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6:55:06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模板20篇)
时间:2023-11-08 16:55:06 小编:碧墨

社交媒体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渠道,还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突出重点,不要泛泛而谈,保持内容的精炼和有力。在写总结时,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总结范文,并从中学习一些好的写作技巧。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一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二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二)朗读感悟。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三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

投影仪、投影片。 。

教学过程 : 。

一、板书课题 。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发:出发。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2、齐读易错音。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2、齐读易错音。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七、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八、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古诗两首:池上、小池教学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六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七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八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识识记“泉”、“流”等7个生字,学会写“尖”字。

2、能正确、流利、诵读古诗。

3、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通过吟诵古诗,发现古诗之美。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荷花开在小池非常美丽。

3、古人杨万里当时也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池,并写成了一首古诗《小池》。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古诗中描述小池有哪些景物呢?(荷叶、泉水、蜻蜓等等)。

3、(哇,古诗写得这么美,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诵读《小池》。

(2)继续出示“流”的金文和小篆让同学们猜一猜,并看图片,出示带平声符号“流”字,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3)带学生诵读“泉眼无声惜细流”

5、带学生诵读“树荫照水爱晴柔”

猜字谜:把矛放在树上。

识字:柔 诵读“柔”

识字:爱 爱:爱心、关爱。

6、带学生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1)出示荷的篆文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识字:荷,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平声出示图片)。

(2)猜字谜:露:路上有雨组成什么字?

7、带学生诵读“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蜻蜓图片,诵读“蜻蜓”

8、(1)将平声字归类出示:泉、荷、蜓、才、池,带学生诵读,看这些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们古代,第一声和第二声合起来是平声,凡是平声,都要拖长音。再次诵读这些字。

(2)将仄声字归类出示:小、眼、有,带学生诵读,看看这三个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国古代,第三声和第四声合起来是仄声。凡是仄声都要读短音。让同学们读小、眼、有。

(1)学生分小组读。

(2)男女赛读。

(3)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4)全班齐读。

10、玩游戏:生字回家。

泉、流、爱、柔、荷、露、角、蜻、蜓。

( )眼无声惜细(),

树荫照水( )晴()。

小( )( )尖尖(),

早有( )( )立上头。

三、看图猜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一、二句古诗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2、教师诵读,学生跟着诵读。

3、出示三、四句诗图片,猜一猜。

4、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5、理解“露”字: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6、理解“立”字。

(1)小蜻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7、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写字,出现“尖”字,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田字格的位置,注意“小”字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一条短竖。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四、总结全诗。

2、小池景色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九

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媒体播放,印证解读。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疾雨急来急去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感情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古诗,在理解每首诗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第一课时。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

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二、动漫欣赏,引生入境,初读感知古诗。

1、播放两首古诗的动漫。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3、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欣赏动漫。

放声初读。

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初读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并尊重其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三、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出题、解题:题目交待了什么?“醉”字何意?

2、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了解吗?

3、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并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解题。

依据搜集的资料简介苏轼。

利用工具书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里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师配乐吟诵。听了老师的诵读,你的脑海浮现怎样的画面?2、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都跟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听诵读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

自读后再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2、“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

2、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3、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4、指名配乐诵读这首诗。

学生标2、3、4句的节奏。并根据节奏读诗。

学生练习读诗,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意。

境美。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2、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雨过天晴、水天一色。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湖美景让我们醉了,更醉倒了诗人。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八、观看动漫,集体诵读。

1、播放动漫,回味全诗。

2、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用甜美的声音诵出对西湖美景的无限赞美之情。

集体配乐感情背诵。

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杨万里描写的是晴朗天气下西湖中莲叶荷花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说说古诗的内容。

集体背诵,并说说内容。

复习上一首,为下一首学习作铺垫。

二、初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谁了解作者?

3、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5、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交流了解到的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说话训练,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

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再学古诗,理解诗意。

1、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2、出示诗句。

3、指导合作学,理解诗句。

小组共同学习古诗,互说诗意,品评诗文。

通过合作学习,初步了解古诗内容,培养自学、协作合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2、诵诗咏诗情: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五、指导朗读、背诵。

朗读此诗。

扩大了信息量。

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

六、补充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课后反思。

在本课例中,教师针对这个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想象中的西湖,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比较多,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两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杨万里送林子方时,为什么以景为题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别诗歌所反映的以情为题材,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小孩子学古诗,你要朦胧引导,鼓励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怕幼稚,到了思想丰富以后,他的认识自然会丰富的。”

翻墨 跳珠 卷地 如天 别样红。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二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1.练习朗读、认字。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1.带领学生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3.乐曲磁带。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句。

3.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师配乐范读。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5.背诵诗文。

6.识字。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7.写字。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8.展评。

三、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三

管弦乐《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

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

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鼻子在舒心地歌唱。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四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看图说话、写话要求学生把图意表达完整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训练要点,一年级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虽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正确还需进一步训练。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就成了我们一年级老师急须解决的问题。在本学期第八周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围绕该问题进行了研讨。

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说完整话写完整句。

叶晓珠。

20xx年9月1日。

一、组长简单反馈上星期授课情况,引出本次备课主题《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写完整句》。

二、组织教师学习一篇理论。——《教会孩子看图说话、写话》。

1、组长组织大家阅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在看图说话写话时能把话说完整,把句子写通顺,写具体。

2、各位教师根据学习的有关理论以及提前准备的个人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学习体会。大家各抒己见。朱老师提出:先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上有什么,再指导按顺序观察各部分,抓住主要的说,对图中的语言要有取舍。金老师说:教会学生审题,逐一回答“要求”的问题,再连起来说。郑老师提出: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抓学困生的训练,从培养学生表达的愿望兴趣出发,不能拔高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组长进行总结:要从培养学生表达的愿望兴趣出发,教给学生观察和习作的方法,抓学困生的训练,挖掘优等生的潜力。

三、根据刚才的理论和收获进行集体备课——设计《语文园地七看图说话——该怎么办》的教案。

四、运用本次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布置下次集体备课内容。

五、下一周反馈教学效果:学困生能按顺序把图意表达完整,基础好的学生则能运用好词佳句把图意表达得更具体、生动,能想象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

老师们利用理论知识联系教学实际,教给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五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但极重要的语言工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有了标点符号,文章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标点符号,但还不能正确的认识标点符号,对它们的使用还比较混乱,尤其是句号、问号和感叹号。所以,我设计这节微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利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地教会学生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1、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了解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和用法。

3、会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讲授法、练习法

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以猜谜语的方式依次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1)圆圆小嘴巴,张嘴不说话。(句号)

(2)形状像个小耳朵,爱向别人提问题。(问号)

(3)一竖一小点,有时哭来有时笑,有时闹来有时叫,天天就爱喊口号。(感叹号)

师:你们可真聪明啊!全都猜出来了。那我们快点喊出他们的名字,让他们出来吧!

二、认识标点,了解用法

1、问号、句号和感叹号依次出来做自我介绍。

2、学生试读句子,想想分别用上什么标点符号。

3、教师范读句子,学生感受这三个标点的作用,和朗读时的语气。

3、师讲解使用方法,并归纳使用技巧。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游戏:闯关夺宝

学生试一试,练一练。

第一关:

1、我为什么写不好字呢( )

2、这块糖真甜呀( )

3、雪孩子哪里去了呢( )

第二关:

1、啊,多美的夏夜呀 ( )

2、这是你的铅笔吗( )

3、这件衣服太好看了( )

四、小结

师:小朋友,你今天的表现可真棒呀!学会了怎样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别忘了课后还要多练习哟!标点王国里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等着我们去认识呢!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开左下角的动画去认识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我们下次再见啦!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闯关游戏等形式,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地教会学生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法;进一步通过练习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六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

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第一课时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2)同座互读。(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学习生字。

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

(1)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谁愿做小老师。

(4)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1.自己背。

2.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节窗圆吃汤正户庆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团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课件显示生字结构笔画。

元宵节。

欢吃团。

1.完成拼音田字格。

2.写出带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

()()()()。

()()。

本课掌握较好,“团”字书写还要加强练习。加强说话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学,基本上能掌握好,有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它背出来。“宵”字比较多的学生还没掌握好。)。

看花灯。

教学要求:

1.思想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知道“元宵节”也叫“灯节”

2.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规范书写。

3.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花灯的样子。

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七

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1、重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2、难点:正确分析题意,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关于洛书历史的介绍片段,引起探究兴趣。

2、乌龟壳上的天书有什么奥秘呢?

师:珍贵的天书被保管在宝箱里,我们要层层解锁,才能破译天书。

出示课题:破译天书。

二、探究新知。

(一)火眼金睛:理解规则。

了解规则。

师:今天,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书”,怎么填数呢?请听第一关的游戏规则。(播放音频)。

只能填数字1、2、3中的一个。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师:我们应该填什么数字呢?

生1:只能填1,2,3,不能填其他。

师:那重复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2:比如不能在一行中填1,1,1,填的数字不能一样,不然就重复了。

理解规则。

师:清楚规则了吗?我们开始游戏吧!等一下会有不同的“天书”出现,如果数字都填对了,你就拍拍掌;如果数字有填错的,你就不拍。

出示一行、一列、一行一列(“十”字形)、三行三列的方格图,其中有正确的、错误的填法(比如出现重复的1、1、2)。方格图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当后面出现三行三列的方格图时,学生的.速度显然慢下来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判断”。

规范表达、有序检查。

师:你认为最后的“天书”填对了吗?

生1:我觉得是对的,都是填1,2,3,没有填其他数字。

教师拿出宝剑教具,引导学生横着检查或竖着检查,并规范表达。

第一横行,2,3,1,正确;

第二横行,1,3,2,正确;

第三横行,3,1,2,正确;

第一竖行,2,1,3,正确;

第二竖行,3,3,1,出现重复了。所以可以直接判断填写错误。

师:同学们,在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仅要横着看,也要竖着看。恭喜大家成功解锁第一关!

(二)巧解爱心锁:唯一法。

1.填写第一个空格。

师:这么多的空格,你想先填哪个呢?请你拖动蓝色的爱心来表示。

生1:(拖动蓝色爱心到第三横行的第一个空格)因为这一行已经有1,2了,所以这里要填3.

生2:(拖动蓝色爱心到第二竖行的第一个空格)竖着看已经有1和2,所以填3.这样就不会重复了。

师:不能先填其他格子吗?比如第一竖行的第二格。

生3:不能!因为第一竖行只填了1,不确定这里是2还是3。

师:第三横行,第二竖行有什么特点吗?

生4:这两行都已经填了2个数字,只差1个数字,我们只要看少了几,填几进去就可以了。

生5:也就是要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板书: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

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一行的空格少,哪一行就先填。请你独立完成爱心锁,先自己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反馈总结。

生1:第一竖行有1和3,所以少2;

第一横行有1和3,少了2;

第三竖行有1和2,少3.

生2:也可以说第二横行有1和2,少3。

师:也就是同一个空格,我们既可以横着填,也可以竖着填。

师: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这就是唯一法。(板书:唯一法)。

(三)巧解雪花锁:二余法。

1.理解规则。

师:我们的“天书”变大了,这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雪花锁,填写的规则是什么呢?(播放录音)。

只能填数字1、2、3、4、5中的一个。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师:谁听懂规则了?

生1:填写的数字变多了,刚才只能填1,2,3,现在可以填1,2,3,4,5。

生2:虽然数字多了,但是依然不能重复。

生3:是的,横着看、竖着看都不能重复。

2.自主探究。

(1)独立完成。

(2)初步反馈。

生1:我先填第五横行,已经有1,2,3,4,所以还少了5。

再填第四横行,已经有1,2,3,4,所以少了5。

还有第三横行,已经有1,2,4,5,所以少了3.

生2:第四横行这个空格也可以根据第二竖行填出来。

(3)深入讨论。

师:非常棒!你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还能接着往下填吗?

生1:第一横行、第二横行我不知道怎么填。

生2:第一横行有1,3,5,少了2和4,到底是2、4还是4、2呢?

生3:我们来试一试吧!如果填4、2,那么4就会和第三竖行的4重复了!

所以应该填2、4.

师:也就是你把重复的那种情况排除掉了,只剩下2、4这种填法,是吗?

生3:是的,我们用这种方法再看第二横行,已经有1,3,4,剩下2和5.如果填2、5,就和第四竖行的5重复了!

师:这就是二余法,当出现两个空格时,我们没办法确定两个数的顺序,我们可以试填一下,排除掉重复的情况,从而找出答案。(板书:出现两个空格时,排除掉出现重复的填法。)。

师:恭喜大家!终于拿到“天书”啦!

(四)洛书之谜:加入运算。

1.理解规则。

师:“天书”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播放视频)。

师:洛书的填数规则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

(1)只能填数字1至9中的一个。

(2)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对角线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5。

师:这和我们之前的规则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要把数字加起来,要让它们的答案一样。

生2:要把9个数字填进9个空格里。

2.学以致用。

师:请你在龟壳的洛书中,试着算一算,填一填。

生1:第三横行,8+6=14,14+1=15,所以填1;

第三竖行,7+6=13,13+2=15,所以填2;

第一横行,4+2=6,6+9=15,所以填9.

(五)当代数独:趣味拓展,衔接古今。

师:洛书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当代的数独。数独的规则是填写数字1-9,而且每一横行、每一竖行都不能重复。

除了基础数独,还有变形数独。

感兴趣的时候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哦!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八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样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热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以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书写。全篇课文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句写国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写升国旗时我们怎样做。整篇课文句字简洁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观看国旗班升旗仪式的视频。

2课时。

第一课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旧知。

上周我们学习了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哪位小朋友还记得,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背诵,再集体背。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升国旗》。

1.板书课题(要求: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先写拼音再写汉字)。

2.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看看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仔细大声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句轮读。(有几句话?你怎么知道的?)正音。

2.分组齐读,做到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考考你:课文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出示:学生做的红旗。

2.说一说:每次周一我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想一想,国旗是怎样升起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联系课文插图,说一说。

3.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课文的二、三两句就是写了升国旗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4.指导感情朗读。

“您”指的是谁?(您,就是表示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这样幸福地看者自己国家的国旗高高飘扬在天空,有些国家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失去爸爸妈妈,更别提能在学校安定地读书学习了。我们是幸运的,在国旗下成长的孩子是快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就在告诉我们:和平、安定的一天又开始了!人们又可以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学习!也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都在蒸蒸日上!因此,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带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去读。

(1)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下节课请小朋友朗诵,老师欣赏。)。

五、指导写字。

“红”:第一笔和第二笔是什么?自己看笔顺图后回答。范写,描红,临写。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十九

2、做、跳“荷花”

3、播种和收割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绳子的广泛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与游戏结合使学生更加注重配合,班级凝聚力加强,培养灵敏,机智,勇敢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爱民的优良品质。

学习并初步掌握跳绳的基本技术,技能,方法;

学生甩绳动作和脚跳的节奏相呼应。

场地:排球场一个;

器材:绳子若干条;垒球若干个;

一、情节导入部分(6-8)

(1)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检查学生服装情况,步入课堂。

组织方法:成四列横队集合(如图)。

要求:快、静、齐,精、神、气。

情景导入,导入语:小朋友们,平时我们用绳子都是跳的,对不对?今天老师偏偏不让小朋友把绳子都用来跳,绳子的作用可广泛了,看谁想的.法子最多最新颖,大家开动脑经,看谁最棒。

(2)绳操:

1、扩胸运动

2、体侧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运动

5、踢腿运动

6、跳跃运动

7、全身运动

8、整理运动

教学方法:教师一节一节进行分解示范,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模仿练习。

学习本领:

方法:两脚并拢进行双脚起跳,手臂外展,肘关节微屈,手腕进行有节奏地甩动,脚跟着甩绳的节奏进行练习跳跃,做到动作协调优美。

教与学的方法:

(1)导语

(2)教师讲解示范双脚起跳的跳绳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4)观察练习情况,针对练习中的突发事故和不足做出住合理的措施。

(5)教师小结

组织方法(如图)

2、做、跳“荷花”

教学方法:

(1)导语;

(2)教师讲解具体的要求;

(3)组织学生开动脑经想象荷花的样子,要求创新;

(4)对学生的荷花进行评价;

(5)组织学生进行跳荷花练习比赛;

(6)针对不足进行纠正;

(7)赛后进行小结。

三、情节高潮部分8-10

游戏:播种和收割

方法:令下,排头学生依次将“庄稼”种入“荷花”内,绕过旗子返回时又将“庄稼”割起交给第二人,第二人继续进行“播种”与“收割”,依次进行。先完成的队获胜。

规则:必须将“庄稼”种入“荷花”中,否则重做;必须将“庄稼”全部“播种下”和“收起”。

教与学的方法:

(1)导语:小青蛙很有想法,它在荷花上种庄稼,然后进行收割大丰收。

(2)教师先让学生开动脑经想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指点。

(3)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赛后小结。

组织:

四、尾声恢复部分3-4

1、课后小结

2、安排收回器材

3、师生告别

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

预计生理负荷曲线

160140120100 8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古诗画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二十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综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三国魏曹值。

煮豆燃豆葚,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3940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