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实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4:37:06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实用23篇)
时间:2023-11-08 14:37:06     小编:纸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写总结时可以使用一些符号或图表来增加可读性。以下是一些哲学思考的经典名言和哲学家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一

社会公德是被社会全体成员所公认的,是包括杜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团体中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地位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明礼貌程度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遵守状况是该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要求,当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铁序,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生活在同一社会中总要发生关系,在相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有着最一般的共同需求,即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况下,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正常秩序就有了保证,反之,不遵守社会公德必然会破坏正常秩序。大学校园里影响教学生活秩序的不道德的事经常发生,就更需要用公共道德去调节各种关系。

(二)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其他人和集体的帮助和影响。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社会化程度的高度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广交朋友,广集信息、团结协作的契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会促进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需遵循一定的“准则气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热爱集体。我们有的同学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或者自视清高,独来独往。如宿舍熄灯后个别人还在走廊或水房弹吉它,唱歌,渲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在夜深入静时,上厕所也要扯着嗓子喊几声,闹得大家不得安宁;有的洗碗,洗衣服的脏水乱拨,弄脏了其他同学和住户的衣服,引起纠纷;有的同学被褥不整洁,床铺不干净,衣物随便往床上一堆,脱下的袜子甩到桌子上,恨本就没有考虑到寝室的卫生,集体的荣誉,其他同学的健康。这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必然影响他人,影响集体,引起他人和集体的反对。有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还可能使同窗之间,朋友间反目成仇。

(三)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高等学校要求每一名大学生要在政治上积极进步,学习上勤奋努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如果说一个人理想远大,富有才华,却缺少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他的理想一定不是高尚的理想,他的才华也不能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生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遵守社会公德对大学生来说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就是要身体力行,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维护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是人们交往、发生联系的重要地方。公共秩序的好坏反映一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程度,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一个人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能否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也反映了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宿舍内就要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学校规定时间作息。按时就寝,不在楼内大声喧哗,不做影响他人休息的活动。在食堂就餐要按先后次序排队,自觉维护食堂秩序,在教室和阅览室就要保持肃静,不喧哗,不嬉闹。

(二)要尊老爱幼。

大学生也是从儿童时代过来的,正是由于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培养,才有今天的成长,爱护儿童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贵任。照顾好老人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且,老人阅历广,经验多,在传经送宝,发挥余热方面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因此说尊老爱幼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人的文明水准的尺子。尊老爱幼不仅表现在对熟悉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陌生人的态度上、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三)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

爱护公共财物是保证公共生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也是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对公物是爱护或是损害,表面上似乎只是人与物的关系,但由于它影响到人们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实质上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休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教室,一个人在看书,却点亮所有的日光灯。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现象也很严重,新课桌摆上没有几天,就印满了“课桌文学”的刀痕墨迹这些不爱护公物的现象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然而,确实又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破坏公物,浪费国家财产,影响公共生活顺利进行的行为就是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不能容许的。讲究卫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对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都十分重要。

个人卫生清洁,会使人精神饱满,也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不讲个人卫生,不仅给人精神萎靡的感觉,也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有的同学随地吐痰,随地扔杂物,长时间不刷洗鞋垫,使寝室内气味刺鼻还有严重的是有的同学随手将水盆的水顺窗泼出,有时泼在下几层房间的窗户、窗台上,有时就援在过路同学的身上。有一幅漫画叫“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讽刺批评大学生宿舍里从窗户往外泼水现象的同学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和公共环境卫生,要让我们的寝室、教室、食堂、校园整洁优雅,要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三、结语。

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还需要提高,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兼备的人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二

摘 要: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民族多语系集中于同一空间内却始终能保持共存不悖,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所使然。以儒家文化统领国民人生价值观,举国同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新加坡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转而成为东南亚的“瑞士”。新加坡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对我国当下的执政建设、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皆具有现实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治国;新加坡。

初来新加坡时带着很多疑惑。一个地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的国家,在马来半岛的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小红点。四面环海,没有任何资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要靠从马来西亚进口,然而在它的土地上竟有500万常居人口。就是这样一个拥挤的弹丸之地,创造出一个不可能的奇迹——从全球排名第五的最繁忙港口及新兴的金融、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的经济体中,孕育了东南亚的“瑞士”。

李光耀是怎样使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团结一致,是通过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统领多元文化?在研究之后才得以认清,他是从文化、伦理层面的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升华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把儒学作为整个新加坡的统治思想和指导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将“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纲领。忠,就是忠于国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由此产生的群体意识也使人们获得归属感;孝、仁、爱、礼、义、廉、耻则是家庭社会伦理基本的要求,形成了人民统一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包含着精辟的义理。新加坡治国有道受益于儒学思想,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可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何为儒家思想?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带有普遍性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行为的各种差异,导致了“善”的背离现象。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治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不止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会发挥作用。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作为治国理念,对任何阶层的领导者都有用。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

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我们今天寻求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同时儒家思想所看重的“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建构和谐社会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的探讨自然而然地关涉到中国现代化之精神动力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

其二,强调了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堪称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儒家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把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看作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元素。

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和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几千年来指引我们民族团结、奋斗。目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哪里体现?温家宝近日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约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人民网发表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相继在社会道德领域通过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举措,但与之相背离的是,学校为了分数,将道德教化抛置一边;医院为了效益,让医德和救死扶伤统统走开。而在中国极其脆弱的道德生态中,道德环境最大的污染源就是贪污腐败,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渗透各行各业、各部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改变,道德缺失以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司空见惯;假药,毒食品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2010年调查评比中,中国人的幸福感在世界155个国家中名列125位,在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有幸福感的只占39%。三十年人们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但与此相对的是幸福指数的下降。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价值观——让欲望占据支配地位,缺乏信念,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不善于发现阳光面,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不懂得奉献。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有统计我国私营企业老板愿意花大把的钱去赌(新加坡赌场营业额竟然有70%是中国大陆人送去的),去娱乐,却不会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做慈善。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相互不信任。

在公共行政学中提到,一核心三面对,任何政治体制,司法体系,行政管理都不能代替伦理教育。学而反思,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取其精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诚信,难以想象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而诚信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要随时约束的。每日自我反省,铲除不良的思想,正心诚意,从善如流;见贤思齐,闻恶厌之等等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纯正端方与源远流长。借鉴和运用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每个时代共同产生的认识,是经历验证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人国情的理想座标,不光在今天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值得思考学习新加坡儒家治国理念。

培育核心伦理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伦理之于政府,有如灵魂之于人。它主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向,生活目标,设定人生理想,解决人们应该如何的规范。再先进的政治制度,管理技术,法律规范,没有伦理,犹如一个空壳。孔子用“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简单明了地指明了伦理取向。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需从教育入手,用儒家伦理解决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首先教育应从孩子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做起,新加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小学生通过漫画、图示等,进入中学大学就会开设必修的儒家伦理学,当然这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是渗透,是积极地影响规范。现在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校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本末倒置。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是先会做人才会做事。

其次从公职人员入手,懂得仁爱、礼仪、廉耻。儒家思想强调民为根本。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把人民的一切需要勇敢地摆在个人利益之上。最重要是拥有大仁爱之心,仁在孔子看来,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应当达到的理想境界,又是为人处世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核心是爱人,要泛爱众。一方面尊重人的人格,一方面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责任是让人民快乐地生活,而不是从人民的苦难中获利”,这是李光耀在1965年讲的话,他确实做到了,用了46年便把一个非国家的小岛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强国。务实的作风贯穿新加坡整个治理过程,政策落在实地。要诚信,教育人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孔子说敬事而信,信而成之。国家取信于民才能立国,人民信赖国家,才能安家。人而无信,不可其可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面向21世纪,面向改革开放五光十色的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崇尚诚信的美德,仍是应付挑战的立国之本。公职人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知廉耻。李光耀强调,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是要有一个人民尊重的廉洁政府。新加坡的生存靠的是官员的廉政高效。我国目前反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日前温答记者问时候说道:“目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所以大力提升公职人员素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为人民创造一个务实、公平、廉洁、高效的政府。

三是从公共媒体入手。媒体是社会宣传的工具,是引领社会文化的航向标,人们会用媒体思维来度视社会,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真假新闻让人们无法辩别是非,目前我国新闻负面报道的多,正面引导的少,大家会从特例以偏盖全,看不到政府积极的一面,看不到经济繁荣,看不到中国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看不到日益丰富的生活,看不到国家前进的步伐。新加坡政府擅于向社会传达信息,始终让国民意识到处在危机中,让国家的利益至上。“公交上,先下车后上车,避免人挤人,主动让座方为人上”人等简短的提醒语使尊老爱幼的影子随处可见,给人深刻印象。要让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的覆盖,时刻提醒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做诚实守信之人。诚实乃是道德高尚的品德。

四从严管重罚入手。对涉及危害公共利益,丧失伦理道德的事件要从严从重处罚。毒奶粉、假药品都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生活要素,对玩忽职守不能尽到监管职能的公职人员必须严办。提升官员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首要规范公权力,将官员放进“金鱼缸”里。对官员种种不诚信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和问责,对懈怠公务、冷漠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以零容忍态势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许强。中国儒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光存。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向海英。动力还是助力:儒家传统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j]。东南亚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徐琳,女,江苏金湖人,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三

摘要:人生环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很复杂,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

关键词:实践能力道德教育心理定位。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

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重新学。

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

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

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

勇于面对是良师,是益友,因为挫折与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当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定会有许多不适应,加上工作的压力与挫折,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点?就需要自己的调整与勇敢面对。对自己不满得人和无加以客观的`对待,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勇敢面对,并从挫折中汲取教训,自己才能吃一趼,长一智。以后才会有长途的发展,才有进步。

5、拥有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长处。

人们都说要样样通,更要几样更通,坚决反对样样通通,样样松。由此可见,一技之长是必须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那么他们肯定会有自卑心理,觉得技不如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经营自己的短处回是你的人生贬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灵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一个成功的人士。

6、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在社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竞争有善于竞争。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社会,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参与竞争能力。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的竞争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必不可少。正确的竞争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某几个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合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团结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从形式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等。

7、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国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要有“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信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达完美。”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

现在有四种不同的:一,光宗耀组型,考取功名,为家族增光,显耀四邻。二,自我奋斗型,时时处处为自己将来的美好前程着想,这类人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三,为他人活者型,这类人富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历史所赞颂。四,为国增光性,这类人把子自己的出发点建立在国家的兴旺上,名族的兴盛基础之上象年轻时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无规不成方圆,但规则又离不开道德的维护。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败只地,良好的道德修养遇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形式,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协调,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总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一个新新力量,也是时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泽东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上的论述是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一个大学生只有这些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为的大学生,武装自己,随时迎接时代的挑战吧。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四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前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人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社会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五

后来我们渐渐成长,走进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洽同学少年,丰华正貌。”各自都充满着理想与渴望。面对着同样不断成长的社会与世界。我们开始接触人际交往,为人处世,培养积极兴趣,操控充实时间……这无一不是难题。因此我们学会了以责人心责已,以恕已心恕人。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忽然发现,原来每个问题早就写好了答案。难的不是解决,而是怎样在成长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从小一直在父母的怀抱下所成长的我们,这时会想去叛逆一下,挣脱一次。让自已去面对叛断与选择,学着选择自已的方向,迈出那不知对错的一步。然而我们谁不曾有过迷茫?又有谁不曾体会过失望?为什么从小都是父母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选择这个,放弃那个。似乎认何判断与选择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而自己去做时,竟是那么的困难。青春是渴望独立的,然而当我们真正独立时,却早已不再青春,让我们打开梦想的蓝图当作画布,涂上最美丽的颜色展示青春吧!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说人生就如同学生做的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选择题利在于可以去选择,即使不知答案,也可以凭直觉做出选择。就像成长中所要选择的各种人生道路,当我们不知道怎么走时,只能去选择一条,或是通向光明的天路,或是迈向黑暗的迷途……判断题判断是非对错,成长中有太多事是我们不能凭主观去判断的。但我们也有一半对的机率。填空题没有选择性,所以它最难,也是在成长中我们做的最多的题。想象一下,在短暂的青春年少后。我们也将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步入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像父母他们那样,寻找生活里的不足,努力去将其填补。学会了付出与包容,坚强与坦然。用信念支撑着自已的责任与压力,填补着似乎永远也填不完的空白。因为越成长就有越多的渴望。于是我们又将懂得去竞争,学会当别人耽搁时你决定,别人拖延时你开始,别人抱怨时你学习,别人放弃时你坚持……虽然做起来会很难,但它会让我们在别人失败时迈向成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成长中给取收获。到了垂暮之年,我们不会再有太多的空白与遗憾。当我们回忆童年时会为天真的幼稚而发笑。当我们回想少年时,会为年少的勇敢而自豪。当我们回首中年时,会为沧桑的辛劳而感慨……但我们也同样会像保尔说的那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为卑鄙庸俗而羞愧!”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价值。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启示。自定我们成长的意义,她乘载快乐,却充满坎坷,她耐人寻味,却无法挽回,她无畏短促,却渴望永恒;她蕴含价值,却千金难买……在成长中体会了太多的好与坏,品尝了太多的苦与甜,经历了太多的成与败……我们把成长自定义,将美好的甘露注入胸襟,让成长的春花长成秋实,让放飞的梦想交织成云,让缤纷的青春从此绽放,纯真的希望才会快快来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有一位母亲问一位大学信息类教授:”大学究竟教给我的孩子什么,为什么她连visicalc都不会用,那位教授是当时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教授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其实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名家这样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六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七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

简历。

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大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有时候会“讨论”得很激烈,虽然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的一种公德。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要想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学习可以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具备大学生所需的公德。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就是没有公德心。要增强公德意识就得要有强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要提前踏入社会,因为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八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oflaw”,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比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

(二)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公民道德可以说是一种以法律为资源的道德,公民道德基本要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敲”是与法律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内容相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算重,这是道德教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倡和培养尊重他人、尊重权利、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道德习惯,首先要让公民学会尊重自己,让整个社会尊重普通公民的权利。

我国公民是指拥有我国国籍,充分享有我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所有成员。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两项最基本的人身权利:身份平等、人格自由。这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并承担公民义务的基本前提。公民道德可以说是一种以法律为资源的道德,公民道德基本要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是与法律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内容相一致的。当然,公民道德与法律规范是有区别的。公民道德是指公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构成公民个人品行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也是走向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实现手段上,虽然公民义务与公民道德的实现都需要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但前者趋向他律,后者趋向自律,不容忽视的是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依赖于公民权利建设的成功。

我们一般不习惯于将权利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讲到道德就等于讲到了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更多地以自觉的形式主动地履行的,但是权利与道德本来就是双向互动、辩证统一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没有权利的人(比如奴隶),他奉献别人他所有的一切,他的奉献可以称之为道德吗?当然不,因为他是被剥夺的,因此他的奉献是没有道德价值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圆滑、世故、明哲保身,随时准备委屈自己去讨人喜欢的人,因为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甚至于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们太多的人习惯于为讨他人喜欢而将内心的愿望忽略不计,本该享有的权利随时准备放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做出的道德行为有几分是真实的?如果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尽的义务,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道德吗?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必须具备主体性特征,也就是说只有当道德成为一个人的需要并自由选择付诸实践时这个人才称的上是有道德的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真正的道德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尊重,这是道德教育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很多学者都指出,我国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在于转型期的伦理精神蜕变。在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面临着新旧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及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迟滞低效和道德控制机制不力,道德监督功能难以发挥。换言之,就是自律没有了依据,他律没有了标准。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再用旧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人们的行为,本身就不是很恰当的,因此对一些领域的道德判断没有必要非常悲观,比如讲求效益、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家庭关系中强调夫妻恩爱和感情生活质量,虽然还有许多人不以为然,但认为其不道德或至少不高尚也未免失之武断。自律缺少依据在造成今天的道德现状中不是主要原因,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公民道德规范一是从法律上确认了必须履行的标准,二是无论从传统道德文化还是西方主流价值观都是一致确认了其正当性。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诈豪夺、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从道德认知的角度来看,几乎人人都可以作出否定的判断(特别是针对他人时),但恰恰是因为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不道德的现象充斥于社会,我们才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沉甸甸的时代课题。公民道德的缺乏,直接原因在于转型时期的道德监督、道德控制不力—没有了像传统道德一样“纲”、“常”、“目”齐备、结构完善、层次鲜明的道德规范体系。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一旦控制的力量减弱,道德的水平就大幅下降,我们应该追究导致公民道德缺乏的第二个原因。我们一直缺乏一种支持公民道德的公民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缺乏一种以平等、独立、自由为特征的道德主体意识,而这种道德主体意识是走向真正道德人的基础。

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现在大多还集中于如何加强控制方面,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制度伦理,希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加强道德规范的控制能力。通过建立杜会赏罚机制来改善道德秩序,提高道德风尚水平,这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无疑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针对现实的一剂良药。同时我们决不可忽略的是:一切外在控制的手段都并不着眼于调动人的主体性,不着眼于调动人的是非感和人格力量,依靠它是无法培养出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人格的,这一点与法律的控制别无二致。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整个社会把共产主义的高尚道德风貌建设成功。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不是让人成为遵守道德的木偶,无条件的服从道德规范的奴隶,而是要让每一个都成为自由、独立、幸福,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丰富的生命体。同样,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也不是愚民道德建设,而是为了人的完善而确立,使公民成为“具有丰富、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所以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关注和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完整意义上人的精神解放。

早在清代,梁启超先生就指出:“凡权利与智慧,相依者也。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就有百分之权利,一毫不容假借。”从公民权利的建设而言,首先应当是制度的设置,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指出,离开制度的正义性是不能奢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的,而制度的正义性在于使其最大限度的实现某种平等,这种平等当然是所有社会成员权利间的平等,在当前最基本的就是公民权利间的平等。公民所要求的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权利、经济生活中自主选择和追求利益权利、文化生活中的受教育权利、日常生活中的享有安全、和谐的权利,在宪法中已给予了充分的保证,相对于制度设置而言,我们现在更缺乏的是公民的权利意识。

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倡和培养尊重他人、尊重权利、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道德习惯,首先要让公民学会尊重自己,让整个社会尊重普通公民的权利。当前急需加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让每一个公民真正了解自己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懂得作为一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和利益,懂得如何享受和捍卫法律所斌予自身的权利,懂得如何作这个国家的主人,让每一个担任公职的公民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任何一个最普通的公民的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懂得利用公共权利去侵犯他人的权利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惟有如此,公民权利才能成为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停留在文本中苍白的词句。知道是第一步,理解是第二步,告诉公民享有什么权利是容易的,让公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享有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是不容易的。当前在公民权利意识上存在两个非理性:一个是群体对于权利的非理性,在社会中相当多的人权利意识淡薄,处于对公民权利的无知和无能的状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某一权威和领袖身上,相对应的是社会中还有相当多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权利意识膨胀,只看到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完全无视其他人的权利,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通过权力去侵犯他人的权利被视为理所当然。

二是个体对于权利的非理性,一方面意识不到自己享有的正当权益,当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自觉或明知权利受到侵害时却不积极抗争,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平等权利的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放弃或出卖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基于利益受损的补偿心理,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追逐非正当权利的行使,摸视他人的权利或践踏他人的权利。这两种权利上的非理性都无疑会导致非道德的行为。前者,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群体(只能是不具备公共权力的群体)普遍地产生抗拒心理,否认当前道德价值体系的正当性,从而导致道德难以有效的调节人们的行为。对于后者,当自己应该要求而又为社会条件所确认的正当权益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实现时,他必然通过非正当途径,比如出卖自己的某些权利谋取另一些权利或者践踏他人的权利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同时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两种非理性,前者是根本上的问题,后者是派生出来的问题,要消灭个体在权利上的非理性,必须首先解决群体在权利上的非理性。对权力进行监督和限制,防止其对于公民权利进行侵害,是维护公民权利的一条出路,而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建立民主制度使公民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可以抗争、勇于抗争,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根本出路。在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虽然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已经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经济深人人心,经济生活中对主体性的要求,对谋利正当性的肯定,使公民产生维护觉醒了的利益欲望的冲动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勇气。二是社会主义所倡导和提供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生活,使公民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公共事务和自己的权利所在,并教会公民合法理性地表达和获取利益,学会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达到恰当的平衡,使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有制度性的保障。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公民权利的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个公民从小就应该培养起公民权利意识,这是一个公民理当享有的自由意志,只有当公民从自己、他人、社会的权利中认识道德的必然性,体会到了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和自己利益是融合统一不可分割的,公民就真正成为“自己立法的主人”,外在的道德规范才能化为自觉而情愿的行为,并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境界追求,公民道德建设就有了扎根现实并超越于现实的价值。让我们培养出拥有尊严和完整自我的堂堂正正的公民,而且我们相信只有这样的公民才可能组成一个美好有序的社会。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ww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还存在着,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诚实守信,比如梁丽“捡”黄金案。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意识淡漠。比如,“醉驾”和“富二代飘车”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热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节目—削峰行动:抚平宝宝的痛,让人触目惊心。“先天唇鳄裂,先天11生脑积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儿惊现先天残疾。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矿产非法开采威胁新生儿生命”。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它处于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是敬业、奉献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恰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

第一,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遵守社会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气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资,广开渠道兴办公德教育事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公德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作为一种行业的从业者,自然应当像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接受必要的职业训练。

鲁迅先生就严厉批判过“当父母不须受教”的旧观念,提出应专门为家长开办师范性质的学堂:‘.殊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可是这些教育理念在国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养有限,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少数父母忽略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一个个儿童在家庭教育里边就没有养成遵守公德的习惯,长大以后坏习惯难以纠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教育者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来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相对应的学科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受到重视。德育不是必考,且无法考出真实成绩。于是学校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鸡肋,地位重要,实际学生都无所谓。课程不受重视,行为自然也就不加约束。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行为散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低。

第五,加强公德的培养和建设除了需要“软”的道德教育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正义也要靠法制来伸张。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必将使人们的公德意识水涨船高,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完美,从而真正实现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二

题目一: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知识,结合本人所思所想,写出真情实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人生成长经历,记录亲历亲见的人生故事,描述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困惑、喜悦。力求体现思想性,给人以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

有一位义工,工作认真,做事周到,脸上经常有微笑,一看就知道是善良的女子。有一次,我当面恭维她善良。她笑着说:

“如今人们恭维女子,如果那女子有几分好看,就恭维她漂亮;若是丑得无法说漂亮,就说她聪明;聪明也实在说不上,就说她能干;连能干也显然不对,这才说她善良。所以,善良是其它优点全都说不上的时候,才派上用场的一个词语„„”

她虽然面带笑容,当笑话讲,但我听了这一席话,却怵然而惊。善良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什么时候其“位阶”已降到最低了呢?她说的虽然是笑话,但这样的笑话,恐怕也是社会上大家对各种恭维的反应形成的“风俗”累积下来的。

傻瓜还算不算是恭维呢?就算是老实忠厚吧,老实忠厚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无趣,许多人认为老实人是无趣的、缺乏机智的、呆滞的。这种印象让人觉得善良不是什么恭维话。

一般人总以为漂亮可以得人缘,可以当明星;聪明可以考大学、做高官;能干可以做事、发财。但善良能做什么?这,是不善良的人的想法。

善良的价值,只有善良的人才知道。反过来说,知道善良的价值的人,才愿意一直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知道人善良就快乐,而人生没有比快乐更有价值的事物。

在哲学的意义上,善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在生活的意义上,人只要纯洁就善良。那位说笑话的小姐,表情是满足的,想必纯洁而智慧。愿她永远快乐,不必漂亮,虽然她也很清秀。

材料二:

创办“好人基金”的谈方当选2011年度中国正义人物。

谈方,华南师范大学一名普通老师。他在教书之余投入大量精力,创办“中国好人网”;他带领百余大学生走上街头,寻找并帮助“义丐”龚忠诚;他成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鼓励公众放心搀扶倒地老人„„因为谈方,网上刮起一股力挺“好人有好报”的浪潮,谈方被誉为“一个正在唤醒中国好人的好人”。他创建中国好人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好人、善良的人是应该受尊重的,该有好报的。谈方教授说:“好人若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帮助,得不到应该有的治疗,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不想做、不敢做、也做不起好人了。目前国内因工伤、交通事故致死的死者,家属一般获得的赔偿都在几十万左右,而现在见义勇为烈士家属所获得的赔偿,却很少,最高的只是广东规定的30万元。所以很多人就不敢去做好人了。”“虽然如此,我们这个社会善良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要为这些做好事的人保驾护航。只要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一时的好人,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帮助你一世。”

正义人物评选组委会如是评价创办“好人基金”的大学教授谈方:积蓄好人力量,夯实人间正道。他是一个公民,也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个好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好人尤如烛火,可以温暖寒夜,可以驱散黑暗,照亮未来。

材料三:

“伤心父亲来信”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贴了两张a4纸,署名为“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公开信内容如下: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后来,你读二年级,你谈恋爱了,你的催款信一封接一封,信上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我们能感受到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请思考:

1.是谁造成了父亲的辛酸?

2.这句话你有何感触:“儿啊,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3、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题目二:我的人生责任。

运用所学思想道德修养理论,阐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责任的内涵、内容与意义,并进一步论述如何养成自己的人生责任。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钟南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医生。”

那一年,他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在进行英语培训时,他接到了他的导师——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写来的信:“按照英国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进修期间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他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没想到未曾谋面的导师竟给他这样一个忠告。

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拜见弗兰里教授。教授的第一句话就问:“你来干什么?”他恭谨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弗兰里教授不冷不热地说:“你先看看实验室、查查病房,一个月后再考虑做什么吧!”第一次会见不到10分钟,走出教授的办公室后,他心里是说不出的压抑。他情不自禁地问自己:“难道中国人真像外国学者心中想的那样无知吗?不!我一定要争这口气!”这种复杂的情绪伴随着他,直到他真正实现了诺言。

他真的从巡查病房做起。有一次,在胸科查房时,遇到一位患肺原性心脏病的亚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的病人。医生对他已使用了一周的利尿剂,但他的水肿未见消退,生命也危在旦夕。多数医生主张继续增加利尿剂的剂量,他却提出不同方案,认为病人是代谢性碱中毒,应改用酸性利尿剂治疗。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大家都等待着弗兰里教授的裁决。弗兰里教授沉吟半晌,以复杂的目光看着面前这位执拗的中国医生,最终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但是他却仍旧坚持自己的意见,非要先给病人做血液检测,然后再决定用哪一种药。弗兰里教授只好同意。结果表明,患者的确是代谢性碱中毒。于是,弗兰里教授毫不迟疑地下达指示:“按照中国医生的治疗方案办!”

病人连续3天服食了酸性利尿剂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转。第4天,病人中毒症状完全消失,水肿开始消退。这下英国同行们信服了,都向他竖起大拇指,连弗兰里教授也带着歉意和谢意对他说:“你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我不如你。你给我上了一课,谢谢!”而他只笑笑说:“我只是在尽我的责任而已。”

2003年年初,广东等地爆发不明肺炎,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来。”为此,66岁的他曾连续38个小时救治患者。他勇敢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

为此,他在全国可以说无人不晓。人出名了,很快有人来找他做广告。只要他说一句话“这种药疗效好”,他立刻就可以得到150万。但是他立刻拒绝了,并在电视新闻上做出声明,只说了四句短短的话——“他们要给我150万”、“让我说他们生产的药品疗效好”、“这件事情被我拒绝了”、“因为这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

这是2003年的事了,正好抄一句他的话做名言: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越来越热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

材料二: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义。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念之、思之、痛之,我们更应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物华天宝的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目睹顶着“亚洲第一”虚名的北洋水师覆没的滔滔沧海要问,血战到底、饮恨牺牲的英魂忠骨要问,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誓志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要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中国人还要问。

回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贪腐的堕落,终致堤溃蚁穴。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之时,慈禧却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腐朽的无望,更加激活了列强贪婪的胃口。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总结历史教训,也需要认清世界。甲午战争的年代,日本已从明治维新中崛起为一个近代强国,而中国还是一个旧式的王朝帝国。落后于时代和世界,失察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能量,以被腐败掏空的躯壳去进行抗争,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当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由此发端,中国相继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惧厄运和苦难的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起来。中国和平发展,书写人类历史的宏大篇章。

居安思危,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清醒认识到,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敢于划出红线,亮出底线。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120年前中国任人欺侮的一页虽然彻底翻过去了,但是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保持高度警醒。毕竟,当今时代也非天下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在大行其道,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我们需要以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强国安邦的战略筹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为实现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题目三:“法治不是工具,法治应当成为信仰”

请你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阐述当前我国实施法治治国的意义。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

聂树斌,1995年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核准执行死刑,时年21岁;十年后的2005年,“真凶”王书金落网。但在随后的八年时间里,尽管“真凶”坚持供述,但承办案件的检法部门却置若罔闻。在王书金供述之后的长达几年时间,河北公检法机关并未对其进行过提审,在对外宣称的复查期间,聂案中相关证人亦未接受过调查。2013年,聂树斌如果还活着,就快要四十不惑了,而今,留给世间的这桩“聂树斌疑案”,何时才能不再有疑惑?总书记说:“要让民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人民日报》说:“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聂树斌案,该有个结果了,不是吗?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给那个“经过一个星期突审”终于供述了罪行的“凶残犯罪分子”聂树斌。迟到的正义要好过没有正义,人们对于法治的信仰,需要呵护更需要个案来印证,再也容不得这一拖多年的正义迟迟不来。

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决定将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查。呼格吉勒图案12月15日上午公布再审结果。检察机关认为,原判决认定呼格吉勒图构成故意杀人罪、流氓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通过再审程序,作出无罪判决。

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因为强奸、杀人的罪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法院判处死刑并执行。但是,围绕办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新闻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始终高度关切。依据法定程序启动复查、再审,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近年来,“林森浩投毒案”等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舆论不当也能影响司法公正,两者理应形成良性的互动。

材料二:

继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李怀亮案”后,2014年中国司法继续纠错,“福建念斌投毒案”最具代表性。8月22日,福建省高院对涉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上诉人念斌宣告无罪,理由是证据不足。此前,法院曾四次判处念斌死刑。纠正错案,特别是重大刑事错案,是对司法权威的亡羊补牢;从源头上防范错案,则需要彻底摒弃有罪推定思维、刑讯逼供方式,坚持疑罪从无理念。

题目四:理想与成才。

请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并论述当代大学生理想与成才的关系。

以下是延伸阅读材料,仅供参考,非必用材料一:一个人伟大是由于他的目标伟大。

哈佛商学院调查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起家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点是,那些短期的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其他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材料二: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三

作者简介:吴燕,女,(1984.02-),籍贯:南阳,学校(或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10级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方向)。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新的深刻的革命,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选择。劳动和贡献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自己的生活不断前行。

关键词:劳动;贡献;人生价值。

一、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及原因。

(一)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享乐;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职位高低;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和权力;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其实归根结底,劳动和贡献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我们能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比如:现在的相亲栏目其实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另外选秀节目让多少少男少女想一夜成名。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跳楼,大学生杀人或自杀等等。从个人到企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们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的三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是有些人的价值观在逐渐迷茫。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我们今天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需要适应这个社会。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个人一时的挫折,就做出悖逆于我们主导价值观的事情。

(二)当今中国出现价值观扭曲的原因。

1、外来文化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各种目的,以影视,电台,书籍等各种媒介不断向中国输出他们所谓的“绝对自由”、“尊重人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今中国,个体文化日渐盛行,群体文化难成气候;不择手段追求个人成功。

2、社会的转型。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市场经济要求对以往一切价值给予重新定位,时代的变革冲击这人们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另外,法律正治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了放纵私欲的社会土壤,不过相信这一切会慢慢改变,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

3、生存压力的加大。在中国成功的机会不少,而梦想成功的人更多,这也直接导致了从小孩入托、升学、就业到加薪、跳槽乃至创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而且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排他和利己已成了人们的本能反应,财富和享受似乎已成为了人们活着的终极目标。

4、改革的阵痛:下岗。亲身经历失去对自己至为珍贵甚至赖以生存的东西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会给很多人的心灵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创痛,当这种心理状态和生存条件长久地不能因为重新获取而得以改善时,人们数年间建立起来的价值框架会在顷刻间坍塌,从最初的压抑、自卑、失望和痛苦会逐渐演变成愤懑、怨恨、放弃和富有攻击性。这种态势下的无业人员已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更遑论让其保持良好的人生信念。但是,这并不是说改革开放不好,改革使一些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只所以对社会愤怒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没有适应时代,没有适应改革开放。改革的势在必行和理由我们已经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的认识到。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特征。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是判定人生价值有无和大小的尺度。其主要特征在于:(一)客观性。它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反映了一定社会集体的共同利益。它不依个人的主观臆断为转移。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实际上是对社会和他人评价的认同。(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由于各阶级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价值标准。概括地说,剥削阶级是以拥有钱财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家庭出身的贵贱为标准的。这是剥削阶级本性的反映。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时,深刻地指出: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与剥削阶级是完全相反的。无产阶级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评价标准的。这个标准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三)相对性。由于评价主体的实践经验、评价环境以及评价时怀有的情感、理想、意志和目的的不同,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同样的价值对象被评估,在具有各方面差异和特殊的个人评价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这既有个体的价值立场问题,又有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问题。评价及标准的反差现象正好体现出人生价值评价的相对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朴实而具体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正是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事实上,这个“荣辱观”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更是明确的指出了劳动和贡献应该作为我们心中的价值观。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统治者所倡导的对社会文化体系和个体行为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对生活在社会中所有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文化、文明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定的领袖、政党或某一集团的代表人物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根据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状况等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稳定社会、抵御干扰、推动发展的力量主要靠社会核心价值观来激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四、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劳动和社会贡献。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历史(劳动)。

考察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前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程。原始社会人们以劳动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最能劳动、最会打仗的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分化、私有制和剥削,使得社会上一少部分人能够不通过劳动而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因而劳动被看作是下贱的事情,劳动者则不被看作人代替劳动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是等级和血统。这时谁的地位愈高,谁的价值就愈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它不承认任何等级关系,只承认等价交换原价。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因此,金钱代替了等级和血统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在这种社会里,一个人有了钱,也就有了价值,钱越多,价值也就愈大。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社会贡献)。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成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为离开社会和集体,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并强调“价值”是客观事物对其他人需要的满足,即对其他人的有用性。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他对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而是指他的存在和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般来说,人生的价值表现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从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作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第一位的东西。如果离开了它来侈谈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像离开源泉去谈论流水一样不现实。(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吴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探析》载于《学术交流》(哈尔滨),1998年第5期。

[5]吴贵春(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四

摘要: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空虚。

关键词:挫折失败奋斗目标前进动力精神境界。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追求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一、理想信念克服人生的挫折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和花朵。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对这些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力量。理想信念越强大,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有志的人会充分估计到人生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从而正视它,想办法克服它,人生就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极大的乐趣。

了起来,破而后立,成长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心志坚定的,要么回避痛苦,从此心中有了疙瘩,再难忘记,要么挥泪前行,忘记苦难,越挫越勇,通往一条理想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年轻的时候经受巨大的挫折,痛定思痛,经历无数痛苦和折磨,再次站起来,这其中面对的痛苦和折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一旦他们站起来了,他们的人格和能力将会得到升华。从此,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二、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积极进取的人生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拥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影,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有了人生目标,有了理想和信念,相信他会披星戴月,不畏艰险,努力前进。

三、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的动力。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且过。而且难免会在挫折和困难而前沉沦下去。

进取的人生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执着的奋斗精神。空有宏远的日标,但却不准备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实现它,那么这个目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求知求学时,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消极退缩。学习生涯的跋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以恒心和毅力沿着布满荆棘的路勇敢地走下去,自豪而不自满,奋发而不懈怠,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关系着大家的一生,情系着大家的命运。为了我们自己以后的人生,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理想,然后用信念支持着自己前进吧!那么,相信自己会有一个不平凡的未来,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苏格拉底名言)(罗曼·罗兰名言)(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五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特殊性分析。

关键词:思政课;师德建设。

1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而师德是一个教师所应固有的灵魂,因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教书育人、完成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成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指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情操、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总体来说思政课教师中的大多数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他们厚德博学、为人师表,以培养合格人才、繁荣学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积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经济自身所包含的趋利性、自发性等消极因素,已经和正在对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少数部分教师出现了对理想前途感到迷茫、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觉悟下降等不良现象,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弱化。因此研究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特点,挖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规律并探索建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民办高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2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特殊性分析。

强调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2.2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应培养教师的自律意识。

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对于大是大非、善恶美丑还是清醒、了解的,所以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培养每一名教师的自律意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21世纪,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与人才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春蚕”,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照亮别人,自己也要学会使自己永远灿烂,这样能使我们传统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传承下去。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调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向,进一步完善二级学科体系,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数、经费投入、教师待遇、考核评估、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2.4加强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一个中介,它不仅对人的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起着调节控制与整合的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许多教师表现出的高尚的道德并取得的工作上的成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合理的安排自己在工作、学习、家庭中的时间,工作能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处理,对于教育教学的最佳时机具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够巧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教师总给人精力旺盛的感觉,观察事物精细,记忆敏捷,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想象丰富,情绪乐观。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教育部计算机设备配置与规划特聘专家徐英杰就是这样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突出成绩。培养多名学生在全市、全国大赛中获奖;组织教师研发编写中职教材,并在全国发行;组建学生创意实践工作室,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首届职教名师、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之所以他能取得这些成绩都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也使得他在师德方面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相反,一个教师心理素质水平低就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书不育人,更谈不上立德树人。一个教师要想养成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就必须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语言支离破碎,不能及时化解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不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以上这些都是教师具有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所以,了解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师德的关系,对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有重要的意义,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结束语。

思政课教师师德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特殊的工作。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必须具有很强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能力;必须具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必须具有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质和作风。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学养丰厚的专家、言行一致的楷模、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因此,要把思政课教师造就成符合上述要求的高素质队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不仅要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更要开拓思路,创新途径,寻求特色。

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六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

3、从“醉驾入刑”谈法律规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4、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5、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6、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7、结合利比亚战争,谈谈国防建设的意义。

8、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9、结合台湾问题谈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0、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性的辩证关系。

11、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确立的意义价值。

12、如何理解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3、结合食品安全问题,论环境保护。

14、让人生闪光: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15、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16、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17、联系实际,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

1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认识与践行。

19、从注册会计考试漏题,谈诚信与法律救济。

20、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

21、关于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2、如何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结合自身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24、“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25、结合“彭宇案”分析社会公德的现状。

26、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27、结合自身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28、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9、论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30、结合自己的专业,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31、面对当今就业形势,如何定位自己。

32、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33、恋爱问题的道德性与法律性。

34、试论“父债子偿”

3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6、联系实际,谈对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理解。

37、浅议宪法的司法化。

38、论民无信不立。

39、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40、天宫一号的成功与爱国主义的弘扬。

41、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权威。

42、大学生婚姻爱情观的调查与报告。

43、从高铁动车事故谈社会诚信的价值。

44、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45、结合现在的环境问题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46、论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47、结合实际,谈对“厚德载物”的认识。

48、如何在承担自我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9、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认识。

50、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期末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规范要求:

1、文章由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组成。

2、字数不少于3000字。

3、字迹工整。

4、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参考文献特殊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c][n][j][d]。

[s][p]。

例如:[1]周义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蔡。

燕。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兼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1)。

[3]岳欣云董宏建。建构主义之教学设计理论的论争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关于正文部分的说明。

(一)二级标题之一。

(二)二级标题之二。

二、一级标题之二。

(一)二级标题之一。

1、三级标题之一。

2、四级标题之二。

(二)二级标题之二。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七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思修论文浅谈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八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包括杨献珍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怕流血牺牲,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同样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热情,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改变了旧面貌,使中华民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革命先烈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当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以杨献珍为例进行简要探析。

杨献珍出生于湖北郧县安阳镇的手工业者家庭。在中学时期,他不满地方政府开除思想开明的校长而参加抗议游行。抗争无果的杨献珍决定离开郧阳到武汉去寻求真理。初到武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在小旅店里当账房先生,广泛接触了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立志为劳苦大众谋取幸福。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激发了杨献珍的革命思想,进步书刊和李汉俊的影响,促使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毕业后,他婉拒银行的高薪职位,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后,杨献珍积极投入革命洪流之中。他和大家一起书写传单标语,向市民宣传北伐战争,并到军营中慰问士兵,帮助他们书写家信。杨献珍的表现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注,在国民大革命的洪流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已经是三十而立的年龄了。由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他长期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走上革命道路是他自觉自愿的选择,所以,走上革命道路的特殊经历使他能够矢志不渝,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虽九死而不悔。

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杨献珍在武汉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在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政变中,他不幸被捕,关押近两年后才经人具保获释。根据党组织安排,他先是在上海编辑校订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又到开封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讲授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日益增进。在北平第二次被捕后,杨献珍经受了酷刑逼供的考验。在监狱里,他担任地下党支部的学习干事,利用监狱看守不懂外文的机会,买通看守购买外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翻译后在共产党员中传播。他们把国民党反动政府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变成了学习理论,培养干部的狱中红色党校。编辑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经历为杨献珍打下了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先后两次长达七年的炼狱考验,培养了杨献珍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在山西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杨献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起草了广受好评新纲领,为抗战救亡训练了大量军政干部,为报刊撰写了许多社论和宣传文章。他来回奔波倾心尽力营救革命同志,他热切召唤故乡热血青年驰骋疆场抗击日寇,他创办学校精心培养抗日游击骨干,他深入沦陷区领导抗日政权建设,他深刻揭露阎锡山破坏统一战线的罪恶行径。在山西,他出入枪林弹雨,成长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经验日益丰富的革命家。在山西,他著书立论,把统一战线的理论运用于革命斗争的实际,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丰富统一战线的理论,成长为一个颇具影响的理论家。

杨献珍不是在书斋里诞生的理论家,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希望学习俄国经验,寻找改变自己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真理,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希望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他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希望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武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独特的人生经历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使他具备坚定的信念。这是一大批像杨献珍这样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也日益增强,造成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也发生动摇,表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经不起物质利益诱惑,拜金主义盛行;有的党员干部抛弃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极端自私自利;有的党员干部丧失正确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产生迷惘。在这些问题的冲击下,一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党风和社会风气也不断恶化。

对此,中共中央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只有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继续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首先是加强学习。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3]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武装,才能正确判断形势、明确使命,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其次是加强党性锻炼。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必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最后是要通过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检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试金石。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看他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关键时刻会不会不动摇,危难关头能不能挺得住,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时是不是能够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总之,就是在实践中能不能做到为实现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3]转引自侯惠勤辛向阳:《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人民日报》2011年11月9日。

作者简介:

昝启均;性别:男;出生:1976年10月,籍贯:湖北房县;工作单位:湖北医药学院思政课部;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十九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学风的根本问题是认识和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一要实事求是。在选题阶段,要量力而行,面对紧迫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在材料积累阶段,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在立论阶段,将结论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在论文表达阶段,行文、引文均应按规行事。二要反对唯心主义。务必做到“它是什么就说它是什么”,不搞盲目崇拜,也不搞封建迷信。三要反对虚美。虚美的实质是造假,形式上又是善意的和正面的,是在“说不真实的好话”,其动机多半受名利之心驱使。四是不搞学术上的“霸权主义”。学术上的“霸权主义”,执着于好恶之情和壁垒分明的本位立场,搞盲目崇拜,不允许他人提出任何异议。要有证伪的勇气。五要一切让事实来说话。科学研究是人们发现或证明某些事实的过程。事实胜于雄辩,可以驳倒诡辩,也胜过自己的申辩。面对怀疑、非难和攻击,奋起反击不如埋头实验。如伽利略、邓小平等。

问题,是指观察的客观事实与以往了解的有关理论、相关规定之间的不和谐甚至相矛盾的现象,即不该发生的发生了,该发生的却没有发生。发现问题是科研活动的动机。思考是观察与发现问题之间的中介。问题并不是产生于观察,而是产生于所观察到的内容(事实或理论体系的矛盾)与所了解的现存理论或规定之间的矛盾。而发现此类矛盾,就必须经历理性思维过程,别无他法。寻找问题中的问题。即寻找导致本问题的原因以及更深层原因,才会一步一步接近客观事实,否则只会一声叹息而已。

基本观点是论文的精髓。在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一旦形成,研究活动就应适时转入提炼论文的基本观点。提炼过程就是对观点的有关属性的审查过程。一看全面性如何。提炼论点的过程首先是自省的过程,要反复自问“论点全面吗”?更要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审视论点全面与否不宜采用例证法,因为科学的结论不在于能够被证实,而在于能否被证伪。在全面性方面一旦发现漏洞即可进行修补,方法就是“限定”。例如,把“天下乌鸦一般黑”修补为“天下乌鸦大部分是黑色的”。二看深刻性如何。全面的论点未必深刻,深刻的思想又容易带上片面性。处理全面性与深刻性矛盾的原则是:研究阶段越全面越好,但在最后确定论点的时候宁可要深刻,而不去追求平庸的全面。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二十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二十一

勿庸置疑,农村信用社同其他许多国有企业一样,也有过自己昔日的辉煌.在其40多年的`发展中,对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严重地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就榆中县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化解措施及建议做一浅析.

作者:赵宗福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榆中县支行刊名:甘肃金融英文刊名:gansufinance年,卷(期):”"(11)分类号:f8关键词: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二十二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1引言。

1.1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定义。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在学业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在思想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要素。现如今,不良的社会风气危及校园,导致众多学子迷失方向,纠正这一不良现象任重道远。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之才应负有重要的职责。

关键词:思想道德;社会风气;公民道德规范。

《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句话,也是作为清华大学校训的重要话语。它的意思是自然界的运动刚劲有力,相对于此,君子的为人处世,也应该像天一样,不断求得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强美德,海纳百川,容载万物。这句古话教会了人们要怎样做人,要有怎样的修为。因此,“厚德载物”便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要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知识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技巧与本能,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据调查: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书本为4.5本,韩国年人均为11本,法国年人均为20本,日本年人均为40本,以色列年人均为64本。犹太人将读书看作是“甜如蜜”的事情,每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会让他们在《圣经》中感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多读书,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智力,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问题时,能不断克服困难;而且对一个人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完整的人格素质、道德修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德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应先从“德”开始。

首先,我们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这要求我们对一些“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行为予以坚决摒弃,虽然这类人也能生存,但没有梦想,就失去了人生方向。其次,做人要重视“仁德”。儒家学说以“仁政”为治国理政思想,这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学派的最低层次理想,从这可以看出,言谈举止符合规矩道德规范是仁德的一种体现,仁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后天“修身养性”的结果。最后,做人一定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吾日三省吾身,从自身不断检验修养品行,做人重视全面发展。我们经常提及“白富美”这一词,对其最新解释为:“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那么,内心完善和外在优秀这就是对自我提升的最好的诠释。

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也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节点。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道德败坏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考试作弊;评奖学金投机取巧;看见摔倒老人不搀扶;看见司机碾过小孩身体不予施救,等等。这些事例在我们身边经常在上演,我们也在拷问着自己的良心,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归根结底,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源很丰富,父母不愿意让子女受苦,从小被家人娇惯,导致整天无所事事,对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任意挥霍。现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是让他们上很多兴趣班,弹钢琴、唱歌、跳舞等,抱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最终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校园道德缺失尤为严重,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制造贫困证明评定助学金,等等。

建设和谐的校园,首先要从人格道德开始,建立诚信档案,处理好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校园的安定依靠道德的约束力。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道德规范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当然,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做人的榜样,对其做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健康心态,身心共同发展的孩子才是社会教育的宗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通过理论和实践,认真体会思想道德修养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我们内心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克服不足,不断反省自我。

第一,加强课堂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理论课的学习中,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从最基础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展开,让思想修养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在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结合社会中的实例,比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甘孜州菊美多吉等这些正面例子,给予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而如药家鑫案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则折射了道德思想缺失的事例,也必须从负面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第二,重视校园课余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墙上设立道德教育专栏,用每周的海报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渗透,教导他们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校经常开设学术讲座,与著名大师进行互动,不仅对自身道德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而且从中体会道德修养在未来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

第三,乐于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的意思是看见贤人,我们要向他看齐;如果看不见贤人,我们要检查自身。我们做事要按照道德规范的标准,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

第四,在生活中锻炼自我。道德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把道德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同学朋友中互相勉励,互相监督,促使共同进步。

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甚是重要。“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发展,社会进程也关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政治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文化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生态文明方面,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城市湿地保护区等;社会建设方面,要多考虑民生工程,加强市政建设,为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不断努力。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精神文明建设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教会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从优秀传统观念中学到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努力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归宿点。

五、结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理想应该切合社会发展,符合我们自己实际需求,应该明确我们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胸怀大志。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夏伟东。道德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小平。面对道德冲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3479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