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22:06:09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汇总12篇)
时间:2023-11-08 22:06:09     小编:HT书生

外出旅游是一种拓展视野、放松身心的方式,我想我们需要安排一次旅行了吧。注意总结的时间范围和事件选择。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进步。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二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  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想到用豆萁煮豆,作者有什么强烈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学生如果对曹植了解不多,老师可适当补充: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喜爱,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妒忌曹植的才干,想把他置于死地,要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杀头。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抗争。)。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三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音乐和图文资料。多媒体。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8.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寒食》。

一、读题,释题。

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

1、诗人及时代背景。

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

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

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

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课题,理解题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尤其是“间”“数”“还”的读音。

4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5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交流汇报。

1.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

2.回归文本,自由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家乡并不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间”“数”“绿”“还”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汇报。

(一)品读,体会情感。

1.男女学生指名读,引导读准节奏。

2.练习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间”和“只隔”体会。教师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5.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体会妙处。

1.自由读诗,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准确、最精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学习链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议: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过”“入”“满”等字,请同学们思考:

(“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大地的巨大变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春的气息。)。

4.指导读好“绿”字,读出惊讶,读出喜悦。

5.“绿”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个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6.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小结三首古诗写作特色,指导习作。

《江畔独步寻花》抓住繁花、戏蝶和娇莺这种最具春天特点的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寒食》先写白昼的“无处不飞花”,再写晚上的“汉宫传蜡烛”,写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泊船瓜洲》先写远眺京口,触景生情,用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默写古诗。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六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曲调名、边塞诗。

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播放朗读,以作示范全班齐读。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

5、读一读: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该句)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齐读这两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整体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拓展阅读。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八

1、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童年是一张白纸,可以绘出最美的图画,可以写出最感人的诗文。童年是一片土地,可以种出各种庄稼,开出各种鲜花,也可以长出茂盛的森林。”这是音乐家刘炽对童年的一段描述。其道出了童年的美好,也暗含了童年的多彩和多变。现在和古时候的孩子相比,中国和国外的孩子相比,也许会有不同。下面,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宋代,看那时候的孩子玩些什么。

2、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1)教师揭示古诗,请学生自己阅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第一首诗中“篱落”“阴”“急走”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格外关注。

第二首诗中“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无赖”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作必要指导。

阅读着诗句,我们会觉得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历历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篱笆疏疏,小径幽深。篱笆一旁的树木,枝头正吐露着新芽。不远的油菜地上,油菜花金黄一片,蝴蝶翻飞,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就在这样的情景之中,一双儿童正追逐着飞舞的蝴蝶。而黄花与黄蝶的视觉上的错误,给儿童造成的“飞入菜花无处寻”结果,可谓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点睛之笔,这是春树、春花、春蝶与青春年少的儿童构成的完美与和谐。

4、朗读、背诵古诗。

5、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词,培养孩子阅读古诗的能力。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6、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九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3、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十一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十二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4949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