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04:45:19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23篇)
时间:2023-11-09 04:45:19     小编:碧墨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应注重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二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歌曲。醉花阴或者一剪梅(2)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者: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整体把握,初步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词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词的大意,并简单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参考回答:

《醉花阴》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声声慢》。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

四、比较阅读,品味词情: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内涵的挖掘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身世经历把握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

问题设计: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拓展: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她是如何写愁思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佳节又重阳“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2、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

明确: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

《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

《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3、两首词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明确:《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4、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明确:《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白描。

《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五、拓展提高。

将本课的两首词改成宋词素描。

msn(中国大学网)。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四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提示: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醉花阴》含蓄凝重清新宁静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凄惨悲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五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六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8、《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10、《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1、《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12、《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13、《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1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15、《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7、《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8、《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9、《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20、《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2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2、《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f774。

23、《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24、《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5、《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26、《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欣赏词人对江南美景的描写。

3、使学生对词这种文学样式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默写《忆江南》。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同学们,在前几册教材中,我们学过许多古诗,每个同学都能背诵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唐代,不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还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板书课题,简介词牌及词的特点。

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

一、初读解疑。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了解字义。

2、借助注释了解“红胜火”、“蓝”等词义。

3、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欣赏词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色。

4、组织学生谈论,交流学习体会。

二、细读深思。

1、细读课文,画出词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景色,哪些句子时抒情的。

2、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

3、看图,展示江南风光。

5、师小结: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无限眷恋地感叹:“能不忆江南?”

三、诵读抒情。

1、指名读,教师指导。

2、齐声诵读,抒发感情。

3、师小结:在这首词中,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江南的秀丽风光,抒发了对江南风光的无限热爱。

四、作业。

课后预习下一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方法。

回忆上节课所用的学习方法,加以概括:

1、认识词牌,了解作者。

2、字斟句酌,初解词的大意。

3、细读深思,展开想象。

4、大声送读,入境抒情。

二、运用学法,自学《渔歌子》。

1、要求学生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本词。

2、针对重点,提出问题:

(1)“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句中描写了三种事物,虽然只有“鱼”字后面有形容词,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你能想象桃花、流水的样子吗?试着在它们后面各加一个形容词,看谁加得最贴切。

三、交流研讨。

1、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四、动手实践。

1、你能根据词中描写的景物帮张志和画一幅《烟雨垂钓图》吗?

2、教师小结。

四、作业。

背诵两首词,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后记: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八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九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一剪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醉花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忆秦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鹧鸪天》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译文】。

夜幕降临,倏忽间清风吹散了薄烟,在窗棂竹帘之外,渐渐升起了一轮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忧人心未合,即使能结同心,恐不能同处一地。

情义绵绵,思绪翩翩。剪不断,理还乱。云儿啊,再回去只怕了无踪迹(认不得归路)。这样的事、情思应该只有在前世里显现,总是喜欢将两地鸳鸯放一起。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渔家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忆秦娥·临高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翻译】。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偶成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翻译】。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念奴娇·萧条庭院》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翻译】。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

今天在十班上《声声慢》主要思路有两个,一是背诵二是品读两个重点(第一句话和一组意象梳理),就背诵而言,是先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整体感悟李清照的“愁”,重点对第一句进行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七组叠词的`效果进行细致揣摩分析,然后再将词中一组表达愁苦的意象(淡酒、雁、黄花、梧桐)进行梳理品读加小结,重点进行意象教学,然后要求同学们就本单元任何一位作者写一篇作文,题目为《读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在十班上课的感觉特别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今天早晨一到班里,就看到讲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是郝乐彬摹写的一首《念奴娇忆官渡》,虽说不乏稚嫩,但是相比较前面写得词,在形式上已经很规整了,而且知道照着词牌填,声律大体和谐,还是不错我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能举一而返三,会学习。

第二节是九班的课,鉴于昨天对十班同学写的《醉花阴》写意很满意,今天特意在九班也展开尝试,将十班同学的写意作品展示给九班的同学,结果九班的同学很不服气,梁振宇在课堂上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我,我改变了在九班的上课思路,将教学重点临时改变,先分析文章的两个重点,然后直接让同学们进行课堂写意,但由于展示十班同学作品占去了时间,没有完成,但要求同学们下周一交来,看看两个班同学的作品水平高低如何。

附:《念奴娇忆官渡》:金戈铁马,酣沙场,万代英豪才俊,烽火连营,曾记起,汉末孟德官渡。虹穿九霄,雪散苍穹,陨落万里星辰,千秋已逝,何觅万古英雄。

回顾武帝当年,逐鹿中原矣,雄霸风云。金冠银铠,迎霜雪,征战百里江河。列游九州,咏吟洛神赋,怀古虚度。春秋已去,唤醒人生迷暮。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一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1、诵读品悟。

2、情感体验。

3、探究学习。

4、对比阅读教学。

1课时。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解题。

2、自由读词。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伤):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韵美)。

(二)缘愁选景(触景生情,层层渲染,愁绪无限)。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谓“慢”,即慢曲,慢曲比较适合表现复杂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1、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是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愁绪,那么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么样的呢?(闲愁、闺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学习难点:

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反复吟咏,快速背诵。

学法指导:

1、课前查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词作特点。

2、认真读文本,在熟悉文本的基础成小组合做完成探究。

课时预设:两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戚戚()乍暖还寒()()将息()有谁堪摘()憔悴()()。

2查资料填写下列空格。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玉漱词》。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3结合课下注释解读词意,并写在下边。

二、合作探究。

1、《醉花阴》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回答。

归纳: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不在,夜晚难眠,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2、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提示: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比较确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表达是时摒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也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逸韵。

提示:(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2)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3)七组叠字,很好的统率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提示: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只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是那么强烈的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6、《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并分析各意象的作用。

提示:酒—愁三杯两盏淡酒“淡”: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风—愁晚来风急寓意晚年凄凉。

雁—伤心雁传书思念家人,雁南归想家。

而作者夫已亡——无书可传国已破——无家可回。

黄花—以花喻己黄花堆积——身世飘零,憔悴损——容颜憔悴,

有谁堪摘———无心共摘。

梧桐——牵愁惹恨。

雨——愁细雨写出了愁之长和愁之无止尽。

7、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反映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请结合下边的列表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明确:

词名节令意象意境感情写法风格。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瑞脑、纱橱、玉枕、西风、黄花。

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寂、寂静的意境。

百无聊赖。

孤单寂寞。

相思之苦。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比拟映衬。

委婉。

含蓄。

《声声慢》。

暮秋。

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对比烘托。

不加雕饰。

朴素自然。

三、课堂检测。

读下边的词,完成后边的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请说说词人的用意。

提示:词人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她渴望自由,追求光明。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2.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提示: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分析: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醉花阴》《声声慢》等词多半写闺情幽怨,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渔家傲》却是她豪放风格的佳作,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摆脱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出的。

四、课外拓展阅读。

品味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1、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3、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4、酒——离别愁绪。

5、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三

妖娆西子浪击波,

苏堤内外闻潇瑟,

曾几何,

南屏晚钟唱挽歌,

小学生作文大全。

遥望北燕急南涉,

回首漠然是烟没,

问讯鸿者维家事,

徒失落,

梦里那拉看羊牧。

卜算子。

咏荷。

白堤断桥边,

古柳呜知了,

已是骄阳盛夏时,

又见水中娇,

不为争风流,

却缀西子娆,

待到桂香秋风起,

共君并蒂宵。

指导教师:常兴梅。

[推荐给朋友][显示打印]。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四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两词的共同之处是:

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试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

其一,词中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省略了问语的具体内容)这里“一问”、“一答”、“一驳”各句语气均有不同,流露着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态,十分传神。间接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以表现急风对花事的摧残;“浓睡”与“残酒”,以衬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试问”与“却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却漫不经心,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绿肥”与“红瘦”,以表明绿暗红稀的暮春之景;词开始是水墨淡笔,结处用浓墨重彩,又有浓淡映衬之妙。全篇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色代物,极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来描状海棠的叶茂花残,反脱俗而成奇美,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不用数量化用语表现花的个体形态(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语(肥瘦),使得雨后叶子的肥硕,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见。肥瘦不仅表现了花叶整体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内容对比,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海棠花花衰叶茂的鲜明形象。“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含蓄)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二、意境创造一“隐”,一“显”。

“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画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由于“兴尽”畅游,“沉醉”而迷途,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惊飞鸥鹭”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画,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随着画面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来:美酒胜景带来的“沉醉”和“兴尽”,日暮知返和“不知归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择路时“误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脚乱连呼“争渡”时的慌乱无主,以及哗然的水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喜出望外。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倾慕自然所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这一夜,词人不断放耳倾听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后面“知否”的迭用,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问,而是具有丰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对侍女不关心花事的微责,又有对花事凋零衰败的痛惜,蕴积了主人公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许还有伤春自伤备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词中女主人公口说“应是绿肥红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应是”只是她对自然季节变化的客观认识,而大自然却是无情的,从多情的女主人公内心来说,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产生这种无情的变化啊!在“应是”的背后,正隐藏着这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而就在这矛盾的心理活动中,女主人公的爱花之心与惜花之情被揭示出来。[叹惋痛惜之情](这种明写夜雨伤花,绿多红少,而暗写闺妇孤寂,红颜憔悴的技法,在宋词中是常见的。)。

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的题材并不新鲜,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写过,我们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写同样的题材,要想站住脚,要出新出奇,就必须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李词与孟诗虽有相同之处,但女词人表现的独具一格,有其独到的绝妙之笔。与孟诗之异在于:

1.从选材来说,李词与孟诗一样,都是截取了暮春时节、风雨过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动来写的。不同的事,孟诗是“以声写春”--“啼鸟声”、“风雨声”、“落花声”,都是在状春之声;李词却是“以色写春”--“绿肥红瘦”,叶茂花残,是在描春之容。

2.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尽相同:孟诗是写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觉晓”;李词则是写因饮酒而入睡,“浓睡不消残酒”;后者似觉内容更丰富。

3.在表现心理活动方式上:孟诗侧重在“自我揭示”,诗里出现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强;李词则全靠白描,诗人把清晨睡起后与侍女的一段对话,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动),就要通过对话去了解。“对话”表现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粗细的区别。虽是诗抒情诗,但其中有气候变化、有人物对话和感情变化,揭示了心理活动,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是生活直写,表现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发展过程。这是孟诗所不能达到的。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五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参考翻译: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六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

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

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

(三)写一写。

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高考小作文训练)。

四、分析鉴赏。

(一)品一品。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背一背:根据词上下片的思路,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五、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

练一练。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请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2、从词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赏析。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八

李清照《一剪梅》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接下来,一起来看看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方案吧!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明确: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创有《漱玉词》。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写作背景介绍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情十分细腻,对于花开花落,四季变化也很敏感。赵明诚在择妻时作了一个梦,梦中注定要有文词之妻,而李清照与赵明诚有是门当户对,并且志趣相投,于是,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赵明诚在太学读书,一个月只有两次回家的机会。长期的独守空房,使李清照深感闺中的寂寞孤独,春去秋来,眼见时光如流水一般偷偷溜走,而自己只有孤独寂寞相伴,只能用词来排遣内心的忧愁。于是创作了本词。

四.内容赏析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分析:首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白色的竹席也有些凉了,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词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融入了一种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慨,是一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板书:融情于景)

接着写她再次去划船的景象。这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绸制的丝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两句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看到的是无限春光美景,双栖的鸳鸯,烟柳画桥。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分析:前秦窦滔之妻苏若兰曾寄给她丈夫一首织锦回文诗,后来借锦书指代夫妻之间来往的书信。清照所盼望的自然是赵明诚的来信,遗憾的是一直等到了月满西楼,而此时雁自回时,却没有为她带来锦书,于是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失落和伤感。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分析:“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两人分居异地,却有同一种相思。自己的闲愁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又设想对方的闲愁也不易排遣。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板书:青春易逝无人欣赏)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十九

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多媒体。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

2.自主评价。

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

4.教师范背。

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

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

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提示:鉴赏古诗词要发挥想象、借助联想和类比,调动生活积累,以便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当堂背诵。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

“永”:即“长”。时近重阳,已白日渐短,作者却以为长,可见百无聊赖之感,寂寞孤独之深。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把酒”:两人对饮,方有雅趣,可现在花间独酌,形单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泪呀!此为用细节写愁。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提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诗词鉴赏要注意咬文嚼字,揣摩感情。

2.师: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提示:分析名句从修辞、情感角度阐述,还要有篇的意识。

明确:清照重阳独酌,切身感受,有感而发,明诚则代人立言,难免隔靴搔痒。再加上清照终身未育,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与明诚情投意合,但女人弱势的'地位,清照恐不得不忧,所以她的情感比明诚要复杂得多呀!正如鲁迅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

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耦香残玉簟秋》。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提示:诗词背诵积累要有整合意识,冰糖葫芦式的记忆效果更明显。

5.读了这些闺情词,你能感受到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吗?

小结:词风婉约,多用白描,语言清丽浅近,意境自然浑成,后人谓之“易安体”。

——在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一女子能如此大胆直白地表达思夫之情,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提示:理解诗歌要学会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类,以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小结:这两类词写于不同时期。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书香门第给了她良好的文化教养,与赵明诚琴瑟和谐让她饱尝幸福,所以此时虽愁,但还有诗酒自娱的闲适,还有暗香盈袖的浪漫,这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适之愁。后期,国家风雨飘摇,丈夫先她而去,她只身一人颠沛流离,漂泊江南,此时正值暮春,断红狼籍,徒留尘香,这愁是惨痛而凄绝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解读诗词,应学会知人论世。

1、李清照是北宋词坛婉约词之宗,然其亦有豪放之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豪放风格的诗词。

2.出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及《夏日绝句》,并说说这两首诗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小结:《夏日绝句》中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书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在《渔家傲》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

小结:西谚云,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任何一个出色的作家,他都不会只有一种风格。豪放的东坡者,也有婉约之情。清照也具有这种刚柔相济的美。

梁衡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诚哉斯言,清照之美,美在其刚柔相救济的诗词,美在其真挚动人的情感,美在其冠绝一时的才情,更美在其大胆追求自我的执着以及面对黑暗的铮铮铁骨。斯人已没,而其留风余韵必将泽被后人。

1.课下搜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重点探讨其内容、词风的变化及其原因,写一篇鉴赏小论文。(选做)。

2.几年前,有教授出书——《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声称李清照好酒,德行有亏。请你搜集并研究她的和酒有关的诗词,然后作一回应。(选做)。

3.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二十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拓展阅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创设氛围,导入本课。

课件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视频。

二、走近李清照。

教师课件展示。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三、以声传情,朗读体味,整体感知。

(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词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

1、指名几个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强调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愁))。

2、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3、全班齐读。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二十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压倒南宋词。

坛,令人绝倒,无须再言语,刻骨的相思之情已力透纸背。

人惟悴,黄花瘦,究竟是怎样一枝清逸的菊花。立于南宋词。

坛,独对西风,易安人淡如菊,风神摇曳。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二十二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1、朗读;

2、讨论;

3、比较拓展;

4、多媒体技术支持。

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李清照!

我们从对联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

1、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一起写的一本研究考古金石的论著。

2、漱玉集是李清照的作品集。后主,南唐后主李煜,沈谦《古今词话》里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1、找出全诗的词眼——愁。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2、李清照表达的什么愁?从何处看出来?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佳节又重阳”

3、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形象,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点出愁的原因。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

a、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表达离思之重。

b、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

c、花瘦而触及己瘦,物我交融。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

4、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讨论。

5、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6、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但点到为止。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向脸两边开。”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醉花阴。

李清照。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二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

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

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

(三)写一写。

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高考小作文训练)。

四、分析鉴赏。

(一)品一品。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二)背一背:根据词上下片的思路,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五、课堂小结。

悟一悟:“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鉴赏词一般有哪些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

练一练。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请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2、从词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赏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5808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