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核心价值。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独特而深入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一
曾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一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任教六年级语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获。就这两天的教学经历浅谈以下两点:
一、抓基础。一直以为高段的语文对于生字、新词的教学总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对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课堂内作强调,总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解决。但从上学期的情况看,听写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这学期我对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在上《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我在第一课时花了近5分钟给学生对生字、新词稍作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生字、新词有初步了解。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记忆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时让学生抄2遍词语以作巩固,结果待到听写时,全班居然满堂贯,个个是优,看来对生字新词的教学采取这三步曲是正确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二、抓主线。文章的主线好比是一张网的纲,抓住了纲就能把整张网拉起来,问题是这个纲较难把握,在执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在备课中我充分准备,抓出题目就是文章的主线,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这个主线展开。理解了这条主线表面和深层的意思也就学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儿童团是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径追赶红军大部队的,在追赶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发扬了红军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但让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学们无法与红小鬼进行心灵交流,同学们无法体会到红小鬼经受的磨难,同学们的体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话、空话。如在教学红小鬼夜宿神庙住宿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害怕之情,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刮着着冷风,面对一座座龇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没想到他们却异常兴奋,故意作出怪叫,让我很无奈。如有的学生觉得很刺激,有的学生觉得有月光照着,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说他们有十三个人,相互讲故事、说话,就不会害怕了……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课文最后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我启发学生:“儿童团员在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能不能通过想象,把他们遇到的一次困难写具体?”学生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写儿童团员们遇到了一只熊,他们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的指挥下,装死躲过了危险;有的写最小的儿童团员生病了,别的儿童团员精心照顾,伙伴们到处找草药,终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写他们没有吃的,就共想对策、钓鱼、打猎、找野药,克服困难。虽然只有一个问题,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推动他们去独立思考。更好地体会了了儿童团员们英勇、顽强,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二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三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结果)。
4、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 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 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结果)。
4、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六
1935年春天,红司方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有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不知是谁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菩萨看我们心诚,坐了一夜,这是给我们的奖赏呢!”话音刚落,大伙儿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古庙也充满了生气。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八
放到一半的时候边上的吹风机停了,原本嘈杂的环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都觉得很奇怪。只有歌声在这时候显得特别响,一下子把人包围起来。安静下来的理发店很奇怪,都不像理发店了,像我三年级或四年级时候去吃过一次饭的那家店。
沿着歌声走,我差不多完整地想起了我一大半的生活。从刀郎的《的第一场雪》到满大街放着《老鼠爱大米》的日子,还有周杰伦出道不久的《双节棍》和《东风破》。以前跟妈妈去逛街,冬夜里路边饰品店传出很响的“你发如雪绝美了容颜……”这片段也一直留在我心里。
已然泯灭在潮流中的声音现在想起来亲切又美好。人人心中也有这样一段歌声的历史吧,想起它便想起那些心灵相通的瞬间,就像我的《十年》。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虽然昨晚已备好这一课,可是心里还是担心学生无心于课堂。可没想到的是,一早教务处拿来代课单,一下子给我增加了好几节课,想想,上午第二节课还是开始新课教学。
所教的不是一般的课文,而是距今70多年时空距离的《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课前我创设了一种情境,想极力缩短文本与学生时空上的距离,我出示了一则材料:(红军长征档案解密)。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两年多,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长征的总人数约20万多人,而到达陕北时却只剩下5万余人。
师:同学们,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话说?
生1:原来红军长征死了这么多人。
生2:红军长征的过程一定很艰辛,吃不饱,穿不暖。
师:事实上比你说的还要艰苦。
生3:真是不可思议,走了二万五千里,死了15万人,他们肯定遇到很多的麻烦与困难。
师:自然不言而喻。
生4:剩下的5万人一定很厉害。
按理说,课前的这一“曲”还算成功,学生表现出较为兴奋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到了理解、体会儿童团员们行进过程中的“饥饿、疲劳、恐惧”等,我却感到了“行进困难”。在理解儿童团员们是怎样忍受饥饿怎样拖着疲劳的身子行进在红军走过的路时,我试着让学生想象:
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在这里想象思维却“短路”了,怎么也无法想象孩子们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即使能站起来说一两句的,我感到的也只是他们努力地想给我“面子”——在应付问题。怎么办呢?如果这里不能引导学生感受儿童团员们可能所遭受的困难,暂且不说目标的达成,课堂也即将会变成干燥的荒漠,我将找不到自己,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也毫无“幸福”可言。于是,我只能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可是,到最后还是在一片无奈中结束课堂。
这样的课到底该怎么上?请指点迷津吧!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句式的训练。
3.初步写左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诗歌。
6.按要求连贯地说几句话,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拼音训练、词句训练、写字训练、读背训练、说话训练。
教具学具安排:小黑板。
主要板书:练习1。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教师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读字母的呼读音或名称音。
(2).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
(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
3.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
(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
(3).默写大写字母。
4.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从读音、顺序、连贯等方面给予评价表扬。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写得好的同学。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组句子。
a.朗读句子,要求读通顺,读连贯。
b.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c.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d.初步认识句式。
第一句:用两个句子把意思说明白。
第二句:用一个并列复句把两个意思说明白。
第三句:用一个单句把句子说明白。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指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b.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
c.师生共同评论朗读情况。
3.练习朗读。
4.反馈。
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争取检查到每个学生。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认读汉字。
(2).引导学生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师巡视。
(5).反馈。
表扬姿势好、写字写得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a.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b.第一、第二节分别写什么?
(3).学生边读边想象庄稼的样子和水果的色彩。
(4).再读诗歌,读好停顿和轻声,逐步达到生动和流畅有感情。
(5).练习背诵。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检查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2.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2.指导说话。
(1).看看图,想想你自己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是怎样做贺卡的。
说话时用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做,卡片上写了些什么”等,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
(2).你把贺卡送给哪位老师?送贺卡时,你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又会怎样?
(3).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话。
3.句式训练。
(1).你去送贺卡,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句子练习。
找老师。
a.你去送贺卡,怎样找老师?
b.你看见老师正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把“找老师”是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送贺卡。
a.你找到老师,把贺卡送给他,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b.全班讨论,板书动词。
d.出示句式:我()地说:老师()。
把“送贺卡”的经过说说。
收贺卡。
这时,老师非常高兴,脸上是什么神情?会对你说什么?
句式:老师()地说:“()”。
4.练习说一段话。
个别练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膛、恕”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学会“膛、恕”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责任吗?(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进入学习。
全班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旁批感受。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旁批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3.再读课文给同桌听,读完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出示自学提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小里根的“过失”指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小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内容吗?
(3)请两组学生表演。
(4)小男孩是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具体句子。
2、反馈学习情况,并随机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1.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3.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三、整体回归,揣摩写法。
1.师谈话总结本课内容。
2、指导怎样写好一件事?
学习写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板书:
起因:
(1)--打碎玻璃有过失。
经过父亲:严肃应自己负责任以小小时勇于承担责任。
责任(2-4)儿子:挣钱承担过失见大长大能成就大事业。
结果。
(5)--成为总统懂得责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二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 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2、初步学会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 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初步学会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录音机,投影片,小黑板。
一、词语听写。
二、学习第三段。
1、投影或小黑板揭示练习。根据练习提示默读第三段,完成作业。
填空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野兽袭击)(病痛折磨)这几个词(词组) ,概括 了儿童团员经历的磨难;历时三个月是说(时间之长) ,行程 1000 多公里是说(路程 之远) 。表现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的词语是: (机警)(顽强) 。
2、联系作业,说说妇女部长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3、指导朗读何莲芝的话,语气上扬, “”这么“不愧是” “英雄少年”这几个词读得稍 重些。
4、归并两层意思,归纳第三段段意(作业)(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 。 艰辛,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
三、 复习。
段意连缀,口头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四、导入新学的.归纳主要内容方法,借助课题。
1、学习单元提示,自学后讨论。
(1)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借助课题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课题已简要地概括了 主要内容。 )
(2) 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a 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b 凭借课题,分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经过、结果(六要素)添加在课题前后。 )
2、指导课后练习。
3、(1) 根据题目提示思考,逐项口答。
(2) 连贯口述。
(评价语言综合,要求明确、完整、简洁、连贯。 )
(3) 写下来。
(作业本第 6 题。 )
4、小结。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
1、 读课文10分钟。
2、仿写句子。
(1)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西湖,平时就很迷人,愈发 。
(2) 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
3、从以下词语中选择六个,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调换) 。
春意盎然 心急如焚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终于 愈发 喜讯 毅力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三
甘肃。
青海。
四川毛儿盖。
泸定桥。
四川大渡河。
贵州遵义。
云南昆明湖南黎平江西瑞金。
广西。
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躲避野兽、战胜病痛的经历。
在线练习:
(1)用给课文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__________________(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
(2)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高兴得不得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上大部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上合适的词:
()的川北()的神像。
()的赶路()的岁月。
(4)根据意思写词语:
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
在山上行走,从水中经过。()。
(5)填空: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困难。
说明怕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其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难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其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词语听写。
二、学习第三段。
1、投影或小黑板揭示练习。根据练习提示默读第三段,完成作业。
填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野兽袭击)、(病痛折磨)这几个词(词组),概括了儿童团员经历的磨难;历时三个月是说(时间之长),行程1000多公里是说(路程之远)。表现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的词语是:(机警)、(顽强)。
2、联系作业,说说妇女部长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3、指导朗读何莲芝的话,语气上扬,“”这么“不愧是”“英雄少年”这几个词读得稍重些。
4、归并两层意思,归纳第三段段意(作业)。(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复习。段意连缀,口头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四、导入新学的归纳主要内容方法,借助课题。
1、学习单元提示,自学后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借助课题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课题已简要地概括了主要内容。)。
(2)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a.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b凭借课题,分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添加在课题前后。)。
2、指导课后练习3。
(1)根据题目提示思考,逐项口答。
(2)连贯口述。(评价语言综合,要求明确、完整、简洁、连贯。)。
(3)写下来。(作业本第6题。)。
3、小结。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2、3根据兴趣和能力选做。]。
1、读课文10分钟。
2、仿写句子。
(1)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西湖,平时就很迷人,愈发。
(2)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
3、以下词语中选择六个,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调换)。
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愈发喜讯毅力。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片段举例:
一、出示长征资料。请快速阅读,了解长征。
二、初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谁?——红小鬼。
为什么称儿童团员是红小鬼呢?
(红军、爱称……感受这种称呼的内涵,为下面儿童团员们是小红军这样的理解埋下伏笔)。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课文中关于四月川北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行文优美流畅,可以引导学生品读。
出示这段文字:“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清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可以掐尖吃了。在平日,他们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留有填空。
师: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的一、二两句,你觉得川北的春天怎么样呢?
生1:我觉得很美。
师:是的,美。(板书美)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2:我还觉得有些好玩。
师:好玩在哪里?
生2:有广宽的田野,有金黄的油菜花,有蝴蝶可以捉,特别是有甜的豌豆苗可吃。
师:说到同学们心里去了。如果你到这样的地方,你会喜欢吗?
生众:喜欢。
师:那,谁来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喜欢的语气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这么好玩的,儿童团的孩子们一定也玩了吧。
生众: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这里填什么?(板书若一定可)若在平日,你觉得是怎样的日子?
生4:像不打仗的时候,打了胜仗的时候。
师:现在儿童团碰到了什么样的情况?
生5:红军大部队离开了儿童团。
师:可这么美的地方不想玩一玩吗?
生:儿童团们一心想赶上大部队。
师:哪个词儿看出孩子们一心想赶大部队呢?
生:心急如焚。
师:心里急得像什么?
生:火烧一样。
师:儿童团们真是急呀,谁来读出这种语气?
指名读,齐读。
师:你从儿童团们的这些举动里,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孩子们一心向着红军,跟着红军走的精神。
生2: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坚强和懂事。
师:为什么是懂事呢?
生2:如果还是想到玩的话,那么就追不上红军大部队了。
师:是的。儿童团们的坚强,执着和认真的精神使他们对这么好玩的地方都不顾了。真是一群懂事的孩子。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1.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激动吧!
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五、内容分析。
生: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生: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生:“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c“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生: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生: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8.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生: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师: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六、布置作业。
1.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感受雪与火的年代的爱国情怀。
2.课外观看关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通晓日本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意识。
教学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1.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随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我们可以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那次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激动吧!
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三、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1-2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3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第2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2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五、内容分析。
生: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二次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生: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生: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扼要地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概括地表述了这个受降仪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生:“天刚破晓”“7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这些时间的描写,突出了仪式的非同一般。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c“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如:“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生: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欣喜之情。
生:用的是细节和衬托的手法。衬托手法的运用表明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可怜与卑微,是罪有应得。
7.文章里提到“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怎么理解?
生:文章结尾的风趣语言,表达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极度痛恨。“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既是实写,也是他们内心肮脏的写照。
8.同学们,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有独特的含义吗?
生:象征日本就如同落日一样,风光不再了。
生:在强大的正义面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没有生气的落日,激情全无。
师: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号。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用“落日”有另外一层含义---日本给人类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的结果也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日本已经是一个被打败的癞皮狗,已经是一个没有还手之力的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六、布置作业。
1.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感受雪与火的年代的爱国情怀。
2.课外观看关于日本投降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
本教案自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网:http//:。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按笔顺写字。
2.学用字词句:认真读词语和描红;制作课程表;给句子加标点,再分角色朗读。
3.读读背背:读背成语,读背古诗。
4.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5.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认清笔顺”
1.审题。
(1)引导学生看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2)组织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去完成?
(3)老师小结,明确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自学笔顺表,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1)各自轻读,书空笔顺。
(2)同桌交流说笔顺。
3.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相机出示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容易错的字。
(5)教师小结。
4.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教学“写好铅笔字”
1.审题。
(1)练读题目。
(2)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
2.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1)认读生字。
(2)提名说笔顺,教师同步师范描红。
(3)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
(4)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
3.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学生仿影体会。
4.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
(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羊”和“草”。
(5)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学用字词句”。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
3.提名说,其他人补充。
4.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5.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6.学生质疑生字的笔顺,教师师范描红。
7.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学生练习描红。
8.反馈。
二、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投影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
4.投影班级课程表,师生讨论填法。
5.学生自选方法完成制表。
6.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
7.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加标点;分角色朗读)。
2.习学过的标点,讨论如何试用。
3.学生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
4.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1)出示第一句话: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指名读句子,并说出所加标点。
(3)评判对错,再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4)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5)教师小结。
5.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巡视辅导。
6.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教师小结。
7.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整体回顾,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第三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一、读背成语。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
3.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范读。
4.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5.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映示图片,拨放录象,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
6.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7.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8.教师小结。
二、读背古诗《村居》。
1.。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停一停吗?
2.映示古诗的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弄清图意。
3.。
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学生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
5.提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6.学生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7.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田野风光;儿童放风筝)。
(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8.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9.反馈读背古诗效果,交流学习方法。
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练习。
1.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学生分小组练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练习一的学习很感兴趣,学习《村居》很乐学。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九
曾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一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任教六年级语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获。就这两天的教学经历浅谈以下两点:
一直以为高段的语文对于生字、新词的教学总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对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课堂内作强调,总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解决。但从上学期的情况看,听写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这学期我对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在上《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我在第一课时花了近5分钟给学生对生字、新词稍作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生字、新词有初步了解。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记忆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时让学生抄2遍词语以作巩固,结果待到听写时,全班居然满堂贯,个个是优,看来对生字新词的教学采取这三步曲是正确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文章的主线好比是一张网的纲,抓住了纲就能把整张网拉起来,问题是这个纲较难把握,在执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在备课中我充分准备,抓出题目就是文章的主线,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这个主线展开。理解了这条主线表面和深层的意思也就学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儿童团是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径追赶红军大部队的,在追赶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发扬了红军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二十
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二十一
在上这一课的第三课时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不是还蕴含着其它深义?还没等我想好,上课铃响了,我匆匆上课去了。
在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所作的回答也仅限于课文中儿童团员们追赶大部队的内容。看来学生还没有发散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该怎么启发他们呢?我也默默思考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题目似乎还在告诉大家,要我们也像那些红小鬼一样,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体验一下那时艰难的生活……”
话还没说完,底下就有学生在轻声嘀咕:“难不成也让我们去走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显然学生的思维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边缘,他们最需要老师轻轻的一个指点。该怎样让他们突破这个思维的死角呢?我默读着课题,有了主意。
我首先表扬了那个学生,说:“如果有可能,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走一遍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未尝不可啊。其实我们的队歌已经告诉我们了一切。”
“队歌?”学生们一片惊疑。已有人在下面哼起了队歌,渐渐的声音响了起来,整齐了起来,等两段歌唱下来,下面的小手已成林。我不禁喜上眉梢,发现同样喜形与色的还有我的学生。
“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而向前进!”
至此,学生已能完全了解题目的深意,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起早上学生做操时,我默诵的挂在教室外墙上的名人名言来,为何不结合这个呢?我微微一笑,对学生说:“如果在你们刚才的发言中再加入挂在我们教室外面的革命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的话,会更完美。”
学生又是一次惊讶,还有点疑惑。我请一个学生到外面把这句话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我请学生融合他们的回答与这段话,于是很快就有人说:“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一往无前,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我也为他喝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52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