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在变化中不断成长。一份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者写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一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二
第16周的星期三上午,镇组织了本学期最后一次“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我与另外一名青年教师在荷村小学借班上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我选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方程第一课时(p97-99)。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具体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节好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这其中倾注了上课老师和科组成员的心血和智慧。接到上课任务,我精心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并利用周三的教研时间进行说课,科组内各成员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进行讨论,我虚心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多次修改,再经过多次试教。第一次备课时,设想利用天平图的平衡关系作为整节课的主线,突破重难点,而书中的月饼图、水壶图当作相应练习。通过试教,学生能很快找出天平里的等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找等量关系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导致练习时间不多。根据多次试教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我能更好的摸清一般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想好引导的方法。
情境的学习,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然后独立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等量关系,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这一过程,我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身份,指引学生的思维向哪一方向发散。如果学生答错了,也不急着否定,而是让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达到以生教生的效果。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以往的教学都是设计闯关题来巩固练习,但学生过了一关又一关之后,只得到了攻关的成功感,和对学习知识的盲目性。这次,我一改以往的教学习惯,设计练习时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听课结束后,我们集中在荷村小学会议室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交流中,大家都道出了自己想法,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了教学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平时上课会觉得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不积极回答,是学生不够聪明吗?不是的。这次借班上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语方不够精练。如在讲解月饼图时,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后,我提问“四个月饼的质量换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由于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连续提问了几名学生都说不出我预设的答案。课堂的提问要讲究艺术,要有针对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磨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在课堂中得到了磨练,并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与其他青年教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受益非浅。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三
这节课是对方程的认识,但不能脱离等式,所以,一开始,我就利用天平这一工具,引出等式、不等式,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方程建立良好的基础。至于方程的凸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一开始,学生分类也是凭一种直觉,很多学生是按照等式和不等式这个标准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还有些学生是按照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x来进行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点拨,用一句挑战性很强的话“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结合两个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凸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类,也就是方程,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大,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它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就失去了数学灵魂。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探究的时空,让他们发现内在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四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平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平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平和肢体语言表示平衡与不平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平。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五
听课时间:20**年11月28日。
课时:一课时。
课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去野餐,相机播放图片。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生:4。二、新授。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2、请学生拿出圆纸片,折出1/2(2份)。
板书:1/2写上(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5、齐读1/2,读作二分之一,师写读作二分之一。
二、即时训练: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出示习题。
请学生先说说每一幅图表示的数,强调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2、完成第二题:再次强调平均分(看图说出哪个是1/4)。
三、互动:1、把圆片折出1/2,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虚线。
2、再折出1/4。
3、比较1/2和1/4,哪个大?
4、师:怎样折出1/8?生:对折对折再对折,请学生上前台演示。
5、板书:1/21/41/8。师: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是相同,是分子相同。3、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六
根据学校的赛课安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听了胡晓丽老师的《倒数的认识》一课,通过听课让我收获多多。
其次,胡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在这节课中也体现的非常到位。从练习的处理,到问题的发现,再到问题的解决,胡老师都一一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这种凸显学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将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前沿,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自觉学习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学习。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七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习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习,也安排了对比的练习及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平平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习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三,对于习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圆形纸代替蛋糕,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只要对折就可以平均分。之后,让学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表示出其它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二分之一的表象。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二分之一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通过练习,自然引入四分之一。
让学生进行类比迁移,自主认识四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九
自从得知王校长要讲公开课,我就异常兴奋和期待,能听到数学高手骨干教师的课,何其有幸。所以我提前一天早早地跟任课老师协商调课,只为一睹风采,没想到当天又遇讲课调整,可谓一波三折,还好安排顺利听完了整堂教学。王校长讲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没有华丽的课件辅助,全程逻辑思维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上课伊始,王校长在黑板右侧随机出了几道算式,要求观察以上式子有什么规律,并指名学生说完整,引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相乘两个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来引出课题——倒数的认识,并特意强调,倒数的“倒”念四声。其实数学老师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跟数字打交道,也要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识字的能力,这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再次提问,加深识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意强调“互为”二字,并指名学生解释“互为”的意思。我很欣赏王校长这样把数学课分析地很透彻,谁说逻辑思维和哲理不能共存!在点题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黑板上的几组数的倒数,并相机规范倒数的说法,例如:3/5的倒数是5/3。随后肆机向学生发问:谁找到倒数的窍门了吗?若是小数不能直接颠倒,要先化成分数。0.9的倒数是10/9。此环节学生想不起来,校长加以引导指示。随后难度逐步加深并肆机表扬。
进入整节课的重难点部分,王校长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口中的数字说出其倒数,如:0.5是()的倒数?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王校长不慌地引导着,0.5=1/2,还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化简分数。学生对于1的倒数和0的倒数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此时提问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主动拖出问题:和()互为倒数、()是()的倒数、()的倒数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再点名说。学生每人写5组互为倒数,并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王校长总结道:“通过20分钟的.学习你了解的倒数难吗?”随之再提醒学生总结什么是倒数。在反复让学生加深识记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再应用到实际做题中,判断对错:任何一个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真分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大;整数的倒数都比他本身小。王校长在讲解判断题时,不仅让学生主动判断正确,还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并举出反例。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巩固再联系实际做题,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
我喜欢数学,没有理由。今天听了王校长的一节数学课,我更加觉得学数学不单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说出来,学和说一样都不能少。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一
听了顾老师的这节课,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二
本节课我设计的主体思想是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感受和认识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
教学中我基本上按照这一预设进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例题时,通过学生折一折,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份或几分涂上颜色,在交流自己的.作品,试着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然后通过试一试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些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使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从平均分成的份数来考虑的,和具体的每份有几个以及总数无关。有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感,同桌之间的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几分之几的具体意义。从上课的情形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写一写的活动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动手折纸,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分数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不足之出是对于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练习的较少,另外结尾的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有些仓促,没能更进一步点明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我说话语速较快,可能有些学生没听清就又开始下一环节了,很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以后要适当降低自己说话的语速,增加亲和力。再有部分学生面对有听课老师紧张,不是很愿意在课堂上发言,使得整个课堂好像有一点拘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三
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陈娟老师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老师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四
刚刚结束《倍的认识》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备课后,在紧锣密鼓中结束了,却也上出了满足感。为了上好这一节课,给自己的压力不小,假期里上海梅老师讲座时分享的一句话一直烙印在心里――年轻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就要不断的去开公共课。自己一直想要付诸行动,而这节课正是开端,好的开始才能有更足的劲继续前行。
首先是研读教材备出初稿,再结合网上教学课例同课异构进行修改,参考前辈的建议修改,接着磨课,针对课堂实例结合光盘教学课例再次修改,再磨课最后再修改,包括教具准备和ppt的制作,可以说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自己仔细揣摩后精心准备出来的,为了尽量做到数学用语的严谨,我把整节课的每一环节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一是能快速熟悉教学流程,二是能找出课堂用语的废话进行删减。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课导入时,学生如果出现对新知的错误理解可以采取板书记录新课教学结束后再由学生来解决或是立即纠正用语。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五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主要来谈谈对冯老师这节课的感受。冯老师不愧是名师,教学方法很独到,而且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和谐,让自己佩服不已。听完这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五、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上,冯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导入部分,冯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简单的“分蛋糕”来导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冯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且冯老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正确地利用学生的问题来创设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中既有个人的独立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像冯老师这样能把知识讲活,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老师真的很厉害。
再有就是课堂气氛太好了,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都在不断地自我充实。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意见,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高效发展。
听完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让我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六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七
**年**月**日上午,在参加完黎里视导片小学骨干教师讲学团活动后收获颇多。同里实验小学凌**副校长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让我认识到了组织并开展好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讲清规则是前提。
在正式上课前,凌校长先询问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内容,试探性地了解学生比较习惯的小组活动规则,然后要求当进行操作活动时每四人为一组并由组员当场推选一位组长,组长除了负责学具的收发工作之外还要做好组员内部分工合作的指挥协调工作。凌校长在上课前与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并力求做到讲清楚讲细致正是为了之后教学设计中多次出现的小组活动做准备,以求在正式上课后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做到有条不紊,切实有效。
分工明确有保障。
在进行利用已有材料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时,凌校长把具体分工全权交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本人不参与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而是先分配每位组员的具体操作任务,接着转为在旁观察指导,当发现有组员出现操作困惑或操作困难时可随即提出指导意见,做到及时有效。
讨论结果有方法。
比较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凌校长特别重视比较法的运用。例如在用四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一操作活动中,凌校长用实物投影同时展示两位学生活动后分别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结果,让大家通过对正反两例的观察比较深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基本特征。
另外,小组活动的多元化也是本课教学值得学习的特色之一,可以是形式多元化,既有四人小组活动也有同桌活动;可以是内容多元化,既有小组交流讨论又有小组动手操作。总之,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八
去年10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在合肥举办的数学观摩研讨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省优秀青年教师――强**老师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他在第二个教学环节“理解谁的几分之一”中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花果山上有2个家庭,每家各有3只小猴。两家的猴妈妈各买了一个饼,同样平均分给各自的3只小猴吃。想一想:两家的小猴每只吃的一样多吗?在这个情境中,强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虽然都是吃的“1/3”,但是一家吃的是“小饼的1/3”,另一家吃的是“大饼的1/3”。所以,要知道哪家小猴吃的多,一定要看清是谁的1/3。听到这儿,这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题:1/3○1/3,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填“=”,眯着眼睛我都会填。先别急,请听我慢慢分析。仔细翻阅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亦或是北师大版,我们都会发现,我们分数的认识是把一个物体或一群物体拿来平均分,才得到了分数。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时一定会强调要说成是“谁的几分之几”。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是从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引申出来的。比如:人教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就是从一样大小的月饼,一个平均分成2份,一个平均分成4份,比较它们其中一份的大小。以及同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来引入分数大小的比较。
其实,这就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要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否则无法比较。但迄今为止,我还没在哪个课堂上听到一个老师在没有情境的分数大小比较中提醒学生注意。我也只记得我的.数学老师教过的这句话――“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1/2就一定大于1/3呢?一个小饼的1/2就不一定比一个大饼的1/3大。然而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提示语,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提示语。当我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之后,面对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出错时,我也只能强调说比较的是同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记得当时就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呢?这儿只有大小比较的式子,又没文字说明。”他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是对的,还特意拿了两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平均分给我看,我当时很无语,只有佯装强势地告诉他-----“这是约定成俗的”。其实这个理由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在分数的加减法中也能反映出来。教材中分数的简单计算里面,每一个例题都有一幅情景图,这些图告诉我们:在做分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例如人教版中的简单计算的例1,例2。
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分数的加减又怎能去运算呢?无论分数是表示具体的数量,还是表示一个分率,都离不开是谁的几分之几。那么,当一个题目中没有具体的情境时,我们的教材是不是要给一个说明,这样才会让孩子对分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是安排两个不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例题,让学生来思考、探索、比较,这样学生对分数的体验学习就不会停留于表象,而是能深度地参与进去。我们现在回到我文中开始提出的问题,现在你还认为1/3一定等于1/3吗?是的,不一定。当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物体的1/3时才相等,如果是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用相等来表示。其实,这也是强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强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分数教学的表面,而是对分数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学生理解到同样的1/3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大小不一样,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考又向更深处迈进了一大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还体现的图形的操作上。正是因为它的严谨性,才使得人们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表达起来流畅而又条理清晰。
认识方程听课反思篇十九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主要来谈谈对冯老师这节课的感受。冯老师不愧是名师,教学方法很独到,而且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和谐,让自己佩服不已。听完这节课后我的收获是: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五、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上,冯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导入部分,冯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简单的“分蛋糕”来导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冯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且冯老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正确地利用学生的问题来创设教学环境。而且在教学中既有个人的独立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像冯老师这样能把知识讲活,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老师真的很厉害。
再有就是课堂气氛太好了,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都在不断地自我充实。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意见,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高效发展。
听完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让我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为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55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