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应用。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将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信息化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它是指教育人员凭借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那时这只是美好的理想而己。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兴起,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大量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有需求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材施教”的愿望成为可能。
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条件获得迅速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的友好交互界面任意选择处理信息,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习者选择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意选择,使学习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3.从教育产出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使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根本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信息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领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和收费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成人教育的观念创新。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观。一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通常认为,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社会和成人个体不断地协调发展。但在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未来成人教育的职能必将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实现。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个人通向充分发展的道路,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人教育如果不顺应信息化的大势,则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三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由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成人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学员们有权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和受教育的学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四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成人教育的内容创新。
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可操作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成人学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教师,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质疑,单向式灌输教育的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
4.成人教育的资源创新。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人们根据需求开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获取资源、改进资源和开发资源等途径。通过天网、地网下载或刻录,是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教师们在获得教育信息化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完善,这种改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由一个原始资源提供给无数个教师使用,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仅可直接在教学中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可让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培植,让一个原始资源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另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政策的重心之一。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5.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主要表现在: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对人、财、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快捷获取、随时修改管理对象的信息,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信息时代的成人教育管理将更加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得到切实的体现,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灵活开放的管理政策,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成人教育管理品牌化。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
参考文献:。
[1]梅宏,陈玲,余程鹏.论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其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杨改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培植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5)。
[3]马松庭.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2006(2)。
[5]徐学美.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发生的深刻变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姚远峰.信息化与成人的变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9)。
[7]徐君,童水明.试论信息时代下的成人教育.浙江师大学报,1999(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二
(一)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大多数医院快速发展,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十堰市某家医院作为一所发展中的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在近几年对外签订的合同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涉及合同金额已经增加至20亿左右,签订合同的各种风险凸显。医院只有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控制成本,建立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同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有效地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二)是在信息时代的外部宏观背景下,医院向智慧型
医院信息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提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其中智慧医疗就是其中一项,作为三甲综合型医院是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向智慧型医院发展是大势所趋。医院管理引入信息化手段也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和手段。目前,有很多三甲医院已经有his系统、mis系统、hrp(后台运营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等等。医院的合同管理已然不能例外,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又推进医院向信息一体化迈进一大步。
合同管理系统分为合同基础信息维护、合同签订管理、合同监控管理、合同变更解除、合同备案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达到有效地资源共享;合同管理信息化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分配为导向对经济合同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流程透明化,实现对合同的动态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化通过合同的全程信息化记录实现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避免了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大大节约了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和公益效益。通过信息化的合同管理确切落实了人员、机构、制度三方面,真正实现了合同的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管理。
当前国家提出“依法治企”,综合型三甲医院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提倡医院将合同管理系统与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集成,这样在合同管理工作流程中就构建了一道“依法治医”的“防火墙”。医院新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可将经济合同管理与医院的预算管理系统集成。对有预算的经济业务,在预算额度内签订合同;对无预算的经济事项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办法追加预算后方可签订合同;用预算去控制经济合同签订和付款,提高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基于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高度集成、业务透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的特点,运用这个平台实现对经济事项多层面的监督。相信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医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流程混乱、信息滞后、管理松散、沟通不及时到位等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作者:雷燕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三
摘要: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化基础下,高等数学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信息时代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
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发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
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
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
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
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
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发布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新模式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
[2]钱卫红.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四
摘要信息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的特性改进了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及教师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从“人”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1人的两重生命。
人有两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本能生命;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肉体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也正是人类的这两重生命决定了人有两重性即自然本性和实践本性。而实践本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本性,因此人类也就有两个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2人的心理活动。
在人的本性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把生物学因子同社会学因子相结合起来的“桥梁”之一,也就是人的身体机能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结合而产生的活动。心理活动在人的本性中不仅具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还具有社会上的因素,它是两者结合起来的。而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映象和概念,能够反映外部的自然界、社会以及其他的人。因此,心理活动也是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对象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的心理对世界的反应,就其反应的现实内容而言有客观性(包括主体性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就其反应的形式而言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且随着人对于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方面和主观性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化。因此,没有心理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人所创造的一切,不仅通过物质躯体的活动,而且通过内在的、主观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的情感、愿望、需要、理性和意识而产生出来。因此,社会因素同心理因素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的活动中外部因素同内部因素的相互联系。从动机到结果,是由内部的(心理的)东西向外部的(社会的)东西的转化。这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首先通过认识过程,客观外在的东西转变为主观心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实践过程,主观心理的东西又转变为客观社会的东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合金”中,每一个因素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如同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物质性活动,甚至纯粹精神活动的产物如科学、艺术、宗教等,也是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和实在的社会现象。
3.1信息化作为人工技术系统。
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实体本身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技术系统又是按照人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就要遵循社会规律。但在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中,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既可以把天然自然改造成人工自然,又可以把一种人工自然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另一种更高级的人工自然。
它刺激人的神经生理,产生人脑对目的物的注意心理,便产生了人有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紧张系统。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表现为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心理机制的存在才能接受环境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进行加工,而后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不管发展的经历和目前的背景输入如何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信息化作为一种背景(环境、方式)去刺激人的心理机制,(下转第47页)(上接第22页)人的心理机制在得到背景刺激激活后产生行为,从而又对信息化也不断的改进,完善。
巴斯的观点:(1)外显的行为要潜在的心理机制。没有心理机制,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而且心理学中的所有理论都暗示了心理机制的存在。(2)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
对人而言,其心理活动不仅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祈望欲求、本能的心理表现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有意识地改造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于自己需要的功能。
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设计的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形式,其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文化的因素与功能。从本体论方面看,它指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总和。
“在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用文化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与环境和谐共进,并用新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无法分割也无法扯裂。在文化进化观上强调文化对人类生存延续的作用,文化有利于人适应环境,因此作为人适应环境的工具得以产生和保留。在心理需要论上认为文化是特定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文化缓解了人的存在焦虑,使得生命以文化的形式延续并且不朽,因而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现象是向文化而存在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文化是一种双向构建关系,生命现象与文化现象凝结在一起,在凝结的过程中文化便成为了人的存在,同时人也就“人之为人”了。
对自然对象和实物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对人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是文化的母体,因此,物质文化应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述划分是根据人类劳动活动、文化活动所改变的是何种客体来加以划分的。根据人的物质方面(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差别来划分文化现象,同根据所加工的是自然界客体还是人本身来区分文化现象,二者是一致的。对自然对象的加工(物质生产)基本上服务于人们物质的、肉体的需要;对人的加工(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的加工,对人的意识和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的加工。
参考文献。
[1]柳树滋.大自然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许波.进化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田浩,刘钊.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拓展..5.44(3).
[4]高清海.人就是“人”[m]..8.
[5]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6]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m].江海学刊,2001(1).
[8]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新视野,(4).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和普及。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利用和研究成为新的趋势。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进行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在推进。其中,构建新的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基于对大数据特征及内涵的剖析,探讨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和实现路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大数据对教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促进教育的公平,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的作用,是人们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的要点。在大数据时代下,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能够利用技术和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高等教育继续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融合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中通过对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实现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变革却没有取得相同速度的进步。目前,虽然信息化技术已经走进各个高校的课堂之中,信息化教学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目前的高校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转变。许多高校只是将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之中,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在高校课堂之上,仍是以老师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之上。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在教学课堂创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仍有待于开发。而目前的高校教学,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未实现较大的突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些不足,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出现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1.2高校教学评级机制较为单一。
现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机制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堂中老师的传授,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学校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的机制较为简单。另外,通过教学评价实现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改进的机制也不够完善。从根本上说,学校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进行改进,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推动教学水平提高等方面的任务。许多高校的教学考核模式仍旧是简单地通过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来强调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内容。而这种评价机制对学生需求没有进行足够的了解,评价机制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需求,评价所依据的信息也较为片面,使得评价结果信服力不足,且较为主观。
1.3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使得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十分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学”与“教”的关系。课堂之上,老师通过书本等教学工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而在课下,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加缺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较为缺乏,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无法将自己的问题传达给老师,造成师生之间信息的堵塞,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较少根据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手段在课堂中运用,也只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无法实现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设计,从而起到推动学生夯实教学理念,加深教学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目标。再者,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学习只是对于考试成绩的一种过程,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失去长效学习和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
1.4课堂教学出现“高科技,低效率”的现象。
随着高等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投入不断增加。许多学校建立了信息教学中心和实验中心。但是,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由于缺少相关的人才和知识,使得教学的软、硬件设备缺乏管理和维护,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外,在许多高校中,其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我国教育资源在开放程度上不断地扩大,但是在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2.1坚持大数据驱动的基本理念。
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首先应该坚持大数据驱动的基本理念。在大数据基础之上,进行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师、国家、学校等多个层面坚持大数据驱动的基本理念,推动改革的不断实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技术不应该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技术应该有发挥更大功能的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建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老师应该深入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模式融合的方式和方法。另外,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理念,坚持用“数字化教学”的方法,推动数字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在信息技术上对课程教学任务的研究,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新发展。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维修和利用方面的知识,维持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较少教学资源浪费的状况。因此,相关的教学资源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研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的教学软件。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应该加强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支持力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切实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
2.2大数据支持个性化教育。
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大数据能够通过反馈、预测和个性化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学习。例如,翻转课堂和mooc模式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作业以及实验等环节反映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学习的轨迹、学习的过程等,从而能够根据大数据的反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完善,大数据环境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教材。而大数据环境下,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运用。
在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下,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能够保证教学资料可靠有效的条件下,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能够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环境。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另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通过网上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尽情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应该不断加强教学信息的改革和研究,推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实现跨校交流的开展,促进信息化教学下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4提高高校老师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环境的不断发展,建设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仍旧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其对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老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加强其数据分析的能力,强化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如此才能够不断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老师还应该不断增强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推动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3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高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仍面临许多的问题。例如,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的对策。其中,可以通过支持个性化的教学,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提高高校老师数据分析的能力等,来不断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六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信息和通信等高科技正在迅猛发展,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将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推向自动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网络环境”的飞跃。“网络环境”作为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名词之一,深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研究角度或认识程度不同,大家对它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者认为:“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有的研究者指出:“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的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局域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和网点的建设。”还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环境,就狭义而言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广义而言,它还包括电子网络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和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网络环境是指高速信息网及其效应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情况与条件。网络环境是信息时代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所创造,转而又极大地影响着人类自身。
据200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在网络用户的特征结构方面,男性、未婚、25岁以下、大专以下学历、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网络用户的比例分别在网络用户各特征数据中占据相对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9.3%、57.8%、54.9%、69.6%、84.5%;在用户地域方面,北京、上海之外的尤其是沿海省份的网络用户数有了较大的增长,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网络用户数占全国网络用户数的比例分别为9.5%、8.1%、7.1%、6.6%、6.5%,居全国前五位,东部的华东地区和西部的西北地区网络用户状况有着相对明显的差别,总体而言,华东地区网络用户的特征结构要比西北地区网络用户的特征结构相对合理,而华东地区网络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相对西北地区网络用户而言也显得更频繁、更日常化;在职业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是网络用户主体,比例分别为28%、15.7%,但后者的比例和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另外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比例和以往相比都有所增长,分别达到8.0%、8.9%、6.2%;在行业方面,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it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制造业是网络用户的主要分布行业,比例分别达到12.5%、10.3%、11.8%、10.6%、11.1%,其它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也都有不同的增长,网络用户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宽泛。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就网络用户上网目的来看,主要涉及获取信息、学习、学术研究、休闲娱乐、情感需要、交友、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对外联络、炒股、网上购物、商务活动、追崇时尚与赶时髦等,其中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53.1%的人将其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休闲娱乐(24.6%),交友排在第三位(7%)。近几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络用户所占比例一直在稳步增加,与2002年中期相比又增加了5.5%.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以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使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对互联网认识的提高,也使网络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更加理性与务实。
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包括:电子邮箱、新闻组、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信息查询、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个人主页空间、电子政务、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短信服务、网上教育、电子杂志、网络电话、网上医院、网上银行、网上炒股、网上拍卖、网上定票、旅店预定、视频会议、vod点播、网上直播、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远程登录、信息发布、网上推广、网上销售、信息化系统(erp、crm、scm)、其它等。而电子邮箱、搜索引擎、信息查询和网上聊天排在网络服务的前三位。
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的信息主要有:新闻、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休闲娱乐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电子书箱、科技与教育信息、体育信息、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信息、汽车信息、求职招聘信息、商贸信息、企业信息、天气预报、旅游、交通信息、医疗信息、交友征婚信息、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各类广告信息等。
用户了解新网站的主要途径是搜索引擎,比例高达84.6%,其它还有网站上的链接、电子邮件、朋友同事及网友介绍、网址大全之类的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黄页、户外广告等。
用户获取、浏览的中文信息占中、外文所有信息的比例为81.3%,用户获取、浏览的国内信息占国内、外所有信息的比例为71.1%.目前网上信息中电子书籍、新闻、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休闲娱乐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科技、教育信息、体育信息、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信息、汽车信息、求职招聘信息、商贸信息、企业信息、天气预报、旅游交通信息、医疗信息、交友征婚信息、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各类广告信息等还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其中有近三成的用户对网络速度、上网费用、网络安全、中文信息的丰富性不太满意,对网上购物、网络游戏、收费邮箱都提出较高期望。综上所述,家中仍然是网络用户上网的主要地点;晚上八、九点钟是网络用户上网的'高峰期;台式计算机仍然是网络用户上网的首选设备,但新的上网设备正在逐渐被网络用户所接受;与2002年6月统计数据相比,网络用户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每周上网时间以及每周收发的电子邮件数均有所增加,人均email帐号数则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可以预计,随着硬件环境的完善、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应用的推广和网络知识的普及,互联网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将更加深入、广泛。
在网络环境下,应加快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专家指出,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用户需求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用户范围的广泛化、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信息需求的精品化、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的高效化和信息需求的自助化。而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具体表现为需求内容的多样化、需求文献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信息出版形式的多样化、需求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以及需求信息时间跨度的多样化。图书馆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方式,在机制上要跟上,服务方式要能跟上需求的变化。同时,制约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因素包括用户个人因素与外界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用户获取信息技能障碍、获取信息智能障碍,外界因素包括网络环境状况的影响、网络信息资源状况的影响、网络服务费用的影响、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等。根况地讲就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匮乏、服务相对落后和用户使用网络的水平较低。
应该更加突出自身的核心优势,即提供国内外高质量的专业和学术信息,并不断更新原有的服务手段,使用用户能够更便捷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练好内功。用户信息需求的随机性和图书馆服务的持久性,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整体性,用户需求的多变性和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相对稳定性是图书馆信息保障社会职责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广大用户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人员的素质、良好的信息设备、良好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列为当代图书馆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排在用户需求首位。因此,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提供诸如信息增值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到全程跟踪服务。
其二培育市场。培育壮大市场与用户教育密不可分,用户信息能力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和自觉实践才能获得。应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用户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类型、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施行用户教育。加强计算机信息检索教育,提高用户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英语教育,提高用户网上语言应用能力,加强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提高用户的信息道德素质。通过对用户培训,可以增加其关于信息的理论知识,强化信息意识,养成信息思维的习惯,更准确和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了解和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从而提高使用信息的效率和效益,培养其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如上述的上海图书馆剪报部,业务涉及针对不同行业和产品的主题剪报、定制剪报、课题咨询、论文资料提供等,内容则包括各行业的政策法规信息、市场动态资讯、分析预测报告、竞争情报收集与分析、媒体监测与分析等等。
总之,网络时代图书馆与用户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互联互动,共同发展,达到双赢。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逐渐形成相互弥补的有机整体,在选择、过滤、评价和组织网上信息方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可以说,图书馆是在与用户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共生状态下逐渐适应对方并发展和完善的。面对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图书馆要适时地调整自身的藏书结构和服务手段,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和政策扩展重点服务,在满足广大用户的基本需求和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专业化的特色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重点用户的特殊需求。朝着精品化、个性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迈进。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七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全体教师更好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每一位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素质的提升。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分批进行电脑、电教知识应用培训,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掌握电脑知识应用、并能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为了把本学期的电脑培训工作做好,现将一些培训事宜做如下计划。
利用中午或下午放学时间
20xx的基本操作(复习)
20xx的基本操作(复习)
3、excel20xx的基本操作
采取集中参与式、教师的学习式的多种培训形式。尤其采取一对一辅导。
1、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刻苦、好学,必须按时参加培训,不得迟到、早退,不得在计算机教室高声喧哗,干与培训无关的事务。
2、培训时请各位老师认真观看视频,做好记录,不懂就问,不带问题出教室;回家或回办公室要勤练多用,做到熟能生巧。
3、通过培训,要求老师对制定的培训内容基本掌握。并能较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
4、参加培训的指导教师必须按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培训任务。
5、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得无故缺席。
6、培训完毕后参加成果汇报,记录考核成绩,载入教师档案,并与评优树模挂钩。
7、采取点到的方式对全体参训教师进行考勤记载。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八
“信息化带开工业化,施展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建设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由“85”、“95”的推行、普及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企业的信息化运用有了必定的深度以及广度,同时咱们也发现,因为没有树立健全的施行保障措施,良多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没有看到成效,或者收效甚微,依据国家经贸委二00一年底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企业对于本企业信息化效果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六%,较满意的企业占五二%,不满意的企业占二六%(如图一示)。可以说,接近一/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是不胜利的。
另外,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愈来愈大,愈来愈繁杂,因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愈来愈大,主要表现在:
1、念头风险。
所谓念头风险,即企业引入信息化的念头,也是企业进行信息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正确的念头不必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然而过错的念头确定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
目前良多企业施行“信息化”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晋升管理、增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
1、为了所谓的“领导工程/面子工程”,迫于行政或者舆论压力;
2、为了炒作,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利;
3、为了向老总或者者高层提供“信息简报”。
很显然,这些施行信息化的念头自身就是对于“信息化”的歪曲,必然不能到达从根本上晋升管理水平,增进战略目标实现的理想结果,依据这样的念头来施行信息化的结果的风险性是无比大的,因而企业在施行信息化以前必定要摆正企业施行信息化的念头,并且在施行的进程中不断的审视是不是偏离了原始的初衷.
2、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文首先是1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产生了本色的变化,它的变革犹如“工业革命”1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咱们的企业利用信息化的手腕不是从理顺本身的管理自身入手,而是寄但愿于信息化带动以往的手工操作,而且在施行的进程中常常将“咱们之前就是这样干的,很好啊?没有不利便啊?等等”,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引导信息化的施行,其结果仅仅是计算机的手工实现,其实不能给企业带来本色的变革,而且企业在施行信息化的进程中因为不能四平八稳,因而施行的结果是局部的效力提高了,然而总体的效力没有任何扭转。
3、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是1个无比繁杂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下列3方面:
1、触及规模广。
2、知识综合性强。
3、触及的部门广,是1个全员介入的项目。
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项目除了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乃至将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分销中心纳入到系统中,是1个内、外互动的系统,组织施行企业信息化系统,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干软件知识(cad/capp/cam/cae/pdm、nc、erp、crm、scm等)、行业经验以及施行法子论。同时,胜利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介入,从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经理直至高档经理,因而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可能是1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而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4、技术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风险在相干的文章中反应患上无比的多,本文不想过量的开展,这里需要强调的1点是:所有信息的安全性、独一性、集成性以及同享性是所有症结技术中最难点,它触及设计数据、出产节制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等等,如何去整合这些数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关切的。
5、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肯定后,行将面临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目前从事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咨询商、软件提供商以及系统集成商)为数良多,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整体的施行效果很难保障,(关于如何选择信息服务商及有关软件的选择在本系列的选型篇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必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6、合同风险。
企业在选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后,在签订相干合同时企业常常只注意到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其它的如服务等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颇有可能在今后的施行进程中带来没必要要的纠纷,将会直接影响整合信息化建设的施行效果,企业在签订信息化合同是应注意:
1、要分开签订软件、施行、培训及服务合同;
2、合同细则越细越好,特别是双方在施行进程中的责任以及义务;
3、付款方式最佳依照阶段性验收结果来实现;
4、项目终究验收标准。
7、施行风险。
规划完成;施行收场,没有相应的验收,或者是验收的标准呈现分歧(因而在签订合同时必需肯定),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
8、时间风险。
信息化的施行进程是1个长时间不断的进程,常常要连续1年以上,跟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企业的相干人员,特别是领导的踊跃性是1个很大的考验,有些企业由于看不到暂时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施行发生了疑难,更有的领导急于求成,擅自修改施行进度计划或者终止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9、人员风险。
信息化建设归根究竟是要人来完成的,建设信息化项目需要企业树立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而信息化人材又是即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计算机的复合性人材,这就需要咱们的企业培育人,而且更要留住人材。
10、使用以及保护风险。
咱们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况,1些企业花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然而没有多少人会用,更没有多少人喜欢用、愿意用,终究成为了闲置的陈列。
企业信息化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务实而不是务虚,更需要企业里的每一1个员工以及实际操作者切实掌握新的业务流程、养成使用习气。而要做患上这1点就需要咱们的企业家要有无比的魄力,制订相应的轨制,强制推广,由于变革是非要流血的,联想在进行本身的信息化施行进程中,有1批骨干,乃至是高层前后离开了联想。
101、发展中的风险。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它跟着管理理念以及相干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1个螺旋上升的进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1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因而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1个不可防止的问题dd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尽管信息化建设风险很大,然而历史的潮流又让企业不能不面对于这残暴的现实,知难而上,规避风险的办法只有1个,即对于现有管理的突破:
1、用变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思想来指点整个信息化的建设;
2、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依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整个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4、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来进行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计划工作;
6、对于信息化服务商的选择尽可能公道;
7、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确保信息化的施行;
8、引入独立的第3方的o理机制;
9、项目施行完成后用轨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强制履行。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九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高速发展,为时代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电脑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和相关设施的大量普及使得信息化进程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主流。而档案原生具有可信息化的基础,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化是指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材料资源实施基于现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管理和利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是细致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也是改造优化现有档案系统、资料转化和整理的过程。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里面提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化建设。因此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当今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1.2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越来越多,人事制度管理也越来越复杂,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事制度优化改良的重要策略。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当前社会环境信息化潮流的要求,传统模式人事档案管理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实要求,材料信息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档案提取和操作日益频繁,传统模式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已无法满足现实环境提出的相应要求,因此,要以信息化技术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改造和建设,把档案管理信息化融入到人事制度改革中去才能适应当前的客观现实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1.3实现人事档案自身价值需要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价值在于档案能否具备一个高效准确合理的利用基础,人事档案记录了大量的人事信息,是单位人事调整、个人办理相关手续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另外人事档案也是人才开发工作重要的人事材料基础,人事档案作为人才信息的资料库记录了大量人才相关的重要信息资源,可为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提供信息上的支持与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针对客体上分为实体和信息化两部分,实体档案针对客体是档案的原始凭证、纸质文件,这种形式所特有的唯一性、真实性和法律凭证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不过实体档案管理工作操作复杂,利用手续繁琐,检索麻烦、管理效率十分有限。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实体档案具有高效便利的特点,可极大提高档案工作管理的效率,简化档案利用的复杂程序,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功能,更大实现档案价值。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
目前主流的几种方式:内部自建模式、外部采购模式、混合模式。一般来说集团型企业的业务、结算、管控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个性化要求,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来实现最终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要兼顾灵活性,因为需求的变化速度会远远地超过我们的预期。
3.1内部自建模式。
内部自建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it团队,对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系统都由自己的it团队自主进行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系统上线、系统升级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个性化程度强,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弊端,就是成本较大,同时开发周期也较长。
3.2外部采购模式。
外部采购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通过采购外部软件产品的模式。接口以及二次开发的需求也同样由软件供应商提供。人员外包、项目外包都属于这类模式的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上线实施周期短;同样也存在弊端,个性化程度不高,更新、维护、升级、改进的响应度不够。
3.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主要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部分通过采购外部的软件产品,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考虑到了系统的个性化,同时又能兼顾系统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对系统的更新、维护、升级、改进作出响应。
4.1对现有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集团型企业内各个系统已经存在多年,并已经正常运行。建议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整合的同时要对业务、数据、流程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
4.1.1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考量的原则,全面考虑业务流、信息流、单证流、资金流、结算流的深度融合,要能具备界面整合、数据整合、业务整合等能力。
(2)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
(3)生态圈原则,系统的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
(4)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
(5)标准化原则,实现代码标准化,业务模型标准化,数据建模标准化。
(6)平台化原则,采用主流的平台技术,确保开放性和可靠性。
(7)流程化原则,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做到可自由的拆分与组装。
4.1.2系统规划的步骤。
(1)近期目标。a、对企业主要的核心系统如业务、财务系统进行改进和整合b、建立企业的管理分析平台、数据挖掘系统,实现包括业务、财务等方面的各类分析报表,并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2)远期目标。a、根据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应用实际需要出发,将现有系统以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应用到的系统进行规划,并且系统与系统之间,要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交互。b、对企业内各类应用系统进行评估,对一些不利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系统,考虑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更换。
4.1.3主流的架构模式。
(1)企业服务总线模式。esb被称为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在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service、xml等技术相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实现了系统间最底层的连接中枢,是搭建企业系统整体架构的必要部件之一。它颠覆了以前的软件架构体系,和传统中间件产品相比,它的解决方案性价比更优,并且esb还消除了异构系统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互相协同,在不同的服务之间实现了整合。就功能角度而言,它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交互,同时它内置了许多标准接口可供用户调用。国内很多erp厂商都提供此类型的产品,如金蝶的esb和中创的infors产品等。
(2)soa架构模式。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这是一个基于组件开发的模型,soa使应用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定义为服务)用这些服务之间所定义的接口和约定进行关联。接口是用公共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接口相对独立于相关的硬件平台、os和开发语言。这使得建立在异构的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采取一个标准和统一的方式进行耦合。soa它能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对软耦合的各种组件或应用实现部署、应用和拼接。server层作为面向服务的基础,应用程序可直接对其进行引用,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的依赖。soa是一种软耦合的服务应用的架构,每个服务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交互与通信,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接口开发与通讯机制。soa可以理解为是b/s架构、xml、webservice等技术的后续的扩展和延伸。与以往相比,采用了soa构架的系统能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
4.2尽量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再利用。
很多集团型企业内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尽量还是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优化改造的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it方面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优化和升级。
(2)参考其他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的建设思路,博采众长。
(3)考虑到业务、资金、结算、管理、风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4)要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开放性、灵活性。
(5)兼顾到作业层、管理层、领导层等各个层面对系统的需求。
4.3网络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
由于企业的业务、结算、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集团内部总部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网络环境各不相同,网络建设和宽带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由it团队牵头从各个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的进行网络基础架构设计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总部、各个子分企业进行优化与改造。同时,各分子公司需要配备it专员,it专员可以是专职或者是兼职的人员担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网络基础架构的运维和管理。
4.4提升企业内部的it力量随着企业的业务不断地扩大,原先的人员配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各种it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要提前要培养一支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it团队,这也是实现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对信息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2)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3)完善人员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内部外部挖掘it人才。
(4)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it技术的相关培训。
4.5建立it支持平台。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像以前那样企业内所以的it工作由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已经变的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it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包括(集团信息部、it供应商的支持)。
(1)对于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评定,选出一批优质量的供应商,做好企业信息平台运行的保障服务。
(2)根据具体需要,可采取项目外包、人员外包、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要尽可能的为企业降低it成本。
为了将企业所累积下的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源和项目经验传承下来,需要使用一种快速、便利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分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什么是企业信息门户eip?就是说一个应用系统框架,可承载企业内所有的应用,并与信息相整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一般来说eip都是基于web架构的,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可以从一个统一的渠道获取信息。eip着重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访问管理和无缝的对接。这类应用一定会包含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模块。结合现在流行的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在线商城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直接与用户终端对接,为打造平台化运营模式提供支撑,打造端到端的营销和服务模式。主要优点包括:
(1)即时的发布企业信息,将重要的资讯和产品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外界推送。
(2)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与终端用户的沟通渠道。
(3)为终端用户提供实时、高效的服务通道,与竞争对手的形成差异化服务。
(4)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
(5)形成企业内部员工便利的沟通渠道。
(6)帮助企业积累优质信息资源,传承企业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一
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或忽略都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其效果或危害。因此,提高对档案管理的工作重视,加大关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提高教育单位内部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提高上级领导和教育单位各部门对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十分关键。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高效性、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获得领导重视是关键。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设备的购置,人员的调整,无一不需要上级部门逐一进行审批,学院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如果不够会造成档案建设上重大困难,因此要把档案管理重要性作为学院整体工作重要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人事档案制度和信息化改进的相关要求上予以必要支持;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更要对档案重要性给予必要重视,要将人事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把档案工作的规划布置,研究考核与本部门其他工作同期开展,定期研究检查、布署、指导人事档案工作。
2.2建立制度基础,规范档案管理。
为增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管理质量,提高档案工作效率,规范档案工作流程,科学化的档案管理非常重要。要本着合理性和科学性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依据,是档案管理具体实施的标准,合理科学的一整套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提供资料的相关部门要对档案管理目标实施全面细致地考察,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真实准确地考察所有档案人员的相关材料,重视对当事人工作能力,性格特点、业务水平的记录,保障形成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2.3建立完备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
当今快节奏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具备与之适应的工作效率,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和档案数据更新。为跟上时代步伐,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应由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而信息化管理很多方面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因此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是这一切的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实施人事档案信息汇总和动态管理,方便快捷地更新人事档案数据,使人事档案查阅,比对,传输上更为迅速准确。人事档案数据库要建立在中组部《信息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数据采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基础的一项内容,采集工作一定要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的年龄、工龄、党龄和学历学位为依据,保证人事档案数据库内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
2.4实施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换,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档案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在局域网内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和人事数据交流必不可少。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交流和共享体系,保障信息安全是前提,在网络信息管理中要重点做好管理权和使用权的问题,要进行密码和多重验证来核对管理者身份。要以多种方法对数据库采取安全防护和安全性监督。防止非法人员利用网络盗取和损坏档案信息;同时保密性也是人事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原则。针对人事部门内部要合理设置操作者和管理用户的系统权限,避免不必要的授权和重复授权,对于管理权限的分配要做到责任和权限对等,避免出现越权管理和权限失效现象。人事档案数据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了人事档案操作程序上的反复录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网络化的档案服务还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随时需要都可实时查询档案数据,方便各种工作情况的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还可在需要人事信息资料汇总和统计分析时实现快速高效的实时统计,这对决策和组织人事工作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信息支持。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需要运用相应的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遵循《干部人事档案原件管理系统》的相关原则,把相应人事数据严格对照档案原件逐步输入电脑,建立人事档案电子数据库。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以后档案的管理汇总、统计利用、查阅、变更都能够实现无纸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结语。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要积极引入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办公的先进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改进档案管理制度。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改革的推进,努力挖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使人事档案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提升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季瑶娴.新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7).
[2]李建英.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粗浅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1(4).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二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的到来,信息化管理以其录入方便、准确、不易灭失、使用快捷等诸多优点,其应用正日益广泛。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开展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说,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更有利于人事档案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方向日益明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事档案的管理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并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也在不断地向着适应经济结构及市场要求的方向发展,不断的进行着改革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这改革与信息化发展共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着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有待加以改善,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水平。
1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几大问题
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和安全技术水平不足够,信息安全立法保障不充。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但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不知道该如何杀病毒、如何加强安全系数,导致电脑经常瘫痪。往往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泄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电子文件保存中存在的更新版本的不兼容性和不可识读性,存储材料及载体的易损毁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
人事档案材料电子文档建立不规范。很多人事档案文件力和物力。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子文档,都是随心所欲的建立。在制作表格、字体、字号、甚至是字体颜色都是五花八门,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废品收购站”。当需要打印提交的时候,还得重新整理文档。这样人为的重复劳动,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使得人事档案案卷很不美观。
2完善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性工作的建议
提高信息化安全意识,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及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人事档案的管理者,一定要采取措施,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共同保证电脑——这个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电脑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培训,包括电脑病毒管理,禁止在电脑上乱插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外接设备。等,档案管理录入和保存人事档案的电脑要与其他的办公电脑分开,尽量不要连接外网,并由专人采用秘钥进行管理。在人事档案的保存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在做好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纸质档案的保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不断专用,并确定专业人员管理。还要规范电脑安全制度,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法规和安全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开发和改进出信息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对人事档案的信息密级进行更加严密的界定,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数据库开发和改进更为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健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可以系统的对人事档案进行的数据自动分析、整理等相关功能、归类、排列,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由之路。开发和改进人事档案管理软件,还需要有利于实现远程控制、远程查阅和数据共享等功能。即准确快速又方便简洁,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档案数据信息共享,快速查阅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信息,提高办事效率。还要把档案管理的信息数据做好备份,存储起来,以防电脑操作不慎丢失信息数据。
在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的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的先进功能,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更为严格界定和加密,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事档案信息泄露的风险。
3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对保存环境和保存方式手段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防病毒工作,切实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认真搞好电子档案的及时备份与维护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4重视人事档案信息入档及修复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严肃认真对待档案生成、收集、验证、归档及利用的每一个过程,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样需要重视人事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同时,需重视人事档案入档后,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归档档案进行核查与修复工作,出现问题要及时修复或恢复数据,必要时,要与原始纸质档案进行对比修复,以保证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电子文档建立人事档案电子文档的要统一标准,定期开展数据的整理、更新与复查。
在电子档案管理成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的前提下,需要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对统一的人事档案电子文档格式,对于参数、字体、字号、颜色进行相对严格的规范,保证人事档案电子文档的相对统一性,减少在人事档案电子文档的流转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同时,定期对人事档案电子文档进行必要的整理、更新与抽查,及时修复和整理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免给相关人员带来不便。
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等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应积极关注社会的新的需要,并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等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特别应重视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认真不断优化研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在新形势下的管理方法,制定和改进流动人员在从事各项流动过程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要求与收集制度,并及时收集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德能勤绩等归档材料,使人事档案能更加适应社会与个体的新形成的各类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符合管理要求,为社会及个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便提供利用。
5结语
随着我国单位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而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和问题。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人事档案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作用,需要社会多方面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需要管理层、信息化技术人员、档案所有人、企事业单位与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推动档案不得不发生转变,一份详细的人事档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基本工作状况,记录了知识水平高低、工作岗位设置、工作业绩和经历记载、人员调动和工作奖罚情况,从里面可以清楚看到每个人的详细信息,也可以说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记录。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管理技术,管好用好人事档案,对人才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已成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世林.集体所有权档案管理现状和模式探究[j].档案学研究,2011(03).
[2]岳晓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03).
[3]董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城建档案,2014(02).
[4]梁金爱.新形势下乡镇档案管理现状及前景的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4(05).
[5]马爱凤.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j].山东档案,2004(04).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三
有些地区认识不到农机信息化网络的重要性,认为可有可无。也有些地区受资金的'限制,无法建立农机信息化网络平台,或者网络平台设备落后,传递速度缓慢,无法发挥信息化网络的优越性。
2.2农民对信息化网络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农民对信息化网络意识不强,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开发及利用等方面得不到拓展,农机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导致农机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无法取得信息服务应有的效果。
2.3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缓慢
由于农技人才和精通网络技术人才的缺乏,许多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也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交流,信息服务水平差。同时,由于资金投入、重视程度、地域差异等因素,各地的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十分缓慢。由于农村网络设备落后,网络不畅通,所以信息的收集、处理系统也十分落后,甚至有些地方还未建立信息平台,从而阻碍了农机信息化网络的发展。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四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2015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研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以建筑动画项目实训课程为例(项目编号:ys20150811)。
江苏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蓝工程项目。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它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建筑动画是指为表现建筑以及建筑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动画影片。
它通常利用软件来表现设计师的意图,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出虚拟的建筑环境,让观众体验建筑的空间感受。
建筑动画包括建筑外观动画、园林景观动画以及建筑内部装修动画,重点考察的是镜头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建筑动画项目实训课程为例,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效果。
一、教学分析
该课程是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学生在前期学习了“建筑场景设计“视听语言“脚本与分镜设计等课程,后续将学习“虚拟现实项目实践等课程。
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课程选择真实的项目,制作招商地产样板房的建筑动画。
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摄像机的摄像原理和镜头语言,对三维的场景有一定的制作能力,但在理解和实现客户需求,设计虚拟环境中镜头动画,并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有一定困难。
而信息化手段,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降低技术掌握的难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为掌握镜头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辨别镜头角度和速度并理解其作用,能力目标为能运用3dsmax软件设计剧本中的镜头动画,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服务客户需求的职业素养。
课程教学重点是根据分镜头脚本设计并制作镜头动画,教学难点为镜头动画的角度选择和速度控制。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环境的构建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
[2]根据课程的学习特点,教师创设了信息化教室,包括学生电脑、教师电脑、无线网络、混合现实设备和互动触摸屏。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十五
在经济飞快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架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
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增速和增幅都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
在物流产业发展势头正猛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当下最热的焦点议题。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实就是指物流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运输、传送、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全程的处理环节,用来有效管控货物的流动过程,从而减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辐射物流活动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视作一个发展过程。
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电子信息应用,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互联网系统,完成对物流业务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导航定位监控、物联网产品定位等。
在这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中,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2.1打造企业宏观环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洞察期进行详实规划;国家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章程条例;形成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升企业内部对电脑技术的'使用能力等。
主要指是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物流企业获取数据且对数据进行精密解析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包含有3个核心内容。
第一,对外部实施物流产品管理的业务,获得订单,利用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调用和安排物流车辆。
第二,面向外围的企业网站。
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详实的物流企业需求,创设一个门户网站,有助于客户确定单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
第三,面向企业内部的重要功能。
这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库存和运输等业务管理。
2.3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逐渐走向一个封闭和开发不相伯仲的行为。
为彻底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用于防御。
安全系统包括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
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用户权限来完成,集中统一管理用户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权限并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
这时操作人员就能运用账户和密码来进入系统并开始操作。
互联网安全可以通过防火墙解决,可以在新建系统时,保障系统在运行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连接来完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线路不流畅或切断,则可以在顺利解决安全问题后再次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3.1企业全体总动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35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