是隐藏于合法、合规行为之中,是一种对信用卡的滥发以及民众承受风险能力的高估,从而引发社会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为了刺激消费,政府主导强推信用卡消费。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韩国个人债务占gdp的比重急剧上升为73%,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

这样激进的操作方式,爆发大量的信用卡坏账乃至最后形成全面的负债危机并不意外。

这样的危机并非由盗刷、欺诈等犯罪行为导致,更多的还是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风险的判断出了问题,并不存在犯罪的故意。

信用卡发卡数已达1.8亿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坏账率开始显著上升,截至6月,中国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

随着大量的卡发给“80后”的“高消费、低收入”人群,中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开始恶化,据估计信用卡不良率上升至3%的水平。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九

摘要:科学技术是网络文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主义文化观的盛行则是网络文学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因。本文通过厘清网络文学和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关系,论证网络文学符合消费主义文化观盛行的背景,并探讨消费主义文化观对网络文学的诸多影响。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文学逐渐登上网络技术发展的舞台。网络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在我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为消费者认可并受到欢迎。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文学市场的拓展和深入,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动都促成了社会文化转变,社会文化转变则是直接决定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造就了如今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景象。

顾名思义,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延伸来看,网络文学主要是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要呈现形式,借助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绎等多种手段来综合表现,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包括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文学成分的网络文化艺术品。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表明我国使用网络文学相关应用的用户规模为2.89亿人次,占总网民规模的45.3%。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的移动通信方面,我国手机网民使用网络文学等相关应用的用户规模为2.22亿人次,占总手机网民规模的42.1%。如此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出版形态和其迅猛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产业规模的扩张都成为促进新兴出版形式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使消费者能够认可进而欢迎网络出版,则要深究消费者行为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出现,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消费主义是一种关于消费选择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将消费行为当作唯一的目的,利用这种行为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及促进社会发展,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文化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生产力严重不足,物质财富也不充裕,人们往往从物质使用角度出发进行消费,最终目的多是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产需求。科技发展和物质丰富使得消费的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求,而是成为追求更高层次享受的手段,甚至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确认方式。

消费主义文化观的盛行迅速扩大到文化产业领域,并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产生和扩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凸显个人的文化诉求和个性选择。网络文学出版作为一种新的传统文学出版形式,其表达方式、传播形式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契合了现今消费主义文化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得以迅速占领大众出版市场,加之其不断拓展相关业务,现已成为出版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的流行和兴盛,其影响远非开发一种新的出版形式那么简单,它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创作形式和阅读方式。网络写手在网络上通过多媒体或非多媒体等技术创作、发布、传播原创文学作品,消费者也可经由不同的终端设备阅读和消费,这种模式与消费主义文化观契合,并集中凸显了流行文化的特征和趋势。

1.展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文学是以纸张为载体,以语言、情节、版式和装帧等要素进行综合展现的创作形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大同小异,但网络文学更加强调即时性、实用性等功利性较强的功能。不同之处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也使网络文学迥异于传统文学。首先,网络文学的表现力比传统文学强大得多,其可以通过影像表现很多传统文学不能表现的事物。其次,网络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学审查的力度远低于传统文学。如网络文学中以不同程度呈现的性文化、个人隐私等。再次,娱乐性功能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更充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偏离传统文学秉承的文以载道的铁律,出现了许多无主题、无思想的作品。最后,网络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创作形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帖赛等。

2.创作主体大众化。

网络上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以数字形式存在并传播,因此作品的复制、改造、传播更加简易与便捷,阅读者与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更容易在网络文学领域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互动性更强的网络文学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参与。传统文学领域的创作主体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由个别创作主体通过创作服务大众。网络文学则强烈地表现出其开放、随意的'特点,更具有“个人性”的特征。在网络上,人人都是创作主体,凡是有写作意愿的网民都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实现自己的表达欲望。创作语言的使用不拘泥于单纯的书面语言,任何新兴词汇、网络语言都可以运用到其中,使得网络文学草根性、亲民性的特征更为显著。消费主义文化观主张人们抛开生活压力,强调享乐和感官体验,这种更加开放、随意的文学形式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文化的娱乐需求,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3.传播途径生活化。

传统文学仅由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在携带和传播上都大大受到限制。网络文学则改变了这一情况,自网络文学出现伊始,网络文学的传播途径就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们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消除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地理位置界限,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借由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时时刻刻都可以享受文学带来精神体验。网络文学这种方便、选择多样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日常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让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顺畅,不受场所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和消费,让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们生活。

展现形式多样化、创作主体大众化、传播途径生活化的网络文学,无一不与当前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观息息相关。同时,也因为消费主义文化观的渗透,反过来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

近年来,消费主义文化观在我国商品经济市场中不断渗透。作为出版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过程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被创作者和消费者忽略。而今的文学更加注重消费过程的时效性和娱乐性,网络文学则更大程度符合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与消费者的内在精神文化诉求。网络文学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消费社会中寻求发展,必然会促使网络文学产生一些新的特性。

1.阅读审美的大众化。

传统文学生产流程为“创作―生产―消费”,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传播,不能参与创作和生产的环节。网络文学则打破了这一生产格局,消费者成为创作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读者的实时评论可以影响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使情节倾向于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传统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审美取向相对独立,网络文学的生产环节中则由多方参与意见,泛化作品的审美,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感性,从文字内涵走向文字表层。读者更注重文字表层是否能满足自己对情感和事物的想象,享乐主义充斥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在消费主义文化观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字内涵、遣词造句和思想高度往往遭到忽略,模糊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

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愿意去追求商品的附加价值。人们在选择网络文学的时候,不存在装帧和审美意趣的考量,仅仅从内容标签出发进行消费,这也使得网络写手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特征的鲜明,即人物设定、情节开展和语言运用都要具有明确的特点。作品鲜明的特征作为标签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通过标签判断作品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整个消费行为的过程都投射出“快餐消费”的影子。另外,浅阅读也是造成网络文学消费行为快餐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更加贴近平日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形式,读者不会在个别文字上反复斟酌,反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情节的发展上,以阅读更多的情节为目的进行消费。

3.产业运营的市场化。

相对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交互性更强,其传播效果也十分显著,很多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都会获得极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不断拓展涉足领域,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周边产业一时间纷纷涌现,例如匪我思存、南派三叔、桐华等网络写手的文章都实现了跨产业运营。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局限于文字表达,而是成为一种商业运作的品牌,从而拓展网络文学发展的业务和市场,更深层次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另外,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得文学创作更具话题性,一方面推动写手贴近消费者进行写作,另一方面相关经营者可通过统计消费者的即时反馈来决定平台运营的方向。消费主义文化观的渗透让网络文学拓展了自身的业务,也帮助改善其运营的模式。

网络文学自产生伊始,就与消费主义文化观产生了密切的关联。消费主义文化观对网络文学的影响――阅读审美的大众化、消费行为的快餐化、产业运营的市场化,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规律提供了相关考量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思宁.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探析[d].内蒙古大学,.

[2]陈静.简论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j].中州学刊,(5).

[3]范亚丽.论文化消费主义与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j].作家杂志,(10).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理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一

为了更好的让在校学生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使用的信息来源和对废旧品的处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学生们的消费习惯,所以展开此次调查。

我们受相关单位委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信息来源和对废旧商品的处理的调查,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大学生多数是自进入大学开始,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长,基本都是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其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展开此项调查尤为重要。

了解在校大学生基本消费情况,通过调查他们购物的主要信息来源来大致了解影响他们购物的因素,通过对废旧品的处理情况的调查来了解他们对日常废旧用品是否能合理的利用,减少浪费。通过这项调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消费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的规划日常的消费习惯。

该项调查主要设有如下问题:性别,购买洗发水的来源,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理发的信息来源,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对于旧书籍是怎么处理的,对于不穿的衣服是怎么处理的,对于喝完的易拉罐是怎么处理的,对于用过的手机怎么样处理,一共9题此次调查将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此次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的结果来全面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针对他们的一些消费习惯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日常消费建议。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性别:男性占59%;女性占41%。

2、购买日用品的基本信息来源,主要的来源分为报刊杂志、广告广播、随意购买、推销员介绍、亲朋好友介绍,看环境购买,其他等。

3、对废旧品的处理方式,主要的处理途径有:当垃圾丢掉、赠送他人,留起备用、当废品利用、不管不顾、其他等。

(1)调查类型:展开此次项目的调查类型是属于描述性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消费习惯。

(2)资料采集的方法:此次调查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问卷已被编入附录。

(3)抽样方法:属于随即抽样,在网上发布问卷,让被调查者随机填写。

(4)实地工作。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的按时回收,进行准确的分析整理。

1、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网上一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率为百分百之百。此次调查的主要问题有:性别,姓名,购买洗发水的来源,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理发的信息来源,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旧书籍、不穿的衣服喝完的易拉罐、用过的手机怎么样处理。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1)性别的调查结果中,男生占59%,女生占41%,被调查的男生人数稍多于女生,

(2)你购买洗发水的信息来源哪里?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广告广播来购买洗发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了54%,在校大学生受广告广播的影响较大。通过其他人员介绍、受报刊杂志等的影响也较大。

(3)你到餐厅吃饭的信息来源哪里?

从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受广告广播影响的比例占到了61%,而视环境选择,亲朋好友介绍等的影响影视相对来说较少。

(4)你理发的信息来源哪里?

理发的信息来源受广告广播的影响人数也是最多的,占到了51%,受报刊杂志影响的人数较少,只占了18%。

(5)你在购买运动鞋的信息来源哪里?

从统计结果来看,受广告广播影响买运动鞋的人数仍然是最多的,占到了55%,然后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到了41%,随意购买和经推销员介绍的都占到了30%以上。

(6)对于你的旧书籍你是怎么处理的?

(7)对于你不穿的衣服你是怎么处理的?

将不穿的衣服捐赠他人的人数较多,放起备用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选项的人数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

(8)对于你喝完了的易拉罐你是怎么处理的?

(9)对于你用过的手机你是怎么处理的?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将废旧手机留起备用的人数较多,占到了总人数的44%。

2、分析总结。

通过对所购物的信息来源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很多消费习惯受广告广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是属于节约型的人数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多的。

此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发布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这种调查的方式所获取的结果本身就有很多局限性。而且这次问卷调查的人数比较少,问卷调查的问题设置的也比较少,可能导致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够全面,调查问卷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全面。另外就是此次调查的对象都是本校的学生,代表性可能不是很强。还有一点就是此次问卷统计分析的方式没有用到交互分析的方法,在结果分析上以及建议上也存在局限性。

1、结论。

通过对所购物的信息来源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购物信息来源受广告广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受身边人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由于现在的电视媒体越来越强大,各种信息传播得越来越迅速,大学生们对广告广播越来越关注,因而很多的消费来源都是受广告广播的影响。

对于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大部分的学生都做得比较好,知道要尽量减少浪费,很多学生都知道要变废为宝,将废旧物品变卖或留起备用,再或是赠送他人,这种做法既节约自己的财务也节约资源。

2、战略性建议。

针对于在校大学生比较喜欢关注广告广播这一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我们可以加强对广告广播媒体的管理,投入一些公益性广告,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性消费,也可以在学校开设理性消费、合理理财的讲座,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消费习惯。借助校广播台来播放一些引导性合理消费的短文。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二

价格改革后,很多产品的价格已不由国家控制,而由企业按市场供求自行定价。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首先要求做好产品定价决策中的税收筹划。因为产品定价决策,将导致的不同税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影响企业经营的情况下重视产品定价,从而达到节税效果。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予以阐述。

一般而言,产品销售价格越高,企业获利越多。但若考虑税收因素,则未必完全如此。有的时候,主动降低销售价格,反而可能获得更高的税收收益。

{例1}某手表生产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某款手表每只1万元,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及其附件《消费税新增和调整税目征收范围注释》规定,该手表正好为高档手表。销售每只手表共向购买方收取10000+10000x170}0=11700(元)。应纳增值税10000x17070=1700(元)(未考虑增值税进项抵扣),应纳消费税10000x200}0=20xx(元),共计纳税3700元。税后收益为:11700-3700=8000(元)。

该厂财务部门经过研究,提出筹划方案:从20xx年4月1日起(消费税政策调整之日),将手表销售价格降低100元,为每只9900元。由于销售价格在1万元以下,不属于税法所称的高档手表,可以不缴纳消费税。销售每只手表共向购买方收取9900+9900x17%=11583(元),应纳增值税9900x17%=1683(元)(未考虑增值税进项抵扣),税后收益为:11583-1683=9900(元)。

相比较,手表销售价格降低100元,手表生产厂反而能多获利9900-8000=1900元。显然,获利原因在于此筹划方案可以避开缴纳消费税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例2}某卷烟厂每标准条卷烟对外调拨价为68元,现销售一标准箱,其成本为85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忽略不计。则此时企业应缴纳的消费税:150+68x250x36%=6270(元),企业税后利润:(68x250-8500-6270)x(1-25070)=1672.5(元),若产品供不应求,厂家决定将每标准条卷烟价格提高至76元。其他均不变。则此时企业应缴纳的消费税:150+76x250x56%=10790(元),企业税后利润:(76x250-8500-10790)x(1-25070)=-217.5(元),在此例中,卷烟每标准条卷烟的价格从68元,提高至76元后,从表面上看销售收入增加了20xx元(76x250-68x250),但由于提升后的价格超过了临界点(70元),计算消费税时的税率也随着计税依据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从而增加了消费税10790-6270=4520元,使得卷烟整体税后利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以致达到了负值(-217.5元)。

纳税临界点就是税法中规定的一定的比例和数额,当销售额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这一比例或数额时就应该依法纳税或按更高的税率纳税,从而使纳税人消费税税负大幅上升。反之,纳税人可以享受优惠,降低税负。

消费税税负一致,产品低价策略更促销售。其实纳税人应该明自低价销售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众所周知在消费税税目中,对于实行从量全额累进计税的税目,只要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定额消费税的增长幅度,价格的提高,就会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三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日渐重视,饮食是人们首先关注的。而零食作为一种被人们曾经当做不健康饮食的消费品,现在因为人们对健康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供给,大多大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一日三餐主食外,零食也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次调研就在校大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展开一次市场调研。零食消费情况,大致包括零食消费的类型、数量、费用、偏好等有关内容。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然后加以分析研究。调查过程中,数据分析因问卷回收率以及被调查者配合程度不同,有少量误差,剔除了少部分没用的问卷,但对整体呈现的结果影响很小。

通过这次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在零食消费方面的习惯和费用,以及大学生对进口食品的态度。有助于了解零食消费品市场。

20xx年12月

在线调查。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参与调查的的样本性别比例。

1、大学生月生活费:

由于调查样本偏向于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所以样本中大学生的的生活费水平属于中等偏下的。25.53%的大学生生活费在所在的城市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这类大学生的零食消费比较少,他们跟注重满足生活所需。60%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属于中等,这类大学生的数量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满足基本生活后,还有部分钱余下,他们是普通零食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偶尔也会光顾进口食品市场和高档食品市场。只有6%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比较高,这也能满足他们对零食消费的更高要求。

所以,对于校园内的零食市场更多的消费者还是中等生活水平的大学生。因此,大学校园内的零食应更注重一般的零食,而想发展高端零食和进口零食,则比较难,消费者数量会比较少。

2、大学生吃零食的程度

21.28%的大学生是经常性的吃零食,这些大学生对零食的需求量大,而且会形成特定的零食消费习惯。零食对于这些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品了。51.06%的大学生消费零食的程度不高,只能说是正常水准,这和大众消费程度差不多。25.53%的大学生是偶尔性的消费零食,他们对零食的需求性不高,但也有一定的消费量。只有2.13%的大学生不吃零食,这些人大多数只占了极少的比例,但也有一些原因。综述,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消费零食,可以说大学生零食市场是一块很大的“蛋糕”。

3、买零食的地方

调查显示,有8.33%的大学生经常去大型的连锁超市买零食,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等。这些人可能是生活习惯的原因,他们买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愿意去大型超市,或者超市的商品种类更多,选择性更大的原因。以至于他们买零食也愿意去超市。有87.5%的大学生在就近的超市购买零食,大部分超市的种类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给一般的商店有了很大的商机,他们应该加强零食方面的管理,吸引跟多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商店。只有4.17%的大学生去专门的零食店买零食,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专门卖零食的店铺,这些店的零食种类丰富,但人流量不多,大学校园内部也有专门卖零食的店。这就需要这些店去加强宣传、普及,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去专门的零食店铺。

4、零食的价位

有79%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零食的价位在10元以下,这和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能力有关系。并且由于大学生还是花钱的人,很少是挣钱的,他们在零食方面不会去追求高档的享受。16%以上的大学生的零食价位在15元左右,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稍高,很大的可能是城市来的学生。有2.08%的大学生零食价位是21-25元,这部分人和前面那部分人有很大的相似。只有2.08%的大学生零食价位在30元以上,这些学生平常会去追求一些高档的零食和一些新出的、新奇的零食。比如,哈根达斯等。这部分人可能跟多的去校外买零食,因为校内的零食可能满足不了他们追求高档的需求。

5、每个星期的零食花费

有39.58%的大学生零食消费在20元以下,这部分人多零食的消费不算高,也不会刻意去追求,只是随着自己的爱好。41.67%的大学生的零食消费在21-50元之间,这部分人买零食的频率稍高,处于中等水平。他们会偶尔去追求一些自己比较心仪的好一点的零食。10.42%的大学生的零食消费是50-100元,这对于一般生活水平的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有8.33%的大学生的零食消费水平,在100元以上。

6、学校的零食是否能满足需求?

有22.9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大学校园内的零食课一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有64.58%认为大学校园的零食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有12.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内的零食不能满足平常的生活需求。

根据现在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水平,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一部分稍微高一点的水准,少数一部分属于高等生活水平。而现在一所大学内的学生生活水平分布也基本上符合上述数据。再根据上面4、5、6三个题目的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零食消费主要是在中低档的零食消费,也就是我们说的市场上的普通零食。只有少数大学生会去追求高档点的零食消费,比如,一些生活水平高的、有钱的大学生,还有一些恋爱中的大学生也或多或少会去追求一些“小资”消费。所以,大学校园的零食还是应以一般的零食市场为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就足以应付学生这个市场的需求。而稍微高档点的零食进驻校园内,会面临消费者比较少的局面,这对管理者是个几乎无解的情况,因为这不是自身产品和营销的问题,而是没有相应的消费群体。

7、吃零食的原因

45.83%的大学生吃零食,是应为零食的特殊的和不同的口味,大家觉得好吃,所以选择吃零食。12.5%的大学生吃零食是因为身边的人吃的原因,对自己有诱惑而吃零食。41.67%的大学生吃零食是因为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无聊,看电影,朋友聊天等。

只有少部分人是因为诱惑而吃零食,绝大部分是别的原因。所以,零食生产者对零食的种类、样式、口味等各方面加以研究,这样可以促进零食的销售。

8、班级(宿舍)敕令现象

10.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班级(宿舍)吃零食的现象普遍。3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班级(宿舍)吃零食的显现比较普遍。43.75%大学生班级(宿舍)吃零食现象一般。只有8.33%的大学生班级(宿舍)几乎不吃零食。

由数据可知,大学生对零售的消费是个很大的量,这个零食生产商来说是个很好的现象。只要占有了大学生零食消费市场中的一定份额,就可以保证良好的经营。

9、零食代替早餐

6.25%的大学生经常用零食代替早餐。27.08%的大学生会偶尔性的用零食代替早餐。45.83%的大学生很少会用零食代替早餐。20.83%的大学生不会用零食代替早餐。

只有少数大学生会用零食代替早餐,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是很紧迫,有足够的时间去吃早餐;二是大学生对身体方面的健康更加重视。所以,碎玉零食生产者来说,适合代替早餐类的零食可以适当的生产就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10、喜欢的零食(多选项)

33.33%的大学生比较喜欢膨化类的食品,31.25%的大学生喜欢巧克力类的食品,54.17%的大学生喜欢果仁类的食品,35.42%的大学生喜欢糖果类的食品,45.83%的大学生喜欢饼干,45.83%的大学生喜欢卤制品类的食品,47.92%的大学生喜欢流质品类的食品,还有一些其他的食品也受大学生的喜爱。

各种种类的食品受喜爱的程度相差无几,每种零食都占有差不多的市场。这就给商家有了经营的选择性,可以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销售。

11、购买新的零食的原因(多选项)

31.25%的大学生购买没见过的零食是因为特殊的包装,62.5%的大学生购买没见过的零食是价格合理,37.5%的大学生购买没见过的零食是因为商家的宣传广告,45.83%的大学生购买没见过的零食是朋友介绍,52.08%的大学生购买没见过的零食是由于好奇心。

促使大学生尝试新的零食,有各种原因。这样生产者在每生产一种新的零食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的份额,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虑零食的口味、包装、营销方式等。

12、吃零食时的情绪和时间

25%的大学生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吃零食,16.67%的大学生在情绪失落的时候吃零食,来缓解情绪的低落,58.33%的大学生认为吃零食和情绪无关。

25%的大学生有空就会吃零食,这属于“吃货”类,33.33%的大学生平时饿了会选择零食来填肚子,41.67%的大学生零食根据自己当时的意愿。这可以给零食生产者一些提示。

13、购买时注重质量、口感、价格的大学生占了90%以上的比例,只有少数人会注重品牌之类的。这也是大所数人在选择零食类时看重的方面。

14、零食口味

33.33%的大学生偏向于甜的零食,47.92%的大学生喜欢辣味的零食,只有12.5%和6.25%的大学生喜欢咸的和酸的零食。这是大多数人的口味选择。

15、进口零食的看法

54.17%的大学生会去购买进口零食,45.83%的大学生不会去消费进口零食。会去消费进口零食的大学生中,66.67%的是因为觉得进口的东西比较新奇;29.17%是喜欢进口零食,觉得口味好;4.17%的人是因为朋友、同学的介绍。

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喜欢进口零食,他们觉得进口零食比我们国产的好,这和好多人比较喜欢进口的东西一样。而不去买进口的人一部分是因为比较贵。

16、不吃零食的担心

25%的大学生是因为怕身体长胖而不吃零食,20.83%的大学生是觉得零食消费高,20.83%担心零食存在质量问题,33.33%的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不吃零食。

这可以使我们想到一些家长在谈论孩子吃零食时,考虑的也基本上是这些东西。零食的质量、高卡路里等。这就对我们的零食生产者提出了考验。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17、上课吃零食

有2.08%的大学生经常在上课时吃零食,70%以上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在上课时吃过零食,22.92%的大学生从不在上课时吃零食。

零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生活的便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正确的看待。

18、零食对身体

50%的大学生说不清楚零食对身体是好或者是坏,35.42%的大学生认为零食对身体没有好处,甚至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只有14.58%的大学生认为零食对身体有好处。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大部分人认为正常的生活里还是需要一定的零食。

1、大学生普遍有吃零食的习惯。其中有21.28%的大学生经常吃零食,51.06%的大学生吃零食的程度一般,25.53%的学生偶尔会吃,有2.13%的学生几乎不吃零。

2、大部分大学生平均每周都会去购买零食,且用于购买零食的金额在10—50元之间居多(其中有41.67%的学生一周用于购买零食的金额在21-50之间)。

3、大学生的口味偏好不一,有很多学生比较偏爱甜味和辣味的零食,还有些口味比较好的膨化食品等。

4、大学生购买零食主要是出于个人习惯。而且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零食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和零食的口感诱人。

5、大多大学生主要是采取就近原则,主要是在校内的超市和商店购买零食。

6、大多数大学生不会用零食代替正餐。

1、大部分大学生在饮食观念上还是比较关心安全和健康问题,所以零食商家应特别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问题。

2、现在的大学生在零食方面比较注重口味,且比较多样化,所以商家应该丰富零食的品种,提供足够多的选择空间。

3、应合理制定零食价格。对于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薄利多销”不失为一个盈利的好方法。

4、合适地调整不同类别零食销售的结构,在保证零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些口感较好的零食并适当增加新鲜水果。

5、对各种零食分不同规格包装销售,不同学生、不同时候对某种零食的数量需求都有区别,因此零食分大中小规格包装销售将会受欢迎。

6、对于零食的包装设计应该新颖独特,适合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7、现在有很多学生上网比较多,喜欢宅宿舍,建议商家可以根据情况提供电话及网络订购的销售方式。

8、店家要不定期搞一些促销活动,来激起学生的购物欲望,以促进消费。

9、店家要想吸引学生购物就必须选方便的地点——寝室周围、校内。

10、要恰当运用口碑营销(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同学、朋友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四

小组成员分工:

主持:郑乐苗。

问卷调查:林君朱雅芳薛熠熠。

幻灯片制作:郑乐苗。

查阅文献:朱雅芳王斐。

访谈:王斐。

统计:林君朱雅芳薛熠熠。

资料整理:林君王斐。

论文:郑乐苗。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去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趋向,解读大学生消费的新理念。之所以开展此项调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当前农商院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调查,以得出21世纪初的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消费差异以其影响其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二是通过对农商院的抽样调查,力图解读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心理等。从而调整他们的消费观,正确指导他们理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同时还有学习消费(包括考证买书、上辅导班等等),以及社交消费、通讯消费、娱乐消费、恋爱消费、旅游消费、名牌消费等等。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郑xx:

作为组长,我觉得在这次调查中我的收获是最丰盛的。做问卷前的准备我要筹划好一切工作,并且必须积极应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比如说什么时候进行调查以及我们以什么方式去调查。我必须把工作提前分发给大家,同时和组员进行交流沟通。而且这次调查也让我了解到了我们消费中的一些错误观点,知道了以后该如何消费,有了正确消费的意识。

王x: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感悟颇多。首先,设计问卷环节,我们组成员通过许多资料。

调查,汇总成问卷,着让我们增长了许多专业课以外的知识,也了解了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和环节,怎样使问卷的结构更加完美,使我们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发调查问卷着能培养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培养了我们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让我们对大学生的消费有一定的了解。

朱xx:

我和小组成员通过此次调查,掌握了许多资料。对我们学校大学新生的消费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中我不仅收获了这次劳动取得的成果,而且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得到了应用。当然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圆满完成了报告。最让我感悟的是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互助,与人沟通的精神与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此次调查我收获颇多。

林君:

这次调查时我步入大学的第一份调查,在本次调查任务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力量,我们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协作互助,同时也了解到制作调查问卷报告的过程。在其中担任有关问卷的职务,在设计问卷时我学会了全面考虑设计了一系列系统的问题,从而详细的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在分发问卷进行调查时,锻炼了交际与沟通能力。综上所述,我觉得本次调查不仅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薛xx: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了解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我学到了怎样与同学沟通相处,怎样让同学更好地配合写问卷。在统计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大学生的消费比例。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五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2003)。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2007)。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2005)。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2001)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超前消费是拿将来挣到的钱提前进行消费。借贷消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性、物质性和享乐性的本质使得人们尽情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下,大多数人在透支、负债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应该反对的超前消费。

然而并不应该反对所有的超前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消费有一定好处,在消费者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不成问题。但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费,必须把握政策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度”。除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费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会消费力的度,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突破了购买力和信贷力的约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会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必须反对。而在符合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并不应该反对这样的超前消费。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费并不一概都是消费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和限制。高消费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两级分化已是不争事实,社会分层因此而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多层次化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又必然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

高收入阶层(这里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其消费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的高消费是很正常的行为。对这种高消费不仅不应当反对和限制,而且要给以鼓励和支持,积极为他们拓宽高消费的领域和空间,根据他们的需要提高各种消费的档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给,要供给就必须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生产创新。分析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这样做,既增加了就业,又扩大了需求。必须区分高消费与消费主义,应该把握正常消费与消费主义“度”,在适度合理消费需求引导下,符合自身消费力情况下的消费,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只要属于正常性消费,而不应一味地反对和抵制。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本研究编制《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调查问卷》,从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消费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出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生;消费主义;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影响,高职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同样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消费主义倾向,这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对高职学生的访谈,编制了《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调查问卷》,该问卷通过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消费影响因素等方面来反映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本研究以高职学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调查问卷985份,有效问卷971份。调查数据录入后,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1人口学变量数据统计。

从被试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来看,男性占30.2%,女性占60.8%;大一的占59.5%,大二的占39.3%,大三的占1%;来自城市的占53%,来自农村的占36.7%,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占10.3%;独生子女占63.7%,非独生子女占36.3%。从被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等变量来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下的占34.6%,为大专的占37%,为本科的占22.2%,为研究生以上的占6.2%;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下的占38.2%,为大专的占31.4%,为本科的占24.4%,为研究生以上的占6%;家庭年收入为5万元以下的占25.9%,为5-10万元的占32%,为10-15万元的占28%,为15万元以上的占14.1%;每月可支配费用为500元以内的占16.2%,为500-1000元的占32.8%,为1000-1500元的占32.7%,为1500元以上的占18.3%。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和消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来反映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

2.1消费观念和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考虑到社会赞许性,主要从高职学生对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和对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否认两个方面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注重消费实用性、崇尚节俭消费、制定消费计划等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认同率偏低。在“我认为商品有没有用才是最关键的”、“我消费时首先会考虑商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我通常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购物”、“我认为无论贫富都应该勤俭节约”、“我通常在消费之前会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我日常的支出主要用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等问题中,被试的认同率分别只有37.4%、48.4%、32.6%、51.2%、32.1%、35.9%,认同率大部分不到一半。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奢侈消费、崇洋媚外消费等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否认率偏低。在“我认为超前消费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我认同那些花钱只为买品牌的现象”、“我消费时,品牌通常是我考虑的主要方面”、“我赞同不会挣钱就不会花钱的说法”、“我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我的支出主要用于娱乐和享受”、“如果我有钱,我会愿意去购买一些奢侈品”、“我认为国外的东西比国内的要好”、“我认为消费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等问题中,分别只有35.7%、48.5%、34%、37.1%、38.3%、39.8%、29.9%、32%、33.9%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大部分在三四成。

2.2消费心理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费心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从众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随意性消费等不成熟消费心理的否认率偏低。在“如果大家都去购买某件商品,我通常也会去购买”、“很多情况下,我购物只是因为喜欢购物的感觉”、“我经常会因为一时兴起而去买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我的消费状况受心情影响很大”等问题上,分别只有44.3%、40.9%、37.9%、27.3%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均不到一半。

2.3对消费的评价数据统计分析。

在对消费的评价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消费良好评价的认同率偏低,对消费不良评价的否认率偏低。在“我对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比较满意”、“我认为自己的消费方式比较合理”两个问题中,被试的认同率分别只有39.3%和39.7%,认同率均不到四成。在“我认为周围很多高职同学存在过度消费现象”、“我认为高职学生属于高消费群体”两个问题中,只有32.8%和31.2%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均在三成左右。

2.4消费影响因素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费影响因素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认为自身经济状况、自己的眼光、网络环境、同伴和广告等方面对自身消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的消费状况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我消费时通常会相信自己的眼光”、“网络环境对于我消费的影响很大”、“我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同伴影响”、“广告对于我购物的影响作用很大”等问题中,分别有81.4%、79%、72.3%、61.7%、58.9%的被试并没有否认这些因素对自身消费的影响。

3人口学变量与消费主义倾向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等人口学变量与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消费影响因素等反映消费主义倾向的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1)人口学变量与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注重消费实用性、崇尚节俭消费等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职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制定消费计划这一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人口学变量与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与崇洋媚外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奢侈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人口学变量与消费心理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冲动性消费、盲目性消费、从众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与随意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人口学变量与对消费的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认为高职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认为高职学生属于高消费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人口学变量与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广告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同伴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与网络环境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与自身经济状况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构建和谐税企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前提,石油销售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很容易,但构建和谐税企关系,却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深度剖析构建和谐税企关系的难点;整体把握税收体制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税收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点;充分发挥集团企业的整体优势。

关键词:成品油;销售企业;措施。

纳税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职能部门打交道最为密切的是税务机关。随着国家税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税务人员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应该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作为成品油销售企业,也应根据所属地实际情况,推进税企建设,促进国家税收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税企关系,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转。

1.1有助于规避税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税法体制的不断健全,税收法规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良好税企关系,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法规政策,一方面可以及时执行税收制度,规避税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最快获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1.2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优良的运转环境是外部保障,不能存在被稽查通报、罚款整改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事项。建立良好税企关系,通过税务机关的检查指导、政策讲解,有助于企业不断规范经营行为,做遵章守法、信誉优良的纳税企业,树立良好外部形象。

1.3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良好税企关系,有助于企业财务人员了解熟识相关会计法规、税法规定,有助于掌握相关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政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宏观来看,国家税收立法进程、税收管理体制、国民纳税意识等因素决定税企关系容易产生矛盾。具体到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企业,以河南省来看,增值税执行的是豫国税函[20xx]449号文“由河南分公司统一计算、各分支机构分别就地缴纳”的政策,所得税执行的是豫国税函[20xx]562号文“省公司集中向当地税务机关统一汇总缴纳”的政策,特殊的税收政策容易引起地方税务机关的重视与关注。

2.1税收立法滞后,税收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税收立法相对于西方国家依然滞后,税收法规相对不完善,税收支持制度相对欠缺。税法建设仍处在国际趋同、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往往多变而不稳定,部分税法对收纳双方都未进行深入的培训,也未对纳税人进行足够的宣传与教育,甚至改革中必备的设备硬件未在税法实施时配置到位,从而导致征纳双方在执行上有时出现偏差,税企间容易出现矛盾。

2.2征税人员素质及其依法行政意识有待提高。

作为税务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征税人员素质对税务管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一方面由于税务部门人员进出机制的不规范,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征税人员素质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受法治化程度较低的影响,税务征收机关行政手段征税现象明显,税收任务完成率在纳税人看来成为税收的直接目的。20xx年相当企业经济形势下滑,但仍“被纳税”直接导致税企间较大矛盾。

2.3纳税人素质及其纳税意识较差。

税制的实施与税务管理的进行都需要纳税人的密切配合与切实奉行。但目前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亟待提高。其基本表现为:许多规模较小的工商业者,从事生产经营,但不进行税务登记、不进行纳税申报,拒绝纳税检查,会计核算不健全,没有凭证、账簿、报表等基础资料,纳税存在讨价还价的现象,大大增强了税务管理的执行成本,容易造成税收征管中矛盾地增加。

2.4特殊税收制度造成征收过程中的矛盾。

成品油销售企业,特别是做为中国石油下属版块的销售企业,经营管理实行“资源统一配送,价格统一制定,财务统一核算,外观统一包装,服务统一规范,对外统一宣传”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影响纳税方式,中石油河南分公司增值税统一执行豫国税函[20xx]449号文件。文件规定河南分公司按照各分支机构销售比例计算当期实际应缴增值税,并制作《税款分税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下发各分支机构纳税,各分支机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按销项税额减去应纳税额倒算得到。由于进项税额统一在河南分公司核算,在实际纳税过程中很容易引起税务机关的质疑,认为对企业的税额无法直观管理,特别在未进行过这样统一纳税管理的地方税务机关,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解释过程。

3.1清醒认识目前税务体制改革形势。

(1)税收征管法制化。

税收征管的法制化程度不断提升,税法及其法规对税收征管中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含以案例法的形式),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征税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中介机构法律地位平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明确,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2)管理方式现代化。

目前税款征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征管网络开始贯穿于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税收违法处罚等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大量先进科技手段普遍应用,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税务部门对税源的监控能力,而且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让征税过程更加透明化。

(3)税务稽查刚性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使税务机关征收的精力大大减轻,税务稽查上的关注逐渐加强,专业化的稽查日趋规范化、日常化。税收法制化的快速进程、人员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使税务稽查人员能力提高,业务更加专业化,税务稽查后的处理、司法程序也更加规范化,税务稽查逐渐成为税务管理的一项刚性手段。

3.2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纳税意识。

中国石油下属的成品油销售企业,承担着“经济、社会、政治”三大责任,有着央企应该有的觉悟,对会计核算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会计人员也有严格的要求,既要求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中要严守职业道德,依法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双方工作才能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信息系统的快速推进更加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及核算的质量。近几年来,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系统建设突飞猛进,erp系统的实施,四大系统的集成,使企业的销售、资金完全反映在信息系统中,数据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对企业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了税企的沟通交流。

3.3辨证理解税负概念,软化主要矛盾。

从近几年的实际工作来看,成品油销售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之间主要争议点集中在对税负的理解上,税务机关常常认为成品油销售企业税负相对于本地区平均税负、相对于其他行业税负偏低,从而加大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稽查力度。

税负,只是税务机关对企业实施纳税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是对企业纳税监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企业纳税必须达到的一个标准。企业的税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发生相应变化,不同行业的企业税负有较大的差异,并不是企业税负低或下降就存在偷税漏税行为。成品油销售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所处集团产业链的位置,对自己行业特征、企业价值形成做到心中有数,做为我们分析税负时的基础定位;其次对自己管理模式、纳税方式、销售策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统一销售价格的影响,汇总纳税的影响,以便税负波动时便于分析原因;再次养成主动分析、主动自查的习惯,税负有较大波动时对原因一清二楚,主动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工作,争取理解。

3.4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优势。

作为中国石油下属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品牌形象、经营管理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企业必须利用好这一无形资产,对各地市普遍的涉税问题集中以省级公司与省税局进行沟通协调,在国家税收法规下,形成统一的法规条例,解决各地市税企间的争议。

企业应加强与各地方税局大企业管理科的联系,形成定期工作汇报沟通机制,以大企业管理科为桥梁,做好与各税务职能部门的沟通工作。

总之,构建和谐税企关系是创建和谐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是中国税收法制化建设的体现,做为众多中国企业的一分子,成品油销售企业也将为中国税收法制化添上自己浓重一笔。

[1]理查m伯德.税收发展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2]文英,张林.论税收的可持续发展[j].税务研究,20xx,(5).

[3]李大明.税务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4]庞凤喜.宏观税收负担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篇十八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理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笔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临界点的“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心理需求过度,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心理过度指消费心理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满足的已不仅是实际需求,而且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的膨胀,一种虚荣心的增长,一种身份的彰显。“传统心理学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

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超前消费是拿将来挣到的钱提前进行消费。借贷消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性、物质性和享乐性的本质使得人们尽情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下,大多数人在透支、负债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应该反对的超前消费。

然而并不应该反对所有的超前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消费有一定好处,在消费者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不成问题。但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费,必须把握政策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度”。除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费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会消费力的度,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突破了购买力和信贷力的约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会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必须反对。而在符合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并不应该反对这样的超前消费。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费并不一概都是消费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和限制。高消费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两级分化已是不争事实,社会分层因此而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多层次化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又必然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

高收入阶层(这里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其消费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的高消费是很正常的行为。对这种高消费不仅不应当反对和限制,而且要给以鼓励和支持,积极为他们拓宽高消费的领域和空间,根据他们的需要提高各种消费的档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给,要供给就必须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生产创新。这样做,既增加了就业,又扩大了需求。必须区分高消费与消费主义,应该把握正常消费与消费主义“度”,在适度合理消费需求引导下,符合自身消费力情况下的消费,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只要属于正常性消费,而不应一味地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程远.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法]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7.[英]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3120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